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澳大利亞在歐洲最初被叫作什麼
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托勒斯(Luis Vaez de Torres)的船隻駛過位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島(伊里安島)之間的海峽;同年,荷蘭人威廉姆·簡士的杜伊夫根號(Duyfken)涉足過澳大利亞並且是首次有記載的外來人在澳大利亞的真正登陸,並命名此地為「新荷蘭」。
⑵ 澳大利亞的歷史
澳大利亞歷史
簡要介紹
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澳大利亞原住民――最初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系統中,遵循著反映他們與土地和環境之間深刻聯系的各種傳統。
從那時起,在澳大利亞有許多事情都發生了變化。
從那時到最早的歐洲探險者、罪犯、自由拓荒者和更晚近的移民到達澳洲,澳大利亞經受了多次經濟蕭條、戰爭和政治丑聞,創造了一個個充滿生機的城市和『叢林地(the bush)』與『努力工作的澳洲人(Aussie battler)』等傳奇,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了新的起點,並經歷了土著文化的衰落和重新振興。
20 世紀以前的歷史
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 —— 澳大利亞原住民 —— 擁有世界上最長的連續文化史,其起源可追溯到最後一次冰期。
盡管難解之謎和爭論令澳大利亞史前史的許多方面模糊不清,但一般認為,大約 7 萬年前,第一批人類越過海洋,從印度尼西亞來到澳大利亞。
16 世紀,歐洲人開始探索澳大利亞。
先是葡萄牙航海家,接著是荷蘭探險家和有膽識的英國海盜威廉丹皮爾。
1770 年,詹姆斯庫克船長沿著整個東海岸航行,途中在植物灣停泊;不久他宣布這塊大陸為英國所有,並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士。
1779 年,約瑟夫班克斯(庫克航船上的博物學家)建議英國向新南威爾士流放囚犯,以此來解決英國監獄人滿為患的難題。
1787 年,第一艦隊啟航前往植物灣,這支艦隊由11艘船組成,載有 750 名男女囚犯。
1788 年 1 月 26 日,艦隊抵達植物港,但很快又北行至悉尼灣,這里擁有更好的土地和水。
在新到達者眼裡,新南威爾士是一個炎熱、荒蕪的恐怖之地,並且,飢餓的威脅籠罩這個殖民地多年。
為了同惡劣的自然條件和暴虐的 *** 進行斗爭,這些新澳大利亞人締造了一種全新的文化,這種文化成為『努力工作的澳大利亞人』傳奇的基礎。
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自由拓荒者開始被吸引到澳大利亞來,但永久性地改變這片殖民地的卻是 19 世紀 50 年代金礦的發現。
龐大數量移民的湧入和幾個大型金礦的發現 *** 了經濟的增長,改變了殖民地的社會結構。
隨著新的拓荒者佔用土地從事耕作或采礦,原住民被殘忍地驅逐出他們的部落土地。
到19世紀末期,許多人傾向於將『叢林地』(即,所有遠離城市之地)及叢林民族理想化。
十分受歡迎的 Bulletin 雜志就是針對這種『叢林民族主義』的大型論壇。
這本雜志充滿了幽默和對日常生活的情感,其最著名的撰稿人為叢林傳奇人物亨利勞遜和班尼歐彼得森。
20 世紀歷史
1901 年 1 月 1 日,澳大利亞的六個獨立殖民地成立聯邦,澳大利亞成為一個國家。
在布爾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軍隊與英國軍隊共同作戰。
羊毛和小麥 —— 澳洲經濟的兩大支柱 —— 價格跳水引發的經濟蕭條令該國遭受重創。
1931 年,幾乎三分之一的僱傭勞動者失業,貧困彌漫全國。
