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悉尼歌劇院建築風格簡要介紹
它的建築特色簡而言之就是像在風浪中鼓帆前進的巨型帆船,又像漂浮在悉尼港灣海面上的潔白貝殼,這就是悉尼歌劇院的外觀。
這棟建築物的形狀實際上參照了一個被撥開的球體的扇形部分。悉尼歌劇院是多數人能從圖片上認出來的少數現代建築之一。對許多人來說,它幾乎成了澳大利亞的象徵。
悉尼歌劇院是澳大利亞的地標建築,也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悉尼歌劇院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魂魄,清晨、黃昏或星空,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遊,悉尼歌劇院隨時為遊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采。
從遠處看,悉尼歌劇院就好像一艘正要起航的帆船,帶著所有人的音樂夢想,駛向蔚藍的海洋。從近處看,它就像一個陳放著貝殼的大展台,貝殼也爭先恐後地向著太陽立正看起。
(1)澳大利亞的歌劇院怎麼畫擴展閱讀:
悉尼歌劇院的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與周圍景色相映成趣。悉尼歌劇院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徵求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6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後來丹麥建築師約恩·伍重的設計屏雀中選。
建設從1959年3月開始,直至1973年10月竣工,斥資1億零200萬澳大利亞元完成建造,為了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澳大利亞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悉尼歌劇院彩券。
音樂廳是悉尼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多種表演。此音樂廳最特別之處,就是位於音樂廳正前方。
由澳大利亞藝術家Ronald Sharp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桿風琴,由10,500個風管組成,此外,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為澳大利亞木材,忠實呈現澳大利亞自有的風格。
㈡ 世界著名的建築有哪些簡筆畫
世界著名建築簡筆畫:
1、悉尼歌劇院
(2)澳大利亞的歌劇院怎麼畫擴展閱讀:
簡筆畫是通過目識、心記、手寫等活動,提取客觀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點,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簡潔洗練的筆法,表現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識性和示意性的繪畫。
簡筆畫,是指把復雜的形象簡單化,形體結構是繪畫最基本的要素,各種物體都有自己獨特的構成因素,結構形勢及比例關系,平面化的簡筆畫,表現2維的平面結構比較簡便。
但要表現立體結構的物體形象,因主要只表現一個面的圖形,寫生時應選擇能充分顯示對象結構特點的角度和視向,使這些特點能突出地呈獻於平面圖形之中。
繪畫方法:1、選擇角度、顯示結構特點。2、抓住細節,突出個性特點。3、運用骨線,把握動態特點。
人物和動物經常處在活動中,各種動態,瞬息變異。簡筆動態寫生,雖可通過敏銳的觀察,直接捕捉各種動態,但在很大程度上則是在分析、理解運動規律的基礎上,把握關節點和運動線,運用記憶。如我們人,人體由頭、胸廓、骨盆和四肢構成。
上肢分上臂、前臂和手,下肢有大腿、小腿和腳,每一部分的骨骼既各自獨立又上下連接,每個連接點形成一個關節,關節是人體運動的樞紐,做著屈伸、內收外展和迴旋等運動。
各種運動並不改變頭、胸廓、骨盆和四肢的局部結構,變化的只是它們之間以關節為轉折點的轉折關系及其整體狀態。
因此,以變化的關節為點,以不變的骨骼為線,以點帶線、以線連點,是表現各種動態簡便可行的方法。運用骨線表現人物動態,要掌握重心的變化規律,重心垂直於支撐面;人體能保持平衡,走跑時重心超出支撐面,跳躍時的重心傾向人體運動的前方。
動物的運動規律與人物基本相似。
獸類的四肢在走、跑、跳運動中交替活動,互相配合,頭和驅干同時因頸、腰、尾的扭動發生相應變化。一般禽鳥的主要運動形成是飛翔,飛翔時雙翅張開,上下扇動,鳥的腳活動相對少些,頸部的靈活性卻很大,作禽鳥簡筆畫寫生,可先用畫蛋法畫出體腔和頭部,再用骨線畫頸和腳,最後添上主要細節。
簡筆畫是通過目識、心記、手寫等活動,提取客觀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點,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簡潔洗練的筆法,表現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識性和示意性的繪畫。繪畫方法可分為正視圖、俯視圖、側視圖、周視圖四種。
參考資料:簡筆畫的特點
㈢ 悉尼歌劇院地理位置的地圖,還有項目總介紹【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這些照片
悉尼歌劇院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首府悉尼市貝尼朗岬角。
項目介紹:建造悉尼歌劇院的計劃始於1940年代,悉尼音樂學院的院長EugeneGoossens游說建造一個能夠表演大型戲劇作品的場所。當時進行戲劇表演的場所悉尼市政廳對於戲劇表演來說太小了。在1954年,Goossens成功取得了新南威爾士州總理JosephCahill的支持,JosephCahill要求要求設計一個專門用於歌劇的劇院。也是Goossens堅持將歌劇院建在便利朗角(BennelongPoint)上。盡管Cahill曾想將其建得離位於CBD西北方的溫耶德火車站(Wynyardrailwaystation,Sydney)更近一點。
