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冥想法來自澳大利亞哪個

冥想法來自澳大利亞哪個

發布時間:2023-05-23 05:26:05

㈠ 冥想法來自澳大利亞哪個大學的副教授所寫的

樹立正確的考試觀。平時測驗的目的主要看你掌握功課程度如何,所以你不要弄虛作假,而應心平氣和地對待它。或許,你有一兩次考試成績 不盡如人意,但是這不要判襲緊,只要學習扎實,認真對待,下一次一定會考出好成績來。通過測驗,可讓你了解下一步學頃改習更需要用功夫的地方,更有助於你雀沖判把新學的知識記得牢固。

㈡ 如何冥想修行與大腦意識記憶呢

大腦中的記憶運作法則

思維中的無意識層面決定了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的身份,而夢境就是進入靈魂層面的鑰匙,如同萬物最深處的基本元子的運作。

我們的記憶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和思維,而紐約州立大學的一名科學家通過大腦內不同神經元路徑的信息傳導的研究,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塑造我們的形成記憶神經元路徑的新的各種模式。我們所有自我感知 的痛苦都是自我記憶牢籠的記憶,是自我對 自身的一種潛意識狀態的記憶影響,我們的痛苦記憶既有顯意識記憶狀態的,也有潛意識狀態的。

既然如此,通過冥想也可以達到這個目的,既然冥想可以讓體溫升高,可以讓大腦寧靜,可以進行心靈的深層次對話,那麼我們也可以對自我創傷性記憶進行修正,從而改變那些創傷性記憶的認知感覺。找准不同大腦記憶形式的相應部位,比如抑鬱部位(大腦脾胃區),憤怒部位(大腦肝臟區),痛苦部位(大腦腎臟區等等),運用冥想法,深入到相應部位進行冥想,對於相應區域 進修復和細胞性調整,從而達到冥想改變 自我過往記憶情感體驗的目的,而長久的堅持,強大信念和一定正確的方法,修正自我的方式都是關鍵。冥想是可以做到的方式。

㈢ 積木APP里的冥想什麼意思

冥想(meditation)是國外翻譯過來的一個單詞,在英文里,它指的是禪修的意思,是瑜伽實現入定的一項技法和途徑,把心、意、靈完全專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終目的在於把人引導到解脫的境界。

瑜伽者通過冥想來制服心靈,並超脫物質慾念;感受到和原始動因直接溝通。通過簡單練習冥想,即可幫助人們告別負面情緒,重新掌控生活。


(3)冥想法來自澳大利亞哪個擴展閱讀:

冥想不僅能「放空」大腦,而且能使大腦保持年輕。德國耶拿大學醫院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定期冥想能使中咐豎年人的大腦年輕7歲半。研究人員指出,冥想時精神高度集中和身心徹底放鬆能促進新腦細胞生長,從而延緩大腦衰老進程。

研究人員對50名定期冥想超過20年的美國人以及50名無冥想習慣者的大腦進行了掃描,並通過電腦程序分析大腦影像,再根據大腦「健康」狀況,得出其「年齡」。

結果發現:無冥想習慣者的大腦年齡和其實際衡山大年齡一致,而冥想者的大腦年齡遠比他們的實際年齡年輕,平均50歲冥想者的大腦年齡只有42~43歲。此唯亂外,年齡越大冥想的好處越明顯,超過50歲的人群每堅持冥想訓練1年,大腦就會年輕1歲。

該研究負責人耶拿大學醫院克里斯琴·加瑟爾博士稱,與美國、澳大利亞科學家共同開展的這項研究顯示了冥想對保持大腦功能有益,能在人的生命周期中減緩大腦衰老速度。

㈣ 冥想法是華羅庚提出的嗎

不是。冥想法是現代精神上的產物,華羅庚是研究數學領域的,因此不是華羅庚提出的。華羅褲譽庚,男,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畢業於金壇縣立初級中學,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手純談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畢碰科學院院士。

㈤ 冥想是什麼

問題一:冥想是什麼 冥想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特定對象之上的深思方法,當一個人的思維持續不斷地朝著一個方向走時,冥想就形成了。
在冥想中,我們要清晰地體驗模糊不清的情緒,包括積極正面的情緒和消極負面的情緒,仔細回顧負面情緒產生的全過程,在哪個環節上作出了不符合事實的判斷,或者是回想快樂的時光、甜蜜的回憶。在冥想中釋放因長期在壓力下生活、工作產生的焦慮和緊張,准確把握自己的內心世界,並以新的方式看待熟悉的事情,把自己從心設的牢籠中解放出來,使自己變得健康、充滿活力。

