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二戰時候澳大利亞人口有多少

二戰時候澳大利亞人口有多少

發布時間:2023-05-04 02:54:20

❶ 二戰時各國人口

二戰後的幾個主要國家的人口,會有少量的變動。中國3億,印度4億,蘇聯2億,美國2.1億。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起因: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盤,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出現拋售股票的狂潮,收盤時轉手的股票達到1300萬股,創歷史最高紀錄。

隨之而來的是股票市場的崩潰和銀行的擠兌風潮,使美國經濟陷入絕境,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全球性經濟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❷ 第二次世界大戰死傷人數是多少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20世紀初的一場人類浩劫,大戰使各國人民遭受空前災難,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共計7340餘萬人 ,直接參戰部隊2900多萬人,死於戰場的約1000多萬人,受傷的約2000萬人,受戰禍波及的人口在13億以上,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75%,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700億美元。

協約國士兵的傷亡: 5,497,600

比利時: 13,700

英國: 908,000

澳大利亞: 60,000

加拿大: 55,000

印度: 25,000

紐西蘭: 16,000

南非: 7,000

聯合王國: 715,000

法國: 1,240,000

法國殖民地: 114,000

希臘: 5,000

義大利: 650,000

日本: 300

黑山: 30,000

羅馬尼亞: 336,000

俄羅斯: 1,700,000

塞爾維亞: 450,000

美國: 50,600

同盟國士兵的傷亡: 3,382,500

奧匈帝國: 1,200,000

保加利亞:87500

德國: 1,770,000

奧斯曼帝國: 325,000

平民的傷亡: 6,493,000

奧匈帝國: 300,000

比利時: 30,000

英國: 31,000

保加利亞: 275,000

法國: 40,000

德國: 760,000

希臘: 132,000

羅馬尼亞: 275,000

俄羅斯: 3,100,000

塞爾維亞: 650,000

奧斯曼帝國: 1,000,000

二戰中各國死傷人數,日本3000000人戰死。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共有5500萬-6000萬人死亡,1.3億人受傷,合計死傷1.9億人,以下是主要國家死傷人數:

蘇聯二戰共有2680萬人死亡,其中正規軍隊死亡人數有890萬人(一說1400萬人),民兵人數大大超過這個數據,其餘是平民,二戰蘇聯士兵死亡人數一直是個爭論很大的問題,因為在衛國戰爭時期,許多平民男子和婦女被臨時編入了紅軍,所以很難說清他們是正規士兵還是平民或民兵,所以有了士兵死亡890萬和1400萬兩種說法,不過西方認同前種說法的多,其中死於蘇德戰場的士兵有880萬左右;死於蘇日戰場的有1萬人不到;死於蘇芬戰場的有近9萬人
中國二戰死亡人數一直說不太清,因為統計不清楚,學者估計有1200萬人-1800萬人,不過90年代以後,數據漸漸明了:約1800萬。其中士兵死亡人數約148萬,其中國軍135萬,共軍(包括游擊隊)約10萬-12萬多,其餘為平民

美國有38萬軍人死於二戰,其中在西歐和北非有25萬餘人死亡,在太平洋約有12萬人以上死亡

英軍有40萬人死於二戰,其中士兵約有近38萬;在太平洋死亡約3萬;其餘在歐洲和北非
德國二戰死亡約800萬人,其中士兵約600萬,其餘平民。其中死於西線和北非約有50萬,其餘死於東線蘇德戰場
日本二戰死亡人數近300萬,其中士兵死亡約190萬(日本歷史教科書上寫185萬),其中在中國戰場死亡人數約44萬(我們現在教科書上寫的135萬是胡扯);在東南亞被英軍、中國入緬遠征軍(消滅日軍1萬還多)、游擊隊殺死約18萬;在蘇日戰場死亡10萬餘人;在太平洋與美軍戰斗中死亡約120萬;志願人員、童子軍死於戰爭近40萬;平民被美軍原子彈、炸彈炸死人數約在55萬人以上(日本方面統計)

義大利死亡約20萬,大部分為士兵,主要死於北非戰場

南斯拉夫死亡人數為170萬

法國死亡人數為30萬左右

各大戰場死傷數:

蘇德戰場:蘇聯紅軍共死亡880萬人。德軍以及7個仆從國軍隊共死亡572萬人

雙方死亡比例1.54:1

北非和西南歐戰場:盟軍共死亡90萬人(美軍25萬,英軍35萬,法軍20萬,

其他國家10萬人),軸心國軍隊共死亡55萬人(德軍50萬,意軍5萬),雙方死亡比例 1.7:1

中國戰場:中國軍隊共死亡148萬人,日軍死亡44萬人,雙方死亡比例約3.36:1

太平洋戰場:日軍死亡138萬人,美軍死亡12萬人,英軍3萬,雙方死亡比例約9.2:1

遠東戰場:日軍死亡10萬人,蘇軍死亡1萬人,雙方死亡比例 10:1

總表:

國名 死亡 受傷 合計死傷

蘇聯 2680萬 3300萬 6000萬

中國 1800萬 1700萬 3500萬

德國 800萬 2000萬 2800萬

波蘭 630萬 100萬 730萬

日本 290萬 400萬 690萬

南斯拉夫 170萬 300萬 470萬

美國 38萬 150萬 190萬

英國 40萬 120萬 160萬

義大利 20萬 50萬 70萬

法國 30萬 20萬 50萬贊同28

❸ 在二戰時期,澳大利亞有參加戰爭嗎

當然參加了。
二戰之初,澳大利亞作為英聯邦的成員,就在幫助英軍作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又參與了對日作戰。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700萬人口的澳大利亞曾有 57萬多人參軍,每 10個18至 35歲的男子中就有 8人曾在軍中服務。澳大利亞共有 33826人陣亡,另有 18萬人受傷。

❹ 澳大利亞參加過二戰嗎

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時下寒風習習,偶爾雪花飄飛。但這里連續三天舉行的武器展覽、飛行和跳傘表演、燃放焰火等紀念二戰勝利60周年活動讓這個南太平洋城市一掃冬日的沉寂,熱鬧非凡。

堪培拉是澳大利
亞全國各大城市中舉行二戰太平洋戰場紀念活動規格最高的城市。國家、政府以及軍方的最高領導人全部出席。而堪培拉市參加紀念活動的人有10萬之多,佔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們在各種活動中追憶歷史,受到啟迪。

記者在一個紀念活動上遇到一位名叫萊科克的老兵,二戰時在新幾內亞的科科達同日本人作戰,腿部負傷。13日恰巧是他85歲的生日。他說,在這歡聚的日子裡,他總懷念沒能活著看到勝利的戰友們。言語間,老人一臉剛毅,令人肅然起敬。

科科達是一條林間小路的名字,但在澳大利亞家喻戶曉,因為它曾是澳軍與日軍激戰的戰場,也是澳軍贏得勝利和榮耀的地方。當年,澳軍同6倍於己的敵人奮戰毫不退縮,戰斗從1942年7月一直持續到11月,戰況極其慘烈。澳軍最終擊退日軍,扭轉了戰局。後來,科科達便成為一種精神的代名詞。

曾著有《科科達精神》一書的作家林賽說,科科達精神存於每個澳大利亞人心中,教育著每個人如何應對逆境。澳反對黨工黨領袖比茲利上周在議會說,所有澳大利亞人都為科科達精神自豪,這種精神重塑了澳大利亞。在紀念活動中,許多發言者都指出二戰勝利的意義不僅在於軍事上擊潰了邪惡的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還在於由此取得了一場偉大的道義勝利。這種可貴的精神力量不斷鼓舞人們尋求正義,保衛和平。

二戰中,澳大利亞有100萬人參戰,占當時全國人口的七分之一,其中4萬人陣亡,現有健在老兵17萬。澳大利亞各界十分重視這些老兵,在各種紀念活動中把他們尊為民族楷模。堪培拉紀念二戰的活動便是以「向老兵致敬」為主題。總理霍華德15日在一個4000人的集會上發表講話,號召人們學習老兵的愛國精神。他說:「愛國不是感情一時的、短暫的爆發,而是平靜而穩定地奉獻一生的過程。愛自己的國家是一種崇高的(人生)激勵,召喚我們超越自我,為崇高的理想和事業而奮斗。」

