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澳大利亞人說英語的口音跟美國人區別大么
還是比較大的.
美國口音和英國口音,個人認為區別是很大的.我幾乎能在第一句話就聽出美國口音.
澳大利亞口音算是中立一點的,但是如果你聽一些非常地道的澳大利亞口音,真的很重,跟紐西蘭口音有點相似.一般在電影里和新聞里,我們聽到的是所謂的標准發音,所以地方口音不重.
o和r,er,a等發音在兩國語言里發音常常都不一樣。
『貳』 俄羅斯人和澳大利亞人長的像嗎
上面的回答都不全面。首先你要問的是澳大利亞的原居民。還是後來的移民。澳大利亞的原居民是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就是原先就一直生活在澳洲的原始人。他們跟俄羅斯人肯定是不一樣的。但是如果你說的是後來英國的移民的話就不一樣了。澳大利亞80的人口是英國的移民。屬於英國後裔。英國人屬於白人人種。俄羅斯的主體人群是俄羅斯人。也叫歐羅巴人。歐羅巴人的意思就是白色人種。歐洲幾乎所有的祖先都屬於歐羅巴人。當然也包括英國人和俄羅斯人。其實他們都屬於歐洲人。那澳大利亞現在主要的人口都是從英國和愛爾蘭移民過去的白人。完全可以說澳洲人和俄羅斯人是很像的。但是當然多少會有些不同的。但是從種族上來講是一個種族的。
『叄』 請問,歐洲人、北美洲人、澳洲人,為什麼看上去外貌很相似
澳洲人的祖先就是從歐洲流放的政治犯什麼的,所以他們的長相很相似,而且很多英國人和德國人,義大利人都移民到澳洲南部,與當地人繁衍後代,所以越來越相似。這是我來澳洲後聽當地人說的。
『肆』 歐美人基因與亞洲人基因的相似度是多少
歐美人基因與亞洲人基因的相似度是多少
人類基因組圖譜表明,人與人之間基因密碼的相似程度高達99.99%,差異僅有0.01%。正是這0.01%的差異決定了人種與人種之間在外貌、身體形態和膚色、眼睛顏色等方面的差異。科學家現在還不能解釋那0.01%基因是否能決定體能的好壞,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同人種的人在生理和生化代謝方面肯定存在差異。
運動醫學的研究結果表明, 黑人軀干短,四肢長,上肢手大臂長,下肢大腿粗、小腿細,腳和腿肚之間有一個出色的力矩,臀部普遍翹起等等,這些都是他們的體能條件和特點。美國心理學家埃莉諾?梅特利雷對美國黑人進行了人體測量學研究。他用相同身高的不同人種進行比較,結果發現黑人的下肢總是更長些,尤其是小腿比其他人種都長。由於下肢長,黑人的重心也高於其他人種,重心高,穩定角減少,有利於快速靈活。小腿長對跑步有利,能夠使肢體末端獲得更大的線速度,有利於蹬地,以獲得更大的支撐反作用力。歐美學者的研究還發現,在體重與內臟器官同樣大小的情況下,黑人的骨骼比其他人種的骨骼長5厘米左右。我國的科研人員曾對古巴女排黑人運動員進行測試,她們的平均身高為1.789米,兩臂伸長為1.9米,最長者是2.02米。黑人身高兩臂伸長之比超過其他人種。這種體型的特點,使她們在球類、田徑、拳擊等項目上占絕對優勢,而在舉重、體操等項目卻處於劣勢。比如黑人選手在舉重時,手持重物舉到頭頂,修長的四肢是不利的。在這一點上,他們就大大不如黃色人種,因為黃種人的體型大都為圓筒體形,易於舉重發力。許多專家認為,臀部上翹,爆發力會很強,因此沖刺和彈跳能力就好。因為臀部上翹使臀部與腿部肌肉的長度增加,收縮時產生更大的力量。拉長後的肌肉還可以增加力對臀、腿部的作用時間黑人的腳部結構也與其他人種不同,一般人的腳趾中大拇趾最長,黑人則是第二腳趾最長,而且跟骨大,足弓高,加之腳底厚實多肉,使整個腳猶如一雙富有彈性的靴子。由於黑人的腳底肌肉發達,因此,其腳內肌肉強度就大。據科研人員測試,黑人的腳內肌肉強度為150-200公斤、黃種人為100公斤、白種人為50公斤。若以同樣的腿部蹬力作用於地面,黑人的彈力比白人高出3-4倍。因此,黑人在田徑場上,尤其是短跑中所向披靡。另外,黑人的跟鍵長。據測試,古巴女排黑人運動員的腳跟鍵平均長度為25.9 厘米,最長者為29厘米。
