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家庭如何教育孩子

澳大利亞家庭如何教育孩子

發布時間:2023-03-22 17:29:50

A. 家庭需要眾多金錢才能讓孩子接受私立教育,澳大利亞學校教育的成本是多少

澳大利亞獎學金組織 (ASG) 在 2013 年進行的一項調查揭示了澳大利亞學校教育的價格,揭示了父母為讓他們的孩子進入政府、天主教和獨立學校部門而預期支付的費用。本周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家庭將需要近 50 萬美元才能讓孩子接受私立教育,而公立教育系統則需要 60,000 多美元。除學費外,這些數字還包括服裝、課外活動和交通等額外費用的預計費用。

天主教學校部門提供了一個全面的中間選擇,布里斯班以 242,533 美元的價格被證明是天主教教育成本最高的城市。最便宜的大都市是堪培拉,天主教教育的家庭花費為 208,426 美元。對於選擇私下教育孩子的家庭,小學教育預計將超過 140,000 美元。將孩子送到公立小學的父母預計將面臨約 23,000 美元的費用,而天主教部門的費用約為 61,000 美元。如果您正在尋找有關各部門小學費用的更多信息,可以在下面的 ASG 調查鏈接中找到。

B.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導語:孩子是未成年人,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能力與大人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孩子只有到了5——7歲才開始接觸外部事物,孩子到了七歲以後,就要跨入學校的大門,接受老師們的教育。接下來,就讓我們也一起來了解一下外國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吧。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歡迎大家的參考借鑒!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美國: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

美國家長們認為,除營養和知識外,孩子們更需要的是尊重。因為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和孩子講話,美國家長從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與孩子交流。美國家長不會像大多數中國家長那樣,提前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而是由孩子做主。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需要一概滿足,對於主人沒有主動提供的東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長一般會在適當的時候做出解釋和說明。

英國: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孩子

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小,中國家長們就會一笑了之,搶著幫他把問題處理掉,或者乾脆讓孩子放棄。

英國家長卻不這樣認為。麥克的兒子查理今年10歲,這個小男孩不但會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裡的水管、電器,就連修汽車也能說個頭頭是道。在中國,這些知識可能二十幾歲的大小夥子也未必了解。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歲的時候,他看到麥克正在洗碗,感到很好奇。於是麥克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查理馬上跳進洗碗池裡幹了起來。這是在洗碗,同時也等於是在洗澡,衣服褲子全都濕了,碗不但沒有洗干凈,而且還摔碎了一個。

麥克沒有制止他,一直站在旁邊,看著查理的一舉一動。開始,查理還在笑,慢慢地,他覺得這一點也不好玩,油污塗了滿身,涼水粘在身上……他求助似的看了看麥克,麥克把頭轉到了窗外……終於,他忍不住地哭了起來。直到這時,麥克才把他抱出來,換了干凈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邊,然後,在查理的注視下,一個個地把碗洗干凈。接著,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裡。

查理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濕了一半。第三次時,只有袖子濕了一點點。麥克又教他怎樣把碗洗干凈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來越好了。

麥克的想法很簡單:“要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面對失敗,一次次改正錯誤,直到成功,這不只是教孩子學習並掌握能力,同時也是教他一種人生態度。”

澳大利亞:教給孩子生存能力

悉尼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般從小就被家長送去學開船,教練常常把船泊在淺灘上,船底船身難免會沾滿沙子。貓頭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們清洗干凈。11歲那年,他趴在船身上,在太陽下一天幹上6個小時,整整幹了一個暑假,他媽媽也不會因心疼而阻攔。因為在她的觀念里,貓頭有權也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時間。魚生那陣子上課時老打盹,問他原因,他自豪地說:“我每周四上午5點到7點在我家的街區送報紙,一次可以掙14塊錢!”班上其他男孩羨慕不已。老師建議魚生把這個活轉讓給另一個男孩:“你可以只給他12塊,不用幹活就可以掙兩塊錢。”誰知,他卻不以為然地說:“為什麼?我可以掙14塊錢干嗎只掙兩塊錢?”

以中國家長的心態去考慮,我們是絕不會允許這類事情發生的:讓孩子到淺灘擦船,除了意外事故怎麼辦?為了掙14塊錢上課打盹,學不好功課怎麼辦!而悉尼的家長們卻不這樣想,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的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學了多少具體知識。

悉尼的孩子們都特別能忍耐,他們從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訴家長去看醫生,但不可以沒完沒了地報怨、呻吟,報怨是沒出息的表現。冬天裡女生們都清一色穿裙裝校服,小男生則穿短褲西裝。即使是星期天,家長也不給孩子們穿厚衣服,他們仍是一副短打扮在公園的草地上跑來跑去。悉尼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長大後敢做敢當,有能力,有創造力,同時還要有從小鍛煉出來的、不怕寒冷飢餓勞累的健壯的身體。

以色列:讓孩子不斷提問

都說猶太人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是不是也有一套?我不自覺地觀察利婭和拉米爾。利婭是以色列人,因老公在美國工作,她也帶著兒子拉米爾在美國生活。那天,拉米爾從幼兒園的接送車上回到家。利婭就問拉米爾:“今天你提問了嗎?”拉米爾連連點頭。“那麼,你都問了些什麼呢?”利婭繼續問。拉米爾開始復述他一天中所提的問題:為什麼樹葉有紅的也有綠的?為什麼有的螞蟻會有翅膀?為什麼牛奶不能換你的餅干……我略數了數,這小傢伙一天問了十幾個問題。利婭滿意地點了點頭。“這是怎麼回事?”我好奇地問利婭。“提問啊,”利婭笑眯眯地說,“拉米爾就是個問題簍子,總是問個不停。”

