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澳洲被評為全球最寬容、最具包容性的國家之一
悶咐襲據《Daily Mail》報道,澳大利亞被評為全球最寬容、最具包容性的國家之一。 這一評選是根據哈佛商學院的社會進步指數(The Social Progress Index)共53項指標,對比133個國家綜合評選出的結果。
澳洲人的言論自由、行動自由和廣泛的政治權利,使得澳大利亞獲得了極高的人權評分,並被評為第四大“社會發達國家”,僅次於芬蘭、加拿大和丹麥。
此外,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評分也很高,因為它擁有35所全球排名領先的大學。
在衡量國家對移民和宗教接受程度的容忍和包容性排名中,澳大利亞位居第七。這一數據也說明澳大利亞仍是世界最宜居的國家之一。悉尼大學移民專家表示,澳大利亞人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這有助於他們開拓美好生活。雖然有一些人對尋求庇護者的態度消極,但是整體上澳洲人的態度仍是積極樂觀的。
不過這一評選中也不完全是好消息,比如澳洲人的社會肥胖問題較為嚴重,排名124位,幾乎墊底,位於英國和德國之後。此外,澳大利亞的自殺率和生態可持續性評分也比較低,而生態可持續性的評估包括溫室氣體排放量、取水量百分比、生物多樣性以及棲息地保護螞兄狀況。
澳大利亞社會進步指數得分狀況:
簡段澳洲的優勢在上面一覽無遺,如果你覺得這個國家還合你的胃口,那就移民過去吧。
B. 澳大利亞人印度回國或面臨5年監禁,對此你有哪些感想呢
近段時間以來,印成為了當今世界的輿論焦點之一,由於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目前印度的疫情明顯已經陷入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境地,疫情的持續肆虐已經把印度摧殘成一個人間煉獄,在過去的連續9天當中,印度每日所新增的新冠病例超過了30萬人以上而且在這當中也還不包括一些隱瞞以及沒有經過相關檢測的數據。
而通過這一次澳大利亞本國政府的強硬政策,可以看出西方世界政客口中所存在的雙重標准。而如今澳國政府所頒布的法律政策意願明顯就是存在拋棄本國公民生存的權利,無疑重重地挫敗自己本國政府的公信力和國際信譽,這必定是得不償失的做法。
C. 澳大利亞婦女獲得平等,中間都經歷了哪些坎坷
英國為減輕國內罪犯過多的問題,1788年將澳大利亞成為罪犯的流浪地。當時的澳大利亞婦女除了當地土著就是英國流放罪犯,一直處於受到歧視的地位,沒有得到應當享有的權利。
1972年澳大利亞廢除移民法令,處理各民族事務一視同仁,不受任何影響。政府實行公平的婦女政策讓婦女觀念先進的人接受政府法令,並讓傳統婦女意識到提高地位的重要性。
澳大利亞婦女經過了英國殖民時期的恐怖統治,沒有人身自由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受盡剝削和歧視。
女權運動後終於使她們開始進行反抗,並在世界大戰時期發展到高潮。
由於女權運動和世界潮流的推動,政府的法律支持和科技的發展,讓婦女終於擺脫家庭枷鎖,為自己的生活努力。
她們的努力充分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也促進了社會進步,政府讓婦女參加政治讓她們在政治領域發揮自己的作用,給予她們平等的權力在家庭社會受到尊重。
有效的將土著婦女、移民婦女思想融合在一起,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澳大利亞婦女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發揮重要作用。
現在仍然存在土著婦女就業難,性別歧視等,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澳大利亞女性也能夠贏得更多的平等權利。
