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噢大利惡有狼嗎
澳大利亞可沒有狼啊,澳大利亞沒有了,澳大利亞沒有了。
Ⅱ 澳大利亞有老虎和狼嗎
澳大利亞沒有老虎
但是澳大利亞有狼,不過世已經絕種的袋狼
袋狼:(英文名:Thylacine,Tasmanian wolf )從它的頭和牙來看,它顯然是一隻狼,但是它的身體又像老虎一樣渾身布滿條紋,而且和老虎的習性相同,不結群,因此又名塔斯馬尼亞虎。
Ⅲ 袋狼的介紹
袋狼體型苗條,臉似狐狸,嘴巴可以張成180°,經常潛伏樹上,然後突然跳到獵物背上,一口可以將獵物的顱骨咬碎。袋狼的背上布滿條紋,並且習性似虎,通常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
從動物分類上來看,雖然袋狼(它的育兒袋不那麼明顯)更接近袋鼠和袋熊,但因它的外形實在太像狗和狼了,所以將其列入袋鼬科,或將其單列為袋狼科。科學家們以為,塔斯馬尼亞狼其實與其他任何種犬沒有關聯,之所以將它歸入犬類,在於它的進化環境和進化形式與澳大利亞狗大體相同。
這是一種難以形容的奇妙動物。從它的頭和牙來看,它是一隻狼。然而,它的身體又像老虎一樣有著條紋。它可以用四條腿奔跑。也可以像小袋鼠那樣用後腿跳躍行走,它和袋鼠一樣同是有袋類動物。這種動物有著其它種類動物的特徵,又有著特別的地方,它被人們叫做塔斯馬尼亞狼、斑馬狼、還有塔斯馬尼亞虎等等。
它可以像鬣狗一樣用四條腿奔跑,也能像袋鼠那樣用後腿跳躍前進,和袋鼠一樣,都是有袋動物。它有著其它動物共同的的特徵,卻也有著其特別的地方,它被人們叫做塔斯馬尼亞虎、斑馬狼、還有袋狼等等。
在四足肉食動物中,袋狼的嘴巴據說可以張開180度,這樣,撕咬的范圍就更大。同時,袋狼這種古老的食肉獸有著較多的原始特徵,和更晚些的貓科、犬科獸類相比,體色棕褐,背、腰、臀部有15-16條黑褐色橫紋,它的骨骼比較纖細,肌肉爆發力不大,而能夠大張的口腔骨骼構造,則顯示其咬合力較弱。肩部以下大約高23英寸(58厘米);體長約50英寸(127厘米),這個長度包括一條19到24英寸(48到61厘米)的尾巴;體重65英鎊(29千克)。前足5趾,後足4趾。腹部有向後開口的育兒袋,袋內有2對乳頭。尾巴細而長。袋狼呈灰色或者黃褐色。它白天在洞穴里或者空心的原木中睡覺,晚上很活躍,會成群行動捕食袋鼠、沙袋鼠和綿羊。
曾經親眼見到過袋狼的人們聲稱,它的下頜能張開190度。 現代的袋狼第一次出現距離現今約400萬年。袋狼曾廣泛生活於澳洲和新幾內亞,5000年前,澳洲野犬隨人類進入澳大利亞,與食性相同的袋狼發生爭斗,袋狼隨後從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草原漸漸消失,僅在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島上還有生存。澳大利亞的土著首次接觸袋狼,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000年。但自1770年英國探險家科克到澳大利亞探險以來,袋狼因為被懷疑襲擊羊群,所以被牧民所痛恨,然而多數事件的元兇其實是澳洲野犬。移民們把袋狼視為敵人,認為其為「殺羊魔」,並且在政府的獎賞制度鼓勵下進行大肆屠殺,加上其他因素:可能是疾病;狗的引入和人類侵佔其棲息地,使其近乎絕跡。當政府欲停止袋狼絕種趨勢時,情況已無法挽救。1933年有人捕獲一隻袋狼,命名為班哲明,飼養在赫芭特動物園,1936年因管理員疏忽曝曬而死亡,此後再沒有活袋狼存在的消息。
1936年後不斷傳出有酷似袋狼的動物在新幾內亞襲擊家畜的消息,也有許多目擊者聲稱他們看到袋狼,但卻沒有鐵證可以證明袋狼確實仍存於世。1967年有人在山洞中發現腐爛的動物屍體,經專家證實確為袋狼屍體,但對其是否為新鮮屍體或是多年前留下的干屍科學家看法分歧。袋狼是否已經滅絕,不得而知。但如今科學界普遍認為袋狼已經滅絕。
1999年澳洲博物館館長麥克‧阿契在雪梨博物館發現一個自1866年被保存在酒精中的小袋狼標本,麥克‧阿契便著手研究從中抽取DNA使袋狼復活的可能性,2000年5月13日又在其他博物館發現六個類似的標本,使得相關的基因庫更為完整。麥克‧阿契表示,袋狼將在50年內透過復制科技重現於世。
