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認識這個哪個國家的錢
澳大利亞元(圖為100元面值,摺合567.79人民幣元)
所給圖為100元面值澳元背面。
100元面值的澳元正面為澳大利亞女高音歌唱家梅爾巴,背景是悉尼女王劇院,左邊是梅爾巴的簽名。背景是梅爾巴於1902年在澳大利亞的巡迴演出。背面為澳大利亞傑出的軍事將領莫納什爵士。右側是在一戰中,攻打德軍的興登堡防線中的炮兵與騎兵。
澳元是澳大利亞聯邦的法定貨幣,由澳大利亞儲備銀行負責發行。澳大利亞元(Australian Dollar原符號:$A.標准符號:AUD)。
B. 澳大利亞用的錢幣叫什麼
澳元是澳大利亞元(Australian Dollar)的簡稱,國際貨幣符號為AUD。
澳元是流通於澳大利亞,吉里巴斯,諾魯和吐瓦魯等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由澳大利亞聯邦儲備銀行發行,目前流通的有5、10、20、50、100元面額的紙幣,另有5、10、20、50分硬幣,其進位是1澳元等於100分(cent)。1993年之前,還有1、2分硬幣,但1993年之後不再流通。
C. 澳大利亞為什麼會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很簡單。
因為澳大利亞是英聯邦國家,英國參戰,它也有義務參戰。
它的參戰比起美國的參戰那影響就微乎其微了,至多說來只不過勉強加速了下戰爭的結束而已。
D. 約翰·莫納什的戰後
到了二十年代,莫納什將軍被公認為是當時仍然在世的最偉大的澳大利亞人和澳洲社會的棟梁,是澳新軍團也是澳大利亞的一位傳奇人物。戰爭結束之後,他1920年寫了一本書《1918年澳新軍團在法國的勝利》。後以上將退役回歸平民生活。他以自己豐富的工程和管理經驗投身於維多利亞州的電力建設,在開采盧恩的煤礦、建設墨爾本的輸電線和發展煤磚工業上面多有貢獻 。同時他為其他退伍軍人重建戰後生活提供了熱情的幫助。1929年澳大利亞工程院授予他最高榮譽Peter Nicol Russell Memorial Medal。1931年10月8日他因病與世長辭,大約25萬人參加了他的國葬儀式。終其一生,他貫徹了自己的名言( ),為社會貢獻了個人的全部才智。為了紀念這位學者,實業家和戰士,1958年墨爾本市特地設立莫納什大學。澳大利亞人民對本國歷史上這位光輝的人物至今仍然充滿了敬意。
E. 塹壕戰的應用
盡管火力的改善和實行徵兵制的軍隊大大改變了戰爭的形式,可大多數軍隊完全不知道這些變化多麼具有毀滅性,所以也就沒有研究對抗措施。在一戰開始時,大多數軍隊都認為這將是一場短暫的戰爭,雙方都將會使用拿破崙時期的戰略和戰術。一些騎兵單位被火車送到了前線,而他們的指揮官根本沒有想到騎兵在密集的火力面前是毫無辦法的。這些騎兵中的大多數從來沒有被派上戰場。
但是,在戰爭開始以後,德國和協約國軍(主要為英軍和法軍)很快就意識到他們完全錯了。正面進攻得到的只有自己人的傷亡。在1914年9月的馬恩河戰役結束後,德軍和協約國軍沿著瑞士邊境各挖掘了一條戰壕,它們一直延伸到了比利時的北海海岸。從1914年9月16日一直到1918年3月21日德國發動春季攻勢這段時間內,西線戰場上的作戰雙方幾乎在任何時候都在壕溝內對峙。
在西線戰場上,頭幾個月挖掘的小型臨時戰壕很快變得更深且更復雜,逐漸地變成了大面積的防守工事。敵對雙方的戰壕之間的空地稱為「無人區」,它的寬度在不同的戰場之間也不同。在西線戰場上,無人區一般為100至300碼寬,盡管在維米嶺戰役中只有30碼。在1917年3月德軍撤退到興登堡防線以後,無人區的寬度增加到了1公里以上。在加里波利之戰中的澳新軍團戰場上,雙方的戰壕相距只有15米,在這里,士兵們連續不斷地向對方戰壕投擲手榴彈。在東線戰場和中東戰場上,雙方需要佔領的土地面積很大,生產彈葯,混凝土和鐵絲網的工廠距前線也很遠,所以歐式塹壕戰並沒有在那裡出現。