問題二:冥想有什麼用?有什麼好處? 你好,這個問題要正段系統的回答:
一、什麼是冥想?
冥想(Meditation)是古老的東方修行方式,先是印度僧侶修行,後傳入中國,融入各種門派,成為一種修行方式。
目前國際上普遍將冥想分為兩大類:正念式(Mindfulness)和聚焦式(Concentrative attention)。前者強調冥宏清鉛想時有意識地將注意力維持在當前內在,並對任何升起的念頭和感受都以知曉,不作任何判斷,即正念冥想。
我們目前接觸到的冥想,大都屬於正念冥想,它有三大要素:
有意識地覺察;專注於當下;不主觀評判。
二、冥想有什麼作用和好處?
目前,正念冥想被廣泛的應用於臨床和心理治療,在相當廣泛的范圍內都有著不可忽視的效果。近年來在緩解壓力、焦慮、抑鬱、邊緣型人格障礙、慢性疼痛、上癮、進食障礙等方面,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都進一步證實了正念的突出效果。
1、針對壓力和慢性疼痛
正念在西方國家最早的應用就是針對壓力和慢性疼痛。
著名的卡巴金正念減壓療法(MBSR)通過八周的課程引領參加者練習正念技巧和學習正念冥想,藉以達到緩解壓力的效果。卡巴金的這一療法後來被許多科學研究者廣泛的應用到情緒治療、失眠治療等領域。
2、針對邊緣性人格障礙
在Marsha Linehan的辯證行為療法(DBT)中,正念訓練正是核心環節之一。
在針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治療中,辯證行為療法鼓勵患者「直面自我,認同自己的過去,如實的接納自己的現狀。」
這正是來源於正念的一部分核心理念。
3、針對焦慮
正念療法在治療焦慮的領域同樣獲得了巨大成功。Roemer和Orsillo(2002)通過分析將焦慮症的一些症狀和正念療法的蔽好效用聯系起來,建立了新的治療體系。
他們認為焦慮症的症狀是多種經驗性迴避表現的 *** ,而正念療法恰恰可以減少這類經驗性迴避。其實即使是一個並未患有焦慮症的人,當他在經歷「擔心」的狀態的時候,依然處於迴避現實思考,專注於猜測未來和自言自語的思維模式中。
而正念訓練恰恰是在幫助人們把注意力拉回「現在」,也正因此,它可以打破「擔心」的惡性循環。
同時,一些公認的焦慮症特點還有:識別和描述情緒狀態困難、難以接納自己的情緒和對於不良情緒的自我緩和能力低下,等。而正念訓練可以幫助我們覺察、接納自己的情緒,不做批判的和它們和平共處。
4、針對抑鬱
正念療法也常常被應用在治療抑鬱症和防止抑鬱症的復發上面。
抑鬱症的兩大症狀:絕望思維、缺乏對自我關注,都可以通過正念療法被有效地解決。
正念訓練會幫助抑鬱症患者學著去覺知自己的負面情緒、絕望思考,並在覺知自己的想法的同時,漸漸的把注意力轉移到當下的狀態和環境,轉移到呼吸、走路等當下的活動上。
此外,正念訓練還被證實能夠幫助患者更多地去和自己對話,更多的喚醒他們對自我的意識、對過去的記憶、對身邊的覺察,提升自我關注。
5、針對進食障礙和上癮
進食障礙和上癮人群具有相似的特點,當他們面對食物或者面對毒品的誘惑的時候,他們的思維模式是非常頑固的,在這種情況下的時候他們幾乎不具備判斷力,而是被強大的行為慣性推動著做出行動。
除此之外,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自我厭惡、自我批判。每當不可自控的去使用毒品或者暴飲暴食之後,他們往往都陷入深深地自我厭惡之中,感覺到非常的自卑和羞愧,甚至有人可能因此做出自殘行為。
正念訓練則恰好可以通過讓患者將注意力帶回當下,使得他降低對於未來行為的關注,幫助他逐漸打破頑固的行為模式,使他們能夠冷靜的察覺到強烈的慾望的存在,而不去被其推動著付諸行動。並且正念還強調不評判,如實地接納現實,這對於幫助患者減輕......>>

問題三:什麼是冥想? 冥想是比較難講解的內容,涉及到很多不能夠用話語表達的東西,很多書都說,冥想是不可以說,是不可以講的。但我們古代的老子說過:「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不可說的東西還是可以說出來的,盡管說出來的東西不是原來的東西,還是要去體會,盡量去闡述他。在YOGA修行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字眼:DHYANA,冥想這個詞就來源於梵文的DHYANA。在古代把這個詞翻譯成「禪」,古代通過達摩祖師傳給中國,又由中國傳給曰本,在曰本叫ZEN。
在西方的語言里找不到DHYANA這樣的詞彙,只能翻譯成MEDITATION(心靈的葯物)來源於MEDICINE(葯物)。現在的冥想來自於MEDITATION的翻譯,也會把MEDITATION翻譯成為靜心、靜修,基本上在網路上把奧修的東西翻譯成靜心。
冥想課程就是禪的課程。冥想、禪是一種感知狀態。
什麼是感知、知覺:知覺就是說,你打了我一下或被開水燙了,我感知到了疼,是一種知覺的感應。DHYANA:我們的頭腦經常處於一種思慮的狀態,老在想東西,想太多就忘記了知覺,當一個人的思慮太多,就會忘記身體的感知能力,長期處於思慮狀態,心靈跟身體會高度的分裂,當很強烈的分裂時會失眠、焦慮、緊張,由此引起各種病症,如高血壓、心臟病等等。
當一個人遠離了知覺,處於「失念」的狀態,其思維是完全脫離身體的,知覺失去了感知能力。留意觀察一下路上的行人你會看到,特別是在大城市,你觀察他們,每個人走路的時候不是在走路,他在走的時候眼睛、動作各方面都被帶到他腦子里想像的另外一個目的地方的,很難有一個很輕松走路的時候,這種走路的狀態就是把意念拔離了身體。如果你在清晨或者黃昏的時候,去觀察在公園鍛煉的老人,你會發現這時他們走路的狀態和白天是完全不同的,為了走而走,動作肢體有和諧在裡面。當一個人過度的思慮,使心靈離開了身體,身體和心靈的分裂,這種分裂產生各種疾病。
DHYANA就是通過瑜伽修習,通過一系列的方法,讓你重新把心靈和身體結合起來,進入一種感知的狀態,撫種狀態是用語言表達不出來的,所以用DHYANA這個詞來形容這種狀態,這才是我們修習瑜伽的目的和效果。
現代醫學證實:
1、日本著名醫學博士春山茂雄從大量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中證實,進行利導思維的人,大腦能分泌出一種類似嗎啡的物質,稱為「內啡呔」。它不僅能改善大腦,保持腦細胞的年輕活力,而且能使人產生心情愉快的感覺,使免疫功能增強,防止老化,提高防病和自然治病(人體發生疾病時的自愈力)能力。
2、從腦電波觀察,我們的身體緊張或感到煩悶時,β波就出現不止,這是產生生活環境病或癌症、精神病、失眠、神經症等疾病的原因之一。一九九七年日本東京都府立醫科大學渡邊泱博士、河內明宏和鴨井和實醫生等,合作進行了瑜伽冥想時腦電波的情況的實驗,他們發現冥想後大量出現β波這是別的健康法風不到的獨特功效。波大量出現時,腦中樞會感到爽快、調合,病和致病的因素就會從腦中解除。
3、冥想進舌尖抵住上鄂,舌根受到 *** ,可使唾液分泌增加,唾液不僅是消化必需的,而且內含一種能抑制癌的過氧化物酶和防老的激素。
4、當冥想達到一種禪定的狀態時全身放鬆,心跳明顯減慢,呼吸呈一種龜息狀態,機體代謝隨之降低,大腦及組織器官處於休息中,耗氧量減到最低的水平,是一種儲蓄生命、延緩衰老的最佳方法。
5、冥想,經測定肌肉及腦神經放鬆,全身血液流動量提高15-16倍,穩中有各組織器官得到滋養,使臉部皮膚內層的水分充足、營養增加,給人一種容光煥發的美感,所以目前在日本掀起一股 *** 冥想美容熱。
6、基因學說:人類基因工程學確認基因......>>

