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澳大利亞為什麼沒有恐龍活下來
OK,澳大利亞上確實有很多的珍稀動物沒錯,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哺乳動物。恐龍的滅絕是世界性的,我個人認為是由於氣候改變的原因造成的,(或許是冰川期的緣故?)這和澳大利亞的與世隔絕沒有關系,畢竟,這個大陸還是在地球上啊。
<br><br>
<br><br>另外,恐龍滅絕的時候,世界上所有的地方都沒有人生存,這點請注意哦。
<br>
<br>其他動物在冰河期生存下來了,恐龍的生理結構可能不適應寒冷環境
<br>有皮毛的哺乳動物更適應些
<br>其實,不光澳大利亞,世界上都沒有恐龍活下來,沒有恐龍活下來,這個是世界范圍內的大條件,然後,澳大利亞有更多的珍惜動物存活,這是由於當地特殊的環境造成的。也就是說,澳大利亞的珍稀動物的存活,與恐龍的存活是兩個概念,兩者沒有關系。
再或者這么說吧,世界范圍內很多動物都沒有滅絕,就恐龍這一大物種滅絕了,然後,澳大利亞只不過是運氣好點,珍稀動物保留的比較好而已
2.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龍滅絕,撞擊點是在哪裡
據生物學家推斷,6500百萬年撞擊地球導致恐龍的滅絕的虧迅行星,其碰撞點坐落於如今的西班牙尤卡坦半島上的希克蘇魯伯隕坑,該隕石坑的外徑有180千米,生物學家可能小行星撞擊地球時釋放出來的能量轉換是廣島原子彈的100億倍左右以上。早在1951年,一家石油企業在西班牙尤卡坦半島開展油氣田時就曾發覺經過超高壓高溫產生的岩層,最初那樣的狀況並沒有造成她們的留意,
萬幸的是一些身型較小、適應能力極強的哺乳類動物得到活下來下來,促使生命的種子得到持續。生物學家可能,導致希克蘇魯伯碰撞坑的行星銷橘此孔徑有10千米,碰撞時發生的力量達到4.0×10^23焦耳,等於100萬億噸TNT的暴發殺傷力。假如用美國軍隊投在日本廣島的核彈計算,此次碰撞的殺傷力等同於70億顆核彈。行星的碰撞產生了一系列的地質災難,包含有地震災害、火山噴發、大海嘯、沖擊式破碎機這些,碰撞造成的浮塵進到地球大氣層,將地球上包囊住,防護來源於太陽光和熱。在各種各樣災難的整體功效下,地球上超出四分之三的種群消失了,在其中就包含霸王龍。三疊紀完畢,新一代逐漸。
3. 曾經獨霸地球的恐龍在什地方滅絕
恐龍是群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脊椎動物,大多數屬於陸生爬行動物。 說是脊椎動物而不說是爬行動物的原因是,恐龍曾經被歸為爬行動物,但是其不符合爬行動物的基本特徵之一:匍匐的行走方式,以及現在一直被質疑的冷血動物一說。
恐龍(Dinosaur),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
中生代時,爬行動物(恐龍類、色龍類、翼龍類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動物時代之稱,或稱恐龍時代。中生代時出現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海生無脊椎動物以菊石類繁盛為特徵,故也稱菊石時代。淡水無脊椎動物,隨著陸地的不斷擴大,河湖遍布的有利條件,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等大量發展,這些門類對陸相地層的劃分、對比非常重要。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類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中生代末發生著名的生物絕滅事者碧件,特別是恐龍類絕滅,菊石類全部絕滅。有人認為生物絕滅事件與地外小天體坦源撞擊地球有關,但真正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
中生代這段時期的優勢動物是爬行動物,尤其是恐龍,因此又稱為爬行動物時代。
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有很多種說法,至今難有定論。最有代表性的是小行星撞擊說。以下是關於恐龍滅絕的各種假說:
1、小行星撞地球假說: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大爆炸,爆炸產生的大量塵埃使地球大氣層遮天蔽日,使當時的動物凍死或餓死.(目前較為普遍的說法)
2、火山爆發假說:白堊紀末期發生了火山大爆發,劇烈的火山運動把大量火山灰、硫酸鹽、二氧化碳噴到大氣當中,遮蔽陽光,氣候寒冷,使恐龍滅亡.
