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幫我看看這鳥叫什麼名字~~~澳大利亞比較多
[黑頭]白䴉WhiteIbis
鸛形目>䴉科>白䴉屬
CICONIIFORMES>Threskiornithidae
>Threskiornismelanocephalus描述:體大(76厘米)的白色䴉。頭黑色,嘴長而下彎,尾為灰色的蓬鬆絲狀三級覆羽所覆蓋。
虹膜-紅褐色;嘴及腳-黑色。
叫聲:通常無聲,但繁殖季節發出奇怪的咕噥聲。
分布范圍:印度、中國華南及華東、日本、東南亞、大巽他群島。
分布狀況:全球性近危(Collar
etal.,
1994)。可能繁殖於黑龍江,但在中國尚無繁殖記錄。冬季候鳥罕見於華東及華南沿海,偶爾至內陸遠及四川、雲南和西藏東南部。
習性:喜多蘆葦的沼澤及漫水的多草地。常成小群,不停走動尋找食物或成群飛翔。與鸛及其他水鳥混群營巢。俗名:黑頭白
在網路里搜索 雀知音 有這種鳥類的叫聲!
② 澳大利亞代表性動物是什麼
澳大利亞代表性動物是鴯鶓。
鴯鶓,鳥綱鴯鶓科唯一物種,體高150-185厘米,體重30-45千克,壽命10年。擅長奔跑,是大洋洲的特產,世界上第二大鳥類,僅次於非洲鴕鳥,因此也被稱作澳洲鴕鳥。成年雌性比雄性大。
鴯鶓形似非洲鴕鳥而較小,屬於平胸總目,沒有龍骨,嘴短而扁,羽毛灰色、褐色或黑色,長而捲曲自頸部向身體的兩側覆蓋。翅膀退化,完全無法飛翔。翅膀比非洲鴕鳥和美洲鴕鳥的更加退化,足三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種之一。
棲息於澳洲森林,草原和沙漠地帶,以樹葉和野果為食。鴯鶓是澳大利亞的國鳥。
生活習性:
鴯鶓喜愛生活在草原、森林和沙漠地帶,全身披著褐色的羽毛,擅長奔跑,時速可達69千米,並可連續飛跑上百公里之遙。鴯鶓雖有雙翅,但同鴕鳥一樣已完全退化,無法飛翔。軀干、翼被覆纖細的粗發狀羽毛,呈灰褐色。以野草、種子、果實等植物及昆蟲、蜥蜴等小動物為食。它能泅水,可以從容渡過寬闊湍急的河流。
③ 澳大利亞有哪些珍稀動物
澳大利亞珍稀動物如下:
鴯鶓(Emu)
鴯鶓是出現在澳大利亞國徽上的動物之一,是飛翔功能已經退化的大鳥,它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鳥,鴯鶓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種之一,是鳥綱鶴鴕目鴯鶓科唯一殘存種。
樹袋熊(Koala)
又名樹熊或考拉,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之一,既是澳大利亞的國寶,又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屬哺乳類中的有袋目樹袋熊科,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尤加利樹林區。
鴨嘴獸(Platypus)
澳大利亞的單孔類哺乳動物,鴨嘴獸是出現在澳大利亞20仙硬幣上的動物,它們分布於澳大亞東部約克角至南澳大利亞之間,在塔斯馬尼亞島也有棲息。
袋鼠(Kangaroo)
原產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所有澳大利亞袋鼠,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里的除外,都在野地里生活。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所有袋鼠,不管體積多大,有一個共同點:長著長腳的後腿強健而有力。袋鼠以跳代跑,最高可跳到4米,最遠可跳至13米,可以說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