D. 澳大利亞爆出的驚天丑聞是什麼
澳大利亞最近的丑聞是由中國漫畫家爆出並走紅網路的,虐殺平民的事件反映出了澳大利亞軍方的態度,拒不道歉和百般抵賴。
E. 悲慘的澳洲土著:被一群「罪犯「奴役、屠殺幾乎滅種
澳大利亞建國史實際為一群罪犯的流放殖民史。 歷史 上,澳大利亞在統計本國人口的時候,並未把當地土著統計進來,不把人當人看……
澳洲被發現以前,北美是英帝國最大的罪犯流放地。北美宣布獨立後,迫使英國要另覓地方流放罪犯。
1788年1月26日(澳大利亞國慶日),英國海軍上將亞瑟-菲利普到達傑克遜港(即現在的悉尼港),宣布成立新南威爾土殖民政府並擔任總督,他沒有與當地土著締結協議,因為英國政府將自己看作是移居者,並非這片大陸的征服者。
非利普希望英國政府盡快派出第一批具備農業、建築和手工藝經驗的移民,以便更好的紮根新土地。但新殖民地並沒有得到英國政府重視,飛利普的請求被拒絕,他只能帶著跟著他來這里的770餘罪犯以及200餘名船員在這里開始「流放」生活。
非利普剛來時,澳洲土著約75萬人,他們已經在這片封閉隔絕的世界裡,自由自在地生活了大約4萬年。因為英國殖民者沒有簽訂具體協議,澳洲土著在英國殖民者的眼裡,簡直就是「非人類「,也就不能享受最基本的人權,長期被當做非國民對待。隨著更多英國罪犯被流放移民進來,為解決新殖民地的糧食危機,這群法外之徒大肆掠奪土著們賴以生存的肥沃的土地,一大批土著或死在殖民者的槍炮下,或淪為奴隸,或被這些罪犯帶來的病菌「毒」死。至1933年,土著人在澳洲的人數大約僅存七萬人左右。
為進一步充實人口,澳大利亞實行「白澳「政策,1947年至1969年期間,超過200萬移民到達澳大利亞。起初移民只來自英國,然後是北歐,繼而南歐。20世紀70年代開始,亞洲和中東移民也被吸引而來。20世紀末期,非洲移民也被考慮進來。
很無恥的是,澳大利亞在統計本國人口的時候,並未把土著統計進來,都已經進入現代 社會 了,澳大利亞政府還保持著可恥的殖民主義思維,一方面,標榜人權自由民主,另一方面,不把人當人看。
直到20世紀60年代,這些被遺忘的土著人才被澳大利亞政府「想起」:原來在這塊土地上,除了「高貴」的白人,還生活著一群長得像人的物種。澳大利亞政府開始對土著採取通化政策,退還部分土地,像保護稀有動物那般。1967年,澳洲土著終於獲得了公民權利,過上了「人」的生活,此時距第一批英國罪犯來到澳洲已過去180餘年。
F. 澳大利亞所謂的人權是什麼
澳大利亞最近攤上了大事,那就是關於澳大利亞士兵殺害阿富汗平民以及囚犯一事,這件事不僅觸犯了國際法,也在人道主義上備受譴責。
近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就此事發表了關於中國的看法,同時再一次的堅定中國立場。
這不是中國第一次公開表示自己反對極端主義的立場。在不久之前的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戰爭中,中國就堅決地表示反對一切形式的極端主義,希望國家能夠聯手一起打擊極端主義,維護國際社會的安全。中國是維護聯合國和平預算的資助大國,在聯合國中中國為聯合國服務的士兵是其他常任理事國總人數的兩倍之多,這也證明了中國在維護國際社會的安全上堅定不動搖的立場。
澳大利亞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僅僅是在人道主義上的負責,在國際法上澳大利亞也要付出相應的代價,極端主義的出現並不利於國際的穩定,所以希望所有的國家都堅決抵制極端主義的出現,拒絕利用人權問題對任何一個國家的內政指手畫腳。
G. 事情越鬧越大,中國在聯合國居然也這么剛,澳大利亞沒想到什麼
由於「可喜事件」,中澳關系再次陷入僵局。現在情況越來越糟。澳大利亞從來沒有想到中國會在聯合國如此僵化。當然,這次是澳大利亞政府本身。這場災難本來應該是澳大利亞政府的道歉,但是西方國家一直保持著很高的知名度。這是世界各國都看到了西方國家的醜陋面孔,而中國也不會袖手旁觀。澳大利亞政府的最佳選擇是按照國際法律法規行事。
