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目前澳大利亞僅存的卵生哺乳動物有
針鼴和鴨嘴獸
Ⅱ 澳洲有什麼特別的動物
澳洲的代表動虛純肢物有袋鼠、鴨嘴獸、考拉、鴯鶓等,其中考拉是澳洲的國寶動物,但是由於棲息地的減少,它們仍處在危險中。
袋鼠
袋鼠是澳大利亞的象徵,它只會向前跳躍,從不後退的褲滑精神也是澳洲人民學習的榜樣。袋鼠的腹部都有一個育兒袋,屬於袋鼠目的有袋動物。不論是什麼形狀的袋鼠,它們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共同點,那就是它們都有著強健有力的後腿,以跳代跑,最高可跳到4米,最遠可跳至13米。
鴨嘴獸
鴨嘴獸的種類十分稀少,它們的皮毛十分柔軟,嘴巴和鴨子一樣又寬又扁,是澳大利亞所獨有的奇特卵生哺乳動物。鴨嘴獸們會把兒女們孵化出來後用母奶喂養,直到它們能夠自己獨立生活時為止。
考拉
考拉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它體形肥胖,身體為淺灰色到淺黃色,耳朵較小,憨態可掬,是澳大利亞的國寶。
鴯鶓
鴯鶓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鳥類之一,有著澳洲鴕鳥之稱。鴯鶓棲息於澳洲森林和開差世闊地帶,吃樹葉和野果。鴯_的跑速每小時可達50千米,被困時用三趾的大腳踢人。
Ⅲ 澳大利亞的卵生的哺乳動物是
鴨嘴獸
Ⅳ 澳大利亞的特有動物的習性,生活環境,繁殖特點
考拉(樹袋熊)是澳大利亞特有的珍稀動物,17世紀歐洲人踏上這片土地之後,這種憨態可掬的小動物曾經遭遇了滅頂之災。上個世紀20年代,澳大利亞人開始建立專門的自然保護區,設法恢復考拉種群。如今80多年過去了,考拉在澳大利亞南部的「袋鼠島 」上繁衍生息;不過這座島上的許多珍稀植物卻因此而遭了殃,這也使得那裡考拉的命運發生了轉變。
袋鼠島是澳大利亞的第三大島,面積約4500平方公里,與澳洲大陸隔海相望,是眾多野生動植物的世外桃源。不過,考拉並不是這座島嶼的原著民,而是由人類送到這里「安居樂業」的。雖然考拉的繁殖能力不高,但由於島上氣候適宜,植被茂盛,而且沒有食肉動物,因此袋鼠島上的考拉種群得到了出人意料的壯大。這引起了眾多生態學家的關注。
由於考拉相當挑食,喜食熱量極低的桉樹和膠樹的嫩葉,這使得它們必須大量覓食才能維持生存,因此專家評估,袋鼠島上的植被最多隻能養活一萬只考拉。這樣植被才能在考拉的狼吞虎咽中有所喘息,進行再生和繁殖,從而維持小島上脆弱的生態平衡。然而事實是,袋鼠島上很多被考拉看上的植被已經消失,比如世界珍稀物種嗎哪膠樹。專家們認為,袋鼠島目前的情況十分危急,要不了多久,就可能出現樹林成片死亡的局面,而那時,考拉等野生動物也難逃餓死的命運。而要想恢復那裡的生態平衡,沒有個幾百年是不可能實現的。為了避免一場已經被預見的生態災難,自然保護區成立了考拉數量控制工作組,他們的任務就是捕捉考拉,幫它們搬家。