研究表明通過澳大利亞博物館保存的袋狼標本中提取DNA可以使袋狼重新復活,可最終沒有成功。事實證明:人類想要毀滅一種生物很容易,可是想要復活一種生物卻很難。
袋狼長著類似狼的腦袋和像狗的身子,是現代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又被稱作塔斯馬尼亞袋狼。它背部長著像老虎一樣的黑色條紋,還有能張開很大的利爪。
這種只在塔斯馬尼亞才有的珍稀動物在100年前曾經繁榮一時,但由於會襲擊羊,它遭到了被歐洲移民獵殺的滅頂之災。(但後經科學家剖析其骨骼發現,袋狼的身體各部分骨骼都十分脆弱,根本不可能啃食山羊,甚至連接近山羊都很容易被其頂傷。)
種群分布:種群曾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大陸及附近島嶼上,由於長期封閉,只有袋類生存,沒有生存競爭的威脅,使善於乘黑夜捕捉袋鼠的袋狼得以悠然生存。歐洲移民定居澳大利亞後,隨著人類活動的干預,野生種群已經滅絕。
滅絕時間:1936年9月7日
滅絕原因:人類獵殺,棲息地縮小。
現如今,又有發現塔斯馬尼亞袋狼的傳說,甚至有人拍攝到了照片,但是還沒有捕獲到活的標本,因此無法證實。澳大利亞一份動物學刊物上曾經發表了一篇報告。報告人大衛聲稱,在西澳大利亞尤克拉以西110公里的一個石灰岩洞中,發現了一頭腐敗的動物屍體,屍體身上的大部分軟組織已經腐爛,或被昆蟲嚙食,露出根根白骨,但背脊殘留毛皮上的深褐色虎皮斑紋卻清晰可見,殘存的舌頭和左側眼珠也具有塔斯馬尼亞袋狼的特徵。這具動物屍體運到西澳大利亞自然歷史博物館後,經專家鑒定,確實屬於塔斯馬尼亞袋狼,但對屍體死去時的時間,人們還有分歧,有的認為,屍體雖已腐爛,但相對來說還是新鮮的,這說明袋狼消失多年後又重新出現了。而另一些科學家則認為,這屍體是幾千年前的塔斯馬尼亞袋狼干屍。塔斯馬尼亞袋狼的生死之謎,今天依然沒有解開。 棲息於開闊的林地和草原。夜間外出捕食,白天棲身於石礫中。多單獨或以家族形式捕食袋鼠類、小型獸類和鳥類。因其口裂很大,捕食動物時常將獵物的頭骨咬碎。
曾經的生活地點:塔斯馬尼亞島,澳大利亞,新幾內亞。
夏季交配,每胎產3-4仔。幼仔在母獸育兒袋裡哺育3個月後可獨自活動,但仍呆在母獸身邊約10個月之久。
袋狼生活在樹林較為稀疏的地方,或是草原上。然而,移居者來到它們生活的土地上,它們就會躲到深深的森林中去。肚子有著像袋鼠那樣乘放小袋鼠的袋子。後背上有花紋。顎的骨像蛇一樣分為兩段張開,它們會喀哧一下咬碎獵狗的頭。夜晚,它們單獨行動,經常是以袋鼠、小袋鼠、或是不會飛的鳥類為獵取出目標。它跑的速度並不快,但是會緊追不舍,直到獵物疲憊不堪為止。它們往往是一口咬住獵物的頭使獵物結束生命。 自從塔斯馬尼亞島上的移民來到,袋狼的生存繼而出現了危機。
澳洲大陸上的袋狼幾千年前就已經絕種,而塔斯馬尼亞島上的袋狼一直存活到上世紀30年代,最終,由於人類的過度捕獵,以及疾病、人類及其所養的狗侵佔其領域等原因, 最後一隻袋狼,是於1936年9月7日死亡的。死於塔斯馬尼亞島上的霍巴特動物園。
人們在澳大利亞的岩石上發現了古代居民於10000年前繪成的壁畫,從中我們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袋狼曾經生存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奇妙的是,在塔斯馬尼亞島上,有一個袋狼保護區。這樣做是否表明是一種心理上的補償呢?總而言之,這么珍貴的動物——袋狼滅絕了。
盡管與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共同生活了10000年以上。但是,隨著新世界被人類發現,在一瞬間,袋狼終於在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
1967年,在動物學界確信袋狼已經滅絕30年之後,澳大利亞一份動物學雜志上刊出一篇目擊者報告,報告者大衛聲稱,在西澳大利亞尤克拉以西110公里的一個石灰岩山洞裡,發現一頭腐敗的動物屍體,屍體身上大部分軟組織已經腐爛,或被昆蟲嚙食,露出根根白骨,但背部殘留皮毛上深褐色虎皮斑紋卻清晰可見,殘存的舌頭和左側眼珠也具有袋狼的特徵。這篇報告引起動物學家們的注意,因為人們雖然曾經幾次在塔斯馬尼亞島上大肆尋找袋狼,卻未曾想到在更為廣闊的澳大利亞大陸上尋找。難道澳大利亞大陸上的袋狼至今沒有滅絕嗎?
