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爭奪遠東殖民地,獨霸亞洲,發動太平洋戰爭。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空軍突然襲擊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大損失。8日,美、英對日定宣戰,11日,德、意對美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在不到半年內,侵佔了香港、馬來亞、菲律賓、關島、新加坡、緬甸、印度尼西亞等地,處於暫時的軍事優勢。在日軍佔領地區中,人民群眾發動了民族解放戰爭,打擊日本侵略者。1942年6月,美國在中途島海戰獲勝,取得海上主動權。美軍經過三年苦戰,奪回太平洋上日軍佔領各島。194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開始局部反攻,1945年8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中國軍隊全面反攻。8月6日和9日,美國對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了一顆原子彈。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太平洋戰爭結束。
太平洋戰爭形勢圖詳細太平洋戰爭 Pacific War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法西斯發動的侵略戰爭。這場戰爭以日本為一方,以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反法西斯聯盟各國為一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背景 1938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進入相持階段,與此同時,日本與美國爭奪亞洲及太平洋的斗爭日趨表面化。為了獨霸東亞、爭霸世界,日本統治集團早就確定了南北並進的國策方針。1940年,德國侵佔西歐 。在遠東,英 、法、荷的力量薄弱;美國又忙於支援抗德戰爭,無力東顧。日本軍國主義認為,這是南進的好機會。同年,近衛內閣拋出大東亞共榮圈計劃,妄圖建立一個包括中國、朝鮮以及東亞全區,進而包括大洋洲在內的日本殖民大帝國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簽字 。1941年4月日美談判開始前後,日本陸續佔領整個印度支那,使之成為戰略物資供應基地和南 進 跳 板 ,這進一步加劇了美日間的矛盾。1941年10月18日 ,主戰派東條英機內閣成立。12月1日御前會議決定向美、英 、荷開戰 。8日凌晨(日本時間8日3時20分,夏威夷時間7日7時50分),日軍在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指揮下,偷襲美國在太平洋最大的海空軍基地棗夏威夷群島的珍珠港。同日,美、英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戰爭經過 1941年12月8日黎明,日本出動飛機約360架、軍艦55艘,由南雲忠一率領,連續兩次猛襲珍珠港的美國軍艦和機場,擊沉、擊傷軍艦19艘 ,其中有戰列艦8艘 ,擊毀、擊傷飛機260餘架 。美軍猝不及防 ,太平洋艦隊主力幾乎全被摧毀,死傷3000多人。同時,由寺內壽一指揮的日本南方軍40餘萬人,分兵數路進攻香港、馬來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緬甸。日軍還向盟國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一些戰略島嶼,如關島、威克島、俾斯麥群島、新不列顛島等地進攻,達到了建立空軍前進基地的目的。