捕捉考拉並不是一件困難的工作,因為這種笨拙的小動物總是趴在樹上呼呼大睡,人們很容易發現它,而且這些頭腦不太靈活,四肢又欠發達的傢伙也不懂得逃跑,工作人員只需用掛著繩結的長桿套住它的頭,然後搖晃彩旗把它從樹上趕下來,抓考拉的工作就大功告成了。接著,獸醫會給考拉做體檢,同時進行各種必要的免疫注射。此時,這些小傢伙會被詳細登記在冊,做上識別標記。所有的工作完成後,考拉將被送往澳大利亞大陸放生,在那裡它們將開始新的生活。目前,已經有 4000多隻考拉順利搬家,它們的離去使袋鼠島的植被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而考拉種群自身也躲過了一場災難。
以桉樹葉為食的考拉一身粗硬的短毛,性情溫和,行動笨拙,憨態可掬;整日里除了吃便是睡,即使醒著也是一副睡眼惺忪的模樣,十分惹人喜愛。曾有一篇介紹考拉生活習性的文章說,醒了就餓,吃飽就困的考拉練就了一身「開源節流」的本領,因為桉葉並無多少營養成分,為維持體能所需,考拉每日必須大量嚼食,其餘時間便減少活動抱著樹干打盹。
鴨嘴獸(學名:Ornithorhynchus anatinus)是單孔目動物。種類極少,同屬之中只有鴨嘴獸一種動物。
鴨嘴獸是半水生哺乳動物,棲地在澳大利亞東部地區和塔斯馬尼亞州。連同其他四種針鼴,這是第五種單孔目哺乳動物——單孔目是唯一的產卵哺乳動物,並不是藉由分娩而是下蛋的方式產出下一代。由發現相關物種的化石紀錄知道,它是其屬(ornithorhynchus)唯一的活代表。當它的標本送到博物館時,奇怪的外觀、產蛋卻會哺乳、鴨子般的嘴、 水獺般的尾巴和四肢等莫名其妙特徵,使得當時歐洲的分類學家認為這是人為精心設計出來的物種。鴨嘴獸是為數不多的有毒哺乳類動物;雄性鴨嘴獸的後肢有尖刺,可分泌有毒物質,人類一旦被刺到後會產生巨痛。鴨嘴獸的獨特性,使它成為演化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對象。
鴨嘴獸已成為澳大利亞的象徵,常作為全國性活動的吉祥物;另外,澳大利亞20分硬幣反面圖案就是在水裡的鴨嘴獸。直到20世紀初,它們仍因為人類對毛皮需求而被獵殺。雖然圈養計劃成功有限且鴨嘴獸易受環境污染影響,但是經過人工保護,它們目前還沒有滅絕的危險。
鴨嘴獸是一種奇怪的動物,因為一般的哺乳類動物都是胎生的,但這種澳大利亞產的動物卻是卵生的。在所有哺乳類動物中,只有它們和另一種也是澳洲產的珍獸針鼴是卵生的。
除了哺乳期外,鴨嘴獸一生都過著獨居的生活。它們喜歡棲習在河川中,用它們那銳利而且帶有蹼的腳在水中來去自如,並在河岸、湖岸上挖洞居住。
鴨嘴獸是夜行性動物,也是肉食性動物,通常在清晨和黃昏的時候在水邊獵食甲殼類、蚯蚓等動物。
鴨嘴獸體型不大,通常長成的鴨嘴獸體長只有三十到四十八厘米長;尾長在十到十五厘米間;體重只有零點五公斤到兩公斤而已 。它們剛孵化時體型更小,這時候小鴨嘴獸會從母獸腹部泌乳孔吸 吮乳汁維生,然後慢慢發育,經過四個月的哺乳期,才能夠獨立生 活,但是要到兩歲半才算成年。
