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鸚鵡有多少種
1,玄鳳鸚鵡
體型比前兩者稍大,尾羽長。這種鸚鵡天生膽子小,比牡丹和虎皮安靜,但是羽粉多,所以如果家裡有孩子,對羽粉過敏者,慎養。頭上立起來的羽毛,和腮紅更惹人喜愛,所以飼養的人也比較多。
公鳥吹口哨特別溜,可以吹各種調調。但是學語困難。如果想讓它親人,就養一隻。想繁殖養一對兒。手養鳥價格在150-200之間,個別品種貴,白子可達600!每天喂五穀雜糧,配合水果,蔬菜就可以。很好養。
如果家裡沒有孩子和對羽粉過敏人,推薦養公黃化玄鳳,比虎皮更好玩。
鸚鵡是鸚形目(學名:Psittaciformes)眾多羽毛艷麗、愛叫的鳥。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羽色鮮艷,常被作為寵物飼養。它們以其美麗的羽毛,善學人語技能的特點,更為人們所欣賞和鍾愛。鸚鵡中體形最大的當屬紫藍金剛鸚鵡,體長可達100厘米,最小的是藍冠短尾鸚鵡,體長僅有12厘米。
大多數鸚鵡主食樹上或者地面上的植物果實、種子、堅果、漿果、嫩芽嫩枝等,兼食少量昆蟲。吸蜜鸚鵡類則主食花粉、花蜜及柔軟多汁的果實。
『貳』 請問鸚鵡大概分哪些品種
鸚鵡科(Psittacidae)包括333種。鸚鵡亞科(Psittacinae),即「真」鸚鵡,到目前為止是最大的亞科,分布於全球溫帶地區。其舌鈍,以種子、蓓蕾及某些水果與昆蟲為食。該亞科的許多種僅被簡單稱為鸚鵡,但許多亞組有其特定名稱,如金剛鸚鵡、長尾鸚鵡、美洲鸚鵡和情侶鸚鵡。
非洲灰鸚鵡(Psittacus erithacus)非常善於模仿人說話,雄性可准確地模仿人話。籠養鳥靈活,與其他鸚鵡相比較溫順。有些據說壽命可達80年。體長約33公分(13吋),淺灰色,尾紅色、呈方形,面部白色、無毛。兩性外觀相似。灰鸚鵡多見於雨林,以水果和種子為食;它們破壞農作物,卻是油棕的重要傳播者。
另一種擅模仿的鸚鵡為亞馬遜鸚鵡(亞馬遜鸚鵡屬〔Amazona〕)。亞馬遜鸚鵡有31種,體型短粗,大多長25∼40公分(10∼16吋),羽冠稍豎起,尾頗短、呈方形。羽毛基色為綠色,綴以其他淺色,主要集中在頭上部。兩性外觀相似。亞馬遜鸚鵡見於西印度群島和墨西哥到南美洲北部的熱帶雨林中。難以馴養,好鬥且喧鬧。在鳥類飼養場常見的是巴西青綠頂亞馬遜鸚鵡(A. aestiva),其前額為藍色,冠為黃色或藍色,面部黃色,肩紅色。黃冠亞馬遜鸚鵡(A. ochrocephala)見於墨西哥、中美洲,以及從厄瓜多到巴西,頭及頸部有黃色羽毛,翅有紅斑,尾尖為黃色。
和尚鸚鵡(Myiopsitta monachus, 或稱綠色長尾鸚鵡)是生命力最強的鸚鵡之一。原產於南美洲,但在美國有些已從籠中逃生,現在幾個州營巢。它們用枝條築大型巢,這在鸚形類中甚為獨特。該亞科另一值得關注的是懸吊鸚鵡(短尾鸚鵡屬〔Loriculus〕),它睡覺時如蝙蝠倒掛。凱克鸚鵡(Pionites屬)為南美洲鳥,體型小,短尾,體形與習性與美洲鸚鵡相似。
幾十年來,澳大利亞的夜鸚鵡(Geopsittacus occidentalis, 或稱長尾夜鸚鵡)被認為已滅絕,直到1990年發現了一隻已死的夜鸚鵡。它們夜間覓食三齒稃草籽,白天在草叢中打瞌睡。其巢為灌木細枝搭成,為平台式,經隧道進入。地棲鸚鵡(Pezoporus wallicus, 或稱地棲長尾鸚鵡)也同樣較特別。僅存於澳大利亞南部沿岸和塔斯馬尼亞島西部的荒野中。它們在草叢中奔跑,像鶉一樣驚飛,突然發出欺騙性的叫聲,以往多用狗來獵捕。以種子和昆蟲為食,其巢為灌木叢下襯以樹葉的窪地。