其他優勢黑人的肌纖維中紅肌較多,白肌則少於其他人種。肌纖維根據顏色的不同分為紅肌和白肌兩類。紅肌細胞中的線粒體較多而且供出的能量更多,所以擁有紅肌或以紅肌為主的人屬爆發型選手。而白肌細胞能勻稱和持續地提供能量,因而擁有白肌或以白肌為主的人耐力更強,屬耐力型選手。黑人運動員的肌肉以紅肌為主,因而適合短跑項目。歐美人的肌肉中白肌較多,適合於耐力和對抗的運動項目。有人說,泰森就天生是名爆發型選手。前蘇聯醫學家認為泰森爆發的力量遠遠超過他人,因為泰森身上的紅肌遠遠超過他人,但是紅肌多了,白肌相應地就少,所以泰森先天耐力不足。黑人的骨骼密度大於其他人種,而脂肪卻少於其他人種。較輕的骨骼和較少的脂肪使黑人的比重較大。成人各器官的密度惟有脂肪的密度小於水的密度,而骨的密度最大,大於水的密度,因此浮力的大小與脂肪多少有著直接的關系。在水中,白人每立方厘米肌重僅僅為1.5克,而黑人則為11.3克。因此到了水中,黑人需付出比白人更大的氣力才能解決自己身體上浮的問題。比重大,浮力小,這也是黑人運動員無論男女在游泳方面成績甚微,不如在其他體育項目中聲勢顯赫的原因。黑人身體的輻射散熱功能優於其他人種。人在運動時體溫必然增高,一個人如果不能很好地調節體溫,體內環境便無法正常,電解質平衡的破壞會影響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對黑人的代謝狀況進行研究發現,黑人的汗腺比白人要多,所以黑人的皮膚致冷更快,排汗機制比白種人更完善。在室溫37.8℃的房間里,經過一系列指定動作後,黑人比白人流的汗水要少一些。而在高溫中(76.50℃)停留15分鍾後,黑人的流汗量是白種人的十幾倍。研究結果顯示,黑人身體的輻射散熱功能強既有散熱系統形態學方面的優勢,又與身體微量元素含量明顯不同。黑人寬厚的嘴唇、短而粗的鼻腔、發達的汗腺都有利於散發體熱調節體溫。而且,黑人血液中所含銅元素的百分比高於歐洲人。這是因為銅在黑色素形成過程中,對二羥基苯丙氨酸起催化作用。忍受乾旱所帶來氣溫劇增的能力的差別,在嬰兒期就已顯露出來,如由撒哈拉沙漠刮向塞內加爾和蘇丹的肆虐的乾熱風,使大量白種人嬰兒夭折,而對黑人的嬰兒卻沒什麼特別的影響。
黑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紅細胞的含量要比其他人種高。黑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紅細胞600萬以上,比其他人種每立方毫米高出100-150萬。紅細胞多,血紅蛋白的含量就高。血紅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攜帶氧氣供給組織,以氧化能量物質,並釋放能量供身體活動需要。人體在運動時,血紅蛋白有增大供氧量和排出體內代謝物乳酸、二氧化碳的作用。黑人運動員肌肉疲勞後恢復得快和血紅蛋白多有很大關系。
種族是帶有深刻進化特徵的產物,不同種族具有形態學上的不同特徵。從「尼格羅人種」到「歐羅巴人種」再到「蒙古人種」,則又有若干過渡型人種(表2)。種族是「自然」的產物,而「民族」是「文化」的結果,種族的分布也有其重要特徵。一個國家並非均勻地擁有各類種族和民族,不同的地理空間有著不同的人種,比如,非洲以尼格羅人種為主;歐洲以歐羅巴人種為主;亞洲尤其是東亞和北亞則以蒙古人種為主。在世界上的50多億人口中,蒙古人種約占總人口的41%,歐羅巴人種約佔43%,而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則只佔16%。在每一個大人種或支系人種中,都包含著眾多的民族,同時,也有一些民族是由2個甚至多個人種混血融合而形成的。
人種形態差別人種由於「地理差異」不同而「身高」有異。人類學研究總結道:「世界人群身高的算術平均數的地理差異達40~41cm,最矮的是剛果流域的黑人(非洲俾格米人),其平均身高為141cm;最高的是非洲查德湖東南的黑人,其平均身高為182cm。世界上最矮的群體是中非俾格米人、東南亞俾格米人、南非布須曼人。最高的群體是熱帶森林界限以北的尼格羅人某些群體、蘇格蘭人、馬克薩斯群島的波利尼西亞人。」