針鼴,針鼴科(Tachyglossidae)動物的統稱。外形似刺蝟,尾很短,體長約40~50厘米。體毛有的變成堅硬的刺,刺間和腹面有細毛。吻尖短而直,外包有角質鞘。無齒,舌細長如線,上有粘液,能伸出口外粘捕食物。腿短,前後肢各有5爪,長而銳利,適於挖掘。似鼴鼠,多夜間活動,穴居,以白蟻、蟻類和其他蟲類為食。卵生,通常每次僅產1個卵。生殖期雌獸腹麵皮膚褶襞成囊狀,即臨時性的育兒袋。卵在袋中約7~10天孵化。乳區位於育兒袋內。有冬眠現象。僅分布於澳大利亞及新幾內亞。
鴨嘴獸在洞中孵卵,而針鼴則在育兒袋裡孵卵。雌針鼴的育兒袋每年發育一次,以盛放後代。孵化出來的小針鼴就在育兒袋裡成長,直到渾身是刺為止。剛出生的小針鼴僅重零點四克,剛出生的小針鼴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奶吃。但是母針鼴沒有奶頭,當小針鼴刺激育兒袋內的皮膚時,奶汁就會從特殊的細孔中分泌出來其乳汁十分濃稠,並隨著小針鼴的長大而越來越濃稠。五十天之後,當小針鼴長好了脊樑骨,雌針鼴就把幼仔推到體外。五個星期之後,小針鼴便能夠獨立生活了。每年5月是針鼴的繁殖期。此時,雌獸的腹部會長出一個像袋鼠那樣的育兒袋。育兒袋為新月形、布滿粗毛的袋囊,為由肌肉的收縮而形成的皮膚褶皺,僅在每年繁殖期間才出現,可以使卵在其中孵化,成為臨時的育兒袋,並蓋住腹部的乳孔區。此外還具有一個上恥骨,與骨盆相聯接,可能是用來支持袋內的卵或幼仔。產卵時,雌獸像毛蟲一樣把身體彎曲,將泄殖腔對准袋囊,使卵由泄殖腔流出時正好落入袋內,同時由泄殖腔內還流出一些很粘的液體,把卵粘在袋囊的毛上。雌獸大多僅產1枚卵,偶爾產2枚。由於它沒有固定的住所,卵產下以後就由雌獸隨身攜帶並孵化。針鼴的卵呈白色,里針鼴
面有一個極大的卵黃,沒有卵白,大約長15毫米,直徑13毫米,大小與鴨嘴獸的卵差不多。它的卵殼表面很粗糙,如同粗羊皮紙一樣,很像許多爬行動物的革質卵殼。孵化幾周後,幼仔就出殼了。剛出世的幼仔,體長不足12毫米,留在育兒袋中繼續生長。由於雌獸沒有乳頭,幼仔只能在袋囊中舔食由雌獸腹部的乳孔流出的乳汁。這樣經過7—8個星期以後,幼仔的體長已有9~10厘米,背部長出了針刺,使雌獸感到不適。這時就開始斷奶,雌獸便把它們掏出來,藏在灌叢等比較隱蔽的地方,繼續哺育,雌獸的臨時育兒袋也就自然消失了。幼仔1歲以後才能達到性成熟,這時背上的針刺可長到6厘米長。
針鼴是夜行動物,棲息於灌叢、草原、疏林和多石的半荒漠地區等地帶,白天隱針鼴
藏在洞穴中。它和刺蝟一樣,渾身長滿長短不一、中空的針刺,不過它的抗敵本領要比刺蝟高明。
鴯鶓(學名:Dromaius novaehollandia)是鳥綱鴯鶓科唯一物種,以擅長奔跑而著名,是澳洲的特產,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鳥類,僅次於非洲鴕鳥,因此也被稱作澳洲鴕鳥,翅膀比非洲鴕鳥和美洲鴕鳥的更加退化,足三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種之一。棲息於澳洲森林和開闊地帶,吃樹葉和野果。鴯鶓終生配對。每窩產7-10枚暗綠色卵,卵長13cm。在地面上築巢。雄鳥孵卵約60天。體上有條紋的幼雛出殼後很快就能跟著成鳥跑。特別的氣管結構在繁殖期可發出巨大的隆隆聲。鴯鶓是澳大利亞的國鳥。
