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寫天然動物園的導游詞300字以上
我們已經進入野生動物園了。
那麼我現在來給你們介紹一下今天的景點。
我們現在進入的是車入區,在這個區域呢,我希望大家一定要聽從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隨隨便便離開我們這個群體,否則裡面的動物可能會對我們的生命造成點危險哦。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大象、世界上跑的最快的動物……獵豹他的速度達到110多公里、還有獸中之王非洲獅等等,大家可以盡情觀賞它那王者的風范。
駱駝有兩種,有一個駝峰的單峰駱駝和兩個駝峰的雙峰駱駝。單峰駱駝比較高大,在沙漠中能走能跑,可以運貨,也能馱人。雙峰駱駝四肢粗短,更適合在沙礫和雪地上行走。駱駝和其他動物不一樣,特別耐飢耐渴。人們能騎著駱駝橫穿沙漠,所以駱駝有著「沙漠之舟」的美稱。駱駝的駝峰里貯存著脂肪,這些脂肪在駱駝得不到食物的時候,能夠分解成駱駝身體所需要的養分,供駱駝生存需要。駱駝能夠連續四五天不進食,就是靠駝峰里的脂肪。另外,駱駝的胃裡有許多瓶子形狀的小泡泡,那是駱駝貯存水的地方,這些「瓶子」里的水使駱駝即使幾天不喝水,也不會有生命危險。
駱駝的耳朵里有毛,能阻擋風沙進入;駱駝有雙重眼瞼和濃密的長睫毛,可防止風沙進入眼睛;駱駝的鼻翼還能自由關閉。這些「裝備」使駱駝一點也不怕風沙。沙地軟軟的,人腳踩上去很容易陷入,而駱駝的腳掌扁平,腳下有又厚又軟的肉墊子,這樣的腳掌使駱駝在沙地上行走自如,不會陷入沙中。 象,是世界最大的陸棲動物,主要外部特徵為柔韌而肌肉發達的長鼻,具纏卷的功能,是象自衛和取食的有力工具。亞洲象和非洲象。
非洲象耳大,體型較大,亞洲象耳小,身體較小,體重較輕。
亞洲象(又名大象)分布於中國雲南省南部。國外見於南亞和東南亞地區。 生活於熱帶森林、叢林或草原地帶。群居,由一隻雌象率領,無固定棲地,日行性。視覺較差(主要是由於象的睫毛比較長所以影響視力),嗅、聽覺靈敏,炎熱時喜水浴。晨昏覓食,以野草、樹葉、竹葉、野果等為食。
長頸鹿是非洲的一種特有動物,長長的脖子,抬起頭來,最高的雄長頸鹿身高可達6米,因此是陸地上最高的動物。
長頸鹿是世界上身體最高的珍奇動物,主要分布在非洲的等國。但是,長頸鹿的祖籍卻在亞洲。據古生物學家研究認為,長頸鹿起源於亞洲。特別是中國和印度的一些地方,從兩千多萬年至二三百萬年前,曾經生活著長頸鹿的祖先,不過頸和腿沒有現代那麼長。後來,由於地球生態環境和氣候的變化,食物缺乏,脖子短點的長頸鹿因為夠不著高樹上的樹葉而相繼死去,脖子長點的則頑強地生存下來。
野牛體型巨大,體長200厘米左右,體重1500千克左右。兩角粗大而尖銳呈弧形。頭額上部有一塊白色的斑。肩部到前背有一個像瘤子一樣的隆起。體毛大都是棕褐色、黑色,四肢膝蓋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襪子」。
羚羊種類繁多,體型優美、輕捷,四肢細長,蹄小而尖,機警。有的種雌、雄均有角,有的僅雄的有角。尾長短不一。身高60~90厘米,常5~10頭成群,有的一群可達數百隻。一般生活在曠野或沙漠,有的棲息於山區地帶。產於中國的有原羚、膨喉羚、藏羚和斑羚等。中國新疆所產賽加羚羊的角可供做葯材。羚羊角常用做平肝熄風葯。
獵豹——陸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動物。獵豹是奔跑最快的哺乳動物,每小時可達112公里。
獵豹的軀干長是1米到 1.5米、尾長是0.6米到0.8米、肩高是0.7到0.9米、體重一般是35到72公斤。雄獵豹的體型略微大於雌獵豹,獵豹背部的顏色是淡黃色。它腹部的顏色比較淺,通常是白色的。它全身都有黑色的斑點,從嘴角到眼角有一道黑色的條紋,這個條紋就是我們用來區別獵豹與豹的一個特徵。 獵豹的爪子有些類似狗爪,因為它們不能像其他貓科動物一樣把爪子完全收回肉墊里,而是只能收回一半。
野外獵豹的壽命一般是6.9年。但是在人工圈養狀態下,獵豹它可能生存11.7年。
獵豹的生活比較有規律,通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般是早晨五點鍾前後開始外出覓食,它行走的時候比較警覺,不時停下來東張西望,看看有沒有可以捕食的獵物。另外一點的話,它也防止其他的猛獸捕食它。它一般是午間休息,午睡的時候,它每隔6分鍾起來,就要起來查看一下,看看周圍有什麼危險。一般來說的話,獵豹每一次只捕殺一隻獵物,每一天行走的距離就是大概五公里、最多走十多公里。
一般來說的話,因為獵豹跑得快,其他動物無法跑得比它更快,它們只好想盡辦法。你像羚羊的話,它一般是急轉彎,不停地急轉彎。因為它直線跑的話,它跑不過。所以它只好跑幾步轉一下,所以獵豹也得不停的轉彎。這時候獵豹要保持平衡,不至於摔倒的話,它必須靠大尾巴,大尾巴保持平衡。
