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地震在哪裡

澳大利亞地震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4-21 08:09:14

㈠ 神秘恐怖的地震海嘯發生在哪裡

在海底或大陸邊緣發生的地震、火山爆發、島弧地區的滑坡、沿岸地區山崩引起的海水劇烈波動。被人們稱之為地震海嘯。山崩造成的海嘯,有些國家則稱為「山崩波」。

地震海嘯的波長很長,短者也有幾十千米,最長的可達五六百千米,而且傳播速度快。在水深三四千米的大洋中,每小時可傳播幾十千米,有時甚至達數百千米。另外,地震海嘯在大洋中傳播時,一般波高在l~2米,加之波長很長,所以不易被人察覺。但當它傳至淺海地帶或近岸時,波浪疊加,波峰隆起,有的高達20米左右,最高者可達40米。此時,由於波浪能量不斷集中,其巨大的破壞力是人們難以想像的。從實測得知,地震海嘯對被沖擊的海岸每平方米的波壓可達20~30噸;美國比斯開灣的一次大海嘯,拍岸浪波壓竟達每平方米90噸。由此不難想像,強大的地震海嘯將對一些沿岸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和財產構成巨大的威脅,也給地震海嘯發生地區,甚至是波及地區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

每當地震發生時,海底地殼的急劇升降就會迫使有幾千米深的海水水柱發生運動,同時在海水上層形成巨大而迅猛的波浪,當波浪涌進淺水海域時,浪頭會驟然增高,放慢速度,似海中巨人立起身來,並像一扇牆似的傾倒在岸上。如果遇到漏斗形深水港灣峽谷,或沿河谷逆流而上,海嘯的浪頭會更大更猛,高高的水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奔騰而來,將沿途遇到的一切房屋樹木、人畜財產都吞噬下去。隨即,海嘯波又夾帶著它所吞噬的一切退卻下去,然後再返回來。就這樣一進一退,數次往返,猶如摧枯拉朽,一切障礙物都會被盪滌一空。

有時海水急劇地流去,形成大退潮,使從不露面的近岸海底礁石顯露出來。隨之,海水再猛烈地上漲。這種情況一般是由海底地殼急劇陷落而形成的海嘯。相反,如果海嘯波最初到達海岸時像一堵水牆向岸上襲來,那麼這種海嘯一般都是由海底地殼急劇隆起造成的。

夏威夷漁民在1946年4月1日曾目睹了一幕前所未有的奇景:海水急劇退卻,從未露過面的洋底一下子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許多海魚和海洋生物在洋底亂蹦亂跳。這些漁民以為發生了奇跡,都爭先恐後地去捉魚。結果,猛然襲來的海浪使119人葬身魚腹。這次事件使人們認識到,當海水突然大落時,應當警惕「地震海嘯」的襲擊。

據史料記載,1755年11月1日,大西洋歐洲沿海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發生大地震時,也引起了一次大海嘯。只見海水先退後進,巨浪高達18米,海岸附近的大量建築物被怒濤摧毀,許多船隻沉沒。里斯本全城的建築,在6分鍾內幾乎傾毀殆盡,10萬人死於巨浪之中,一座繁華的城市頃刻間變成了廢墟。

歷史上最有名的地震海嘯有兩次。一次發生在地中海。約在公元前1450年,希臘東南有一西雷島,由於火山爆發,整個島嶼被拋向空中,隨後墜入海底。巨大的海嘯使西雷島上的米若阿文化毀於一旦。有的學者認為,《聖經》上說的摩西分紅海的故事就與這次海嘯有關,柏拉日曾提到過的「大西洲」也是以此為基礎的。另一次巨大的地震海嘯就是上面提到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發生的地震海嘯,這次地震引起的海嘯波高近30米。那天正是「萬聖節」,許多信徒正在教堂內做禱告,也未能逃過此劫。這場悲劇引起了許多人對宗教信仰的懷疑。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曾舉此例,勸導人們不要進入教堂。

1883年8月27日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附近的喀拉喀托火山爆發,導致了近代史上的最大一次地震海嘯,隨之而來的巨浪高達30多米,把整個村莊從地圖上抹掉,死亡人數達3.6萬。其後的1890年,日本秋田地區的地震海嘯也使2.7萬人喪生,2萬多所房屋被毀,海水還淹沒了大片土地。

1960年5~6月在南美洲智利附近的海底發生了一系列大地震。其中10次超過了7級,3次超過了8級。最強烈的一次8.9級,發生在智利奇洛埃地區,並且引起了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嘯。1960年5月23日智利的海底發生8.9級地震,隨即在700千米范圍內引起了海底地殼的變動,震中地殼最大上升量達3~4米,最大下沉量達2米。地震有感范圍達1000千米以上。由於海底地殼的急劇升降,使海水隨之升降而發生海嘯。這次海嘯在智利500千米沿岸上的平均波高為10米,最大波高為25米。當然,就海嘯波的高度來說,它並不是地震海嘯中最高的,但是它的波及范圍之廣和能量之大,卻是其他幾次海嘯難以比擬的。

海嘯生成後,首先沖向智利海岸,毀壞港口設施,吞沒漁民村鎮,使數以千計的人遭滅頂之災,數以萬計的人無家可歸。海嘯引起的巨浪以極快的速度湧向整個太平洋海域,撲向南太平洋的紐西蘭、澳大利亞,在悉尼港形成強大的漩渦,使港內的船隻受到了重大的損失。海嘯撲向菲律賓、夏威夷和日本海岸。它以707千米每小時的平均速度,只用了14小時56分就走完了1660千米的路程,到達了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島,簡直比得上飛機的速度了。在夏威夷觀測到的海嘯波高為9米。當它用21個多小時走完17000千米的路程到達日本時,最大波高仍有8.l米。這次海嘯把日本本州島的太平洋沿岸洗劫一空,把日本北部一個地方的整個海岸都堆上了各種輪船的殘骸。

智利海嘯在到達日本之前,盡管早已發出了警報,人們已經有了准備,但仍然造成了相當大的破壞,毀壞房屋1500多幢,傷亡達千餘人。海嘯萬里奔襲,威力卻不減,仍保持著極大的破壞力。這次海嘯一直影響到前蘇聯境內的鄂霍次克海後才收兵回營。

㈡ 澳大利亞的火災是引起頻頻地震的原因嗎

不是。地震的發生是由於板塊活動。澳大利亞位於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火山地震活動頻繁,故多地震。而火災是由於其氣候乾燥所致,與地震沒有關系。