1942年5~6月 ,日本為了切斷美國和澳大利亞的聯系,相繼進攻索羅門群島和東部新幾內亞以及中途島。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 、中途島海戰(6月4~5日)中 ,日方損失慘重。同年8月7日,美軍開始局部反攻,在索羅門群島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展開了長期的爭奪戰。因美方掌握了制空和制海權,日軍連受重創,死亡2.46萬人,損失艦艇30餘艘 、飛機300架 。殘兵被迫於1943年2月從該島撤走。瓜島戰役之後,戰況較為沉寂,美軍在太平洋只展開了有限的進攻(如1943年5月奪回阿留申群島中的阿圖島) ;日軍雖進行反撲 ,但徒勞無功。同年4月 ,日本海軍主帥山本五十六被美機伏擊斃命。1943年11月盟軍開始大反攻,分別由C.W.尼米茲和D.麥克阿瑟指揮,從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向日佔領區進攻。1944年春夏間,美國先後奪取由日本委任統治的馬紹爾 、加羅林和馬里亞納3群島 。10月爆發萊特灣海戰 ,日本海空軍力喪失殆盡 。1945年1月美軍在呂宋島登陸,3月佔領馬尼拉。同年3~6月 ,美軍佔領硫黃島和沖繩 ,迫近日本本土 。5月 ,德國無條件投降。為了保住本土和朝鮮,日本進行了空前的戰爭大動員 ,叫嚷「本土決戰」。7月26日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 。日本拒絕接受 。8月6日和9日美國把僅有的兩顆原子彈投在廣島和長崎,造成居民大量傷亡。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動157萬大軍、3400多架飛機、5500多輛坦克 ,分兵三路向中國東北挺進 。9日蘇軍對日本關東軍發起總攻擊。同時進軍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對日宣戰。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其它抗日武裝力量,向日軍展開了全面反攻。由於勢窮力竭,日本被迫於8月15日宣布投降 。9月2日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簽降儀式。反法西斯聯盟各國取得了太平洋戰爭的最後勝利。
[編輯本段]太平洋戰爭重要戰斗
偷襲珍珠港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帝國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歐胡島上的飛機場的事件。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是繼19世紀中墨西哥戰爭後第一次另一個國家對美國領土的攻擊。這個事件也被稱為珍珠港事件或奇襲珍珠港。
背景
日本從1941年中開始向東南亞的發展引起了這個地區主要強國的不安,十年來這些國家對日本的對外擴張的不滿頂多局限於遞交外交抗議書,但1941年7月美國、英國和荷蘭殖民政府對日本宣布禁止向日本運輸戰略物資,尤其是鋼和石油。這一步對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有威脅,其目的是迫使日本限制它在東南亞的活動,回到談判桌邊。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下令讓艦隊駐扎在珍珠港(由於它離日本比美國西海岸要近得多,因此它對日本是一個直接威脅)也是這個目的。羅斯福認為這個決定是如此重要,以至於當理查遜上將對這個決定提出抗議時,他將理查遜解職。但美國和其它國家的反應似乎只是加強了日本軍方的決定,佔領和利用這個地區。日本的石油產量很小,而提煉的石油的儲藏更少,因此禁運對日本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日本政府決定占據東南亞的資源作為對禁運的回答。