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土壤鹽鹼化調查方法
航空紅外攝影、航空和地面電法是探測次生鹽鹼化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原蘇聯中亞「飢餓」草原,主灌渠兩側由於地下水面的上升發生次生鹽鹼化,其電阻率較低(6~10 Ω·m),但在淡水從渠中漏失的地段也出現局部的脫鹽帶,其電阻率明顯升高(15~30 Ω·m)。在原蘇聯的土爾蓋地區將土壤按含鹽度分為五類(表12.8.1)。
表12.8.1 原蘇聯土爾蓋地區土壤含鹽度分類
12.8.1.1 航空電磁法調查鹽鹼化
在澳大利亞廣大地區,尤其是西澳,由於農田開墾和灌溉,地下水面上升,使土壤深層的鹽到達地表,導致鹽鹼化。鹽鹼化每年給澳大利亞帶來的經濟損失超過1億澳元。為此該國政府將20世紀90年代定為土地治理十年,並撥出32億澳元執行土壤改良計劃。為了解鹽鹼化的分布和區域水文地質條件,世界地學公司曾開展航空磁測和電磁測量。航磁用來了解地質構造,結果表明西澳廣泛發育粗玄岩牆,高鹽區往往位於岩牆的上坡,岩牆起到擋水作用。航電主要了解鹽的分布,採用QUESTEM系統,頻率75 Hz,飛行高度120 m。在聯邦和西澳州政府的資助下,世界地學公司、聯邦科學和工業研究組織(CSIRO)聯合研製了一種新的專用航電系統——SALTMAP,該系統的特點是可高解析度探測表土的電導率分布,帶寬大(採用重復頻率500 Hz的方形波,頻率上限達50 kHz),接收三個分量,實現高速信號處理便於壓制干掘昌擾。
研究發現,土壤含鹽度與室內、野外測定的電導率之間呈正相關關系。表12.8.2列出澳大利亞的含鹽度分級及其與作物根部土壤電導率之間的關系。土壤含鹽度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見表12.8.3。
表12.8.2 澳大利亞土壤含鹽度分類
表12.8.3 土壤含鹽度與作物產量的關系
12.8.1.2 航空電磁與土壤鹽漬化的關系
以山東黃河口地區為試驗區,研究航空伽馬能譜參量、航空電磁響應與土壤類型(鹽漬化、土壤顆粒度、有機質、氮磷鉀質量分數)的關系,並對土壤類型進行分區。在充分調研和實地考查的基礎上,探討不同土壤類型分區中的農作物生長狀況和農作物種類分布特點,以便使利用航空物探研究土壤的方法符合土地管理和農業部門的需要。
在此僅介紹航空電磁響應與土壤鹽漬化的關系。
(1)試驗區地形地貌與土壤鹽漬化的關系
本區地勢平坦,由於黃河泥沙的多年沉積,形成了廣闊的三角洲平原。總的地形是,順河方向西南高,東北低;背河方向近河高,遠河低。西南部最高處位於廣饒縣南部,高程28 m。東北部最低處高程1 m,自然坡降1/12 000。地形影響著物質和能量的再分布,支配著地表徑流和地下水活動,從南至北依次形成了褐土、潮褐土、潮土、鹽化褐土和鹽土的分異規律。
(2)試驗區航空電磁場特徵與土壤鹽漬化的關系
利用電磁場的高頻特性研究土壤。由黃河口地區8020Hz電磁場的實分量和標差異常圖可以看出,其南部表現為強度較低的平靜電磁場,西部及西南部為低緩的正負變化的電磁場,而北部及東北部則以升高的電磁場為特徵,整體上顯示了從西南到沿海電磁場強度逐漸升高的特點。據此將黃河口地區土壤由西南向東北劃分為非鹽漬巧散凳化區(Ⅰ)、弱鹽漬化區(Ⅱ)和中強鹽漬化區(Ⅲ)。
又由於在鹽漬化區內地下水化學類型為鉀鈉型氯化物水,因此,土壤中鉀的質量分數與鹽漬化程度的高低有一定的關系,鹽漬化程度越高,土壤中鉀的質量分數越高。比如在中弱鹽漬化區土壤中鉀的質量分數在150×10-6以下(東營地區、利津西南沿黃一帶),而在強鹽漬化區土壤中鉀的質量分數可達300×10-6以上(廣饒鹽場至辛安水庫一帶)。
