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羅賓威廉姆斯為什麼被稱為我的抑鬱船長
羅賓·威廉斯
Robin Williams (I)
出生日期 1952-07-21
出生地 Chicago, Illinois, USA
人 物 簡 介
1952年出生於芝加哥的羅賓-威廉斯,早在高中畢業之前,與生俱來的戲劇天分就已聞名遐邇,畢業時他被選為全校最幽默風趣的人及最有可能出人頭地的人。這些稱號現在都一一被證實了。高中畢業後,羅賓進入了南加州的克萊蒙特學院,主修政治。不過,不久之後他就轉學到馬理學院,改修戲劇。他渾然天成的戲劇才華使他獲得了朱麗亞學院的入學許可 。在朱麗亞學院的三年間,他受到許多名師的指點及調教。1988年,他在百老匯的戲劇院成功演出了邁克-尼古拉斯製作的舞台劇《等待戈多》,一時成為佳話。
羅賓躍進大銀幕是從1982年起,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是《大力水手》,接下來他參與了影片《蓋普眼中的世界》、《莫斯科先生》的演出。在羅賓參演的影片中,最擅長的要算喜劇。這其中包括著名影片《飛天法寶》、《霍克船長》、《玩具兵團》、《勇敢者的游戲》、《超級插班生》、《美夢成真》等。這些大人、小孩都喜愛的影片,帶給觀眾不可磨滅的歡笑。
羅賓-威廉姆斯曾四次入圍奧斯卡金像獎:第一次以影片《早安越南》中善良風趣的電台DJ入圍;第二次是在《死亡詩社》中飾演老師;第三次以《奇幻城市》一片入圍;第四次是1997年他在《好人威爾-杭汀》中飾演心理醫生,這個角色為他勇奪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羅賓不但是戲劇天才,也廣受影迷的喜愛。他曾得過四項艾美獎,並在迪斯尼的卡通長片《阿拉丁》中擔任神燈的配音,得到好萊塢外籍媒體聯合會所頒發的特殊成就獎。他與羅伯特-德尼羅合演的《睡人》中的醫生,也讓他展現了不凡的演技。不論他扮演的是醫生、老師還是機器人,有一點都是不容質疑的:他永遠是誠實善良的好男人形象的代言人。
除了演藝事業外,羅賓還積極參與人道組織團體。他指導了
Ⅱ 羅賓·沃倫的個人簡歷
1961年,獲南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碩士學位。
1961年,供職於南澳大利亞伍德威爾市伊麗莎白皇後醫院。
1962年,成為阿德萊德醫學與獸醫學研究所注冊血液病學和臨床病理學醫師。
1964-1966年,成為墨爾本皇家醫院注冊臨床病理學醫生。
1966-1968年,成為墨爾本皇家醫院注冊病理學醫生。
1967年,成為澳大利亞皇家病理學院研究員。
1968-1999年,出任珀斯皇家醫院病理學家。現已退休。
Ⅲ 《死亡詩社》的導演是哪個國家的
彼得•威爾出生在澳大利亞悉尼,原名彼得•林德塞•威爾,父親是一位房地產經紀人。曾因去歐洲旅行了一段時間,回來以後他進入了一家電影公司,並學會了電影拍攝和製作的技巧。1971年他拍攝了自己的處女作《三個要走》,隨後拍攝的《懸崖下的野餐》成為其經典之作。1989年威爾又和羅賓•威廉斯合作,拍攝了影片《死亡詩社》,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提名。1998年,威爾和金•凱瑞合作拍攝了電影《楚門的世界》,再次獲得了奧斯卡提名。通觀威爾的影片,而他一手發現或捧紅了包括梅爾•吉布森,哈里森•福特等巨星。
彼得·威爾-基本資料
姓名:彼得•威爾 性別:男 出生地點:澳大利亞悉尼 出生日期:1944年8月21日 星座:獅子座 國籍:澳大利亞 職業:導演
編輯本段彼得·威爾-個人經歷
彼得· 威爾1944年8月21日出生於悉尼,父親是一位房地產經紀人。他也曾嘗試過他父 彼得•威爾
親的行當,不久便踏上了歐洲之旅。回到澳洲以後,他在聯邦電影組(Commonwealth Film Unit)找到了