澳大利亞食慾不振 為了迎合美國,澳大利亞政府一直在對中國施壓。現在中國的反擊即將來臨,澳大利亞的出口貿易受到了沉重打擊。莫里森政府再次改變了態度,聲稱它不應該升級漫畫事件,澳大利亞願意與中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但是,僅僅用一兩個漂亮的詞就不能改變雙邊關系。莫里森政府需要採取實際行動,向阿富汗人民道歉並賠償損失。它還需要保證國際社會不要犯類似的錯誤。同時,積極改善與中國的關系是一個主權國家的責任。
H. 澳公民從印度回國或面臨5年監禁,到底是怎麼回事
澳大利亞根據目前的新冠疫情形勢做出的這一規定,主要是因為目前印度的疫情已經無法控制了,當然了,印度當局的所作所為在我們看是壓根就不想要想法設法地去控制疫情,估計很快就會演變成“全民免疫”了吧。
如何檢驗我們國家是否做對了,我覺得最好的檢驗方法就是看那些我們的敵對國家、或者對我國不友好的國家是否反對、抨擊,他們反對、譴責的程度越厲害,那麼我們國家出台的政策就越符合我們國家的利益,符合我們國民的利益。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I. 急關於19世紀澳大利亞種族歧視的原因 追加高分
英國殖民者限制有色人種移居澳大利亞的種族歧視政策。19世紀50年代澳大利亞發現金礦,許多非英國移民包括中國人湧入澳大利亞淘金。維多利亞殖民當局限定每條船登陸的中國人人數,重課人頭稅。1860年初,新南威爾士的伯蘭貢發現金礦,在淘金中發生暴力排華事件。1881年新南威爾士總理H.帕克斯召開澳大利亞各殖民地聯合會議,討論中國移民問題,除西澳大利亞外均同意實行限制政策。19世紀90年代,限制的范圍擴及包括太平洋島嶼的其他有色人種。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制定《限制移民入境法案》,規定凡入境者必須通過歐洲語言測驗。作為限制有色人種入境的一種手段,從法律上確認「白人澳大利亞」政策。1921年頒布航海法,禁止澳大利亞沿海船隻僱用有色人種。自1945年起澳官方文件中已不再使用「白澳政策」一詞。1958年頒布新移民法,廢除「語言測驗」。1975年10月公布種族歧視法,在法律上保證全體澳大利亞人不分種族膚色與信仰,一律平等。
澳大利亞移民史話
翻開澳大利亞的歷史,人們會發現這個國家的興衰同移民密不可分。這也是澳大利亞的特色之一。自從1788年1月26日菲利普船長率領第一批歐洲白人來到澳大利亞開始,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移民源源不斷地來到這個遙遠的大陸。
在英國人占據這塊大陸初期,澳大利亞不過是帝國一個流放犯人的囚禁地和羊毛供應地。除了那些因生活所迫犯有盜竊罪的犯人、窮困潦倒的人和遭警方通緝追捕的人以外,絕大多數的英國人把去澳洲視為不光彩的事。上流社會人士更覺得去那裡與那些相貌極度醜陋、野蠻愚昧的土著人和從英國本土去的社會渣滓一起生活玷污了自己的形象和尊嚴。就是那些被帝國政府委以重任,來這塊殖民地管教犯人、拓荒墾殖的人,也是出於無奈和迫不得已。但有一個例外,這就是那些冒險家們。他們為尋求刺激,或為獲得帝國榮譽勛章,紛紛去那裡探險、尋寶,甚至不惜用生命作賭注,希望將來有一天會成為英雄、百萬富翁而流芳百世。
然而,直到19世紀初,白人自由移民才開始移居澳洲。英國當局從1820年開始把新南威爾士作為有錢人移入的最合適的定居地,鼓勵那些有資金、出身良好、品行高尚的本土人去澳洲開辟新天地。這時,一些英格蘭鄉下佬、蘇格蘭佃農和愛爾蘭農民也開始成移居澳洲,很快便成為當地擁有土地的紳士。早期自由移民多居住在新南威爾士殖民區的悉尼、墨爾本以及范迪門地區(今塔斯馬尼亞島)。
黑色戰爭