問題四:什麼叫冥想?和思考有什麼不同。 你好,
冥想(Meditation)是古老的東方修行方式,先是印度僧侶修行,後傳入中國,融入各種門派,成為一種修行方式。
目前國際上普遍將冥想分為兩大類:正念式(Mindfulness)和聚焦式(Concentrative attention)。前者強調冥想時有意識地將注意力維持在當前內在,並對任何升起的念頭和感受都以知曉,不作任何判斷,即正念冥想。
我們目前接觸到的冥想,大都屬於正念冥想,它有三大要素:
有意識地覺察;專注於當下;不主觀評判。
然而思考:
思考,是思維的一種探索活動,思考源於主體對意向信息的加工。
可見思考的特徵是,思考者會主動去對已知的信息進行分析、加工,最終推測出可能的答案。
因此我們從冥想的三大要素,以及思考的特徵,可以對比看出,冥想和思考是截然不同的。
希望能幫助到你哦~

問題五:冥想"是什麼意思 所謂的冥想就是停止知性和理性的大腦皮質作用,而使自律神經呈現活絡狀態。簡單的說就是停止意識對外的一切活動,而達到「忘我之境」的一種心靈自律行為。這不是要消失意識,而是在意識在十分清醒的狀態下,讓潛在意識的活動更加敏銳與活躍,進而與另一次元的宇宙意識波動相連接。
宇宙本身充滿著波動,波動即是資訊,充滿著未知的構想。藉由冥想開啟右腦的人,能夠自由自在的使用宇宙的資訊與構想。人類的腦,受到天體星球運動的支配,是宇宙的一部份,而且具備著和所有波動同頻道的機能。如同收音機一樣,調對了頻率,就能清晰的接收到訊息一般,冥想就是調整自己與宇宙波動的一個方式。
冥想原本是宗教活動中的一種修心行為,如禪修、瑜珈、氣功等,但現今已廣泛的被運用在許多心靈活動的課程中。以研究超導體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英國人布萊恩・佐瑟夫訓遜,也是養成藉由冥想收取心靈訊息的人,他曾說過:「以冥想開啟直覺,可獲得發明的啟示
雖說是冥想,但其方法很多不勝枚舉。有坐禪的冥想,也有站立姿勢的冥想,甚或舞蹈式的冥想。還有,祈禱也是冥想、讀經或念誦題目也是冥想的一種。如果採用不合乎自己的冥想法時,不但有痛苦,而且更是白費心力,最後只有帶來身心的疲勞。凡是可以達到「無」心,也就是能夠停止低我意識(左腦意識)的活動,任何一種冥想法都可以,也是對其人的最正確冥想法。不過,這種合乎自己的冥想法只能靠自己的感性來判斷,別無它法。另外,《腦內革命》作者春山茂雄認為,看部喜歡的電影、聽聽最喜歡的音樂(古典、爵士)或是興奮的計劃自己的未來,都可以算是冥想的方式。

問題六:冥想是什麼意思 冥想(meditation)是一種改變意識的形式,它通過獲得深度的寧靜狀態丁增強自我知識和良好狀態。在冥想期間,人們也許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並調節呼吸,採取某些身體姿勢(瑜伽姿勢),使外部 *** 減至最小,產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麼都不想。

問題七:什麼是冥想?如何冥想? 該如何正確而又行之有效地習練冥想?這是許多初練冥想的修習者最關心但卻又最糊塗的問題, 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冥想這個詞的真實含義:冥想一詞,極易誤導並誤解,因為中文裡有 一個梗語叫苦思冥想, 所以基本上絕大多數的冥想修行者都錯以為冥想就一定是以某種特定的方 式在靜思或靜悟些什麼,其實冥想的真實含義並非如此,這個詞義的解釋,以我個人的心得和體 會覺得應該這么解, 即「冥想」如同「命運」一樣實際上是由不同的二個字所構成的, 「命運」指的是先 天之命 後天之運之總和,「冥想」就應是冥 想的合體。冥這里的意思指的是虛空渺茫(參見《庄 子・在宥》里――至道之精,窈冥冥。 )和靜默(參見歸有光《項脊軒志》里――冥然兀坐,萬籟有 聲) ,想則是念想,故「冥想」一詞的真意就是空渺靜默之念。

問題八:冥想是什麼意思 冥想字面上的解釋:冥,就是泯滅。想,就是你的思維、思慮,冥想就嘩把你要想的念頭、思慮給去掉,找到感知。

問題九:冥想是什麼意思啊? 所謂的冥想就是停止知性和理性的大腦皮質作用,而使自律神經呈現活絡狀態。簡單的說就是停止意識對外的一切活動,而達到「忘我之境」的一種心靈自律行為。這不是要消失意識,而是在意識在十分清醒的狀態下,讓潛在意識的活動更加敏銳與活躍。
採納哦