一份工作,正是在這里他學會了拍攝記錄片和教育片。1971年,威爾執導了他的處女作《Three to Go》,但是影片並沒有受到觀眾和影評家的關注。 1974年,他又拍攝了他的第二部影片《吃掉巴黎的車》(The Cars That Ate Paris),這部灰色調的喜劇/驚悚片引起了人們普遍的關注。隨後一年他又推出了他的第三部影片,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懸岩上的野餐》(Picnic at Hanging Rock),這部影片為他帶來了更大的成功。影片講述了幾個女中學生在澳大利亞內陸深處失蹤的故事,這部超現實主義的影片贏得了一致的好評,並成為風靡一時的經典之作。 1981年的《加里波底》(Gallipoli)使威爾首次斐聲國際影壇,也為他贏得了澳大利亞電影協會(Australian Film Institute)最佳導演獎。 當時尚名不見經傳的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在片中飾演兩個開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線作戰的朋友之一,該片受到了國際影評家們的一致贊譽,也確立了威爾在國際影壇的地位。第二年,他推出了 彼得•威爾
影片《災難歲月》(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並再次請吉布森擔綱主演。《災難歲月》以1965年印尼蘇加諾(Sukarno) 統治集團被推翻時期發生的一段浪漫戀情為背景,影片參加 《楚門的世界》
了戛納電影節的角逐。對威爾來說,該片也為他帶來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 1985年威爾攜《證人》(Witness)登陸美國。《證人》講述了一名受傷的費城警察(哈里森-福特主演,Harrison Ford)在一個阿們宗派家庭里療傷期間,親眼目睹的文化沖突的故事。影片向人們展示了哈里森除了能在那些高成本製作的動作片中一展風采,也有能力演好其它角色;威爾也因為此片而首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提名。隨後威爾再次與哈里森合作,1986年推出了《蚊子海岸》(The Mosquito Coast),該片系根據保羅·索魯(Paul Theroux)的小說改編而成,但沒有前一部影片叫座。 1989年,威爾以《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再次重拳出擊。正如《證人》讓 《加里波底》
哈里森-福特再展雄風一樣,《死亡詩社》也讓該片的主演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迅速竄紅,並讓威爾再次獲得奧斯卡提名,以及法國愷撒獎最佳外語片的獎項,該片也是反映青少年心理問題影片的代表作。隨後,威爾又執導了另一部影片《綠卡》(Green Card),進行了另一種風格的探索。該片為威爾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的提名,但是人們普遍認為該片情節稍嫌繁瑣且內容偏題,最多隻能算是一部鬧劇。 《綠卡》
1993年威爾推出的《無畏》(Fearless)被證明是一部失敗之作,片中傑夫-布里奇斯(Jeff Bridges) 扮演一位空難倖存者,他一直試圖擺脫內心恐懼,過上正常的生活。 1998年,威爾執導了《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在這部影片中金-凱瑞首次擔綱主演,渾然不覺中他成了一部肥皂劇的主角,他的生活被電視台轉播,而這一切實際上都是人為安排的。這部黑色幽默的超現實主義影片向人們展示了我們周圍的這個世界正被媒體侵蝕著。影片受到了影評界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威爾也因此片而第三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提名,並獲得許多其它榮譽。2003年的《怒海爭鋒》也獲得好評
Ⅳ 俠盜公主的介紹
本片講述羅賓和威爾陪伴生命垂危的理查國王回到祖國英格蘭後,卻發現必須面對再一次的危機,一心想當上英國國王的約翰王子決心不擇手段除掉第一王位繼承人菲力普王子,羅賓和威爾遂決定保護菲力普的安全,但兩人卻不幸落入宿敵諾丁罕郡長之手,致使英國王室危在旦夕。此時,善騎射、頗有乃父之風的羅賓漢之女葛雯不顧父親的反對,與菲力普王子聯手設法解救羅賓和威爾,粉碎約翰王子和諾丁罕郡長篡位的陰謀。
Ⅳ 羅賓·威廉姆斯的資料!(不要作品!)