大衛發現的這具動物屍體被運到西澳大利亞自然博物館,經專家鑒定確為袋狼無疑。然而,在確定屍體死去時間時,專家們發生了分歧。有些專家認定屍體是幾千年以前的干屍,這與澳大利亞大陸上袋狼在幾千年前就已滅絕的傳統觀點相符。而另一些專家則認為,屍體雖然已腐爛,但相對來說還是新鮮的,這說明動物死去的時間不長。因而袋狼很可能仍在澳大利亞大陸上生存著!
正當專家們為這一屍體死亡時間爭論不休之際,《西澳大利亞博物學家》雜志在1967年10月又刊出一篇報告,報告者是一位在澳大利亞工作的蘇聯科學家巴拉莫諾夫。他聲稱,在新南威爾斯的瓦拉戈河附近,他曾親眼目睹活的袋狼。
這篇報告再度引起學術界注意。然而,它出自非專業人員之手,又沒能提供可作為研究依據的標本材料,因而沒有得到動物學家們的正式承認。盡管如此,這兩篇報告的發表,燃起了人們在澳大利亞大陸重新發現袋狼的希望。從那時至今,20年時間里,一些動物學家在人跡罕至、遼闊荒涼的澳大利亞西南部叢林中尋找袋狼的蹤跡,就象人們在亞洲和美洲大陸上尋找野人一樣。袋狼是否還存在於世,成了澳大利亞動物愛好者心目中一個激動人心的謎。
1985年2月,五張野生動物的彩色照片從澳大利亞西部偏遠的基洛恩寄到佩思市西澳大利亞自然博物館,交該館高級研究員道拉斯博士研究鑒定。道拉斯驚奇地發現,這是袋狼的照片!為了慎重起見,道拉斯又將照片送悉尼動物園主任、澳大利亞博物館館長等權威人士鑒定,專家們都同意道拉斯的鑒定意見,認定照片是無懈可擊的,照片上的動物確是袋狼。照片是一位名叫卡曼隆的澳大利亞土著獵人拍攝的。多年來,卡曼隆一直在叢林中尋找袋狼。據稱他曾多次見到這種被認為已經絕跡的珍奇動物。道拉斯在收到卡曼隆寄去的照片後,曾兩次會見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土著獵手,他的觀察報告,他對袋狼的外貌、動作特徵的描述,他用石膏灌制的足印模型,都使道拉斯覺得真實可信。1986年,這拉斯在英國《新科學家》雜志上著文,並發表了卡曼隆拍攝的袋狼照片,他確信,袋狼並沒有絕跡,活捉這種珍奇動物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然而,澳大利亞和世界上許多動物學權威仍然對此抱懷疑態度。他們認為,單憑口頭描述、足印和照片,要想推翻澳大利亞大陸袋狼在幾十年前就已滅絕的結論,未免證據不足。
原因說法一:
但自1770年英國探險家科克到澳大利亞探險以來,移民們把袋狼當作敵人,認為其為「殺羊魔」,並且在政府的獎賞制度鼓勵下進行大肆屠殺,使其近乎絕跡。
當政府發現情況不妙,欲停止袋狼絕種趨勢時,情況已無法挽救。實際上,袋狼並非是專門襲擊羊群的野狼,他們一般情況下只襲擊袋鼠,以免袋鼠泛濫成災 ,大量食用青草,造成生態危機。袋狼的嘴可以張成180度,經常潛伏樹上,突然跳到獵物背上,一口可以將獵物的頸咬斷, 因為經常襲擊羊群,所以被牧民痛恨。
原因說法二:
來自澳大利亞的亞化石化的袋狼化石距今有3000多年。普遍認為袋狼之所以從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消失是因為早期亞洲移民引進了家狗.。