3、氣候變化假說:侏羅紀濕熱、幾乎常年不變的溫度到了白堊紀全球性自然環境變壞、氣候季節性明顯、晝夜溫差變大、暖濕氣候區逐漸縮小,導致恐龍滅亡.
4、食物中毒或匱乏假說:白堊紀後期,植物更替,使恐龍在改換食物的過程中,無法排除植物的毒素導致其死亡.同時,也不排除因食物匱乏而引起恐龍種群少生育,以減少種群壓力的情況
5、海洋變遷假說:從白堊紀中期開始,大陸板塊分離、漂移速度明顯加快,海洋環流變得更為復雜,地殼運動加劇,造成海退,使溫度上升,導致恐龍滅絕.
2L說的是小行星撞地球假說,但是,不是小行星「撞上了」墨西哥灣,而是讓嫌態「撞出了」墨西哥灣.
4. 關於恐龍滅絕的資料
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渴死的
恐龍是在五次物種大滅絕中的第五次大滅絕中滅絕的,因此要想搞清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就必需首先搞清五次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地球膨裂說認為地球從寒武紀到白堊紀共發生了11次膨裂,其中5次形成了大的造山運動,每次造山運動都使海洋從大陸上退卻,造成了物種的大量滅絕。這5次大的物種滅絕每次都與造山運動形成的時間驚人的相同。這足以說明地球膨裂,形成造山運動,使海水從大陸上5次大退卻使物種渴死,是造成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證據:
一、5次造山運動與5次物種滅絕的時間驚人的相同
1、第1次是加里東造山運動,開始時間是4.4億年左右,這和第一次物種大滅恐龍滅絕的時間4.4億年完全相同。
2、第2次是海西造山運動,始於3.65億年左右,這和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3.65億年完全相同。
3、第3次是印支造山運動,始於2.5億年,這和第3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2.5億年完全相同。
4、第4次是燕山造山運動,始於2.05億年,這和第4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2.05億年完全相同。
5.第5次是喜馬拉雅運造山運動,始於6500萬年前。這和第5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6500萬年前完全相同。
二、5次大滅絕物種的生存方式
這些滅亡的物種都是些淺海、底棲、固著、不能主動尋找食物、體形龐大、喜歡水環境的物種。
三、5次大滅絕物種的生殖方式
那些生活在淺海、濱海地區、不論是無性生殖還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它們的生殖方式離不開水環境。這些物種沒有了生殖的水環境,必然走向滅絕。
造山運動,使海洋從大陸上逐步退卻,一部分生存方式和生殖方式不適應新環境的物種滅絕了。而其中生殖方式的不適應是造成物種滅絕的決定性因素。這是因為物種的生殖方式是不會改變的。我們從兩棲動物在水中受精,到爬行動物的卵生,再到哺乳動物的胎生可以看出,生殖方式的進化才是物種進化、滅絕的決定性因素。
恐龍為什麼在6500萬年前的第5次物種大滅絕中滅絕的呢?雖然恐龍有遷徙功能,但因為海洋第五次大退卻是海洋最後一次從大陸上徹底退出,恐龍再沒地方遷徙了,水源乾涸了,絕大部分恐龍被渴死了。