羅賓威廉斯 ROBIN WILLIAMS
全名:Robin Williams
生日:1952年7月21日
出生地:美國芝加哥
畢業於:紐約,茱莉亞學院
提起羅賓·威廉姆斯,大部分影迷都會贊嘆---他是一位天才的喜劇大師。無論是男扮女裝深情演繹的《窈窕奶爸》、還是烏龍百出的《懷胎九月》,羅賓·威廉姆斯都能讓人捧腹大笑,而後又久久回味。羅賓·威廉姆斯從一名脫口秀主持人到著名電視喜劇演員,從喜劇明星到好萊塢一線巨星,二十多年星海沈浮,羅賓·威廉姆斯的故事讓人笑中有淚。
1952年7月21日羅賓·威廉姆斯出生在美國芝加哥。巨蟹座的他對童年始終懷著無法割捨的依戀,即使在中年以後他仍會不斷回憶曾有的歡樂和幸福。年輕時代的羅賓·威廉姆斯受星盤中主星排列的影響,具有流利的口才,他從容不迫、有調動其他人情緒的魔力。他非常細膩,但這份細膩往往能以幽默的形式表現出來。羅賓·威廉姆斯最初是一位脫口秀主持人,他的思維很快,擅長搞笑,一次偶然的機會使羅賓·威廉姆斯參與了電視喜劇的表演,從此羅賓·威廉姆斯愛上了喜劇。羅賓·威廉斯因出演多部電視喜劇而迅速成名,在26歲的時候隨著電視影集《外星驕客》的熱播,他名滿全美,一時間無人出其左右。
羅賓·威廉姆斯星盤中顯示這個巨蟹座的弱點是性格被動、有尋求庇護的潛意識、在低谷和危險面前會不知所措甚至選擇其他方式進行逃避。羅賓·威廉姆斯成名後也曾面臨事業的低潮,在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裡他染上毒癮、沉醉於酒精中,連美滿的婚姻也以失敗告終。羅賓·威廉姆斯最終從人生的低谷走了出來,重獲新生的他對各種事物又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表演中更能以不動聲色的情態表現深邃復雜的人物內心。
復出後羅賓·威廉姆斯發揮出巨蟹座對事業認真執著的潛能,他先後出演了《春風化雨》中現代開明的老師、《睡人》中樂於助人的醫生,影迷們驚喜萬分地發現羅賓·威廉姆斯正悄悄向實力派的陣營邁進。近年來,羅賓·威廉姆斯的《早安越南》、「奶爸」系列,《野蠻游戲》和《家有傑克》等片都成為新的票房毒葯。羅賓·威廉姆斯的影片與普通喜劇最大的區別在於:無論就事論事還是針對社會現象,他都能在笑聲背後融入濃厚的真情。比如著名的《窈窕奶爸》將父愛表達得幽默真摯,從一個側面表現對單親家庭的關注。而《不可能的拍檔》則描述兩位男主角被分手多年的前女友要求幫忙找尋她的兒子,因為這個兒子可能是他們其中一個的親生骨肉。於是兩個男人一起上路,一路笑聲不斷。整部影片又一次切入了親情這個主題。1997年,因在《驕陽似我》中的出色表演,羅賓·威廉姆斯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羅賓·威廉姆斯在一個領域取得一定成就後,希望自己能有所進步。他在影片《一小時快照》中做了回罪犯。而片中的「賽伯伯」縱是罪犯也充滿了溫情,看過影片之後,不少影迷唏噓不已。
巨蟹座的天賦主要表現在想像、小說、電影的創作方面。羅賓·威廉姆斯曾擔任網站內容作者和編輯。羅賓·威廉姆斯每周在網路上進行半小時左右的小說錄音朗讀。在第45屆格萊美獎頒獎典禮中,羅賓·威廉姆斯獲得了最佳誦讀喜劇專輯獎。
從羅賓·威廉姆斯的星盤上我們還可以看到,他是重視家庭的。受月亮的主宰,他的情緒時缺時圓。因此,他能夠敏感地體察到女人的情緒變化,可以算是個模範丈夫。第一次婚姻失敗後,1989年,羅賓·威廉姆斯迎娶瑪莎。他非常珍惜自己的婚姻,成了緋聞絕緣體。
近來羅賓·威廉姆斯正在以不同的形象和角色努力洗去其為大眾熟悉的喜劇造型,讓我們祝福這位巨蟹座的喜劇大師。
金球獎組委會日前宣布,著名喜劇演員羅賓·威廉姆斯將在明年1月贏得金球獎終身成就獎。他曾5次贏得金球獎。