他們不能假設,假如他們開始行動了,美國會在一旁袖手旁觀。這是山本五十六考慮事前消滅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的原因。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襲擊珍珠港的海軍基地的計劃是實現這個戰略目的中的一個戰術步驟。日本資料顯示山本於1941年初開始考慮襲擊珍珠港。數月後,在做了一些預先考察後,他被批准開始准備這個行動。日本海軍內部有強烈的反對這樣一個行動的力量。山本威脅,假如這個行動被中止的話,他將引退。 1941年夏,在一次由日本天皇親自出席的帝國會議上,這個行動正式被批准。 11月,在另一次天皇親自出席的帝國會議上,出兵太平洋的決定被批准。在11月的會議上還決定,只有在美國完全同意日本主要要求的的情況下才放棄這次行動。
襲擊珍珠港的目的是為了(至少暫時)消滅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主力。襲擊珍珠港計劃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本人認為一次成功的襲擊只能帶來一年左右的戰略優勢。從1931年開始日本與中國交戰,此前日本佔領了滿洲。從1941年1月日本開始計劃襲擊珍珠港以取得戰略優勢,經過一些海軍內部的討論和爭執後從年中開始日本海軍開始為這次行動進行嚴格的訓練。
日本計劃的一部分是在襲擊前(而且必須在襲擊前)中止與美國的協商。到12月7日為止,日本駐華盛頓大使中的外交官一直在與美國外交部進行很廣泛的討論,包括美國對日本在1941年夏入侵東南亞的反應。襲擊前日本大使從日本外交部獲得了一封很長的電報,並受令在襲擊前(華盛頓時間下午一時)將它遞交國務卿科德爾·赫爾。但大使人員未能及時解碼和列印這篇很長的國書。最後這篇宣戰書在襲擊後才遞交給美國。這個延遲增加了美國對這次襲擊的憤怒,它是羅斯福總統將這天稱為「一個無恥的日子」的主要原因。山本上將似乎同意這個觀點。在日美合拍的電影《虎!虎!虎!》中他被引用說:「我恐怕我們將一個沉睡的巨人喚醒了,現在他充滿了憤怒。」(這句話山本本人可能從未說過,即使如此他似乎的確如此感覺)。
實際上這篇國書在日本遞交美國前就已經被美國解碼了。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在讀過這篇國書後立刻向夏威夷發送了一張緊急警告,但由於美軍內部傳送系統的混亂這篇電報不得不通過民用電信局來傳達。在路上它失去了它的「緊急」標志。襲擊數小時後一個年輕的日裔美國郵遞員將這張電報送到美軍司令部。
事件過程
11月26日,日本海軍一支由六艘航空母艦為主力的艦隊在海軍中將南雲忠一的指揮下離開日本開往珍珠港。途中艦隊保持徹底的無線電靜默。除這六艘航空母艦外日本艦隊還包括兩艘戰列艦、三艘巡洋艦、九艘驅逐艦和三艘潛艇。此外還有八艘油輪和兩艘驅逐艦只開到北太平洋等候。
12月8日早晨,該艦隊的飛機轟炸了歐胡島上所有的美軍機場和許多在珍珠港內停泊的艦艇,包括那裡的戰列艦。地面上幾乎所有飛機被摧毀,只有少數飛機得以起飛和還擊。 12艘戰列艦和其它艦船被擊沉或損壞。 188架飛機被摧毀,155架飛機被破壞,2403名美國人喪亡。僅亞利桑那號戰列艦爆炸沉沒時就有上千人死亡。
這次戰斗的第一炮和第一個犧牲者是美國一條驅逐艦對日本的一艘微型潛艇的攻擊。那艘微型潛艇被擊沉。日本一共出動了五艘微型潛艇,它們打算在空襲開始後對美國船隻施放魚雷,五艘船後來都被沉,其中只有四艘後來被找到。這五艘船上的十名水手中只有一人倖存,酒卷和男被俘,他是美國在二戰中的第一個俘虜。
日本參加這次襲擊的航空母艦是赤城號(旗艦)、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和瑞鶴號。這六艘航空母艦一共可以裝載441架飛機,其中包括戰斗機、魚雷轟炸機、俯沖轟炸機和水平轟炸機,其中55架被毀。這些飛機分兩波攻擊。南雲中將決定放棄第三波攻擊而將主力撤回。