當然,地球上還有一些湖泊,一小部分恐龍活了下來,這一小部分恐龍是如何滅絕的呢?這部分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生殖方式的不適應。恐龍在繁殖季節經過交配後,「夫妻」雙方便忙著築巢產卵。他們在地勢較高而且向陽的地方,尋找松軟的土地,用帶爪的前肢在地上掘出一個圓形的坑來,扒出的泥土壘在坑的周圍,使坑的周圍隆起,高出地面,其形狀就像一個火山口,可以防止雨水流進窩里。挖好坑後,再填上一些鬆土,接下來恐龍「媽媽」蹲在巢上產卵。產完卵後,再用一層薄土或植物葉片把蛋蓋起來。然後這些將要做父母的恐龍便輪流守侯在窩旁,直到孵出幼恐龍來。恐龍下蛋後,用土埋上,靠陽光孵化。恐龍蛋的孵化,一靠溫度,二靠濕度。溫度過高,胚胎發育過於迅速,胚胎死亡增加;濕度過低,將加速蛋內水分蒸發,造成失水過多,引起胚胎和殼膜粘連而導致胚胎死亡。由於造山運動,海水退去,氣候變得乾燥,氣溫升高,土地乾旱,土壤的濕度下降,造成恐龍蛋不能正常孵化。我國天文地質工作者徐道一說:「在我國的白堊紀末沉積層中發現有成堆的沒有孵化的化石恐龍蛋」,在廣東河源發現15000多枚恐龍蛋沒有孵化,這便是很好的證明。考古研究表明,恐龍滅絕持續了100萬年時間。恐龍的全盛時期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前期,恐龍蛋化石卻只在白堊紀晚期出現,這說明很可能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前期,恐龍的孵化是正常的,到了白堊紀晚期,它們可能遭遇了某種不可抗拒的因素導致孵化不能進行,且這種狀況一直持續,新生恐龍越來越少,直至最後滅絕。根據土壤的濕度下降造成恐龍蛋不能正常孵化導至恐龍最終滅絕,我們從缺水的角度也可以說恐龍蛋是渴死的,恐龍最終滅絕的原因是渴死的。
作者:賴柏林
5. 恐龍的滅絕
分類: 教育/科學 >> 科學技術
解析:
關於恐龍滅絕原因,假說不下百種。其中堪稱主流的學說也有十餘種。其中包括———
「氣候大變動論」。持這種說法的科學家們認為白堊紀晚期的造山運動引起氣候的劇烈變化,許多植物枯死,食用植物的恐龍因此死去,從而影響到食肉恐龍的生存。
「疾病論」。持這種觀點的多是美國權威的病理學家,他們認為在地球上恐龍這一物種發展到最鼎盛的時候,一場類似於人類目前面臨的艾滋病一樣的神秘病毒或者瘟疫,突然席捲了整個地球,使稱霸地球長達1.4億年的物種徹底滅絕。
「地磁移動論」。以美國肯涅學院的查爾斯·霍普古斯教授為代表的一些學者提出,在過去的時代,地球磁極的極圈曾多次發生移動,而每一次移動都導致自然環境的巨大變化,如洪水、海嘯、物種滅絕等,最嚴重的可能導致過文明的徹底終結,所以身體龐大的恐龍逃不過此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便秘論」。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食草類恐龍的食物以蘇鐵、羊齒等植物為主,後來這類植物滅絕,所以恐龍們不得不改食桑樹等植物,造成便秘,食而不化而死亡。
「種族老化論和哺乳類競爭論」。持這兩種觀點的人認為,在生存競爭中,「後來者」哺乳類不但與恐龍爭食,而且把恐龍蛋吃光了,使恐龍絕了後。
「超新星爆發論」。前蘇聯天文學家什克洛夫斯基漏段認為,是太陽返吵譽附近的超新星爆發使恐龍滅絕,超新碰閉星爆發時,強宇宙線的照射對生物是致命的,蘇聯和巴西科學家對恐龍化石的分析證明了這一點。
此外還有「氧氣過量論」、「火山噴發論」等等
澳大利亞科學家提出一種新假設,旨在說明恐龍為何滅絕,他們認為,導致巨大爬蟲綱滅絕的主要原因不是小行星與地球的碰撞,而是地球氣候改變。澳大利亞科學家作出這一結論是建立在研究恐龍殘骸化石結果的基礎上,這些恐龍化石是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發掘出來的。古生物學家注意到這些恐龍骨骼化石中各種氧同位素的分布,獲得的數據可以用來判斷當時的氣溫。
他們發現,在殺死恐龍「兇手」——小行星與地球碰撞之前約700萬年地球的平均氣溫已從25℃降低到了15℃,同時隨著氣溫的降低,大氣降水數量減少,對於沒有調節體溫系統的恐龍來說,這一氣溫改變是致命的。而在後來地球與小行星相撞時,恐龍數量已減半,那些數量不多的恐龍雖已學會適應新的氣候條件,但是已不能在地球與小行星相撞的新災難中繼續存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