問題十:冥想到底是什麼,怎麼冥想能細說說嗎 冥想是瑜伽中最珍貴的一項技法,是實現入定的途徑。一切真實無訛的瑜伽冥想術的最終目的都在於把人引導到解脫的境界。修習瑜伽者通過瑜伽冥想來制服心靈(心思意念),並超脫物質慾念。感受到和原始動因(The Original Cause萬源之源)直接溝通。瑜伽冥想的真義是把心、意、靈完全專注在原始之初之中。冥想
為了更多的認識克服物質慾念的瑜伽冥想方法,你就必須很好地掌握古代瑜伽關於物質自然界三種狀態的傳統概念即愚昧無知、 *** 和善良。
神經學家發現,如果你經常讓大腦冥想,它不僅會變得擅長冥想,還會提升你的自控力,提升你集中注意力、管理壓力、剋制沖動和自我認識的能力。
折疊編輯本段三種狀態
根據瑜伽師們的說法,自我,即人,由於受到自然界三種狀態的蒙蔽,所以是受控制、受支配的。如果一個人處於愚昧無知狀態的影響支配下,就會希望獲得某一特定類型的感官享受,例如,如果一個人是處於愚昧無知狀態的影響支配下,他可能想睡眠或被麻醉;如果一個人處於 *** 狀態的影響支配下,他可能要作性的享樂;如果一個人是處於善良狀態的影響支配下,他可能要享受在公園或農村度過和平寧靜的一天。因此,所有這些情況,是人的慾念的性質由自然界中哪一種影響支配著他的狀態來決定的。
按瑜伽師的看法,只要一個人仍然是受到物質自然界的三種狀態即愚昧無知、 *** 和善良的支配,他就不是自由的――還沒有從物質慾念的羈絆中解脫出來。要從物質慾念中解脫出來,他就必須超脫自然界這三種狀態的影響。每一個人都被愚昧無知、 *** 和善良所蒙蔽著。可是,在任何特定時刻這三者中總有一種占著主要地位。
愚昧無知是最糟糕的狀態,這種狀態的結果是瘋狂、幻覺妄想、怠惰等。
*** 狀態優於愚昧無知狀態,但它意味著重大執著、不可控制的慾念、追求和緊張的努力等等特徵。
而善良狀態比其他狀態更純潔,光輝四射。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們培育、發展智慧,但是他們卻受到幸福這一概念的制約。
處於善良狀態的人仍然只是對自己的幸福感興趣。換言之,雖然他的慾念,要比處於愚昧無知或 *** 狀態的人的慾念更純潔些、更微妙些,但他仍然是以私己為中心的。當愚昧無知狀態或 *** 狀態開始影響他的身心,從而剝奪了他從善良狀態所獲得的幸福時,這樣的人就會感到非常難過和沮喪。他還沒有超脫所有這三者的影響――對於這三種影響的自然活動,他不能夠保持作為一個不受影響的、超脫的見證人的地位。他還沒有達到對整體作出愛心服務的那個高度上――因此,他並沒有真正獲得解脫。只有當這個被禁錮在肉體中的生靈能夠超越這三種狀態時,他才能從出生、死亡、衰老和此三者的痛苦中解脫,而在今生也能享受甘露。
只有對自身幸福不感興趣的人才能夠真正幸福,這個見解,在愚昧無知的人看來,似乎是怪論,令人糊塗――但是,對於有智慧的人來說,則是合乎邏輯和容易理解的。
實現瑜伽至善境界的人就是這樣的人:當愚昧無知、 *** 或善良狀態在他的身心發揮著作用時,他意識到這種情況、但卻體會到自己超脫這種影響或不為所動.這樣的一個人既不對這些影響唯命是從(即不對自己的身心唯命是從)也不因為這些影響正在發揮作用而感到憎惡。他是作為一個超脫的見證人來體驗這一切的。如果說,他既不把注意力放在這些影響的命令要求上,也不對這些影響唯命是從,那麼,他又注意什麼,聽命於什麼事物呢?回答是他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對整體的服務上,因為他受到精神之愛的力量的鼓舞或推動,而這種力量是超越愚昧無知、 *** 或善良等狀態而與它們迥然不同的。這樣一個解脫了的瑜伽士可以比喻為一個專心致志地做自己的工作而對天氣不太在意的人。可能是陽光普照的晴天(這可以比擬為善良狀態〕,或者雲霾密布......>>

㈥ 大自然冥想法的介紹

《粗岩大自然冥想法》本專輯將帶領聽者進入無我、無欲、野凳弊隨心、博愛和一切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頌族靈性與冥想音樂的神性化,呈現心靈音樂難得一見的豐富層次。

㈦ 上課前,先冥想

      近年來冥想在教育中用得也越來越多。

      加拿大溫哥華的西蒙小學(Admiral Seymour Elementary),數年前即實施「專注(MindUp)」冥想活動,每天學生到校後,在早上上課前、中午飯後、放學前,都會讓學生把手上的學習或活動暫時停止下來,靜思冥想幾分鍾。結果證實,一天三次的閉眼冥想,有助於學生集中精神,提升學習成績。

    在西蒙小學任教的教師艾力克森(Jennifer Erickson),是溫哥華最早採用冥想活動姿帶的小學老師之一,現在她負責培訓其他教師正念知識。艾力克森表示,在採用了這個活動後,學校的文化都變了,學校對學生變得更有吸引力,學生們的學習成績也顯著提升了。

艾力克森不僅讓學生控制呼吸,還讓學生們練習把一塊小橡皮放在頭頂上,然後單腿站立,專注於身體的平衡,控制身體。

卑詩大學(UBC)心理學系研究員——舒內特·賴克爾(Kimberly Schonert-Reichl),在今年1月曾就專注冥想活動發表研究結果,指出這個活動對兒童的好處,提高了學生自我控制和調整壓力的能力,使學生具有同情心和互助心,甚至在數學考試時,參與冥想的學生成績更好。