不過,到 1933 年,澳大利亞經濟開始復甦。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澳大利亞軍隊在歐洲與英國軍隊共同作戰,但是,最終卻是美國在珊瑚海海戰中擊敗了步步進逼的日本空軍,幫助保護了澳大利亞。
二戰後,歐洲移民大量湧入。
此後,他們為澳大利亞做出了巨大貢獻,使這個國家的文化富有生氣,視野得到了拓寬。
戰後時代是澳大利亞的興盛期,對余襲前其原材料的需求十分旺盛。
澳大利亞追隨美國捲入了朝鮮戰爭,並在 1965 年投入軍隊,在越南戰爭中支援美國,然而其參戰並未獲得國內的絕對支持。
1964 年,澳大利亞開始施行徵兵制度(義務兵役制),這令澳大利亞的許多年輕男子感到十分苦惱。
1972 年,在高夫惠特拉姆(Gough Whitlam)的領導下,澳大利亞工黨豎清成為執政黨,徵兵制度引發的內亂是促成因素之一。
惠特拉姆 *** 從越南撤回了澳大利亞軍隊,廢除了兵役制,取消了高等教育學費,建立起免費且通用的醫療保健體系,並支持原住民的地權。
然而,這屆 *** 受到敵對的上議院的限制和許多對其禪唯管理不善的指責。
1975 年 11 月 11 日,澳洲總督(英國君主在澳大利亞的代表)史無前例地解散了議會,建立了反對黨自由黨領袖馬爾科爾姆弗雷澤(Malcolm Fraser)領導的臨時 *** 。
在接下來的一屆選舉中,保守派自由黨和民族國家黨的聯盟獲勝。
直到 1983 年,工黨才在前工會領袖鮑勃霍克(Bob Hawke)的領導下贏得選舉,重新執政。
最近歷史與今日澳大利亞
在執政11年後,約翰霍華德(John Howard)領導的澳大利亞自由黨在2007年的大選中被工黨打敗,陸克文(Kevin Rudd)於2007年12月3日宣誓就任澳大利亞第26任總理。
澳大利亞的議會體制為基於威斯敏斯特體系的兩級議會 *** 體制。
該國有三級 *** :聯邦 *** 、州 *** 和地方 *** 。
聯邦議會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
佔有眾議院最大多數席位的政黨組成 *** 。
史前時期
從人類到達澳大利亞後,至歐洲人於1606年第一次踏足澳大利亞期間的大約四萬年,被稱為「澳大利亞史前時期」。
把這段時期歸為史前而非歷史是因為1606年以前,澳大利亞沒有人類生活的文字記載。
1606至1901年
第一次歐洲探險家到達澳大利亞是在17世紀早期。
1606年,荷蘭導航員Willem Janszoon的Duyfken號船第一次在卡奔塔利亞灣航行,約克角半島在西岸第一次登陸。
隨後別的歐洲國家探險家(大部分來自荷蘭,法國,英國)相繼來到澳大利亞。
18世紀初,「新荷蘭」的西岸和北岸被繪於地圖。
可是,當時並沒有人嘗試在這里定居。
18世紀中葉,庫克船長繞行澳大利亞。
1788年,英國殖民者在澳大利亞東南建立第一個殖民地,為本土犯人的流放地。
建立殖民地其原因中的一個是試圖使用北美洲之北西海岸地區的動物毛皮為打開與中國及日本的貿易。
在1785至1795十年期間,英國貿易商努力了開發此貿易。
英皇家學會Joseph.Banks主席鼓勵了他們,英國 *** 也支持了他們。
但是西班牙堅定地保衛了其於北太平洋的疆土要求和專屬航海權利,而且日本幕府倔強地維持了鎖國政策:所以,英國貿易商的希望和精力失敗了。
1901年後
在經過長達10年的計劃,討論,投票後,1901年1月1日,幾個英國的殖民地組成了第一個棣屬於英國的「澳大利亞」聯邦。
1927年前,澳大利亞的首都是墨爾本;1927後遷都至堪培拉。
澳大利亞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跟英國並肩作戰。
二次大戰以後,大規模的移民計劃讓澳大利亞產生了很大的改變。
在澳大利亞 *** 的「白澳政策」被廢除後(—1970年),很多亞洲及世界各地的人移民到至澳大利亞。
成功地改變了澳大利亞的人口組成,文化和形象。
1931年,英國頒布的《西敏寺法令》基本讓澳大利亞聯邦擁有獨立 *** (終止了與英國的 *** 聯系), 但澳大利亞直至1942年才採納該法規。