但是要注意到,獵豹既然跑得那麼快,但是對它來說,對它的整個身體的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都是一種考驗。當它奔跑速度達到110公里以上的時候,它的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都在超負荷運轉。大家知道,當動物機體運動的時候,它體內會產生大量的熱。動物必須把這些熱排出去,就像人類一樣,人類運動跑步的時候要大量地出汗,或者喘氣。一方面是吸進氧氣,一方面是通過出氣,也排出一部分熱量,通過排汗也排出一部分熱量。由於獵豹它一下子無法把囤積的熱量排出去,很容易出現虛脫症狀,所以獵豹一般只能短跑幾百米,它就減速了。要不然它身體就過熱,然後會產生虛脫。
說到獵豹我們可以對比一下豹,豹與獵豹是很相似的。我們可以看到體型上非常相似,甚至遠看都區別不開。豹與獵豹不一樣,它喜歡上樹,它喜歡爬到樹上去休息睡覺,或者是埋伏在樹枝間伺機出擊來捕捉獵物。豹子經常是在夜間捕食的,豹從樹上下來的時候,能夠一下撲中獵物,很少有失手的時候。所以它很多時間我們通常看見的豹是待在樹上,而且一般被捕食的,就像羚羊這一類的動物,不容易看見它。它容易發現獵物,一旦當獵物從樹下走過的時候,它就猛撲下來。當豹它捕到獵物之後,它與獵豹不一樣,它喜歡把獵物拖到樹上。把獵物藏在樹枝之間然後慢慢進食,它這樣做是為了防止鬣狗或者獅來搶吃它的食物。
與其它動物相似,雄性獵豹一般也會爭奪配偶。它不是那種一夫一妻制,它在野外是自由競爭。在繁殖期雄性獵豹它會打鬥,經過長時間打鬥以後,最後的勝利者才能與那些雌性獵豹交配。一般來說的話,獵豹它交配的時間比較短,不像獅、像虎那樣的交配時間那麼長,它交配的時間相對來說短一些。
獅子是唯一一種雌雄兩態的貓科動物。獅的體型巨大,公獅身長可達260cm,體重200-300KG,母獅也有200cm,體重160-180KG。獅的毛發短,體色有淺灰、黃色或茶色,不同的是雄獅還長有很長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長長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那些鬃毛越長,顏色越深的傢伙或許在母獅眼裡是英武挺拔的帥哥,常常更能吸引『女士們』的注意。獅的頭部巨大,臉型頗寬,鼻骨較長,鼻頭是黑色的。獅的耳朵比較短,耳朵很圓
與其他貓科動物最不同的是,獅屬群居性動物。一個獅群通常由4-12個有親緣關系的母獅、它們的孩子以及1至6隻雄獅組成。這幾個雄獅往往也有親屬關系,例如兄弟。獅群的大小取決於棲息地狀況和獵物的多少。東非的獅群往往比較大,因為那裡的食物充足。最大的獅群可能聚集了30甚至更多的成員,但大部分獅群維持15個成員左右,小一些的獅群也很常見。一個獅群成員之間並不會時刻待在一起,不過它們共享領地,相處比較融洽。例如,母獅們會互相舔毛修飾,互相哺育和照看孩子,當然還會共同狩獵。
獅群中的狩獵工作基本由女性成員完成。它們不論白天黑夜都可能出擊,不過夜間的成功率要高一些,尤其是月黑風高的夜晚……風對獅捕食來說一般沒多少影響,不過要是遇到大風天,它們可能就會佔了便宜,因為風吹草動製造的噪音會掩蓋住這些女性獵手靠近的聲音。這些巾幗英雄們總是協同合作,尤其是獵物個頭比較大的時候。這些女士們總是從四周悄然包圍獵物,並逐步縮小包圍圈,其中有些負責驅趕獵物,其他則等著伏擊。盡管這招看著厲害,但實際上它們的成功率只有20%左右。如果狩獵地比較容易藏身,它們才容易獲得成功。如果一旦吃飽了,它們能5、6天都不用捕食。
獅群中男士很少參與捕獵,當然,基本只負責「吃」。這也不能怪它們的大男子主義和懶惰。要想在開闊的草原上把誇張的鬃毛和碩大的頭顱隱藏起來,還真是不容易,與其讓它們在外面四處驚嚇獵物,還不如回家閑待著呢。不過盡管不事生產,雄獅仍然受到母獅的尊重,於是捕獵回來的戰利品通常先由雄獅享用,等它們用膳完畢才是地位最高的母獅,最後才是孩子們。
獅群中的母獅基本是穩定的,它們一般自出生起直到死亡都待在同一個獅群。當然獅群也會接納新來的母獅。但公獅常常是輪換的,它們在一個獅群通常只待兩年(然也有長達六年的記錄),要麼是被年輕力壯且更有魅力的男性趕走,要麼是自己膩歪了,離家出走以尋找新戀情和家庭。還有,剛成年的青少年雄獅也會被獅群實施強制獨立制——趕走(我突然想到,汗,不負責任的猜測哈,之所以會強制年輕雄獅獨立,而不是母獅,恐怕有個原因是……因為母獅才是獅群中的捕食勞動力,沒有哪個傻瓜把勞動力趕走,而過多的公獅留在獅群,除了消耗更多的食物外沒別的用處,所以只好把游手好閑的年輕懶漢趕走了事……嗯,再有……每個公獅都是這么過來的,當媳婦熬成了婆……呃……:這么一來,草原上就會多了一堆無家可歸的雄獅,這里有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有依然散發著魅力的壯年冒險家,還有被人打敗趕走的老頭子。這些流浪漢有時獨自行動,黯然生存,有時乾脆組成男性互助小組,在其中的成員征服了另一個獅群前,它們就是同甘苦共患難的好哥們,在草原上四處游盪,追蹤遷徙的獵物群。聽說還有些雄獅本事和魅力大到能控制附近的其他獅群,能同時維持兩個「家」。唉,這個,貌似,不怎麼厚道呀……汗……
獅群中的男性成員當然也不完全是白吃白住,它們除了承擔一半繁衍後代的任務(哼!),還要和草原上游盪的流浪漢們做斗爭,這不但關乎自己在獅群中的地位,包括交配權,還涉及它的後代的性命。