    在美國巴爾的摩市Robert W. Coleman小學有一個特殊的規定:學生上課如果不聽話,不會像其他學校那樣被老師嚴肅批評或者叫家長來學校,而是讓學生坐在地上冥想。學校跟當地一家非盈利機構合作,專業人士會教孩子如何冥想以及行為規侍洞范。從目前的效果來跡談蘆看,學校和家長們都很認同這一套方法。

在澳大利亞Wooranna Park小學,那裡的老師已經開始教學生冥想了。他們認為,一個簡短的冥想練習可以幫助學生在課前冷靜下來,作好學習准備。

㈧ 冥想是什麼意思啊

冥想(meditation)是國外翻譯過來的一個單詞,在英文里,它指的是禪修的意思,是瑜伽實現入定的一項技法和途徑,把心、意、靈完全專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終目的在於把人引導到解脫的境界。

瑜伽者通過冥想來制服心靈,並超脫物質慾念;感受到和原始動因直接溝通。通過簡單練習冥想,即可幫助人們告別負面情緒,檔慎清重新掌控生活。

(8)冥想法來自澳大利亞哪個擴展閱讀

每天冥想1小時以上,並至少參加過一次冥想靜修活行前動。通過再次對他們的反應速度和注意力進行評估,研究人員發現,堅持冥想的參試者,注意力持久度並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

冥想能快速調節腦電波,排除干擾思維的因素,提升注意力的廣度。而且,經常冥想的人大腦皮層溝回孝廳折疊更復雜,可以加快對信息的處理速度,提高記憶力、注意力和思維能力。此項新發現則在上述基礎上,證明了堅持冥想可持久改善中老年人的思維能力,有效對抗衰老。

㈨ 冥想研究

The research of meditation

一、什麼是冥想?

(一)冥想的定義

冥想作為瑜伽中的一種技法,就是佛教中的「禪定」、「禪那」,即「打坐」、「靜坐」、「止觀」,或者是道家中的「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精神不散」、「積精全神」、「守一」、「心齋」、「坐忘」之類的冥想方法。冥想的目的與瑜伽一樣,都是尋求解脫。

一切真實無訛的瑜伽冥想術的最終目的都在於把人引導到解脫的境界。一名習瑜伽者通過瑜伽冥想來制服心靈(心思意念),並超脫物質慾念,感受到和原始動因(The Original Cause萬源之源)直接溝通。

(二)冥想與瑜伽

冥想是瑜伽的一種心性修煉法,所以要明白冥想就不能不論及瑜伽。

1 、什麼是瑜伽

瑜伽本義是「拴上車軛」,意即制服心靈的本能沖動。瑜伽就是我們的意志李含扮與神的意志相結合。瑜伽源於古印度文化,是古印度六大哲學派別中的一系,而現代人所稱的瑜伽則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養心方法。對於瑜伽最系統全面的解釋就是《瑜伽經》。大約在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大聖哲瑜伽之祖 帕坦伽利 創作了《瑜伽經》,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被正式訂為完整的八支體系。

瑜伽是一個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艾揚格在《瑜伽之光》中說:「瑜伽的系統就在於教授人們如何把個人的靈魂與至尊超靈結合與相連,從而最終獲得解脫。」瑜伽姿勢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包括調身的體位法、調息的呼吸法、調心的冥想法等。

2 、瑜伽的分類(參考維基網路「瑜伽」詞條):

(1) 瑜伽五大類

身,訶陀瑜伽

心,勝王瑜伽

知,智慧瑜伽

情,虔信瑜伽

意,行動瑜伽

(2) 瑜伽的「八支分法」

瑜伽之祖帕坦伽利撰寫的古典經典文獻《瑜伽經》,詳細說明瑜伽的「八支」(Eight Limbs),即八種方法:

制戒 (Yamas):是指外在控制,宇宙的道德戒律。

遵行 (Niyamas):是指內在控制,通過自律進行自我凈化。

體位 (Asanas):是指瑜伽姿勢,也稱調身。

調息法 (Pranayama):系統的呼吸方法,呼吸的控制和能量的處理。

制感 (Pratyahara):精神從感覺和外部事物的奴役中解脫出來,是指感覺消失,控制內心哪灶,也稱調心。

專注 (Dharana):集中注意,一心一意。集中專注力以提升生命之氣。

禪那 (Dhyana):即冥想。

三摩地 (Samadhi):由冥想而來的超意識全部集中到靈魂中,和宇宙合二為一。超越意識的境界。身體和感官靜止,看似在睡眠,但頭腦仍保持警惕。

(3) 現代瑜伽

根據現代人的身心健康需求產生許多瑜伽種類,有的派別強調獨特的鍛煉法,有的強調效果,有的強調對象,有的則以宗師為名。

高溫瑜伽

舒緩瑜伽

Iyengar 瑜伽

Ashtanga 瑜伽

雙人瑜伽

孕婦瑜伽

親子瑜伽

塑繩瑜伽

塑球瑜伽

愛笑瑜珈

3 、瑜伽流派體系

印度河文明

吠陀瑜伽(Vedic Yoga)

印度傳統瑜伽

業瑜伽

智瑜伽

密教瑜伽(Shivasm Yoga)

奉愛瑜伽

王瑜伽

曼陀羅瑜伽

綜合瑜伽

哈他瑜伽

(Hatha Yoga)吉瓦穆克提瑜伽

阿斯湯伽老脊瑜伽

艾揚格瑜伽

活力瑜伽

流瑜伽

陰瑜伽

比克拉姆熱瑜伽

維尼瑜伽

阿南達瑜伽

阿奴撒拉瑜伽

整合瑜伽

悉瓦南達瑜伽

昆達里尼瑜伽

克利帕魯瑜伽

佛教瑜伽

大乘佛教顯宗瑜伽

小乘佛教瑜伽

大乘佛教密宗瑜伽

印度密宗瑜伽

耆那教瑜伽

(三)冥想的分類

麥克奈麗在《冥想的藝術》中提到了三種冥想方式:

分析冥想 :關於痛苦的冥想

回顧冥想 :關於死亡的冥想

單點專注冥想

當前國際上普遍認同的是根據注意力的面向將冥想分為 沉浸冥想 (放心)與 專注冥想 (收心)。

沉浸冥想強調開放和接納,是放心的過程,要求冥想時放鬆身體,停止理性思維,不做任何分析判斷,這種方式與催眠基本一致,但缺少催眠中特有的暗示。比如冥想中的日想,對夕陽的觀照,當凝定在夕陽之上時,會產生催眠的效果。觀想所鍾愛的形狀以圓形居多。

專注冥想則強調注意的集中,是收心的過程,要求冥想過程中盡力縮小視野,將注意力置於呼吸、思想念頭、詞語(咒語)、想像(日想、水想、冰想、水晶、白光等)、圖像(蠟燭、佛陀、曼陀羅等)等心智或感知活動上,而擯棄任何想法和感覺干擾,達到一念不生,念念不生的狀態。佛教與道教中的修行方法都是教導專注,注意力的渙散稱為昏沉、散亂,是修行所要避免的。氣功也與專注冥想類似。

(四)冥想的修習技法

冥想大致可分為兩種作法,一為將注意力集中一處不動,例如集中於身上脈輪、咒語或身前的燭火等等。二為心裡觀想特定圖案景象維持不動,如復雜的曼陀羅圖案,有次序的顏色景象變換以及上師神明圖案等等。通常必須先於第一作法得到成果再進行第二種作法,任何一種觀想或集中都有其特定效果與副作用,所以必須依賴名師指導。

二、冥想的科學研究

近幾十年來基於心理學領域的冥想研究不斷興起,多數研究者深深著迷於冥想研究,對於冥想等超自然現象的研究屬於心理學的范疇。目前對冥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冥想狀況下的腦機制和冥想的功能兩方面。

(一)冥想的腦機制研究

冥想的腦機制研究主要使用EEG、MRI、fMRI和SPECT等設備。

1 、腦波

人腦有四種腦波—— α、β、θ、δ。冥想時的腦波主要出於θ波狀態。 人腦是憑借不同頻率的腦波來傳遞信息。對於人腦而言,當思想、意念在心靈的迷宮中遊走時,它就會發出微量的電波。研究人員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尋找冥想者與非冥想者的大腦差異,發現冥想似能關閉與遐想、焦慮、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有關聯的大腦區域。

(1) β波

頻率大約在14-30Hz之間。人的精神狀態:緊張狀態。

大多數人清醒時,對外部環境敏感;情緒激動,焦慮不安;警覺、全神貫注;注意力高度集中,從事高度智力活動;活力激發。

(2) α波

頻率在9-13Hz之間。人的精神狀態:放鬆狀態。

α為優勢腦波時,人的意識清醒,但身體卻是放鬆的,它提供意識與潛意識的橋梁。由於在這種狀態下,身心能量耗費最少,相對地腦部所獲得的能量較高,運作就會更加快速、順暢、靈感及直覺敏銳,腦的活動活潑。現代科學積極倡導α波是為人們學習與思考的最佳腦波狀態,道理就在於此。薄荷腦等香料能增強α腦波。

α波又分為三類:

慢速α波 8-9赫茲 臨睡前頭腦茫茫然的狀態。意識逐漸走向模糊。

中間α波 9-12赫茲 靈感、直覺或點子發揮威力的狀態,身心輕松而注意力集中。

快速α波 12-14赫茲 高度警覺,無暇他顧的狀態。

(3) θ波

頻率在4-8Hz之間。人的精神狀態:深度放鬆狀態;淺睡眠狀態,也稱沉思、冥想狀態,潛意識狀態。

潛意識易受暗示;創造力、靈感突發;感悟,富於直覺;加速學習、記憶。θ波為優勢腦波時,人的意識中斷,身體深沉放鬆,這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狀態,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 「入定態」 。在這樣的狀態下,由於意識中斷使得我們平常清醒時所具有批判性或道德性的過濾機制被埋藏起來,因而大開心靈之門,對於外界的訊息呈現高度的受暗示性狀態(Hyper-suggestibility),這就是為什麼人在被催眠時會容易接收外來的指令。此外,θ波與腦部邊緣系統有非常直接的關系,對於觸發深層記憶、強化長期記憶(LTP)等幫助極大,所以,在科學界稱Theta波為「通往記憶與學習的閘門」─The Gateway to Learning and Memory。

(4) δ波

頻率在0.5-3Hz之間。人的精神狀態:睡眠狀態。

最低的腦波活動,人在深度的無夢睡眠時才會出現。有時發現於相當老練的沉思者。

δ波為優勢腦波時,為深度熟睡,無意識狀態。人的睡眠品質好壞與δ波有非常直接的關聯;δ睡眠是一種無夢且很深沉的睡眠狀態,通常一夜正常的睡眠周期會出現四至五次,而發生在睡眠初期第一個出現周期是無夢的δ波(Non-REM)狀態,所以,如果在輾轉難眠時,能讓自己召喚出近似δ波邊緣狀態的身心感覺(當然要經過訓練),您就可以很快地擺脫失眠並進入深沉睡眠,真正睡美容覺追求的就是這種時間短但深入的睡眠。此外,根據科學研究,δ波亦是開發人類直覺系統的關鍵。 (參考網路「腦波」詞條)

(二)冥想的心理恢復與心理發展功能研究

冥想的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冥想的心理恢復功能與冥想的心理發展功能。

冥想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方法,與認知療法、人本主義療法、精神分析療法、森田療法有一定的關聯性。馬丁娜·巴尼斯在《冥想治病》一書中提到的常見病症的冥想治療有:

催眠也有類似的作用:治療憂鬱症、治療肥胖、協助戒煙、改善睡眠品質、解除心理壓力,信心重建、治療創傷綜合症(如美國衛生部輔導的伊拉克戰場士兵回國的創傷治療計劃)、恐懼症狀克服(如:幽閉空間恐懼症、飛行恐懼症、演講恐懼症)、戒除強迫性行為......

