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澳大利亞有名的動物都有什麼
澳大利亞特有動物
總述:澳大利亞有很多古老的動植物。大約在2億年前,澳大利亞就同其他大陸分離,孤立存在於南半球的海洋上。長期以來,由於自然條件比較單一,動物的演化很緩慢,至今還保存著許多古老的物種。據統計,澳大利亞有植物12000種,其中有9000種是其他大洲所沒有的,占植物總數的75%;有鳥類650種,450種是特有的,占鳥類總數的69%。全球有袋類動物150種,南美洲只有幾種,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的桉樹、金合歡是兩個代表樹種,其中桉樹適應性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在荒漠和沼澤里均可生長,桉樹生長迅速,木質堅硬,葉子可制桉油,經濟價值較高。澳大利亞森林面積為106萬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為20%/。澳大利亞沒有高級的野生哺乳動物,只有低級的有袋類動物,如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獸的大袋鼠、吃桉樹葉生活的小袋熊,以及卵生的哺乳動物鴨嘴獸等,都是澳大利亞獨有的珍奇動物。
袋鼠
在生物進化史上,形成過強盛的兩大類哺乳動物:有袋類動物和胎盤類動物。有袋類動物繁殖力強,在世界大陸占盡優勢,當然也滲入了澳大利亞。後來,地理聯系中斷,胎盤類動物繼續進化,直至出現人類,並在大約2500萬年前取代了幾乎所有有袋類動物。然而在世界「孤島」澳大利亞,有袋類動物仍在繁衍不息,「家丁」興旺。
最有代表性的有袋類動物當數大袋鼠,歐洲人稱其「坎戈路」(kangaroo)。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當年探險澳大利亞東海岸時,生平第一次見到這種跳躍式前進的龐然怪物,就十分驚訝地做著手勢詢間當地土著人,土著人回答說:「坎戈路。」於是,庫克船長就稱此物為「坎戈路」,袋鼠也由此得名而編纂入英國詞典。然而,庫克船長哪裡知道,「坎戈路」在土著語言里是「不知道」的意思!
袋鼠在澳大利亞隨處可見,共有50個品種。最常見的是一種身長、體重均相當於一個成人的紅色或灰色大袋鼠,有些體重則超過200磅,卻絲毫不顯笨拙;體型小的則像是一隻貓。
袋鼠的生產很有意思,只要看到母鼠開始清理自己的袋子,小心翼翼地將袋中雜物掏干凈,這就是即將臨產的信號,分娩後,尚未睜開眼的小袋鼠從母鼠尾巴上向育兒袋頑強緩慢地蠕動。小袋鼠要在袋中生活9個月才會離開。如遇風吹草動,它又會鑽進母親袋裡「避難"。
袋鼠的跳躍能力特強,全速前進時,前腿蜷縮,尾巴翹起,後腿像鋼制彈簧一般使整個身體猛力向前沖,時速可達60公里!有些袋鼠生性兇猛,在廣袤的草原上經常可以看見兩只雄袋鼠相鬥的情景:兩鼠對峙,怒目而視,頸毛聳起,口中嘶響,用尾巴橫掃對方。若一方被打倒在地,便定勝負,敗者只是受傷,很少死亡。饒有趣味的是,每次打鬥都會引來許多袋鼠「觀眾」,它們並不參戰,只是坐山觀「鼠」斗。
袋鼠生活習性是喜白天休息,黃昏活動。夜間,袋鼠遇見車燈會誤以為天敵來襲,這時,便會從草叢中一擁而上,跳躍到公路,與汽車拚死相撞,小汽車如不注意往往被它們撞翻。因此,在澳大利亞,許多汽車前端都安裝了排障器。為防止這類碰撞的發生,一些公路旁豎有高大醒目的畫著袋鼠的牌子,這是警告司機,前方為袋鼠出沒地,要注意安全。袋鼠渾身是寶,肉被做成各種美味佳餚;皮質堅韌輕柔,可製成考究的皮箱、大衣、腰帶、靴子和棒球手套等,頗受消費者青睞。
袋鼠是澳大利亞的象徵和國寶,其形象被繪入澳大利亞的國徽。許多人也許會問:「為什麼澳大利亞人要給予袋鼠如此崇高的榮譽呢?」原因大概有三:其一,袋鼠是最古老的史前動物,世上獨有;其二,袋鼠乃澳大利亞最高大的動物,無以匹敵;其三,袋鼠「溫文爾雅」,平和善良。
考拉
在澳大利亞的有袋類動物中,還有一種非常討人喜歡的動物——樹熊,又稱「考拉」(KOALA)。據悉,在土著語言中「考拉」是「不飲水」的意思。當土著人在漫長的歲月里觀察到這種動物從不飲水之後,故取此名。