短尾吸蜜鸚鵡(短尾)和長尾吸蜜鸚鵡(長尖尾)組成了鸚鵡科吸蜜鸚鵡亞科(Loriinae)。有12屬53種,見於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和太平洋的某些島嶼。喙均細長、邊緣呈波浪狀,舌尖為刷狀,便於吸花蜜和果汁。
小鸚鵡亞科(Micropsittinae)的侏鸚鵡均屬於小鸚鵡屬(Micropsitta)。6種僅見於新幾內亞和附近島嶼。這是本科中最小的種。棲於森林,以昆蟲和真菌為食。
啄羊鸚鵡亞科(Nestorinae)僅見於紐西蘭。啄羊鸚鵡(Nestor notabilis)有時撕開綿羊軀體(罕見,衰弱綿羊),啄食其腎周圍的脂肪。卡卡啄羊鸚鵡(N. meridionalis)是一種較溫和的林鳥,常飼為玩賞鳥。鴞鸚鵡(Strigops habroptilus, 又稱貓面鸚鵡)也僅見於紐西蘭。是鴞鸚鵡亞科(Strigopinae)唯一的成員。罕見,一度認為已滅絕,現倖存於斯圖爾特島(Stewart Island),為稀有物種。
鳳頭鸚鵡亞科(Cacatuidae)有21種,分布於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和附近島嶼。該種群包括雞尾鸚鵡(Nymphicus hollandicus),一種小型鳥。均有羽冠,喙堅實,便於搗碎堅果和種子。而所謂的海鸚(sea parrot)與鸚形目無親屬關系。
『叄』 澳大利亞珀斯有多少種鸚鵡
澳大利亞它那邊的鸚鵡種類好像比較多,應該有幾十種。
『肆』 鸚鵡有哪幾種
鳥架主要作為供飼養中、大型鸚鵡和飼養作為技藝鳥表演使用,用細鐵鏈或線繩將鳥拴於架上。
鸚鵡鳥架分掛式與直立式兩種。由於鸚鵡嘴強健有力,所以鳥架多以金屬或有機玻璃製作的。掛式鳥架由下列幾部分組成:一根象棲木一樣的40厘米長的有機玻璃棒,專作鸚鵡棲息用,而不能用金屬質的。因金屬的密度大,發涼,如果長期棲息在上面,鸚鵡容易患病。一根金屬管子或金屬絲彎成半弧形掛架,把棲息的有機玻璃棒固定。在棲息棒的兩頭固定食罐、水罐及雜食罐。尚備一根細鏈子,一頭系在棲息棒上,另一頭系在一個活圈(也叫脖鎖或猢猻圈)上,以防鏈子鉸成結,將鸚鵡勒傷或絞死。活圈用12-14號鉛絲或銅絲製成,套在鸚鵡的跗跖上。有的掛架還在棲木下部設一個接糞的盒子,長40厘米,寬與高度各為20與5O厘米,盒內放以木屑或沙粒,這樣糞便就不會直接粘在木盒上。鸚鵡的直立式架由底座和一根直立的金屬管固定一起,棲木也是用有機玻璃製成,在棲木的兩端安裝食罐、水罐和雜物罐。系金屬細鏈條的方式與掛式鳥架相同。
其他各種鳥均採用掛式木質鳥架,但需要將活圈的線繩縛於頸項間,活圈也是用鉛絲或銅絲製成,蠟嘴雀等可以用18號鉛絲,黃雀、朱頂雀用20號鉛絲。鳥架的形狀主要有直架、彎架2種,此外還有弓形架、立式架、籃形架等。
直架為40~45厘米長的硬木直棍,棲架的前端10~15厘米處用線繩纏上,活圈拴在架的前端。黑頭蠟嘴雀、錫嘴雀的鳥架講究,可用梨木、棗木或黃柏木製作,架的直徑為1.3~1.5厘米;交嘴雀用六道木製作,架的直徑為0.7厘米左右。