一般的,科學研究證實的冥想治療作用:

(三)冥想研究的若干成果舉例

J·大衛·克雷斯威爾博士表示,教會孤獨症患者冥想打坐的技巧可有效幫助減輕孤獨感,同時還能夠改善其免疫系統,提高抗病能力。

埃克塞特大學的艾德里安•懷特博士進行的一項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果。在他的研究結論中,冥想可以增加前額葉皮層的神經電流活動,降低焦慮感,也會讓人處於更積極的精神狀態。冥想也會減少腦扁桃體的活動量,而腦扁桃體正是大腦產生恐懼反應的地方。

一項由馬薩諸塞州立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喬恩•卡巴金博士領導的研究發現,冥想可以讓一個人的大腦活動從右前額葉皮層(壓力下會更活躍)轉移到左前額葉皮層(安靜時會更活躍)。這個轉移不但減少了壓力的負面效果,還減少了輕度抑鬱和焦慮的可能性。

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引領的一項研究最近發現,每天進行半小時的冥想練習,只需要8周時間就能增強同情心、自我意識、自省並且減少壓力。這項研究同樣顯示,大腦結構上的改變是導致這些觀念形成的基礎。研究觀察到在與富有同情心的大腦結構以及與記憶和認知相關的區域內灰質密度的增加。研究人員有時更傾向於這種因冥想練習而產生的可測量變化是一種「自我導向的神經可塑性」。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循環》(Circulation)期刊上去年發表的一項名為《心血管特性和效果》(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的研究表明,在患有心臟病的非洲裔美國人中,那些經常練習超覺冥想的人突發心臟病或中風、死亡的風險比那些參加健康教育課的人要低48%。在冥想小組中出現了20個這樣的病發案例,而在實驗對照組中,這一數據為32。該研究持續的時間超過了五年,總共涉及約200人。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冥想打坐不但可以放鬆精神和安穩心靈,還改變大腦的結構並增進智慧。打坐40分鍾頂得上睡覺。冥想打坐增加了前額葉腦皮層和右前腦島等腦皮層區域的厚度,而這些區域是控制人的注意力和感知能力的地方。

最近的研究發現,冥想能引起影響端粒長度的分子變化。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一種保護覆蓋物,它會隨著人的年事增高而變得越來越短。這項研究涉及40名照料痴呆症患者的家庭醫護人員。有一半的參與者每天都會進行簡短的冥想,而另一半的人則會每天聆聽12分鍾放鬆身心的音樂。這項持續了八周的研究發現,那些冥想者的端粒──端粒是一種修復端粒長度的──活性提高了43%,而聽音樂的那組人只提高了3.7%。與實驗對照組相比,參與冥想的人還表現出更強的心理和認知功能、更低的抑鬱程度。這項試驗性研究於一月份發表在《國際老年精神病學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上。

中國大連理工大學神經信息研究所所長唐一源教授領導的研究組發表論文「短時間冥想訓練提高注意力和自控能力」。論文指出:近期的研究顯示,數月到數年的高強度、系統的冥想訓練能夠改善注意力難集中問題。

2004年英國《自然》( Nature )雜志發表了德國學者的一項研究,證明在做過一系列未能悟到其訣竅的難題後,如果能睡上8個小時就能明顯地提升頓悟能力。但是冥想作為一種清醒而專注的意識狀態,與被動的睡眠有著明顯的不同。此前,研究者一直都不知道冥想是否也有著促進頓悟的功效,而這項研究的價值在於它不但證明了冥想能促進頓悟,且促進的效果似乎更明顯(相對於8個小時的睡眠而言,只要經過20至30分鍾的冥想,人們的頓悟能力就能顯著提高)。同時它還表明,冥想進頓悟的途徑並不是通過被動的休息,而是通過保持清醒而專注的意識狀態。

科學家利用成像技術發現,冥想能改善人們大腦中某些特定迴路的功能特性,還可能減少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大腦中樞萎縮狀況,特別是對於那些容易患上老年痴呆症(Alzheimer's disease,又稱阿茲海默症)等病症的人更是如此。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有一類人在這種博弈中比一般人理性得多,他們在超過一半的情況下會接受5美元以下的分配,而一般人只在25%的情況下能夠接受這種明顯不公的分配。這類人不會被不公平的痛苦所左右,做出財務上不明智的抉擇,因而在實際生活中會賺到比較多的錢。這類頭腦冷靜、善於計算的決策者是何許人也?他們既不是股票經紀,也不是投資銀行家,也不是會計師——他們,是經常進行冥想的人。

根據神經科學的前沿研究,定期進行冥想超過半年以上的人在博弈測試中跟普通人的反應完全不一樣,他們的大腦對待分配不公有著不同的方式,負責疼痛、厭惡和憤怒的區域被激活的程度比較低。這是他們更容易接受不公待遇的原因之一。

有些沒有冥想習慣,但高度理性的人在博弈中也比較容易接受不公待遇。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大腦背外側的額葉前部皮層活性上升,而這個區域跟自我剋制有關。這提示他們的大腦發生了思想斗爭,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以後才能做出符合自己經濟利益的選擇。

相比之下,冥想者的大腦激活了與同情心、憐憫心有關的區域,提示他們試圖去理解不公待遇製造者的心態。

(四)冥想的腦波測試實例

心理學家肯·威爾伯在個人札記《一味》中講述了自己在冥想時接受的腦波測試:

有十多年的打坐經驗的肯·威爾伯作為超個人心理學的發言人,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證體驗,都無疑最具有發言權。

由於錢學森先生的推動,中國在人體潛能科學方面的研究屬於國際水準,並不落後於西方。台灣大學的李嗣涔教授在這方面的研究獨樹一幟,在《由腦α波所定義的兩種氣功態》一文中提到了在測量氣功師父在練氣時腦α波振幅的變化,發現了兩種不同的氣功態:「 入定態」與「共振態」。 由此揭示了佛道兩家練功的秘密: 中國傳統道家在開始練功時是處在共振態,但是在練到高深境界以後,進入入定態,而佛教禪宗的坐禪則從修煉開始就在練入定態。

佛教,尤其是南傳佛教上座部的修行法門講求的就是運用 「出入息念」等方法直接入定,此方法難度比較大,耗費時間較長,修行者很容易變得急躁,失去信心。而道家與氣功的修行,一開始是要練氣的,也就是「打通任督二脈」和「大小周天」的功夫。講究先降為共振態,再循序漸進入定,這個方法的好處是可以體察到直接的效果,有利於修行者培育信心。冥想無疑類似氣功的修煉方法,李嗣涔說,練氣功的方法有千百種,但粗分下來可約略分為兩大類,一種為道家及佛教密宗的練氣,也就是練氣氣集丹田,氣走任督二脈以及氣行大小周天等境界,比較注重於打通人體的經歷系統。另一種為佛教禪宗的靜坐,也就是入定的功夫,在靜坐中利用數息、觀想等方法逐漸摒除腦中雜念,而達到空的境界,另外在印度及西方也有瑜伽及超覺靜坐類似氣功的修煉方法。

思考與總結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註定了修行文化興起於東方,而不是西方。西方理性的思維注重的是實用的事物和本質的原因。印度,這個詩意的過度,他們的真實就是想像,他們的世界就是夢幻,嚴謹的科學精神在印度是不存在的,對於印度人而言,靈魂比肉體更真實。榮格說:「在宗教修行方面,東西洋的奇妙對峙顯現得最為清楚。我們常說宗教的提升或宗教的高揚,因為我們認為上帝是宇宙的主宰,我們的宗教是主內兄弟愛的宗教,我們仰天高聳的教會里,有崇高的祭壇。相對而言,印度人講究的是禪定,亦即經由冥想,向內沉潛。他們認為神性潛藏在一切事物的內部,尤其是子在人裡面。印度古代的廟宇,其祭壇也往往比地面低二三尺,深藏地中。而且,我們感到羞恥、遮遮掩掩的性器,印度人卻視為最神聖的象徵。我們相信行動,相對而言,印度人卻深信無為。我們宗教的修行是祈禱、畏敬、贊美,印度人認為最終的卻是瑜伽。我們認為瑜伽乃是潛藏在種無意識的狀態,但印度卻贊揚為最高級的意識形態。瑜伽乃是印度精神最雄偉的展現。同時也是產生這種精神獨特走向時,時常使用的工具。」

在國際上,對特異功能現象及規律進行研究的的學科範疇,被稱為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或psi(希臘字母ф)研究。對冥想的研究在西方屬於心理學,而在中國不僅是心理學的范疇,而且是人體科學的領域。人體科學(Somatic Science)是指研究人體的功能,怎樣保護人體的功能,並進一步發展和發揮人體潛能的科學。 [②] 研究包括人體特異功能、中國傳統醫學、氣功、智力開發等。人體科學的研究早在中國古代已經存在,包括道教和中醫在人體運行方面的機制研究,構成了人體科學的理論基礎,所以中國擁有最深遠的傳統與最豐富的資源。

錢學森是中國人體科學的倡導者。1986年2月23日,錢學森在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召開的座談會上發言指出:當前氣功科學研究的一項任務是建立唯象氣功學。他說:「什麼叫唯象科學?就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國有十億人口,如果每一百個當中就有一個練功,就是一千萬,每百個練功的人就有一個人去教,就需要十萬個氣功師,把這十萬個氣功師提高提高,就是一件大事。」「還有一個尖銳問題,就是實踐表明,氣功可以練出特異功能來。到那時,我們這些炎黃子孫也就無愧於自己的祖先,應聞名於世了。」 1987年5月3日,國家科委正式批准中國人體科學學會成立,標志著我國人體科學的研究正式步入正軌。

對冥想的研究不能脫離系統科學、思維科學與人體科學這個大框架。格局要大,視野才能更廣。冥想的研究完全可以遵從錢學森提出的哲學觀。錢學森認為,作為人體科學與哲學之間橋梁的人天觀有3個部分:

(1)宇宙人天觀,把人放到宇宙中考察;

(2)宏觀人天觀,考察人內部與環境的關系;

(3)微觀人天觀,考察人天觀的量子力學基礎的,都有些構築的材料和構件。

對冥想的研究(1)在內容上不能只局限於瑜伽,而要擴展到東西方各大宗教文化的修行方法的范疇中,因為冥想所遵循的大腦、神經、心理、生理等人體規律與其他修行方法一致,所以對冥想的研究要廣。(2)在工具上,不能只局限於腦機制研究設備和心理治療,而要向量子科學等領域擴展,因為人體潛能科學之所以神秘,是因為其表象與日常可理解的事物不一,歸根結底是不同於經典力學領域的量子力學規律所致。(3)在方法上,不能只局限於傳統的統計學方法,而要更深入本質,因為對於冥想者,他們的層次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修行幾個月與修行幾年是有本質差別的。

探尋冥想的科學機制和理論基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實證修行,不然就是對冥想的褻瀆。不僅當觀察者,而且要勇於充當小白鼠,唯有通過切身的體會才能有更真實的發現。

參考文獻:

相關書目:

閱讀全文

與冥想法來自澳大利亞哪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