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小麥主要進口哪個國家
主要從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進口高品質的小麥。
以2018年為例,我國小麥進口來源國分別有加拿大(44.64%),澳大利亞(16.02%),美國(11.66%),哈薩克(18.37%),俄羅斯(5.62%),烏克蘭(3.22%)等。
小麥是小麥屬植物的統稱,代表種為普通小麥(學名:TriticumaestivumL.)是禾本科植物,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谷類作物,小麥的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磨成麵粉後可製作麵包、饅頭、餅干、面條等食物,發酵後可製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物質燃料。
㈡ 世界主要小麥進出口國有哪些
從世界范圍看,小麥生產分布非常廣泛,各大洲均有種植,且各洲小麥產量分布情況與面積比重大體一致。小麥生產主要集中在亞洲,種植面積約占總體的 45%,其次是歐洲,佔25%,美洲佔15%,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各佔5%左右。亞洲和歐洲既是生產大洲,也是消費大洲,但當亞洲年產量不足時,需要大量進口;北美洲和大洋洲雖然產量不是很高,但洲內消費比例較低,大部分用於出口;非洲產量最低,但消費量相對較高,需要大量進口;南美洲生產和消費總量基本持平。
從國別看,世界小麥主要出產於中國、印度、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和阿根廷等國家,這7個國家小麥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 57%。世界小麥的出口國相對集中,預計從目前到2015年期間,阿根廷、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和歐盟 25國將是小麥出口市場的主力軍,烏克蘭和哈薩克的出口提高,將為出口國造成越采越大的競爭壓力。
與出口相反,小麥的消費和進口國比較分散,小麥貿易呈現量大、交易范圍廣和參與國家多等特點。中國是全球小麥產量和消費量最大的國家。我國進口的小麥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和加拿大。(趙萍)
《環球時報》2008年5月7日第5版
㈢ 加拿大與澳大利亞的異同點
加拿大的國內生產總值近8000億美元,已被列為西方最大、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之一。除此之外,加拿大的經濟還有多樣化和多機會的特點。目前,加拿大經濟正處在高產出、低通貨膨脹率、單位勞動力成本下降、出口極劇上升階段,並擁有一個健康的商業投資環境。作為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加拿大政府一貫致力於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加拿大最主要的三個大行業分別為:自然資源業,製造業和服務業。
多年以來,自然資源一直在加拿大經濟發展中占重要地位。現在,自然資源仍然重要,但在生產總值中持續下降,農業、采礦業、伐木業和其他工業占經濟生產總值的不足8% 。自然資源業也包括林業、漁業、采礦業和能源業。這些行業為促進加拿大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水利資源是加拿大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水力發電佔全國總發電量的四分之三,僅次於美國、俄羅斯,是世界第三大水力發電國。加拿大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林業非常發達,對加拿大的經濟至關重要。礦產資源是加拿大最寶貴的資源。加拿大擁有現代經濟所需的幾乎所有礦產品。它出產60多種礦物。其中最有價值的是原油、天然氣、鐵礦石、鎳、鋅、石棉和鉀鹽。加拿大鎳和鋅的產量居世界首位,鉀鹽的產量為世界第二,金、銀的產量分別為世界第三和第四。加拿大有豐富的鈾和鋁資源,是鈾的主要生產國。 製造業在加拿大經濟中占重要地位。1995年製造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9%。主要產業有汽車製造和食品加工等。加拿大製造業產品主要包括紙張、技術設備、汽車、食品、服裝等等,是世界最大的木材和新聞紙的出口國。加拿大製造業最大的貿易夥伴是美國。 加拿大同其他發達國家一樣,以服務業占經濟主導地位。