然後,再研究局孝旅部電磁場特徵與土壤鹽漬化的關系。在區域性升高變化的電磁場內存在相對降低和升高的局部電磁場。相對降低的局部電磁場多呈條帶狀或片狀分布,電磁場強度較背景場低200×10-6以上,它們是區域鹽漬化土壤中的局部非鹽漬化土壤的反映。土壤含鹽度小於2 g/L,多由淺表古河道水的淡化作用引起的,為鹽漬化區內的農業精耕細作區,土壤營養成分相對較高。相對升高的局部電磁場是由鹽漬化程度極高的土壤引起,它們多分布在古潟湖、低窪地,曾遭受多次海侵,使土壤的鹽分不斷升高,不適合農業耕種。如廣饒鹽場和太平鄉以北7 km一帶,土壤含鹽度可達30 g/L,土壤中鉀的質量分數高於450×10-6。
Ⅱ 基本情況與土地管理體制
一、基 本 情 況
澳大利亞土地遼闊,陸地總面積為 768. 2 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六大國。自然地理上,全國可分為東部山地、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 3 個地區,荒漠、半荒漠面積達 340 萬平方千米,約占總面積的 44% 。
在使用權上,澳大利亞土地可分為三大類: 公共土地、私人土地和土著土地。公共土地 ( Public Lands) ,包括州王室土地、聯邦土地和兩者合並在一起的土地,其或用作公共目的而被保留和擁有或為未利用空地,佔澳大利亞大陸面積的 13% 左右。私人土地 ( Private Lands) ,包括自由持有 ( free-hold) 的土地和租約持有 ( leasehold) 的王室土地,其佔澳大利亞大陸面積的近 75% 。土著土地 ( Indigenous Lands) ,包括私人租約持有土地、自由持有土地和土著社區持有的保留地,佔澳大利亞大陸面積的 12% 左右。
澳大利亞有 1/3 的地區不適合發展農業,另有 1/3 的地區只適合發展畜牧業。農牧業用地面積大致為 408 億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 53% 。農用地的 90% 以上是天然牧場,達 4. 4 億公頃。耕地面積有 4876 萬公頃,其中,灌溉地面積僅占其中的 4% 。
農業生產上,澳大利亞有 3 個明顯的農業分區:
1) 高雨量帶 ( High rainfall zone) ,其范圍是沿澳大利亞東海岸、塔斯馬尼亞州和西澳大利亞州西南角一帶,雨量相對較高,每年降雨量大於 500毫米,水果和蔬菜種植在南部較為重要,而蔗糖、熱帶水果和蔬菜種植在北部較為重要。該帶面積約佔澳大利亞面積的 6% 。
2) 麥帶 ( Wheat belt) ,位於澳大利亞大陸濕海岸和乾旱內陸區的過渡帶,生產幾乎全部的澳大利亞穀物 ( cereal grain) ,大部分的農場也飼養牲畜。小麥 ( Wheat) 在整個帶都有生長,但在南部區有綿羊 ( sheep) 飼養和燕麥 ( barley and oats) 種植。該帶北部,牛、高粱和油菜子較為普遍。該帶牲畜密度低於東部海岸帶,在有灌溉的地區,可有水果和釀酒葡萄生產,在北部有棉花作物。麥帶面積佔澳大利亞陸地面積的 14% 。
3) 牧業帶 ( Pastoral zone) ,包括西澳大利亞州、南澳大利亞州大部分地區以及新南威爾士州西部、昆士蘭州南部等,年降雨量少於 400 毫米。大陸中部沙漠區少於 200 毫米。該帶農業僅限於原牧場飼養。該帶面積最大,占據了澳大利亞的大部分面積 ( 約占 72% ) ,因太乾燥不適合種植牧草和莊稼。3/4 的乾旱區域有較充足的植被覆蓋,在有地下水的情況下,可支撐畜牧業。肉牛在該帶北部大量飼養,而南部則以綿羊為主。在澳大利亞遠北地區 ( 約佔澳大利亞面積的 8% ) 的濕季,季風雨可促使原地草大量生長,但雨停後,草快速乾死。
總體上,澳大利亞土地大多數比較貧瘠,土地鹽鹼化程度較高。目前澳大利亞在土地管理上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 ①大多數農業耕地面臨土壤侵蝕威脅; ②一些地區土地天然植被遭受破壞; ③土地生態總體趨於惡化等。
二、土地管理體制
在管理體制上,澳大利亞土地管理基本是一種分權的管理體制,即聯邦所有的土地歸聯邦管理,各州所轄的土地歸各州管理。由於聯邦所有的土地所佔比例極小,而州/領地所轄土地佔了澳大利亞國土面積的絕大部分,因此,澳大利亞的土地管理體制主要反映在各州/領地的土地管理體制上。
