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澳大利亞進口和牛的等級是如何區分的
1、澳洲牛肉基本上分為9級,從M1 到M9,M9級為最高級別,但是澳洲牛的肉味較淡, M9級也只能到日本的A3級水平。澳洲和牛的等級以油花、風味、香味三方面來決定,澳洲 牛肉的油花從4至12共分為9級,平均都是6級, 達到 9級以上就是很高級的肉了,數字愈高, 表示牛肉的肥瘦愈像大理石紋,12級就是最頂級了。
2、和牛是從明治時代以前就在日本培育的,專作肉用品種,而被稱為「和種」 的肉牛。按可食用比率與油花等級,總共分為15級,可食用 比率分A.B.C,而油花等級 分1~5,也就是分為A1~A5, B1~B5,C1~C5共15級,其 中A5為最高級,其油花團桐兆之 細密,美名為「霜降牛肉」 (香港叫做雪花牛肉)。
3、在美國,農業部(USDA)制定了牛肉分級制度, 主要是以肉眼位的油花分布情況(marbling),以及牛隻屠宰的年齡,作為評級標准。美國牛肉的 評級制度品質等級是依牛肉風味、嫩度和多汁程度而定,決定性因素為成熟度和大理石紋脂脂肪含量。依骨骼結構和瘦肉顏色再分A到E五等級。A級約九到三十 個月齡;E級約七十二到九十六個月齡。根據第十二及第十三根肋骨之間的肋眼肌切面上、瘦肉中脂 肪斑紋含量而分十級。
4、中國牛肉等級標准經過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輪搭畜牧所和中國農業大學三單位制定、驗證、塌租修改和完善,已通過了國家農業部評審,頒布為國家農業行業標准。
⑵ 人們一般通過牛的什麼判斷牛的年齡
根據牙齒鑒別:牛牙齒的生長、更換、磨損程度是有一定規律的,鑒定牛的年齡可以根據牛的門齒變化來判定(即根據乳齒的生長或乳齒更換成永久齒以及永久齒的磨損程度來判定)。
牛的乳齒(即生後長出的牙齒)形小而潔白,有明顯的齒頸,齒間隙較大;永久齒(即由乳齒脫落後更換的新齒)大而厚,色微黃,排列整齊,彼此緊密相靠。
一般犢牛生後半月左右第1對乳門齒長出,4-5月齡時4對乳門齒長齊,以後逐漸磨損變短。水牛3歲左右、黃牛1.5-2歲第1對乳門齒脫落。長出第1對永久齒,即「對拍仿牙」,以後每年脫落更新1對,逐漸由「4牙」、「6牙」、到「8牙(即」齊口「),一般水牛6歲左右齊口,黃牛4.5-5歲齊口。
牛齊口後,永久齒開始按順次磨損,磨損面逐漸由長方形花紋變襲陸纖成黑色橢圓形以至三角形,齒間間隙逐漸擴大,直至齒根露出乃至永久齒脫落,牙齒磨損面出現的長方形花紋為」印「。
水牛7歲左右,黃牛5.5-6歲即出現」2印「,依此逐年磨損1對,直至」8印「,水牛有10歲左右,黃牛則8.5-9歲。
牙齒悉侍磨損面出現的黑色橢圓形花紋為」珠「,水牛11歲左右,黃牛9.5-10歲時即出現」2珠「,依此類推直至」8珠「(即」滿珠「,也稱」老口「),水牛滿珠14歲左右,黃牛滿珠12.5-13歲。水牛超過14歲,黃牛超過13歲已達到了老年,基本喪失了役用性能,繁殖性能也基本喪失。
因此,農戶在購買或選育耕牛時,就要根據牛的牙齒變化規律,選擇青、壯年牛喂養,以便減少因耕牛老齡帶來的損失。
(2)澳大利亞牛齡怎麼判斷擴展閱讀
根據外貌鑒別牛的年齡,只能鑒定其老幼,而不能判斷准確年齡。
一般,年輕的牛被毛有光澤,粗硬適度,皮膚柔潤而富有彈性,眼盂飽滿,目光明亮,舉動活潑有力;而老年牛則相反,四肢站立姿勢不正,被毛亂而無光澤,皮膚乾枯,眼盂凹陷,目光呆滯,眼圈多皺紋,舉動遲緩。水牛除上述變化外,隨年齡增長毛色變深,而密度變稀。
⑶ 澳洲和牛等級有哪些
澳洲和牛是以牛肉風味 油花 氣味三個標准衡量。