今天,加拿大是西方七國組織中服務業僅次於美國,位居第二的國家,服務業佔加拿大經濟生產總值的67%,並為勞動力市場提供了約70%的工作。涉及的領域包括:運輸、教育、保健、建築、金融、通信和政府部門。目前加拿大70%以上的勞動力從事於服務業。 從1994年1月1日生效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使得加拿大經濟更緊密地同美國經濟聯系在一起。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隊伍,高效的基礎設施,充足的自然資源,優良的投資環境使加拿大越來越得到國際投資者的青睞。另外,如電子、生物、環保等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和日益增長的國際企業的介入,為加拿大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加拿大的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起重要作用。主要農產品為小麥、燕麥和大麥等,加拿大是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小麥的產區主要是平原三省,這里土地肥沃、降雨量充足、土地平坦,適於農機耕作。這個地區生產的糧食是如此之多,以至人們不但把它稱為加拿大的糧倉,而且也把它稱為世界糧倉。據估計,一個加拿大農民生產的糧食足夠養活55口人
澳大利亞經濟特點
1970年代-1980年代,澳大利亞通過一系列有效的經濟結構調整和金融自由化改革,保證了國家經濟金融和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的逐步實現。在1990年代至今的十多年內,澳大利亞經受住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與考驗,連續十多年保持快速增長,並維持了較低的通脹率和失業率。
澳大利亞經濟增長狀況
自1990年以來,澳大利亞經濟保持了快速增長。從1996年至2006年的十年間,該國實際GDP平均增長率達到了3.26%,年均GDP增速位列全球第7,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強勁的國家之一。
四大產業支撐澳大利亞經濟。
目前,服務業、製造業、采礦業和農業是澳大利亞的四大主導產業。據澳大利亞官方統計,2006年澳大利亞服務業、製造業、采礦業和農業的產值,分別佔GDP的78%、13%、5%和4%。
豐富多樣的礦產資源、技能熟練的采礦專業人材以及先進的採掘加工技術等因素,使澳大利亞成為全球采礦業的領先國家。目前,采礦業佔澳大利亞經濟總量的5%左右,礦產出口總值佔全國出口收入的三分之一。據澳統計局統計,1994-2006年的13年間,采礦業產值由23.5億澳元迅速攀升至125.84億澳元。在中國和印度對原材料巨大需求的帶動下,澳大利亞采礦業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由於服務業、采礦業以及製造業的飛速發展,澳大利亞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由1970年的7%下降到2006年的4%左右,農業部門所佔社會就業比重也由1970年的8.2%降至2006年的4.6%。然而該國農業本身仍有較大發展,農業的產量、產值和效益均不斷提高,農產品出口也在大幅增加。
消費支出佔比七成,固定資本投資快速增長。
2006年,澳大利亞私人消費與政府消費分別達到5433.7億和1718.5億澳元,佔GDP的比重分別為58.9%和 18.6%,二者合計高達77.5%,固定資產投資佔GDP的比重僅為7.2%。顯然,相對於投資而言,消費在澳大利亞經濟中處於更重要的地位。
自1993年以來,受采礦業、製造業等行業迅速發展以及悉尼奧運會的拉動,澳大利亞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並於2000年攀升至393億澳元,但奧運會後兩年內投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放緩,加之該國當年經濟衰退的影響,使2001和2002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出現負增長。不過,房地產業的持續升溫,尤其是在精密製造業和澳洲西部采礦業的拉動下,澳大利亞固定資產投資再次出現了井噴式快速增長,這也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繁榮。2006年,澳大利亞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657億澳元,同比增長4.6%。
消費物價指數整體上揚,通脹壓力逐漸顯現。