在各州的土地管理體制中,土地由單一部門管理的情況較少,而多數情況下是由兩個以上的部門進行管理,如西澳大利亞州、昆士蘭州、南澳大利亞州、維多利亞州、北方領地、塔斯馬尼亞州等。這其中,由於目標職能任務的不同,又有管理側重點的不同或主次之分。
此外,在州或領地內部,州/領地政府部門與地方政府之間,在土地利用規劃等方面也有著各自不同的職責。但總體上,州政府部門代表州政府負全面之責。
Ⅲ 澳大利亞東水西調後,東部河流中下游水質惡化,西部調入區土地鹽鹼化加重,分析它們產生的原因,並提出次
澳大利亞東水西調後,東部河流中下游水質惡化,西部調入區土地鹽鹼化加重,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水被調到西部,導致東部河流水量減少,海水倒灌使東部河流中下游水質變壞。西部地區不合理灌溉,不注意排灌結合,加之氣候乾旱,蒸發強烈,土地鹽漬化嚴重。
措施:營造植被,涵養水源;有計劃進行調水,控制調水量,尤其是東部旱季時,要保證東部河流中下游的水位、水量,防止海水倒灌;西部地區有灌有排,合理灌溉;農作物收獲後可以利用秸稈將地面覆蓋,減少水分蒸發;營造植被;
Ⅳ 澳大利亞土壤鹽鹼化原因
夏季,降水過多,河流沖刷,帶走土壤中養分
Ⅳ 墨累達令盆地土地鹽鹼化原因
引水漫灌。在墨累達令盆地土地鹽鹼化分析中了解到其原因主要是引水漫灌導致的,引水笑宴漫灌是極易造成盆地土壤鹽鹼化,墨累達察粗令盆地是澳大利亞的盆地。敗升鎮
Ⅵ 澳大利亞為什麼在東南部修建調水工程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四面臨海,國土面積768萬平方公里,全境年平均降水僅有470毫米,是世界上降水量較少的地區;加之氣候乾旱,且蒸發量大,因此又是一個水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為解決內陸的乾旱缺水問題,在1949~1975年期間該國修建了第一個調水工程——雪山工程。該工程位於澳大利亞東南部,通過大壩水庫和山澗隧道網,在雪山山脈的東坡建庫蓄水,將東坡斯諾伊河的一部分多餘水量引向西坡的需水地區。沿途利用落差(總落差760米)發電供應首都堪培拉及墨爾本、悉尼等城市。工程的復雜性可想而知。
澳大利亞人視水為生命的血液,從上到下,建立了部長級理事會、社區咨詢委員會與執行委員會三個層次的管理機構。這些水管理機構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權威。
部長級理事會由各個州和聯邦政府的部長級官員組成,每個州出三個人,分別是水利部門、土地管理部門和環境保護部門的部長。理事會主席由聯邦政府農業部長擔任。理事會是最高決策機構,並具有絕對的權威,它所做出的決定,各州都要執行。
社區咨詢委員會由各主要支流地區推舉一人組成。該委員會負責反映地方意見,為部長理事會的決策提供咨詢和進行評議。委員會建立以來,加強了公眾與負責工程調度的最高權力機構為墨累——達令河流域委員會(MDBC)之間的聯系紐帶,進行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宣傳工作,為開發、利用、保護水土資源發揮了積極作用。
執行委員會是負責工程調度的最高權力機構為墨累——達令河流域委員會(MDBC)的常設機構,主要由技術專家組成,是一常設機構,旨在貫徹部長理事會的決定,負責流域管理的日常工作。執行委員會僅40餘人。他們主要依靠各個州政府的水土資源管理機構進行流域管理。各州的管理人員也相當精簡,如布勞寧水庫(庫容16.3億立方米),管理人員不足10名;庫容30.4億立方米的休姆水庫,包括在灌區的管理人員總共才35人。
這種水管理體制既具有很高的權威,又能夠使公眾的意願得以反映,辦事效率也很高。
--雪山調水工程的運行管理
雪山工程是世界上最復雜的大型水電工程之一,是澳大利亞跨州界、跨流域水力發電和農業灌溉相互補償調節的水庫群和水電站群工程,包括7個水電站、80公里引水管道、11條共145公里壓力隧洞、16座大壩、1座泵站、510公里330千伏高壓網等。