「考拉」長著一張胖胖的孩兒臉、一隻黑油油的鼻子、一雙滴溜兒轉的圓眼睛和兩只毛茸茸的短耳朵,加上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皮毛,總顯得那麼憨態可掬,滑稽可愛。「考拉」雖冠以熊名,但實際上與熊並無多少干係,只是身體臃腫,又無尾巴,長得與熊相似罷了。「考拉」生性溫良,不易發怒,一旦被激「火」,便會發出嬰兒似的哭啼,煞是令人愛憐。在澳大利亞,「考拉」的聲望可與我國的大熊貓相媲美,它總是給人一種歡樂、祥和與安定的感覺,因此澳大利亞人最喜歡用「考拉」玩具饋贈朋友嘉賓。
「考拉」四腳較短,完全長成時約60厘米高,10多斤重。它的爪尖利,每隻五趾分為兩排,一排為二,一排為三,能緊緊抓住樹干。它的「絕活兒」是從一根樹枝上縱身跳到幾米處的另一根樹枝上,敏捷靈活。有趣的是,「考拉」的尾巴經過漫長的歲月已經退化成一個「座墊」,因而能長時間舒適瀟灑地坐在樹上。「考拉」每胎只生一仔,小「考拉」出世後,會立即鑽進母親腹部的袋中吮乳,等長到約15厘米高時,才依依不捨地離開母袋。「考拉」的袋與袋鼠不同,其袋口朝後,小熊一旦離開母袋,就再也進不去了。
在澳大利亞,人們無論在哪兒看到「考拉」,幾乎都是端坐在樹杈上打瞌睡的樣子。「考拉」雖屬走獸,人們卻難得見其行走,因它怕見人,從不下樹覓食,又無需飲水,故終日在樹上「正襟危坐」,從不搞什麼「小動作」,只是不斷地吞嚼桉樹葉而已。昆士蘭州和維多利亞州桉樹林奇多,「考拉」多集中在這里,它們以桉樹葉為食物,從中可以獲取足夠的水分,因而能夠一生不飲水。
鴯鶓
留心觀察過澳大利亞國徽的人會發現,其左邊是一隻大袋鼠,右邊則是一隻鴯鶓(EMU)鴯鶓能堂而皇之地走上國徽,得益於它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鳥。 鴯鶓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鳥,外表很像非洲沙漠中的鴕鳥,但比駝鳥高大,其身高約1.5米,體重數十公斤不等,從動物分類學來說,它應屬於鴕鳥類中的一種。鴯鶓喜愛生活在草原、森林和沙漠地帶,全身披著褐色的羽毛,擅長奔跑,時速可達70公里,並可連續飛跑上百公里之遙。鴯鶓雖有雙翅,但同鴕鳥一樣已完全退化,無法飛翔。不過它能泅水,可以從容渡過寬闊湍急的河流。鴯鶓耐飢渴,長相一直保持史前時代的形狀,沒有絲毫變化,這令一些動物學家深感困惑。鴯鶓或出雙入對,或三五成群,極少見有踽踽獨行的。到了繁殖季節,雌鳥產卵,每次7-15枚,而孵卵的責任由雄鳥來承擔。在長達兩個半月的時間里,雄鳥非常耐心地履行職責,直到小鴯鶓脫殼而出,新生命的啼鳴回響在湛藍的天空……
鴯鶓很友善,若不激怒它,它從不啄人。它對食物也不講究,主要以草類為食,也愛吃一些草蝶及昆蟲。在野生動物保護區里,鴯鶓能經常改善伙食,吃到遊人喂它的麵包、香腸及餅乾等。當有汽車在公路邊停下來時,鴯鶓毫無戒備,反而會大搖大擺地踱步而來,爭搶著把頭伸進車窗,一是對你表示親近,二是希望你能給點好東西吃。
鴨嘴獸
澳大利亞的單孔類動物,最奇特的要數鴨嘴獸。所謂單孔類動物,是指處於爬蟲類動物與哺乳類動物中間的一種動物。它雖比爬蟲類動物進步,但尚未進化到哺乳類動物。兩者相同之處在於都用肺呼吸,身上長毛,且是熱血;而單孔類動物又以產卵方式繁殖,因此保留了爬蟲類動物的重要特性。
凡見過鴨嘴獸的人都說它長得實在太怪異了。當初英國移民進入澳大利亞發現鴨嘴獸時,驚呼其為「不可思議的動物」。鴨嘴獸長約40厘米,全身裹著柔軟短毛,四肢很短,五趾具鉤爪,趾間有蹼,酷似鴨足。雄性鴨嘴獸後足有刺,內存毒汁,噴出可傷人,幾乎與蛇毒相近,這是它的「護身符」。鴨嘴獸為水陸兩棲動物,平時喜穴居水畔,在水中時眼、耳、鼻均緊閉,僅憑知覺用扁軟的「鴨嘴」覓食貝類。其食量很大,每天所消耗食物與自身體重相等。
鴨嘴獸在水中追逐交尾,卵似烏龜蛋狀。小鴨嘴獸孵化出世後,靠母乳喂養4個月方能自己外出覓食。鴨嘴獸的生物鍾是顛倒的,它們慣於白天睡覺,夜晚活動。
鴨嘴獸歷經億萬年,既未滅絕,也無多少進化,始終在「過渡階段」徘徊。這種全世界唯有澳大利亞獨產的動物,真是奇特又奧妙,充滿了神秘感。
② 澳大利亞的所有動物有那些
澳大利亞獨一無二的動物種群是吸引遊客們前來觀光的原因之一。