鴯鶓體高150-185 cm,體重30-45 kg,壽命10年。成年雌性比雄性大。鴯鶓形似非洲鴕鳥而較小,屬於平胸類,沒有龍骨,嘴短而扁,羽毛灰色、褐色或黑色,長而捲曲自頸部向身體的兩側覆蓋。翅膀退化,完全無法飛翔。足三趾,腿長善走。羽毛發育不全,具纖細垂羽,副羽甚發達,頭、頸有羽毛、無肉垂。體健壯,腿長,同其親屬鶴鴕一樣。兩性體羽均為褐色,頭和頸暗灰,頸部裸露的皮膚呈藍色,喙為灰色,翅膀隱藏在殘留的羽毛下,在炎熱的天氣,可以促進機體冷卻。龐大的身體是由兩個強大的灰色的三趾腿支撐。雛鳥有一個蓬鬆羽毛的頭,身體由棕色和黑色條紋的羽毛組成。鴯鶓的跑速每小時可達50公里,被困時用三趾的大腳踢人。
鴯鶓易於飼養,被廣泛引入其他國家,在中國很多動物園中都能見到。它外表很像非洲沙漠中的鴕鳥,但沒有鴕鳥高大,成年雌性鴯鶓比雄性的大。體重數十公斤不等,從動物分類學來說,它應屬於鴕鳥類中的一種。 鴯鶓喜愛生活在草原、森林和沙漠地帶,全身披著褐色的羽毛,擅長奔跑,時速可達70公里,並可連續飛跑上百公里之遙。鴯鶓雖有雙翅,但同鴕鳥一樣已完全退化,無法飛翔。以野草、種子、果實等植物及昆蟲、蜥蜴等小動物為食。它能泅水,可以從容渡過寬闊湍急的河流。 鴯鶓很友善,若不激怒它,它從不啄人。它對食物也不講究,主要以草類為食,也愛吃一些草蝶及昆蟲。在野生動物保護區里,鴯鶓能經常改善伙食,吃到遊人喂它的麵包、香腸及餅乾等。當有汽車在公路邊停下來時,鴯鶓毫無戒備,反而會大搖大擺地踱步而來,爭搶著把頭伸進車窗,一是對人表示親近,二是希望遊人能給點好東西吃。 科學研究表明,數十萬年的地質和氣候變遷,仍無法改變它們最初形成的原始型態,這種神奇的適應能力在自然界的進化史中是極為罕見的。
鴯鶓在仲夏時間配對,一對約佔領30平方公里的領域。天氣涼下之後,雄鴯鶓體內激素變動,食慾下降,開始在地上用樹枝、樹葉、樹皮和草建巢。鴯鶓或出雙入對,或三五成群,極少見有踽踽獨行的。鴯鶓的成熟期長達3年,一隻成年雌鳥只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4月產蛋,每次7-15枚,而孵卵的責任由雄鳥來承擔。在整個孵化期間,雄性在長達兩個半月的時間里幾乎不吃不喝,表現出極強的「父愛」,它們完全靠消耗自身體內的脂肪來維持生命,直到小鴯鶓脫殼而出。每次孵化後,雄性體重會降低許多,雛鳥出殼後,仍由父親照料近2個月。 雌雄鴯鶓每隔一兩天交配一次,交配後鴯鶓會生下深綠色的蛋,蛋殼很厚,約一斤重。大約生了七個蛋之後,雄鴯鶓開始坐在蛋上孵蛋。並由家庭的父親負責孵化。從此雄鴯鶓不吃不喝,每天之因需要翻轉蛋的時候才會站起來10次左右。在大約8周時間,它靠體內的脂肪生存,每天只喝一點晨露。孵化期需時8星期,在這段時期,雄鳥不會離開鳥巢。雛鳥在出生後會跟隨父親兩年。 雄鴯鶓開始孵蛋之後,雌鴯鶓繼續生蛋,但是不再與它交配。雌鴯鶓一般下蛋8至10隻,有時也會有10-25隻。與很多其他澳洲鳥類一樣,鴯鶓不是忠實的一夫一妻制,每當雄鳥開始孵蛋,雌鳥便會與其他雄鳥交配。