隨著利婭的講述,我漸漸明白了。原來,每個猶太人在很小的時候,幾乎都會被長輩提問。利婭小時候,她爸爸就讓她每天都問別人十個她不懂的問題。如果沒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這沒什麼,”利婭說,“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問中長大的。”

我忽然發現了我一直在探尋的秘密所在:猶太人崇尚創新,認為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要敢於懷疑,並不恥發問,自己所積累的知識自然就越來越多。我不由得想到一則流傳甚廣的故事。幾乎每個猶太人家長都會問孩子一個問題:“如果現在房子失火,你會帶什麼跑出去?”如孩子回答的是金錢或貴重物品,母親就會再問他一句:“有一種無形、無色、無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孩子答不出來,母親就會告訴他:“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只要你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而智慧,恰恰就來自於提問!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孩子跌一跤,讓他自己爬起來,讓他覺得成長道路不會一帆風順。

●讓孩子在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時,注目兩分鍾。

●帶孩子去動物園,主要是為了獲得知識。

●帶孩子到公園、森林去,讓他們喜歡綠色,讓他們熱愛生命。

●讓孩子懂得,認真為人做事,要成為每一個人生活中的'好習慣。

●使孩子成為一個最熱情、具有積極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經濟狀況很好,也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雙手去勞動掙錢,讓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學習費用,或支付保險費用。

●鼓勵孩子在16歲以後,在放假期間,找一個鍾點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軍人、警察、消防員、環衛工人、教師和醫生。

●讓孩子學習音樂,學會聽懂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勵孩子上台演說、演唱、跳舞、朗誦。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1、美國教育部推廣培訓“父母輔導者”

美國人十分重視人的獨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從嬰兒1歲半起就開始培養其自我服務技能。他們認為,自我服務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強嬰幼兒的獨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嬰幼兒和家長雙方受益。嬰幼兒的自我服務技能包括:系鞋帶、穿衣服、扣紐扣、拉開或拉上拉鏈、洗臉、刷牙、梳頭、吃飯、上廁所等等。

2、英國社區兒童中心免費提供多樣服務

英國政府很重視5歲以下孩子的學前早期教育,為有孩子的家庭提供了很多的服務,出生到5歲,寶寶可以加入各個社區兒童中心的活動,媽媽也可以參加各種育兒的論壇和培訓,解決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問題,如果3歲前需要送孩子上幼兒園,就要自己付費,一個月大約1000多英鎊。

3、法國重視孩子的藝術教育

法國家長認為藝術教育對孩子的未來非常重要。而這些教育早在孩子襁褓之中,家長就會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法國的早教課更像是藝術細胞的培養和激發課程。他們首先是尊重孩子,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孩子的感性認識。

4、加拿大不提前教寫字和計數

在加拿大,寶寶稍大一點時可以送其到“playschool”,不是去上課學習,而是參加那裡的美術、勞作、音樂以及唱遊等活動,而且與眾不同的是,這樣的早教學校不會設置寫字和計數等課程。加拿大的早教專家普遍認為,幼兒期是動作能力均衡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培養創造力的重要時期,因此培養動手能力更為重要,若讓孩子過早認字、寫字和計數,會耗費幼兒的體力和腦力,延緩他們的動作發展。

5、日本學會不給別人添麻煩

在日本,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在日常生活中從家長到早教學校都會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你會發現在日本,孩子上課甚至全家人外出旅行的時候,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一個小背包,裡面裝著他自己的物品,很多事情年幼的孩子都要自己去做,家長和老師只是在一旁略加指導。

6、德國讓孩子與大人爭辯

德國人認為“兩代人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們鼓勵孩子就某件事與父母爭辯,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爭辯,孩子覺得父母講正義、講道理,他會打心眼裡更加愛你、依賴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過爭辯弄明白了,會心悅誠服地去做。你有難題,孩子參與爭辯,也能啟發你。

7、猶太人讓孩子早知書本是甜的

在每個猶太人的家裡,當小孩子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後讓小孩去吻《聖經》上的蜂蜜。這個儀式的用意不言而喻:書本是甜的。古時候猶太人的墓園常常就有本書,說是在夜深人靜時,死者會來看書。這種做法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即生命結束有時刻,求知卻無止境。

8、丹麥教育從”人“出發

丹麥人的思想比較“超前”,丹麥的孩子交給父母的是一份“四格成績單”,上面沒有語文、數學、社會、自然的分數,也沒有老師的評語,更沒有排名。事實上,這份成績單是由孩子自己或寫或畫完成的,上面只有四個格子,分別是“最喜歡的事情”、“最討厭的事情”、“最擅長的事情”以及“最希望學習的事情”。

丹麥兒童教育從“人”出發,每個階段都有清楚的重點。幼兒時期,重點在孩子適應能力和社群能力的培養;年紀稍長,重心逐漸轉移到好奇心的激發,訓練孩子跨領域的知識運用,探索興趣,多元認識自己。到了年紀大一點的小學生,教育的重點則轉移到團隊合作和主動探索知識方面。

9、韓國流行“自然育兒法”

近年來,在韓國的父母中間, “Nature(自然)育兒法”開始受到重視,而且漸漸流行起來。“自然育兒法”的核心就是將孩子的生活、教育、游戲等都盡可能回歸自然,最大限度地使孩子在自然的狀態下成長。 讓孩子從小單獨睡覺。不管是嬰兒還是幼兒,韓國人開始流行讓孩子單獨睡覺。漢城婦幼保健醫院的朴醫師說:“以往從嬰兒開始,我們就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身邊睡覺。這樣做,有的是圖餵奶方便;有的是不放心嬰兒自己睡覺,怕出什麼事;有的是怕孩子睡覺時因蹬被子著涼而生病;還有的是怕分床睡覺,和孩子少了那份親情。