根據當事人報導和後來美國和日本軍方發表的軍事文件襲擊珍珠港的過程如下:
3:42:一美國掃雷艇在檀香山港前發現一個潛望鏡。
6:00:距珍珠港370海里的航空母艦企業號從370海里外派出18架偵察機飛往珍珠港。
6:10:南雲中將得到攻擊的命令後下令第一波起飛。日本艦隊此時位於歐胡島北220海里。
6:20:第一波的183架轟炸機和戰斗機起飛飛向珍珠港。
6:30:一艘美國供給船在珍珠港外發現一艘潛艇。這個發現被傳遞給一艘美國沃德號驅逐艦,一架偵查機被遣往當地。
6:45:沃德號驅逐艦向潛艇發動攻擊。潛艇被擊沉。
6:53:沃德號驅逐艦報告攻擊潛艇。
7:02:位於歐胡島北部的一個雷達站在島被132海里處發現不明飛機。
7:10:雷達站向空防司令部報告發現不明飛機的消息。
7:15:攻擊潛艇的報告到達美軍司令部。與此同時167架第二波日本飛機起飛。
7:20:美軍空防司令部認為不明飛機是從大陸來的B-17轟炸機,他下令雷達站關閉。
7:40:第一波到達歐胡島北岸。
7:49:第一波指揮官下達攻擊令。
7:53:第一波指揮官向南雲發送「虎!虎!虎!」的消息報告偷襲成功。
7:55—8:25:由魚雷轟炸機和俯沖轟炸機進行的第一波攻擊。
7:58:美國海軍向所有船隻發出警告:「珍珠港受空襲,這不是演習!」
8:00:從美國大陸來的B-17轟炸機和從企業號起飛的偵察機同時到達珍珠港,但他們毫無准備,因此無法插手。
8:02:內華達號戰列艦開始對從右舷攻擊的飛機開火。兩架飛機被擊落。內華達號在尾部受一條魚雷。內華達號是唯一試圖逃出珍珠港的戰列艦,但它多次中彈後不得不在沙灘上擱淺以防止船沉沒。
8:08:KGMB電台中止其節目號召所有軍人回到他們的崗位上去。
8:10:亞利桑那號戰列艦前部彈葯庫中彈爆炸,亞利桑那號在9分鍾內沉沒,80%船員陣亡。
8:12:夏威夷最高指揮官沃爾特·肖特向整個太平洋艦隊和華盛頓報告:「與日本的戰斗由一次向珍珠港的襲擊開始。」
8:17:美國驅逐艦海爾姆號是第一艘開始對珍珠港內潛艇攻擊的美國船隻。
8:26:檀香山的救火隊報告三人死亡和六人受傷(可能是被防空炮的子彈擊中)。
8:39:一架水上飛機在港內發現一艘潛艇和對它開火。
8:40—9:15:轟炸機的攻擊。
8:40:一艘美國驅逐艦與一艘日本潛艇相撞並開始投深水炸彈。潛艇受傷後上浮。一個地方電台報導日本空襲。
8:50:第二波攻擊指揮官下攻擊令。
8:54:第二波攻擊開始。 54架轟炸機和78架俯沖轟炸機進行攻擊,36架戰斗機保護制空權。
9:00:一艘荷蘭的遠洋輪是第一個參加戰爭的同盟者。
9:15—9:45:俯沖轟炸機進攻。
9:30:港外和島北的船隻受到攻擊。
從9:45開始:進攻減弱。
10:00:第一波飛機回到停在島北180海里的艦隊。
11:15:夏威夷總督在電台中宣布整個夏威夷領地進入戒嚴狀態。
11:46:有人報告日軍在歐胡島登陸。
12:10:美國偵察機飛向島北但未能發現任何敵機或敵艦。
12:40:夏威夷總督和美國總統同意在夏威夷引入戰時法並建立軍政府統治。
13:00:日軍飛行隊隊長與南雲中將討論進行第三波攻擊的可能性。
13:30:南雲下令返航。
16:25:夏威夷總督簽署戰時法。
Ⅱ 俄軍宣布從赫爾松地區撒軍!撤軍的原因是什麼
俄軍宣布從赫爾松地區撤軍,這個時候還會簽署一些法令,可以發現這個地方是非常關鍵的,而撤軍也是有一些原因的。
現在的俄軍已經開始搭建浮橋,雖然被烏克蘭軍隊炸毀,但也會重造,唯一不確保的一件事情,就是這些東西不會被再次炸毀。出現這樣的事情之後,兩岸的通聯,只能夠選擇輪渡的方式,在聶國和西安會有俄羅斯的軍隊,對於一些民眾來說主要的補給方式也是要通過俄羅斯後方發運過來的。這樣的運輸線是非常長的,而我軍也不能夠保證這條河運能夠順暢穩健,所以會將部隊直接撤到河岸,暫時放棄這個開闊的地方,在軍事策略上講這種方式也沒有不妥的地方。
Ⅲ 印度和中國有什麼仇還有什麼澳大利亞,菲律賓和越南是因為領海問題,日本和美國是為了遏制中國