彎架為上端彎形,設有食罐、水罐,下端直徑1厘米左右,用鐵或銅托固定住的鳥架。彎形架應選擇有自然彎曲的梨木或酸棗木製作,是比較講究的一種鳥架,常用於飼養點頦、伯勞等鳥。
『伍』 世界上最珍貴的十種鸚鵡品種
世界上最珍貴的十種鸚鵡品種是:美冠鸚鵡、短尾鸚鵡、相思鸚鵡、金剛鸚鵡、長尾鸚鵡,澳大利亞鸚鵡、巴哈馬鸚鵡、地鸚鵡、紅眉鸚鵡、紅尾鸚鵡。
『陸』 世界上的鸚鵡有多少種
鸚鵡種類非常繁多,有82屬332種,是鳥類最大的科之一。鸚鵡主要是熱帶,亞熱帶森林中羽色鮮艷的食果鳥類,南半球有些種類擴展到溫帶地區。鸚鵡在南美洲和澳大利亞的種類最多,在非洲和亞洲種類要少得多,但在非洲卻有一些很有名的種類,如情侶鸚鵡。鸚鵡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鸚鵡的嘴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大緋胸鸚鵡 大緋胸鸚鵡屬於鸚鵡科,別名四川鸚鵡、大鸚哥、大紫胸鸚鵡,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為西藏、四川、雲南留鳥。大緋胸鸚鵡分布區狹窄,數量已十分稀少,應嚴加保護。大緋胸鸚鵡屬於大型鸚鵡。為我國特產鳥類。全長45厘米左右。上體綠色,前額、眼先黑色,頭頂和耳羽藍沾紫色,翅綠色,翅下覆羽葡萄紅色。尾呈楔狀,藍綠色;尾下覆羽、腿羽黃綠色。下體除喉部有寬闊黑斑外,余部多為紫色,胸部紫蘭色。嘴雄鳥紅色,雌鳥黑色。腳綠色。大緋胸鸚鵡棲息於山地常綠闊葉林、混交林、針葉林及溝谷地。善飛翔和攀援,喜群居。以堅果、漿果、玉米、稻穀等為主食。6~7月份繁殖,築巢於樹洞及石縫中。每窩產卵3~6枚。大緋胸鸚鵡是馳名中外的觀賞鳥,過去是宮廷中達官貴人家庭中飼養的一種籠養鳥,喜效仿人語,還能學會一些技藝,故博得很多人喜愛,後來逐漸傳入民間飼養。*花頭鸚鵡 花頭鸚鵡屬於鸚鵡科,產於雲南、廣東、廣西,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花頭鸚鵡比大緋胸鸚鵡小,全長35厘米左右。體羽主要為黃綠色,上體顏色較深,翅綠色。雌雄鳥頭部顏色有別:雄鳥為玫瑰紅,雌鳥呈灰藍色。花頭鸚鵡棲息於溝谷森林、疏林、耕地等處,以野果、穀物為食。*緋紅金剛鸚鵡 緋紅金剛鸚鵡屬於鸚鵡科,亦稱紅金剛鸚鵡。分布於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緋紅金剛鸚鵡的額羽赤色,枕、頸、尾上覆羽和肩羽紅色。翅上覆羽金黃色,初、次級飛羽深藍色。上嘴殼肉色,下嘴殼鉛灰色,腳鉛藍色。緋紅金剛鸚鵡棲息於熱帶森林,常成群活動。食物以植物為主,包括花、果實、種子、嫩芽等。繁殖期成對生活,巢營於樹洞中。*琉璃金剛鸚鵡 琉璃金剛鸚鵡屬於鸚鵡科,亦稱藍黃金剛鸚鵡、藍黃鸚鵡。主要分布在美洲的巴拿馬東部,南到哥倫比亞。琉璃金剛鸚鵡的羽毛黃藍色,十分鮮艷耀眼,尤其是胸腹羽毛豐滿。喉黑色,頰羽白色,並具黑色條紋。腹部羽毛金黃色,枕、背及尾上覆羽藍色,而且有金屬光澤。眼白色,嘴、腳均黑色。野生硫璃金剛鸚鵡多生活在熱帶森林,常成群活動,鳴聲粗野。食物主要是植物果實、種子和嫩芽,巢營於樹洞中。*虎皮鸚鵡 虎皮鸚鵡屬於鸚鵡科,又叫嬌鳳、彩鳳。原產澳大利亞,後經人工培育,已成為世界性籠養鳥,各國都有飼養,這種鳥羽毛華麗,易於飼養,可大量繁殖供人們玩賞。