家狗的引進可能發生在10000年以前,這些狗(稱做澳洲野犬)形成了野化種群並引發了與袋狼的生態競爭.直到18世紀晚期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塔斯馬尼亞的袋狼還是安全的,因為澳洲野犬(dingo)並沒有在那裡確立。最初袋狼被歸為袋鼬科家族。然而,經過仔細考慮它被劃分為一個單獨的有袋目科,命名為袋狼科(Thylacinidae)。但是,袋狼科與袋鼬科(dasyurid)有著親近的進化親緣關系,一般認為袋狼科是從袋鼬科家系中發展出來的。
Ⅳ 人們可見的最後一隻袋狼哪年在澳大利亞消失
澳大利亞袋狼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頭部較大,尾巴粗壯,形似背部有黑色條紋的大狗。野生的這種袋狼因人類獵殺於20世紀初滅絕,最後一隻澳大利亞袋狼於1936年在澳大利亞霍巴特動物園死亡。 謝謝
Ⅳ 袋狼生活在哪幾幾年後消失不見
曾廣泛分布於澳洲大陸及附近島嶼上。歐洲移民定居澳洲後,澳洲大陸上的袋狼就滅絕了,僅在澳大利亞南部的塔斯馬尼亞島上尚有分布。有人認為野生種群已經滅絕。
體形似狗,頭似狼。肩高600毫米,體長750毫米,尾長530毫米。毛色土灰或黃棕色,背部生有14-18條黑色帶狀斑。毛發短密並十分堅硬。口裂很長。前足5趾,後足4趾。
棲息於開闊的林地和草原。夜間外出捕食,白天棲身於石礫中。多單獨或以家族形式捕食袋鼠類、小型獸類和鳥類。因其口裂很大,捕食動物時常將獵物的頭骨咬碎。夏季交配,每胎產3-4仔。幼仔在母獸育兒袋裡哺育3個月後可獨自活動,但仍呆在母獸身邊約9個月之久。
【附】這是一種難以形容的奇妙動物。從它的頭和牙來看,它是一隻狼。然而,它的身體又像老虎一樣有著條紋。它可以像鬣狗一樣用四條腿奔跑。也可以像小袋鼠那樣用後腿跳躍行走,它和袋鼠一樣同是有袋類動物。這種動物有著其它種類動物的特徵,卻又有著特別的地方,它被人們叫做塔斯馬尼亞狼、斑馬狼、還有塔斯馬尼亞虎等等。
袋狼生活在樹林較為稀疏的地方,或是草原上。然而,移居者來到它們生活的土地上,它們就會躲到深深的森林中去。這種肉食有袋類動物從頭到尾全長一點五米至一點八米。肩高六十公分。肚子有著像袋鼠那樣乘放小袋鼠的袋子。後背上有十二至二十條花紋。顎的骨像蛇一樣分為兩段張開,它們會喀哧一下咬碎獵狗的頭。夜晚,它們單獨行動,經常是以袋鼠、小袋鼠、或是不會飛的鳥類為獵取出目標。它跑的速度並不快,但是會緊追不舍,直到獵物疲憊不堪為止。它們往往是一口咬住獵物的頭使獵物結束生命。
自從塔斯馬尼亞島上的移民來到,袋狼的生存繼而出現了危機。
大量的家畜--羊被狗傷害了。而人們誤以為是袋狼所為,因為狗和袋狼都是吸羊的血。一八八八年,政府出賞金獎賞捕殺袋狼的人們,在那之後的二十年之中,共有二千二百六十八隻袋狼被捕殺了。這也是記錄袋狼數量的珍貴資料。
最後一隻袋狼,是於一九三三年死亡的。
人們在澳大利亞的岩石上發現了古代居民於一萬年前繪成的壁畫,從中我們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袋狼曾經生存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奇妙的是,現在,在塔斯馬尼亞島上,有一個袋狼保護區。這樣做是否表明是一種心理上的補償呢?總而言之,這么珍貴的動物--袋狼滅絕了。
盡管與澳大利亞的古代居民一共生活了一萬年以上。但是,隨著新世界被人類一一發現,在一瞬間,袋狼終於在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