在阿爾卑斯山中,壕溝被修到了海平面以上3900米高的地方。這些壕溝必須要適應山上崎嶇的地形,堅硬的岩石和多變的天氣。許多壕溝網都位於冰川中。 在戰爭剛剛開始時,英國使用了一種由三個平行戰壕組成的戰壕系統,這三個戰壕由一些通訊戰壕連接起來。通訊戰壕與前方戰壕的連接點是至關重要的,一般在這里都修有堅固的工事。前方戰壕只有少量守衛部隊,這些部隊只在清晨和傍晚才進入戰壕。70碼至100碼之後是支援戰壕(或叫轉移戰壕),當前方戰壕遭受轟炸或炮擊時,裡面的部隊就可以撤到這里。300碼至500碼之後是預備戰壕,裡面有另一支部隊,這支部隊在前方戰壕被攻下後可以進行反擊並奪回它。在炮火得到了改善後,這種戰壕系統迅速地過時了,但是在前線某些特定地區,支援戰壕還是被留下了,它現在的功能就是吸引火力,這樣前方戰壕和預備戰壕就不會遭受多大破壞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人們會將支援戰壕點上火,這樣看起來就會像有人在那裡。
人們也建造了臨時戰壕。當准備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時,前方戰壕附近就會出現幾個臨時戰壕。這些戰壕里的步兵將會隨前方戰壕內參加第一波攻擊的士兵一起進攻。還有一些無人的臨時戰壕延伸到了無人區里。士兵可以通過它們執行多種任務,比如在敵軍鐵絲網附近監聽敵人動靜或發動奇襲。
當一個戰壕有一部分凸出到了無人區內時,一個突出部就形成了。面對突出部的敵軍戰壕叫做「凹陷部」。大塊的突出部對裡面的士兵來說是很危險的,因為它容易三面受敵。
在前方戰壕後面幾千米,通常有至少兩個部分完成的戰壕,它們在前方士兵撤退時就會被用到。德國人經常挖一些多餘的戰壕系統;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中,德國人挖了兩個完整的戰壕系統,它們相距1公里,而在1公里之後還有一個部分完成的第三個系統。多個戰壕系統使協約國軍幾乎不可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如果第一個戰壕系統的一部分被敵軍佔領,防守方就會從第二個系統挖一條通道到第一個系統中沒有被佔領的部分。
德國人的防禦工事建造的非常出色。他們建造的掩蔽物和據點位於地下深處,防炮彈並且空氣流通。因為德軍比他們的對手更想戰略性地撤退到一個准備充分的防守位置。他們還首先使用了「深層防禦戰略」,即在幾百碼寬的前線交戰區中修建一系列孤立的陣地,而不是一個連續的壕溝。每個陣地都可以為它的相鄰陣地提供炮火支援。雖然進攻方可以在陣地間自由移動,他們還是要遭受防守方的炮火攻擊。英國人最後也採用了相似的工事,但是德國於1918年發動「春季攻勢」時它還沒有完成,這次攻勢證明,即使英國人的工事已經建造完成,它們也不會起到多大作用。 壕溝並非筆直,而是鋸齒型的。這就意味著一名士兵在壕溝里無法看到十米以外的東西。這種形狀的壕溝在敵人從側方進攻時會保護它裡面的步兵,否則裡面的所有部隊都會暴露在敵軍火力面前,傷亡會很慘重。如果一顆炮彈落進壕溝內,它的彈片飛不了多遠就會被擋住。壕溝面對敵人的一側叫做胸牆,背對敵人的一側叫做背牆。背牆使士兵們的後背不會為落在壕溝後方的炮彈的彈片所傷。如果敵軍攻下了壕溝,那麼原來的背牆就會成為胸牆。壕溝的兩側會用沙袋,木架和鐵絲網進行加固。壕溝內的地面通常會被鋪上木板。
士兵們的掩蔽洞位於支援戰壕後部。英國的掩蔽洞通常有8至16英尺深,德國的掩蔽洞一般要深得多,距地面最近的也有12英尺深,有時甚至能達到3層樓的深度,士兵們通過混凝土台階走到上方。