這里擁有超過 378 種哺乳類動物、828 種鳥類、4,000 種魚類、300 種蜥蜴、140 種蛇類、2 種鱷魚以及約 50 種海洋哺乳動物。其中超過 80%的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蛙類為澳大利亞所獨有。最著名的一些動物包括袋鼠、考拉、針鼴鼠、澳大利亞野狗、鴨嘴獸、沙袋鼠和袋熊。
拓展資料
哺乳動物
澳大利亞沒有大型食肉動物,澳大利亞野狗(又稱野狗)就是這里最大型的食肉性哺乳動物了。其它獨特的食肉動物包括袋食蟻獸、袋鼬和塔斯馬尼亞袋獾,但是這些動物的體型都不超過一隻普通家貓的大小。
西澳大利亞州,鯊魚灣世界遺產區(Shark Bay World Heritage Area),
蒙基米亞(Monkey Mia),海豚
參考資料:澳大利亞的動物_澳大利亞旅遊局
③ 求問澳洲是否有大型貓科動物
是袋獅。 袋獅有著如今許多動物所沒有的一些獨特的身體特徵,作為一種以巨型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他具有許多「捕食獵手」的諸多優勢,包括可收放自如的身子 ,和袋鼠一樣長而有力的尾巴,頜部的肌肉比獅子還要強有力。古生物學家通過對袋獅身體結構這些特點的描述,向我們展示了更新世時期活躍在澳洲的這種古生物的生活。 尾巴:袋獅的尾巴長而有力,很適合這種行動敏捷的捕食動物,它的尾巴很像如今的食草動物袋鼠的尾巴。它的尾巴里有一根狹長的骨頭,當它直立起來的時候,這根骨頭可使它保持平衡。在捕食獵物時,會用尾巴幫忙,騰出前爪緊緊抓住獵物,最後以有力的頜部咬住獵物,給予致命的一擊。 後腿:袋獅的後腿凝聚著極大的爆發力,但在高速奔跑時可能缺少彈性。古生物學家認為,袋獅的這些生理特徵決定了,他喜歡謹慎小心的跟蹤獵物,突然出擊。盡管袋獅的名字聽起來會讓人誤以為它屬於獅子,但它屬於大型貓科動物獅子卻是一點關系也沒有的。 後爪:可向回收縮的爪子和腳趾適合抓握,這表明,被認為生活在灌木樹林環境中的袋獅,有時也許還得爬樹,必要的時候,它就是從樹上躍下來撲向獵物的,他們的爪子看上去很有點像一隻靈活的手。 前腿和前爪:英國偉大的解剖學家理查德•歐文在1859年首次對袋獅進行描述時,將這種動物稱為「捕食猛獸中最兇猛最可怕的野獸」。如今手中有了這種動物骨骸可以進行研究的科學家也完全贊同歐文當年的斷語。袋獅擁有強大有力的前腿,以及大而尖銳的利爪,袋獅利用這樣的爪子可以靈活的爬樹,在捕食中可以緊緊抓住獵物不放。 牙齒:與樹袋熊不同,袋獅屬於雙門齒型,也就是說它的下頜處有兩個突出來的前門牙,這種牙齒結構很像鸚鵡的喙,因此早先有些專家認為袋獅主要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 。但是現代解剖學家的看法正好相反,他們認為,袋獅擁有強有力的頜部肌肉,以及尖銳的前臼齒,他們完全有能力撲咬住任何類型的動物。 鼻腔:袋獅有一個相當大而且高度發達的鼻腔,對於一種捕食者來說,這也許並不奇怪,它們需要極其敏銳的嗅覺。有了這樣的能力,袋獅就能跟蹤獵物。 大腦:對袋獅的頭骨進行計算機X射線軸向分層造影掃描(CATscan),可使研究人員了解到袋獅大腦的一些主要特徵。根據袋獅腦葉的大小和突出程度,科學家們確定袋獅的聽覺、視覺和嗅覺能力都相當強。 滅絕之迷 袋獅是澳洲巨型動物之一,約在5萬年前至4.5萬年前滅絕。是誰又是怎樣使他們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遭致滅絕命運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伯爾德分校的地球科學教授吉福德•米勒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根據他的觀點,人類是在巨型動物滅絕之前不久抵達澳洲的,這些動物的滅絕一定與人類活動有關。 當人類最早到達澳洲時,那裡有著許多不同尋常的動物,那些動物的樣子超出我們的想像,一些動物長得像袋熊一樣,體形卻猶如河馬般龐大,它們是地球上 曾有過的最大的有袋動物。還有些動物長得像袋鼠,但它們卻不是吃草為生,而是伸起兩只高過頭頂的手臂,扯下樹枝,吃樹上的葉子。還有一些動物則從樹上尋找昆蟲吃。澳大利亞有著獨特的自然發展史。