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澳大利亞為什麼沙漠特別的多 澳大利亞沙漠治理
在澳大利亞地區,據說沙漠特別多,我要以前只知道澳大利亞那邊生態環境是非常不錯的,各種稀有的動物,如袋鼠,考拉都生活在那個地帶,說起澳大利亞的沙漠還是第一次聽,已經迫不及待的想了解下澳大利亞的沙漠究竟是怎樣的啦!
澳大利亞為什麼沙漠特別的多?
「祝賀大家穿越辛普森沙漠成功!」昨日,「中澳沙漠大穿越」跨國環保探險隊抵達此次穿越路線終點阿德萊德,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美大部主人謝元、悉尼市前副市長曾筱龍設宴為隊員接風洗塵。
為了保證一些沙漠地帶的長久安寧,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澳北方地區推出了「沙漠知識經濟」戰略,開始在沙漠淘金,以此長期地、可持續地促進沙漠地帶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
所謂「沙漠知識經濟」,就是在沙漠地區及其周圍應用傳統或現代治理沙漠的技術知識,取得社會和經濟效益。現代沙漠知識包括生物學、生態學、科學用水、建築設計、農業和園藝生產系統、道路建設和保養、礦業、邊遠地區衛生教育服務、太陽能和其他新能源系統等。傳統沙漠知識是在沙漠地區進行土地和牧場管理、旅遊經營、人煙稀少地區社會行政管理等。
北方地區政府算了這樣一筆「聰明賬」:將沙漠開發建設好,很大程度上就等於將沙漠的沙固定了,就可以達到對沙塵暴長治久安的目的。因此,治沙治荒、保護環境成為推廣沙漠知識經濟戰略的核心環節。北方地區政府一方面派出專家,到小企業和當地土著人社會推廣和傳授治沙知識;另一方面制定了免稅、發放補貼和長期無息貸款等優惠政策,鼓勵公民尤其是土著人在沙漠地區開辦私人農場。農場的經營方向必須是生態農業,把治沙固沙與發財致富結合起來。雖是個體經營,但治沙固沙的柳條樹、灌木和草籽都由北方地區研究和開發咨詢委員會下屬的研究所統一發放,按規劃和標準的種植方法栽種,因此成活率高,治沙效果非常明顯。
為了讓地處沙漠地區的居民接受新知識,北方地區政府通過「沙漠知識工程」建起了沙漠電視廣播網,利用現代通訊工具提供遠程教育,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定期傳授最新沙漠環保和開發知識。當地居民可通過雙向電視或電話進行交流和咨詢,也可通過網際網路查閱沙漠知識信息庫,獲取有關知識。政府設立的前沿技術科學應用研究所,定期推廣和示範沙漠知識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時,北方地區注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確定利用日光多、溫差大等氣候特點,大力發展園藝和水果業。
由於實施了「沙漠知識經濟」戰略,昔日被稱為大漠「紅心臟」的澳大利亞北方地區,如今沿途沙地上都鋪滿了綠色植被,甚至還有較大面積的沙漠綠洲,沙漠農場也是瓜果飄香。
⑵ 為什麼澳大利亞鐵礦開發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是土地荒漠化
雖然五萬年前就有土著人定居,但澳洲的開發史卻只有200多年,十八世紀後期歐洲移民登陸並定居於此,進行農牧業生產才真正拉開了澳洲開發建設的序幕。至十九世紀中期在維多利亞州發現了金礦後,移民驟增,掀起了淘金熱,一味無節制地毀林擴牧、毀草經農、過度放牧、開礦破壞,加上野兔成災(十九世紀中期為人們休閑打獵而引進,後來由於野兔數目驟增並泛濫成災,對植被造成嚴重破壞,澳政府使用一種粘液菌進行滅殺)、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和低下的管理水平,使原有良好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引起了水土流失(水蝕與風蝕)的發生與發展。由於當時人們認識的局限性,水土流失並未引起當局的重視。到了十九世紀末期,水土流失已發展成連片,出現了上千平方公里流失嚴重的不毛之地。至20世紀30年代,澳大利亞又遇上了嚴重的旱災,加上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水土流失仍未得到控制。另外澳大利亞是個平坦的國家,沒有高山沒有大川,所以地面水蒸發量很大,陸地面積的75%屬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僅1983年的那場席捲墨爾本的沙塵暴,就撒下了200萬噸塵土;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一次沙塵暴,捲起的塵土隨著氣流圍繞地球環繞了3圈;2002年掠過格里菲斯市的沙塵暴,一小時內給城市覆蓋了厚厚一層沙塵,使澳大利亞當年經歷了10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最近二三年澳洲卻沒有發生過大的沙塵暴。原因是重點圍繞牧場開展了治理,阻止了土地荒漠化蔓延趨勢。