虎皮鸚鵡是鸚鵡中的小型品種,原種主要為黃綠色,頭及背黃色而有黑橫紋,腰、胸及腹部為綠色,尾羽黃色而中央的兩瓣為藍色,頰部有藍黑色圓斑,雌雄鳥羽色相似,只是雄鳥中基部蠟膜為藍白色或藍色(發情期)或深藍色(老齡鳥),雌鳥蠟膜為肉色或淡肉色(發情期)或姜黃色(老齡鳥),以此可以鑒別。虎皮鸚鵡經人工培育的品種羽色多種多樣,主要有:波紋型、黃化型、白化型、玉頭型、淡色型。此外,芸香色、紫羅蘭色等幾種為高級稀有種。野生虎皮鸚鵡在自然界喜歡群居,在樹上攀援,以各種植物的種子、漿果及植物的嫩芽、嫩葉為食,到秋季飛到田間啄食穀物。一年四季都可繁殖,春秋兩季繁殖旺盛。在野外主要營巢於樹洞,該鳥每年繁殖兩次,每窩產卵4-9枚,卵白色而有光澤。雌鳥孵蛋,孵化期18天左右。虎皮鸚鵡的雛鳥屬晚成鳥,雛鳥出殼25天內不能獨立生活,在此期間全靠成鳥餵食,親鳥育雛的方法是:雄鳥喂雌鳥,雌鳥再喂雛鳥,雛鳥生長28天後,就能自己吃食,獨立生活,一般生長到5-6個月可達到性成熟。*灰頭鸚鵡 灰頭鸚鵡屬於鸚鵡科,產於四川、雲南。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灰頭鸚鵡屬於小型鸚鵡。全長約30厘米。體羽以綠色為主,上體草綠色。頭部鉛灰色;後頸和頸側有一銅綠色領環;眼先及貫眼紋近藍黑色;頰下有一黑帶。飛羽綠色,有淡黃色外緣;翅上中覆羽有一暗紅色斑塊。中央尾羽綠色,具紫黃色羽端;側尾羽綠色。下體淡黃綠色。上嘴朱紅色,嘴端和下嘴黃色。灰頭鸚鵡棲息於山區稀疏闊葉林、溝谷林或果園。主要食野果、種子及穀物。*亞歷山大鸚鵡 亞歷山大鸚鵡屬於鸚鵡科,主要分布在印度中部和北部、尼泊爾、不丹、巴基斯坦以及阿富汗的東部和南部。亞歷山大鸚鵡的嘴峰為玫瑰紅色,體羽大部分綠色,色澤鮮艷。亞歷山大鸚鵡生活於森林和農田附近,成群生活,群體較大。食物除樹木種子、果實外也食農作物。巢營於樹洞中.繁殖與其它大型鸚鵡相同。*小五彩鸚鵡 小五彩鸚鵡屬於鸚鵡科,亦稱青海鸚哥。原產於馬來半島和南美群鳥。小五彩鸚鵡體長約20厘米,體重120-130克。額部、頭頂和頰部呈淡橄欖綠色,枕部和頸上部有紫褐色和黃綠色的環帶。背部、翼及尾綠色,胸部紅色,脅部綠色並有紅色橫斑。嘴紅色,腳暗灰色,足4趾,2趾向前,2趾向後,呈對趾形。小五彩鸚鵡在野外的自然條件下,小五彩鸚鵡多棲息在熱帶森林中,喜歡成群生活。主要食物是植物果實、種子、花蜜和昆蟲。小五彩鸚鵡交配一般在早上9時或下午4時左右,初期每日或隔日一次,以後增至每日1-2次。每窩產蛋2枚,蛋殼白色有光澤,一頭鈍一頭尖,為短卵圓形。產完蛋後,雌鳥開始孵卵,只有當它取食、喝水和排糞時雄鳥才進巢代替孵卵,孵化期23天左右。雛鳥出殼後,雌鳥開始飼喂並在巢內暖雛,而雄鳥白天在巢外活動,晚上才進巢內過夜。14天後,雌鳥才出巢覓食和活動,40天左右雛鳥可出巢,此時雌鳥繼續給小鳥餵食,待它們能獨立取食後才與親鳥分開。*牡丹鸚鵡 牡丹鸚鵡屬於鸚鵡科,亦稱情侶鸚鵡。計有9個品種,均產於非洲。我國常見的有黑頭牡丹鸚鵡和棕頭牡丹鸚鵡兩種。牡丹鸚鵡體長一般在15厘米左右,體重40-50克。嘴紅色,眼及蠟膜白色。頭部黑褐色,頸部有赤黃色的環帶。上胸淺綠色,背部和翼為綠色,翼端呈黑色,尾綠色,腳灰色。另有棕頭牡丹鸚鵡,它們的頭部為棕褐色,俗稱棕頭牡丹。野生的牡丹鸚鵡生活在熱帶叢林中,常集大群生活,一般在樹洞中營巢繁殖。