澳大利亞媒體更是不吝筆墨,大量報道老兵的事跡,幫助人們重溫二戰,把歷史變為新的精神動力。翻開近期報紙,上面盡是有關二戰的內容。《澳大利亞人報》每天隨報附送一本二戰系列小雜志,分專題講述二戰史。《堪培拉時報》乾脆將60年前該報報紙逐天重印發行。1945年8月16日頭版通欄標題是「日本投降,戰爭結束」。歡慶場面,躍然紙上;勝利豪情,呼之欲出。

如此回顧歷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澳大利亞的年輕人。一位叫亞歷山大的學生說:「戰爭能造成數百萬人傷亡,令人厭惡。但戰爭中傷亡的英雄不會被忘記,他們會留在我們心中。」

❺ 第二次世界大戰殃及人數是多少,占當時總人口的多少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傷亡統計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重定向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傷亡統計)
本文需要您的關注!
請在進一步修改後,從需要關注的頁面的列表中刪去相關提示,並刪除這個模板。

--------------------------------------------------------------------------------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傷亡統計:

目錄 [隱藏]
1 盟國軍隊死亡人數
2 受襲擊國家軍隊死亡人數
3 軸心國軍隊死亡人數
4 平民死亡人數
5 注釋

[編輯]
盟國軍隊死亡人數
澳大利亞: 23,400
巴西: 493
加拿大: 37,500
中國: 1,480,000
捷克斯洛伐克: 46,000
法國和「自由法國」的武裝力量: 210,000
希臘: 88,300
印度: 36,000
荷蘭: 7,900
紐西蘭: 11,625
挪威: 2,000
波蘭: 123,000
南非: 6,840
蘇聯: 8,668,000 (參見注釋1)
英國: 264,000
美國: 292,000
南斯拉夫: 300,000
義大利(從1943年起) 17,500
[編輯]
受襲擊國家軍隊死亡人數
阿爾巴尼亞: 20,000
比利時: 12,000
保加利亞(從1944年起): 1,000
捷克斯洛伐克: 46,000
丹麥: 1,800
芬蘭: 82,000
衣索比亞: 5,000
希臘: 88,300
印度: 24,300
盧森堡: 4,000
蒙古: 3,000
荷蘭: 7,900
挪威:3,000
菲律賓: 27,000
波蘭:123,000
羅馬尼亞(從1944年起): 5,000
南斯拉夫: 300,000
[編輯]
軸心國軍隊死亡人數
保加利亞(到1944年至): 9,000
德國: 3,500,000 (包括德國軍隊中的奧地利人和蘇台德德意志人)
匈牙利: 200,000
義大利(到1943年至): 60,000
日本: 1,850,000
羅馬尼亞(到1944年至): 290,000
維希法國(Vichy France): 1,200
[編輯]
平民死亡人數
阿爾巴尼亞: 100,000
奧地利: 125,000
比利時: 76,000
保加利亞: 10,000
中國: 18,000,000
捷克斯洛伐克: 294,000
丹麥: 2,000
衣索比亞: 5,000
芬蘭: 2,000
法國: 350,000
德國: 1,600,000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驅除出東歐國家的德國人: 2,000,000
希臘: 325,000
匈牙利: 290,000
印度: 25,000
義大利: 153,000
日本: 672,000
荷蘭: 200,000
挪威: 7,000
菲律賓: 91,000
波蘭: 5,680,000
羅馬尼亞: 200,000
蘇聯: 18,000,000 (參見注釋1)
英國: 92,700
美國: 6,000
南斯拉夫: 1,200,000
其中,約有六百萬為猶太人。

總計平民死亡:約7589萬人

總計人員死亡:約1億3百萬人

[編輯]
注釋
注釋1:二戰中蘇聯共有2680萬人死亡。其中軍人為870萬,平民為1800萬。但由於存在大量臨時編入軍隊的平民。所以也有的統計數字認為軍人陣亡為1400萬,平民為1300萬。

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共7340餘萬人 ,直接參戰部隊2900多萬人,死於戰場的約1000多萬人,受傷的約2000萬人,受戰禍波及的人口在13億以上,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75%,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700億美元。

❻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參與國家和各國的傷亡人數是多少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傷亡統計:

盟國軍隊死亡人數
澳大利亞: 23,400
巴西: 493
加拿大: 37,500
中國: 1,480,000
捷克斯洛伐克: 46,000
法國和「自由法國」的武裝力量: 210,000
希臘: 88,300
印度: 36,000
荷蘭: 7,900
紐西蘭: 11,625
挪威: 2,000
波蘭: 123,000
南非: 6,840
蘇聯: 8,668,000
英國: 264,000
美國: 292,000
南斯拉夫: 300,000
義大利(從1943年起) 17,500