有關人種身高的分布,著名人類學家羅金斯基等人根據大量人體測量數據得出:「整個人類的平均身高,男性約為165cm,女性約為154cm,男、女身高相差平均8~11cm。」又說:「身材矮小(低於160cm)是歐洲、亞洲和美洲最北部的人(洛帕爾人、曼西人、漢蒂人、古亞細亞人、愛斯基摩人)的特點,東亞和東南亞(日本、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的許多民族)、中美和南美的許多群體也身材矮小。高身材的人(170cm以上)除了上述地區,還見於歐洲北部(挪威人、瑞典人)、巴爾干半島、高加索、印度西北部和北美。」
顯然,在人類學上,不同種族各有特徵,不同種族有著不同的身高。身高最高的種族是尼格羅人種和歐羅巴人種及其變種,而亞洲人種則屬於中等身材。人種身高因地理氣候差異而形成。新石器時代以來,由於人口的不斷遷徙和混血,人種身高的地理學特徵開始模糊。遷徙導致了人種的形態學特徵趨向同一,混血的結果則是出現了各種變種,比如衣索比亞人種是非洲身材最高之人種。這一人種的膚色雖屬黑色,但膚色中已帶有紅色成分,從而成為紅褐色。據考證,這是非洲大陸上的一支特殊人種。人類學家指出:「在非洲之角的東北非、衣索比亞和索馬里生活著衣索比亞人種,這是歐羅巴人和尼格羅人,即白種人和黑種人的混合類型。」
競技場上的黑人討論人種與競技運動之間的關系,就不能不談黑人。黑人在人種學與體育運動中屬特殊現象。黑人在體育運動方面所表現出的天賦令人驚嘆,從田徑到球類,從速度到耐力,從跳躍到拳擊,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璀璨明星,令其它種族望塵莫及。除長跑外,黑人的運動天賦越來越集中在美洲黑人身上,其中,美國黑人尤為突出。無論是田徑的劉易斯,籃球的邁克爾·喬丹,還是拳擊的泰森,都代表著當代人類運動的最高水平。
黑人的人種學特徵對黑人的「代謝」狀況進行研究發現,黑人的汗腺比白人要多,黑人「皮膚致冷更快,排汗機制比白種人更完善。」「在室溫37.8℃的房間里,經過做一系列指定動作後,黑人比白種人流的汗水要少一些,直腸溫度也低一些」。「在高溫中(76.5℃)停留15min後,白種人流汗107cm3,而黑人流汗170cm3」。有資料表明,在過熱條件下,黑人的熱調節功能比白種人更完善。就是說,黑人比白種人恢復正常體溫更快,非洲黑人的汗腺比歐洲人的要大。業已證明,黑人血液中所含銅元素的百分比高於歐洲人。這是因為銅在黑色素形成過程中,對二羥基苯丙氨酸起催化作用。忍受乾旱所帶來氣溫劇增的能力的差別,在嬰兒期就已顯露出來,如「由撒哈拉沙漠刮向塞內加爾和蘇丹肆虐的乾熱風,給白種人嬰兒帶來大量死亡,而對黑人的嬰兒卻沒什麼特別的影響。」[1]人在運動時體溫必然增高,一個人如果不能很好地調節體溫,體內環境便無法正常,電解質平衡的破壞會影響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相比之下,蒙古人種和歐羅巴人種在忍受高溫方面,要比尼格羅黑人差得多。測量表明:「黑人的口裂寬度很大(與面部和頭部的大小相比),唇粘膜的延展面大,這可以加速水分的蒸發而使吸入的空氣變涼,有益於在熱帶生活。熱帶種族所特有的窄而高的頭型,比低平而寬的頭型更適宜於強烈日射的環境。」[1]相反,歐羅巴人種和蒙古人種都不具備這一優勢。足球、長跑與拳擊運動中,黑人運動員之所以人才眾多,不完全是經濟學、社會學現象,更多的還是人種學特徵所致。
美洲黑人的移民殖民運動以前,美洲大陸並沒有黑人。黑人主要分布在非洲和澳大利亞以及亞洲阿拉伯半島。美洲板塊上生活的則是印第安人,屬於蒙古人種或其變種。美洲黑人是歐洲人販去的非洲奴隸(表10)。從非洲遷徙去的黑人大多是高大身材的尼格羅人。歐洲殖民主義者將黑人遷徙到美洲,不是為了移民而移民,而是為了輸送勞力。尼格羅人種到了美洲之後,為今後的種族混血、體質類型和體育運動奠定了基礎,這也是為什麼美洲黑人身材高大的原因,從北美到南美都服從這一規律。北美黑人在籃球、田徑和拳擊項目中大放異彩,南美黑人則在足球、跳躍方面蓋世無雙。美洲高度發達的經濟條件更是催化著黑人之身高發育。速度離不開力量,但也離不開人體身材之是否高大,同樣步頻,高大運動員一定跑得更快。除舉重外,力量型運動亦復如此。