以各種植物種子、水果和槳果為食,在南方,該鳥常集群危害農作物及果園,遭到當地農民的討厭和驅趕。由於這種鳥羽色艷麗,常被捕捉飼養,致使野生數量越來越少。牡丹鸚鵡一年中除炎熱的夏季外,其它季節都可以繁殖。一般雌鳥每窩產蛋6-8枚,孵化期約19天。孵化過程中,雄鳥堅守在巢外看護並飼喂雌鳥,而雌鳥除取食、飲水和排糞時外出外,始終堅持孵化。雛鳥出殼後由親鳥飼喂,35-40天方能離巢,50天左右才獨立生活,6個半月達到性成熟。*軍用金剛鸚鵡 軍用金剛鸚鵡屬於鸚鵡科,分布於美洲的墨西哥和阿根廷。軍用金剛鸚鵡通體羽毛草綠色,似軍隊士兵作戰服的保護色,故名軍用金剛鸚鵡。額羽鮮紅色初級飛羽藍色,嘴鉛灰色,基部肉色,腳鉛色。軍用金剛鸚鵡是熱帶森林中的一種大型鸚鵡,喜成群活動,食物主要有植物的果實、種子、花等。繁殖時成對活動,巢築在樹洞中。*葵花鳳頭鸚鵡 葵花鳳頭鸚鵡屬於鸚鵡科,亦稱葵花鸚鵡、琉璜冠大鸚鵡。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東部和北部、紐西蘭、新幾內亞。葵花鸚鵡體羽潔白如玉,羽冠檸檬黃色,雄鳥眼的色彩呈暗棕色,雌鳥呈微紅棕色。葵花鸚鵡喜成群活動,有時一群可達數百隻。食物以植物的果實、種子、嫩芽為主,繁殖時將巢營於樹洞內。*非洲灰鸚鵡 非洲灰鸚鵡屬於鸚鵡科,主要分布在非洲的西部地區。非洲灰鸚鵡是一種中型短尾鸚鵡,體長約為40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灰色,腹部為灰白色,尾巴羽毛呈紅色。嘴為黑色,眼睛的虹膜是淡黃色。非洲灰鸚鵡棲息於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中,喜歡成群活動,在它們活動的地區尖聲鳴叫從早到晚很少間斷,只有在黑夜它們才會安靜下來。它們的巢穴大多數都營於很高的樹上,主要以玉米為食。非洲灰鸚鵡每窩產卵3--4枚,卵為白色。孵化期約21--30天,雛鳥出殼後由雙親共同養育,70天後方能離巢。*大白鳳頭鸚鵡 大白鳳頭鸚鵡屬於鸚鵡科,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是當地較珍貴的觀賞鳥。大白鳳頭鸚鵡體長約為46厘米左右,全身羽毛乳白色,連冠羽也是白色,只有尾側白羽中稍帶淡黃。大白鳳頭鸚鵡鳴聲十分響亮,經常成對或一小群活動,喜歡棲息於高樹的頂部。以植物種子、水果、漿果、昆蟲和少許蛹為食。將巢營於樹洞內,每窩產卵2枚,孵化期約28天左右,但親鳥往往只能帶活一隻雛鳥。雛鳥90天後方能離巢。*雞尾鸚鵡雞尾鸚鵡屬於鸚鵡科,亦稱高冠鸚鵡。原產於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現世界各地均有飼養。雞尾鸚鵡體長約為26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灰黑色,冠羽為淡黃色,臉龐有塊橙紅色的色斑,初級飛羽為灰黑色,次級飛羽為白色,尾羽較長,呈灰黑色。雞尾鸚鵡棲息於森林邊緣地區,喜歡成群活動,善於鳴叫。主要以植物果實、種子、葉、芽等為食。將巢營於樹洞內,每窩產卵4--11枚,孵化期約20--22天左右,雛鳥出殼後由雙親共同養育。*紅頂吸蜜鸚鵡 紅頂吸蜜鸚鵡屬於鸚鵡科,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紅頂吸蜜鸚鵡體長約為31厘米左右,全身羽毛鮮紅色,具有金屬光澤,尾羽為赤棕色,嘴為橘紅色。