獅群中的母獅可能會在任何時候進入婚配狀態,而且母獅們這點上總有同步性,這種奇特有趣的現象科學家們還沒能透徹了解其背後的機制。不過這保證了獅群中的孩子們年齡基本相當,每個媽媽都能給不同的孩子哺乳,當有些媽媽出去捕獵,剩下的媽媽就會義不容辭地擔當所有孩子的保姆。而且沒生育的母獅也會負起照看獅群孩子的責任,為它們舔毛,並陪它們一起玩耍。
熊軀體粗壯肥大,體毛又長又密,臉形像狗,頭大嘴長,眼睛與耳朵都較小,臼齒大而發達,咀嚼力強。四肢粗壯有力,腳上長有5隻鋒利的爪子,用來撕開食物和爬樹。尾巴短小。熊平時用腳掌慢吞吞地行走,但是當追趕獵物時,它會跑得很快,而且後腿可以直立起來。
常見的特徵有短尾、極佳的嗅覺和聽覺、五個無法收縮的爪,以及長、密、粗的毛。剛出生時,它的大小與天竺鼠差不多,至少要與母親生活一年。
熊的嗅覺十分靈敏,視力以及聽覺比較差。它們的牙齒是用來防禦和當作工具。它們的爪子可以用來撕扯、挖掘和抓取獵物。
熊氏家庭成員體型差別較大,塊頭有大有小。最大的是棕熊(約780千克),北極熊次之(約700千克),然後是美洲黑熊(約220千克)、亞洲黑熊(約150千克)、懶熊(約140千克)、眼鏡熊(約140千克)、馬來熊(約60千克)。
大多數熊食性很雜,既食青草、嫩枝芽、苔蘚、漿果和堅果,也到溪邊捕捉蛙、蟹和魚,掘食鼠類,掏取鳥卵,更喜歡舔食螞蟻,盜取蜂蜜,甚至襲擊小型鹿、羊或覓食腐屍。但是北極熊比較特殊,主要吃魚和海豹。熊的視覺和聽覺都不十分靈敏,但嗅覺非常發達。
亞洲的熊中最著名得當屬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其分類地位多有爭議,過去有人將其歸入熊科,有人歸入浣熊科,有人將其和小熊貓一起置於熊貓科,或者自成一大熊貓科,現在研究表明大熊貓確實和熊的關系比較接近,應該歸入熊科。大熊貓在史前曾經是我國南方動物區系的重要構成,但是現在分布局限,是瀕危動物的代表。大熊貓食性單一,僅以幾種竹子為主食,偶爾也會吃動物性食物,由於竹子營養較少,大熊貓一生的主要時間都用於進食和休息,類似於樹袋熊。
東北虎是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平均體長為2.8米左右,尾長約1米,體重350餘千克,最大的記錄為 780千克4米長,是在俄羅斯發現的,東北虎主要分布於中國的東北地區,國外見於西伯利亞。體色夏毛棕黃色,冬毛淡黃色。背部和體側具有多條橫列黑色窄條紋,通常2條靠近呈柳葉狀。頭大而圓,前額上的數條黑色橫紋,中間常被串通,極似「王」字,故有「叢林之王」之美稱。耳短圓,背面黑色,中央帶有1塊白斑。犬棲居於森林、灌木和野草叢生的地帶。獨居,無定居,具領域行為, 夜行性。感官敏銳,性兇猛,行動迅捷,善游泳。捕食大中型哺乳動物, 偶食小型哺乳動物和鳥。
東北虎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的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它體魄雄健,行動敏捷,肩高1米以上,身長2.8米左右,尾長約 1米,體重可達350多公斤,有「叢林之王」的稱號。東北虎的毛色鮮明美麗,虎爪和犬齒利如鋼刀,鋒利無比,長度分別為6厘米和10厘米,是撕碎獵物時不可缺少的「餐刀」,也是它賴以生存的有力武器。東北虎捕捉獵物時常常採取打埋伏的辦法,悄悄地潛伏在灌木叢中,一旦目標接近,便「嗖」地竄出,撲倒獵物,或用尖爪抓住對方的頸部和吻部,用力把它的頭扭斷;或用利齒咬斷對方喉嚨;或猛力一掌擊到對方頸椎骨,然後慢慢地吃。
常言道:「談虎變色」,「望虎生畏」。在人們心目中,老虎一直是危險而兇狠的動物。然而,在正常情況下東北虎一般不輕易傷害人畜,反而是捕捉破壞森林的野豬、狍子的神獵手,而且還是惡狼的死對頭。為了爭奪食物,東北虎總是把狼趕出自己的活動地帶。東北人外出時並不害怕碰見東北虎,而是擔心遇上吃人的狼。人們贊譽東北虎是「森林的保護者」。
東北虎的經濟價值極高,肉和內臟可入葯治療多種慢性疾病,一隻成年虎的價值相當於30多張黑貂皮,也只因為這樣,東北虎遭到無情的捕殺。
野生東北虎現存數量只有400多隻,大部分分布在俄羅斯,在我國的數量不足20隻,朝鮮半島已經再沒有東北虎的蹤跡。 東北虎已被列入中國Ⅰ級保護動物並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
我國政府分別在70年代和80年代,為保護東北虎建立了長白山自然綜合保護區和黑龍江省七星砬子東北虎保護區,對東北虎進行棲息地的保護。作為異地的保護,當時主要是我國的各動物園。 全國各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其中曾經有虎的保護區至少有24處 ,目前野生東北虎在我國境內僅存不足20隻,全世界也僅有 400隻左右。我國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將東北虎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並嚴格禁止捕獵。
