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澳大利亞中部平原上自流井的成因是
成因是:澳大利亞中部平原地勢低平,地下承壓水層的水來自東部山地,受靜壓較大,這個壓力大於地面承壓水位,所以水就自己從地下承壓層中流出,形成了自流井。
② 在澳大利亞的什麼地區鑿井,地下水可以自動流出地面
在澳大利亞的(大自流盆地)地區鑿井,地下水可以自動流出地面。
大自流盆地亦稱「澳大利亞大盆地」,是世界第三大盆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在澳大利亞大自流盆地岩層上,覆蓋著不透水層,東部多雨,形成受水區,地下水流以每年11~16米的速度流向西部少雨地區。承壓水透過鑽井或天然泉眼等湧出地表,所以自流盆地因此而得名。
③ 澳大利亞的大自流井的成因
成因:澳大利亞地勢東西高,中部為大盆地 ,中部盆地的地面低於地下貯水層水面,所以會自流。
澳大利亞盆地(大自流盆地),海拔不足200米。介於東部高地與西部高原之間, 盆地內部較為平坦,其中有一處湖泊 叫 艾爾湖,是澳大利亞 最低處,湖面海拔只有 —16米,盆地內河流很少,僅有的幾條河流均為季節性河流(虛線表示),但是地下水卻很豐富。若在中部地勢低窪之處鑿井,地下水可自動流出地面,叫自流井,因此,人們也把這里稱為大自流盆地。
大自流盆地
大淺碟形凹陷盆地。又稱澳大利亞大盆地,位於澳大利亞大陸中部偏東,即中央低地區北部1/3的地區范圍內。介於東部高地與西部高原之間,自卡奔塔利亞灣向南,直至達令河上源和艾爾湖盆地,包括昆士蘭州的1/3地區、新南威爾士州和南澳大利亞州的大部以及北部地方的一部分區域 ,面積 175萬平方千米,地下廣布著承壓水層。東部邊緣大致以大分水嶺西麓為界,地勢較高,西、北、南三邊較低。在澳大利亞古陸岩層上,覆蓋著基岩不透水層、侏羅紀砂岩承壓含水層和白堊紀頁岩不透水層,露頭在東部多雨地帶,形成受水區。地下水流循含水層以每年11~16米的速度流向西部少雨地區。承壓水通過鑽井或天然泉眼湧出地表,自流盆地因此得名。
④ 澳大利亞自流井地質構造類型地下水類型及特點
澳大利亞盆地位於澳大利亞東部,又稱自流盆地。該盆地的地質構造是一個巨大的向斜盆地。水層埋藏在上下兩個隔水層之間,為承壓水。含水層在濕潤的東部山地出露,向西傾斜,一部分滲入地下的降水順著傾斜的含水層流向盆地中部。盆地中部為承壓水的承壓區,地下水承受一定的壓力,在貧地地勢較低處打井,有的可以自然噴出,形成自流井。
⑤ 澳大利亞為什麼地下水豐富
澳大利亞氣候炎熱乾燥,沙漠和半沙漠的面積分布很廣,地表河流很少,
無流區面積極廣,但地下卻埋藏著豐富的水源。全大陸共有自流盆地
20
多
個,總面積約285萬平方公里,地下水埋深40~2,100米不等,75%為自流
水。中部平原的大自流井盆地,北起卡奔塔利灣、南至達令河上游,東到大
分水嶺、西接西澳大利亞台地,面積達173.5萬平方公里,有一半的地方鑿
井後地下水會自動流出地面。現有18,000多眼自流井,日出水量達160萬
立方米,成為澳大利亞灌溉農田的重要水源。雖然有許多井含鹽分太多、水
溫太高,不宜農作物生長,但作為牲畜飲水還是可以的。這些豐富的地下水
的形成,一是由於中部平原是一向斜盆地,在含水地層的上下都夾有不透水地層,使地下水承受一定壓力,而含水地層在地勢較高的東部山地西坡和西
部高原東緣出露;二是東部山地降水較多,雨水除一部分蒸發或滲入河流外,
另一部分就沿含水地層滲入盆地中部,成為有承壓力的地下水,只要把上面
的隔水層鑽穿,地下水就在壓力作用下,沿鑽孔自流上涌,噴出地表成為自
流井。
⑥ 澳大利亞中部的自流井是怎樣形成的
第一,東部山地。大分水嶺縱貫南北,海拔約800~1000米,東坡較陡,西坡平緩;第二,西部高原。地面河流很少,但地下水豐富,形成世界著名的大自流井盆地 地形特點(山嶺高峻,形勢險要)
⑦ 為什麼澳大利亞自流井會噴出
答案 (1) 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地下水位高於自流井出口;地下水由於壓力的作用從高處流向低處。 (2) 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草原氣候,氣候乾旱。自流井為澳大利亞畜牧業和礦業等提供了寶貴的水源。所以自流井是澳大利亞之「寶」。 解析 自流井位於澳大利亞中部的大自流盆地,地下水主要來自於東部的山地——大分水嶺。由於自流井水含鹽度較高,不宜用來灌溉農田,但可以作為牲畜的飲用水,大自流盆地畜牧業發達,羊毛出口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⑧ 澳大利亞有優良的牧草,有什麼井氣候什麼,適宜種植小麥
那叫自流井,打了後,水會由於壓力而自動噴出地表!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區以混合農業為主,小麥種植與畜牧業混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