中國和印度曾在古代曾是友好鄰邦,兩國居民各自在自己的傳統分界線以內生活,也倒相安無事,後來隨著印度被英國殖民統治和中國封建王朝國力的衰退,印英當局便逐漸盯上了中國西藏地區,並在中印邊境的我國西藏一側炮製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中國歷屆政府從未承認過「麥線」,但遺憾的是從此為中印交惡埋下了伏筆。二戰以後印度脫離了英國殖民主義者的統治而獲得新生,但剛剛獨立不久的印度不僅沒有好好認識自己被統治的境遇,反而在獲得獨立的新生後把統治的矛頭指向了別人,無論如何都要搶佔在中印邊境中國一側由英國當局非法炮製的藏南領土,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都曾提醒印度當局注意:中印根本就不存在領土糾紛,「麥克馬洪線」本身就是非法的和荒謬的,但印度當局不屑一顧,甚至要求其武裝力量以強硬態度對抗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於在1962年嚴正警告過印度:形勢是嚴峻,事態是嚴重的,勿為中國告之不預也!但印度當局仍一意孤行,堵死了中國一切努力以和平方式解決的道路,中國被迫斥之於武力,中印邊境戰爭爆發。一個月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力延伸到中印傳統分界線並不在受「麥克馬洪線」約束,但後來由於國際局勢的變動,中國在東邊和北邊同時受到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的威脅,不得不在藏南地區收縮兵力以擺脫西南印度的糾纏,一集中精力應對美蘇。印度也以此重新佔領了藏南地區。以致到現在仍然懸而未決,交惡至今。
澳大利亞和中國不存在任何的領海問題,澳大利亞是美國盟友,其態度也是根據美國反華活動的節奏而上下起伏。
菲律賓也是美國盟友,但其在南海對中國島礁有直接的主權訴求。越南不是美國盟友但是它個菲律賓一樣都對南海島礁宣誓主權,越南是除中國外唯一一個對整個南中國海有主權訴求的國家。
日本和美國遏制中國就是老生常談了,他們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就是這個調子,見不得中國強大。
Ⅳ 二戰期間,20多萬蘇聯軍隊已經佔領了伊朗,為何最後全面撤軍
因為當時美國支持伊朗,而蘇聯當時也只是勉強可以抗衡美國,所以不得不撤軍。
Ⅳ 澳大利亞經歷了多次戰爭之後,戰後澳大利亞是如何重建的
約翰·柯亭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去世時,澳大利亞工黨選舉自1941 年以來一直執掌財政部的奇夫利為黨的領袖。奇夫利出任總理後僅一月余,抗日戰爭便取得最後勝利。因此他的政府首要的任務是使澳大利亞由戰爭轉向和平。
第四是大力發展水電事業。戰後初年,澳大利亞經濟恢復與發展中最宏偉的壯舉是制定與實施斯諾伊方案,亦稱雪山方案。所謂斯諾伊方案是引斯諾伊河的水來灌溉新南威爾士州南部平原,並利用位於新南威爾士州東南的阿爾卑斯山上的積雪融化流下來的水的水力來發電。同時通過隧道把發電後的水引過山嶺引入屬墨爾本河達令河水系的圖姆特河,用來灌溉平原的乾旱土地,使之種植水稻、水果和制酒的葡萄,等等。這是一個完整的農業和水、電綜合發展規劃,政府還可收水費和電費,以積累資金。
Ⅵ 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有哪些
1、敘利亞反動派內亂
2、伊朗核問題
3、葉門模式
4、日本頻頻核泄漏核污染地震
5、俄羅斯加強與中國合作夥伴關系
6、中國菲律賓黃岩島對峙
7、阿富汗不斷戰爭事件
8、美國插足南海,針對中國?
9、美國擔心南海問題中國和兩岸聯手事件
10、朝鮮核問題
11、韓國媒體侮辱朝鮮問題
12、澳大利亞聯美對華
13、日本小動作不斷,想插足南海?
14、利比亞訪華事件
15、越南出售戰艦給菲律賓
16、朝鮮綁架3艘中國漁船
17、奈及利亞墜機事件
18、印度尼西亞墜機事件
19、伊拉克海上戰爭,二十多個國家參與戰爭
20、澳大利亞的兩大白皮書,明書,暗書
21、澳大利亞陸續撤軍阿富汗
22、希臘債務危機難以償還,是否退出歐元區?