現在進入的是步入區,大家可以看到 大熊貓,揚子鱷、袋鼠等世界珍惜的動物,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喂喂那些小動物或者和小動物們合張影。但是一定要遵守園內的規章制度。這里是動物表演場,有大型的訓收表演,動物競技場,大家可以大報眼福了。
袋鼠(kangroo)原產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所有澳大利亞袋鼠,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里的除外,都在野地里生活。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
袋鼠是食草動物,吃多種植物,有的還吃真菌類。它們大多在夜間活動,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動。不同種類的袋鼠在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比如,波多羅伊德袋鼠會給自己做巢而樹袋鼠則生活在樹叢中。大種袋鼠喜歡以樹、洞穴和岩石裂縫作為遮蔽物。
所有袋鼠,不管體積多大,有一個共同點:長著長腳的後腿強鍵而有力。袋鼠以跳代跑,最高可跳到4米,最遠可跳至13米,可以說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大多數袋鼠在地面生活,從它們強健的後腿跳越的方式很容易便能將其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袋鼠在跳躍過程中用尾巴進行平衡,當它們緩慢走動時,尾巴則可作為第五條腿。
所有雌性袋鼠都長有前開的育兒袋,育兒袋裡有四個乳頭。「幼崽」或小袋鼠就在育兒袋裡被撫養長大,直到它們能在外部世界生存。袋鼠以矮小潤綠離地面近的小草為生,將長草與乾草留給其它動物。個別種類的袋鼠也吃樹葉或小樹牙。
大熊貓的分類地位一直有較大爭議,大熊貓的祖先是擬熊類演變而來的始熊貓。現在國際上普遍接受將它列為熊科、大熊貓亞科的分類方法,目前也逐步得到國內的認可。國內傳統分類將大熊貓單列為大熊貓科。
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但頭圓尾短,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其體長120~180厘米,尾長10~20厘米,白色,體重60~110千克。頭圓而大,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趾外,還有一個第六趾。軀乾和尾白色,兩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
大熊貓的食譜非常特殊,幾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區可以找到的各種竹子,大熊貓也偶爾食肉(通常是動物的屍體)。大熊貓獨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當地人稱作"竹熊"。竹子缺乏營養,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營養,大熊貓逐步進化出了適應這一食譜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離活動,大熊貓每天取食的時間長達14個小時。一隻大熊貓每天進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體重的40%。大熊貓喜歡吃竹子最有營養,含纖維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莖,嫩芽,和竹筍。大熊貓棲息地通常有至少兩種竹子。當一種竹子開花死亡時(竹子每30~120年會周期性地開花死亡),大熊貓可以轉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棲息地破碎化的持續狀態增加了棲息地內只有一種竹子的可能,當這種竹子死亡時,這一地區的大熊貓便面臨飢餓的威脅。
小熊貓生活在中國西南地區海拔二、三千米的亞高山叢林中。體形肥胖體長40~60厘米,體重約6千克,全身紅褐色,四肢棕黑色,體毛長而蓬鬆,臉圓,具白色斑紋,吻、耳緣和頰白色,臉上有白斑,眼鮮艷;尾粗,長超過體長之半,具9個棕黑與棕黃色相間的環紋,頗顯著,因此,中國四川省稱為九節狼。小熊貓四肢粗短,背部毛色為紅棕色,其眼眶和兩頰甚至連嘴周圍及胡須都是白色。最好看的是一條蓬鬆的長尾巴,其棕色與白色相間的九節環紋,非常惹人喜愛,「九節狼」的別名因此而得。平時數只結成小群活動。雖然動作緩慢,顯得笨拙,但攀爬技術高超,能穩穩當當地爬上樹頂,甚至能爬到細樹枝間,悠然自得地打瞌睡。如果要靠它遲鈍的行動去捕獲足夠的獵物,自然是困難的。所以小熊貓已適應於雜食,且以植物為主。多食嫩葉、果實,有時也捕食小鳥和鳥蛋。中午和夜間睡眠,早晨和傍晚覓食,其餘時間爬上高樹歇息。早春發情,生性善良的小熊貓,即使在繁殖期,同群雄性也和睦相處,相安無事,只是不容異群雄性闖入自己的領域,遇到異群個體入侵,則會一反常態,變得兇猛異常,立即展開爭斗。夏季產仔,每胎一至三頭,多半為二頭。