黑人在速度類項目中的表現 100m賽跑的成績代表著人類的速度極限。1988年,加拿大的黑人運動員約翰遜創造過9.83s的世界紀錄。1989年,年僅20歲的美國黑人運動員伯勒爾(L.Borrelly)創造了100m跑9.94s的好成績。而1989年,美國黑人運動員金多姆(Kingdom)2次刷新110m欄的世界紀錄。黑人運動員不僅在速度方面佔有優勢,而且跳得更高。1989年7月30日,古巴黑人運動員索托馬約爾(Sotomayor)跳過2.44m的橫桿,創造了跳高世界紀錄。黑人的運動天賦與其生理特徵密切相關。肌肉活檢顯示,黑人運動員的肌纖維進行無氧呼吸的百分比較高,因而他們在短跑中耗氧不多。黑人腳底屈肌強度約150~200kg,而白人只有50kg左右。若以同樣的腿部蹬力作用地面,黑人的彈力竟比白人高出3~4倍。因此,黑人短跑運動員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黑人在耐力類項目中的表現從起源到進化,黑人長期生活在非洲高原,造就了這一人種的最大吸氧能力,黑人在耐力項目中同樣出色。肯亞黑人運動員在中、長跑項目中長期居霸主地位,22歲的肯亞運動員艾倫(P.Ereng)曾在第24屆奧運會上奪得男子800m跑桂冠;同年,在世界室內田徑賽中,又以1min44.85s的成績打破了由英國運動員科伊(S.Coe)保持多年的1min44.91s的室內800m跑世界紀錄;在蘇黎世國際田徑大獎賽中,他則創造了1min43.16s的最好成績。肯亞運動員卡路基(J.Kariuki)和考茨(P.Koech)在第24屆奧運會上分別奪取了3000m障礙賽的金牌和銀牌;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田徑大獎賽中,卡路基又以8min5.35s的成績刷新了肯亞運動員羅諾(HenryRono)保持了11年之久的8min5.40s的世界紀錄。其它國家的黑人運動員也有非凡表現。摩洛哥黑人運動員奧伊塔(S.Aouita)被人譽為「摩洛哥快車」,他創造了5項中長跑世界紀錄,他不但以3min30.63s跑出了1500m的最好成績,而且又以7min29.45s的成績創造了3000m跑的世界紀錄。耐力運動與人的心肺功能有關,更與神經內分泌對體溫之調節有關。黑人長期生活在地球南北回歸線之間的高溫熱帶,具有耐熱和調節溫度的生物學優勢。
黑人的劣勢游泳可謂水中「田徑」,它既是速度比賽,也是耐力比賽。然而,在這一項目中,黑人卻無任何優勢,高水平國際大賽中很少有黑人運動員出現,即使有,也多是混血黑人,且水平不高。何以如此?這與黑人的肌肉結構特徵有關。在水中,白人肌重僅為1.5g/cm3,而黑人則為11.3g/cm3,黃種人介於兩者之間。因此,黑人的飄浮問題不易解決。黑人在舉重項目中同樣不具備「天才」。原因很簡單,黑人屬於四肢修長型人種,手持重物舉到頭頂,修長的四肢等於增大了阻力,吃虧不少。這一點就大大不如蒙古人種以及東歐各國蒙古-歐羅巴的混血人種——「五短身材」,圓筒體形,力大而易於舉重發力。摔跤亦然,黑人由於身體修長,身體重心偏高,從而不穩,極易被人摔倒。
黑人現象的社會學分析黑人在體育運動中的表現確實如同謎團,深深困惑著人們。因為導致這一人口總數不多但運動成績極佳的黑人現象,因素實在復雜。面對這一問題,這里試做討論。體育比賽,基本上服從「優勝劣汰」和「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最直接的證據就是體育的規則是完全開放而公開的,而規則的「公平」性最大限度地吻合了自然法則。人類的法則只有接近自然法則,則其合理性才會充分體現。體育比賽中的規則設計,大體上考慮的是「絕對比賽」,而沒有考慮「相對比賽」。考慮相對比賽所引發的問題似乎比「絕對比賽」引發的問題還要嚴重。所以,天下人從不因為規則的這一「絕對」現象而抱怨。而且各種項目對於不同人種來說,總是既有利又有弊。比如,籃球、排球,還有大多數田徑項目,身材越高越有利;而體操、舉重等項目,則身高越矮越有利。正因為如此,利弊相互抵消,才又使「絕對比賽」的競賽法則為天下人普遍接受。