㈢ 昨天澳洲哪個地方地震

紐西蘭
中新網11月13日電 據外媒報道,紐西蘭克萊斯特徹奇(Christchurch,又譯為基督城)地震引發的第一波小規模海嘯已抵達當地東北岸地區,盡管海浪只有約一米高,但當局提醒民眾不可掉以輕心,最好暫時到高地躲避。
紐西蘭民防部隊也警告,第一波海嘯未必是最強的,海嘯可能持續數小時,民眾必須保持警惕。
紐西蘭地理地質科學研究院地震學家凱瑟指出,在南島北坎特伯里(North Canterbury)已錄得一米高的潮汐訊號,並呼籲民眾提高警惕。

㈣ 澳大利亞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嗎

不在。因為澳大利亞屬於大洋洲,在印度洋板塊的內部,板塊內部火山地震小。而且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是橫貫歐洲西部到亞洲南部的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與大洋洲扯不上關系

㈤ 為什麼澳大利亞火山、地震較少的原因是什麼

澳大利亞位於印度洋板塊較中部,板塊運動弱地殼穩定所以地震少。火山一般在板塊交界處,澳大利亞位於印度洋板塊較中部,所以火山少。

㈥ 澳大利亞為什麼很少有地震

澳大利亞位於印度洋板塊較中部,板塊運動弱地殼穩定所以地震少。

㈦ 人類史上最大地震發生在哪裡,這次地震一共死了多少人

一提起「地震」,大家能想到的,除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樹大地震,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唐山大地震了。在那場7.8級的地震中,共有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在人類地震史上死亡人數位居第二,僅次於1920年同樣發生於我國寧夏的海原地震。

三、地震引發的海嘯危害。

由於此次大地震發源於深邃的太平洋海底,所製造的巨大海水涌浪,除肆虐太平洋東岸外,還以每小時600公里的速度,向其它三個方向快速前進。其侵襲范圍遠達夏威夷、日本、菲律賓、紐西蘭及澳大利亞南部,連遙遠的阿拉斯拉和阿留申群島都沒能倖免,甚至在距震中1萬公里的海面,仍有70厘米高的巨浪。

海浪到達日本島時,其浪高達到7米到8米,日本的本州、北海道等地受到海嘯的極大破壞,數百名在海邊勞作的日本人,被突如其來的海浪捲入大海。沿海幾千所住宅被沖走,2萬多畝良田作物被淹,15萬人流離失所,幾乎所有的港口和碼頭都遭到破壞。

我國沿海由於外圍諸島的緩沖保護,所受到的影響極小,但仍然能感受到海浪的變化。

四、反思和啟示。

盡管智利大地震給當地造成嚴重的傷亡和損失,但和其巨大的震級相比,其傷亡人數仍然遠低於人們的預料。那些建築物雖然破壞嚴重,但真正倒塌的也只是極少數,這是因為作為強地震帶上的智利人,在建築施工和設計時,都嚴格執行抗震標准。

可見,加強抗震設防,提高建築物抗震能力,是智利大地震人員傷亡極低的根本原因。這也警示人們,特大地震雖然是罕見事件,但仍然需要建築監管部門和施工企業,嚴格執行抗震標准,不可自認為遠離地震中心而麻痹大意,心存僥幸降低成本和抗震質量。

㈧ 什麼地方都發生過地震

為什麼說郭德勝徹底破解了地震成因?
根據地理學知識,湖泊沉積形成沼澤地,沼澤地繼續演變形成陸地,這是地理知識所傳授的內容,如果繼續深入研究,所形成的的陸地在湖盆的內部,這片陸地就存在了和盆地的內涵與外延相同的地貌結構,那麼,這也就是說,湖泊沉積是能夠形成盆地的,這一發現,徹底彌補了地球科學有史以來的世界性空白,所有的地學奧秘,都是因為被「湖泊沉積能夠形成盆地」這個觀點所掩蓋,任何研究學者明白了這個空白,幾乎所有專業學者都能很容易知道地震奧秘以及地學的其他奧秘了。不是因我有超人的智商,只是讓我偶然的發現,發現了地球科學基礎知識領域存在的巨大「空白」,而這一發現,徹底打開地球科學的大門,勢不可擋。

天然地震,火山爆發地震,岩爆地震,瓦斯爆炸地震,這四者存在相同點,那就是,都是地球內部能夠釋放能量的物質發生了巨大能量的釋放,而事實已經證明,地球內部委實的存在可以燃燒,可以爆炸的很多能量物質,並且這些能量物質是集中的,諸如瓦斯,天然氣,石油,核彈的鈾礦等等物質,只要存在一定的條件,就會發生能量的釋放,造成地殼的震動,火山內沒有這樣的特殊物質,就一定不會爆炸,煤礦內沒有瓦斯,也不會爆炸,純粹的岩石也不會爆炸,這就是說,地球內部如果沒有這些特殊的、可以發生燃燒爆炸、釋放能量物質的存在,那麼,必然不存在天然的地震,,,世界的所謂地震專家,其實就是瞎子摸象,不顧事實的編造各種謊言。
知網收錄。
天然地震的動力,源於地球自身的核能

郭德勝 佳木斯大學數學系 伊春市湯旺河黨校 [email protected]