在澳大利亞,農場一般被水泥柱和鐵絲網分隔成了一個一個的方塊,不同的方塊是不同的放牧區,澳大利亞人通常不會在同一個牧區里連續放牧,而是輪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區,以便牧草能有足夠的時間恢復。澳大利亞政府大力推行羊群圈養。通過割草圈養牲畜,保留草根和草茬,進而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都不由農場主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下一年的載畜量。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澳大利亞的土地荒漠化主要體現在草場的退化上,因此澳大利亞對沙塵暴的治理主要圍繞牧場來進行。 澳大利亞嚴格實行輪牧。為了防止羊群將草連根拔起,破壞植被,澳大利亞政府還大力推行圈養,通過割草圈養牲畜,就保留了草根,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不是由農場主自行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次年的載畜量。而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雖然五萬年前就有土著人定居,但澳洲的開發史卻只有200多年,十八世紀後期歐洲移民登陸並定居於此,進行農牧業生產才真正拉開了澳洲開發建設的序幕。至十九世紀中期在維多利亞州發現了金礦後,移民驟增,掀起了淘金熱,一味無節制地毀林擴牧、毀草經農、過度放牧、開礦破壞,加上野兔成災(十九世紀中期為人們休閑打獵而引進,後來由於野兔數目驟增並泛濫成災,對植被造成嚴重破壞,澳政府使用一種粘液菌進行滅殺)、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和低下的管理水平,使原有良好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引起了水土流失(水蝕與風蝕)的發生與發展。由於當時人們認識的局限性,水土流失並未引起當局的重視。到了十九世紀末期,水土流失已發展成連片,出現了上千平方公里流失嚴重的不毛之地。至20世紀30年代,澳大利亞又遇上了嚴重的旱災,加上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水土流失仍未得到控制。另外澳大利亞是個平坦的國家,沒有高山沒有大川,所以地面水蒸發量很大,陸地面積的75%屬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僅1983年的那場席捲墨爾本的沙塵暴,就撒下了200萬噸塵土;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一次沙塵暴,捲起的塵土隨著氣流圍繞地球環繞了3圈;2002年掠過格里菲斯市的沙塵暴,一小時內給城市覆蓋了厚厚一層沙塵,使澳大利亞當年經歷了10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最近二三年澳洲卻沒有發生過大的沙塵暴。原因是重點圍繞牧場開展了治理,阻止了土地荒漠化蔓延趨勢。
在澳大利亞,農場一般被水泥柱和鐵絲網分隔成了一個一個的方塊,不同的方塊是不同的放牧區,澳大利亞人通常不會在同一個牧區里連續放牧,而是輪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區,以便牧草能有足夠的時間恢復。澳大利亞政府大力推行羊群圈養。通過割草圈養牲畜,保留草根和草茬,進而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都不由農場主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下一年的載畜量。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澳大利亞的土地荒漠化主要體現在草場的退化上,因此澳大利亞對沙塵暴的治理主要圍繞牧場來進行。 澳大利亞嚴格實行輪牧。為了防止羊群將草連根拔起,破壞植被,澳大利亞政府還大力推行圈養,通過割草圈養牲畜,就保留了草根,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不是由農場主自行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次年的載畜量。而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⑶ 澳大利亞為什麼有這么多鐵礦鐵礦形成的原因有什麼
當前世界鐵礦石經探測總儲量約為1900 億噸,而單單澳大利亞的儲量就超越世界總量的25%,也就是四分之一,五百多億噸,具有這么龐大的儲量還不算什麼,關鍵是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儲量中70%都是直接能夠運用的高品位礦石。澳大利亞也因而牛氣沖天,用翻倍漲價的方式來牽著我們鼻子走,那麼澳大利亞為什麼有這么多鐵礦石呢?
中國如今是稱為世界工廠,同時也是基建狂魔,但是這些自然不可防止的用到了很多的資源,例如石油鐵礦石之類的。而我國固然有比擬豐厚的石油和鐵礦石,但是還遠遠不夠,所以不得不從其他國度進口。例如石油很大一局部來自於俄羅斯和沙特等國度,而鐵礦石主要來自於澳大利亞等國度。
⑷ 澳大利亞有很多鐵礦,這是為什麼
遠古時期因為火山噴發頻繁所導致的。對許多人而言,這兩年無疑是一個非常無奈且痛苦的兩年,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導致許多不可控的現象頻繁出現,最近,澳大利亞有很多鐵礦,這是為什麼,這個消息引起了許多朋友的關注,甚至使許多人感到有些驚訝,了解到這種消息之後,有很多小夥伴都做出了猜測,除了以上的解釋,是否還有其他的解釋?
全世界鐵礦石儲量了解過這個世界的小夥伴,可能都清楚,每個國家所擁有,所掌控的東西都是不同的,在全球約1900億噸鐵礦石儲量中,澳大利亞佔全球530億噸鐵礦石儲量的25%以上,其中70%是可直接運輸的高品位鐵礦石,說到這里,我們就可以知道,澳大利亞這個國家的凈利潤有大部分都是來自鐵礦的,一個國家擁有如此多的鐵礦,實際上,可能也是冥冥註定的事吧。
以上的問題,是我個人的想法,如果各位還有其他的想法,都可以在下方評論或者討論。
⑸ 澳大利亞有很多鐵礦,是怎麼產生的
引言:鐵礦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是非常有重要意義的,而且我國人民在很早的時候都已經學會了使用鐵器,而鐵器的成熟鍛造也促進了農耕文明的出現。澳大利亞就有很多鐵礦,那麼是怎樣產生的呢?