④ 澳大利亞的國鳥是什麼鳥
澳大利亞官方雖然沒有選定國鳥,但民間選定兩種國鳥——琴鳥和鴯鶓,都是澳大利亞的特產鳥。
1、琴鳥集形態華麗和鳴聲優美於一身,舞姿優美,歌聲悅耳,讓人贊嘆不已。琴鳥作為澳大利亞國鳥,象徵美麗、機智、真誠和吉祥,深受人們的愛戴。
世界各國國鳥,大致可將其評選標准分為三類。
一、民族精神象徵
民族精神象徵的需要確定國鳥。當年美國國會經過多番爭論,最後選定了白頭海雕,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中了它所蘊含的威猛、強悍的精神。
同樣,不少國家就選擇了鷹、雕、隼、鷲等猛禽作為國鳥,如菲律賓的食猿雕、阿爾巴尼亞的山鷹、厄瓜多的大兀鷹、比利時的紅隼、冰島的矛隼、智利的安第斯神鷲等,而雄鷹則被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印尼、波蘭等數十國相中作為國鳥。
二、該國人民熱愛
選擇深受當地人們喜愛的常見鳥類。
三、特有珍稀物種
將該國特有的珍稀鳥類定為國鳥,如瓜地馬拉的鳳尾綠咬鵑、日本的綠雉等,從而讓全國民眾都來關注、愛護這些珍禽。
⑤ 澳大利亞最多的動物是哪些
1、鴯鶓
鴯鶓是出現在澳大利亞國徽上的動物之一,是飛翔功能已經退化的大鳥,它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鳥,鴯鶓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種之一,是鳥綱鶴鴕目鴯鶓科唯一殘存種。
2、樹袋熊
又名樹熊或考拉,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之一,既是澳大利亞的國寶,又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屬哺乳類中的有袋目樹袋熊科,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尤加利樹林區。
3、袋獾
又稱「大嘴怪」,是一種有袋類的食肉動物,現今只分布於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
袋獾是袋獾屬中唯一未滅絕的成員,身形與一隻小狗差不多,但肌肉發達,十分壯碩。其特徵包括:黑色的皮毛、遭遇攻擊時發出的臭味、刺耳的叫聲,以及進食時的神態。除狩獵外,袋獾也進食腐肉。它們通常單獨行動,但有時也與其他袋獾一起進食。
4、野兔
澳大利亞本來沒有兔子,1788年,隨著英國人首次定居澳大利亞的船隊,幾十隻兔子被運到澳大利亞,最初是作為培養食用肉類而引進,後來一些富裕的人家把兔子放到大自然作為狩獵,讓兔子逃到草原上飛快繁殖。
在1950年,澳大利亞的兔子估計達到6億只,它們破壞植被,致使水土流失,草原和畜牧業面臨長時間的破壞。澳大利亞動用了各種方法來減少兔子的數目,在1991年,澳大利亞的兔子數目下降到大約3億只。
5、袋鼠
原產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所有澳大利亞袋鼠, 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里的除外,都在野地里生活。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
所有袋鼠不管體積多大,有一個共同點:長著長腳的後腿強健而有力,腹部表面都有一個育兒袋。袋鼠以跳代跑,最高可跳到4米,最遠可跳至13米,可以說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
⑥ 這貨是什麼鳥
虎皮鸚鵡
更多圖片(22張)