根據方法論,研究地殼的運動和形變,必須從物質的物理角度和化學角度進行全面的分析總結。物體自身發生形變,產生動力的主要途徑是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及和核裂變,物體的動能與勢能導致物體形變或移動,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形成化學能,導致物體形變或移動。而動能、勢能、化學能、核能是物質自身形成動力的絕對因素。根據多年的細致的研究發現,地球內部即存在物理變化,又存在化學變化,在地球內部的物質化學變化中,各種物質之間相互轉化,形成新的無機物、有機物,單質及核能,而這些物質都具有能量釋放的特性,形成動力。對照地下能量物質與地震產生的位置,可以得出,地震發生的位置與核物質存在的位置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再結合大量事實及文獻,根據地震與能量物質的一系列復雜關系,循序漸進的邏輯分析、推導,推論出這樣一個事實,天然地震的動力,來源於地球內的核能。
關鍵詞:鈾;鈾礦;鈈;鐦;氡;裂變;聚變;衰變;半衰期;中子;地震;天然核反應堆.
前言:
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氣候發生了快速的變化,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氣候惡化加劇,對人類的生存造成極大的威脅與不適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地學科學家與學者當務之急。
自古以來,科學研究者對地震研究一直糾結於地震的「動力」問題,運用「板塊理論」進行了無數次的研究,最終沒有得出科學的結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方法論給出了解釋,研究地質形變,必須要針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所產生的動力入手,對地震等自然災害形成的動力進行分析、判別,只有找到地質災害的動力根源,一切地質災害問題就將迎刃而解。
通過大量的歷史資料與文獻,結合自己多年的認識和總結,按照方法論、以及正確的邏輯思維分析、判斷,在長時間的細致研究與總結中,對地質災害的動力根源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認識,運用正確的思維邏輯,結合文獻對地震等地質災害問題加以全面的剖析和嚴謹的論述。
一,地殼發生形變分析
物體發生形變,不外乎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所形成的動能、勢能、化學能以及核能所形成的動力,地殼發生形變,是地球外部因素與內部的動能、勢能、化學能、核能導致的結果,在地球外部,存在風能、光能、水能,山體勢能,在地球內部,存在著煤、石油、天然氣,核物質等能量物質,而這些物質都隱含巨大的可釋放能量,在一定條件和長時間的轉化過程里,就會發生能量的釋放。火山爆發、地震現象,這是一種能量釋放,造成地殼出現抖動,由於地下本身就存在了各種可燃的能量物質以及核物質,那麼,火山爆發、地震的「動力」一定來自地球內部。由此,我們要對地球內部的地質結構以及地球內部各種能量物質進行研究分析,找到使地殼發生形變的根源。
二,地震、地下能量物質存在的位置分析
根據「盆地、沖積平原,對成煤、成礦起了決定作用」這篇文章,得出這樣的結論是,盆地、沖擊平原地帶會形成煤和天然氣,而成煤地帶,又是地震發生過的地帶。比如山西,歷史發生了無數次大地震,而山西是又是產煤的大省,地震、煤礦、天然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再根據,鈾礦與天然氣伴生等大量的史料文獻,讓我們清楚了這樣一個事實,鈾礦與天然氣共存,也存在於盆地及沖擊平原內及其盆山邊緣,那麼,在盆地、沖擊平原及其周圍就存在這樣一個事實。
煤、天然氣、石油、鈾礦、地震在一個以盆地、沖擊平原這樣地貌的的特殊位置上。在盆地、沖擊平原這個特殊位置上,讓我們發現了無數的煤礦,天然氣礦,油礦、鈾礦,而這些物質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以釋放能量的物質,在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時時的發生著地震,地震與這些能量物質,就存在了千絲萬縷的復雜關系。[1.2.3.4.5]
三, 地下所有能量物質能否在地下釋放能量
對於埋藏地下的能量物質,我門所知道的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氣、瓦斯、核物質。這些儲存地下的能量物質能否進行能量的釋放呢?
按照煤、石油、天然氣瓦斯的燃燒、爆炸性質,他們燃燒、爆炸需要氧氣條件及明火,氧氣的多少決定了能量釋放的多少,礦井常常因瓦斯爆炸引發地震,這是井下瓦斯濃度與充足的氧氣存在了爆炸的條件。在地下,如果煤、天然氣、石油這些礦出現完全的能量釋放,那麼,就必須存在有足夠的氧氣。但事實證明,地下的氧氣不足以釋放這些能量的物質,但現在,大量的事實,以及無數的相關文獻證明,地下存在與天然氣伴生的鈾礦[2.3.4.5],鈾是核物質,鈾礦是運用到各個領域的基礎燃料,而且釋放的能量巨大。而對於核物質來講,不需要任何條件,只需要一個「中子」撞擊,就能將核物質的能量釋放出來。 [9]
四,分析地地球內部所存在核物質的特性
現在所發現的地下核物質是鈾礦,鈾的原子序數為92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種同位素鈾234、鈾235和鈾238。鈾238的半衰期約為45億年,鈾235的半衰期約為7億年,而鈾234的半衰期約為25萬年,鈾礦石里含有鈾234、鈾235和鈾238。[6]
參考關於「鈾_鈈和鈾核裂變產物的若干問題_兼談2011年福島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質」,這篇文章詳細的介紹了核物質的衰變、裂變以及產生的高能碎片繼續衰變的過程,在鈾的三種同位素U234,U235,U238中,鈾U235有巨大的能量,1克U235裂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5噸優質煤所釋放的能量,當鈾U235在中子、熱中子的轟擊下,會發生裂變,裂變的途徑有60多種,裂變所形成的高能碎片有20多種,主要的高能碎片有鍶89(半衰期50天),鍶90(半衰期29年),氪(半衰期10.8年),氙半衰期(9個小時),鈾233,鋇141,等碎片,這些高能碎片,在一定時間內,還會繼續發生衰變,裂變,繼續釋放能量。[6]
鈾礦中存在鈈的痕量,鈈的同位素有13種,自然界里有鈈244,鈈239 ,儲量極少,半衰期年限比較長,人造的鈈的同位素PU238,PU240,PU234,PU232,PU235,PU236,PU237,PU246等,PU244,半衰期約8千萬年,PU239半衰期約2.41萬年,PU238半衰期約88年,PU240半衰期約6500年,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地球內部還存有著極少量的鐦,主要出現在含鈾量很高的鈾礦中。[6.27.28]
鐦的同位素已知的鐦同位素共有20個,都是 放射性同位素。其中最穩定的有鐦-251( 半衰期為898年)、鐦-249(351年)、鐦-250(13.08年)及鐦-252(2.645年)。其餘的同位素半衰期都在一年以下,大部分甚至少於20分鍾。鐦同位素的 質量數從237到256不等。[34.35]