據設計者晚年時說,他當年的創意其實是來源於橙子。
悉尼歌劇院的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第一組殼片在地段西側,四對殼片成串排列,三對朝北,一對朝南,內部是大音樂廳。第二組在地段東側,與第一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規模略歌劇廳。第三組在它們的西南方,規模最小,由兩對殼片組成,裡面是餐廳。其他房間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內。整個建築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寬97米的大台階。車輛入口和停車場設在大台階下面。悉尼歌劇院坐落在悉尼港灣,三面臨水,環境開闊,以特色的建築設計聞名於世,它的外形像三個三角形翹首於河邊,屋頂是白色的形狀猶如貝殼,因而有「翹首遐觀的恬靜修女」之美稱。
約翰·伍重設計的悉尼歌劇院的外形成雞蛋形,圓拱形的天花則會製造多種的迴音,而且聲波可能反射至歌手身上,而不是到達觀眾席,所以設計方面出現很大的難度,所以最後多用途的劇場則只可以設計成演奏廳。
由於約翰·伍重的設計在技術層面上完全不能滿足需求,特別是在結構上的問題,所以整個設計在後期是完全重新設計,而設計時間更達至12年之久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屋頂的結構。 原來的設計不單沒有規律,各扇型結構都有不同的彎曲度,完全沒有邏輯可言,而且不同的彎曲面是互相接觸的,但在無規律彎曲面的接合上,是很難確保施工的品質管理。 為了方便工程上的管理上,各扇型的單元便歸一至類似的彎曲度,各部件只是比例上的不同。 因此便可以用預製件的方式來製做各混凝土的部件,而不用在現場做模,品質管制方面便容易處理。至於結構承重則是更大的問題,因為在1960年時還未有任何工程師設計過這樣的扇型的蛋型結構,而且由於室內是劇院的關系,是不可以在柱和梁來承擔屋頂的重量。
在最初的設計是把打算用混凝土作為結構外牆,但這樣並不能夠使這樣的外型成為獨立的安全結構,之後工程師不斷地研究不同的方法,如在屋脊上加入鋼結構框架,並屋頂建造成厚厚的結構牆。不過,最終的方法是使用了摺合式的混凝土結構牆,情況就好像一個彎曲了的屏風一樣,利用摺合多層的結構來支撐屋頂,每一層的摺合便有如一個拱門一樣,這樣便能承重亦不破壞原有設計外型的彎曲度。由於這樣的外型而大跨度的結構是前所未有的,工程師都未必知道摺合式的結構是否適合,所以便利用了電腦作結構分析,這亦是世界第一次使用電腦作結構計算的工程,創了建築工程的先河。
悉尼歌劇院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靈魂,是公認的20世紀世界十大奇跡之一,是悉尼最容易被認出的建築,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絡繹不絕前往參觀拍照,清晨、黃昏或星空,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遊,悉尼歌劇院隨時為遊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采。
悉尼歌劇院設備完善,使用效果優良,是一座成功的音樂、戲劇演出建築。那些瀕臨水面的巨大的白色殼片群,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開的花朵,在藍天、碧海、綠樹的襯映下,婀娜多姿,輕盈皎潔。
這座建築已被視為世界的經典建築載入史冊。2003年4月,悉尼歌劇院設計大師約翰·伍重先生獲2003普利策建築學獎。普力策獎是對伍重和他的傑作的最終承認。
2008年11月29日,約恩·烏松在丹麥去世,享年90歲。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位悉尼歌劇院的設計大師,在他生前直至去世都沒能夠親眼看過他自己的傑作。
(最後附有一些照片)[如果還需要的話我可以給你再找找,望你採納,謝謝]
㈣ 澳大利亞標志性建築是什麼
澳大利亞標志性建築是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悉尼市區北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1959年3月動工建造,1973年10月20日正式投入使用,是澳大利亞地標式建築。
歌劇院整個分為三個部分: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歌劇廳、音樂廳及休息廳並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崗岩石基座上,各由4塊大殼頂組成。
悉尼歌劇院主要由兩個主廳、一些小型劇院、演出廳以及其他附屬設施組成。兩個大廳均位於比較大的帆型結構內,小演出廳則位於底部的基座內。
建築特色:
悉尼歌劇院的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由10塊大「海貝」組成,與周圍景色相互呼應,最高的那一塊高達67米。
悉尼歌劇院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第一組殼片在地段西側,四對殼片成串排列,三對朝北,一對朝南,內部是大音樂廳。第二組在地段東側,與第一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但規模略小、內部是歌劇廳。
第三組在它們的西南方,規模最小,由兩對殼片組成,裡面是餐廳。其他房間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內。整個建築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寬97米的大台階,車輛入口和停車場設在大台階下面。
㈤ 澳大利亞中悉尼歌劇院的資料(最好有圖片)