受襲擊國家軍隊死亡人數
阿爾巴尼亞: 20,000
比利時: 12,000
保加利亞(從1944年起): 1,000
捷克斯洛伐克: 46,000
丹麥: 1,800
芬蘭: 82,000
衣索比亞: 5,000
希臘: 88,300
印度: 24,300
盧森堡: 4,000
蒙古: 3,000
荷蘭: 7,900
挪威:3,000
菲律賓: 27,000
波蘭:123,000
羅馬尼亞(從1944年起): 5,000
南斯拉夫: 300,000

軸心國軍隊死亡人數
保加利亞(到1944年至): 9,000
德國: 3,500,000 (包括德國軍隊中的奧地利人和蘇台德德意志人)
匈牙利: 200,000
義大利(到1943年至): 60,000
日本: 1,850,000
羅馬尼亞(到1944年至): 290,000
維希法國(Vichy France): 1,200

平民死亡人數
阿爾巴尼亞: 100,000
奧地利: 125,000
比利時: 76,000
保加利亞: 10,000
中國: 18,000,000
捷克斯洛伐克: 294,000
丹麥: 2,000
衣索比亞: 5,000
芬蘭: 2,000
法國: 350,000
德國: 1,600,000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驅除出東歐國家的德國人: 2,000,000
希臘: 325,000
匈牙利: 290,000
印度: 25,000
義大利: 153,000
日本: 672,000
荷蘭: 200,000
挪威: 7,000
菲律賓: 91,000
波蘭: 5,680,000
羅馬尼亞: 200,000
蘇聯: 18,000,000
英國: 92,700
美國: 6,000
南斯拉夫: 1,200,000
其中,約有六百萬為猶太人。

總計平民死亡:約7589萬人

總計人員死亡:約1億3百萬人

注釋:二戰中蘇聯共有2680萬人死亡。其中軍人為870萬,平民為1800萬。但由於存在大量臨時編入軍隊的平民。所以也有的統計數字認為軍人陣亡為1400萬,平民為1300萬。

❼ 二戰時各國人口排名

二戰時期,印度的總人口約 3.78億,再加上英國的其他殖民地,英國總人口超過4.4億。也就是說,在二戰時期,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應該是英國。其次中國,蘇聯和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實際上只有8個,分別是中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以及德日意軸心國。而人口大國也主要在這些國家裡面。簡單分析下二戰各國人口。

德國的人口比較復雜,但由於德意志民族的單一性,一般以民族來算德國人口,1933年德國人口6603萬。奧地利被德國合並時有近700萬人口,蘇台德區有300萬人口,薩爾區75萬人口,梅梅爾區應該還有若干,波蘭200萬日耳曼人,羅馬尼亞90萬,義大利25萬,阿爾薩斯150萬。不算波蘭、羅馬利亞、義大利總人口人口一般認為是8000萬。

而日本和義大利人口分別為7200萬、4100萬。德國的標準是5個國民出一個兵,日本的標准時7個國民出一個兵,義大利動員力差,30個國民才出一個兵,最後德國動員了1700萬軍人,日本動員了900萬軍人,義大利動員了120萬軍人,合計2720萬軍人。

1939年的時候,英國人口4700萬,法國人口4100萬。蘇聯人口超1.6億,美國人口超1.3億,日本人口7800萬,南斯拉夫有1300萬,中國1937年人口超4.4億。1939年蘇聯人口為16000萬,1940年吞並了波羅的海三國後,1941年戰前蘇聯人口達到了18000萬。名副其實的世界人口大國。

美國自1790年開始,每10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1940年末13216萬,1930年末12320萬,10年只增長了不到1000萬,平均1年一百萬不到,13300萬可以認為是1941年戰前美國的人口。

同盟國5國英美蘇中法,人口合計81000萬人口,最後英國動員400萬,美國動員了1600萬,蘇聯動員了3400萬,中國動員了800萬,法國動員了估計200萬,合計6400萬軍人。

然而,如果廣義地說,這個數據實際上也不準確。因為二戰時的英國依然是日不落帝國。英國本土只發動了400萬軍隊,但英國還擁有埃及、英屬印度(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緬甸等地)、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地,印度仆從軍都有數百萬。