紅頂吸蜜鸚鵡棲息於沿海岸和1250米的山林地帶,常結成20隻左右的小群,以花蜜、花瓣、昆蟲為主,也食少量的植物種子。它們叫聲響亮,特別在月明之夜。紅頂吸蜜鸚鵡以高大樹洞築巢,每窩產卵2枚,孵化期約28--30天,雛鳥60天後方能離巢。*黃頭亞馬遜鸚鵡 緋胸鸚鵡屬於鸚鵡科,亦稱海南鸚鵡、鸚哥。分布我國雲南、廣西、廣東、海南等省。緋胸鸚鵡額有一黑紋,枕、頭灰色,頸至頸側黑色,背覆羽綠色,下腹羽灰棕色,胸部粉紅色。上嘴殼紅色,下嘴殼鉛灰色。腳鉛灰色,爪黑色。緋胸鸚鵡棲於山地密林,性溫順,喜集小群活動。食物以植物種子、果實、嫩芽為主,兼吃稻穀。每年4-5月間進入繁殖期,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3--4枚。
『柒』 鸚鵡都有多少種類,有圖片嗎
鸚鵡種類非常繁多,有82屬332種,是鳥類最大的科之一。鸚鵡主要是熱帶,亞熱帶森林中羽色鮮艷的食果鳥類,南半球有些種類擴展到溫帶地區。鸚鵡在南美洲和澳大利亞的種類最多,在非洲和亞洲種類要少得多,但在非洲卻有一些很有名的種類,如情侶鸚鵡
http://life.gz163.cn/pet/content_2002-06-12_160.html
『捌』 鸚鵡品種有哪些
虎皮鸚鵡、金剛鸚鵡、牡丹鸚鵡、葵花鸚鵡等。
虎皮鸚鵡(學名:Melopsittacus unlatus)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又名嬌鳳,屬小型攀禽品種,原產於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野生的虎皮鸚鵡棲息於林緣、草地等處。結群活動。以植物種子等為食。繁殖期為6-1月。
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4-8枚。孵化期為18天。性情活潑且易於馴養,在中國是大眾最喜歡的寵物鳥之一。
棲息環境
野生的虎皮鸚鵡棲息於林緣、草地等處。主要棲息於開闊的草原地區、乾燥的馬利植被區、穆拉加灌木叢和開闊的茂密林區、充滿桉屬和金合歡屬植物的平原地區、農耕區;平時大多不會離開河岸或是水源太遠。虎皮鸚鵡在原生地可在多生態環境生存,如灌木叢、森林、草原、農場田園等。
虎皮鸚鵡主要棲息在澳洲乾燥的內陸地區,偶爾會在半乾燥地區與半潮濕地區發現其蹤跡,有些族群會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喜愛在草原、灌木叢、河流邊的林地、農場田園中活動。
『玖』 世界上所有鸚鵡種類的名稱
鸚鵡種類非常繁多,有82屬332種,是鳥類最大的科之一。鸚鵡主要是熱帶,
亞熱帶森林
中羽色鮮艷的食果鳥類,
南半球
有些種類擴展到溫帶地區。鸚鵡在南美洲和澳大利亞的種類最多
『拾』 鸚鵡的種類有哪些
鸚鵡種類非常繁多,有82屬332種,是鳥類最大的科之一。鸚鵡主要是熱帶,亞熱帶森林
中羽色鮮艷的食果鳥類,南半球有些種類擴展到溫帶地區。鸚鵡在南美洲和澳大利亞的種類
最多,在非洲和亞洲種類要少得多,但在非洲卻有一些很有名的種類,如情侶鸚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