10、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

教育上,芬蘭有些條件較不少國家略勝一籌。芬蘭移民人口很少,不必多費人力物力照顧移民的語言及文化適應問題。芬蘭國民的文化水平也高:他們曾被瑞典和俄國統治了幾個世紀,其間學習本國語文成為民族主義象徵,大家都以本國語文自豪。

C. 澳大利亞小學教育是怎樣的

澳大利亞小學教育以放任為主。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孩子們每天背到學校的書包里沒有教科書,沒有鉛筆盒,沒有各個科目的作業本,只有水、吃的、帽子和防曬霜(他們會不會自己抹就只有天曉得了),外加一個圖書館的包包,從學校借回家的書必須裝在這個特定的包包里。

小學學習的科目有英語、數學、社會與環境學、科學、藝術、英語之外的第二語言、技術、個人發展、體育及衛生教育。但個人以為學校最重視的就是英語閱讀。想來是因為只有會讀才能理解才能寫才能與人溝通與社會交流,這是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的最基本技能;而且這個良好習慣一旦養成,終身收益。
小學從5周歲進入學前准備班(PREP)開始,6周歲開始一年級(YEAR1)直到六年級(YEAR6),每天帶回家一本薄薄的書,由家長陪同閱讀,需要家長評論並簽字。書的難易程度由每本書上貼的不同顏色標簽加以區分。老師會根據對孩子的測試決定需要閱讀哪一程度的書。
帶回家閱讀的書應該是足夠簡單而能讓孩子獨立完成的。家庭閱讀的目的是練習孩子在學校學到的閱讀技能和行為,進一步提高流利度和表達能力,同時也能和家長多處一些時間,一起享受閱讀的樂趣。
小學三年級開始(有的學校開始的更早),孩子們需要每天記錄自己在校的活動,精細到每小時。這樣做有利於孩子培養規律性的生活,也能為將來做事時提前規劃、做好計劃提前進行鍛煉。所以這里的孩子在很小的年齡就能獨立為自己的生日party或其他活動做好令人驚嘆的周密的計劃表,時間、人物、所需物資、項目等等一應俱全,讓人不得不豎大拇指。
再往高年級後,回家作業就是開始是一個個project,有的需要孩子們上圖書館查閱大量資料完成一篇文章,有的需要孩子們查閱各種來源的資料,進行歷史人物角色扮演,有的需要家長配合建造一個復雜的模型等等。一般,學校會同時布置幾個作業,不會要求隔夜完成,而是分別有不同的截止日期,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培養時間管理的技能。
下面來看看某小學三年級某四周的家庭作業吧:
小學三年級每四周的家庭作業,都需要家長陪同或監督,並簽名。內容如下:
1.拼寫
方法:Look,Cover,Write,Check,看,遮蓋,寫下來,再檢查。
孩子在學校看書時,自己從書中摘錄一些詞,這些詞就是回家需要拼寫的單詞。
2.閱讀
大聲的朗讀給家長聽,需要家長每晚再閱讀記錄或日記本上簽名。
3.家務
每天整理自己的床鋪,並保持卧室整潔。
4.單詞
從方陣中挑選合適的字母拼出由3-9個字母組成的單詞,看看你最多能拼出幾個?
記錄你讀過的或別人讀給你聽的一本書中10個有趣的單詞,把這些詞按首字母順序排列。
5.數字
幫助家長做飯(菜),記錄每種原料的用量,以及所用到的烤箱溫度。
記時並記錄你做以下事情花了多長時間:刷牙、走到學校、吃完飯、整理床鋪、寫好所有你的拼寫單詞。
6.創新的思維和身體
設計一種障礙運動,可在院中或公園進行,需要和朋友或兄弟姐妹一起完成。
製作一個關於你喜歡的角色的短片四格漫畫,可以是在電視/書中看到的或自己想像出來的。這個漫畫需要講述一個小故事,告訴人們這個角色身上發生了什麼。
7.世界的公民
5月11日是母親節,為媽媽、祖母或任何你覺得特殊的大人做一件事,比如:做一張卡片,製作一樣小點心或幫忙做事。寫下2-3句話,描述你做了什麼,以及大人們是如何反應的。