據悉,由於52歲的威廉姆斯「對娛樂圈的卓越貢獻」決定授予他終身成就獎。除了在音樂片和喜劇片《TheFisherKing》、《早安,越南》和《Mrs.Doubtfire》出任男主角並3次獲得金球獎最佳演員獎外,威廉姆斯還由於在《阿拉丁》中的出色配音贏得了金球獎特別獎,由於在《Mork&Mindy》中的表演贏得電視劇最佳演員獎。與此同時,好萊塢外語片協會還宣布了明年金球獎小姐的人選。今年的金球獎小姐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女兒、16歲的凱特琳·伊斯特伍德。(廣州日報 小於)
喜歡羅賓威廉母斯,是從他的《道菲爾太太》開始的。後來他的電影看多了,就發現他扮演的所有角色都是特別的。《死亡詩社》里的教師,《妙手真情》中的醫生,《他活了200歲》中的機器人,《心靈捕手》中的心理醫生……
喜歡他的特別,喜歡他的幽默,喜歡他通過角色帶給我的那些思索……
性別 : 男明星
國籍 : 美國
出生 : 芝加哥市
所在 : 美國
生日 : 1952 / 2 / 21
生肖 : 龍
星座 : 雙魚
「我們把角色塑造成這樣:他在智力方面大約相當於一個10歲或者7歲的孩子。但身強體壯,能做手工和苦力。」
一個7歲頑童,一個單口相聲明星,把這兩者加在一起,再添點自省,你就得到了羅賓。威廉姆斯。他說的話,90%都是逗人發笑的快板,摻雜著淘氣、模仿、跳躍思維,但時不時的,他那表面搞笑的言談舉止就會出現一點裂縫,讓我們瞥見一個沉默的羅賓。威廉姆斯,一個在正劇中如此充滿感染力的羅賓。威廉姆斯。
在由大衛。杜楚尼自導自演的《心碎往事》里,羅賓。威廉姆斯扮演Pap鄄pass,一名智障者,充滿愛心的無與倫比的可愛傻瓜。羅賓。威廉姆斯留著整齊的銀色鬍子,正好和襯衣領口處冒出來的胸毛彼此呼應,他坐下來談關於《心碎往事》的一切,他的女兒,接下來的計劃,以及關於奧斯卡激情昂揚的演說。
關於角色
他在智力方面大約相當於一個10歲或者7歲的孩子記者:你花了多長時間,創造出Pappass這個角色?
羅賓。威廉姆斯(以下簡稱羅賓):只要去了解那些高度智力殘疾的人就行了。你可以說「智障」,或者說「傻蛋」。不過這類人都有一些特定的外貌特徵,不好模仿,所以我們就把角色塑造成這樣:有生存能力,但智力和情感有缺陷。他在智力方面大約相當於一個10歲或者7歲的孩子。但身強體壯,能做手工和苦力。所以在電影里我就像肌肉,安頓。葉爾金(AntonYelchin,劇中扮演畫家湯米)則像大腦。他在某些方面漸漸成為我的指導。
記者:你女兒Zelda這次也在電影里有一個角色,她是怎麼得到的機會?
羅賓:她……是大衛決定的……有一次我們排練,大衛一直搞不定那部分劇本,我女兒走過來說:「能讓我讀嗎?」我說當然,於是她就為大衛讀了這段劇本,感覺自然而然就出來了。所以大衛表示要用她。從她第一天在片場拍戲起,一切就都那麼自然,或許是天份還是什麼,她似乎明白一切她應該做的。而且她也一點不驕傲,不大牌,她對每個人都很莊重,所有人都說:「你女兒真是一個好演員,而且有親和力。」
記者:你習慣在電影里出現自己的孩子嗎?
記者:目前為止沒問題!
再說又沒有ParisHilton的錄像帶(大笑)。目前她還想表演,但我們想讓她繼續上學,我們一直跟她講:「納塔麗。波特曼!榜樣!朱迪。福斯特!學位!(笑)」
關於喜劇
《窈窕奶爸》已經輝煌過了,沒必要再繼續拍下去記者:和《失眠》(Insom鄄nia)以及《最終剪輯》(TheFinalCut)之類的正劇相比,這個角色有什麼挑戰性?
羅賓:很不一樣,這一次又涉及到精神障礙的話題。
嗯,正劇……它基本上仍是一部劇情片,給予角色的尊嚴不比任何一部電影少,這個「怪物」總是在試圖尋找人性,和《失眠》一樣。即使是最嚴重的精神病患者也仍然有自我意識指導生活,要知道,他有社會關系,有自我形象,即使他和父親之間存在很多問題,在父親過世後,他仍然保留了最美好的回憶,哪怕他父親是個醉鬼,經常戳他的痛處,對他很壞。
記者:最近你似乎越來越傾向於演劇情片了。
羅賓:因為這是惟一到頭來讓我覺得不錯的選擇……
記者:以後還會拍喜劇嗎?
羅賓:如果劇本有趣的話,我還會的。
記者:有傳聞說要拍《窈窕奶爸》續集,這消息從哪裡傳出來的?
羅賓:我想大概從哪個攝影棚里傳出來的吧(笑)。
記者:你會演嗎?