一窩雛鳥之中,可達一半是雌鳥和其他雄鳥的產物。 有些雌鳥會留守鳥巢直至雛鳥破殼而出,但大部份下蛋後不久便會離巢,而且往往在別處再築巢;如果天氣良好,一隻雌鴯鶓可以下三窩蛋。在熱帶北部,季節與澳洲相反,雨季在夏天,鴯鶓會在雨季前交配。據可靠的報告所述,如果雨季遲來,鴯鶓交配亦會順延。 雖然有雄鴯鶓堅守鳥巢,但鴯鶓蛋仍然常被偷去,其中以巨蜥(w:goanna)為甚;據估計,每五隻孵出的小鴯鶓當中,有四隻可以平安長至成年。 鴯鶓是早成雛,新孵出的小鳥很活躍,幾天之後就可以離開巢。開始大約25厘米高,身上有棕黃色的條紋。3個月之後條紋淡化消失。鴯鶓父親至少撫養它們6個月。 雄鴯鶓往往會收養任何流浪的雛鳥,只要這些小鳥不會大於雄鴯鶓自己的孩子。小鴯鶓長起來非常快(一周最多可以長一公斤),12到14個月之後就長成大鳥。它們很多和父母繼續一起生活6個月,之後分家開始撫育第二代。野生鴯鶓可以活10年,家養的可以活20多年。
兔耳袋狸是澳大利亞最奇特的有袋目動物之一,分為兩種:普通兔耳袋狸和小兔耳袋狸,後者已於1950年滅絕。屬於脊索動物門、哺乳綱、袋狸目、袋狸科、兔耳袋狸屬。
夜間活動,不善結群。白天呆在地下洞穴中。洞穴很深,距地面1-2米,通常只有1個出口,並隱於乾旱草原的灌叢或草叢中。食性雜,既食昆蟲及其幼蟲,也食草籽、果實和真菌類
繁殖
每年3-5月份繁殖,每次產仔1-3隻。育兒袋開口於後下方。兔耳袋狸一年四季均可交配繁殖,但主要集中於3-5月,母獸的懷孕期約14~17天,每胎1~3仔,哺乳期3~4個月,期間 幼仔一直呆在母親的育兒袋裡,5~6個月大時性成熟,壽命8~10年。
樹袋鼠是生活在樹上的袋鼠科動物。它們分布在新幾內亞、昆士蘭極東北區及鄰近島嶼的雨林。雖然大部份都是生活在山區之中,當中也有幾個物種棲息在低地中,如皂樹袋鼠。大部份樹袋鼠都因獵殺及失去棲息地而被列為瀕危。 現時已知約有12種樹袋鼠,一些分類卻仍未明。它們的毛色及大小有顯著不同,頭部及身體長41-77厘米,尾巴長40-87厘米,重14.5公斤。雌性較雄性細小。樹袋鼠主要吃葉子及果實,另外也會吃穀物、花朵、樹汁、樹皮、蛋及雛鳥。它們的牙齒適合撕開葉子而非砌斷草。它們的胃部很大,內里的細菌可以幫助分解植物纖維
樹袋鼠相信是演化自與現今袋鼠及小袋鼠相似的祖先,仍保有一些袋鼠科在平原上生活的適應性,如巨大的後腳及窄長的腳掌。樹袋鼠發展出很長的尾巴,用以平衡身體;前肢強壯,適合攀樹。腳稍短及闊,有很長的爪,腳掌具彈性,都是適合抓樹的特徵。 相信所有袋鼠的祖先都是細小的樹棲有袋類,就像現今一些澳洲的負鼠。自這些祖先走到地上來,開始演化出適合地上頻繁運動的身體後,就分支出最早期的袋鼠科。樹袋鼠的祖先為何又回到樹上則不詳,但相信是因缺乏廣闊的地方所致 運動 樹袋鼠在地上行動很緩慢及笨拙。它們會以行走的步伐及笨拙的跳躍方式來運動,並會將身體向前傾來平衡重重的尾巴。但當它們走回樹上,它們卻十分靈活。它們以前肢抱著樹干,並以強壯的後肢跳躍來攀樹。它們是飛躍的能手,可以跳逾9米,更可以從高18米的樹上跳落地上。