火烈鳥生活在鹹水湖沼澤地帶和一些瀉湖裡,主要靠濾食藻類和浮游生物為生。有些火烈鳥受魚的影響比較大,比如智利火烈鳥只生活在沒有魚的湖裡,這是因為智利火烈鳥的食譜狹窄,魚類會與火烈鳥爭奪食源(藻類和浮游生物)。主要分布在印度、非洲和中南美洲。在中國新疆曾見到過迷鳥。
河馬原來遍布非洲所有深水的河流與溪流中,現在范圍已縮小,主要居住在非洲熱帶的河流間。它們喜歡棲息在河流附近沼澤地和有蘆葦的地方。生活中的覓食、交配、產仔、哺乳也均在水中進行。誕下一頭小河馬,小河馬出生後幾分鍾便懂得在水中暢泳。素好群居,性溫和,不受挑戰和激怒,很少有攻擊人的行為。 善游泳,怕冷,喜溫暖的氣候。它們的皮膚長時間離水會乾裂,而生活中的覓食、交配、產仔、哺乳也均在水中進行。河馬的潛水本領極高,能泡在水中數小時或數日,常常潛伏在水中,每隔3-5分鍾到水面呼吸一次,最長能潛伏半小時。
鹿體型大小不一,一般雄性有一對角,雌性沒有,鹿大多生活在森林中,以樹芽和樹葉為食。鹿角為隨年齡的增長而長大。鹿分布在美洲及亞歐大陸的大部分地區。
所有種類的肉可吃,皮可製革。
其中梅花鹿的鹿茸是名貴的中葯材。國內已大量進行人工飼養,並進行活鹿取茸(對鹿不會造成傷害)。角是鹿科動物中雄鹿的第二性徵(個別屬無角,如獐屬),同時也是雄鹿之間爭奪配偶的武器。角的生長與脫落受腦下垂體和睾丸激素的影響。剛長出來的角叫茸(我們通常叫鹿茸),外麵包著皮膚,有毛,有血管大量供血,分杈。隨著角的長大,供血即逐漸減少,外皮遂乾枯脫落。1~2歲時生出的初角幾乎是直的,以後角的分杈逐年增多,到成年後定型。
梅花鹿是鹿科鹿屬的1種。因為身上有一些明顯的白斑在背脊兩旁和體側下緣排列成行而得名。雄鹿的角。亦指為阻止敵軍前進而設置的樹枝、荊棘之類的障礙物。
金絲猴(jinsihou)脊椎動物,哺乳綱,靈長目,疣猴科。
體長約70厘米,尾長約與體長相等或長些。鼻孔大,上仰。唇厚,無頰囊。背部的毛長發亮,顏色為青色。頭頂、頸、肩、上臂、背和尾灰黑色,頭側、頸側、軀干腹面和四肢內側褐黃色。毛質柔軟。金絲猴生活在海拔1400-3000米的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幾乎與大熊貓同地區分布,同樣怕酷暑耐嚴寒。以家族方式結群生活,最大的群體可達600餘只在靈長類中,如此龐大的群體亦屬罕見。
金絲猴群棲高山密林中。主要在樹上生活,也在地面找東西吃。以野果、嫩芽、竹筍、苔蘚植物為食。主食有樹葉、嫩樹枝、花、果,也吃樹皮和樹根,愛吃昆蟲、鳥、和鳥蛋。吃東西時總是吧噠嘴顯得那麼香甜。
金絲猴的尾巴和身子差不多長,瘦長的身體上長著柔軟的金色長毛,最長可達三十多厘米,披散下來就像一件金黃色的「披風」,十分漂亮。如此耀眼奪目的外衣使它得到了「金絲猴」的美名。
鱷魚,一般指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是現存最大的爬行動物。它和恐龍是同時代的動物,恐龍的滅絕不管是環境的影響,還是自身的原因,都已是化石;鱷魚的存在證明了它生命的強有力。
鱷魚不是魚,屬脊椎動物爬行蟲綱,是祖龍現存唯一的後代。它入水能游,登陸能爬,體胖力大,被稱為「爬蟲類之王」。它以肺呼吸,由於體內氨基酸鏈的結構,使之供氧儲氧能力較強,因而具有長壽的特徵。一般鱷魚平均壽命高達150歲,是爬行動物中壽命很長的。(烏龜平均壽命152,是最長的)
鱷魚富有觀賞價值。鱷魚還具多種葯用保健功效。鱷魚也是名貴食用佳餚。由於它全身寶,因此,世界上一些國家積極發展鱷魚養殖業。
鱷魚真的會流眼淚,只不過那並不是因為它傷心,而是它在排泄體內多餘的鹽分。鱷魚腎臟的排泄功能很不完善,體內多餘的鹽分,要靠一種特殊的鹽腺來排泄。鱷魚的鹽腺正好位於眼睛附近。除鱷魚外,海龜、海蛇、海蜥和一些海鳥身上,也都有類似的鹽腺。鹽腺使這些動物能將海水中多餘的鹽分去掉,從而得到淡水。所以,鹽腺是它們天然的「海水淡化器」。
鴕鳥:非洲一種體形巨大、不會飛但奔跑迅捷的鳥(鴕鳥) ,特徵為脖子長而無毛、頭小、腳有兩趾。是世界上存活著的最大的鳥。
鴕鳥(又名非洲鴕鳥)是現存體形最大不能飛行的鳥類。產於非洲。嗅聽覺靈敏,善奔跑,跑時以翅扇動相助,一步可跨8米,時速可達70千米/小時,能跳躍達3.5米。以植物的莖、葉、種子、果實及昆蟲、蠕蟲、小型鳥類和爬行動物等為食。
鴕鳥常結成5~50隻一群生活,常與食草動物相伴。鴕鳥用強有力的腿(僅有兩趾,主要的趾發達幾乎成為蹄)逃避敵人,受驚時速度每小時可達65公里。若被逼於絕境,腳踢對手。
鴕鳥主要以植物為食,沒有水也能生活很長時間。。。。。。。。。。。。。。。。。。。。
各位遊客朋友,我們的行程到這就基本結束了,和大家在一起相處的日子我覺得非常的開心。 我由衷地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和配合。
㈡ 名勝古跡導游詞