澳大利亞和牛夠不夠「靚」,一般從油花鑒別。澳大利亞和牛的鑒別級別是M4~M12,谷飼200~350天就達到M4級,如果要達到M12,需飼養800~900多天。國際上通常用A1~A5來論和牛等級,各餐廳表述不同。
澳洲牛肉基本上分為9級,從M1到M9,M9級為最高級別,但是澳洲牛的肉味較淡,M9級也只能到日本的A3級水平。
日本和牛等級:
日本和牛等級以字母A~C表示。又稱作成品率等級,以一套特定的公式來計算從特定部位中能取出的「肉量百份比」,再計入肉的厚度、皮下脂肪的厚度等,A為良好(72%以上)、B是一般標准(69~72%)、C則較差(69%以下),等級越高代表這塊肉品發育的越完整。
以數字1~5代表,分別從油花比例及紋理分布、肉質色澤、肌肉紋理及結實度、脂肪品質及色澤4個項目來鑒定;4項會分開來給1 ~5的分數,數字越大表示越優質。
⑷ 澳洲和牛的等級M1~M12怎麼分法
澳洲牛肉是以依照MLA機構制定出的MSA的標准,以肉質色澤、脂肪品質和成熟度等分為M1 ~ M9級,相當著重大理石油花的分布比例,有兩項數值指標可以判定油花的等級:AUS-MEAT和MSA,AUS-MEAT由低至高為1~9,對應到MSA則是300~1100。
不過不是數字大就比較好,不過自從引進日本和牛配種、以人工繁殖的方式培育成「澳洲和牛」後,因其美味程度遠勝於M9 ,也些餐廳會在菜單上寫著M9+,於是民間廠商便自行增定了M10~ M12級。
澳洲和牛的M12 最高級大概接近日本和牛的A5 等級,市面餐廳販售的則大多是M9、M10 兩級(接近日本和牛的A3),價格約是美國牛的USDA Prime 等級的兩倍以上。不過澳洲和牛的評級方式與日本的標准稍有不同,即使等級相同,仍有饕客認為日本和牛大大勝過澳洲和牛。
日本和牛的分為15個等級,以A3~A4等級較常見,A5則是最高級。
日本和牛等級以字母A~C表示。又稱作成品率等級,以一套特定的公式來計算從特定部位中能取出的「肉量百份比」,再計入肉的厚度、皮下脂肪的厚度等,A為良好(72%以上)、B是一般標准(69~72%)、C則較差(69%以下),等級越高代表這塊肉品發育的越完整。
以數字1~5代表,分別從「油花比例及紋理分布」、「肉質色澤」、「肌肉紋理及結實度」、「脂肪品質及色澤」4個項目來鑒定;4項會分開來給1 ~5的分數,數字越大表示越優質。
最終分數則是取最低者,例如若某塊A級肉的前三項皆是5(優良),最後一項卻是3(標准),那麼這塊肉便只能得到A3的等級,標准可說是相當嚴苛。
以下為日本4項目劃分標准:
1、油花比例及紋理分布:除了字母搭配數字,你也可能在菜單上看到No.10的等級標示,這便是根據牛脂肪交雑基準(BMS)的標准,將牛肉油花分布的密集度分成12種,並相對應到1~5級,最高級的No.12油花比例必須達到56.3%以上才能取得。
日本人以「霜降」來形容分布密集的油花,而BM主要就是依據霜降的紋路來進行評級。因此,盡管都是A5級的牛肉,油花仍會有No.8~No.12的差別。不過No.12的和牛即使在日本也相當罕見,開出的天價可能動輒數十萬日圓!
2、肉質色澤的判定:根據牛肉色基準(BCS)分成7個光譜等級,其中No.3~No.5較佳。
3、脂肪品質及色澤:根據牛脂肪色基準(BFS)亦分成7級,No.1~4較佳,乳白色的脂肪為最好的色澤,而越是偏淡黃色者則較差。
4、肌肉結實度:肉質則是從粗糙到軟嫩評定成1~5級,不過即使是最嫩的5級肉,也會因為部位的不同而造成口感差異喔!想吃到最嫩的牛肉,建議選擇牛隻較少運動的部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