承認了這一前提,我們才能對黑人現象以及黃人問題找到「內在」關系,才會了解其接近實質的內容。體育的人才結構都是「選擇」的結果。比如打籃球,不是誰想打就能打出名堂來的,而首先是誰最適合於打籃球才有可能被這一游戲所選擇。層層選擇的結果,就出現了打籃球的都是大個子。與之相應,體操與舉重都是小個子。美國的社會價值與動物社會中的「優勝劣汰」非常接近,進而體育中的絕對成就(如「第1」、「成功」和「勝利」等等)觀念更是強化著人們的「適者生存」。這樣,所有適合於從事某項體育運動的人才,都會通過它的人種規定而得到最好的「選擇」。黑人主要就是通過這一途徑得到了「擇優競選」,從而在田徑、拳擊、籃球、橄欖球等需要身高、力量和靈活的項目中大放異彩,而身高、體重一點都不差的白人,同樣不能將之動搖。這也可以說明,何以在希特勒面前是歐文斯這樣的「有色人種」為美國、為人類、為有色人種爭得了榮譽。其它有色人種大概也很想從希特勒眼皮下爭得榮譽,然而,因為天賦不夠,連白人也戰勝不了,美夢自然無法實現。當然,正因為黑人天然具備這樣那樣的優勢,必然同時也註定他具備與之相應的劣勢。黑人由於身材高、重心高、四肢長,在摔跤、舉重和體操等項目方面都沒有優勢。這樣的劣勢自然無法得到這類項目的「擇優」,「擇優」只能傾向於與之相反的蒙古人種或東歐人種。
在「中華民族」的構成中,我們幾乎看不到「歐羅巴人種」,完全看不到「尼格羅人種」,「中華民族」中,缺少另2大人種的血統。歐羅巴人種只在新疆和黑龍江等極少數省份中依稀可見,但尼格羅人種絕對沒有。盡管中國存在「山東大漢」,但這些「大漢」的平均身高只有170cm,無法與平均身高180cm的歐羅巴人種與尼格羅人種相比。正如測量表明:「人體尺寸的種族和民族差異也很明顯。例如,白種人的人體尺寸要比其它人種的人體測量值大。在亞洲國家中,越、泰等國的人體尺寸又略小於中、日等國的人體尺寸。」「美國人(白種人多數)在人體尺寸上顯然比中國人(黃種人)高大些。」[5]即使如此,人體測量材料還表明:蒙古人種的軀干明顯高於尼格羅人種和歐羅巴人種。「黃種人在身體骨架大小、身體重量、肢體力量等方面均比白種人小一些,但是黃種人軀干對四肢長度的比例值又大於白種人。[5]所有這些特徵,都極大地限制了中國人等蒙古人種在速度、彈跳,在田徑、大球等方面的取勝,但為靈巧、平衡或柔摔等各種「短、平、快」項目提供了方便。這樣,我國運動員想在足球、籃球和排球等3大球和跑跳投等田徑項目方面趕超世界一流水平難度確實不小。我們只能多在「科學選材」、「有效訓練」等方面多下功夫,以人為手段彌補「先天」不足。人種與體育之間的關系,也服從「人體工效學」的原理。我們只有在選材、用材等方面多做文章,物盡其才,人盡其用,才能事半功倍。
『伍』 澳大利亞人過聖誕節和西方國家人一樣嗎,習俗和西方國家一樣嗎
聖誕節習俗
西方人以紅、綠、白三色為聖誕色,聖誕節來臨時家家戶戶都要用聖誕色來裝飾。紅
色的有聖誕花和聖誕蠟燭。綠色的是聖誕樹。它是聖誕節的主要裝飾品,用砍伐來的杉、
柏一類呈塔形的常青樹裝飾而成。上面懸掛著五顏六色的彩燈、禮物和紙花,還點燃著聖
誕蠟燭。
紅色與白色相映成趣的是聖誕老人,他是聖誕節活動中最受歡迎的人物。西方兒童在
聖誕夜臨睡之前,要在壁爐前或枕頭旁放上一隻襪子,等候聖誕老人在他們入睡後把禮物
放在襪子內。在西方,扮演聖誕老人也是一種習俗。
聖誕樹
據稱,聖誕樹最早出現在古羅馬12月中旬的農神節,德國傳教士尼古斯在公元8世紀
用縱樹供奉聖嬰。隨後,德國人把12月24日作為亞當和夏娃的節日,在家放上象徵伊甸園
的「樂園樹」,上掛代表聖餅的小甜餅,象徵贖罪;還點上蠟燭,象徵基督。
到16世紀,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為求得一個滿天星斗的聖誕之夜,設計出在家中布
置一顆裝著蠟燭的聖誕樹。不過,西方關於聖誕樹的來歷流行著另一種說法:有個善良的
農民,在聖誕節那天,熱情地招待了一名流浪的孩子,臨別時,孩子折下一樹枝插在地上
樹枝立即長成大樹,孩子指著這樹對農民說,每年今日,樹上都長滿禮物,以報答你們的
盛情。所以,今天人們所見的聖誕樹上總是掛滿了小禮物。 .荷斯利設計的。卡片上畫的是一個貴族家庭,三代人一齊舉杯對一位不在場的親友表示祝