1942年由於澳大利亞受到日本的潛在威脅和英國在亞洲節節敗退,讓澳大利亞的政策開始轉向美國。
自1951年,澳大利亞成為美國的正式盟友,並簽訂美澳新條約 (ANZUS)。
1986年,因為澳大利亞通過了「澳大利亞法案」,使澳大利亞正式結束了對英國的從屬關系,英國的最高法院-樞密院司法委員會從此不再是澳大利亞的終審法院。
現在,澳大利亞仍然是君主立憲制國家,伊麗莎白二世女王仍是澳大利亞的女王。
1999年,澳大利亞人否決了轉變為共和國的全民公投。
從1972年的大選後,越來越多澳大利亞國民認為,未來他們的國家會成為亞洲的一部分。
澳大利亞重要記事
1768年 - 英國庫克船長(Captain James Cook)乘坐「奮進號」從英國出發前往大溪地(Tahiti)
1770年 - 庫克船長發現澳大利亞東部,並佔領及命名為大英
1797年 - 麥卡瑟(J. Macarthur)由好望角將美麗諾羊(Merino sheep)引進澳大利亞
1804年 - 霍巴特城建立
1813年 - 首次引進貨幣 - 有孔錢幣及銀幣(mp)
1829年 - 西澳被吞並,成為囚犯流放地
1851年 - 新南威爾士的貝瑟斯特及維多利亞州的柏拉瑞特發現金礦
1862年 - 史都特(John Stuart)成為第一位穿越澳大利亞南至北的探險家
1868年 - 最後一批囚犯被運送至西澳
1873年 - 歐洲人首次見到烏魯汝,Uluru (Ayres Rock,愛麗斯岩)
1901年 - 澳大利亞聯邦(monwealth of Australia)成立,白澳政策及移民限製法被通過
1914-1918年 - 澳大利亞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1920年 - 澳大利亞航空公司(Qantas)國內航線成立
1921年 - 伊迪斯科文(Edith Dircksey Cowan)成為澳大利亞首位女性國會議員
1927年 - 第一次澳大利亞聯邦會議於堪培拉臨時國會大廈舉行
1932年 - 雪梨海港大橋啟用
1933年 - 西澳公投表決脫離英國獨立,但遭國會否決
1939-1945年 - 澳大利亞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0年 - 第一輛澳大利亞製造的汽車面世
1948年 - 霍頓(Holden)為第一輛完全澳大利亞自製汽車
1956年 - 墨爾本奧運
1967年 - 經過公投後,通過廢除原住民法律歧視
1973年 - 雪梨歌劇院啟用
1984年 - 「Advance Australia Fair」 成為澳大利亞國歌
1986年 - 宣布澳大利亞法案(Australia Act),正式脫離英國獨立
1988年 - 澳大利亞200周年國慶-堪培拉新國會大廈啟用
1996年 - 霍華德當選澳大利亞總理
2000年 - 雪梨主辦奧林匹克運動會
2007年 - 陸克文當選澳大利亞總理
網路
澳大利亞一詞,原意是「南方大陸」,來自拉丁文 terra 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
早在4萬多年前,土著居民便生息繁衍於澳大利亞這塊土地上,現在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總數是41萬3千人(2001年人口普查的數據)。
美國專家認為中國人早於歐洲人到過澳洲.澳大利亞安亨地(Arnhem Land)北部原住民的民歌中,記錄了一支叫作「白吉尼」(Baijini)的民族,它比印度尼西亞人和歐洲人更早來到澳洲,而且與中國人有關。
[1]早在4世紀,中國早期的史書就已指出中國人對南半球的星座有些了解,並紀錄了菲律賓群島的日食和赤道以南30度的地點,這意味著當時帝國位於黃河流域中心的中國人,確實已對澳洲大陸具有若干直接的認識。
中國唐朝貞觀十年(636)修成的中國官方史書《隋書》,內容包括了許多亞洲大陸以南的地方的口述資料,另一部早期的作品《山海經》,卻也提到越過南方大海有個叫「大荒」的荒野之地,有一種叫「NDD46踢」的動物,而《山海經》中「NDD46踢」的圖案,也正確地畫出了袋鼠細長的臉、兩腳的長爪和前掌。