虎皮鸚鵡(學名:Melopsittacus unlatus)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又名嬌鳳,屬小型攀禽品種,原產於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野生的虎皮鸚鵡棲息於林緣、草地等處。結群活動。以植物種子等為食。繁殖期為6-1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4-8枚,孵化期為18天。性情活潑且易於馴養,在中國是大眾最普遍常見的寵物鳥之一,因虎皮鸚鵡是進口來的物種,在中國野外沒有野生分布,不屬於國家保護類動物。
中文學名:虎皮鸚鵡
拉丁學名:Melopsittacus unlatus
別稱:嬌鳳,彩鳳,鸚哥,阿蘇兒,皮皮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鸚形目
科:鸚鵡科
亞科:鸚鵡亞科
族:紐澳鸚鵡族
屬:虎皮鸚鵡屬
種:虎皮鸚鵡
分布區域:原產大洋洲,現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內陸地區
命名時間:Shaw, 1805
英文名稱:Budgerigar、Budgie
分享
外形特徵
虎皮鸚鵡原產於澳大利亞東部,後來經過人工培育,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籠養鳥。全國都有飼養,我國是在19世紀40年代傳入的。它的鳴叫聲雖不悅耳動聽,但羽毛十分艷麗,全身羽毛由黃、黑、綠、藍、青等七種不同的顏色組成,給人一種鮮而不艷,美而不俗的舒適感。
聽話的虎皮鸚鵡(母鳥)
虎皮鸚鵡頭羽和背羽一般呈黃色且有黑色條紋,翅膀花紋較多,毛色和條紋猶如老虎的花紋一般,所以稱為虎皮鸚鵡。虎皮鸚鵡屬於鸚鵡科中的小型品種,其羽毛顏色光艷,性情活潑且叫聲清脆、天真可愛、易於馴養,在我國是大眾鳥友最喜歡的鳥種之一。頭部呈圓,喙部有鉤曲,喙上方有蠟膜(多數虎皮鸚鵡的性別可通過蠟膜顏色來分辨)。虎皮鸚鵡腿部比較短,四趾,其中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後,易於其攀樹、攀物。
原始種鳥體為黃綠色;頭部後方、頸部兩側、背部上方和翅膀覆羽為淺棕色,每片羽毛均帶有黃色和黑色;喉嚨和面部為黃色;臉頰下方帶有不同程度的藍紫色,喉嚨部分有3個黑色點狀;胸部羽毛帶有細窄的黑邊。主要飛行羽覆羽為
原始綠虎皮鸚鵡(幼鳥)
淺藍色;飛行羽為灰綠色並帶有淺色的條紋;內側灰色並且帶有白色的斑紋;尾巴上方中央的羽毛為藍綠色,尖端黑色,內側黑色。鳥喙橄欖黃色,蠟膜藍色;虹膜白色。母鳥的蠟膜為灰棕色或肉色,僅帶有一點點淺藍色,到了繁殖季則會變為深棕色。幼鳥體色較深,公母幼鳥的蠟膜都為粉紅色,需要3到4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那般羽色。
虎皮鸚鵡平均壽命是7年。體長16~18厘米,體重35克。前額、臉部黃色。頰部有紫藍色斑點。上體密布黃色和黑色相間的細條紋。腰部、下體綠色。喉部有黑色的小斑點。尾羽綠藍色。虹膜白色。嘴灰色。腳灰藍色。未成年雄鳥鼻膜為桃紅色(根據品種的不一樣而鼻膜不一樣),雌鳥為白色帶一點點藍色(根據品種的不同鼻膜而不一樣)。
成年鳥頭頂較圓平,嘴殼較強大,上嘴殼基部為蠟膜覆蓋,上嘴殼彎曲如鉤狀;體羽色彩艷麗多變,常見色有黃、綠、藍、白、藍綠、淺黃等色,因頭、頸及背部的羽色中多具有黑色或暗褐色橫紋,而得名虎皮鸚鵡。足趾為對趾型,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後,適宜在枝頭攀緣。更適宜握物和取食。尾型尖長,中央尾羽延長如箭。成鳥雌雄區別在於蠟膜的色彩,雄性蠟膜呈藍色,雌鳥蠟膜為褐色。成鳥蠟膜及嘴殼基部較為枯燥,無光澤。足趾淺肉色。
棲息習性