大英帝國崩潰,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依然是中國:

不過在二戰結束後,英國被兩次世界大戰打的已經沒有實力維護大英帝國,他的殖民帝國分崩離析。加拿大獨立、澳大利亞獨立,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區也全部獨立了出去。當今世界,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依然是中國。其次印度,而美國人口位居世界第三。然而,隨著中國生育率下降,不出十年,印度人口就將超過中國。

❽ 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事。(有多少說多少)

經濟損失
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20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80%),戰火燃及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為2200萬平方公里,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1億人,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3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60%至70%,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4萬億美元。
按1937年的比價計算,日本侵略者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
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41%是蘇聯的損失。據俄羅斯公布的材料,蘇聯在1941年到194 5年衛國戰爭期間,物質損失按照1941年的價格計算達6790億盧布。第二次世界大戰是1939-1945年期間以德國、義大利、日本軸心國為主的法西斯力量與以中國、蘇聯、美國、英國等同盟國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間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中國學術界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止時間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至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為「大戰的序幕與爆發」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蔓延到亞洲、歐洲和非洲,參戰國家多達61個,捲入戰爭的人口達17億,動員的武裝力量總人數超過1.1億。參戰國軍隊傷亡總數為5000萬人以上,再加上平民,傷亡總數達9000萬。參戰國軍費消耗總額為13520萬美元,再加上財政消耗和物資損失,損失總數達40000億美元。

直接參戰的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方面的代價。戰爭期間,蘇聯、美國、英國軍隊傷亡總人數達1860萬人,蘇聯軍悄棚州民傷亡達2000萬人,中國軍民傷亡達2000萬人以上;美國財產損失3500億美元,蘇聯財產損失2000億美元,英國財產損失1500億美元,中國財產損失1000億美元以上。

法西斯國家本身在大戰中也遭受重創。戰爭期間,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為17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1.5%,軍隊傷亡總數達1170萬人,經濟損失達3000億美元;日本動員的最大兵力為97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2.8%軍隊傷亡總數達216.1萬人,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通常分為軸心國的戰略進攻與同盟國的戰略防禦,戰略相持與戰略轉折,以及同盟國的戰略進攻與軸心國的戰敗三個階段。

1939年9月至1942年夏秋,德國、義大利、日本軸心國先後在各自的戰場上展開全面戰略進攻,在遭到同盟國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抵抗後,其進攻銳勢逐漸減弱,終於在蘇德戰場的斯大林格勒地區、非洲戰場的阿拉曼地區和太平洋戰場的中途島海域到達戰略進攻的終點。

在戰爭形勢發生根本轉折之前,各主要戰場均有著各自的戰略相持階段。1942年11月前後,盟軍在三個主要戰場先後進行的斯林格勒會戰、阿拉曼戰役和瓜達卡拉爾島戰役,標志著大戰戰略轉折的實現。

1944年,同盟國在歐亞戰場先後轉入全面戰略進攻。歐洲戰場方面,蘇軍率先在東線發動強大攻勢,美英等國盟軍隨後在法國登陸,形成對德國的東西啟蔽夾擊。亞洲與太平洋戰場方面,盟軍通過島嶼登陸作戰和海空作戰對日軍展開戰略進攻。歐亞各國的抵抗運動和游擊戰爭則配合著盟軍的進攻,加快了民族解放的步伐。

1945年2月,蘇聯、美國、英國首腦舉行雅爾塔會議,共商最後和喊打敗德日法西斯和建立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大計。1945年4月1日,盟軍在魯爾地區合圍西線德軍主力,下旬即進抵易北河一線。蘇軍於4月16日發起柏林戰役,25日與美軍會師在易北河畔的托爾高,27日突入柏林市中心,29日強攻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自殺身亡。5月8日,德國最高統帥部代表正式簽署德國無條件投降書。