羅賓:好就演,不好就不值得去做。
記者:不過沒有你他們根本沒法開拍。
羅賓:他們可以的,會有另一個穿著拖裙的男人的……我不知道,我的意思是它已經輝煌過了,沒必要再繼續拍下去。好比法國賣座影片《一籠傻鳥》重拍了兩三次,有兩次還行,有一次感覺真的很奇怪……當然如果他們寫出好劇本,那很棒,但沒有———沒有收入上的壓力讓他們覺得,必須得把續集拍出來!這部電影已經為我們儲藏了足夠的錢幣,還是歇歇吧。
關於奧斯卡
我永遠做不了奧斯卡主持人,即使邀請我也不去記者:上周美聯社有個關於下屆奧斯卡主持人的新聞,說你是候選之一。
羅賓:我永遠做不了這個,哦天啊,絕不。我可是奧斯卡最恐怖的噩夢。有一年他們乾脆給了我7秒延時,而且從我剛一進場算起!
(笑)有的人會當主持,而且明顯比我當得好……那是個很艱巨的晚上啊!只要10分鍾一過,人們就開始著急上火了。失敗者的數量直線上升,而且沒上限!如果你注意到今年奧斯卡的話,那簡直就是個游戲節目,跟《猜猜價》一樣。「你,穿得像南瓜的那個,趕緊上台,你拿奧斯卡了,成交吧!」真是超現實。
最絕的是他們會把所有提名的人都叫到台上去,最後只留一個。在後台的人就開始忙開了,發郵件!打電話!簡直像廣播電視網———乾脆放個攝影機得了,這就是娛樂業的未來。
要我說,就應該把小金人擱到舞台中央,第一個沖到台上把它搶到懷里超過3秒鍾的就算贏———做成真人秀嘛!
不不不,我永不當主持,選錯人啦!名單上還有誰?
記者:即使學院邀請你也不去?
羅賓:不,即使邀請我也不去。他們確實邀請過,反正也不給錢。這是一單大活兒,我認識的一些朋友主持過,他們要提早3個月准備。
關於導演我沒興趣當導演,我甚至從來沒想過當導演記者:跟其他導演比,大衛。杜楚尼怎麼樣?
羅賓:他可以跟任何導演比。
記者:那跟他們比有什麼不同?
羅賓:他自言自語(笑)。
我親眼看見的。我只跟少數幾個人合作過,我從來沒見過、也沒想過一個人可以同時既導又演。我跟他同場演戲的時候他經常會這樣———「這是我演的?」或者「我演的怎麼樣?」我就說,「我是弱智,我看不出來。」(笑)。除此之外,我覺得他很有潛力,第一部電影,第一個劇本……
作為編劇,我覺得他非常不錯,作為演員也很優秀,但是身兼演員和導演,我覺得……很難。
記者:你有興趣做導演嗎?
羅賓:不,完全沒有。因為就像彼得。威爾(《楚門的世界》、《怒海爭鋒》導演)說的:「我總是想做導演,但既然這行當里還有管道工(意指開拓者,墊背的)存在,那我可不想做個管道工。」我甚至從來沒想過當導演。我知道有些人在做,他們義無反顧地跳下去了。
關於記憶
第一部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電影是《2001太空漫遊》記者:你會感到壓力嗎?
羅賓:當然了。當你不拍的時候,當你從那個榜單里掉下來的時候,你曾是最有權力的100人,突然間人們感覺,就好像你不能再往前沖了……
記者:記憶中第一部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電影是什麼?
羅賓:《2001太空漫遊》。我記得是跟我爸媽在電影院里看的,下巴都掉了。那會看的是全景電影系統(Cinerama),都不用嗑葯,徹底看暈了,狂掉口水。當然硬體設施只是一個原因,還有就是科幻這東西,我超級上癮,再加上庫布里克。如此超現實,我都傻了,「什麼東西?
嗯?那小孩是怎麼回事?「(指片尾出現的新人類」星孩「)
記者:那你現在看懂了么?