賀。當時他印了1000張,沒有用完的印刷廠就以每張1先令的價錢賣出。聖誕卡就這樣誕生
了。
聖誕歌
長期以來,一直流行的聖誕歌主要有三個,一個是《平安夜》;一個是《聽,天使報
佳音》;第三個是《鈴鐺兒響叮當》。
聖誕老人
聖誕老人原指公元4世紀時小亞細亞專區 的主教尼古拉,他因和藹可親
慷慨濟貧萬里聞名。到了6世紀,東方把他尊稱為聖尼古拉。由於民間有關尼
古拉的傳說中,都聯繫到少年兒童和禮物,從此,聖誕老人便成為專門在聖
誕節向孩子們送禮物的慈祥老人的形象。到了18世紀,通過文學和繪畫,聖
誕老人逐漸成為身穿紅外衣的白鬍子、白眉毛老人形象。
聖誕卡
世界上第一張聖誕卡是1843年英國人亨利.高樂爵士提議,由約翰.卡爾葛
聖誕禮物
據《聖經》記載,來自東方的聖人在耶穌降生的時候贈送禮物,這就是聖誕老人為兒
童贈送禮品習俗的由來。英國少年兒童在聖誕前夕把長統襪子放在壁爐旁,相信聖誕老人
在夜裡會從大煙囪下來,給他們帶來滿襪子的禮物。法國的少年兒童把鞋放在門口,讓「
聖嬰來時把禮物放在鞋裡面。」
聖誕大餐
正像中國人過春節吃年飯一樣,歐美人過聖誕節也很注重全家人圍坐在聖誕樹下,共
進節日美餐。
聖誕大餐吃火雞的習俗始於1620年。這種風俗盛於美國。英國人的聖誕大餐是烤鵝,
而非火雞。奧大利人愛在平安夜裡,全家老小約上親友成群結隊地到餐館去吃一頓聖誕大
餐,其中,火雞、臘雞、燒牛仔肉和豬腿必不可少,同時伴以名酒,吃得大家歡天喜地。
各國聖誕節習俗
法國法國中部的色日爾斯地方,每年聖誕節前後幾天必降大雪,白雪皚皚,令人清新。在西方人眼裡,白色聖誕是一種吉祥。在法國,馬槽是最富有特色的聖誕標志,因為相傳耶穌是誕生在馬槽旁的。人們大唱頌贊耶穌的聖誕歌之後,必須開懷暢飲,香檳和白蘭地是法國傳統的聖誕美酒。
芬蘭芬蘭在12月聖誕節前後,漫山遍野都是怒放的紫羅蘭,掩映在白色的大地上,望去一片紫紅色,紫色聖誕使人心曠神怡。
英國和德國英國人和德國人一樣,聖誕節喝啤酒,吃烤鵝,他們更喜歡利用聖誕節假日外出旅遊。
美國美國人過聖誕節著重家庭布置,安置聖誕樹,在襪子中塞滿禮物,吃以火雞為主的聖誕大菜,舉行家庭舞會。
瑞士瑞士人在聖誕節前4個星期,就將4支巨型的蠟燭點燃,放在由樹枝裝飾成的一個環里,每周點1支,當點燃第4支後,聖誕節就到了。
丹麥丹麥人對不合意的聖誕禮物,可去商店兌換價格相似的其他商品。
澳
『陸』 為什麼澳洲人口音和英國人口音會如此相似該如何區分
我覺得差蠻多的,英式口音很硬,澳洲口音相對來說國內的同志們比較熟悉
『柒』 你們知道澳大利亞人方面的相關知識
澳大利亞人是澳大利亞的主體民族。主要由英國和其他歐洲移民的後裔結合而成。約1200萬人(1985年)。通用英語,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多住城鎮,主要從事工礦業和飼養業。
澳大利亞人 - 正文
有3義:①指大洋洲澳大利亞土著居民(Australianaborigines)。有16萬多人(1978)。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膚色棕黑,鼻翼寬扁,眉脊明顯,頜部突出,發形捲曲,或呈波狀。新南威爾士州西部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據碳素測定距今2.6萬年,出土石器尚早1萬多年),說明早在4萬年前這里已有原始人類居住。 從土著居民的體質特徵來看,與南印度達羅毗荼人種類型和維達類型均有相似之處。其祖先最早可能住在南亞,後來途經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逐漸遷至澳大利亞。1788年英國殖民者侵入前,土著居民約有30萬人,分為阿蘭達、卡米拉羅伊、庫爾奈等500多個部落,講500多種語言,無文字。1788年英國開始在這里建立殖民地,土著居民逐步被趕到中部沙漠和半沙漠地區,或被圈入保留地,並大量遭到屠殺或死於傳染病,到1944年人口銳減至7萬多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進步輿論強烈要求改善土著居民的悲慘處境,迫使政府作了某些改進,土著居民的人口有所回升。