歐洲白人到澳大利亞以前,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當時叫范迪門地區)生活著眾多土著居民。他們分成若幹部落,過著狩獵採集、自給自足、群居式的原始生活。白人的到來打破了土著人平靜的生活。白人憑借物質文明,開荒種植,建立居民點,強佔了土著人賴以生存的獵場、良田,大量捕殺袋鼠。他們把土著人趕出家園,逼到生存條件惡劣的地區。不僅如此,一些白人移民還拿土著人作為取笑、嘲弄的對象。他們拿酒給好奇的土著人喝,挑撥喝醉酒的土著持械格鬥、互相殘殺,而他們卻在一旁哈哈大笑。他們還經常綁架和濫殺無辜。土著人出於無奈開始採取報復行動。他們對這些陌生的白人由排斥變為仇視,視之為惡魔。他們潛入白人居住區,襲擊單個或小批白人移民,流血沖突因此而頻繁發生。
1804年5月的一天,在范迪門地區的一個土著居住區附近,一群歐洲白人士兵向正在叢林里狩獵的土著人開槍射擊,引起土著人的反抗,從而爆發了一場持續了26年之久的白人與土著人之間的戰爭。1830年秋天,范迪門地區總督阿瑟下令將該地區所有的土著人驅趕到這個島嶼東南部的叢林中一網打盡。於是數以千計的白人士兵及移民組成一道「黑線」,試圖包圍土著人,將其趕盡殺絕。這就是澳大利亞殖民時期著名的「黑色戰爭」。但阿瑟的計劃沒有得逞。土著人憑借叢林和對地形的熟悉,巧妙地與白人周旋;甚至出其不意地搶奪白人手中的武器自衛反擊。在整個戰爭中,只有一個土著婦女和一個土著兒童被白人抓住。黑色戰爭最直接的後果是引起澳大利亞整個殖民區外來移民同土生居民之間的仇恨,使本來由麥誇里總督倡導的、旨在使土著人接受歐洲文明的努力前功盡棄。
黃金的誘惑
澳大利亞發現黃金以前,各殖民區的人口很少。1788年,菲利普船長率領第一批歐洲人來這里時,只有1000多人。到1820年時,也不過2萬人。而且這些人多數是從英倫三島流放來的犯人。他們用出賣勞動力作抵押。在1830年以前,英國政府往這里流放了6.3萬名犯人,而從英國來的自由移民只有1.4萬人。1850年時,上述兩類移民比例發生變化,自由移民首次超過流放犯,而且不僅來自英國,也來自其他國家。1851年,澳大利亞發現黃金前夕,整個殖民區總共有人口501520人(土著居民除外)。1851年,澳大利亞發現黃金的消息轟動了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尋寶人、移民蜂擁而至。在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人們爭先恐後地預購前往澳大利亞殖民區的船票。甚至連美國加利福尼亞的淘金者也紛紛來到澳大利亞。移民范圍已不再僅僅局限英倫三島,而擴展到歐洲大陸、美洲、亞洲、太平洋島嶼。移民的成份也同以往大不相同,他們當中有投機者、商人、官吏,也有冒險者、乞丐和平民百姓。不管他們的地位、身份有多麼不同,但他們來澳大利亞的目的卻非常一致:到澳洲淘金去,發財去!他們當中有些人甚至放棄了原有的優裕的生活條件,遠渡重洋,舉家來到這陌生的土地上。
1851年至1861年這10年間,全澳人口由50多萬猛增至1168149人。大批移民的湧入改變了澳大利亞的社會結構,給澳大利亞帶來了勞動力、技術和資金,促使殖民地經濟迅速發展,並為後來澳大利亞政治、經濟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01年聯邦成立時,澳大利亞總人口為380萬人,其中英格蘭人佔53%,愛爾蘭人佔23%,蘇格蘭人佔13%,其餘是其他民族的移民和澳大利亞土著居民。
白澳政策
白澳政策產生於19世紀中葉。1851年澳大利亞發現金礦引來大批海外移民,是產生這一種族歧視政策的歷史原因,而直接原因是有色人種,特別是中國移民湧入。盡管中國移民乾的是最艱苦、最沒人願意乾的活計,但他們吃苦耐勞的品德令歐洲白人驚訝,並引起一些白人嫉恨和不滿。於是殖民當局便開始限制中國人入境,並對已來澳的華工百般刁難與限制,甚至用暴力手段迫害華工。殖民當局最初採取限制海船搭載華人數量的辦法,接著對在澳從事採金業的華工課以重稅,剝奪其勞動所得。一些白人甚至組織力量到華工居住區大打出手,而當局卻視而不見。