羅賓:看了很多書之後我懂了。原來整個電影都是在講進化的每一步,看著看著你就會驚叫,哦!終於!(笑)
記者:那電影本來是要以「星孩」摧毀世界做結尾的……
羅賓:哇,看來庫布里克也不喜歡汽車啊!(世界毀滅了,人們只好開始步行,大概羅賓是個步行主義者編者注
或許是生命中與生俱來的表演天賦,讓羅賓·威廉姆斯有著從容不迫、機智幽默地調
動體內及身邊形形色色元素的魄力與細膩,無論是優秀的脫口秀演繹,還是男扮女裝深情出演的《窈窕奶爸》,都無所不用其極地呈現出一個天才的喜劇大師,一個以其終生成就的光環來換取掌聲的銀幕影人。或許是他那下意識保護自我的強烈潛意識,使他在人生的低谷淺聹低唱,無語徘徊,卻又峰迴路轉地由於對人生的深切感悟而為演藝之路塗抹上了更為豐富的維度。初出茅廬的羅賓·威廉姆斯在最初的幾年中一直未得到人們的注意。直到1987年,他憑借在影片《早安,越南》中出色的表演,走出了事業的逆境,更讓他獲得了金球和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的提名。1990年,他又與羅伯特·德尼羅一起主演了《無語問蒼天》。在影片中羅賓扮演了一位內向、羞怯的精神病醫生,他出色的演技讓同行大為驚嘆和贊賞,而這又為他贏得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的提名。而1997年的影片《心靈捕手》最終將他推到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領獎台上。
一個聰明的演員總是懂得運用某一具體的形象來吸引人們的眼球,一個實力派的演員更是懂得在被觀眾定型之後適時地改變戲路。羅賓·威廉姆斯也做過這樣的改變。2002年,他接拍了心理驚悚片《失眠》,一反往日觀眾對他正面形象的認可,讓不少熟悉他的人們眼前一亮。同年,羅賓又出演了驚悚片《一小時快相》,用影評人的話來說,羅賓·威廉姆斯玩起那種不動聲色的陰險變態來,比羅伯特·德尼羅在《恐怖角》中的復仇者還要讓人不寒而慄。顯然,在心理驚悚片的演出中,羅賓找到了久違的表演快感,於是又在2004年出演了曲折離奇的科幻片《最終剪接》。
當然,說到羅賓·威廉姆斯,不能不提的就是他在2004年獲得了「金球」的「終生成就獎」。這位天才的、以喜劇著稱的明星以他超凡的演技和不懈的努力終於贏得了金球獎評審委員會和全球影迷的肯定,為他已經度過的五十二年的生命歷程中又增加了一份沉甸甸的禮物。或許是「終身成就獎」激勵了羅賓更多的創作熱情,他又以《心碎往事》中的不俗表現,回饋了所有擁戴他的影迷。這就是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羅賓·威廉姆斯——一個永遠擁有追逐之心的表演天才。他正醉心於永無止境的演藝世界中,散發出一種獨特的表演魅力與光芒。
Ⅵ 彼得·威爾的人物生平
彼得· 威爾1944年8月21日出生於悉尼,父親是一位房地產經紀人。他也曾嘗試過他父親的行當,不久便踏上了歐洲之旅。回到澳洲以後,他在聯邦電影組(Commonwealth Film Unit)找到了一份工作,正是在這里他學會了拍攝記錄片和教育片。1971年,威爾執導了他的處女作《Three to Go》,但是影片並沒有受到觀眾和影評家的關注。1974年,他又拍攝了他的第二部影片《吃掉巴黎的車》(The Cars That Ate Paris),這部灰色調的喜劇驚悚片引起了人們普遍的關注。隨後一年他又推出了他的第三部影片,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懸岩上的野餐》(Picnic at Hanging Rock),這部影片為他帶來了更大的成功。影片講述了幾個女中學生在澳大利亞內陸深處失蹤的故事,這部超現實主義的影片贏得了一致的好評,並成為風靡一時的經典之作。
1981年的《加里波底》(Gallipoli)使威爾首次斐聲國際影壇,也為他贏得了澳大利亞電影協會(Australian Film Institute)最佳導演獎。當時尚名不見經傳的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在片中飾演兩個開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線作戰的朋友之一,該片受到了國際影評家們的一致贊譽,也確立了威爾在國際影壇的地位。第二年,他推出了影片《災難歲月》(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並再次請吉布森擔綱主演。《災難歲月》以1965年印尼蘇加諾(Sukarno) 統治集團被推翻時期發生的一段浪漫戀情為背景,影片參加了戛納電影節的角逐。對威爾來說,該片也為他帶來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