⑹ 澳大利亞為什麼有這么多鐵礦
澳大利亞最近又牛氣沖天,仗著自己鐵礦石豐富,只要和我們的關系出現不愉快,就拿鐵礦說事,用漲價的策略來惡心我們,還別說,這一招真的屢試不爽,因為澳大利亞是世界上鐵礦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不僅儲量大,而且鐵礦石的品位非常高,基本都屬於富鐵礦,所以鐵礦石堪稱澳大利亞最強的殺手鐧。
反觀我國,雖然鐵礦石儲量也不低,但品位卻普遍不高,而我國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國,自身基建對鋼鐵的需求量也很高,所以我們不得不一直從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家進口鐵礦,很多人不免發出疑問,同樣是世界大陸,憑什麼富鐵礦多分布在澳大利亞、巴西等,而我們多是貧鐵礦呢,原因啊要從鐵礦的形成以及陸地板塊形成講起。
鐵礦石之內生鐵礦地球上的鐵礦形成,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內生鐵礦,另一種是沉積鐵礦。內生鐵礦,顧名思義就是在地球內生作用形成的鐵礦,這種內生作用可以是岩漿運動,也可以是各種來源的氣水溶液,一般的內生鐵礦都深埋於地下,不容易開采,除非是火山運動、地熱運動、地質構造運動強烈的地區,礦床才有可能運動至淺層地表,但這類淺層鐵礦品位普遍不高,我國像攀枝花鐵礦、馬鞍山鐵礦、白雲鄂博鐵礦等,基本都屬於內生鐵礦。
鐵礦石之沉積鐵礦沉積鐵礦,是地表的成礦物質,在風力、冰川、河流等作用下,搬運到湖泊、海洋等低窪區域,長時間沉澱聚積而形成的,礦石品位受物源、氣候、岩相、地質構造等條件綜合影響,因此不同地區的鐵礦貧富程度差距也很大。全世界已探明的富鐵礦大部分都屬於沉積鐵礦,比如我國海南石碌鐵礦,就屬於富鐵礦,基本占我國富鐵礦儲量的70%,但像遼寧鞍山等眾多鐵礦,卻屬於沉積型貧鐵礦,這么看來,沉積鐵礦出現大型富鐵礦的概率也不算高,但澳大利亞確是個例外。
澳洲大陸鐵礦澳大利亞所處的澳洲大陸,雖然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大陸,但澳洲大陸的「年齡」並不小,根據科學家推測,澳洲大陸與其他大陸分離大概是在1.7億年前,而與其他大陸組合在一起的時間卻超過20億年。未漂移之前的澳洲大陸,位於大陸邊緣,屬於淺海環境,這也就是說,澳洲接受來自大陸沉積的時間超過20億年,因此積累了豐富的海相鐵礦物質沉積,形成了大型的鐵礦帶,並且在進一步地質運動中,完成提純、富集等一系列操作。
海相鐵礦VS陸相鐵礦再後來,澳洲大陸分離,帶著鐵礦漂到了當前位置,又經過了長時間的乾燥氣候風化,鐵礦帶逐漸露出地表,因此澳洲大陸的鐵礦不但純度高,且易於開采。全世界海相沉積鐵礦佔世界沉積鐵礦總量的87%,而陸相沉積鐵礦只佔世界總量的13%,從澳洲大陸以及我國所處的歐亞大陸地質上看,可以大膽的推測出,在大陸未漂移之前,我國就基本位於大陸的中心,鐵礦形成多基於陸相,因此儲量、品位都不算最優。
不過上帝造物是公平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所有礦種品類是齊全的,我國雖然富鐵礦不多,但像鎢礦、稀土礦的含量,卻位居世界前列,因此也不必過分的厚此薄彼 。
在今年中澳關系持續緊張,澳大利亞多項產品被中國徵收關稅的情況下,經濟遭受不小損失的澳大利亞決定通過對鐵礦石漲價來彌補損失。
12月11日,大連商品交易所的鐵礦石期貨價格上漲近10%,創 歷史 新高,首次突破每噸1000元人民幣,達到1042元每噸,較11月初上漲34%,是五六月份價格的兩倍。
世界鐵礦石總的儲量約1900 億噸,澳大利亞的儲量超過世界總量的1/4,達530 億噸左,並且約70%是可直接裝船的高品位礦石。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國,根據目前的冶煉水平,鐵礦石中鐵的含量最少也要在20%~30%以上。而在地殼中,鐵的含量約為5%。由於開采技術的限制,很多鐵我們無法利用,目前只能開采地殼中的離地面很近的淺層的鐵礦。
含有鐵的岩石,經過風化崩解,裡面的鐵被氧化成氧化鐵。在距今5~6億年以前古老的地質 歷史 時期,它們逐漸沉澱堆積,在聚集過程中,再經過地殼中的高溫高壓作用,使這些沉積而成的鐵礦經過風化,把鐵進一步集中起來,造成含鐵量很高的富鐵礦。
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與當地特殊的地質構造、地質環境有關:澳大利亞地質結構長期穩定,地層古老,數億年來沒有強烈的地質運動,利於礦物的長期積聚、富集。
澳洲已探明的鐵礦石主要分布在兩大地區:皮爾巴拉 (Pilbara)地區和中西部 (Midwest)地區。皮爾巴拉地區的鐵礦石包括低磷、高磷布魯克曼礦 、馬拉曼巴礦、河床礦等,主要是高品位的鐵礦石;中西部地區的鐵礦石主要是低品位的磁鐵礦 、少量的赤鐵礦及混合礦等 。
鐵礦是在地球 歷史 上最古老的時期形成的,因為那時地殼較薄,地層斷裂深而且多,火山噴發也很頻繁,隨著岩漿的噴發,把藏在地幔深處的含鐵量高的岩漿噴發出來,給形成大規模的鐵礦創造了條件。
皮爾巴拉地區的岩石被稱為 「哈默斯利群 」,是古老的火山岩化和碎屑沉積階段後由化學沉積而成。哈默斯利群大約有2.5km厚,以赤鐵礦為主要含鐵礦物,低磷且很堅硬,鐵品位通常都超過 64%,含磷量在 0.05%左右 。
澳大利亞年產鐵礦石 1.8 億噸以上,僅次於巴西,居世界第二位。澳大利亞現有鐵礦石生產企業有RioTinto(力拓 )、BHP(必和必拓 )和 FMG等 。
上世紀 90 年代末,澳大利亞鐵礦市場的 85% 在亞洲,目前已經增長至近 100%。日本進口的澳大利亞鐵礦比例是56.20%,韓國接近 70%,中國為61.09%。由此可見,亞洲幾個經濟大國對澳大利亞鐵礦的依賴程度在不斷提高。
鋼鐵工業是國家基礎產業,而鐵礦石作為鋼鐵工業主要原料,其穩定供應是鋼鐵業 健康 發展的重要保障。由於資源稟的先天差距,我國鐵礦企業成本遠高於國際上主要鐵礦出口國,在規模實力、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距。
澳大利亞最大的礦產公司力拓公司的業務遍布全球,2014 年,力拓銷售利潤共計 104.6 億美元,其中鐵礦石銷售利潤81.1 億美元,占總利潤的77.5%。目前,力拓已開發及待開發礦山儲量共計55.49 億噸,平均鐵品位 63.2%,鐵礦的生產成本從也2012 年的23.9 美元 / 噸,降至19.5 美元 / 噸,甚至有望達到17 美元 / 噸,利潤空間十分巨大。
不過澳大利亞漲價鐵礦石不可能長期卡住中國。中國最大的鋼鐵生產商寶武集團已計劃在非洲的幾內亞投資鐵礦,該鐵礦有望在2025年投產,可以大大緩解中國對澳大利亞鐵礦的依賴。從長期來看,隨著中國提高鐵素資源利用率並落實供應多樣化等措施,澳大利亞「拽」不了多長時間了。
對澳大利亞來說,它們超過83%的鐵礦石都出口到中國,也就是說他們國家對鐵礦石出口的依賴性絕對很高。中國需要澳大利亞的鐵礦,澳大利亞的鐵礦也需要中國,雙方是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與中國的鐵礦石貿易對澳大利亞經濟也很重要,澳大利亞也不太可能真的不把鐵礦賣給中國,否則它能賣給誰?