《山海經》同時也提到一個奇怪的地方叫「小人國」,住著「小黑人」,可能是澳洲東北的新幾內亞島附近的矮人族。
英國海洋學家、作者、前海軍軍官加文·孟席斯更是在其著作《1421:中國發現世界年》中提出,15世紀中國明朝鄭和船隊的分船隊下西洋時曾經到過澳大利亞。
[2]2005年一隊考古學家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西南部發現了著名的沉船「紅木船」,澳大利亞「紅木船」委員會主席康奈利認為,專家們現在已經斷定,出土的木頭不是澳大利亞本土出產,這說明它們是由外國船隻帶到澳大利亞的。
[3]康奈利說,2006年是中國明朝鄭和第一次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根據英國人孟席斯的理論,它們就應該來自當時在大洋上浩盪行駛的平底大木船,而那時,世界上只有中國的船隊才有這樣的實力。
約從十八世紀開始,澳洲土著人曾在澳州北海岸採集海參,加工後賣給中國人。
[4]近代現代的中國人到達澳大利亞是從19世紀50年代初期開始的。
1851年以後,大批華工乘船陸續來到維多利亞省。
1852年(清咸豐二年)前後,中國的福建、廣東沿海各地,大量中國的貧苦農民廉價勞工前往澳洲務工。
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托勒斯(Luis Vaez de Torres)的船隻駛過位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島(伊里安島)之間的海峽;同年,荷蘭人威廉姆·簡士的杜伊夫根號(Duyfken)涉足過澳大利亞並且是首次有記載的外來人在澳大利亞的真正登陸,並命名此地為「新荷蘭」。
1770年,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Captain James Cook)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士」,並宣布這片土地是英國的。
英國人首先把澳大利亞作為一個流放囚犯的地方。
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長率領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隊共1530人抵達澳大利亞的植物學灣(Botany Bay),當中有736名囚犯。
八天後的1788年1月26日,他們正式在澳大利亞傑克遜港(Port Jackson)建立起第一個英國殖民區,這個地方後來人口不斷增長而成為澳大利亞現在的第一大城市悉尼,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當時的英國內政大臣悉尼(SYDNEY)。
現在,每年的1月26日是澳大利亞的國慶日。
1790年,第一批來自英國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亞,以悉尼為中心,逐步向內陸發展,至1803年,殖民區已拓展到今日的塔斯曼尼亞。
初期的殖民地僅賴以農業生存,其後便利用天然條件發展畜牧業。
至1819年,澳大利亞的畜牧業已有了較大發展。
當時的麥卡瑟船長與妻子共同培育了澳大利亞最早的螺角羊。
他們牧場的羊群總數達6000頭。
殖民地生產的羊毛不僅自給,而且向英國出口,為澳大利亞換回日用生活必需品。
至1850年,澳大利亞的牧羊業已很發達,羊只存欄總數達1800萬頭,當時英國進口羊毛總量的一半以上來自澳大利亞。
悉尼和墨爾本已取代德國漢堡,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羊毛集散中心。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在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兩州發現金礦。