1985年威爾攜《證人》(Witness)登陸美國。《證人》講述了一名受傷的費城警察(哈里森-福特主演,Harrison Ford)在一個阿們宗派家庭里療傷期間,親眼目睹的文化沖突的故事。影片向人們展示了哈里森除了能在那些高成本製作的動作片中一展風采,也有能力演好其它角色;威爾也因為此片而首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提名。隨後威爾再次與哈里森合作,1986年推出了《蚊子海岸》(The Mosquito Coast),該片系根據保羅·索魯(Paul Theroux)的小說改編而成,但沒有前一部影片叫座。
1989年,威爾以《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再次重拳出擊。正如《證人》讓哈里森-福特再展雄風一樣,《死亡詩社》也讓該片的主演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迅速竄紅,並讓威爾再次獲得奧斯卡提名,以及法國愷撒獎最佳外語片的獎項,該片也是反映青少年心理問題影片的代表作。隨後,威爾又執導了另一部影片《綠卡》(Green Card),進行了另一種風格的探索。該片為威爾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的提名,但是人們普遍認為該片情節稍嫌繁瑣且內容偏題,最多隻能算是一部鬧劇。
1993年威爾推出的《無畏》(Fearless)被證明是一部失敗之作,片中傑夫-布里奇斯(Jeff Bridges) 扮演一位空難倖存者,他一直試圖擺脫內心恐懼,過上正常的生活。 1998年,威爾執導了《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在這部影片中金-凱瑞首次擔綱主演,渾然不覺中他成了一部肥皂劇的主角,他的生活被電視台轉播,而這一切實際上都是人為安排的。這部黑色幽默的超現實主義影片向人們展示了我們周圍的這個世界正被媒體侵蝕著。影片受到了影評界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威爾也因此片而第三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提名,並獲得許多其它榮譽。2003年的《怒海爭鋒》也獲得好評。
Ⅶ 彼得·威爾的介紹
彼得·威爾,出生在澳大利亞悉尼,原名彼得·林德塞·威爾,父親是一位房地產經紀人。曾因去歐洲旅行了一段時間,回來以後他進入了一家電影公司,並學會了電影拍攝和製作的技巧。1971年他拍攝了自己的處女作《三個要走》,隨後拍攝的《懸崖下的野餐》成為其經典之作。1989年威爾又和羅賓·威廉姆斯合作,拍攝了影片《死亡詩社》,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提名。1998年,威爾和金·凱瑞合作拍攝了電影《楚門的世界》,再次獲得了奧斯卡提名。通觀威爾的影片,而他一手發現或捧紅了包括梅爾·吉布森,哈里森·福特等巨星。
Ⅷ 我想要《死亡詩社》導演的詳細資料,誰能幫幫我
參見《彼得威爾的電影》。
Ⅸ robbinsville 是哪個州
robbinsville
美國新澤西州,羅賓斯維爾
望採納,謝謝您!~
Ⅹ 日本人與狗不得入內」:二戰後澳大利亞為何如此恨日本人
二戰後,澳大利亞對亞洲的態度發生了改變,由效忠英國轉向跟隨美國,支持並參與美國對日佔領,雖然只是美國的小跟班,但是卻對日本進行著類似於傳統歐洲殖民者的殖民行為。在本文中,你將看到戰後初期日本被澳大利亞佔領軍欺壓的「屈辱」歷史。
美國於1945年8月底開始了對日本的軍事佔領,到1952年撤離日本之前,美國軍隊幾乎重塑了日本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盡管日本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殖民地,但是這段時期的軍事佔領多少還是給日本打上了殖民主義的烙印。聯軍最高統帥、美國戰爭英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崇尚傳統的殖民方式。他按照過去殖民帝國的做法下令沒收日本的土地和財產,重建這個國家的經濟,從位於東京被稱為「小美國」的基地發號施令干預日本政府的大小事務。眾所周知的是,麥克阿瑟拒絕與日本人握手,認為這樣做相當於認可日本與美國處於平等地位。在美國佔領期間,甚至日本天皇都必須對麥克阿瑟行正式的鞠躬禮而不是體現民主精神的握手禮。許多日本人都對德高望重的天皇不得不向美國人鞠躬一事感到震驚,這也意味著日本人必須對美國俯首稱臣。
艾克爾伯格將軍(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與澳大利亞軍隊