23、義大利地質災害不斷
24、挪威監獄囚犯掌管鑰匙,如同度假村惹爭議
25、日本無賴增加海域面積
26、庫爾德工人黨問題
27、巴以沖突
28、韓國大罵朝鮮「故伎重演」
29、美國蘇聯爭奪焦點地區
30、以色列成立導致英國美國罩以色列
31、阿拉伯國家石油爭議
32、貪婪的石油七姐妹
33、埃及總統大選
34、華爾街抗議活動
35、美國總統大選,有人希望美國不再來回侵略
36、歐洲大動盪,危機嚴重,因美國下降!
Ⅶ 阿富汗滅國了嗎阿富汗到底發生了什麼
是的,發生了戰爭。
隨著美軍和北約部隊陸續撤出,阿富汗安全形勢不斷惡化。塔利班與阿富汗政府軍沖突愈發激烈,造成大量平民傷亡。
6月15日,5名醫療工作者被殺;6月16日,至少23名阿富汗特種部隊軍人在與塔利班激戰中喪生;5月以來,喀布爾發生多起襲擊事件,其中一起爆炸襲擊導致200餘人傷亡。阿富汗政府數據顯示,今年5月,與恐怖主義相關的死亡人數達4735人,遠高於去年同期的1645人。
自美國宣布5月1日從阿富汗撤軍以來,當地塔利班武裝就發動了猛烈攻勢。目前,阿富汗全境34個省中,塔利班已佔據17個。在最具象徵意義的首都喀布爾,塔利班兵鋒距其西郊僅20多公里。
美國表示撤軍後,澳大利亞第一個宣布關閉駐阿使館,理由是沒法「保證外交人員安全」。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使館勸告中國公民盡可能離開,就很正常了。
若要追根溯源,阿富汗今日的亂局與美國的軍事擴張直接相關。
2001年10月,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推翻塔利班政權,塔利班組織一度遭受重大打擊。但自2004年以來,塔利班再度崛起,對阿富汗政府構成巨大威脅,也將美國深深拖入戰爭泥沼。
美國國防部數據顯示,投入阿富汗戰爭的花費超2萬億美元。長達20年的戰爭中,2400多名美軍士兵喪生,2萬多名美軍士兵受傷。美國波士頓大學「戰爭代價」項目統計,自2001年以來,阿富汗戰爭已造成約24.1萬人死亡,其中有7.1萬余名平民。
2020年2月,特朗普政府與塔利班簽訂協議,駐阿美軍和北約部隊將分階段從阿富汗撤出,美國現政府則將美軍撤離期限推遲至9月11日。
在美軍完全撤離前,塔利班加強了對阿富汗戰略地區的襲擊。對此,美國國防部領導人就曾向美當局警告,完全無條件撤軍的後果中,就包括未來幾年「基地」等組織卷土重來的風險。
Ⅷ 關於二戰中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
自治領的權利是逐步擴大的,總體來說對於其內政擁有幾乎完全的決定權,而修改由英國制定的憲法則需要英國批准(不過英國政府幾乎每次都批准了)。
1939年,英國向德國宣戰,但其自治領卻有不同反應:
澳洲沿用舊制,認為法律上澳洲已自動向德國宣戰,無須另行宣布
紐西蘭宣布若英國開戰,紐西蘭便參戰
加拿大即時召開緊急國會會議,通過向德國宣戰(此做法雖然結果與澳紐的做法一樣,但法律上加拿大卻獨立行使了宣戰權,自行向德國宣戰)
南非在數星期後才由國會通過向德國宣戰
愛爾蘭宣布保持中立,並根據1938年與英國的協議要英軍撤出愛爾蘭(愛爾蘭由此至終在二次大戰時保持中立, 沒有參戰)
各自治領參戰時候使用各種的旗號,獨立指揮。
1942年,有過澳大利亞單方面從緬甸撤軍的故事。
在1945年9月2日受理日本投降的時候,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代表也參加了受降儀式,並在日本的降表上簽字,各國也都簽署並通過的《舊金山合約》
一戰的時候英國在未知會各自治領的情況下,代表各自治領對德宣戰,還引起過各自治領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