大批來自歐洲、美洲和中國的淘金者蜂擁而至。
澳大利亞人口從1850年的40萬人激增至1860年的110萬人。
其後許多重要的金礦被一一發現,同期還發現大量礦藏,這些發現,讓澳大利亞迅速致富和發展。
⑶ 澳大利亞是誰發現的澳大利亞是哪個國家的人先發現的
澳大利亞聯邦位於大洋洲西南部,東瀕太平洋,西臨印度洋。東北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北與印度尼西亞,東與太平洋波利尼西亞和美拉尼西亞群島,東南與紐西蘭隔海相望。陸地面積768.23萬平方公里,人口1575萬(1985),主要是英國移民 早期歷史約在2.5萬年前,澳大利亞土著人的祖先由東南亞來此定居,居住在大陸東南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土著人稱塔斯馬尼亞人。原始的澳大利亞土著人分為眾多的部落集團,他們操不同的語言,用木、石、骨、貝等製作簡單的工具,以採集狩獵為生。1432年時,中國人曾在達爾文附近登陸。在阿拉伯和中國的一些古文獻中,都有關於南方大陸的記載。16世紀以前,歐洲也有關於存在著「未知的南方大陸」的想像。16世紀時,歐洲的世界地圖有的繪出了一片與南極洲相連的大陸。最早航行至澳大利亞的歐洲人是荷蘭人。自1605年起,荷蘭人W.詹茲、D.哈托格、A.J.塔斯曼等先後勘察和登上了澳大利亞的部分海岸。1642年,塔斯曼發現塔斯馬尼亞島,1644年又發現大陸北岸。塔斯曼以荷屬東印度總督范迪門之名,將塔斯馬尼亞命名為范迪門地。澳大利亞大陸則被荷蘭人稱為新荷蘭。其後,英國人、法國人接踵而來。1688年,英國人W.丹皮爾在澳大利亞西北海岸的金灣附近上岸。這是歐洲人第一次登上這個大陸。1770年,英國人J.庫克遠航太平洋,在澳大利亞東南岸的植物灣登陸,並以英王喬治三世的名義佔有這塊土地,命名該地為新南威爾士。18世紀末曾經遠航澳大利亞的英國海軍官員M.弗林德斯建議英政府,這一大陸的名稱應以澳大利亞取代新荷蘭。1786年,英國政府決定殖民於此。後又多次探測整個大陸,1817年定名為澳大利亞。
⑷ 澳洲的第一批土著是怎樣到達澳洲大陸的
澳洲可以說沒有土著,從澳洲遺留的古人類活動遺跡來看,澳洲人類的歷史也就萬把年,是亞洲的原住民在地球小冰期時代通過冰架等方式最終到達澳洲。
大陸漂移以往是假說,根據現代衛星等測量設備已經證實了這樣的猜想。而大陸漂移是十分緩慢的,亞歐大陸一年移動的距離還是以厘米計算的,這還不算海洋對大陸的侵蝕造成的海岸線的變化。
現代人類可以根據測定基因來判斷人類歷史上遷徙的歷程,澳洲人包括東南亞很多地方的人都是從亞洲遷過去的,除了膚色,鼻腔等方面的構造都和亞洲人很相似。
但根據澳洲古人類活動的跡象也可以發現,在三四萬年前也有一批人類已經到達澳洲,因此對於澳洲人類的起源,科學家們認為有兩支,其中一支是沿著非洲、古印度大陸、東南亞島嶼到達,另一批是從亞歐大陸通過島嶼到達,方式可能是沿著小冰期的冰架和船隻等方式。
⑸ 南島人遍布大洋四大尼西亞,為何唯獨沒有進入澳大利亞
根據近年的一項DNA研究(PLOS Genetics: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Pacific Islanders),南島人有可能確實沒有進入澳大利亞, 不但如此,而且連題目中所說「南島人遍布大洋四大尼西亞」也很有可能是錯的——南島人遍布印度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不假,但與美拉尼西亞的土著未必有親緣關系。(Genome scan shows Polynesians have little genetic relationship to Melanesians)該研究顯示,密克羅尼西亞人、波利尼西亞人、台灣原住民等之間的基因關系切,但他們與美拉尼西亞人的基因關系則相當疏遠。