當它與其他地方完全隔離開以後,唯一在這塊大陸上興旺發達的哺乳動物就是有袋動物。食物鏈最高層的以大型動物為食肉動物,如袋獅,通常潛伏在樹上,等待著獵物走到近旁,然後從樹上躍出撲向獵物,袋獅也屬於有袋動物,現代已經沒有與他們相像的動物存在了。澳洲的巨型動物麗紋雙門齒獸 ,是一種超大的袋熊,是曾經有過的最大的有袋動礌涪辟皇轉郝辨酮玻捆物,重約4400磅,但只有大象的三分之一重,現已滅絕的最大的袋鼠重約440磅。澳大利亞大型食肉動物有袋獅、袋狼、塔斯馬尼虎和肉食性的袋鼠,還有蟲類肉食動物陸地鱷魚和巨蜥,這些大型動物最終都消失了。在人類到達澳洲之後不久,大約在5萬年前至4.5萬年前之間,澳洲的大多數巨型動物物種,無論是肉食性動物還是食草性動物,都漸漸滅絕。巨大的袋鼠、雷鳥以及巨蜥,都消失了。在人類開始登上這塊大陸之後,澳大利亞當地的哺乳動物已經消失了四分之一,其中確切的原因,至盡仍然是一個迷。幸運的是,也有一些巨型動物生存了下來,包括如今倖存下來的最大的有袋動物——紅大袋鼠(又名大赤袋鼠),澳大利亞現今仍然是有袋動物和單孔目動物的天堂。如今需要我們關注的是,如何能夠確保這些動物,包括袋熊、袋狸、澳洲野狗、鴯鶓等,能夠安然度過新一輪由人類在世界各地引發的物種瀕危和滅絕的災難。 袋獅[Thylacoleocarnifex] 所處的時代是從上新世至更新世,分布在澳大利亞,是澳大利亞有袋類已絕種動物成員中最引人注目之一類,也是該處最大的食肉動物。這動物在許多方面與獅一樣,它與現存的結指獸科或結指獸的關系很密切,而這一類動物現在是由從小到中等大小均有的生活於樹上的食草動物組成。短而寬的頭顱上長有巨大的成對的前門齒,這門牙似乎起著真正食肉動物犬牙的作用,還長有厚實而長的、刀狀的具剪切作用的裂齒,用來撕咬動物的組織。腦殼很小。但是和其它的肉食有袋類關系較遠而屬於以植食性為主的袋貂總科,其結構也與其它的肉食動物有一定差別。袋獅的主要獵物可能是當時同屬於袋貂總科的大型植食性動物。 現代袋鼠的祖先——原袋鼠——可長到3米。其他植食性動物包括2.4米長的袋貘和更大的雙門齒獸,它可能有一個長鼻子。巨袋鼠是所有植食性有袋類中最大的,有犀牛那麼大。它用大爪子從地上挖出灌木來吃。植食性動物是一種像獅子一樣的有袋類捕食者——袋獅——的獵物。 一般認為袋獅更多是在森林地帶活動的,而不是在草原或灌木林中。 通過對化石的研究,科學家們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史前食肉猛獸中最強的咬力來自-----袋獅。這些直到30,000年前還漫遊在澳洲大陸的猛獸,體重達200多磅。研究報告顯示,這類「超級食肉動物」曾經是澳洲大陸上占絕對優勢的掠食者,正如各類劍齒貓科動物在北美或南美大陸上的地位一樣。研究人員分析了39類滅絕和倖存肉食哺乳動物的犬齒,且考慮到動物撕咬力量和其身體大小的相對關系。並於將他們的研究結果刊登於上星期出版的倫敦皇家自然科學雜志。 StephenWroe-----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古生物及動物學家,領導了此次研究。他說:「現在袋獾的獵食能力往往被大眾低估,事實上一頭不超過6公斤的袋獾能殺死30公斤重的袋熊」。同樣地理由使我們相信,30,000年前漫步於澳洲大陸的袋獅,其可怕的撕咬能力是現存的、身體大小一樣的非洲獅的三倍。Wroe認為:「一隻袋獅的體重平均約為100公斤左右,而其咬噬力幾乎可以接近250公斤重的現代非洲獅,而那幾乎是現存非洲雄獅的最大尺寸了」。 Wroe和他的同事注意到類似的結構在澳洲袋獅的身上也有反映,早先的研究曾顯示,哺乳動物中的掠食者中發達的大腦容積能為下顎肌肉留有餘地,所以袋獅、恐狼等具有較小的腦量似乎也暗示了它們具有更強大的咬噬力量。Wroe對此評論說,「這已經是我們研究得出的一個理論,但在我們能確定以前,還需要做相當多的工作」。 現代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有胎盤類食肉哺乳動物的腦量是同等體型有袋類食肉動物的兩倍半,這可能能夠解釋為什麼有一些有袋類食肉猛獸的強大咬力。而進一步考慮到體重的因素,袋獅的力量就更加令那些研究它的學者們感到可怕了。 早在1859年,袋獅化石就已經被著名的化石專家理查德·歐文詳細描述過。