雖然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但澳大利亞通貨膨脹率依然處於較低水平,消費物價指數增長較為平緩,其中,2003年和2004年該國消費物價指數分別增長1.9%和2%。不過從2005年起,澳大利亞通脹率有所抬頭,當年消費物價指數大幅增長3.3%,雖然澳央行採取一系列的調控措施,但2006年CPI依然增長了3%,其中二季度CPI增幅高達4.4%,創下了CPI近十年來的新高。隨著通脹壓力的不斷加大,澳央行也相應地將基準利率從2004年的4.75%提升至2006年的6.25%。為進一步抑制通貨膨脹,澳大利亞央行於今年8月8日再次提升基準利率25個基點至6.50%熣庖彩親勻ツ輳翟亂岳窗拇罄亞央行第四次加息。
進出口總額均穩步增長,貿易逆差余額有所減校
近年來,澳大利亞對外貿易保持了較快增長勢頭,進出口商品貿易總額已由1992年的912.5億美元攀升至2006年的2924.1億美元,年均增幅高達29.1%。隨著亞洲新興經濟體對資源需求的加大,預計未來澳大利亞貿易赤字將進一步收縮。
澳大利亞經濟增長的動因分析
以外向型經濟和專業化為特徵的產業結構調整。
為提升本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澳大利亞於1970年代開始了全國性的經濟結構調整。一方面,國民經濟由內向型向外向型轉變。澳政府逐漸意識到發展外向型經濟可以突破國內市場狹小的限制,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而且出口增長還可以改善國際收支情況,因此開始注重發展外向型經濟,以增加出口來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
另一方面,製造業由多元化向專業化轉變。為擺脫殖民經濟的後遺症,減少對進口產品的依賴,二戰後澳大利亞製造業發展主要以多元化為目標,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1970年代初,澳政府逐步轉變製造業發展模式,為更好地利用其生產要素稟賦優勢,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製造業,政府大力支持企業在維持一定生產技術和能力基礎上,逐步向專業化生產轉變。為此,政府力求使產品結構合理化,並調整了工業地區分布和企業組織。在政府政策的指導下,一些電子元件、大型船舶停產,而許多新產品(如食品、醫療器械和文化用品等)則陸續投產,一些工業如汽車和造船業也進行了整頓。
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進出口貿易。
澳大利亞是個資源大國、人口小國,資源成本低、勞工成本高,製造業價格在國際上比較優勢低。為此,澳政府揚長避短,通過國內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調整,同時出台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擴大貿易夥伴等寬松的外貿政策,調整進出口貿易結構。澳大利亞充分發揮其自然資源豐富的優勢,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初級產品出口國,其傳統出口產品為礦產品、畜牧產品和農產品,包括煤炭、黃金、羊毛、牛肉、鐵礦石、鋁礬土、鋁、原油和精煉油、天然氣、棉花和糖。其中,燃料和礦產品出口約佔澳出口總值的1/3。
引進競爭機制的國內市場發展戰略。
澳大利亞人口只有2100萬,但私人消費己占其GDP的60%,強勁的國內消費市場使得澳大利亞經受住了亞洲金融危機以及2003年嚴重旱災的雙重考驗。取得的成績要歸功於澳政府著力培育競爭的國內市場,並出台了一系列符合市場規律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政策。一是積極推進國企私有化改革,增強企業的活力牰是取消市場准入壁壘,實施放鬆金融、勞動力等市場管制政策,提供富有競爭的市場環境犎是通過稅收、福利等分配製度改革,提高市場資源配置能力犓氖峭ü充分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鼓勵消費信貸等措施,提高個人即期消費能力。國內市場的培育既拉動了內需,又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維護了社會穩定。
以放鬆管制為主要內容的金融自由化改革。
1940年代至1970年代,澳大利亞長期對金融業實行嚴格的管制,堪稱當時全球金融管制最嚴的國家之一。
對澳大利亞金融業來說,以放鬆管制為主要內容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無疑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在1980-1985年短短的6年時間內,澳大利亞取消或放鬆了幾乎所有的金融管制措施,金融自由化一步到位,澳大利亞在發達國家中很快由金融管制最嚴的國家變為管制最松的國家。