南島人在美拉尼西亞地區沒有留下多少基因痕跡,他們當初或許只是沿著美拉尼西亞的東北海岸短暫停留,便一路向東,進入並最終定居在密克羅尼西亞與波利尼西亞兩大區域。澳大利亞在美拉尼西亞的西南方向,南島人要踏足這片大陸,必須從北到南縱穿美拉尼西亞的島嶼;而既然他們蜻蜓點水一歇就走、未能深入美拉尼西亞島嶼的腹地,那麼他們就很可能也並沒有踏足澳大利亞。為什麼南島人沒有在美拉尼西亞久留?可能跟季風、洋流有關,也可能因為美尼西亞一帶早已被土著佔領。該研究發現,在美拉尼西亞人內部,各島土著之間的基因分化程度很高,而且越靠近海岸地帶分化越快;更重要的是,這種分化早在波利尼西亞人的先祖們過境美拉尼西亞之前數萬年就已經開始了,也就是說,當波利尼西亞人的先祖們踏上這些小島的海岸時,他們會發現這些地方早已被瓜分殆盡,只能再次揚帆起航,去往東邊未知的無主之地。當然,這項研究絕非最終的結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將來也許能對南島人的遷徙做出更精確的描述。
根據近年的一項DNA研究(PLOS Genetics: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Pacific Islanders),南島人有可能確實沒有進入澳大利亞, 不但如此,而且連題目中所說「南島人遍布大洋四大尼西亞」也很有可能是錯的——南島人遍布印度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不假,但與美拉尼西亞的土著未必有親緣關系。(Genome scan shows Polynesians have little genetic relationship to Melanesians)該研究顯示,密克羅尼西亞人、波利尼西亞人、台灣原住民等之間的基因關系切,但他們與美拉尼西亞人的基因關系則相當疏遠。南島人在美拉尼西亞地區沒有留下多少基因痕跡,他們當初或許只是沿著美拉尼西亞的東北海岸短暫停留,便一路向東,進入並最終定居在密克羅尼西亞與波利尼西亞兩大區域。澳大利亞在美拉尼西亞的西南方向,南島人要踏足這片大陸,必須從北到南縱穿美拉尼西亞的島嶼;而既然他們蜻蜓點水一歇就走、未能深入美拉尼西亞島嶼的腹地,那麼他們就很可能也並沒有踏足澳大利亞。為什麼南島人沒有在美拉尼西亞久留?可能跟季風、洋流有關,也可能因為美尼西亞一帶早已被土著佔領。該研究發現,在美拉尼西亞人內部,各島土著之間的基因分化程度很高,而且越靠近海岸地帶分化越快;更重要的是,這種分化早在波利尼西亞人的先祖們過境美拉尼西亞之前數萬年就已經開始了,也就是說,當波利尼西亞人的先祖們踏上這些小島的海岸時,他們會發現這些地方早已被瓜分殆盡,只能再次揚帆起航,去往東邊未知的無主之地。當然,這項研究絕非最終的結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將來也許能對南島人的遷徙做出更精確的描述。
⑹ 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起源是什麼
在澳大利亞發現的人類化石及較早的人類骨骼明顯地有兩種類型,一類是骨骼粗壯、身材魁梧的人群,如科薩克、塔爾蓋、莫斯吉爾、科阿沼澤等;另一類是骨骼較為細致、身材纖細的人,如凱洛、芒戈湖等。兩者的文化也不相同。
澳大利亞的人類化石中年代最早的不過距今3萬多年,以後可能會發現更早一些的人類化石,但不可能太早,應該不會比5萬年多多少。因此,可以肯定,澳大利亞的土著人是由其他地區的早期人類遷入的。但對他們究竟來自何方這個問題,長時期來有著不同的意見。
1922年,人類學專家在分析爪哇發現的瓦賈克頭骨性狀時,就曾指出它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的關系。1946年根據爪哇發現的特里尼爾和桑吉蘭直立人化石以及昂棟頭骨的性狀,提出爪哇的材料與澳大利亞的人類化石和現代人有著明顯的相似性,表明澳大利亞的現代人是由爪哇的直立人經昂棟、瓦賈克發展而來的,因為澳大利亞的塔爾蓋、科休納頭骨等保留了一些類似猿人的原始的粗壯性狀。但也有人認為爪哇的人類化石與澳大利亞的人類化石在形態上沒有明顯的聯系。