德國投降後,蘇、美、英三國首腦於7月17日至8月2日舉行波茨坦會議,商討如何處置德國、對日作戰和戰後處置日本等問題。會議期間,中國、美國、英國簽署並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無條件投降。但是,公告內容遭到日本政府的拒絕。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在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蘇聯於8月8日對日宣戰,9日兵分三路向中國東北境內的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在中國軍民協助下,蘇軍解除關東軍武裝,11日進入朝鮮北部地區,25日佔領南薩哈林島,9月1日進佔千島群島。8月9日,毛澤東號召中國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面反攻。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各抗日游擊隊立即向華北、華中、華南敵占區發動進攻,並抽調大量兵力進軍東北,會同東北抗日聯軍配合蘇軍作戰,取得反攻的重大勝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表投降詔書。28日,盟軍開始在東京附近和其他地區登陸,實現對日本的佔領。9月2日,日本代表在駐泊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上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9月9日,侵華日軍代表在南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即宣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現代化的戰爭。交戰雙方大量使用坦克、裝甲車、飛機、火炮、軍艦等現代武器裝備,並首次使用雷達、火箭炮、導彈、原子彈等新式武器和技術,導致作戰形式和方法的重大變革,出現了閃擊戰、大縱深作戰、登陸與抗登陸作戰、潛艇戰與反潛戰、航空母艦編隊作戰、戰略轟炸與防空作戰、空降與反空降作戰等新的作戰形式和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參戰國在戰爭中取得的經驗教訓,對軍事思想和戰略理論的影響深遠,為各國國防建設提供了歷史借鑒。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是人類歷史的又一個偉大的轉折點。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及其奠定的「雅爾塔體制」,為戰後世界的相對和平創造了條件。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削弱了資本主義世界,改變了資本主義世界諸強並立、相互爭霸的格局,出現了美國獨霸的一統天下。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為亞歐一系列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前提。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為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開辟了道路。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
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二戰爆發
10月波蘭戰役結束
1940年5月10日德軍入侵西歐
5月19日英國遠征軍開始撤退,6月2日撤退完畢
6月14日法國投降
7月不列顛戰役爆發
1941年6月22日德軍閃擊蘇聯
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4月18日美國16架B-15轟炸機轟炸東京
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美國擊敗日本,
7月阿拉曼戰役英軍擊敗德軍,
11月至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會戰蘇軍全殲德第6集團軍扭轉戰局
1943年2月美軍佔領瓜島
1943年4月18日美國P-38機群擊落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座機,擊斃山本
1943年6月盟軍西西里島登陸
1943年7-8月蘇軍與德軍進行庫爾斯克會戰,擊敗德軍
1944年6月盟軍諾曼底登陸,同時,美軍太平洋艦隊進行馬里亞那島登陸
1944年10月美軍登陸菲律賓,萊特灣海戰爆發
1944年12月德軍阿登反擊,被盟軍擊退
1945年1月菲律賓戰役結束
3月美軍登陸硫磺島
5月希特勒自殺,德國投降,美軍登陸沖繩島
8月,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日本政府宣布投降
9月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二戰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 及芬蘭、伊拉克、偽滿洲國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名稱: 第二次世界大戰
地點: 歐洲、亞洲、非洲、北美洲、近東、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
時間: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參戰方: 同盟國,軸心國及其盟友

結果: 同盟國獲勝
參戰方兵力:

德國投降
德國簽字投降是在1945年5月8日24時,地點柏林市東南的卡爾斯霍爾斯特的德國軍事工程學校大樓大廳,投降書規定,從1945年5月9日1時開始生效。
德國投降書共有六項條款內容如下:
1.我們,這些代表德軍最高統帥部的簽字者,同意德國一切陸、海、空軍及目前仍在德國控制下的一切部隊,向紅軍最高統帥部,同時向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無條件投降。
2.德軍最高統帥部立即命令德國一切陸、海、空,及黨衛軍與目前仍在德國控制下的一切部隊的司令官於中歐時間1945年5月8日23時至5月9日1時停止一切軍事行動,留在當時所在地點,全部解除武裝,將所有武器和軍事物資移交給當地盟軍部隊司令官或盟軍最高統帥部委派的軍官代表,保證對於所有艦艇船隻、飛機及它們的發動機、殼體和設備,以及所有汽車、武器、儀器和一切作戰用的軍事技術裝備,決不加以任何破壞和損傷。
3.德軍最高統帥部立即指定相應的指揮人員保證執行紅軍最高統帥部和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作出的所有進一步的指令。
4.本投降書並不妨礙今後用其他由聯合國或以聯合國名義簽訂的、適用於整個德國和全體德國武裝力量的有關投降的總文件來替代。
5.遇有德軍最高統帥部或歸它指揮的任何部隊拒不執行本投降書時,紅軍最高統帥部和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可採取它們認為是必要的懲罰措施或其他行動。
6.本投降書有俄、英、德三種文本。俄、英文本為唯一準確的文本。
日本投降
1945年3月4日,馬尼拉光復。5月3日,中英美聯合反攻緬甸勝利。6月22日,日本失沖