紅袋鼠又名大赤袋鼠。這類袋鼠是袋鼠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產於澳大利亞及其附近島嶼,是澳大利亞的特產動物之一
紅袋鼠其實只有雄性體色是紅色或紅棕色,其雌性體色都呈藍灰色。袋鼠前肢短小,後腳長而有力,行進時,完全以後腳來跳,大尾巴則保持平衡。它們善於跳躍,能跳7—8米遠,1.5—1.8米高。如果它們去參加奧運會,一定能拿到「雙跳冠軍」。大袋鼠喜歡搞「小團體」,往往是結小群生活於草原地帶,活蹦亂跳地在夜間覓食各種草類、野菜等
生長繁殖
它們一般1.5—2歲成熟,壽命20—22年,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公約附錄上。紅袋鼠全年均可繁殖,經過艱苦的「十月懷胎」—袋鼠的孕期為343天,一般產下一仔。當袋鼠媽媽快生小寶寶時,便忙著口袋,用舌頭把裡面的臟東西舔干凈。 袋鼠家族中「種族歧視」十分嚴重,它們對外族成員進入家族不能容忍,甚至本家族成員在長期外出後再回來也是不受歡迎的。家族即使接受新成員,也要教訓一番,直到新成員學會許多「規矩」後,才能和家族融為一體。 生活於澳大利亞東南部開闊的草原地帶的大赤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動物,也是袋鼠類的代表種類,堪稱現代有袋類動物之王。 大赤袋鼠的形體似老鼠,彷彿一隻特大的巨鼠。其實,它與老鼠並沒有什麼親緣關系。它的體毛呈赤褐色,體長130—150厘米,尾長120—130厘米,體重70—90千克。頭小,顏面部較長,鼻孔兩側有黑色須痕。眼大。耳長。相貌奇特,惹人喜愛。它們的頭小,耳大,眼睛也很大。適應於跳躍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來摟取食物,後肢強大,趾有合並現象,一步可跳5米遠,時速可達40—65公里。尾長大,為棲息時的支撐器官和跳躍時的平衡器。
生活習性
大赤袋鼠多在早晨和黃昏活動,白天隱藏在草窩中或淺洞中。喜歡集成20~30隻或50~60隻群體活動,以草類等植物性食物為主。它膽小而機警,視覺、聽覺、嗅覺都很靈敏。稍有聲響,它那對長長的大耳朵就能聽到,於是便溜之大吉了。 一般認為,袋鼠最早是由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發現的。其實並非如此。在他以前140年,荷蘭航海家弗朗斯·佩爾薩特於1629年就遇上了袋鼠。那一年,佩爾薩特的輪船在澳大利亞海岸附遍擱了淺,看見了袋鼠以及懸吊在它的腹部的育兒袋裡的乳頭上的幼仔。但是,這位細心的船長竟錯誤地推測,幼仔是直接從乳頭上長出來的。不過,他的報道並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很快就被人們完全忘記了。 而庫克船長第一次看見袋鼠的時間是1770年7月22日,那一天他派幾名船員上岸去給病員打鴿子,改善生活。那是在澳洲大陸指向新幾內亞的那個「手指尖」——約克半島附近。現在的庫克豪斯就坐落在這里,這個城市是以偉大的航海家庫克的名字命名的。