其實,貿易摩擦也好,其它因素也罷,資源價格出現浮動本就是市場經濟中很正常的現象,我們也不要太過於擔憂。記得2018年的時候,隨著我國對於鋼鐵行業去產能等因素的影響,澳大利亞鐵礦石價格不斷下跌,澳大利亞不是加大鐵礦石供應,希望能夠彌補損失嗎?此一時彼一時,咱們真的不用太過擔心。
2019年,中國的鋼鐵產量達到了9.96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以上,高居世界第一,從高速鐵路,到大型船舶,再到跨海大橋,這近10億噸鋼鐵鑄就了中國「基建狂魔」的夢想,解決了數十萬工人的就業問題。 然而,這些繁榮指標的背後,是中國對進口澳大利亞鐵礦石的嚴重依賴。
根據統計數據, 中國每年進口鐵礦石10億噸左右,其中6.65億噸來自於澳大利亞 ,佔到了采購量的6成以上。
隨著中澳關系的惡化,澳大利亞在貿易戰中祭出了鐵礦石這一大殺器,在12月份以來, 澳大利亞出口給中國的鐵礦石價格從上半年的每噸540元左右上漲到了1000元,上漲了幾乎100%。
然而, 面對澳大利亞的惡意漲價,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我們卻寧願忍受巨大的漲價壓力,利益嚴重受損的局面,也不願對澳大利亞鐵礦石「痛下殺手」。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就是澳大利亞擁有地球上最優質、最豐富的鐵礦石。
根據數據統計, 世界鐵礦石目前已經探明的總儲量約1900 億噸,澳大利亞的儲量超過世界總量的25%,達530億噸,而且70%是可直接裝船的高品位礦石 。
澳大利亞每年出口鐵礦石10.7億噸,幾乎壟斷了全球66%的鐵礦石出口量,出口金額達到1070億澳元,是名副其實的全球第1大鐵礦石出口國。
那麼,為什麼澳大利亞有這么豐富的鐵礦呢?這篇文章,站長就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鐵礦的形成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地表形成的沉積礦床,大部分的鐵礦都是這種類型,另一類是地球內部岩漿、熱液形成的內生礦床。
在距今23億年以前,地球大氣圈中的氧氣含量遠遠低於現在,海水中硫的含量也很低,因此鐵大量以二價鐵離子的形式存在於海水中。
到了距今23億年左右,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升高到了現今含量的一半左右,這時二價鐵離子不再穩定,而是與二氧化硅、碳酸鹽等一起沉積,形成了條帶狀磁鐵礦。而且隨著地表的風化過程,有大量的鐵被輸送到海洋,使得近海及湖泊的鐵含量往往高於遠洋。
而澳大利亞在地球演化早期長期處於淺海環境,形成了豐富的條帶狀磁鐵礦。
在距今5-6億年左右,條帶狀磁鐵礦經過長期的風化、與水等流體的交代反應及變質作用,鐵元素進一步富集,就形成了一系列含鐵量很高的富鐵礦。
此外,澳大利亞大陸非常穩定,沒有大規模的造山運動,利於礦物的長期積聚、富集,這些富鐵礦經歷了數十億年仍保存完好。
有人問了,咱們國家自己的鐵礦石儲存量又如何呢?其實,咱們的鐵礦石存儲量其實並不低,佔全球儲量的12.3%,排在世界前列。
但由於三個原因,使得咱們的鐵礦難以滿足煉鋼的使用需求。
第一,我們的鐵礦石品質一般 (個別富礦除外,數量極少),品味一般也就33%,而國外進口一般為55%以上,品質實在差不少。
第二 ,國內鐵礦廠稍微品相好點的,也都深埋在地下, 勘探開采難度和成本極高 ,僅算上開采成本都已經達到從澳大利亞購買鐵礦石的150美元每噸的價格了,而且還面臨著破壞自然環境的後果。
第三,國內鐵礦石中雜質含量較大 ,其中還有部分含有如釩鈦等稀土元素的礦,高爐應用起來負擔較大,綜合應用成本較高。
所以綜合考慮,還是從以澳大利亞為主的國外進口相對劃算一些。
鐵礦石,是任何一個強國崛起的工業化的基石。
從英國工業革命,到德國趕超,從歐洲各國復興,到美國稱霸,再到中國崛起,鋼鐵產量指標一直被看做是工業化的成績單。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的鋼鐵產量逐年飆升,多年蟬聯世界第一,但由於中國的鐵礦石品質較差,因此中國每年需要巨大的資金用於鐵礦石進口。
此外,中國近些年取得基建成就,都是建立在鋼筋混凝土之上的,「 疫情之後的基建復甦政策里,鋼鐵背後的鐵礦石,絕對是中國的命門」。
因此很遺憾的說,我們除了在工業的塔尖——晶元製造等領域被「卡脖子」外,我們在工業的塔基——鐵礦石等原料進口上也存在「卡脖子」的問題。
澳大利亞為什麼有這么多鐵礦?
鐵礦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儲量最為豐富的礦產資源之一,七大洲都有分布,而且海洋底部也有相當巨量的鐵錳礦石,但是,從陸地上鐵礦的空間分布來看,又顯得極不平衡,儲量居前十位的國家,鐵礦的儲量佔到了全球總儲量的80%以上。其中澳大利亞以1500億噸的資源量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占據全球總儲量的18%左右,而且澳大利亞鐵礦的品質也非常好,我國雖然鐵礦儲量也比較豐富,但總體看品質與澳大利亞差了很大一截,有網友會問了,同樣是面積很大的國家,為何澳大利亞有這么多鐵礦而且品質很好呢?