研究過恐龍的歐文是這樣描述他的新發現的,「兇猛且帶有極大破壞性的食肉猛獸」。但其後的學者們卻有意降低了袋獅在更新世澳洲食物鏈上的位置,部分原因是因為袋獅缺乏發達的犬齒及其祖先是植食性動物。 近年來,隨著Wroe和其他澳洲科學家們的努力,有關袋獅化石的發現越來越多,這些信息都在幫助我們了解這個澳洲頂級掠食者的真相。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學者:MarceloSánchez-Villagra對此認為:「至今業界仍有關於袋獅如何生活的爭論,最近澳洲學者的研究結果,似乎又回到了理查德·歐文最初對袋獅生活習性的意見,即袋獅仍舊是更新世澳洲頂級掠食者」。
④ 外國貓品種有哪些
國外養貓主要作觀賞和寵物動物,非常注意貓外貌品質的培養,尤其是毛的長度和色彩等,因而貓的品種繁多,形態各異。據報道,現今世界上貓的品種大約有一百餘種,這里主要介紹一些比較著名的貓品種。
(一)波斯貓
波斯貓是長毛貓中的代表品種,是以阿富汗的土種長毛貓和土耳其的安卡拉長毛貓為基礎,在英國經過長時間的選種培育而成。
波斯貓頭大而寬,鼻扁小,下頜發達,耳圓而小,並微微前傾。頸短,軀干寬長,呈方形,尾和四肢較短。毛長而蓬鬆柔軟,富有光澤,毛色種類繁多,主要為白色、綠色、黑色、紅色、米色及斑紋等。眼睛圓大,稍突出,主要有綠色(較珍貴,但先天性耳聾的多)、藍色和銅褐色,也有金色和琥珀色,另外還有雌雄眼球,即一隻眼為綠色,另一隻為銅褐色。
波斯貓溫文爾雅,聰明敏捷,善解人意,少動好靜,叫聲尖細優美,愛撒嬌,容易適應新的環境。因有一副討人喜愛的面龐,長而華麗的被毛,優雅的舉止,給人一種華麗、高貴的感覺,因此有「貓中王子」、「王妃」之稱。因毛長而密,夏季不喜歡被人抱在懷里,而喜歡獨自躺卧在地板上。
(二)泰國貓
泰國貓又名暹羅貓,是目前西方最為流行的一個短毛貓品種,起源於泰國,1884年傳入歐洲,具有悠久的歷史。人們在泰國貓的純種培育及品種改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因而它的花色極為多樣。由於泰國貓具有很多優點,所以常被用來與其他品種雜交,以期培育出新的品種。
泰國貓身體修長高大,肌肉結實,臉型尖而呈「V」字型,頸部細長。兩眼為杏仁狀,眼睛呈深藍色或淺綠色,耳大直立,鼻樑高直。四肢高而細,尾巴尖細,末端常捲曲。被毛短細,緊貼皮膚,富有光澤,毛色有白色、巧克力色、淺藍色和紅色等。有的貓在耳部、面部、四肢和尾部有深色斑點。
泰國貓機警、剛烈,生性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感情豐富,情緒變化大。喜歡自由,氣質高雅,忠於主人,可陪著主人外出長距離散步。聰明伶俐,動作敏捷,能學會翻筋斗、叼回拋出的物品等技巧。但叫聲很大,發情期尤為突出,有時令人生厭。
(三)喜瑪拉雅貓
喜瑪拉雅貓因其毛色與喜瑪拉雅兔相似而得名,在歐洲(英國)又稱為色點長毛貓。它是由泰國貓和波斯貓雜交,20世紀30年代在英國和美國幾乎同時育成,50年代才得到公認。
喜瑪拉雅貓的頭寬耳小,尾和四肢粗短,鼻子平短。毛長而柔軟,白色為其基本毛色,在耳、面、尾、四肢有深色斑點,斑點的顏色有海豹色、藍色、巧克力色、紅色和淡紫色等。它既具有泰國貓的毛色、眼睛、斑點和聰明伶俐的性格,又有波斯貓的體型、長毛和反應靈敏的特點,可稱謂為「藝術品」。
喜瑪拉雅貓身體結實、強悍,性情溫和,感情豐富、穩重。有獨特的動作和表情,食慾旺盛,便於飼養。毛色對比十分明顯,逗人喜愛,特別適合需要精神安慰的人飼養。
(四)阿比西尼亞貓
阿比西尼亞貓源於衣索比亞,歷史悠久,又稱芭蕾舞貓。1960年傳入英國後逐漸培育完善,但首先進行品種注冊卻是在北美。目前在西方,特別是北美地區,是一個非常流行的短毛貓品種。
阿比西尼亞貓身材修長,四肢高而細,尾長而尖,頭略尖。眼睛為金黃色、綠色或淡褐色。耳大而直立,耳內長毛,是其主要特點之一。該貓的最大特徵是被毛紅、黃相間,深淺不一,再加以折光的作用而形成斑紋,在活動時其顏色可發生微妙的變化,體現出斑瀾壯觀的自然美,甚為秀麗動人,有很大的魅力。
阿比西尼亞貓活潑好動,但場地要求不大,喜歡獨居,善爬樹。叫聲悅耳,即使在發情期叫聲也不大。喜歡水,對水有好奇感,愛曬太陽,聰明,對人有感情,是非常理想的寵物動物。該貓對陌生人表現膽怯,不喜歡被人抱著玩。