萬里長城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所有到北京去的人都以游覽萬里長城為快,"不到長城非好漢"已經成了中外遊人的一句豪言壯語。 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歷史,浩大的工程,雄偉的氣魄著稱於世。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 瑪哈爾陵,伊斯坦布爾的聖.索非亞教堂等一起被譽為世界的 奇跡。今天,它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點而加以保護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甘肅的嘉峪關, 東到遼寧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它像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從山峻嶺之巔,黃彼岸和渤海之濱。古 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 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和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徵著中華民族堅不可 摧永存於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萬里長城從春秋戰國開始,伴隨著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 建社會行進。眾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國文明史,封建社會是最豐富最輝焊的篇章, 舉凡封建社會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歷史事件,在長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 鐵馬、逐鹿強場、改朝換代、民族爭和等在長城身上都有所反映。 長城作為一座歷史的實 物豐碑,將水文在中華大地。 在萬里長城身上所蘊藏的中華民族2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的內涵十分豐 富,除了城牆、關城、鎮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築布局、造型、雕飾、繪畫等建築藝術之外, 還有詩詞歌賦、民間文學、戲曲說唱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士卒、騷人墨 客、詩詞名家為長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故 宮
位於北京市市中心,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總面積72 萬平方米,有宮室9000餘間,是明清兩代500多年24個皇帝的皇宮,舊稱紫禁城。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帝王宮殿和古建築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群。故宮周圍有10米高的城牆,牆外有一道52米寬的護城河。紫禁城四面各有一座城門樓,城的四角建有精巧的角樓各一座。 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完工。整個建築 群布局合理,層次分明,主體突出,宮殿建築是沿南向北延伸的中軸 線和東西對稱的格局排列布置的。紫禁城的宮殿按前朝後寢的規制分為前朝和內廷兩部分。前朝主要圍繞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 布局。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封建皇權的象徵。兩翼有文化殿、武英 殿。內廷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帝後、嬪妃、皇子公主們居住游園和 奉神的地方,中軸線上排列著被稱為三宮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在三宮東西兩側,分別為東西六宮。主軸建築和兩側的東西六宮之間, 又有日精門、月華門、龍光門、鳳彩門、基化門、端則門、景和門、 隆福門等相連通。內廷的建築與外朝在風格上迥然不同,它顯得更為嚴密深邃而富有生活氣息。
天 壇