㈣ 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對比
澳大利亞和加拿大
你別的這兩個國家可真得都不錯
加拿大:自然地理:面積為9970610平方公里。位於北美洲北半部(除阿拉斯加半島和格棱蘭島外,整個北半部均為加拿大領土)。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南界美國,北靠北冰洋。西北與美國的阿拉斯加州接壤,東北隔巴芬灣與格陵蘭島相望。海岸線長24萬多公里。東部為丘陵地帶,南部與美國接壤的大湖和聖勞倫斯地區,地勢平坦,多盆地。西部為科迪勒拉山區,是加拿大最高的地區,許多山峰在海拔4000米以上。北部為北極群島,多系丘陵低山。中部為平原區。最高山洛根峰,位於西部的洛基山脈,海拔為5951米。加拿大是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國家之一。
人口:2980萬(1996年1月加拿大統計局數字)。英裔居民佔42%,法裔居民約佔26.7%,其他歐洲人後裔佔23%,土著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佔5%,其他民族佔1.5%。華人約100萬人。官方語言為英語和法語。居民中信奉天主教的佔47.3%,信基督教新教的佔41.2%。
首都:渥太華(Ottawa)。主要城市:多倫多、溫哥華。
行政區劃:加拿大有10個省和三個地區。10個省是:艾伯塔省、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馬尼托巴省、新不倫瑞克省、紐芬蘭-拉布拉多省、新斯科舍省、安大略省、愛德華王子島省、魁北克省、薩斯喀徹溫省。三個地區是:西北地區、育空地區和努納武特地區。各省設有省政府和選舉產生的省議會。
簡史:加拿大一詞出休倫—易洛魁語,意為「村落、小房或棚屋」。1435年法國探險家卡蒂埃到此,問印第安人此地名稱,酋長答「加拿大」,意指附近的村落。卡蒂埃誤認為是指整個地區,從此便稱之為加拿大。另一說法是,1500年葡萄牙探險家科爾特雷爾到此,見到一片荒涼,便說Canada!意為「這兒什麼也沒有」。加拿大最早的居民是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17世紀起,法英殖民主義者先後入侵,建立了殖民地。1756—1763年期間,英、法在加拿大爆發「七年戰爭」,法國戰敗,將殖民地割讓給英國。1848年英屬北美殖民地成立了自治政府。1867年7月1日英國議會通過「不列顛北美法案」,將加拿大省、新不倫瑞克和新斯科舍合並為一個聯邦,成為英國最早的一個自治領,稱加拿大自治領,1870—1949年其他省陸續加入聯邦。1926年英國承認加拿大在國際談判和國際事務上的主權,獲得了外交上的獨立。1931年成為英聯邦成員國,其議會也獲得了同英議會平等的立法權。1967年魁北克人黨提出了要求魁北克獨立的問題,1976年該黨在省選舉中獲勝。1980年魁北克就獨立一事舉行了公民投票,結果反對者居多,但該問題並未最後解決。1982年3月英國上院和下院通過《加拿大憲法法案》,4月法案經女王批准生效,加拿大從此獲得了立法和修案的全部權力。
政治:加拿大至今沒有一部完整的憲法,主要由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通過的憲法法案所構成,其中包括1867年在英國議會通過的《不列顛北美法案》、1867年-1975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以及1982年在加拿大議會通過的《1982年憲法法案》。根據憲法,加拿大國家元首為英國女王,由總督代表女王執掌國家的行政權。總督由總理提命,女王任命。聯邦議會是國家最高權力和立法機構,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參眾兩院通過的法案由總督簽署後成為法律。總督有權召集和解散議會。政府為內閣制,是執行機構。由眾議院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組閣,其領袖任總理,領導內閣。
外交:加拿大把維護世界和平與國家安全、促進經濟發展、在全球范圍內推動民主和尊重人權、宣傳加文化價值觀置於其對外政策的首位。美國是加拿大的主要盟國,兩國關系密切,加歷屆政府都把對美關系擺在對外政策的優先地位。