為了使一名士兵可以在不暴露頭部的同時觀察到戰壕外面,壕溝的胸牆上會有一些射孔。射孔可以簡單到只是沙袋中的一個缺口,但它也可以使用鋼板來保護士兵。為了擊穿射孔,德軍狙擊手使用了穿甲子彈。還有一種觀察戰壕外部的方法便是使用潛望鏡,它最簡單的形式就是一根木棍與兩片鏡子。在加里波利的澳新軍團壕溝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士兵使用了潛望鏡式步槍來在不暴露頭部的情況下向敵人射擊。
挖掘戰壕有三種標准方法:地面式,延展式和隧道式。地面式即人站在地面上向下挖掘,這種方法最有效率,因為它允許一大群人同時挖掘。但是,用這種方法挖掘戰壕的人們需要暴露在地面以上,因此它只能在安全的時間及地點,比如後方或夜晚使用。延展式即從壕溝的一端向外挖掘。挖掘壕溝的人不會暴露,但是這種方法只允許一個或兩個人同時挖掘。隧道式類似於延展式,只不過在挖掘時,壕溝上方還有一層「屋頂」,它在建造完成後就會被去除。英國的壕溝建造指導說450個人在夜間用6個小時的時間能挖掘250米的壕溝。在壕溝建造完成之後,它還需要經常地維護,以防止天氣或炮火減低它的強度。
在法蘭德斯戰場上,雙方的戰壕都出現了許多問題。加拿大軍隊的戰壕出的問題最多,因為他們佔領的都是一些低地。在大部分低地中,地下水層只位於地下1米左右的深處,這就意味著任何一個壕溝在這里都會充滿水。因此,法蘭德斯的許多「壕溝」實際上位於地面以上,胸牆和背牆由沙袋(實際上裡面是粘土)構成。一開始,胸牆和背牆都是這樣建造的,但是後來的壕溝取消了背牆,這就使後方戰壕內的士兵在前方戰壕被攻佔以後可以向前射擊。(與其說是壕溝,反倒更像長城) 狹小,靜態且位於地下的戰壕擁有它獨一無二的地貌特徵。在前線,壕溝網和礦車道代替了公路和鐵路這些傳統的基礎運輸設施。許多小的山丘和山谷直到戰斗開始前才有名字,一些山丘以它們的高度命名,比如60號山丘。一個農舍,風車,採石場或枯樹都會成為爭斗的焦點,只因為它們是這片地區內最顯眼的景物。這些地標會輕易地被炮火摧毀,因此在戰斗之後它們就只是地圖上的名稱了。
戰場上的景物可以有一個描述性的名稱(比如孤獨的松樹或伊普爾附近的「多邊形樹」),一個幽默的名稱(例如香腸谷和索姆河上的土豆泥谷),一個軍事單位名稱或一個士兵的名稱(位於澳新灣的以約翰·莫納什將軍命名的「莫納什谷」)。在一個地方的名稱前加上「死人」兩字的做法也很流行,原因是很明顯的。許多壕溝系統也因為它們的形狀被命名為「棋盤」或「烤架」。
敵人的壕溝也需要被命名。許多壕溝都以觀察時看到的事情命名,比如澳新灣的「德國軍官戰壕」(協約國軍在那裡看見了幾個德國軍官)或索姆河的「口糧戰壕」(在那裡發現了德軍的運糧隊)。英國人給位於金奇戰場的德國戰壕取的都是有關酒的名稱,比如「啤酒戰壕」,「苦戰壕」,「啤酒花戰壕」,「濃啤酒小徑」和「細長玻璃杯戰壕」。其它一些戰壕以它們在戰壕系統中的角色命名,比如索姆河的「換位戰壕」和「中繼戰壕」。
英國戰壕系統的一些部分的名稱聽起來就像大富翁的棋盤,比如說「公園路」和「邦德街」。英國的師級部隊習慣性地將它們的戰壕以軍事單位的名稱來命名,它的結果就是「馬斯特爾小徑」(皇家馬斯特爾明火槍團)和「黑手錶小徑」(黑手錶團)這樣的名稱。澳新軍團則傾向於起士兵的名字。 一個士兵待在前線戰壕里的時間通常很短,他在回到後方之前會在那裡待上一天至兩星期。澳大利亞的第31營有一次在維勒·布列東內的戰壕內度過了53天,但是這只是個非常罕見的例子。一個英軍士兵通常會這樣度過一年:
·15% 前線
·10% 支援線
·30% 後備線
·20% 休息
·25% 其它 (醫院,旅遊,休假,訓練等)
即使在前線服役時,一名士兵在一年內通常也只會參加幾次戰斗,比如進攻,防守或襲擊等。精銳師的作戰次數則較高,協約國軍的精銳師包括了英國正規師,加拿大軍團,法國XX團和澳新軍團。
有一些地方在戰爭期間幾乎沒有什麼軍事行動,這就使戰壕內的生活變得很輕松。當澳新軍團第一團在加里波利撤退後於1916年4月來到法國後,他們被派到了一個相當和平的地方。但是其它一些地方卻總是有激烈的戰斗發生。在西線,伊普爾每天都有如地獄一般,尤其是對於位於暴露的戰壕突出部中的英軍來說。在那些沒有什麼軍事行動的地方,狙擊手,炮火,疾病和毒氣仍然造成了較大傷亡。在1916年前六個月中,英軍在索姆河戰役發起之前沒有參加過大型戰斗,但是傷亡人數還是有107776人。