原子彈在長崎爆炸後騰起的蘑菇雲
繩島。7月16日,美國試炸原子彈。7月26日,中英美發表《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9日早晨,長崎原子彈爆炸後在天空升起一個高度達6萬英尺(18公里)的蘑菇雲。
在硫磺島、沖繩島以及其他地方的苦戰使雙方都遭受嚴重的人員傷亡,不過這些戰役的成果是日本的緩慢撤退。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深飛行員喪身戰場,日本開始實行由神風特攻隊直接沖擊重要軍事目標,試圖減緩美國部隊的進攻速度。但同時,東京和其他城市遭到了美軍的轟炸。在中國戰區,國軍在中美空軍支援下牽制日軍並轟炸大陸補給線。日軍意圖反制而發動湘西會戰與鄂西會戰,中國皆防衛成功。1945年2月3日,蘇聯同意介入太平洋戰事。1945年4月5日,蘇聯政府在《蘇日中立條約》到期前,宣布《蘇日中立條約》不再有效。投機的斯大林選擇在8月8日對日宣戰,發動八月風暴行動攻入中華民國東北地區。國軍亦對華南地區發動躁進作戰,目標廣東及湖南。而同月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8月6日)和長崎(8月9日)投下了兩顆原子彈震撼日本,廣島24.5萬人口中死亡和失蹤人數達71379人,受傷人數近10萬,長崎23萬人口中的約14萬8千人傷亡和失蹤。面對核武器的威脅與中國東北地區的喪失,日本天皇裕仁與內閣開始重新考慮投降。日本帝國在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正式宣布投降。最終的投降書是於1945年9月2日在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簽署的,此後麥克阿瑟將軍開始負責日本的重建。這段時期在日本被看作是美軍的佔領期。美國總統杜魯門於1946年12月31日正式宣布,美日兩國已經不處於敵對狀態。
編輯本段戰爭後果
人員傷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大約有7000萬人死亡。
其中蘇聯約為2800多萬死亡;中國約為1800多萬死亡;美國共有42萬人死亡;英國共有40萬人(包括軍人和平民)死亡;法國有80多萬人(包括軍人和平民)死亡,其中平民佔到多數。
另外還有至少1.3億人受傷,合計傷亡1.9億人(其中蘇聯約為6000萬傷亡,中國約為3500萬傷亡)。
軸心國方面,德國有2800萬人死傷;日本有690萬人死傷;義大利有70萬人死傷。
主要參戰國家死亡人口列表

國家/地區 1939年人口 軍事人員死亡 平民死亡 猶太死亡數 總死亡人口 死亡占總人口比
蘇聯 175,500,000 8,700,000 16,900,000 1,000,000 26,600,000 15.15%
德國 69,623,000 5,533,000 1,810,000 160,000 7,503,000 10.77%
中國 517,568,000 3,800,000 14,200,000
18,000,000 3.47%
日本 71,380,000 2,041,000 580,000
2,621,000 3.67%
南斯拉夫 15,400,000 446,000 514,000 67,000 1,027,000 6.67%
美國 131,028,000 407,300 11,200
418,500 0.32%
英國 47,760,000 382,600 67,800
450,400 0.94%
義大利 44,394,000 306,400 145,100 8,000 459,500 1.04%
匈牙利 9,129,000 300,000 80,000 200,000 580,000 6.35%
羅馬尼亞 19,934,000 300,000 64,000 469,000 833,000 4.22%
法國 41,700,000 212,000 267,000 83,000 562,000 1.35%
波蘭 27,007,000 100,000 1,900,000 3,000,000 5,000,000 18.51%
芬蘭 3,700,000 95,000 2,000
97,000 2.62%
印度 378,000,000 87,000 1,500,000
1,587,000 0.42%
菲律賓 16,000,000 57,000 90,000
147,000 0.92%
加拿大 11,267,000 45,300