從廣義上講,雪山調水工程的管理包括水源調度與供水調度。由於雪山工程供水對象全在墨累—達令河流域,而且整個系統跨越幾個州,因此調度的最高權力機構為墨累—達令河流域委員會(MDBC)。墨累—達令河流域委員會有權決定斯諾伊河向墨累河與馬蘭比吉河分水的流量,負責墨累河上各節制閘、各主要分水閘的調度;有權監督界河上各用水戶的取水量;對水事糾紛進行調解;制定流域內有關的水資源管理條令和制度。
自布勞寧水庫與休姆水庫建成後,墨累—達令河流域委員會成立了一個雪山電力公司,統管布勞寧水庫和休姆水庫以上(不含此二庫)的各個梯級電站和水庫的運行,除了按條約規定的比例將斯諾伊河的水分送給墨累河與馬蘭比吉河外,它的調度完全取決於電網的需要。墨累河上、中遊河段是新南威爾士州與維多利亞州的界河,分往南澳大利亞州的水也主要由這里通過。該委員會嚴格監督上游兩個州各用戶的引水量不得超限,保證將規定的水量送到下游的南澳大利亞州境內。
對於各用水戶,不論是從河道取水,還是從渠道取水,均實行嚴格的取水許可證制度。管理機構直接對各用水戶的取水進行計量、收費。取水許可證規定了用戶平均年取水總量、用戶取水設備的能力以及供水的保證程度。供水保證程度分為多個級別,低級保證率的用水戶的取水完全受調度中心的控制,一般只有當較高級別的用水戶得以滿足,且保證河道最低流量的前提下,才向其供水;高級保證率的用水戶在其水量配額與取水設備的能力范圍內,可以根據需要自由取水。最低保證度與最高保證度的供水水價相差40倍。管理機構正是通過這一手段,鼓勵各用水戶修建自己的調蓄水庫,鼓勵用水戶蓄豐補枯。
澳大利亞雪山調水工程建成後,為更好地發揮調水工程的長久效益,他們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護水環境。
一是嚴格控制農牧業用水增長。農牧業用水主要是農田灌溉與草場灌溉,耗水量大,排出的水體把農葯、化肥與有機物、鹽分帶往下游;另外,土地的開墾增加了水土流失的危險。基於這些原因,有關州政府達成共識,不再簽發新的農牧業取水許可證,並且根據斯諾伊河下游環保用水的呼聲日益高漲,雪山工程跨流域調水量有可能下降的形勢,准備出台大幅度提高水價的政策。管理者們深切體會到,只有提高水價,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灌溉技術落後,既浪費水又污染環境的被動局面。
二是全面加強水土保持工作。雪山工程供水系統中有諸多水庫,它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保證這些蓄水工程不受淤積的威脅,聯邦政府極為重視水土保持工作。他們將雪山工程的水資源區辟為國家公園,國家公園內除供遊人觀光外,不發展其他產業。為了保護植被,游覽者只能在特定的通道上行走,這種通道實際是高於地面的小木橋。
三是全社會自覺保護水質。在澳大利亞,水質保護的重點是防止藍藻爆發和農田污水入河。阻止藍藻生長的有效辦法是減少有機物進入水體,為此沿河岸修築了攔截板,防止落葉、枯草被捲入水中。另外,嚴格禁止未經處置的污水排入河道。現在各州已把引水量與其污水處理建設作為一個整體,處理能力大的地區將會在供水方面得到優惠。
四是採取措施降低土壤鹽漬化。澳大利亞地下水很豐富,估計有4400億立方米,但可用量只有703億立方米,其他的均含鹽分很高。在灌溉農業發展起來之前,地下水埋藏很深,對環境不產生影響。隨著土地的開墾,降雨直接與裸露的土表接觸,大大增加了入滲水量;大規模的灌溉,也增加了地下水補給量。高鹽分地下水位的上升,使得大片土地受到鹽鹼化威脅,樹木、植被大片死亡;含鹽水向河道入滲,污染水源;城市建築物的基礎以及公路路基受到化學侵蝕的嚴重危害。對此,政府一方面嚴格限制農業用水量的增加,鼓勵投資更新灌溉技術,嚴格限制河道取水,以保證河道有足夠的流量沖洗鹽分。
(中國水利報)
Ⅶ 澳大利亞西部土壤鹽分為什麼較高
造成澳大利慎鍵亞西部鹽鹼化問題的是乾地鹽鹼化,比掘孝皮如西澳大利亞州雨量穩定的地區。因為農民清除掉了天然植被,在上面種植庄判差稼,作物收割後土地就會有一段時期光禿禿。雨水會滲入土壤深層,導致底下的鹽分擴散開來。