廣闊分布在澳洲的內陸地區,但東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區及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
的數量稀少,曾引進(包括逃脫的籠養鳥)到許多國家,但絕大部分無法成功順利生存繁衍,包括英國、日本、美國、波多黎各、、巴西、瑞士、哥倫比亞、社會群島、紐西蘭、阿曼等國家,可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族群在1950年時引進後卻成功地生存與繁衍後代。
喜集群,常結成20隻數百隻不等的一群外出覓食,有時甚至聚集2萬或更多數量成群活動。虎皮鸚鵡在原生地可在多生態環境生存,如灌木叢、森林、草原、農場田園等。虎皮鸚鵡有類似於遷徙的行為,在澳大利亞,每年冬天(6月~9月)占據北方,到夏天(9月~1月)又聚集到南方。野生虎皮鸚鵡一般以各種植物的種子、漿果及植物的嫩芽、嫩葉為食,到秋季飛到田間啄食穀物。
虎皮鸚鵡主要棲息於開闊的草原地區、乾燥的馬利植被區、穆拉加灌木叢和開闊的茂密林區、充滿桉樹和金合歡屬植物的平原地區、農耕區;平時大多不會離開河岸或是水源太遠。它們是群聚性的鳥種,平時大多聚集20隻甚至數百隻,曾經有聚集過25000隻的記錄;如果受到驚擾,則整群會飛起,在空中轉圈且
黃臉藍蛋白石
常忽然不定向的飛動,然後降落在安全距離附近的樹上;它們是相當合群的鳥種,平時每隻鳥在群體中都有自己的位置,並無階級之分,偶爾會發生爭吵;在破曉時分會先前往水源處飲水,然後才前往覓食,到了正午炎熱的時候會尋找濃密樹蔭下休憩,到了下午比較涼爽時再繼續覓食,到了黃昏整群就會開始回巢休息過夜;白天喜歡在地面覓食,由於身體的羽色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因此相當難以被察覺;它們生性十分友善並不怕人,可以近距離接近觀察;它們大多前往牛羊飲水的水槽、池塘、河流、地面上的水坑處活動,通常整群會一起快速的飲水,以避免被掠食者所捕食;它們平常覓食並沒有固定的路線,而是以游牧的方式四處搜尋;在比較寒冷的季節偏好前往北澳和地區,炎熱的季節則會前往南澳。
種群現狀
虎皮鸚鵡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鸚鵡,頑皮可愛,受到大眾廣泛地喜愛,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5百萬只,它們常是許多剛對鸚鵡有興趣的人買的第一隻鸚鵡,也是最常出現在鳥展的種類,自從公元1860
虎皮鸚鵡巢箱
年澳洲生物學家-癸格曼德對基因工程的重大發現與突破後,各種虎皮鸚鵡的變種即進入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共有上千種的變種,再加上它們非常容易照顧及繁殖,所以才會如此的普遍。
虎皮是熱帶鳥,在中國野外生存能力較差。很多不能存活。特別是不會過冬。請不要放生!
繁殖
養殖須知
虎皮鸚鵡人工飼養簡單,管理粗放,耐粗飼料,體質強壯,不易生病,且容易繁殖。虎皮鸚鵡上嘴具鉤,強壯有力,喜歡啃咬木質,所以不能用竹籠,必須要用鐵籠飼養。作為休閑觀賞鳥可用小型電鍍的金屬籠飼養,籠內設置有棲杠、吊環,供鸚鵡玩耍。
虎皮鸚鵡
作為繁殖鳥應採用較大的方型金屬籠,籠的大小為長50厘米、寬35厘米、高35厘米,籠底設有抽屜式的沙盤(托糞板),便於清理糞便。虎皮鸚鵡的巢箱為橫窩(豎式的更好,可以模擬野外的生存環境),巢箱大小為長25厘米、寬14厘米、高14厘米的一個長方形小木箱,中間有隔板,分為內外兩室,外室有一通向外面的圓洞,直徑6厘米,外室與內室中隔板上開一個同樣圓洞,直徑4厘米,為鳥出入之門戶。每天應更換清潔飲水,每周清理1次糞便,夏季注意不要在強光下直曬鸚鵡。
繁殖籠盡量使用鍍鋅籠.避免使用塗漆.噴塑籠.減少化學品的危害.側邊開有掛窩門.酷夏歇窩時將窩門關閉.