D. 澳大利亞是怎麼樣教育孩子

您好,澳大利亞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教育理念確實與中國有所不同,他們認為,人一生所需要的知識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學校里一步學完,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健康的體格和健全的人格,教給學生將來繼續學習知識的方法。基於這點,他們特別注重學生在音樂和體育方面能力的培養,強調團隊合作,很關心學生是不是有很多興趣愛好。
其次,澳洲的老師對學生的教育非常有耐心,針對學生的毛病,老師除了提出要求,重要的是能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一些學生能接受的教育方法,真正做到了因人施教。我到過一所學校,校方介紹說,該校對剛插班的學生,首先是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愛好、特長,然後針對他的實際,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對一些需要特別幫助的學生,如新移民的學生,學校每周一早上准時召開有學生、學生家長、校長、教導主任、學生的班主任、行為老師參加的例會,老師們向家長介紹學生這一周在學校的表現,學生還存在一些什麼問題,一起商量採取什麼具體措施。
澳洲的班級,一個班二十幾個學生,班主任老師通常只管教學。另外,配備一位行為老師,專門負責對不聽話或行為失當的學生進行批評教育。那些犯有嚴重錯誤的學生,則被送到教導處接受教導主任的訓導,教導主任是心理學博士,他們對學生採取心理評估教育,把看書或者完成教導主任布置的作業,作為對他所犯錯誤的懲罰,並規定一整天不能和同學們一起參加活動。
在教育方式上也是很有趣的。比如說老師開始上閱讀課了,如果一位學生還在電腦上打字,不認真聽講。碰到這種情況,老師就實行有獎有罰的辦法:專門給他一個本子,讓他自己在本子上記下做得正確的事情,同時註明這件事可以得幾分,老師在學生本子上貼上獎勵的卡通圖片,到周末的時候,學生可以憑他本子上的得分記錄,去教導主任那裡換取相應的小獎品,如玩具、糖果等等,學生非常高興。做了錯事,除了在本子上記下來為什麼事做錯了外,還要扣分。這樣學生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都非常明確,每天都喜滋滋地拿著本子計算自己的得分情況。
澳洲學校的教室里,每個學生的課桌都是不固定的,上課的時候,剛移民去的學生不知道該坐哪個位子,總是在後面站著,老師講的課,那些剛移民的學生大部分聽不懂,他們下課後也不知道跟誰玩好。為解決他們不能很快融入這個問題,老師就在一張紙條上寫上學生的名字,貼在他的凳子上,這樣學生就知道上課的時候他該坐在哪兒。同時,指定兩位學習比較好的學生總和他坐在一起,指定兩位體育比較好的學生,下課的時候陪他玩,讓那些新移民的學生盡快適應學校的環境。此外,學校還專門為他安排每周兩次語言學習課,指派專門的老師一對一地教他,並落實一位也是從同一國移民去的學生幫助他學習語言,以此解決他們語言不通問題。
澳洲的教學是多元化的,真是百花齊放。澳洲是一個移民的國家,居住在澳洲的人大多是從世界各地來的移民。從不同國家移民到澳洲的老師把自己國家的傳統習慣、教學方法、不同的想法融入教學中,同時也吸收學校其他老師的新觀點,新主張,新方法。澳洲的整個教學環境要比中國寬松。我這里說的是教育的大環境。比如澳洲的小學里沒有教科書,老師根據教學大鋼自己組織教材。學生每天回家沒有作業,也不帶課本。這樣做的好處是:老師有足夠的靈活性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能,可以根據各個地區不同學生的情況制定教學計劃,選擇教材。中國的傳統是一元化的,比如全國統一教材,學校、老師都要嚴格地按照教育部規定的教學大綱去組織教學。
澳洲老師的花樣多,一般以正面激勵教育為主。如果你教的是一些很勤奮刻苦學習的學生,你會很輕松,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考慮如何來教這些學生;如果你的學生是一些不那麼用功的學生,你就要花腦筋去想怎麼讓這些學生更容易地學好,怎樣讓他們有興趣,有學習的動力,讓他們勤奮起來。也就是說,怎麼教,變得很重要。
一般來說澳洲學生沒有中國學生那樣聽話,那樣刻苦學習,但澳洲的老師對學生總是以鼓勵為主,學生有一點點進步就給予很大的鼓勵。對對學生的期末評價,學校規定只能用正面的評語而不能寫負面的評語,評語單上不能寫「學生沒有做作業」,不能說「這個學生這學期沒有好好學習,希望家長督促他」等等。你要寫「這個學生有很大的潛力,如果再多花一點時間學習,他將會成為一個最好的學生」這樣的話。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澳洲人的家庭教育觀念,特別注重人的個性發展。澳洲人的家庭比較尊重孩子的意願,或者說家長和孩子比較平等。有一次我們去一個白人家庭做客,主人家裡的一位孩子很有藝術才能,主人很想讓他的孩子給我們展示一下,但孩子不願意,主人只好跟我們說對不起,絲毫沒有責怪孩子的任何錶情。澳洲的家長對孩子比較寬容,沒有中國家長那麼嚴厲。家長總是給孩子許多鼓勵,表揚。即使批評也是以理服人,孩子若有一點進步就給予很大的鼓勵。可以說那裡的孩子是在表揚聲中長大的。在學習上,澳洲的家長對自己孩子學習成績不會太在意。他們允許自己的孩子按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進度,不會逼自己的孩子追趕別人。這種態度使一些比較差的或是沒時間好好學習的孩子能堅持學習。
許多中國家長則是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孩子進步慢會很不高興,甚至會打罵孩子。澳洲的孩子慢慢來,競爭意識不強,有一定的競爭對孩子是有好處的,但過分強調競爭或不願正視現實的競爭卻是有害的,因為每一位孩子的情況是不同的。教育就是要注重人的個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E. 澳大利亞社區教育的主要形式有

澳洲告知社區學前教育的主要形式有:(1)玩具圖書館。作為社區中兒童玩具不足的補充,豐富兒童的玩具世界。兒童由家長帶領進入館中玩耍或者借出回家玩均可。玩具圖書館設有輔導員,對兒童的游戲和使用玩具起幫助和指導作用,並對玩具圖書館實行管理。玩具圖書館的玩具經常有調劑和增添,被損壞的玩具及。時修理,原則上不允許陳列。玩具圖書館還可以吸收大一些的孩予參加管理和做小輔導員。(2)游戲小組。由兒童和家長共同參加,大多面向3歲以下兒童開設。兒童在游戲小組中玩耍,有母親在旁,兒童可減少分離焦慮,又獲得與同伴共同生活的樂趣,使兒童對社會交往活動有最初的適應。一般由5個家庭組成一個小組,以居住距離決定活動次數,如一周活動一次,有教師參加和輔導,家長也參加分組、分工輔導或者做教師的助手。(3)兒童活動中心。多設於城市的郊區,一個班25名兒童,小的班有l5~20名兒童,由一位教師負責,是全天的。根據地區情況有的每天活動襪納消,有的地區距離較遠則隔日活魂。(4)遠距離教育計劃。為不同年齡組、不同發展水平的兒童提供適應其發展的教育館,內裝有教具、玩具、視聽材料,並有家長反饋記錄。家庭距服務中心2.5千米便可得到寄去的箱子,按期使用完畢後退還更換,這項服務是免費的。(5)組織家長學習。組織家茄啟長學習,由教師或社區志願人員到當地家庭中去組織。使家長懂得撫養、健康、教育等知識,幫助家長根據地區的不同生產與生活條件,安排兒童的生活和教育。