澳大利亞: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北臨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與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東北隔珊瑚海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毗鄰,西瀕印度洋,東、南臨塔斯曼海。澳大利亞由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等島嶼組成,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佔大洋洲的絕大部分。海岸線長36735公里。雖四面環水,沙漠和半沙漠卻佔全國面積的35%。森林面積為1.56億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0%。全國分為東部山地、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3個地區。全國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撥2230米,最長河流墨爾本河長3490里。中部的埃爾湖是澳大利亞的最低點,湖面低於海平面12米。在東部沿海有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北部屬熱帶,大部分屬溫帶。年平均氣溫北部27℃,南部14℃,內陸地區乾旱少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東部山區500—1200毫米。
人口: 1920萬(2000年6月),其中74. 2%是英國及愛爾蘭後裔;亞裔佔4. 9%(其中華人、華僑約45萬人);土著居民佔2%,約37. 5萬人。通用英語。居民中有70. 3%信奉基督教,信奉其他宗教的佔3. 4%,少數信奉猶太教、伊斯蘭教和佛教。非宗教人口佔25. 1%。
首都:堪培拉(Canberra) ,人口約31萬(2000年6月),年平均溫度20℃。
行政區劃: 澳大利亞全國分為6個州和兩個地區。各州有自己的議會、政府、州督和州總理。6個州是: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昆士蘭、南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兩個地區是:北部地方、首都直轄區。
簡史:澳大利亞原為土著人居住地區。17世紀初,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人抵達這里。1770年英國庫克船長率船隊抵澳東海岸,宣布它為英殖民地。1788年英航海家菲利普率首批移民1030人(包括流放犯736人)在悉尼附近定居。這里一度成為英國的罪犯流放地,其後自由民紛紛移居至此。19世紀末,英國先後建立了6個殖民區。1900年7月英議會通過《澳大利亞聯邦憲法》,1901年1月1日,澳各殖民地改為州,組成澳大利亞聯邦,成為英國的自治領。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1931年澳大利亞獲內政、外交、自主權,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
政治:澳大利亞的國家元首為英國女王,女王由總督代表。總督由總理提名,由女王任命。在聯邦行政會議的咨詢下執掌聯邦政府的行政權。聯邦議會是澳的最高立法機構,由女王和參、眾兩院組成。1992年12月17日,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內閣會議決定,澳大利亞的新公民不再向英國女王及其繼承人宣誓效忠。
一群袋鼠在新南威爾士州的馬卡里濕地覓食
經濟:礦產資源豐富,至少有70餘種。其中,鉛、鎳、銀、鉭、鈾、鋅的已探明經濟儲量居世界首位。澳是世界上最大的鋁土、氧化鋁、鑽石、鉛、鉭生產國,黃金、鐵礦石、煤、鋰、錳礦石、鎳、銀、鈾、鋅等的產量也居世界前列。同時,澳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煙煤、鋁土、鉛、鑽石、鋅及精礦出口國,第二大氧化鋁、鐵礦石、鈾礦出口國,第三大鋁和黃金出口國。已探明的有經濟開采價值的礦產蘊藏量:鋁礬土約31億噸,鐵礦砂153億噸,煙煤5110億噸,褐煤4110億噸,鉛1720萬噸,鎳900萬噸,銀40600噸,鉭18000噸,鋅3400萬噸,鈾61萬噸,黃金4404噸。澳原油儲量2400億公升,天然氣儲量13600億立方米,液化石油氣儲量1740億公升。森林覆蓋率20%,天然森林面積約1.55億公頃(三分之二為桉樹),用材林面積122萬公頃。澳漁業資源豐富,捕魚區面積比國土面積還多16%,是世界上第三大捕魚區,有3000多種海水和淡水魚以及3000多種甲殼及軟體類水產品,其中已進行商業捕撈的約600種。澳最主要的水產品有對蝦、龍蝦、鮑魚、金槍魚、扇貝、蚝、牡蠣等。工業以礦業、製造業和建築業為主。澳農牧業發達,農牧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國。農牧業用地4.555億公頃,佔全部國土面積的59%。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油籽、棉花、蔗糖和水果。旅遊業是澳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澳旅遊資源豐富,著名的旅遊城市和景點有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阿得雷德、珀斯、大堡礁、黃金海岸和達爾文等。