鐵礦石從形成過程來看,主要分為兩大類,即原生鐵礦和沉積鐵礦。其中,原生鐵礦是在地球的誕生過程中便開始聚積。太陽系中的太陽形成以後,那些沒有被太陽巨大的引力所吸聚的星際物質,在太陽風的吹拂以及星際物質之間引力的共同作用下,開始在太陽外圍軌道慢慢聚集,形成炙熱的行星內核,然後繼續吸收剩餘的輕物質,最後形成固態和氣態行星。由於一開始的星際物質,來源於上一任恆星在生命末期發生的超新星爆發,所以含有一定量的重元素,其中就包括鐵、錳等,這也是為什麼行星內核中都會有這兩種物質的原因。
一般情況下,隨著重元素物質的逐步沉降,它們都埋藏於行星表面以下很深的地方。不過,拿地球這樣內核仍然處於活躍狀態的行星來說,內部發生劇烈的地質活動,比如地震、火山噴發、岩漿大范圍垂直遷移等,都有可能將鐵元素從地底帶到淺層地殼甚至地表並富集起來,形成鐵礦。不過,這種通過岩漿遷移形成的鐵礦,可開採的儲量一般都不大,含的雜質也較多,品位往往也不高,比如我國西南和中部地區的鐵礦,很多都是這種類型。
還有一種鐵礦類型,是沉積鐵礦,它是建立在地表岩石在長期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下,積聚而成,同時也有大量微生物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游離氧並與火山噴發物質結合的功勞,在形成鐵礦層的同時,還會形成硅質層、碳酸鹽層和白雲岩層。如果後期再經過風化淋漓或者內生岩漿的熱水液淋洗,或者經過高溫高壓變質過程等,沉積的鐵礦可以進一步發生富集,鐵的品味將明顯提升,甚至可以達到50%-60%,形成富鐵礦。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富鐵礦的誕生,一方面主要以沉積型為主,另一方面,必須經過沉積層的再次「優選」沉積富集,所以,經過漫長的海相沉積、然後再經過持續、劇烈的地質活動,這樣的區域,能形成富鐵礦的概率比較大。而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在「盤古大陸」時,陸相沉積的比率很高,微生物吸收分解沉積的 歷史 可以說不夠悠久,只有在海南及其附近地區,才符合這樣的特徵,我們現在也僅在海南發現了儲量豐富、品味很高的富鐵礦,正好印證了這一推測,按照這樣的推測,我國的青藏高原或許還存在著大型的富鐵礦,只是受地理條件的限制,現在沒有勘探出來而已。
而澳大利亞則不同,它與「盤古大陸」結合在一起的時間可以達到20億年,而且處於大陸的邊緣,具備長時間海相沉積的完美條件,在海洋微生物、海底火山爆發等地質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諸多鐵礦石岩層帶,後來又在大陸分離過程中,經歷了至少上千萬年的劇烈地質運動,鐵礦層又發生了一系列的再分解、再富集、再沉積過程,因此,鐵礦的品味不斷提高,達到了驚人的平均60%左右。這些鐵礦後來又在風力的侵蝕下,埋深逐漸減小甚至露出地表,成為最易開採的礦床。
和澳大利亞大陸經歷的 歷史 相似,像印度、巴西的鐵礦石,富礦的比例也較高,平均也能到50%以上,這樣的結果,是海洋沉積環境、礦物質持續沉積和地質運動共同推動所致。雖然我國鐵礦品味不怎麼高,但總儲量還不錯,另外,我國地大物博,地形地貌千差萬別,地質活動也程度不一,大約有近50多種的優勢礦產(其他國家很少),特別是稀土、膨潤土、鈦、鎢、銻儲量世界第一。
面對澳大利亞人的挑釁,我國決定利用關稅武器採取還擊措施。遭受了損失的澳大利亞人並沒有反思自己的行為,反而決定失之桑榆,收之東隅,利用鐵礦石漲價來彌補損失。利用鐵礦石說事是澳大利亞人的慣用策略,這一招非常的管用,非常精確地打在了中國的軟肋之上。
中國的經濟是兩條腿走路,一是對外出口,二是國內投資。由於疫情的因素,國外市場萎縮,對外出口這一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引擎動力不足,我國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的重擔,更多的壓在國內投資上。
各種各樣的基建就是國內投資的主力,作為基建狂魔,每年都有大量的鋼鐵需求,可是不巧的是,我國的鐵礦石儲量不低,但是普遍品位較低,我國的富鐵礦最有名的就是石碌鐵礦,這個鐵礦原本名氣並不大,他的知名度全靠幾本群穿至明朝的小說撐起來的!
而澳大利亞是世界上鐵礦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儲量大,而且品位又非常的高,所以我們不得不從澳大利亞以及巴西這兩個國家大量進口鐵礦石,以滿足我國國內基建的需要。
我國要搞基建,澳大利亞就是我們繞不過去的那道坎。那麼我們不得不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富鐵礦,多分布在澳大利亞,巴西,而咱們國內都是一些貧鐵礦呢?
這個事兒還得從鐵礦的形成以及地球板塊說起!
話說地球上的鐵礦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內生情況的,還有一種是沉積鐵礦。所謂的內生鐵礦,就是地球內生作用,形成了鐵礦。
這種鐵礦石兩級分化非常嚴重,要麼就是埋藏的特別深,以現在的 科技 手段無法開采,還有一種就是由於地殼運動,礦床被運動至淺層地表,相對來說比較好開采,但是問題又來了,這種鐵礦的品位普遍都不高。
沉積鐵礦是地表的,成礦物質在各種自然力的作用下搬運至湖泊,海洋等低窪區域長時間沉澱積聚而形成的。這種鐵礦也是貧富差距非常大的!國內的海南石碌鐵礦就是沉積鐵礦,國內還有許多的沉積鐵礦都是貧鐵礦。
所以沉積鐵礦中出現富鐵礦的概率也不算太高。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咱們世界上探明的富鐵礦絕大多數都是這種沉積鐵礦。
那麼為什麼澳大利亞富鐵礦那麼多呢?