鐦-252是個強中子射源,因此其放射性極高,非常危險。鐦-252有96.9%的概率進行α衰變(損失兩顆質子和兩顆中子),並形成鋦-248,剩餘的3.1%概率進行自發裂變。一微克(最)的鐦-252每秒釋放230萬顆中子,平均每次自發裂變釋放3.7顆中子。其他大部分的鐦同位素都以α衰變形成鋦的同位素(原子序為96)。可用作高通量的中子源。[9.29] 能夠利用的鐦的數量非常少,使其應用受到了限制,可是,它作為裂解碎片源,被用於核研究。[7.9.24.26]
如果含鈾量高的鈾礦一旦出現鐦,鐦是強中子源,衰變會釋放中子,對於含鈾量高的鈾礦,就會導致裂變,這如同成熟女人的卵細胞,當遇到精子,就會產生卵細胞分裂。
鈾即能自發裂變,又可以人工裂變,在裂變過程中產生巨大能量,同時會發光、發熱。鈾裂變在核電廠最常見,加熱後鈾原子放出2到4個中子,中子再去撞擊其它原子,從而形成鏈式反應而自發裂變,產生爆炸。[12]
五,一個鈾礦形成的能量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對比分析
根據美國地震學家裡克特和古登堡提出的「里氏地震」,汶川八級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約為10億噸左右當量的TNT,按照一千克鈾裂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萬噸TNT所釋放的能量,來推導汶川大地震需要多少鈾礦石,一般情況,鈾在鈾礦石里的比例約0.75/100,按照這個標准計算,10億噸TNT當量需要多少噸鈾礦石呢?把10億噸TNT當量換算成鈾裂變能量,經過計算,需要鈾5萬千克,換算成鈾礦石,約0.6667萬噸,這就是說,如果有0.6667萬噸的鈾礦石完全裂變,就會產生10億噸TNT當量。
2012年11月5日,從國土資源部獲悉 ,內蒙古發現大型鈾礦,儲量達到3萬噸,如果三萬噸鈾礦完全裂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45億噸TNT當量。2016年1月17日 - 1月14日,記者從全區國土資源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獲悉,內蒙古發現七處大型鈾礦床,內蒙古的鈾礦如果完全釋放,將遠遠超過45億TNT當量,由此對比,內蒙古鈾礦如果發生完全裂變,所形成的能量遠遠超過8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23]
六,地震發生的前後,氡氣出現明顯量的變化
氡是一種放射性惰性氣體,鈾是氡的母體,因此有鈾存在的地方就有氡。根據這一說法,如果地表發生了氡氣變化,那麼地下就可能存在鈾及其他核物質,現在常常運用氡出現的變化探測鈾礦。另一方面,很多事實表明,在地震後,氡氣有了明顯變化,在地震後,對龍門山斷裂地帶檢測,氡出現明顯的不同,有鈾礦的地方會出現氡氣,氡氣與鈾有著直接的關系。[13.14.16.25]
七,鈾礦的衰變、裂變,與地震和餘震現象高度吻合
根據奧克洛現象,地球內部存在天然的核反應堆,在一定的時間里就會產生核衰變、核裂變,釋放能量,鈾礦的大小及含量決定了能量釋放的大小,一旦出現鈾礦出現衰變、裂變,那麼就會釋放巨大能量,產生地動、地震現象。[19.20.21.22]
根據天然氣與鈾礦同存,及盆地、沖積平原,對成煤、成礦起了決定作用,推導出,鈾礦與地震所發生的位置完全處於同一位置,[1.3]
根據地球內部還存有著極少量的鐦,主要出現在含鈾量很高的鈾礦中。一個鈾礦一旦有了鐦及鐦的同位素存在,那麼鈾礦發生裂變的時間,被鐦所決定,鐦及鐦的同位素的衰變有900年的,有幾十年的,有幾十分鍾的,而且是核變的中子源。
根據鈾是氡的母體,鈾礦發生裂變,氡就自然脫離母體,氡氣自然會發生變化。
根據內蒙古地區鈾礦的儲量,三萬噸的鈾礦具備了大地震所產生的當量。
根據鈾發生裂變所產生的高能碎片,還會遇到其他核物質及其同位素的裂變或衰變所釋放出的中子繼續撞擊,再次裂變。鐦的同位素很多,而這些同位素衰變時間,從20幾分鍾到幾百年不等。更重要的是釋放中子,高能碎片接受中子,會繼續裂變,進而形成持續的能量釋放,直至核物質能量釋放完為止,這和每次大地震後的餘震過程高度相似。
根據核裂變的特性,地球內部發生鈾礦核裂變,採用聲波預測是無法實現的。
從上面所發現的結果,鈾礦與天然氣位置,鈾礦能量與地震能量地震位置同處於一個位置,地震發生產生的TNT當量與鈾礦轉化的TNT的當量匹配,地震、餘震的過程,與核裂變釋放能量的過程極度相似。[15.38]
八,對核聚變的思考與分析
核聚變的過程也是一種能量釋放的過程。核聚變是小質量的兩個原子合成一個比較大的原子 ,核裂變就是一個大質量的原子分裂成兩個比較小的原子, 在同等條件下,核聚變所釋放的能量遠遠大於核裂變。在史料和文獻中還未有地球內部發生自然核聚變的解釋和說明,只是有文獻說明,地球內部發現3H的證據,根據現有的資料和文獻,對於地球內部是否存在核聚變還沒有科學的證實。
從地球內部的核裂變角度去分析,鈾礦發生裂變,會產生大量的熱能,核電站就是通過核裂變產生熱能,運用蒸汽機原理進行發電的,由於鈾礦與天然氣共存,鈾礦裂變產生的熱能就會作用於天然氣,甲烷加熱1000度以上,就出現甲烷裂解,形成炭黑和氫氣,方程式:2CH4==C2H2+3H2 ,一旦鈾礦出現裂變,熱能就會作用於天然氣,地殼內部就出現大量的氫氣,氫氣與其他氣體會形成爆炸么?氫氣在高溫下,是否還會發生其他一系列的化學變化,形成氘、氚,造成能量釋放?根據氫彈聚變的原理,是在核裂變的基礎上完成核聚變。[40]
核聚變的條件比較苛刻,需要超高的溫度,火山爆發會有較高的溫度,地球內部核裂變會出現較高的溫度,它們所產生的溫度能否滿足核聚變的條件,看似存在了核聚變的種種條件,在核裂變中是否還存在核聚變,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科學證實。[37.39]
九,地震的消減方法
另據報道,澳大利亞近些年很少地震,通過了解,澳大利亞是鈾礦產量高的國家,而且很早就對鈾礦進行了開采,到現在有80多年的歷史,很多鈾礦都被找到和開采,鈾礦被開采後,奧克洛天然核反應堆現象也就不存在了。澳大利亞近幾十年很少地震,與大量開采鈾礦是否有關系?就有必要的思考了。[33]
地震屬於能量的釋放,而對於地下的的能量物質來講,鈾礦的能量巨大,而且,鈾礦發生能量釋放的方式非常簡單,釋放的條件是,鈾礦的含量達到一定程度,存在中子源,就會出現鈾裂變,導致能量釋放,出現地殼的震動。
通過上述的分析,消除地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快速找到鈾礦並開采,把這個可以釋放能量的核物質從地球內移除,除去地震的隱患,這是非常可行的辦法。另一方面,對所存在的鈾礦地區,進行鈾礦含量鑒定,因為鈾礦石達到一定含量,才會形成裂變條件。[8.15.17]
十,海嘯的形成
海嘯也同地震一樣,是海洋內出現巨大能量的釋放,但根據已有的資料和文獻,還無法斷定海嘯是哪種能量物質發生了釋放,科學界對可燃冰這個能量物質特性,還沒有較詳細的論證,海洋底部是否也存在核物質也沒有相關文獻和實證,因而,海嘯的發生,是什麼哪一種能量物質還難以定論。
結論
通過上述的邏輯分析和推論,如果所採用的文獻和數據是科學的,那麼,地震將不再是奧秘。自然發生的地震、餘震都是鈾礦的含量到了一定程度,在含量高的鈾礦中,鐦及鐦的同位素會發生衰變,射出中子而導致鈾礦的裂變,釋放能量產生巨大的動力,引起地震震動和無數次持續裂變而產生的餘震,同時,根據盆地、沖擊平原對成煤成礦、地質災害起了決定作用,及天然氣與鈾礦同存,這兩篇文章,就可以發現以往很難發現的各種礦物質,同時,對地震的減消提供了合理的指導方向,為減免大地震的發生,為人類不再為地震所困找到了病因,這是造福人類,重新認識地球的一次史無前例的突破。