在1896年澳大利亞各殖民區的會議上,有人提出了對有色人種移民進行限制的《納格爾法》,一些種族歧視者進一步提出:「澳大利亞人要建立的是一個獨立的、自由的、純粹的、白種人的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應保持白澳大利亞的高尚思想——一個像雪一樣潔白的澳大利亞。」
當時,昆士蘭殖民區的一家報刊《布里斯班工人報》曾有過這樣一篇報道:「澳大利亞一定要免於有色人種的禍害,要消除罷工,獲得沒有窮人、沒有貧民救濟院的聲譽,實現民有、民治、民享的政體。不然的話,澳大利亞將要變成一個雜種的國家,因種族紛爭而動亂不安,因工業競爭而受摧殘,……澳大利亞打算讓全世界自開天闢地以來第一次看到在一面旗幟、一個民族、一個政府下的一個完整的大陸。」這就是白澳政策的核心內容。
在聯邦成立以前,各殖民區均有歧視有色人種的法規。1901年聯邦成立時制定的第一部移民法規,就對有色人種實行嚴格限制。此外聯邦政府還規定,凡代表聯邦政府簽訂的關於運輸郵包合同或協議,只許雇擁白人;任何澳大利亞、亞洲、太平洋島嶼(紐西蘭除外)的土著居民,其姓名不得列入選民冊;養老金條例禁止上述幾種人領取殘廢撫恤金;禁止中國人與白人居民共同住;禁止有色人、土著人、混血人加入澳大利亞的工會組織,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亞洲出現了眾多新獨立的國家,它們與澳大利亞有密切關系,如果繼續執行白澳政策對澳不利。國際輿論亦認為,白澳政策違背聯合國憲章,種族歧視色彩甚濃,這對澳在國際上的影響不好。因此國內外要求改變白澳政策的呼聲日高,聯邦政府遂於1958年宣布廢止白澳政策。但澳政府對有色人種移民問題仍持謹慎態度,為不引起社會不滿,政府曾向澳民眾解釋說,有一部分非歐洲移民進入澳大利亞,而這部分人與澳大利亞總人口的比例關系是有限的,他們雖然比以前多了,但保持澳大利亞居民的同一種族還是我們的基本目標。可見澳政府和相當一部分白人對廢止白澳政策是有保留的。1972年,惠特拉姆領導的工黨政府上台後宣布,澳大利亞在移民問題上將實行無種族、膚色、信仰之歧視的政策。自此白澳政策基本上銷聲匿跡。但由於澳大利亞是一個以白人為主體民族的移民國家,要徹底根除對有色人種的偏見和歧視尚需時日。
J. 以澳大利亞為代表的新形勢下的人權保護200字左右論文
澳大利亞人權委員會於1986年通過聯邦國會頒布的法律而建立。委員會由主席及5位專員組成,專員包括人權專員、種族歧視專員、殘疾人歧視專員、原住民社會正義專員、性別歧視及年齡歧視專員(處理影響婦女權利孫洞的問題);整個委員則舉枯會有近100名工作人員。
人權委員會致力於增進澳大利亞社會對人權的保護和理解, 解決廣大民眾和團體實際遇到的人權方面的問題,尤其重視種族、性別、年齡、殘疾以及土著人等方面的歧視問題。執行5項不同法律:
1975年的種族歧視條例;
1984年的性別歧視條例;
1986年的人權與機會平等委員會條例;
1992年的殘疾歧視條例;
2004年的年齡歧視條例。
據說年齡歧視條例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
委員會「獨立」於行政政府之外。它不是執法或司法部門,不能對個人進行處罰,而是通過教育公眾, 提高公眾的人權意識, 自願地改變行為和態度。委員會通過國內立法,促進國際人權公約的貫徹落實,這些公約包括:公民及政治權利的公約、反對僱傭及職業歧視公約、反對兒童歧視公約答氏、殘疾人權利宣言、智障人士權利宣言、消除宗教信仰各種歧視宣言。
委員會的責任和功能包括:解決個人歧視投訴、違反聯邦人權法方面的投訴、涉及人數眾多的或與政策相關的歧視;對具有全國性的重大問題進行公開聽證;對涉及人權方面的案件向法院提供獨立性的建議;協助國會和政府完善法律、項目及政策並提出建議;對人權和歧視問題進行協調和調查;在學校、工作場所、社區開展人權教育。
討論還比較積極,希望能對今後合作有積極促進,干預更有力度、開展普遍人權教育培訓、更廣泛國際國內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