不得不說,澳大利亞得天獨厚。澳洲大陸面積雖小,年齡不小,根據板塊移動學說,澳洲大陸和其他大陸分隔兩地,是在1.7億年前,但是在此之前,他和其他大陸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超過20億年時間。
這段時間里,澳洲大陸一直屬於整個大陸的邊遠地帶,好比是伸向大洋的一隻腳!在這里,澳大利亞的土地足足接受了超過二十億年大陸的饋贈,積累了豐富的海相鐵礦物質沉積,再加上一系列的地質運動,使這里形成了大量的富鐵礦。
隨著時間的推移,澳洲大陸攜鐵礦私逃飄啊飄飄到了現在的位置,用歷經了千萬年的乾燥氣候鐵礦帶逐漸露出地表,所以澳大利亞的鐵礦不但純度高,而且開採的難度相當的低。
不過我突然想到一點,咱們的青藏高原,據說以前也是一個海,隨著地質劇烈變化,這里逐漸隆起成為了世界屋脊,這一點和澳大利亞大陸頗有幾分相似,那麼我們可不可以在西藏那裡動動腦筋呢沒准就有重大發現呢!
⑺ 國內鐵礦量豐富的澳大利亞,為何它們的鋼鐵業卻不發達
因為澳大利亞鋼鐵澳大利亞鋼鐵冶煉技術掌握不到家,而且還需要從其他國家進口物料和配件,關鍵是勞動力成本偏高,把這個三個成本一合計,還不如直接出口掙錢,所以澳大利亞就不發展自己本國的鋼鐵業。
但是要是自己國家發展鋼鐵,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鋼鐵冶煉技術澳大利亞根本就沒有掌握,冶煉的時間大大延長,還有冶煉鋼鐵需要物料和配件都是需要從其他國家買回來,這樣算起來成本就非常高了,非常不劃算。澳大利亞政府又不是傻子,肯定知道怎麼選擇是最有利國家發展的。
⑻ 澳大利亞有很多鐵礦,這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澳大利亞有很多鐵礦,這和哪些因素有關呢?在我國,雖然鐵礦石儲量不低,但品位普遍不高,而我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國,其基礎設施、鋼鐵需求量也很高,所以我們不得不從澳大利亞、巴西等國進口鐵礦石,很多人不可避免地提出疑問,同樣是世界各大洲,為什麼富鐵礦石都在澳大利亞、巴西等地,而我們的鐵礦石卻很差?
澳大利亞位於澳洲大陸,雖然是世界上最小的大陸,但澳洲大陸的 "年齡 "卻不小。據科學家稱,澳大利亞大陸大約在1.7億年前與其他大陸分離,並與其他大陸結合超過20億年。澳大利亞大陸漂移之前,位於大陸邊緣,屬於淺海環境,也就是說,澳大利亞距大陸沉積時間超過20億年,因此積累了豐富的海洋鐵礦床,形成了大的鐵礦帶,並在進一步的地質運動中,進行提純、濃縮等一系列操作。
⑼ 簡明扼要的說一下澳洲發展史
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的建立標志著澳大利亞民族國家的形成。這是澳大利亞長期以來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尤其是自1851年「淘金熱」以來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澳大利亞民族國家的形成是澳大利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同時在世界歷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它表明資本主義制度作為當時的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由北半球擴展到了南半球。
澳大利亞民族的形成開始於1851年的震驚世界的「淘金熱」(Gold Rush)。「淘金熱」的出現加速了澳大利亞社會自19世紀30年代以來的全方位的發展,掀起了澳大利亞歷史上的第二次經濟起飛,造成了民族和國家形成的所必需的一切前提條件。一言以蔽之,「淘金熱」使澳大利亞進入了一個完全嶄新的歷史時期——民族形成時期。
進入19世紀50年代後,澳大利亞已完全由流犯殖民地轉變為公民殖民地,英國基本停止了向這里流放犯人,自由移民已超過了各種犯人移民。從1851年5月-1852年6月,先後在新南威爾士的巴瑟斯特和維多利亞的亞歷山大山和奔地戈地區發現了蘊藏量極豐富的金礦。這些就成了19世紀50-60年代澳大利亞出現「淘金熱」的重要因素。
184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現了金礦,轟動了世界,出現了世界第一次大「淘金熱」,中國人稱之為「舊金山」。1851年哈格里夫斯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發現了金礦,再一次轟動了全世界,這樣又出現了一次世界性的「淘金熱」,中國人稱之為「新金山」。無論是「舊金山」還是「新金山」都以萬盎司計的黃金投入了資本主義世界,為資本主義世界在19世紀50-60年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大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礦場上,每天都有挖出金塊的消息。口頭宣傳,報紙宣傳,電報又把渲染的消息傳到其他殖民區和其他國家。這樣又有大批人從世界各地蜂踴而至,尤其是1851年8月希斯考克在維多利亞的巴拉臘特發現了神話般的金礦後,外來的採金人就更多了,「淘金熱」被推上一個新的狂潮。各種文字的報刊大肆宣傳,自然迅速地傳遍了全世界,都以為澳大利亞大地上布滿了無窮無盡的黃金,從挪威到中國,從美洲到歐亞都傳播著這樣的神話,因而擁有各種膚色,操著各種語言的移民從世界的各地湧向澳大利亞。巴瑟斯特、巴拉臘特和奔地戈金礦區當時是世界上各種人種混合一起最多的地方,僅中國人一度高達4萬人之多(1857年)。第二次世界性「淘金熱」達到了高潮。
農牧業經濟的新發展
19世紀50年代開始的「淘金熱」,使澳大利亞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開始了第二次起飛,並通過這次經濟起飛從根本上改變著它的殖民地面貌,更進一步向著獨立方向前進。它吸引了大批移民,其中有不少人是企業家、銀行家、工程師、熟練技術工人、農業家、牧業家、教育工作者和各種知識分子、專門人才。這樣就把英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又一次帶到了澳大利亞,與此同時也把巨額資本帶了進來。