參考文獻
1. 盆地、沖積平原對成煤、成礦、地質災害起了決定作用 郭德勝 - 《科技視界》, 2016 (26) :304-305
2. 天然氣、煤、鈾共存關系初探——以鄂爾多斯盆地東勝地區為例 柳益群 韓作振 馮喬 邢秀娟 樊愛萍 楊仁超 全國沉積學大會, 2005
3. 多種能源礦產同盆共存富集成礦(藏)體系與協同勘探——以鄂爾多斯盆地為例 王毅, 楊偉利, 鄧軍, 吳柏林, 李子穎,地質學報》, 2014 , 88 (5) :815-824
4. 鄂爾多斯盆地多種能源礦產共存富集組合形式研究 李江濤《山東科技大學》 , 2005
5. 柴達木盆地北緣油—氣—煤—鈾共存及其地質意義 王丹《西北大學》 , 2015
6. 關於鈾_鈈和鈾核裂變產物的若干問題_兼談2011年福島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質 曾鐵《職大學報》, 2013 (4) :75-80
7. 248 Cm和252Cf自發裂變瞬發中子譜測量 包尚聯, 劉文龍, 溫琛林, 樊鐵栓, 巴登柯夫,《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2001 , 25 (4) :304-308
8. 近似模擬地下核爆炸沖擊震動效應方法的探討 薛宇龍 , 唐德高 , 么梅利 - 《爆破》 - 2013
9. 淺談核電站用鐦-252中子源 溫國義 - 《科技與創新》 - 2017
10. 一種可實現臨界及次臨界運行實驗的液態金屬冷卻反應堆實驗系統 柏雲清, 吳宜燦, 宋勇來
11. 某些單酸有機磷酸酯萃取Cf和Cm 居崇華, 汪瑞珍, 樊芝草《核化學與放射化學》 1982 , 4 (3) :186-186
12.不同級鈈材料的衰變放熱功率計算分析 左應紅, 朱金輝《核技術》 2016 (1) :39-44
13. 印度用於找鈾的氡測量方法 A.S.布哈特那格《鈾礦地質》, 1973 (6) :45-47
14. 用含氡量變化來預報地震吳迪《世界科學》, 1984 (7) :64-65
15. 90年代以來核爆炸地震學研究進展 吳忠良, 牟其鐸《世界地震譯叢》, 1994 (4) :1-7
16.汶川8.0級地震氡觀測值震後效應特徵初步分析 劉耀煒, 任宏微《地震》, 2009 , 29 (1) :121-131
17. 地下核爆炸消滅大地震 田武《大科技》, 2000 (6) :31-31
18. 3MeV中子誘發裂變測定鈾同位素豐度 喬亞華,吳繼宗,楊毅,劉世龍《原子能科學技術》, 2012 , 46 (7) :878-880
19. 天然反應堆與核燃料 李盈安《華東地質學院學報》1940年10期
20. 奧克洛現象——天然核反應堆 巴侍《世界核地質科學》, 1982 (5)
21. 自然界的核反應堆 劉鐵庚《地球與環境》 1976 (4) :34
22. 天然裂變反應堆——奧克洛現象 燁苓《世界科學》, 1990 (4) :20-22
23. 90年代以來核爆炸地震學研究進展 吳忠良, 牟其鐸《世界地震譯叢》, 1994 (4) :1-7
24. 鐦源中鐦同位素及其子體的測定 喬盛忠, 劉亨軍 《原子能科學技術》, 1983 , 17 (1) :18-18
25. 龍門山斷裂帶震後地球化學特徵 王運生 徐鴻彪 魏鵬 馬宏宇 王福海 雷清雄 賀建先
26. ~(252)Cf自發裂變源裂變碎片衰變譜學研究 瀋水法, 田海濱, 周建中, 石雙惠, 顧嘉輝會員代表大會, 2004
27. 44.0 44.1 44.2 44.3 44.4 ANL contributors. Human Health Fact Sheet: Californium (PDF).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August 2005.
28. ^ Emsley, John. Nature's Building Blocks: An A-Z Guide to the Elements New.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19-960563-7.
29. 252Cf快裂變室研製 李建勝, 張翼, 金宇, 李潤良《核電子學與探測技術》, 2001 , 21 (4) :264-267
30.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稀土元素鐦的新發現 新型 《化工新型材料》, 2015 (5) :266-266
31. 鐦能用於安全儲存放射性廢料 董麗《現代材料動態》, 2014 (12) :3-3
32. CALIFORNIUM ISOTOPES FROM BOMBARDMENT OF URANIUM WITH CARBONIONS A Ghiorso, SG Thompson, J K. Street, GT Seaborg 《Office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T..., 1950 , 81 (1) :154-154
33. 澳大利亞鈾礦資源考察 金若時, 蘇永軍 《地質調查與研究》, 2013 (4) :276-280
34. 中國鐵合金在線知識庫 鐦
35.Alpha-decay properties of 247Cf, 248Cf, 252Fm and 254Fm Elsevier 《Nuclear Physics》, 2016 , 413 (3) :423-431
36. 新疆九個褐煤礦輻射水平調查劉福東, 盛明偉, 張志偉, 劉艷陽, 陳凌,《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年報》, 2010 (1) :321-322
37. 核聚變原理 朱士堯 北京:中國科大出版社1992,(5)
38. 外地核中U、Th的分布、核裂變及其對地球動力學的影響 鮑學昭 《地質論評》1999年S1期
39. 地球內部生成~3H的證據 蔣崧生 何明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 北京
40 ,氫彈如何爆炸 彭先覺 《現代物理知識》 1989年04期