F. 澳洲三種托育模式

1、澳洲基於托兒中心的日托服務(CentreBasedDayCare):基本上,這是監管部門批準的提供高質量幼兒配衫託管和教育服務的機構,每天提供10至12小時的服務。
2、澳洲家庭日托服務(FamilyDayCare),在服務提供者的住宅中運營。這意味著你將孩子帶到家庭環境中,接受照料和早教扒銀。
3、澳洲課後託管服務(OutsideSchoolHoursCare)是指孩子在上學前或放學後需要照顧,時間通常是上午6:30至9:00、下午3:00至6:00,以及在學校假培此腔期期間。

G. 澳洲家庭教育孩子的成功秘籍有哪些

(1)有教養,懂禮貌
孩子最早接觸的禮節是家庭禮節,所以要培養孩子有禮貌的好習慣,當然要從家裡做起。首先可以培養「敲門」的禮儀。我們可以明確地告訴孩子,如果父母房間的門關著,想進去要先敲門,得到允許才能進入。同樣,父母也要以身作則,在進到孩子房間時,也要敲門,因為尊重是互相的。
(2)有責任心
父母如果想要孩子將來能更快適應快速多變的社會,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父母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情開始,創造機會讓他們去承擔責任。
(3)有懂得感恩與珍惜
教導孩子懂得感恩與珍惜是必須從小養成的,因為習慣會成為性格,性格又可能決定命運。在家懂得感謝父母,出外才會懂得感謝別人。

H. 國外如何教育孩子

如何教育孩子一直是中國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太縱容不行、太嚴厲也不行!下面就是我跟大家分享國外如何教育孩子的吧,歡迎大家閱讀!

外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

●孩子跌一跤,讓他自己爬起來,讓他覺得成長道路不會一帆風順。

●讓孩子在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時,注目兩分鍾。

●帶孩子去動物園,主要是為了獲得知識。

●帶孩子到公園、森林去,讓他們喜歡綠色,讓他們熱愛生命。

●讓孩子懂得,認真為人做事,要成為每一個人生活中的好習慣。

●使孩子成為一個最熱情、具有積極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經濟狀況很好,也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雙手去勞動掙錢,讓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學習費用,或支付保險費用。

●鼓勵孩子在16歲以後,在放假期間,找一個鍾點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軍人、警察、消防員、環衛工人、教師和醫生。

●讓孩子學習音樂,學會聽懂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勵孩子上台演說、演唱、跳舞、朗誦。

國外教育孩子的一些方法

孩子是未成年人,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能力與大人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孩子只有到了5——7歲才開始接觸外部事物,孩子到了七歲以後,就要跨入學校的大門,接受老師們的教育。

孩子們進入了學校以後,老師就要與孩子們長期相處,孩子和老師逐漸的相互了解,在彼此了解的同時,師生的感情也在漸漸的加深。老師對孩子們的教育方法很重要,有的老師講課學生們認真聽講,對老師講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有的老師講課學生們聽不進去,精神溜號感到厭倦。

在猶太人的學校里,每天上課時間為六小時,一般在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其它時間用於孩子們自由活動,有的孩子與小夥伴們在一起做游戲,有的孩子去學校游泳池洗澡,有的孩子去唱歌跳舞,有的孩子去學校理發店理發,有的孩子去畫畫。

日本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很特別,他們主要培養孩子們的想像力。老師在黑板上畫一點,問學生們一點像什麼?有的學生回答像星星,有的學生回答像花生米,有的學生回答像米粒,有的學生回答象沙粒。老師對學生們說:「孩子們你們回答的都對,你們很有想像力。」這樣的問題在中國,老師們只能說那是一點,學生說是別的老師肯定會說答案不對。

在以色列國土中有一所「鯨魚學校」,這所學校就是讓孩子們乘坐帆船在一年內橫渡兩次大西洋,游遍三個海島。孩子們除了經受大風大浪外,還要忍飢挨餓。到了島上自己採集野果充飢,自己搭帳篷睡覺。

在俄羅斯有一所學校,每年冬天老師都讓孩子們,赤身裸體在冰雪中滾爬一定的時間,天寒地凍,孩子們被凍得渾身發抖,嘴唇發紫老師也不會讓他們停下。在俄羅斯的學校里,開設體育課中,有一個特殊的體育項目冬泳,在寒冷的冬天砸開冰,讓學生們在刺骨的水裡游泳。俄羅斯孩子的家長們無論天氣怎樣寒冷都讓孩子用冷水洗臉,孩子出門的時候大人也不讓孩子穿得太厚。

在原聯邦德國的法律條文中,有一個特殊的歸定,要求孩子幫助父母做家務,規定內容如下:孩子在6歲之前可以不做家務。6——10歲偶爾幫助父母洗碗、掃地、買一些小的東西。10——14歲,要剪草坪上的花草、洗碗、掃地給全家人擦皮鞋。14——16歲,要洗汽車,整理花園。16——18歲,父母上班沒時間要每周給家裡打掃除一次家庭衛生。