伯塞爾在1949年、1967年和1977年一再倡導三次混合說。他根據現代人形態的變異,提出過去發生過形態上不同的人群,三次經過印度尼西亞到澳大利亞的理論。第一次為大洋洲小黑人,其來源地點不明;第二次為默雷伊人,其來源與阿伊努人有關;最後一次遷入的人群是以印度為其進化中心的卡彭塔里人。弗里德曼、洛弗格倫在1979年,索恩在1980年,提出兩種來源的理論。他們認為,在澳洲曾經有過兩次互不相乾的遷移。一是南路,一批以粗大骨骼為代表的體格魁梧的人來自東南亞,可能從爪哇經過帝汶而進入澳大利亞西北部,然後沿西海岸南下;另一是北路,可能是從中國華南來的體態較為纖細(根據骨骼)的人群,經過印度支那、加里曼丹和新幾內亞進入澳大利亞東北部,隨後沿東海岸南下,其中一部分也許最後越過陸橋而到達塔斯馬尼亞。這兩批不同來源的人群互相混雜,產生了現代澳洲土著人,其形態介於這兩種祖先類型之間。
對澳大利亞近鄰地區發現的人類化石的形態分析,也有助於我們了解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起源。
柳江頭骨是在我國南方形成中的蒙古人種的最早代表,同時其許多性狀在一定程度上處於蒙古人種與澳大利亞人種之間。
爪哇的瓦賈克頭骨,一方面有一些性狀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相似,如明顯的齒槽突頜,鼻腔下緣不明顯,頭骨壁很厚,牙齒巨大等;另一方面又有一些與蒙古人種相似的性狀,如寬闊和平扁的面部,平扁而不凹陷的鼻根等。但瓦賈克頭骨的年代一直未能確定。最初從其石化程度判斷,認為可能屬更新世晚期;後來得知骨的成分以及同相關動物群的對比,表明其年代較晚,可能屬全新世。
菲律賓塔邦洞發現的頭骨,一方面具有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相似的一些性狀,如額骨長,眶間寬度小,眶上脊部分盟顯前突等;另一方面又與周口店的山頂洞101號頭骨有相似的性狀,如很發達的眉間區和寬闊的眶上溝等。
加里曼丹的尼亞頭骨和新幾內亞的艾塔普頭骨也有類似的情況。
從以上所作的比較中,表明柳江人、瓦賈克人、塔邦人、尼亞人和艾塔普人是蒙古人種與澳大利亞人種之間的過渡型,這也暗示,存在著原始人類從我國華南地區逐漸遷徙到澳洲的可能性。
⑺ 澳大利亞四面環海,為何澳大利亞卻不屬於島國
什麼是島嶼?四面環水是最基本的條件,大家都知道,地球可以劃分為六個大陸地區,亞歐大陸和非洲大陸幾乎連在一起,南美和北美大陸也是因為人工運河而分開,南極大陸是一個寒冷的地區,剩下的就是澳大利亞大陸。那麼,為什麼澳大利亞看起來像是一個島,卻不被認為是島嶼呢?
最後介紹的是排名第四的馬達加斯加島,位於非洲的東南方,由於遠離非洲大陸,似乎是一片世外桃源的地區,依然保留著生物的多樣性,被認為是「最後的諾亞方舟」。旅遊業是這個國家的重點行業,各種充滿特色的非洲動物深受遊客的歡迎,可愛的狐猴更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此前同名動畫電影讓這里更為人們所熟悉。
⑻ 澳大利亞明明就在東南亞旁邊,為何中國幾千年都沒發現它的存在
通常來說,世界上的大陸可以分為兩塊:舊大陸與新大陸,其中舊大陸指的就是亞歐非大陸,這三塊是連在一起的;而新大陸則是南北美洲。600年來,人類最偉大的歷史發現就是將新舊大陸聯系在一起了。
注意,這里我並沒有使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說法,因為這種說法有「西方中心主義」的色彩,實際上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前,美洲也是有自己的文明的,當然,相對於舊大陸,美洲文明相當落後,但誰也不知道這個文明體系繼續發展會如何?不過哥倫布以及之後的歐洲殖民者的到來,使得美洲文明的進一步發展成為不可能事件,舊大陸的文明占據了新大陸。所以,公道的說:美洲是被入侵而不是被發現!