㈨ 地震原因在何處

地球陸地上發生的所有地震的動力,都來自於盆地,沉積平原,壩子,沉積河谷,等的所有沉積區,沉積區域是地震的動力產生的源泉!!

天然地震的動力,源於地球自身的核能
郭德勝 佳木斯大學數學系伊春市湯旺河黨校
摘要:
根據方法論,研究地殼的運動和形變,必須從物質的物理角度和化學角度進行全面的分析總結。物體自身發生形變,產生動力的主要途徑是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及和核裂變,物體的動能與勢能導致物體形變或移動,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形成化學能,導致物體形變或移動。而動能、勢能、化學能、核能是物質自身形成動力的絕對因素。根據多年的細致的研究發現,地球內部即存在物理變化,又存在化學變化,在地球內部的物質化學變化中,各種物質之間相互轉化,形成新的無機物、有機物,單質及核能,而這些物質都具有能量釋放的特性,形成動力。對照地下能量物質與地震產生的位置,可以得出,地震發生的位置與核物質存在的位置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再結合大量事實及文獻,根據地震與能量物質的一系列復雜關系,循序漸進的邏輯分析、推導,推論出這樣一個事實,天然地震的動力,來源於地球內的核能。

關鍵詞:鈾;鈾礦;鈈;鐦;氡;裂變;聚變;衰變;半衰期;中子;地震;天然核反應堆.

前言:
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氣候發生了快速的變化,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氣候惡化加劇,對人類的生存造成極大的威脅與不適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地學科學家與學者當務之急。
自古以來,科學研究者對地震研究一直糾結於地震的「動力」問題,運用「板塊理論」進行了無數次的研究,最終沒有得出科學的結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方法論給出了解釋,研究地質形變,必須要針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所產生的動力入手,對地震等自然災害形成的動力進行分析、判別,只有找到地質災害的動力根源,一切地質災害問題就將迎刃而解。
通過大量的歷史資料與文獻,結合自己多年的認識和總結,按照方法論、以及正確的邏輯思維分析、判斷,在長時間的細致研究與總結中,對地質災害的動力根源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認識,運用正確的思維邏輯,結合文獻對地震等地質災害問題加以全面的剖析和嚴謹的論述。

一,地殼發生形變分析

物體發生形變,不外乎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所形成的動能、勢能、化學能以及核能所形成的動力,地殼發生形變,是地球外部因素與內部的動能、勢能、化學能、核能導致的結果,在地球外部,存在風能、光能、水能,山體勢能,在地球內部,存在著煤、石油、天然氣,核物質等能量物質,而這些物質都隱含巨大的可釋放能量,在一定條件和長時間的轉化過程里,就會發生能量的釋放。火山爆發、地震現象,這是一種能量釋放,造成地殼出現抖動,由於地下本身就存在了各種可燃的能量物質以及核物質,那麼,火山爆發、地震的「動力」一定來自地球內部。由此,我們要對地球內部的地質結構以及地球內部各種能量物質進行研究分析,找到使地殼發生形變的根源。

二,地震、地下能量物質存在的位置分析

根據「盆地、沖積平原,對成煤、成礦起了決定作用」這篇文章,得出這樣的結論是,盆地、沖擊平原地帶會形成煤和天然氣,而成煤地帶,又是地震發生過的地帶。比如山西,歷史發生了無數次大地震,而山西是又是產煤的大省,地震、煤礦、天然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再根據,鈾礦與天然氣伴生等大量的史料文獻,讓我們清楚了這樣一個事實,鈾礦與天然氣共存,也存在於盆地及沖擊平原內及其盆山邊緣,那麼,在盆地、沖擊平原及其周圍就存在這樣一個事實。
煤、天然氣、石油、鈾礦、地震在一個以盆地、沖擊平原這樣地貌的的特殊位置上。在盆地、沖擊平原這個特殊位置上,讓我們發現了無數的煤礦,天然氣礦,油礦、鈾礦,而這些物質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以釋放能量的物質,在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時時的發生著地震,地震與這些能量物質,就存在了千絲萬縷的復雜關系。[1.2.3.4.5]

三, 地下所有能量物質能否在地下釋放能量

對於埋藏地下的能量物質,我門所知道的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氣、瓦斯、核物質。這些儲存地下的能量物質能否進行能量的釋放呢?
按照煤、石油、天然氣瓦斯的燃燒、爆炸性質,他們燃燒、爆炸需要氧氣條件及明火,氧氣的多少決定了能量釋放的多少,礦井常常因瓦斯爆炸引發地震,這是井下瓦斯濃度與充足的氧氣存在了爆炸的條件。在地下,如果煤、天然氣、石油這些礦出現完全的能量釋放,那麼,就必須存在有足夠的氧氣。但事實證明,地下的氧氣不足以釋放這些能量的物質,但現在,大量的事實,以及無數的相關文獻證明,地下存在與天然氣伴生的鈾礦[2.3.4.5],鈾是核物質,鈾礦是運用到各個領域的基礎燃料,而且釋放的能量巨大。而對於核物質來講,不需要任何條件,只需要一個「中子」撞擊,就能將核物質的能量釋放出來。 [9]

四,分析地球內部所存在核物質的特性

現在所發現的地下核物質是鈾礦,鈾的原子序數為92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種同位素鈾234、鈾235和鈾238。鈾238的半衰期約為45億年,鈾235的半衰期約為7億年,而鈾234的半衰期約為25萬年,鈾礦石里含有鈾234、鈾235和鈾238。[6]

參考關於「鈾_鈈和鈾核裂變產物的若干問題_兼談2011年福島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質」,這篇文章詳細的介紹了核物質的衰變、裂變以及產生的高能碎片繼續衰變的過程,在鈾的三種同位素U234,U235,U238中,鈾U235有巨大的能量,1克U235裂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5噸優質煤所釋放的能量,當鈾U235在中子、熱中子的轟擊下,會發生裂變,裂變的途徑有60多種,裂變所形成的高能碎片有20多種,主要的高能碎片有鍶89(半衰期50天),鍶90(半衰期29年),氪(半衰期10.8年),氙半衰期(9個小時),鈾233,鋇141,等碎片,這些高能碎片,在一定時間內,還會繼續發生衰變,裂變,繼續釋放能量。[6]

鈾礦中存在鈈的痕量,鈈的同位素有13種,自然界里有鈈244,鈈239 ,儲量極少,半衰期年限比較長,人造的鈈的同位素PU238,PU240,PU234,PU232,PU235,PU236,PU237,PU246等,PU244,半衰期約8千萬年,PU239半衰期約2.41萬年,PU238半衰期約88年,PU240半衰期約6500年,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地球內部還存有著極少量的鐦,主要出現在含鈾量很高的鈾礦中。[6.27.28]

鐦的同位素已知的鐦同位素共有20個,都是 放射性同位素。其中最穩定的有鐦-251( 半衰期為898年)、鐦-249(351年)、鐦-250(13.08年)及鐦-252(2.645年)。其餘的同位素半衰期都在一年以下,大部分甚至少於20分鍾。鐦同位素的 質量數從237到256不等。[34.35]