Ⅷ 為什麼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這么差
18世紀英國殖民者到達澳洲時,帶來了一種活潑可愛的小動物就是兔子。這種看起來人畜無害的兔子,在缺乏天敵的澳洲內陸幾乎是食物鏈頂點的存在。再多的野草都架不住上百億只野兔瘋狂的咀嚼,最可怕的是,在冬季飢荒來臨之前,餓得奄奄一息的兔子們把土裡的草根都刨出來啃掉,斷絕了其他食草動物的生機。在殖民者登陸的幾百年裡,因為兔子而滅絕的澳洲本土動物超過百種。勤勞而勇敢的澳洲人民為了捍衛自己的家園,開始了長達數個世紀的「人兔之戰」。澳洲史上損失最慘重的生物入侵事件--兔災。
Ⅸ 如何解決澳大利亞環境問題
從事社會研究的休·麥凱說:「作為澳大利亞的生活方式,擁有自己的住宅已經紮根在我們民族精神的深處。」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擁有自己的住宅依然是人們的「夢想」,而且十分盛行。許多年輕人從父母家裡搬出來,到城市附近租房暫住,直到有能力在郊區購置一處帶花園的住宅。
「第一個孩子的出生將會促使這些租房族變為買房族」,休·麥凱說,「他們大多可能在市中心租房暫住,但他們會開始企盼著在郊區建立自己的家園,營造出這種澳大利亞養兒育女的完美氛圍」。
「外向型」的生活
出生在英國的休·特恩布爾目前在墨爾本的拉特羅布大學教授傳媒研究。她注意到澳大利亞郊區不同於其他西方國家的郊區,因為澳大利亞人更加喜歡戶外生活。
「你擁有的不僅僅是一個花園,而是一個戶外娛樂場所。」特恩布爾女士說,「一個室內廚房和一個戶外燒烤區之間的關系是很直接的--戶外燒烤區讓你多了一處做飯的地方,一個娛樂和享受生活的場所。這樣,澳大利亞人在郊區把野外叢林生活的理想與退居室內的城市生活理想結合在了一起。在郊區,這兩者才有了完美的結合。」
特恩布爾女士還指出,這種是一種與家人和朋友分享的生活方式,加上四周的高柵欄,這樣鄰居們也看不見你們。
環境問題
水
澳大利亞是地球上最為乾旱的大陸,一些環境問題也由此產生。乾旱總是給澳大利亞帶來威脅,連年的低降水量使得大片土地無法使用傳統耕作方式耕種。
各州政府經常對家庭用水和工業用水進行限制,以此來節約水資源。但是由於有大片草地和花園,加之澳大利亞人對水上運動的熱愛,澳大利亞人一直是世界上的用水大戶。
火災
在澳大利亞,叢林大火會經常摧毀成千上萬平方公里的森林、公園和農田。一八五零年的一項研究表明,每隔十三年左右澳大利亞就會出現一個叢林火災頻繁發生的季節。一九三九年發生在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叢林大火造成了七十一人死亡。從此以後,澳大利亞人開始關注他們的生態系統。歷史學家湯姆·格里菲思說,當時的一個皇家委員會曾經指出,歐洲人沒能向原住民好好學習。
「原住民從不生活在叢林中心地區」,他說,「他們生活在叢林邊緣。而且他們利用焚燒的方法開辟出許多通道和邊界。這樣即使發生叢林大火,也不會蔓延開來。」
是否採用焚燒或清除矮小灌木方法是頗有爭議的熱門話題。
鹽
經過兩個世紀的叢林砍伐和採用歐式農業耕種法,現在澳大利亞人認識到需要改變這種做法了。由於很多支流被改道用於灌溉農田,曾經蔚為壯觀的墨累-達靈河水系現已面臨威脅。
森林砍伐和過度灌溉已經導致大規模土壤鹽鹼化。地表和地下水源鹽分增高正在給大片農村地區造成影響。
演員傑克·湯普森對環境問題十分關注。「一七八八年以來,澳大利亞被砍伐的樹木已達兩百億棵,這一數目真是觸目驚心。」他說,「現在,我們每一天都會因為土壤鹽鹼化而失去一塊足球場大小的土地。在我們下一代的一生中,三分之一的可耕地,也就是可用於生產糧食的土地,將因為土壤鹽鹼化變得無法耕種。」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澳大利亞政府正著手進行一項為期七年、耗資十四億澳元的項目,目的在於降低土壤鹽鹼度和清理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