(五)日本短尾貓
日本短尾貓起源於日本土種貓,為短毛貓,二次大戰後在歐美經過精心培育和改良而成。1963年在美國首次展出後才引起日本人的重視並開始自己的培育工作,現已躋身於世界名種觀賞貓的行列之中,引起養貓愛好者的廣泛關注。
日本短尾貓中等體型,骨骼粗壯,體軀勻稱,動作敏捷。額寬,鼻寬而平直,眼大而圓,兩外眼角稍向上挑,眼睛呈金黃色或藍色。尾巴只有10~12厘米長,恰似兔子尾巴,尾尖活動靈活。被毛柔軟流暢,毛色漂亮,但以白色為基本色者多見,也有黑色和黑白相間色,如是自、黑、茶三色混雜的「三花貓」,則為上品。
日本短尾貓性情溫順,活潑好動,叫聲優美而清徹,抗病力強。爪很靈巧,可以撥動任何東西。對周圍事物都感興趣,易與人相處,經常和兒童玩耍,十分逗人喜愛。據說「三花貓」能預測天氣的變化。
(六)美國短毛貓
美國短毛貓原為美洲貓,20世紀初美國從英國引入後,經過精心培育而成的一個短毛貓品種。1971年,該貓被評為美國最好的品種之一。
美國短毛貓體型中等,骨骼粗壯,肌肉強壯發達,腿長,體態柔軟勻稱。頭呈長方形,耳大,額部綳得很緊,眼睛上吊,兩頰圓形。毛短而硬,具有多種毛色。它是純血種中惟一還留有野性殘余的品種。
美國短毛貓性情溫和,聰明,戀家,喜歡與兒童玩耍。捕鼠能力強,有「勤懇貓」之稱,易於飼養管理。
(七)緬甸貓
緬甸貓原產於緬甸,又稱巴密茲貓、黑豹貓,屬短毛貓品種。1930年,一隻叫做Wong Mau的雌貓被人從仰光帶到美國後,經過與泰國貓和美國短毛貓雜交,形成了現在的純種緬甸貓。緬甸貓在西方十分流行,但美國與英國對緬甸貓的毛色和體型特徵有著不同的標准。美國除強調「圓」外,認為只有棕色和紫色的才稱為緬甸貓,其他顏色的則稱為馬來因貓,而英國的要求則放得很寬。
緬甸貓身體強壯,肌肉結實,以圓為特徵。頭圓略尖,兩耳距離較寬,眼腈呈圓形或橢圓形,顏色為金黃色或黃綠色。被毛短而緊密,光滑細致,毛色主要為棕色和黑紫色,另外還有奶油色、紫色、紅色、巧克力色、藍色等。
緬甸貓勇敢,活潑好動,叫聲輕柔,詼諧有趣,可連續蹦跳玩耍數小時而不感到疲倦,是難得的觀賞娛樂貓。緬甸貓早熟,7月齡便可交配產仔,但小貓發生畸形的比例較高。其壽命一般可達16~18歲,有的甚至更長。
(八)蘇格蘭塌耳貓
蘇格蘭塌耳貓是1961年蘇格蘭牧民威廉發現,並和遺傳育種學家一起培育而成。一般的貓都是兩耳直立,顯示出不可侵犯的雄風,但蘇格蘭塌耳貓卻兩耳低垂,不顯威姿,倒也別具特色。
蘇格蘭塌耳貓身材短、矮、渾圓,四肢粗壯。頭呈方形,眼大而圓,兩耳下垂,鼻小而扁,尾較短,尾尖鈍圓。毛色有金黃色、黑色和淺藍色等。
蘇格蘭塌耳貓抗病力強、耐寒,性情溫和、聰慧,感情豐富,易與人和其他小動物相處,安於室內生活。
蘇格蘭塌耳貓的後代並不一定都是塌耳的。小貓剛出生時,兩耳均直立著,只有尾巴短而粗的才為塌耳貓,4周以後耳朵才向前垂下,隨著年齡的增長,耳朵越垂越低。
(九)安哥拉貓
安哥拉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長毛貓品種之一,源於土耳其。17世紀傳入歐洲,主要分布在英國和法國,是當時最受歡迎的長毛品種。進入19世紀中葉,因受波斯貓的影響,其地位逐步降低。1963年抵達美國後,再度受到人們的青睞。
安哥拉貓頭長而尖,耳大直立。身材修長,背部起伏較大,四肢高麗細。全身被有絲質般的長毛,有紅色、藍色、黑色和白色之分。1970年以前認為只有白色的才是正宗的純種安哥拉貓。
安哥拉貓動作敏捷,獨立性強,生性好動,不喜歡被人捉抱,但幼貓喜歡嬉鬧玩耍,易於調馴。一般貓都不喜歡水,但安哥拉貓卻喜歡在浴池裡或小溪中游泳,尤其逗人喜愛。
(十)波曼貓
波曼貓的祖先來源於緬甸,1925年在法國育成,60年代傳入英、美等國。二戰後,此貓在法國深受歡迎,目前此貓雖不十分流行,但也深得人們的贊譽。
波曼貓體型類似波斯貓,腿短體長,鼻子、耳朵較大,眼睛為深綠色。其毛色很有特點,全身被有銀白色的長毛,面部、耳朵、尾巴、四肢呈黑色(或綠色、巧克力色和紫羅蘭色等),但四肢末端卻呈白色,故稱之為「四蹄踏雪」。
波曼貓活潑可愛,感情豐富,不怕陌生人,有時對陌生人表現不友好,但對主人溫順,渴求主人的寵愛,喜與主人或小孩玩耍。叫聲甜蜜,舉止得當。美國現已培育出短毛型的波曼貓,叫「雪鞋貓」或「銀邊貓」,尚未得到公認。