美國: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

美國家長們認為,除營養和知識外,孩子們更需要的是尊重。因為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和孩子講話,美國家長從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孩子不肯吃飯時,美國家長從不硬逼,而是婉轉地說:「你看蘿卜餡餅在等著你,你不吃它,它就不高興了。」孩子做錯了事,家長很少動輒指責孩子,而是說:「我想你不是有意的,下次就不會這樣做了。」如果孩子要換衣服,他們也很少以命令的口吻說:「穿上這件白的。」而是以商量的口氣說:「你看穿這件白的好呢,還是穿那件黃的好?」讓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帶孩子外出串門時,如果主人拿出什麼東西給孩子,美國家長不會像大多數中國家長那樣,提前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而是由孩子做主。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需要一概滿足,對於主人沒有主動提供的東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長一般會在適當的時候做出解釋和說明。比如,當孩子想要主人家珍貴的玩物時,家長就會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東西,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需求而不顧別人的感受,從而讓孩子明白為人處事的道理。不少中國家長喜歡「人前教子」,常在別人面前指責、訓斥自己的孩子不爭氣、笨蛋、沒出息等。而在美國,家長們認為這是一種犯罪,因為對孩子當眾的指責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英國: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孩子

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小,中國家長們就會一笑了之,搶著幫他把問題處理掉,或者乾脆讓孩子放棄。

英國家長卻不這樣認為。麥克的兒子查理今年10歲,這個小男孩不但會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裡的水管、電器,就連修汽車也能說個頭頭是道。在中國,這些知識可能二十幾歲的大小夥子也未必了解。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歲的時候,他看到麥克正在洗碗,感到很好奇。於是麥克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查理馬上跳進洗碗池裡幹了起來。這是在洗碗,同時也等於是在洗澡,衣服褲子全都濕了,碗不但沒有洗干凈,而且還摔碎了一個。

麥克沒有制止他,一直站在旁邊,看著查理的一舉一動。開始,查理還在笑,慢慢地,他覺得這一點也不好玩,油污塗了滿身,涼水粘在身上……他求助似的看了看麥克,麥克把頭轉到了窗外……終於,他忍不住地哭了起來。直到這時,麥克才把他抱出來,換了干凈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邊,然後,在查理的注視下,一個個地把碗洗干凈。接著,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裡。

查理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濕了一半。第三次時,只有袖子濕了一點點。麥克又教他怎樣把碗洗干凈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來越好了。

麥克的想法很簡單:「要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面對失敗,一次次改正錯誤,直到成功,這不只是教孩子學習並掌握能力,同時也是教他一種人生態度。」

澳大利亞:教給孩子生存能力

悉尼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般從小就被家長送去學開船,教練常常把船泊在淺灘上,船底船身難免會沾滿沙子。貓頭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們清洗干凈。11歲那年,他趴在船身上,在太陽下一天幹上6個小時,整整幹了一個暑假,他媽媽也不會因心疼而阻攔。因為在她的觀念里,貓頭有權也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時間。魚生那陣子上課時老打盹,問他原因,他自豪地說:「我每周四上午5點到7點在我家的街區送報紙,一次可以掙14塊錢!」班上其他男孩羨慕不已。老師建議魚生把這個活轉讓給另一個男孩:「你可以只給他12塊,不用幹活就可以掙兩塊錢。」誰知,他卻不以為然地說:「為什麼?我可以掙14塊錢干嗎只掙兩塊錢?」

以中國家長的心態去考慮,我們是絕不會允許這類事情發生的:讓孩子到淺灘擦船,除了意外事故怎麼辦?為了掙14塊錢上課打盹,學不好功課怎麼辦!而悉尼的家長們卻不這樣想,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的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學了多少具體知識。

悉尼的孩子們都特別能忍耐,他們從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訴家長去看醫生,但不可以沒完沒了地報怨、呻吟,報怨是沒出息的表現。冬天裡女生們都清一色穿裙裝校服,小男生則穿短褲西裝。即使是星期天,家長也不給孩子們穿厚衣服,他們仍是一副短打扮在公園的`草地上跑來跑去。悉尼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長大後敢做敢當,有能力,有創造力,同時還要有從小鍛煉出來的、不怕寒冷飢餓勞累的健壯的身體。

以色列:讓孩子不斷提問

都說猶太人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是不是也有一套?我不自覺地觀察利婭和拉米爾。利婭是以色列人,因老公在美國工作,她也帶著兒子拉米爾在美國生活。那天,拉米爾從幼兒園的接送車上回到家。利婭就問拉米爾:「今天你提問了嗎?」拉米爾連連點頭。「那麼,你都問了些什麼呢?」利婭繼續問。拉米爾開始復述他一天中所提的問題:為什麼樹葉有紅的也有綠的?為什麼有的螞蟻會有翅膀?為什麼牛奶不能換你的餅干……我略數了數,這小傢伙一天問了十幾個問題。利婭滿意地點了點頭。「這是怎麼回事?」我好奇地問利婭。「提問啊,」利婭笑眯眯地說,「拉米爾就是個問題簍子,總是問個不停。」

隨著利婭的講述,我漸漸明白了。原來,每個猶太人在很小的時候,幾乎都會被長輩提問。利婭小時候,她爸爸就讓她每天都問別人十個她不懂的問題。如果沒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這沒什麼,」利婭說,「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問中長大的。」

我忽然發現了我一直在探尋的秘密所在:猶太人崇尚創新,認為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要敢於懷疑,並不恥發問,自己所積累的知識自然就越來越多。我不由得想到一則流傳甚廣的故事。幾乎每個猶太人家長都會問孩子一個問題:「如果現在房子失火,你會帶什麼跑出去?」如孩子回答的是金錢或貴重物品,母親就會再問他一句:「有一種無形、無色、無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孩子答不出來,母親就會告訴他:「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只要你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而智慧,恰恰就來自於提問!