人們打獵回來以後,說看到一種動物,有獵犬那麼大,樣子倒蠻好看,老鼠顏色,行動很快,轉眼之間就不見了。兩天以後,庫克本人證實了船員們所說的並沒有弄錯,他自己也親眼看見了這種動物。又過了兩周,參加庫克考察隊的博物學家約瑟夫·本克斯帶領四名船員,深入內地進行為期三天的考察。後來,庫克是這樣記載的: 「走了幾里之後,他們發現四隻這樣的野獸。本克斯的獵狗去追趕其中兩只,可是它們很快跳進長得很高的草叢里,狗雅以追趕,結果讓它們跑掉了。據本克斯先生觀察,這種動物不像一般獸類那樣用四條腿跳,而是像跳鼠一樣,用兩條後腿跳躍。」 有趣的是,由於他們對這種前腿短、後腿長的怪獸時感到非常驚異,就問當地的土著居民怎樣稱呼這種動物,土人回答:「康格魯(kangaroo)」。於是,「康格魯」便成了袋鼠的英文名字,並沿用至今。可是人們後來才弄明白,原來「堪加魯」在當地土語中是「不知道」的意思。
Ⅳ 澳大利亞的兩種卵生哺乳動物是什麼
原獸亞綱的 鴨嘴獸 和 針鼴
Ⅵ 澳大利亞的動植物有哪些
國獸—袋鼠
澳洲有許多其它大陸所沒有的動植物,其中最奇特的就是有袋動物,共有125種,袋鼠是其中的佼佼者,被譽為國獸。
袋鼠的英文名稱是KANGAROO(堪格路),是土族語中「不知道」的意思。據說白人剛登上澳洲大陸時,不識這種跳躍前進的奇怪傢伙是甚麼,故問土族人。土族人則不知道白人在說什麼,回答「堪格路」(不知道!)白人以為是獸名。
袋鼠有45個品種,最小的鼠形袋鼠只有幾英寸,而最大的灰袋鼠站起來有兩米多,體重達80公斤。袋鼠大腿肌肉發達,一跳可達十幾米,最高時速到60公里。粗壯的尾巴起平衡作用,休息時是舒適的支柱,遇到敵手,又是 一件武器,橫掃一下能置時手於死地。
可愛的樹熊
樹熊英文名「KOALA」(考拉),源於土族語「不喝水」之意。樹熊以桉樹葉為食物和飲料,故可長期不喝水。樹熊性情溫順,膽子很小,又矮又胖,樣子顯得憨掬可愛。
鴨嘴獸和針鼴
鴨嘴獸和針鼴,這兩種動物是地球上僅存的卵生哺乳動物。鴨嘴獸既能在水中嬉遊,又可在陸上爬行,又具鳥類的特點,是研究動物進化的活標本。
澳洲其它珍稀的動物還有:琴鳥、鴯鶓、巨晰等。
硬木之王—桉樹
澳洲是桉樹的故鄉,桉樹多達500種以上。其中的亞拉桉,被稱為硬木之王,有時要用炸葯才能進行採伐。杏仁桉和山桉則是世界上最高的喬木,高度可達80米以上,越過北美巨杉「世界爺」。桉樹一身是寶,除木材外,其葉中可提取一種名貴的香料—桉葉油。
籬笆樹—金合歡
金合歡屬豆類,葉顯羽狀,互生,夜間成對相合。金合歡喜陽光,開花一片金黃璀璨,樹皮可提制栲膠,澳人多用其作圍牆或美化庭院,故有「籬笆樹」之稱。
山茂樫與「瓶刷花」
山茂樫是常綠喬木,春秋開花,花形極似瓶刷,其花被稱為「瓶刷花」。其樹干堅硬,製作的木器經久耐用,常年不腐。
能儲水的樹
在昆州和北領地的沙漠地區,有一種枝幹胖胖的瓶樹,它胖胖的樹身可在雨季把在量水份吸收進去,備乾旱時用。在沙漠中旅行的人,只要找到瓶樹,用小刀在樹幹上挖一小口,就會有水流出來。
澳洲地大物博,有無數奇花異卉,顏色五彩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