1. 畜牧業 到19世紀下半葉,畜牧業已經發展成為澳大利亞經濟的支柱之一,因此,它的發展狀況,對澳大利亞今後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關系,尤其對其他經濟部門影響更大。這一歷史時期,綿羊頭數迅猛增長,例如1861年已達2098多萬只;1881年升至6509萬只,比1861年增長兩倍多;1891年突破1億大關(實數為106421068隻)。羊毛產量也逐漸增多,1861年產羊毛6700.4萬磅,1871年則上升為20822.5萬磅,而1881年為31964.9萬磅,1891年高達63404.6萬磅。1891年羊毛產量比1861年增長8倍多。在這一時期養牛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成為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1884年存欄頭數達756.9萬頭,1894年高達1167.7萬頭。畜牧業產品(包括乳產品)產值1881年達2953.8萬英鎊,1891年則為3925.6萬英鎊。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還表現在它在對外貿易中所佔份額方面。請參閱下表:
畜牧業的發展還表現在澳大利亞的屠宰業上。1861年屠宰業產值為270萬英鎊,1870年上升為340萬英鎊,1880年為520萬英鎊,1890年為600萬英鎊,1900年逾千萬英鎊大關,達1030萬英鎊。這樣,澳大利亞的畜牧業有兩大宗收入,即羊毛和肉產品。這兩大收入從1861年的640萬英鎊上升到1890年的3210萬英鎊,增長了4倍。
牧場管理水平亦大大地提高了,牧場主普遍用了鐵絲網作牧羊場的柵欄,建立了定期的剪毛制度和剪毛合同工制度。畜牧業的大發展使它仍然保持著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澳大利亞這時仍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2. 農業 1860-1861年,全澳大利亞已有耕地1173628英畝,而1900-1901年,高達8813666英畝,和1861年相比,幾乎翻了三番。關於歷年耕地面積擴大情況詳見下表:
播種面積的日益擴大還反映到農業產值的增長上。1861年農業產值為610萬英鎊, 1871年為640萬英鎊, 1881年亦逾千萬英鎊大關,為1020萬英鎊,1891年為1050萬英鎊。到19世紀70-80年代,澳大利亞形成了兩大穀物生產基地,即南澳大利亞和維多利亞,此外還形成了甘蔗生產基地——昆士蘭。到90年代糧食不但自給,且有一定數量的出口,如1891年出口小麥近41萬誇特,1900年出口68萬多誇特。
促使農牧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有下列因素:
第一,人口猛烈的增長。澳大利亞的人口從1850年的40多萬,猛增至1900年的376.5萬,其中城市人口增長尤為迅速,例如1891年大城市人口已達114萬多人,佔全國總人口的35.27%。解決376.5萬人口的吃飯問題,必須發展農業和牧業。因為澳大利亞四周是茫茫的大海而又遠在南半球,不大力發展農業就無飯可吃,不大力發展牧業就換不回來生活必需用品,並且由此使澳大利亞社會頻於崩潰。
第二,澳大利亞羊毛經過多次改良成為優質毛,在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早在1850年澳毛在英國市場上已壓倒西班牙和德國的羊毛。澳毛幾乎為英國所包銷,市場寬闊是其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農業也有這樣的問題。澳大利亞糧食銷售市場越來越寬廣。在技術上對畜牧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是 19世紀80年代引進冷藏設備的成功。冷藏設備是使肉類與乳酪出口業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1880年,澳大利亞用設有冷凍設備的「斯特拉斯萊文號」船第一次把冷凍肉成功地運到了英國。這在英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從此它成了澳大利亞冷凍牛羊肉的重要市場。這必然反過來又刺激了澳洲畜牧業的大發展。
第三,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伴隨著農業生產的增長,其生產技術也發展起來。19世紀70年代,麥克凱發明脫粒收割機,斯密士發明墾荒用的圓盤犁,威廉·法瑞爾培育出適應澳大利亞環境的抗銹病品種的小麥,還建立了農學院,培養農業技術專家,他們在土壤、小麥品種、農業機械、農田水利諸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總之,澳大利亞開始了綠色革命。
第四,交通運輸系統的建立,較為合理地解決了農牧爭地的矛盾,新殖民地的建立,等等。
工礦業與交通、通訊業的發展
澳大利亞農牧業經濟是其國民經濟的基礎,因此伴隨著農牧業的發展,澳大利亞的基礎工業也發展起來。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澳大利亞也像歐洲和北美許多國家一樣經歷著工業革命,即開始了蒸氣化和機械化的進程。到19世紀末,澳大利亞初步建立了近代化的基礎工業。但直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工業依然是澳大利亞國民經濟中的薄弱環節。
1. 采礦業 為了培養采礦人才,於1893年建立了第一所高等礦業學校——礦業工程學院。開采最早的是煤礦。19世紀40年代在紐卡斯爾利用犯人採煤。煤的開采量成倍的增長是50年代以後,1884年全澳產量已達288萬噸,1894年上升至414.5萬噸,1900年高達638.5萬噸。這一時期是以開採金礦和鐵礦為重點。由於較前大規模地開采,采礦產值迅速增加,如1861年為1010萬英鎊, 1891年升至1130萬英鎊,1900年高達2010萬英鎊。
2. 冶金業 從史料上看,澳大利亞的冶金業始於1833年。1833年在悉尼建立的鋼鐵鑄造廠是澳大利亞早期的工廠之一,也是第一個冶煉鑄造廠。像采礦業一樣,冶金業大規模發展也在19世紀70-80年代。這一歷史時期,澳大利亞冶金業的主體是冶鐵業。據統計從1850年到1884年累計共生產鐵24543噸。此外還用國產鐵加工出一系列產品,如1876年生產鐵軌與鐵條4820噸, 1879年又生產這樣產品1000噸, 1881年產3351噸, 1882年為2139噸。1881年用國產鐵加工各種鑄件220噸,1882年又加工出這種產品2139噸。1881年還加工螺母螺栓50餘噸。一言以蔽之,到這時澳大利亞已有了自己的鋼鐵工業。
其他工業部門在采礦業和冶金業的推動下也迅速發展起來,到19 世紀90年代,民族工業體系已初具規模。但從整個澳大利亞經濟結構看,畜牧業和采礦業(主要是採金業)是澳大利亞民族經濟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兩大支柱,也是出口貿易的兩大支柱。這種局面一直保持到20世紀上半葉。