這種殖民意義也延伸到了士兵們的私人生活領域里。澳大利亞士兵有史以來第一次在有家屬陪同的情況下執行海外任務。軍隊為家屬的到來在佔領區內建起了一幢幢獨棟平房,當家屬到達時,近500名婦女和600多名兒童住在這里,讓人不禁以為這里是永久定居點而不是軍事佔領區的暫住地。弗蘭克·克盧恩把這一定居點與英國統治印度全盛時期的英國衛戍部隊相比較,從帝國擁護者的立場對此大加贊賞。令人詫異的是,澳大利亞士兵在日本的生活水平遠遠高出他們在國內所能實現的。所有軍官和許多士兵家中都有日本「女僕」或「男僕」負責做飯、清潔和家務。有孩子的軍官和士兵家中通常都有一個以上的傭人,甚至連單身漢都有家政人員照顧。這種生活對於英聯邦佔領軍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因為在國內只有最富有的家庭才能雇得起傭人。許多人不知道應該如何對待這些家政人員。《英聯邦佔領軍規定》建議他們做到「舉止得體、冷淡有禮」。多數人由於沒有與傭人打交道的經歷,於是紛紛效仿起了曾經的殖民者。他們像那些遍布亞洲的歐洲老牌殖民者一樣,不管傭人年紀大小一律稱呼他們為「女孩兒」或者「男孩兒」。連隨軍兒童也對他們的日本保姆頤指氣使。克里斯汀·德·馬托斯認為,這種稱呼是殖民主義行為模式的典型代表,目的是為了「創造並強化西方殖民者在亞洲的特權地位」。
軍方高層也鼓勵這種殖民主義行為。當時佔領軍的指揮官是澳大利亞人約翰·諾思科特、賀瑞斯·魯濱遜和威廉·布里奇福德。他們認為特權和奢華享受是軍事佔領的重要組成部分。軍方不僅要求傭人的服務,還徵用了14家豪華酒店供部隊和隨軍家屬舒適地療養和度假。其中最著名的一家是川奈酒店,士兵和家屬在這里整日打高爾夫、喝皮姆酒(Pimm』s),充分享受著作為統治階級的特權。這種情況使得許多人抱著殖民者的心態在佔領區生活,並且認定西方人在亞洲就應該享受特權生活。
跟喝皮姆酒這種看似無害的舉動相比,澳大利亞士兵試圖在佔領區創造殖民文化的做法則要嚴重得多。英聯邦佔領軍高層不希望士兵與日本人「結交往來」,明令禁止他們進入當地餐館、酒吧、電影院、劇院、公共澡堂和平民家中。禁令之所以如此嚴苛,部分原因是為了安撫國內民眾在得知日本人虐待澳洲戰俘後產生的強烈反日情緒。有些媒體以佔領軍中性病感染率急劇上升為證據暗示佔領軍士兵與他們仇視的日本人保持著親密關系。《悉尼先驅晨報》1946年的一篇報道就譴責了與日本人為友的行為,認為這么做「有損軍隊威望」,並且聲稱澳大利亞士兵「能夠也必須被日本人尊重」而不是與日本人為友。公眾對英聯邦佔領軍的支持也開始動搖了。一直致力於在國內輿論界維護佔領軍聲譽的弗蘭克·克盧恩則堅稱,佔領軍非但沒有與日本人為友,反而認為「是時候該好好管教管教日本人了」,還引用了一名中士說的「決不跟這些混賬東西為友」的話。
澳大利亞之所以如此積極地展現其對日本的強勢和權力實在是因為這種機會千載難逢。美國率領聯軍佔領日本,澳大利亞不過是它的小跟班而已,在大多數有關軍事佔領日本的歷史記載里都沒有提及澳大利亞。人們對澳大利亞曾是殖民地的歷史還記憶猶新,而日本人直到最近才喪失了自己的龐大帝國。澳大利亞人在日本人手上遭受的屈辱,以及長期以來有關日本種族、政治例外論的看法都使得澳日關系變得更加復雜。澳大利亞軍方領導人對本國「威望」的自信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不過他們還是堅持主張對日本人的統治權力。因此他們在佔領期間不遺餘力地展示著各種趾高氣揚的姿態。
英聯邦佔領軍的部署證明澳大利亞人仍在用帝國主義的眼光打量亞洲。然而人與人的實際接觸遠比這復雜。佔領軍的種種規定無疑是助長了一些帝國主義行為,但是,並非所有澳大利亞人都遵從這些規定。與亞洲的接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多數剛到日本的澳大利亞人都對日本這個二戰中的敵人深惡痛絕,但是與日本人一起生活的經歷使他們的態度逐漸軟化。許多澳大利亞人在目睹了戰後日本困苦的生活後開始同情當地人。佔領軍翻譯克里夫頓的《落花時節》一書不僅揭露了他的同胞在日本的傲慢行為,也反映出他與日本人的友好關系。其他一些士兵也加入了克里夫頓的行列,公然反抗佔領軍頒布的「不得與日本人為友」的規定。澳大利亞人與日本人關系日益親近的一個例證是眾多士兵向移民局提交請願書,要求修改《移民限製法案》,允許他們的日籍妻子和女友進入澳大利亞。這一要求最終在1958年得到通過。羅賓·格斯特甚至認為佔領軍的部署實際上就是澳大利亞與日本開始交往的早期形式。佔領軍以外的澳日關系顯得更為融洽,記者威爾弗雷德·伯切特和皮特·盧素以及傳教士弗蘭克·科爾德雷克和梅達·科爾德雷克的親身經歷都證明,澳日兩國人民的跨文化交往多種多樣,與維護國家威望和耀武揚威相比,好奇、接納與著迷才是兩國關系發展的主流。英聯邦佔領軍及其新殖民主義政策是澳大利亞積極參與亞洲事務的真實寫照,而士兵、家屬與日本人的交往經歷則淡化了這一部署的帝國主義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