(十一)巴厘島貓
巴厘島貓是由泰國貓在20世紀30年代由美國培育而成,1963年得到公認。此貓很多特性與泰國貓相似,只是身覆長毛,現已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品種之一。
巴厘島貓頭長而尖,眼睛呈深藍色,尾長高舉,形似桅桿。毛長而直,貼附於皮上,顯得非常光滑。毛色有白色、藍色、巧克力色和淡紫色等,面、耳、尾、四肢呈黑色,與波曼貓不同的是,其四肢末端也呈黑色。
巴厘島貓身材細長,動作優美,被稱為「舞蹈家」。聰明好動,能完成一些技巧性很強的動作,喜歡跑跳,好爬高。感情豐富,易與主人建立感情,喜向主人撒嬌,對主人聲音的分辨力強。它繼承了泰國貓眾多的特點,但性情更溫和,叫聲也小一些。
(十二)緬因貓
緬因貓是北美最古老的自然品種,它至少含有安哥拉貓、波斯貓和美國短毛貓的血統。
緬因貓頭寬厚,頸部中等長,耳大,四肢高而粗壯,尾長。毛長而柔軟,以尾部和腹部的毛為最長,肩部最短,頸部毛長而蓬鬆。毛色以棕褐色最為常見,另有紅色、銀白色和巧克力色等,有時可見條狀或塊狀的斑點。其體重屬超重量級,最重的可達18公斤,一般公貓7公斤以上,母貓也可達5公斤。
緬因貓身體強壯,抗病力強,特別耐寒。性格頑強、勇敢,善捕鼠。易與人相處,重感情,許多人用它作看門貓。
(十三)曼克斯貓
曼克斯貓起源於英國和北愛爾蘭之間的曼島,歷史悠久,早在1901年的英國就成立了該貓的俱樂部。屬短毛貓品種。由於遺傳突變造成短尾或無尾的特別形狀,故又稱無尾貓。
曼克斯貓身材短小,圓頭、圓嘴、圓耳、圓跟,眼呈棕色。前肢小,後肢發達,臀部比肩高。全身被毛緊密,毛色以青、紫、藍、紅、褐色最為常見。
曼克斯貓聰明伶俐,易於訓練,性情溫順,善爬樹。由於其形狀特別,很受歡迎,但曼克斯貓繁殖率低,成活率也低,所以比較稀少,分布也不普遍。
(十四)埃及貓
埃及貓原產於古埃及,早在公元1400年前古埃及的壁畫上就有其祖先的形象。1953年傳入義大利,爾後傳入美國。當時英國也有一種貓名叫埃及貓(現稱東方色點斑貓),但與目前所稱的埃及貓不是一個品種,真正的埃及貓70年代才由埃及出口到英國。色點斑貓的數量並不少,但真正被承認屬於一個自然品種的只有埃及貓。
埃及貓頭圓略尖,眼睛呈淺綠色,體型優美,與阿比西尼亞貓相似。毛中等長度,被毛色斑特點為:在額面部呈深色條紋,似「M」型,頸部呈細線狀,肩部條紋變寬,肩部以後呈斑點狀。毛色有三種代表類型:一種是銀色,即銀白色的背景帶黑色斑點;一種是古銅色,即銀白色背景帶巧克力色斑點;一種是煙色,即灰色的背景帶黑色的斑點。
埃及貓生性脆弱,膽小,記憶力好,對小孩很有耐心,怕陌生人。叫聲輕細、優美。小貓高興時,眼睛顯得越來越綠,如果生氣,則轉為琥珀色。
(十五)俄國藍貓
俄國藍貓起源於俄羅斯白海沿海一帶,1860年由英國航海家帶入西歐,本世紀初傳入北美。
俄國藍貓身材苗條,頸部細長,頭略尖,額角凹陷。耳大而長,眼睛為淺綠色,尾巴長而尖。毛短而濃密,光滑富有光澤,絨毛層厚,梳理較困難。
俄國藍貓性格穩重,生性溫和,易與人和其他貓相處。身體強健,特別耐寒,易於飼養。但叫聲很小,既使在發情期也是如此,故難以鑒別是否發情。
(十六)哈瓦拉棕色貓
哈瓦拉棕色貓是泰國貓與英國短毛黑貓雜交育成的品種,20世紀50年代在英國繁育試驗,1959年在美國被定為此名。
哈瓦拉棕色貓身材與泰國貓相似,但要粗壯一些,體型細長,高腰、平背、長腿。全身被有深棕色的短毛,額面部凸出,兩耳大而前傾,眼圓呈綠色。
哈瓦拉棕色貓非常聰明,好奇心強,活潑愛玩,叫聲小,能同其他貓和睦相處。
(十七)呵叻貓
呵叻貓又名銀貓,原產於泰國,是歷史上記載最早的名貴貓品種之一。
呵叻貓肌肉十分發達,體格強健,頭部寬闊,呈心形,耳大而圓。其眼睛較大,眼球的顏色為深綠色或琥珀色,如為銀藍色,則系名貴品種。被毛銀藍色,緊貼體表,光亮艷麗。
呵叻貓性情溫順,聰明,反應靈敏,善解人意。叫聲輕柔,忠實主人,對陌生人有戒心。公貓好爭斗,素有「街巷鬥士」之稱。
(十八)索馬里貓
索馬里貓又稱長毛阿比西尼亞貓,是阿比西尼亞貓的突變種經有計劃地繁殖培育而成。對於該貓的分類,即是作為純血種還是作實驗種,存在著不同的意見和看法。
索馬里貓的體型、面孔與毛色均與阿比西尼亞貓相似,尾大而毛長。其胸部的被毛長而蓬鬆,好似圍了一圈毛巾。