鐦-252是個強中子射源,因此其放射性極高,非常危險。鐦-252有96.9%的概率進行α衰變(損失兩顆質子和兩顆中子),並形成鋦-248,剩餘的3.1%概率進行自發裂變。一微克(最)的鐦-252每秒釋放230萬顆中子,平均每次自發裂變釋放3.7顆中子。其他大部分的鐦同位素都以α衰變形成鋦的同位素(原子序為96)。可用作高通量的中子源。[9.29] 能夠利用的鐦的數量非常少,使其應用受到了限制,可是,它作為裂解碎片源,被用於核研究。[7.9.24.26]

如果含鈾量高的鈾礦一旦出現鐦,鐦是強中子源,衰變會釋放中子,對於含鈾量高的鈾礦,就會導致裂變,這如同成熟女人的卵細胞,當遇到精子,就會產生卵細胞分裂。

鈾即能自發裂變,又可以人工裂變,在裂變過程中產生巨大能量,同時會發光、發熱。鈾裂變在核電廠最常見,加熱後鈾原子放出2到4個中子,中子再去撞擊其它原子,從而形成鏈式反應而自發裂變,產生爆炸。[12]

五,一個鈾礦形成的能量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對比分析

根據美國地震學家裡克特和古登堡提出的「里氏地震」,汶川八級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約為10億噸左右當量的TNT,按照一千克鈾裂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萬噸TNT所釋放的能量,來推導汶川大地震需要多少鈾礦石,一般情況,鈾在鈾礦石里的比例約0.75/100,按照這個標准計算,10億噸TNT當量需要多少噸鈾礦石呢?把10億噸TNT當量換算成鈾裂變能量,經過計算,需要鈾5萬千克,換算成鈾礦石,約0.6667萬噸,這就是說,如果有0.6667萬噸的鈾礦石完全裂變,就會產生10億噸TNT當量。
2012年11月5日,從國土資源部獲悉 ,內蒙古發現大型鈾礦,儲量達到3萬噸,如果三萬噸鈾礦完全裂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45億噸TNT當量。2016年1月17日 - 1月14日,記者從全區國土資源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獲悉,內蒙古發現七處大型鈾礦床,內蒙古的鈾礦如果完全釋放,將遠遠超過45億TNT當量,由此對比,內蒙古鈾礦如果發生完全裂變,所形成的能量遠遠超過8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23]

六,地震發生的前後,氡氣出現明顯量的變化

氡是一種放射性惰性氣體,鈾是氡的母體,因此有鈾存在的地方就有氡。根據這一說法,如果地表發生了氡氣變化,那麼地下就可能存在鈾及其他核物質,現在常常運用氡出現的變化探測鈾礦。另一方面,很多事實表明,在地震後,氡氣有了明顯變化,在地震後,對龍門山斷裂地帶檢測,氡出現明顯的不同,有鈾礦的地方會出現氡氣,氡氣與鈾有著直接的關系。[13.14.16.25]

七,鈾礦的衰變、裂變,與地震和餘震現象高度吻合

根據奧克洛現象,地球內部存在天然的核反應堆,在一定的時間里就會產生核衰變、核裂變,釋放能量,鈾礦的大小及含量決定了能量釋放的大小,一旦出現鈾礦出現衰變、裂變,那麼就會釋放巨大能量,產生地動、地震現象。[19.20.21.22]

根據天然氣與鈾礦同存,及盆地、沖積平原,對成煤、成礦起了決定作用,推導出,鈾礦與地震所發生的位置完全處於同一位置,[1.3]

根據地球內部還存有著極少量的鐦,主要出現在含鈾量很高的鈾礦中。一個鈾礦一旦有了鐦及鐦的同位素存在,那麼鈾礦發生裂變的時間,被鐦所決定,鐦及鐦的同位素的衰變有900年的,有幾十年的,有幾十分鍾的,而且是核變的中子源。

根據鈾是氡的母體,鈾礦發生裂變,氡就自然脫離母體,氡氣自然會發生變化。

根據內蒙古地區鈾礦的儲量,三萬噸的鈾礦具備了大地震所產生的當量。

根據鈾發生裂變所產生的高能碎片,還會遇到其他核物質及其同位素的裂變或衰變所釋放出的中子繼續撞擊,再次裂變。鐦的同位素很多,而這些同位素衰變時間,從20幾分鍾到幾百年不等。更重要的是釋放中子,高能碎片接受中子,會繼續裂變,進而形成持續的能量釋放,直至核物質能量釋放完為止,這和每次大地震後的餘震過程高度相似。

根據核裂變的特性,地球內部發生鈾礦核裂變,採用聲波預測是無法實現的。

從上面所發現的結果,鈾礦與天然氣位置,鈾礦能量與地震能量地震位置同處於一個位置,地震發生產生的TNT當量與鈾礦轉化的TNT的當量匹配,地震、餘震的過程,與核裂變釋放能量的過程極度相似。[15.38]

八,對核聚變的思考與分析

核聚變的過程也是一種能量釋放的過程。核聚變是小質量的兩個原子合成一個比較大的原子 ,核裂變就是一個大質量的原子分裂成兩個比較小的原子, 在同等條件下,核聚變所釋放的能量遠遠大於核裂變。在史料和文獻中還未有地球內部發生自然核聚變的解釋和說明,只是有文獻說明,地球內部發現3H的證據,根據現有的資料和文獻,對於地球內部是否存在核聚變還沒有科學的證實,更因為,核聚變的條件比較苛刻,需要超高的溫度,火山爆發會有較高的溫度,地球內部核裂變會出現較高的溫度,它們所產生的溫度能否滿足核聚變的條件,在核裂變中是否還存在核聚變,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科學證實。[37.39]

九,地震的消減方法

另據報道,澳大利亞近些年很少地震,通過了解,澳大利亞是鈾礦產量高的國家,而且很早就對鈾礦進行了開采,到現在有80多年的歷史,很多鈾礦都被找到和開采,鈾礦被開采後,奧克洛天然核反應堆現象也就不存在了。澳大利亞近幾十年很少地震,與大量開采鈾礦是否有關系?就有必要的思考了。[33]

地震屬於能量的釋放,而對於地下的的能量物質來講,鈾礦的能量巨大,而且,鈾礦發生能量釋放的方式非常簡單,釋放的條件是,鈾礦的含量達到一定程度,存在中子源,就會出現鈾裂變,導致能量釋放,出現地殼的震動。
通過上述的分析,消除地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快速找到鈾礦並開采,把這個可以釋放能量的核物質從地球內移除,除去地震的隱患,這是非常可行的辦法。另一方面,對所存在的鈾礦地區,進行鈾礦含量鑒定,因為鈾礦石達到一定含量,才會形成裂變條件。[8.15.17]

十,海嘯的形成

海嘯也同地震一樣,是海洋內出現巨大能量的釋放,但根據已有的資料和文獻,還無法斷定海嘯是哪種能量物質發生了釋放,科學界對可燃冰這個能量物質特性,還沒有較詳細的論證,海洋底部是否也存在核物質也沒有相關文獻和實證,因而,海嘯的發生,是什麼哪一種能量物質還難以定論。