3. 交通運輸業 澳大利亞的交通運輸一向很糟。最初,殖民當局曾利用犯人修築了一些公路,但均系土路。內河運輸能力也十分差,海洋運輸完全靠英國。1850年以後這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特點是開始了交通運輸業的近代化過程。這主要表現在鐵路網的建立上。
澳大利亞是從1850年開始修築鐵路的。建築的第一條鐵路是悉尼——巴拉臘特鐵路線,全長僅14英里。1853年又建築紐卡斯爾至麥特蘭的鐵路,全長20 英里。接著又建造了墨爾本——季隆鐵路線,為50英里。19世紀70-90 年代是澳大利亞大規模建築鐵路時期,這是與澳大利亞當時社會經濟大發展相適應的。1861年擁有鐵路243英里,1870年猛增至950英里,1881年達2800英里,到1891年,澳大利亞擁有10024英里的鐵路。1891年比1861年鐵路長度增長了39倍多!到1901年基本上建成了全澳鐵路網。但是,在海洋運輸上十分落後,仍依賴英國。
澳大利亞鐵路網存在著許多缺點,有些缺點是嚴重的。首先,各殖民區的鐵路軌距不同,特別是維多利亞和新南威爾士兩殖民區,極大地降低了鐵路網運輸能力的發揮。其次,鐵路網主要集中在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在內陸、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區幾乎沒有鐵路。澳大利亞鐵路網最大優點是經濟發達區域,以及重要城市都有鐵路相通。
4. 通訊業 為了適應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的需要,澳大利亞在19世紀下半葉還大力發展通訊事業,到70年代末,各大城市間都互通電報:1858年7月墨爾本和阿得雷德間;同年10月悉尼和墨爾本間;1861年悉尼和布里斯班間;1867年悉尼和阿得雷德間。隆塞斯頓和墨爾本間臨時性互通電報是1859年,永久性的是1869年;奧古斯塔和達爾文港間通電報在1872年,而阿得雷德和佩思間在1877年。各殖民區首府都設立了電報局:墨爾本於1878年,布里斯班1880年,悉尼1881年,阿得雷德和赫巴特均於1883年,佩思1887年。到19世紀90年代形成了以悉尼和墨爾本為中心的全澳電訊網,並統一了各殖民區的郵電業務的管理。
這一時期澳大利亞經濟的特點
第一,澳大利亞經濟沒有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更沒有簡單協作階段,而是通過自由移民和資本的流入把資本主義制度從英國移植進來。1830-1850年間,主要引入的是資本主義的農牧業經濟體制,在19世紀下半葉主要引入的是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體制。當然這種移植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把一般資本主義原則同澳大利亞具體情況結合起來,換言之,使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澳大利亞化,或者說使澳大利亞經濟體制資本主義化,從而形成了具有澳大利亞特色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第二,澳大利亞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通過合法斗爭迫使英國政府改變對澳大利亞的殖民政策來完成的。這種斗爭是爭取改革的斗爭,不是暴力革命。換句話說,澳大利亞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形成是漸進式的,而不像西歐那樣是突變式的,因而社會沒有發生大動盪,社會生產力沒有遭到巨大的破壞。
第三,澳大利亞經濟體制保留了濃厚的殖民地殘余,這既在經濟上又在政治上反映出來。從經濟上說,澳大利亞19世紀的資本主義經濟結構不是以工業為主,而是以農牧業和礦業為主;出口貿易不是以工業品為主,而是以畜牧產品(主要是羊毛)和礦產品(主要是黃金)為主;而進口貿易卻以工業品為主。西歐北美那些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恰恰與此相反。從政治上說,由於澳大利亞人口主要是英國移民及其後裔,這樣不僅移植進來人口和經濟關系,而且還移植進來英國的各種社會關系,包括政治的、文化的以至道德、倫理、宗教、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澳大利亞社會實質上是英國社會的擴大。在澳大利亞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形成過程中,很大一部分資金是從英國引進的,引進資金的同時,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以及高級人才也同時被引進,例如1861年通過各種渠道從英國引進資金140萬英鎊。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擴大,特別是工業和鐵路建設規模的擴大,引進的數額也就越來越多,如1862年為240萬英鎊,1870年480萬英鎊,1885年高達2040萬英鎊。從1861年到1900年,英國向澳大利亞投資累計近3億英鎊(29970萬英鎊)。從澳大利亞經濟史看,它的經濟建設的規模和速度,是和引進外資的數額成正比例的。例如,1882-1891年這十年內,英國共向澳大利亞投資18190萬英鎊,佔40年(1861-1900)投資總額的60%以上,而這十年(1882-1891)又恰恰是澳國經濟大發展的十年。可以斷言,澳大利亞是一個因引進大批英國資金而使自己的經濟迅速發展的國家。
第四,澳大利亞在發展民族經濟的全過程中始終把自己的經濟納入世界市場,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中。從這個意義上說,其經濟是典型的開放(外向)型經濟,這是它得以迅速發展,能及時使其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相協調,起碼不致於落後世界經濟發展勢頭的根本原因。例如,1881-1890年,這一時期年平均進出口貿易總額為5894萬英鎊,而1886-1890這三年年度國民收入分別為5100萬英鎊,5500萬英鎊和6400萬英鎊。
第五,澳大利亞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主要通過兩次經濟起飛而形成。一次是1831年土地改革所引起的經濟起飛;第二次是1851年發生淘金熱而引起的經濟起飛。澳大利亞人及時地抓住了歷史提供的良機,毫不遲疑地全力和全方位地發展經濟,從而使自己擺脫了落後,進入世界先進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