在故宮東南方數公里處,有一座巨大的祭天神廟,這就是天壇。天壇的總面積是270萬平方米,比故宮還要大4倍。中國的皇帝號稱「天子」,也就是「天的兒子」。天子的居所自然不敢大過「老天」的了。 除「天」之外,中國皇帝還有許多神祗需要祭祀,包括地神、水神、農業神、軍事神、社會神、宗教神、市民神以及自己的祖宗牌位。因此,祭祀活動是皇帝的主要工作,一年四季不斷,時間消耗甚多,而皇家的祭祀建築也遍及京城各地且各有特色,成為北京的一道奇特風景。 今日天安門東側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是皇帝祭祖的地方,西天壇的建築在一條中軸線上。最南的圍牆呈方型,象徵地,最北的圍牆呈半圓型,象徵天,這種設計來自遠古「天圓地方」的思想。 天壇佔地273公頃,建築布局呈「回」字形,由兩道壇牆構成內壇、外壇兩大部分。外壇牆總長6416米,內壇牆總長3292米。內外壇牆的北部呈半圓形,南部為方形,北高南低,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 「夭圓地方」。夭壇的主要建築物集中在內壇中軸線的南北兩端,其間由一條寬闊的丹陛橋相連結,由南至北分別為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等;另有神廚、宰牲亭和齋宮等建築和古跡。 天壇設計巧妙,色彩調和,建築藝術高超,是中國非常出色的古建築之一。 側的中山公園是祭祀豐收神即五穀耕地之所。在整個北京城裡,北有地壇祭地,南有天壇祭天,東有日壇祭太陽,西有月壇祭月亮,其中的天壇最為光彩奪目,氣宇非凡。
頤和園
"三山五園"中的頤和園是世界上最廣闊的皇家園林之一,總面積約290公頃。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由著名宮廷建築師雷家璽設計,建於1750~1764年。佔地約290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1860 年被英法聯軍燒毀,1888年慈禧太後挪用軍費500餘萬兩白銀重修,改名為頤和園。園內殿堂樓閣、游廊水榭等建築,精巧華麗,布局嚴整,是世界上造景豐富、建築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 頤和園大約有四大景區。 頤和園的水面佔全園面積的四分三,特別是南部的前湖區,煙波淼淼,西望群山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6座不同形式的拱橋掩映其中;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築;十七孔橋橫卧湖上,既是通往湖中的道路,又是一處叫人過目不忘的景點,造型十分優美。 頤和園集中了中國古典建築的精華,容納了不同地區的園林風格,堪稱園林建築博物館。 頤和園中的主體建築是萬壽山上的佛香閣。佛香閣建築在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閣高40米,有8個面、3層樓、4重屋檐;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相當復雜,為古典建築精品。 迴廊和角亭建築是園林的常用形式。頤和園的長廊長約728米,為世界長廊之最。廊上繪有圖畫14000餘幅,均為傳統故事或花鳥魚蟲。昆明湖東岸的8角重檐廓如亭,也是中國最大的。此外,萬壽山頂的無梁殿,全用磚石砌成拱頂,沒有一根支撐物,技術水平極高。 頤和園體現出的鑄造雕刻技術也是一流水平,如昆明湖東岸的巨大鎮水鐵牛,形態逼真,背上還鑄有銘文;湖北岸的巨大石舫,雕梁畫棟,精彩無比。 頤和園的建築風格吸收了中國各地建築的精華。東部的宮殿區和內廷區,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風格,一個一個的封閉院落由游廊聯通;南部的湖泊區是典型杭州西湖風格,一道"蘇堤"把湖泊一分為二,十足的江南格調;萬壽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廟宇風格, 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築;北部的蘇州街,店鋪林立,水道縱通,又是典型的水鄉風格。
周口店遺址
這是一處古人類文化遺址,位於北京市西南約48公里處的房山周口店龍骨山,是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化石的發現地。山上有8個古人類文化遺址和哺乳動物化石地點。從1929年起,已編到第 25地點,大多數地點在周口店附近。 1929年,我國古生物學家裴文中在這里發現了第一個猿人頭蓋骨轟動了世界。從此以後,周口店就以中國"猿人之家"聞名全球。1949年以來,前去參觀考察的中外人士一天天增多,現在已成為游覽勝地了,其中以"北京人"遺址和"山頂洞人"遺址最有代表性。 在周口店村的西部,有兩座東西並列的山丘,東邊的一座有一個大山洞,俗稱猿人洞,1929年後,叫周口店第一地點,東西長約140米,中部最寬處約20米。 "北京人"在周口店居住的時間,大約從距今60多萬年開始,一直到距今20多萬年;"北京人"文化早期從距今60多萬年到距今 40多萬年前,中期為距今40-30萬年,晚期為距今30到20多萬年前。 這里發現了第一個完整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當時震驚了世界。