不過,這也不是說澳大利亞土著和亞洲就沒有關系,如今澳大利亞原住民的祖先當時是從非洲飄過來的,通常認為,澳大利亞土著人是一次單一遷徙中到達澳大利亞大陸的群體的後代,之後就較少受到此後來自亞洲大陸的移民影響,不過,根據最新的研究,就基因來說,澳大利亞原住民為美拉尼西亞及巴布亞人的近親,但有一部分的基因成分可能來自於和南亞人群的混血。這種情況,可以推測大概是這期間發生了某些事情,或者是自然環境和現代不同,所以部分東南亞人也飄到了澳大利亞。至於南島人為何沒有大規模占據澳大利亞,就是因為這里太過於貧瘠。
但是後來,隨著世界格局變化,亞洲人再發現澳洲,就越來越困難了。但也有有跡象表明,在歐洲人到達此地區前北澳大利亞的土著群落與印度尼西亞望加錫的海參漁民有定期的貿易往來。
這實際上和美洲的情況類似,單純從地圖上看,美洲與亞歐大陸也很近,白令海峽一水之隔,但考慮到現實因素,冰河時代結束後,一直到工業時代之前,古代亞歐大陸居民基本不可能通過這條道路到美洲大陸,畢竟這里實在是太冷了,人都沒多少分布。
⑼ 南極洲是何時被發現的澳大利亞是何時被發現的
一、南極洲發現時間
人類最早證實看見南極洲可狹義認定發生在1820年,分別由法比安·戈特利布·馮·別林斯高晉(俄羅斯帝國海軍艦長)、愛德華·布蘭斯菲爾德(英國皇家海軍艦長)及納撒尼爾·帕爾默(美國斯托寧頓海豹捕獵人)三人所見。
馮·別林斯高晉在1820年1月27日發現南極洲,領先布蘭斯菲爾德十天,也早了帕爾默十個月。那天,由馮·別林斯高晉和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拉扎列夫率領的探險隊,乘著二艘船艦抵達距南極大陸32公里(20英里)處,發現了冰原。首位證實踏上南極大陸的則是美國海豹捕獵人約翰·戴維斯,於1821年2月7日在西南極洲登陸。
二、澳大利亞發現時間
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托勒斯的船隻駛過位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島之間的海峽;同年,荷蘭人威廉姆·簡士的杜伊夫根號涉足過澳大利亞並且是首次有記載的外來人在澳大利亞的真正登陸,並命名此地為「新荷蘭」。
1770年,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士」,並宣布這片土地屬於英國。
(9)印度尼西亞為什麼沒發現澳大利亞擴展閱讀
南極洲,位於地球南端,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圍,邊緣有別林斯高晉海、羅斯海、阿蒙森海和威德爾海等。南極洲由大陸、陸緣冰、島嶼組成,總面積1424.5萬平方公里,其中大陸面積1239.3萬平方公里,陸緣冰面積158.2萬平方公里,島嶼面積7.6萬平方公里。全境為平均海拔2350米的大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澳大利亞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由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等島嶼和海外領土組成。它東瀕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西、北、南三面臨印度洋及其邊緣海。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獨佔一個大陸的國家。澳大利亞東部隔塔斯曼海與紐西蘭相望,東北隔珊瑚海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相望,北部隔著阿拉弗拉海和帝汶海與印度尼西亞和東帝汶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