美國人管教孩子的實例

美國人管教孩子,"放任自流"一詞會立即蹦到你的腦子里。

我們剛認識阿萊希歐博士一家時他們才有第一個孩子,名字叫澤克。後來跟阿萊希歐博士一家熟了,我們大家都用阿萊希歐博士的呢稱"海琳"稱呼她。那天我們在學校的冰球館看打冰球,正好同他們一家坐在一起。當時澤克才一歲多,金發碧眼,像個小金絲猴。冰球館里的溫度很低,一進到館內,妻子就忙不迭地讓礦礦穿上早准備好的長袖外衣。兒子很不情願,扭來扭去地反抗著。妻子連哄帶壓地硬是讓礦礦穿上了外衣。

兒子指著海琳懷里抱著的澤克說:"看,他那麼小,為什麼他不用穿外衣。"

澤克穿著件小短袖,衣服太短了,半個小白肚皮露在外面。澤克的小臉青青白白的,兩條清鼻涕掛在鼻子下。

妻子指了指澤克,對海琳說:"你不覺得他可能冷嗎?"

中國人對旁人的孩子往往是關照有餘的,並不大想到這關心是否適合,海琳低頭親了親兒子的臉,問道:"你冷嗎?"

"NO!"澤克使勁搖搖頭。

海琳對我們笑了一笑,算是回報妻子的關心。一場球賽一個多小時,澤克就這么光著小肚皮挺過來。

妻子百思不得其解:美國人到底是怎麼養孩子的?孩子說不穿就不給穿。哪能縱容孩子想干什麼就干什麼!

後來,我們一家同海琳一家的交往越來越深,兩家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經常在一起度周末。妻子對海琳夫妻管孩子的方法也就見怪不怪了。

澤克快3歲的時候,他有了一個妹妹傑西卡。傑西卡從小就喜歡小動物,看見貓啦狗啦什麼的,就非要上去扯尾巴。扯耳朵,又摟又抱,不把那些小動物玩得嗷嗷叫決不放手。開始時,妻子怕小動物忍受不了會傷了傑西卡,每每看到"險情"就將孩子抱開。傑西卡當然不青,總是大哭之後又如願以償。久而久之,妻子也學會對孩子放任自流。

在傑西卡之後,海琳又有了一個男孩科迪和一個女孩愛瑞卡。對這兩個小的,海琳更是放任自流。有一年的感恩節,我們一家,還有麗莎一家到海琳家聚餐。大大小小十多號人又吃又喝,很是熱鬧。不知是因為什麼事,兩歲的愛瑞卡大哭起來。她先是躺在客廳里的沙發上哭,接著連踢帶踹地從沙發滾到了地上,在地毯上打滾哭鬧。

海琳安詳地微笑著,不停地哄著愛瑞卡:"寶貝,你想要什麼?"

海琳每問一句,愛瑞卡的哭聲就升高一級。海琳無可奈何地對丈夫說:"你來試試。"

古瑞克坐在地毯上,想把女兒抱起來,嘴裡還不停地哄著她。愛瑞卡拚命扭動著身子,站了起來,接著又跺腳大哭。這回古瑞克也無計可施了。在座的每個人幾乎都試了一回,但誰也沒有本事讓愛瑞卡停下來。

海琳笑著說:"愛瑞卡就是這樣的。她不高興就是不高興,誰的話也不聽。有時哭到興頭上,她還會把自己的衣服一件一件扯下來。"

話聲剛落音,愛瑞卡就開始拚命地扯自己的衣服,然後光著小屁股又在地毯上滾起來。海琳不在意地對我們說:"沒關系,等她哭累了她就會停止的。"看著我們驚異的眼光,她又補充道:"每次都是這樣的。"

就這樣,愛瑞卡整整哭了半個多小時,直到自己躺在地毯上睡著了。

任孩子大哭大鬧,在客人面前盡情耍性子而不加制止,中國的家長絕難做到。如果是我們的兒女,我們一定好好治治他們,非把他們的丑脾氣改過來不可。

海琳和她先生心地非常善良,但脾氣也很急。然而,他們對兒女們的任性的容忍,簡直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他們的解釋很簡單,孩子哭鬧自有他們的道理:不舒服了、渴了、餓了、心情不好等都可能是哭鬧的原因。哭鬧也是孩子的權利。孩子哭夠了,鬧夠了,到頭來也會想一想自己該怎麼辦?不要過多地干涉孩子,應給孩子留下自省的餘地。

在他們家的廚房的牆上,掛著一個用木頭做成的小屋子。旁邊圍掛著6隻也是用木頭做的可愛的小狗,每隻小狗身上都寫著名字:爸爸、媽媽、澤克、傑西卡、科迪、愛瑞卡。海琳告訴我,誰犯了錯誤,誰的小狗就會住進小狗房受懲罰。不論是爸爸,還是媽媽,誰也沒有例外。如果自己覺得自己認識到錯誤了,可以把代表自己的那隻小狗從小房子中挪出來。

我們搬到西金庫市後,因為離牛津市有一個小時的車程,各忙各的,見面的機會少了。但每次見面,我們都發現澤克和傑西卡變了不少,變得越來越懂事了。

我在寫這一章時,正好碰上澤克的10歲生日,我們去參加他的生日晚會。

吃完生日蛋糕後,孩子們玩他們的、"瘋"他們的去了。

我們4個大人在聊天。突然樓上傳來科達一會兒乾嚎。一會兒痛哭的聲音。

我們望望阿萊希歐博士夫婦,他倆習以為常地說:"一定是科邊玩電子游戲機,玩不過電腦,輸了,就發脾氣,哭。"

科迪就這樣時哭時停的,大人小孩沒一個理他。後來,我實在忍不住了,上樓去勸他,誰知,越勸他越哭得厲害。

於是,我就叫兒子去幫他。

兒子說:"這里就數科邊玩那個游戲最棒,他贏不了,誰都贏不了,我去更糟糕!"