溫度
冬季應注意保暖,室內溫度應不低於16℃。夏季溫度較高,一般在30℃以上時要加強通風。虎皮鸚鵡喜歡吃帶殼的飼料,平時應以稗子;小米;糯小米為主,每天應喂點青菜,牡蠣粉或骨粉作為常備飼料(也可在籠內放一個整塊的墨魚骨任其啄取)。
注意事項
目前國內飼養及玩賞的虎皮鸚鵡,均為人工飼養下繁殖的籠養鳥,其體質均
蛋白石成年發情母鳥
有減弱。故飼養者宜選擇體軀寬長,體態豐滿,精力充沛的個體進行飼養繁殖,有利日後種群復壯。野生虎皮鸚鵡喜結群生活,以植物種子及果實為主食,營巢於洞穴中,每年繁殖1—2巢,每巢產卵4—7枚。卵呈橢圓形,卵殼為純白色。在人工飼養中的虎皮鸚鵡、由於嘴殼堅硬,足趾與利嘴配合攀緣靈活,非常善於拆毀籠舍,故宜用較堅固的房舍及金屬網圍築適宜的籠舍飼養。冬季室溫應保持在5~10℃。
我國南方城市,冬季氣溫不低於0℃,可利用露天籠舍飼養繁殖虎皮鸚鵡。家庭中少量飼養,可選用適宜的箱籠,飼養及繁殖效果甚佳。籠舍內需設置足夠的棲架,供其攀躍和棲息,籠內地面或籠底部墊細砂,供作砂浴和取食。飼養室需通風良好,光照宜長。大量群飼的虎皮鸚鵡,飲水量很大,又因此鳥常在飲水的同時排糞,常易污染其飲水,所以最好採用家禽使用的自動飲水器供水,使之不能入水洗浴,可保持飲水清潔。
在南方飼養虎皮鸚鵡,四季都可繁殖,但是如果夏季溫度過高,還
虎皮鸚鵡的巢箱
是建議不要讓親鳥抱窩。野生鸚鵡它們的巢穴選在枯樹上,咬出個巢繁殖後代,鸚鵡用的是暗巢人工飼養條件下,暗巢當然越暗越好啦。鳥在巢最暗的地方產蛋,孵化時越暗鳥才沒那麼容易受驚,繁殖成功率就高啦。鳥一受驚就亂踩的,鳥窩設計不夠高會出現踩蛋或踩到小鳥情況容易踩死小鳥,不夠寬鳥會出現咬箱子,也就是築巢行為
飼料及年齡
飼料混合比例為:粟或黍7份,稗子2份,蘇籽1份。這種混合的粒料,適於飼喂多種小型鸚鵡,喜歡吃白菜,油菜,另外加喂礦物質飼料,如墨魚骨、貝殼等。人工飼養的虎皮鸚鵡、在光線比較黑暗的巢穴內產卵孵化、若巢中光線過強,則孵化效果不佳。一般供給的人工巢箱,由內外兩個巢室組成,外巢室具有通向籠舍的巢口,內、外室間的隔板留有洞口相通。內巢室墊鋸末或細砂,是雌鳥產卵孵化的地方,巢箱的參考尺寸為:長25CM,寬13CM,高13CM;巢口直徑5~6厘米,巢口下緣距巢底6~7厘米。
虎皮鸚鵡黃臉原始藍
北京飼養虎皮鸚鵡,每年秋、冬、春三季繁殖,夏季因氣候炎熱,連續坐巢孵卵不但影響親鳥健康,而且孵化及育雛率也明顯下降,幼鳥體質不佳,故一般多於夏季停止繁殖,其控制的方法是每年7~9月,將飼養籠內的巢箱取出,進行巢箱的清洗消毒,10月以後再將巢箱掛入籠舍內。每年10月至次年6月間,虎皮鸚鵡可產卵孵化育雛3~4巢;每巢產卵4~7枚,最多達10枚,卵殼純白色,卵重2.5克,孵化期18天;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