索馬里貓動作敏捷,舉止安詳,性情溫柔,易與人和其他動物相處。喜歡索馬里貓的人正逐年增多。
(十九)力克斯貓
力克斯貓最早於1946年出現在西柏林,1951年注冊。力克斯貓身體細長,背拱起,後肢發達,善跑跳。其外貌非常奇特,全身的被毛很薄,呈捲曲的波浪狀,連胡須也是彎曲的。毛色有白、黑、紅等多種顏色。
力克斯貓聰明靈巧,性格外露。因其被毛薄,又缺乏絨毛層,所以對溫度的變化比較敏感,且不耐寒。有人建議給其飼喂牛、羊的脂肪(板油)以增加其抗寒能力。
⑤ 澳洲有無貓科動物
貓科包括大、中型獸類,是哺乳綱食肉目的一科。頭圓、顏面部短。前肢五指,後肢四趾,趾端具銳利而彎曲的爪,爪能伸縮。趾行性。以伏擊的方式獵捕其它動物,大多能攀緣上樹。
在分類學上,貓科動物可以再分成3個亞科:獵豹亞科(Acinonychinae)、貓亞科(Felinae)、和豹亞科(Pantherinae)。
雲豹屬於豹亞科中的雲豹屬(Neofelis),豹亞科中其他的屬還有石虎屬(Pardofelis)、雪豹屬(Uncia)、和豹屬(Panthera,包括貓科最常見的幾種大型動物:獅子、虎、豹等)。
[編輯]
分類
獵豹亞科 Acinonychinae
獵豹屬 Acinonyx
獵豹 Acinonyx jubatus
貓亞科 Felinae
貓屬 Felis
野貓 Felis silvestris
家貓 Felis silvestris catus
沙漠貓 Felis margarita
叢林貓 Felis chaus
黑足貓 Felis nigripes
荒漠貓 Felis bieti
兔猻屬 Otocolobus
兔猻 Otocolobus manul
金貓屬 Catopuma
金貓 Catopuma temminckii
栗色貓 Catopuma badia
非洲金貓屬 Profelis
非洲金貓 Profelis aurata
豹貓屬 Prionailurus
豹貓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漁貓 Prionailurus viverrinus
扁頭貓 Prionailurus planiceps
銹斑貓 Prionailurus rubiginosus
猞猁屬 Lynx
猞猁 Lynx lynx
西班牙猞猁 Lynx pardinus
加拿大猞猁 Lynx canadensis
赤猞猁 Lynx rufus
獰貓屬 Caracal
獰貓 Caracal caracal
藪貓屬 Leptailurus
藪貓 Leptailurus serval
細腰貓屬 Herpailurus
細腰貓 Herpailurus yaguarondi
草原貓屬 Oncifelis
草原貓 Oncifelis colocolo
南美林貓 Oncifelis geoffroyi
夜貓 Oncifelis guigna
山原貓屬 Oreailurus
南美山貓 Oreailurus jacobita
虎貓屬 Leopars
虎貓 Leopars pardalis
長尾貓 Leopars wiedii
小虎貓 Leopars tigrinus
豹亞科 Pantherinae
紋貓屬 Pardofelis
石紋貓(石虎) Pardofelis marmorata
雲豹屬 Neofelis
雲豹 Neofelis nebulosa
雪豹屬 Uncia
雪豹 Uncia uncia
美洲獅屬 Puma
美洲獅, Puma concolor
豹屬 Panthera
獅 Panthera leo
虎 Panthera tigris
豹 Panthera pars
美洲豹 Panthera onca
澳大利亞還是應該有貓的吧,至少家貓一定有
⑥ 澳大利亞狸花貓是中國的品種嗎
澳大利亞狸花貓是中國的品種,因為在唐代就有狸貓換太子的說法了!
⑦ 澳大利亞貓什麼品種
澳大利亞霧貓(英文名:SpottedMist、AustralianMist),別名斑點霧貓。其是在澳洲第一個土生土長的貓種,它們身上會出現細微的斑點,不過這些斑點必須一年左右的時間才會發展成熟,而細致的條紋會營造出如水霧一般的效果,微微的朦朧感使澳大利亞霧貓的毛皮更加勻稱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