前線的一個部分會被分配給一個陸軍軍團,它通常包括了三個師。在這三個師之中,兩個師會駐守在相鄰的位置,第三個則在後方休息。這種任務的分配會被貫徹到每個陸軍單位,所以在每個師的三個旅(德軍稱為團)中,兩個會在前線駐扎,第三個在後方作為預備隊。在每個旅中的四個營中,兩個營駐扎,兩個營休息,連和排的任務依此類推。越低級的單位調動次數越頻繁。
在白天,部隊的運動會遭到狙擊手和位於熱氣球中的觀察員的迎頭痛擊,所以這時的戰壕往往都很安靜。夜晚是戰壕內的人員最忙碌的時候,部隊和補給的調動,鐵絲網與戰壕的維護,還有對敵軍防線的偵察都可以借著夜色的掩護來完成。位於無人區內的監聽哨會偵測敵軍的動靜。
襲擊的目的是抓獲俘虜及繳獲敵軍的情報。隨著戰爭的發展,襲擊也逐漸成為了英軍策略的一部分,這會保持部隊的鬥志,並且會阻止無人區落入德軍手中。這種戰術的代價很高,戰後英國的一個研究總結說它獲得的不如它損失的多。
在戰爭早期,突襲都是由騎兵,尤其是加拿大騎兵完成,但是後來德軍加強了警戒,協約國軍在襲擊前很難不驚動德軍。到了1916年,襲擊已經需要精心的策劃,和步兵與炮兵的聯合行動。襲擊會以猛烈的炮擊開始,在炮擊將敵軍前方戰壕內的部隊驅走或消滅,並將鐵絲網炸斷之後,炮彈會在前進的己方步兵周圍爆炸以提供掩護。但是,炮擊也通知了敵人協約國軍准備攻擊哪個位置,這樣敵軍就可以放心地從很多地方調來援兵。
F. 100澳元上的頭像是誰
◎正面:澳大利亞女高音歌唱家梅爾巴,背景是悉尼女王劇院,左邊是梅爾巴的簽名。背景是梅爾巴於1902年在澳大利亞的巡迴演出。
◎背面:澳大利亞傑出的軍事將領莫納什爵士。右側是在一戰中,攻打德軍的興登堡防線中的炮兵與騎兵。
G. 一戰中的澳大利亞
1915年4月25號到9月之間,澳大利亞與紐西蘭組成澳新軍團(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Corps ),跟隨英軍為主力的部隊在土耳其的加里波利半島實施登陸。目的是緩解俄國東線的壓力,打破西線的僵持戰壕戰的局面,力圖打通英國同烏克蘭糧倉(敖德薩)的黑海連接線。同時迫使土耳其率先退出戰爭。但是遭到慘敗。
澳新軍團一共7個師,5個由澳大利亞組建,1個紐西蘭師(1916年組建),1個由澳新聯合組建。其中第一師(1915年4月登陸),第二師(1915年8月登陸),和澳新師(1915年4月登陸)參加加里波利戰役。獨自負責組建灘頭(ANZAC Beach)。因為海軍被壓制,無法提供火力支援,戰斗非常不順利。第一師1915年下旬撤出戰場,第二師於1915年12月19日撤出戰斗並部署到埃及。整個戰役澳大利亞戰死7594人,總體喪失戰鬥力26094人。這是第一次澳大利亞有自己的師級建制參戰,以前都是拆分加入英軍的。
H. monash是什麼啊~~~
MOnash是澳洲一位將軍的名字,1958年澳大利亞成立了Monash University (中文名稱為蒙納士大學)來紀念他,是澳洲傳統5星級大學,商科非常強,也是澳大利亞8大名校之一。Monash College是其下屬分校,是進入Monash University的快捷課程。在全世界有5個校區,中國校區在廣州。具體可以看蒙納士大學的官方網站www.monash.e.au,中國校區的網站是www.monash.e.au/monashcollege/chinese 網路的博客是http://hi..com/monashchina
I. 澳元上的人物都是誰