1967年經全國公民投票,改變了憲法中歧視土著居民的條款。1972年成立土著居民事務部,承認土著居民對部分土地的所有權,並准備逐步歸還其土地。土著居民只有少數同化於白人社會,部分在牧場或其他企業從事勞動,其餘仍在部落轄區內過游獵生活。有的仍用石、貝、骨、木等製作工具。 飛去來器(Boomerang)為其獨特武器,系用新月形堅硬曲木製成,熟練獵手擲出,能准確擊中飛禽或小獸;如不中的,仍可返回原處。男子主要以狩獵為業,捕獵袋鼠、鴕鳥、負鼠等。居住海濱的,還捕食魚類。土著居民還知按期收割野生黍類。衣服簡單,有的圍以袋鼠皮,有的僅在身上塗飾各種顏色。住所通常用樹枝搭成窩棚,上面覆蓋樹皮或塗泥。已有木筏、樹皮船和獨木舟。土地為集體財產,工具屬個人,獵獲物大家分享。部落一般劃分為兩個半邊,即兩個氏族。氏族內禁止婚配。有的氏族還劃分為2個或4個「婚姻組」,進一步限制近親通婚。成丁禮(見成年式)普遍存在。男子進入社會必須經歷一系列嚴酷的鍛煉和考驗,並學習、繼承部落的傳統知識、道德標准和習俗信仰。盛行圖騰崇拜,每個氏族都以某一動物或植物為圖騰,相信自己同它具有某種特殊的親屬關系,並作為該氏族的標志。作為本氏族圖騰的動物不能殺害或食用。音樂的典型形式是敲打著節拍歌唱,通常是為舞蹈伴奏。舞蹈一般是集體性的,內容多模仿狩獵活動。木刻畫、崖壁畫和樹皮畫均塗以不同顏色,畫面多為幾何圖形及袋鼠等動植物的形態。
澳大利亞人
② 指英裔澳大利亞人(Anglo-Australians,舊譯盎格魯-澳大利亞人)。澳大利亞人口佔多數的民族。約1170萬人(1978),佔全國人口的82%。屬歐羅巴人種,通用英語文,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多數信基督教,部分信天主教。主要由英國和愛爾蘭移民的後裔結合而成。86%為城市居民,文化程度較高。經濟以牧業、農業為主,盛產羊毛、肉類、奶製品和小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礦業有顯著發展,鋁土、鐵、鉛、鈾等產量居世界前列,鋼鐵、機械、化工、紡織、食品等工業發展迅速。澳大利亞原為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故鄉。1788年首批遷入澳大利亞的歐洲人只有1000多,至1820年達2萬多人。其中主要是流放犯,後來,由於飼養美利奴羊成功和發現金礦,引來大批志願移民,至1850年達18.5萬,大大超過當時流放犯(14.5萬)的人數。這時,由於人民群眾的斗爭,迫使殖民當局於1850年、1868年在東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各殖民地徹底廢除流放制度。1901年,當6個殖民地結合為聯邦宣布獨立時,人口已達380萬。其中以英格蘭人(53%)、愛爾蘭人(23%)和蘇格蘭人(13%)為主,他們相互結合,並不斷同化和吸收歐洲其他國家的移民,於20世紀初形成為統一的現代民族。但原屬不同來源的人們,仍不同程度地保持著各自的文化和生活特點。同時,還有很大一部分歐洲新來移民未被同化,他們自稱為英格蘭人(80萬)、蘇格蘭人(22萬)、愛爾蘭人(7萬)、威爾士人(2.5萬)、義大利人(30萬)、希臘人(17萬)、斯拉夫人(13萬)等。
另有18萬多英裔澳大利亞人分布在紐西蘭、英國、美國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③ 澳大利亞聯邦居民的總稱。
澳大利亞人的風俗禮儀
來自:大洋洲
澳大利亞是一個由多國移民組成的國家,各個民族都保留和繼承了各自的傳統、習俗、語言和文化,但全國人口的大多數源自英國和歐洲,因而在這個國家豐富多彩的風俗禮儀中帶有西歐、北美的突出特徵。
澳大利亞人講究禮貌,待人彬彬有禮,人們相見總是熱情打招呼,握手致意,彼此稱呼對方的名字,男女老幼,均是如此。在社交場合,澳大利亞人顯得非常隨和,喜愛同陌生人交往,對待外來客人也是這樣,無論是在馬路上還是在酒吧里,他們總是主動走到陌生人面前,打招呼問候,自我介紹一番。當然,這種現象只限於男性之間。可以說,在人際交往方面,澳大利亞人不像英國人那樣「你離我遠一點兒,我願獨處,我會自尋樂趣,我不需要你,請讓我一個人獨在」。即使在澳大利亞偏僻的地方,互相對面走過。雖不認識也會微笑點頭致意,在英國是難以見到這種現象的。