悉尼歌劇院位於澳洲悉尼,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已成為悉尼市的標志性建築。該歌劇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該劇院設計者為丹麥設計師約恩·烏松。悉尼歌劇院坐落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BennelongPoint),其特有的帆造型,加上悉尼港灣大橋,與周圍景物相映成趣。
英文名稱:SydneyOperaHouse地理位置:澳大利亞悉尼市貝尼朗岬角歌劇院規模:悉尼歌劇院整個建築佔地1.84公頃,長183米,寬118米,高67米,相當於20層樓的高度設計師:約恩·烏松(丹麥)悉尼歌劇院,SydneyOperaHouse,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首府悉尼市貝尼朗岬角。這座綜合性的藝術中心,在現代建築史上被認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也是澳大利亞的象徵性標志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靈魂,清晨、黃昏或星空,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遊,悉尼歌劇院隨時為遊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采。悉尼歌劇院的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與周圍景色相映成趣。悉尼歌劇院是從20shi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徵求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6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後來丹麥建築師JornUtzon的設計屏雀中選,共耗時16年、斥資1200萬澳幣完成建造,為了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悉尼歌劇院彩券。每年在悉尼歌劇院舉行的表演大約3000場,約二百萬觀眾前往共襄盛舉,是全界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之一。歌劇院白色屋頂是由一百多萬片瑞典陶瓦鋪成,並經過特殊處理,因此不怕海風的侵襲,屋頂下方就是悉尼歌劇院的兩大表演場所—音樂廳(ConcertHall)和歌劇院(OperaTheater)。音樂廳是悉尼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多種表演。此音樂廳最特別之處,就是位於音樂廳正前方,由澳洲藝術家RonaldSharp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GrandOrgan),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桿風琴(Mechanicaltrackeractionorgan),由10,500個風管組成,此外,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為澳洲木材,忠實呈現澳州自有的風格。
總體情況
悉尼歌劇院的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第一組殼片在地段西側,四對殼片成串排列,三對朝北,一對朝南,內部是大音樂廳。第二組在地段東側,與第一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規模略歌劇廳。第三組在它們的西南方,規模最小,由兩對殼片組成,裡面是餐廳。其他房間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內。整個建築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寬97米的大台階。車輛入口和停車場設在大台階下面。悉尼歌劇院坐落在悉尼港灣,三面臨水,環境開闊,以特色的建築設計聞名於世,它的外形像三個三角形翹首於河邊,屋頂是白色的形狀猶如貝殼,因而有「翹首遐觀的恬靜修女」之美稱。
場館組成及配套
歌劇院整個分為三個部分: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歌劇廳、音樂廳及休息廳並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崗岩石基座上,各由4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這些「貝殼」依次排列,前三個一個蓋著一個,面向海灣依抱,最後一個則背向海灣侍立,看上去很像是兩組打開蓋倒放著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頂殼,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鋪蓋,在陽光照映下,遠遠望去,既像豎立著的貝殼,又像兩艘巨型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那貝殼形尖屋頂,是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的彎曲形混凝土預製件,用鋼纜拉緊拼成的,外表覆蓋著105萬塊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磚。據設計者晚年時說,他當年的創意其實是來源於橙子。正是那些剝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啟發了他。而這一創意來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劇院前,供遊人們觀賞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偉大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