45,300 0.40%
澳大利亞 6,998,000 40,400 100
40,500 0.58%
阿爾巴尼亞
1,073,000 28,000
200 28,200 2.63%
捷克斯洛伐克 15,300,000 25,000 43,000 277,000 345,000 2.25%
保加利亞 6,458,000 22,000 3,000
25,000 0.38%
緬甸 16,119,000 22,000 250,000
272,000 1.16%
希臘 7,222,000 20,000 220,000 71,300 311,300 4.31%
比利時 8,387,000 12,100 49,600 24,400 86,100 1.02%
紐西蘭 1,629,000 11,900

11,900 0.67%
南非
10,160,000 11,900

11,900 0.12%
荷蘭 8,729,000 7,900 88,900 106,000 202,800 2.32%
泰國 15,023,000 5,600 300
5,900 0.04%
衣索比亞 17,700,000 5,000 200,000
205,000 1.16%
西班牙
25,637,000 4,500

4,500 0.02%
挪威 2,945,000 3,000 5,800 700 9,500 0.32%
丹麥 3,795,000 2,100 1,000 100 3,200 0.08%
巴西 40,289,000 1,000 1,000
2,000 0.00%
伊拉克 3,698,000 1,000

1,000 0.03%
紐芬蘭
300,000 1,000 100
1,100 0.37%
蒙古
819,000 300

300 0.04%
伊朗 14,340,000 200

200 0.00%
奧地利
6,653,000
40,500 65,000 105,500 1.59%
古巴 4,235,000
100
100 0.00%
愛沙尼亞
1,134,000
40,000 1,000 41,000 3.62%
交趾支那
24,600,000
1,000,000
1,000,000 4.07%
冰島
119,000
200
200 0.17%
印度尼西亞
69,435,000
4,000,000
4,000,000 5.76%
愛爾蘭
2,960,000
200
200 0.00%
朝鮮
23,400,000
60,000
60,000 0.26%
拉脫維亞
1,995,000
147,000 80,000 227,000 11.38%
立陶宛
2,575,000
212,000 141,000 353,000 13.71%
盧森堡 295,000
1,300 700 2,000 0.68%
馬來亞
4,391,000
100,000
100,000 2.28%
馬爾他
269,000
1,500
1,500 0.56%
墨西哥 19,320,000
100
100 0.00%
太平洋諸島 1,900,000
57,000
57,000 3.00%
東帝汶
500,000
55,000
55,000 11.00%
新加坡
728,000
50,000
50,000 6.87%
合計 1,961,071,000 23,037,500 43,363,400 5,754,400 72,155,800 3.70%

❾ 二戰中各交戰國人口損失多少哪國最多

蘇聯2700萬(傷亡累計6000萬)
中國1800萬(傷亡累計悉遲拿3500萬)
德國680萬(軍人470萬,其中在蘇德戰場死亡350萬)
日本234萬(軍人185萬,其中在中國戰場死亡45萬,在太平洋戰場死亡129萬,另有8.3萬被蘇聯紅軍擊斃)
英國及其他不列顛國家 45萬
美國40萬(全部是軍人)
波蘭630萬(基本上都是平民,其中300萬是猶太人)
南斯拉夫,睜搭170萬
法國81萬(36萬平民)
義大利 16萬
羅馬尼亞 37
1。蘇聯面對的是裝備精良極其強大的德軍。
2。蘇軍領導人對戰爭估計錯誤片面的以為德軍回先佔領英國才向蘇聯動手准備不足大量兵力集中在邊境 遇到德軍的閃擊突破後無法組織起有效的縱深防禦。
3。戰前蘇聯的大清洗旦缺運動中蘇聯損失了相當數量的優秀指揮員。
4。還有你的疑問的時間問題。二戰是以1937到1945計算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是中國所經歷的戰爭時間。

❿ 二戰時各國人口

1939年,英國人口4700萬,法國人口4100萬。蘇聯人口1.6億+,美國人口1.3億+,日本人口7800萬,南斯拉夫有1300萬,中國1937年人口4.4億+,二戰前德國本土大概有7000多萬,把奧地利,蘇台德和波羅地海的日耳曼人都算進去滿打滿算也不過八千萬.戰爭期間,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為17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1.5%,軍隊傷亡總數達1170萬人,經濟損失達3000億美元;日本動員的最大兵力為97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2.8%軍隊傷亡總數達216.1萬人,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

閱讀全文

與二戰時候澳大利亞人口有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