澳大利亞人的風俗禮儀在許多方面卻又同英國人的十分相似:澳大利亞人的姓名同英國人一樣,名在前,姓在後;同英國人一樣,可以以姓名、職稱、銜稱冠以先生、女士等稱呼來稱呼交往的對方;同英國人一樣,澳大利亞人見面握手是一種最普遍的打招呼方式,擁抱親吻的情況很罕見;澳大利亞社會上同英國一樣有「婦女第一、女性優先」的習慣;澳大利亞人也同英國人一樣非常注重公共場所的儀表,男子大多數不留胡須,出席正式場合時西服革履,女性是西服上衣西服裙。
澳大利亞人待人接物都很隨和。邀請澳大利亞人到家中作客,他們總是隨身帶一些禮物,但價值並不高,僅用來表示友好,如在自家花園摘幾朵鮮花或拿一瓶自家釀制的果醬等。澳大利亞人的時間觀念很強,約會必須事先聯系並准時赴約。如果被邀請到澳大利亞人家中作客,最合適的禮物是給女主人帶上一束鮮花,也可以給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客人進門,主人會用咖啡、牛奶或啤酒熱情招待。如果主人視你為知心朋友,把你當作家庭的一員,會主動邀請你參觀家裡的客廳、書房、卧室、花園、游泳池等。
澳大利亞人招待客人的飯菜與英國大致相同,油少清淡,量少而精,講究花樣,注意色、味、香、型,而且調味品種眾多,進餐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選用。宴客的餐桌上有各式煎蛋、炒蛋、冷盤、火腿、蝦、魚、西紅柿、牛肉、羊肉、雞、鴨、野味等。著名萊餚有脆皮雞、油爆蝦、糖醋魚、熏魚、軟煎鴿脯、腰果肉丁等。
城裡人喜愛用西餐招待客人,奶油烤魚、軟炸大蝦、什錦拼盤、烤西紅柿、各式煎蛋等,鮮美可口,獨具風味。鄉村人愛用鐵板烤肉招待客人,烤制的食物有牛肉、羊肉、豬肉、香腸等,最講究的是烤牛排。先將准備烤制的肉切成厚片,用葡萄酒、胡椒粉、精鹽、芥末淹漬,然後放在烤爐的鐵板上烤,待烤到兩面焦黃即可食用。吃時配上胡蘿卜、生菜、青椒及各種水果,喝著白葡萄酒或紅葡萄酒,細嚼品嘗,津津有味,印象深刻。
澳大利亞人飲食習慣
發布時間:2008-05-12瀏覽次數:5829字型大小:[大 中 小]選擇背景色: 我來說兩句(0)
澳大利亞人在飲食上不吃辣味,有的人也不喜歡吃酸味,他們注重菜品的質量,講究菜餚的色彩。
主食澳大利亞人願意吃面,特別愛吃中國風味的清湯餃子,雞、鴨、鴿、魚、海鮮、豬牛肉,蛋類等也是他們喜歡的食品。
澳大利亞人對煎、炒、炸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很偏愛,豆芽菜、西紅柿、黃瓜、生菜、菜花等蔬菜,味精、醬、姜、胡椒粉是他們常用的調料品。
澳大利亞人喜愛的菜譜有火腿、炸大蝦、煎牛裡脊、北京烤鴨、油爆蝦、烤雞、烤魚、番茄牛肉、脆皮雞、糖醋魚、炒什錦等風味菜餚,喜歡喝啤酒和葡萄酒;對飲料中的咖啡很感興趣,也愛喝紅茶和香片花茶,對水果中的荔枝、蘋果、枇杷、葡萄、西瓜、梨都愛吃,喜歡乾果、花生米等。
『捌』 澳洲人和歐洲人為什麼長相那麼相似
因為最早來澳洲的都是英國的犯人
『玖』 澳大利亞人,加拿大人,義大利人他們長的像嗎
澳大利亞人是英國和愛爾蘭的移民。他們都屬於歐洲後裔。加拿大人也都是歐洲的移民。總體來說加拿大人、澳洲人、義大利人都屬於歐羅巴人種。也就是歐洲人。所以他們有很明顯一樣的特徵。也就是說他們是很像的。但是由於生活的環境和地域不一樣。他們之間也是有些差別的。
『拾』 澳大利亞地理人文和美國相似,但為什麼成不了世界強國
澳大利亞人口比美國少得多,還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而且澳大利亞的產業在世界也不是很發達,所以澳大利亞的國民生產總值要比美國少很多,在世界的影響力也比美國小很多,所以澳大利亞成不了世界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