"也得想個辦法呀!"

"爸爸,不要管他那麼多!澤克小時候在我們家玩電子游戲機,玩不過,不也是大哭大鬧嗎?長大就好了……"

澤克在我兒子身邊做了個鬼臉。

我突然"悟"到什麼似的,趕快下樓與阿萊希歐博士夫婦交流教養孩子之道。

再談日本人怎麼教育孩子

在日本的幼兒園,孩子只要過了一周歲,老師就不會再給孩子喂飯了,都是孩子自己用勺子吃。她女兒幼兒園的老師曾經很詫異地問她:難道在你們中國,一歲多的孩子還要大人喂嗎?

我的朋友也詫異:當然了!這么小的孩子呢!

然後,日本老師說了一句話:如果一個孩子一歲之後連自己吃飯都不會,那麼長大後還能幹什麼?

這就是日本人的教育觀念。和以色列人一樣,他們都認為,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從小就開始培養。

但是即使是如此不近人情的觀念,我朋友的女兒也仍然特別願意去幼兒園,因為那裡好玩。整個夏天,他們幾乎都是在游泳池裡面度過的,非常開心。她說,經常地,孩子會特別早就醒來,然後要求她送自己去幼兒園。她每次都得告訴孩子:現在還太早呢,人家沒開門呢!

相比之下,我見過太多在幼兒園門前和家長哭鬧著不願意進去的中國孩子。不能說我們的幼兒園老師不盡心,她們真的特別辛苦,整天提心吊膽地,生怕稍有差池而招致家長的指責。只能說,我們的家長,實在是太過溺愛。

本周二的下午,我去參加了我女兒入學後的第二次家長會。大喇叭廣播結束後,班主任老師(教語文)和數學老師都在反復強調一點,那就是:讓家長一定要盡力去督促和幫助自己的孩子完成各項作業。

我其實很反感這種事情。孩子已經6周歲了,為什麼她自己的事情,要讓我來督促和幫助呢?為什麼每天,要我去檢查作業並且簽字?我的孩子已經有能力去完成她應該完成的事情,而完全不必再來依賴我了呀!

可是,我卻不能不每天去檢查她的作業並簽字,因為我不能去冒這個風險,冒這個被老師和其它孩子認為我女兒是另類、是不被父母所關心的這種風險,她幼小的心靈,不可能接受這種被孤立。

很久以前就聽說,現在國內的小學,都是在折騰家長,基本上,家長等於跟著孩子再重新上一遍學。

那個時候,我不齒也不屑於參與這樣的討論。但是若干年後,我發現,我卻不得不接受這樣的一個現實,那就是:我確實正在開始我第二輪的小學學習生活。

其實我真的無所謂我的女兒是否能夠現在就把各種數字和拼音寫得盡善盡美,我也不在乎她是否在班級中拔尖或者能夠經常受到表揚。我只在乎她是否能夠真正學會照顧自己、和睦但卻並不低三下四地與人相處,而且,我真正在乎的,是她真的喜愛學習。無論她能否在第一時間學習得很好,只要她喜愛學習,她就是一個讓我滿意的好孩子。

扯遠了。也許是因為我們的國家人口眾多,多到不需要我們的國民具備高素質,而只需要他們具備溫順和刻板的性格。

孩子們的創造力、自信心,都在這樣一種整齊劃一的環境中被越磨越平,直至消失殆盡。

I. 外國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麼

以下舉例日本和澳大利亞的教育孩子方法

日本:

1、自己做午飯的幼兒園娃娃

日本人從小培養孩子動手能力,從上幼兒園開始,他們就已芹梁敗經在接受製作料理的課程了。這也是為什麼,在日本越小的孩子越沒有見過飯煲,反而是大孩子才會自行帶飯煲到學校的原因。

2、禮儀也要嚴格化

好多日本的孩子,不管是貧民還是富豪,統統與被媽媽打過的經歷,而且大多是因為禮儀的問題。日本禮儀很公式化,為了教育孩子們都能成為「合格的日本人」,他們教育孩子自然不用其極。

澳大利亞:

1、寒冷中,依舊少穿一件衣服的寶寶們。澳大利亞的冬天異常寒冷。但就是這樣的天氣下,也沒見到過有人把自己家的孩子包裹成「粽子」。他們一般會在孩子的絨衣里穿上短衣、短褲或者短裙。

2、父母的財富和孩子沒有干係。

一個澳大利亞的富豪,竟然在兒子口渴的時候,順手拿起公用紙杯,讓孩子去接自來水喝,而就在他們的身邊,大大小小的飲料售賣機有序林立。當然,這只是各類,不過在學校里,光是憑借孩子們自帶的午餐,也渣穗一樣是無法分辨出家境的。

外國教育法經驗

天嫌顫賦是建設人才的第一素質。居里夫人有兩個女兒:艾琳居里和夏娃。居里對兩個女兒進行家庭教育的想法是挖掘她們的一些才能。

早在她女兒喋喋不休的時候,居里夫人就開始探索她們。經過觀察和鑒定,她發現:大女兒艾琳沉著、樸素、敬業、自然,對物理學和化學著迷,這些都是科學家的素質。她的小女兒伊芙充滿了夢想和多變的情感。她的才華是文學和藝術。

正是通過這種家庭教育來發掘孩子們的天賦,居里夫人終於在1993年憑借大女兒艾琳·居里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並使小女兒伊芙·居里成為優秀的音樂教育家和傳記作家。 所以,重視觀察孩子天賦,用心挖掘和培養,一定可以讓孩子將來大放異彩的。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家庭如何教育孩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3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6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7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5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3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6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4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