新聞出版:有4大報業集團:先驅報和時代周刊雜志集團、默多克新聞公司、費爾法克斯公司和帕克新聞聯合控股公司。其中,默多克新聞公司發展最快,近年來還買下了英國的《泰晤士報》和美國的《紐約郵報》,已成為國際性的報業集團。主要報刊有:《澳大利亞人報》、《悉尼先驅晨報》、《世紀報》、《金融評論報》、《堪培拉時報》。澳有期刊1400多種,《澳大利亞婦女周刊》是發行量最大的刊物。《公報》周刊(1880年創刊)是最老的刊物之一。澳聯合新聞社是澳最大通訊社,總部在悉尼,1964年起與路透社結為聯社。
澳有三個管理廣播電視系統的法定機構。(1)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有4個電台網,通過州和地區首府的製作傳送設備向全國播放非商業性廣播和電視節目,並為邊遠地區提供衛星服務;通過澳大利亞廣播電台(Radio Australia)和澳大利亞國際電視台(Australian Television International)向海外播放,節目內容不受政府控制。年度預算大部分由聯邦議會提供基金。(2)澳大利亞廣播事業局(Australian Broadcasting Authority):管理商業性電台和社區廣播,收費並發放許可證。全國有商業電台120多家,商業電視台50多家。(3)澳大利亞特別節目廣播事業局(Special Broadcasting Service,SBS):主管澳大利亞民族電視台(SBS電視台)和SBS廣播台,由聯邦政府資助。SBS電視台是一個多元文化電視台,1980年10月24日聯合國日開始工作,除新聞、體育和部分記錄片用英語播送外,其餘節目均用澳各民族語言配英文字幕播送,為非英語背景人士提供了了解世界的機會。
外交: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重點是密切同亞太地區各國的關系、並加強同澳有重要聯系的發達國家的關系。外交政策宗旨是捍衛國家主權和獨立,推進澳的經濟和戰略利益。重點是加強同美國的聯盟關系,發展與亞洲,尤其是東亞的關系;將與美國、日本、中國、印尼的關系作為澳最重要的四大雙邊關系;主張種族平等,消除種族歧視,改善人權狀況,反對將人權與貿易掛鉤。
以上都是摘至新華網
㈤ 全球十大小麥出口國是哪些國家
全球十大小麥出口國我不知道,但是樓上說的很可能不對,印度好像小麥的產量並不是很多,況且印度還有那麼多的人?印度的稻米倒是出口的。
小麥出口較多的我可以確定的有美國、俄羅斯、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
中國雖是全球最大的小麥生產國之一,但也是主要小麥進口國之一,因為中國進口小麥主要是為補充庫存,當中主要來自澳洲、加拿大、法國、美國及阿根廷。國際市場小麥價格飛漲,對中國難免有影響。
以下是美國農業部估計的全球主要小麥出口國的出口情況:
國家出口量(萬噸)*
2009/20102010/11**(7月)
美國2,3602,700
加拿大1,8501,550
俄羅斯1,7501,500
澳洲1,4001,500
哈薩克750800
烏克蘭920800
阿根廷450700
㈥ 世界小麥主產區都是哪些國家
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這些是主要的。見地理課本
㈦ 中國進口小麥主要進口哪個國家的
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
目前我國主要從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進口高品質的小麥。
以2018年為例,我國小麥進口來源國分別有加拿大(44。64%),澳大利亞(16。02%),美國(11。66%),哈薩克(18。37%),俄羅斯(5。62%),烏克蘭(3。22%)等。
中國小麥產量2013年,小麥產量12371。03萬噸。2014年,小麥產量12832。09萬噸。2015年,小麥產量13263。93萬噸。2016年,小麥產量13327。05萬噸。2017年,小麥產量13433。39萬噸。2018年小麥產量13144。05萬噸。2019年,小麥產量13359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