100澳元主色調為綠色,正面人物是耐麗.梅爾巴(Nellie Melba),是一位享譽世界的澳大利亞女高音歌唱家,1861年5月19日出生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並成為那個時代澳大利亞的傳奇人物。1928年,耐麗.梅爾巴在澳大利亞舉行了她的告別演出。3年後,她因為血液感染而辭世,享年70歲。100澳元背面的人物是約翰·莫納什將軍(SirJohn Monash),一戰中澳大利亞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1865年出生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在大學讀書期間參加了預備役部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6年,已晉升為少將的莫納什率領澳大利亞陸軍新編第三師前往法國作戰。1918年8月12日,莫納什將軍因卓越戰功被英國喬治五世國王冊封為爵士。50澳元的紙幣主色調為黃色,正面人物是大衛·尤奈邦(David Unaipon),他1872年9月出生在南澳州,是澳大利亞著名的土著作家和發明家。尤奈邦是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一個發表文章的土著作家,他的《土著人傳奇故事》一書的手稿至今還被保存在悉尼的米切爾圖書館中,成為澳大利亞土著人歷史的珍貴資料。在澳大利亞的50元紙幣上也有這份手稿的圖案。1967年2月,尤奈邦逝世。50澳元的背面的人物是(Edith Cowan)埃迪絲·科恩,她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澳大利亞一位傑出的婦女和兒童權益的倡導者,通過自身不斷努力成為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一位女議員。1932年她因病逝世,享年71歲。20澳元的主色調是紅色,正面人物是船運大亨和慈善家瑪麗·萊蓓(Mary Reibey)。這位澳大利亞歷史上的女性船運大亨和著名企業家曾經是一名被英國法庭判處7年流放的罪犯。20澳元背面人物是世界上第一個飛行醫生服務機構的創始人約翰·弗林(John Flynn)。約翰.弗林1880年出生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古德菲爾德,1928年5月15日,經過弗林和他的支持者多年的積極奔走和艱辛努力,皇家飛行醫生服務終於問世了。10澳元的主色調是藍色。正面人物是詩人、作家班卓·帕特森(Banjo Paterson)。班卓.帕特森1864年2月出生在新南威爾士州的奧蘭治附近地區,1895年,他創作了著名的《馬蒂爾達》詩,被稱作澳大利亞的非正式國歌。他創作的長詩《來自雪河的人》更被贊譽為澳大利亞人精神的贊歌。2000年的悉尼奧運盛會就是以班卓.帕特森的長詩《雪河男子漢》中描述的騎士形象拉開了開幕式的序幕,閉幕式是以他的短詩《馬蒂爾達》寫成的歌曲而告終,盡顯了澳大利亞的風味。10澳元背面人物是澳大利亞歷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和詩人瑪麗·吉爾默女爵(Dame Mary Gilmore)。1865年8月16日,瑪麗·吉爾默出生在新南威爾士州的考塔瓦拉,1937年,作為澳大利亞家喻戶曉的知名作家,她被英帝國封為女爵士,成為澳大利亞獲此殊榮的第一位婦女。1962年12月3日,吉爾默去世。3天之後,澳大利亞為她舉行了國葬。5澳元的主色調是粉紅色,繪制的則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畫像,理論上澳大利亞的最高統治者,不過,最高統治者只落得了在5元面額的錢上露了下臉。5澳元的背面是澳大利亞國大廈,建於1988年,耗資11億澳元,是澳大利亞參議院和眾議院的會議地點,背景是國會山規劃設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