結論

通過上述的邏輯分析和推論,如果所採用的文獻和數據是科學的,那麼,地震將不再是奧秘。自然發生的地震、餘震都是鈾礦的含量到了一定程度,在含量高的鈾礦中,鐦及鐦的同位素會發生衰變,射出中子而導致鈾礦的裂變,釋放能量產生巨大的動力,引起地震震動和無數次持續裂變而產生的餘震,同時,根據盆地、沖擊平原對成煤成礦、地質災害起了決定作用,及天然氣與鈾礦同存,這兩篇文章,就可以發現以往很難發現的各種礦物質,同時,對地震的減消提供了合理的指導方向,為減免大地震的發生,為人類不再為地震所困找到了病因,這是造福人類,重新認識地球的一次史無前例的突破。
參考文獻
1. 盆地、沖積平原對成煤、成礦、地質災害起了決定作用 郭德勝 - 《科技視界》 , 2016 (26) :304-305
2. 天然氣、煤、鈾共存關系初探——以鄂爾多斯盆地東勝地區為例 柳益群 韓作振 馮喬 邢秀娟 樊愛萍 楊仁超 全國沉積學大會 , 2005
3. 多種能源礦產同盆共存富集成礦(藏)體系與協同勘探——以鄂爾多斯盆地為例 王毅 , 楊偉利 , 鄧軍 , 吳柏林 , 李子穎 ,地質學報》 , 2014 , 88 (5) :815-824

4. 鄂爾多斯盆地多種能源礦產共存富集組合形式研究 李江濤《山東科技大學》 , 2005

5. 柴達木盆地北緣油—氣—煤—鈾共存及其地質意義 王丹《西北大學》 , 2015
6. 關於鈾_鈈和鈾核裂變產物的若干問題_兼談2011年福島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質 曾鐵《職大學報》 , 2013 (4) :75-80

7. 248 Cm和252Cf自發裂變瞬發中子譜測量 包尚聯 , 劉文龍 , 溫琛林 , 樊鐵栓 , 巴登柯夫 ,《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 2001 , 25 (4) :304-308
8. 近似模擬地下核爆炸沖擊震動效應方法的探討 薛宇龍 , 唐德高 , 么梅利 - 《爆破》 - 2013
9. 淺談核電站用鐦-252中子源 溫國義 - 《科技與創新》 - 2017
10. 一種可實現臨界及次臨界運行實驗的液態金屬冷卻反應堆實驗系統 柏雲清 , 吳宜燦 , 宋勇來
11. 某些單酸有機磷酸酯萃取Cf和Cm 居崇華 , 汪瑞珍 , 樊芝草《核化學與放射化學》  1982 , 4 (3) :186-186
12.不同級鈈材料的衰變放熱功率計算分析 左應紅 , 朱金輝《核技術》  2016 (1) :39-44
13. 印度用於找鈾的氡測量方法 A.S.布哈特那格《鈾礦地質》 , 1973 (6) :45-47
14. 用含氡量變化來預報地震吳迪《世界科學》 , 1984 (7) :64-65
15. 90年代以來核爆炸地震學研究進展 吳忠良 , 牟其鐸《世界地震譯叢》 , 1994 (4) :1-7
16.汶川8.0級地震氡觀測值震後效應特徵初步分析 劉耀煒 , 任宏微《地震》 , 2009 , 29 (1) :121-131
17. 地下核爆炸消滅大地震 田武《大科技》 , 2000 (6) :31-31
18. 3MeV中子誘發裂變測定鈾同位素豐度 喬亞華,吳繼宗,楊毅,劉世龍《原子能科學技術》 , 2012 , 46 (7) :878-880
19. 天然反應堆與核燃料 李盈安《華東地質學院學報》1940年10期
20. 奧克洛現象——天然核反應堆 巴侍《世界核地質科學》 , 1982 (5)
21. 自然界的核反應堆 劉鐵庚《地球與環境》  1976 (4) :34
22. 天然裂變反應堆——奧克洛現象 燁苓《世界科學》 , 1990 (4) :20-22
23. 90年代以來核爆炸地震學研究進展 吳忠良 , 牟其鐸《世界地震譯叢》 , 1994 (4) :1-7
24. 鐦源中鐦同位素及其子體的測定 喬盛忠 , 劉亨軍 《原子能科學技術》 , 1983 , 17 (1) :18-18
25. 龍門山斷裂帶震後地球化學特徵 王運生 徐鴻彪 魏鵬 馬宏宇 王福海 雷清雄 賀建先
26. ~(252)Cf自發裂變源裂變碎片衰變譜學研究 瀋水法 , 田海濱 , 周建中 , 石雙惠 , 顧嘉輝 會員代表大會 , 2004
27. 44.0 44.1 44.2 44.3 44.4 ANL contributors. Human Health Fact Sheet: Californium (PDF).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August 2005.
28. ^ Emsley, John. Nature's Building Blocks: An A-Z Guide to the Elements New.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19-960563-7.

29. 252Cf快裂變室研製 李建勝 , 張翼 , 金宇 , 李潤良《核電子學與探測技術》 , 2001 , 21 (4) :264-267
30.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稀土元素鐦的新發現 新型 《化工新型材料》 , 2015 (5) :266-266
31. 鐦能用於安全儲存放射性廢料 董麗《現代材料動態》 , 2014 (12) :3-3
32. CALIFORNIUM ISOTOPES FROM BOMBARDMENT OF URANIUM WITH CARBONIONS A Ghiorso , SG Thompson , J K. Street , GT Seaborg 《Office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T... , 1950 , 81 (1) :154-154
33. 澳大利亞鈾礦資源考察 金若時 , 蘇永軍 《地質調查與研究》 , 2013 (4) :276-280
34. 中國鐵合金在線知識庫 鐦
35.Alpha-decay properties of 247Cf, 248Cf, 252Fm and 254Fm Elsevier 《Nuclear Physics》 , 2016 , 413 (3) :423-431
36. 新疆九個褐煤礦輻射水平調查劉福東 , 盛明偉 , 張志偉 , 劉艷陽 , 陳凌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年報》 , 2010 (1) :321-322
37. 核聚變原理 朱士堯 北京:中國科大出版社1992,(5)
38. 外地核中U、Th的分布、核裂變及其對地球動力學的影響 鮑學昭 《地質論評》 1999年S1期
39. 地球內部生成~3H的證據 蔣崧生 何明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 北京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地震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85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23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100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1048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5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56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512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36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36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7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56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44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3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99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319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69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87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133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84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