隨後的考古過程中,陸續挖掘出"北京人"化石,"山頂洞人" 化石,石製品和用火遺跡。有力的證實了生活在25-60萬年前的早期人類已可以製造石器,用火取暖、煮食,為研究人類的進化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周口店猿人遺址是世界上發現直立人化石、用火遺跡和原始人化石遺存最豐富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人"選擇周口店地區定居,是因為石灰岩易於被水溶解,形成許多洞穴和裂隙,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條件。現在,周口店西邊的龍骨山北坡,就有北京人居住過的山洞。 在山洞裡發現的"北京人"遺骨,有完整和比較完整的頭蓋骨、面骨、下頜骨、牙齒、殘破的大腿骨、殘脛骨、上臂骨、鎖骨和腕骨等等。
選一篇
㈢ 導游證考試考的導游詞是哪幾個地方
導游證考試考的導游詞每個省市是不一樣的,國家與各省的題目會有差異,在考試題目出來之前是無法確定是要考哪些地方的。
如果想要考取導游證,事先可以背誦《本省導游詞》,由於各省景區不同,所以要分省份情況准備考試。
導游證分為筆試與口試考試,筆試考試需要准備的書籍資料有:《 導游基礎 》、《 導游實務 》、《 旅遊政策與法規 》、《地方導游基礎知識》 。口試考試需要准備的書籍資料有:《 本省導游詞 》、《 導游規范服務 》、《 導游應急事件處理 》 。
(3)澳大利亞導游詞在哪裡擴展閱讀
導游證考試技巧:
1、導游基礎知識 考試題型,一般為填空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問答題(題型各省不同)。還有5分是時事題,考察方向是否關心國家大事,需要多看看報紙,遇到對旅遊有關的大事留個心。填空題佔50分。
2、以上兩科請嚴格按照考試大綱的要求來准備,現在老師出題一般不會超出考試大綱,考試大綱里對每一章都有詳細的要求,有的要點要求了解、有的要求熟悉、有的則要求掌握。最好是找一本教材的同步練習題,例如一本通,這樣就容易掌握教材上的重點和考點,同時也可以提起學習興趣。
3、在筆試過關以後,就可以全力准備口試,口試一般有三位主考官,他們會分別提2到4個問題,有的考官會提更多,回答問題固然很重要,但最主要的是導游詞的講解,這是重中之重,一般說來,只要在導游講解過程中,做到普通話標准流利,講解不停頓,那基本上可以順利過關,在這里,心理素質顯得尤為重要。
4、導游詞一般准備5至7分鍾為宜,不要太長,因為口試時間只有15分鍾,還得留時間給老師提問,所以准備導游詞的時候,一定要自己看著表進行多次練習,練習時要注意聲音洪亮、吐字清晰、語速適中、面部略帶微笑,這就是考試時需要的。
㈣ 新澳海底世界導游詞
海底游覽:由澳大利亞進口的國際最先進的半潛式海底游覽船,使您像潛水員一樣一睹海底神奇景觀。
遠海垂釣:遊人可乘坐設施精良的澳大利亞進口釣魚船,體味垂釣的樂趣。
亞龍灣海底世界主要向遊客提供
空中跳傘:從開闊的海上平台自由起落,在浩瀚無垠的海上天空隨意翱翔,遊人可以親自體驗一段奇妙的旅行。
快艇:海上快艇,引領遊人領略亞龍灣熱帶海域迷人的風光。
海上娛樂酒店:由日本進口的3800噸大型客輪改裝成的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海上娛樂酒店,為遊客提供客房、餐飲、娛樂、游戲、購物等各種游樂服務設施
在三亞玩水上運動真得很過癮。你想藍藍的天下面是藍藍的海,在海天之間你一會賓士一會飛翔是不是會有一種「海闊憑魚躍」的感覺。當然選擇水上運動的地方也很重要,其實離位處亞龍灣中部的海底世界就很不錯!
海上摩托艇:馬力強勁,操作簡便,一般僅靠油門控制速度的快慢或停止。可由遊客自己操作,也可由工作人員駕駛帶遊客在海上飛馳。
㈤ 找一篇5分鍾導游詞
各位朋友,先自我介紹一下……。今天我將帶大家參觀故宮博物院,現在我先為大家作個簡單介紹。
故宮位於北京市城區中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雄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宮殿。故宮又叫紫禁城。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故宮座北朝南,開有四條門。各位朋友,這里就是故宮的正門,叫午門,意思是正午的太陽光芒四射。各位請看!在10米高的城牆上聳立著五座崇樓,樓頂飛檐翅起,從上面看就象五隻展翅欲飛的鳳凰,故午門又稱五鳳樓。它建成於公元1420年,位於端門之北,雄偉壯觀。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已經進入故宮。這里是故宮第一進院落,首先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五座漢白玉石橋,它們象徵五德,即仁、義、禮、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質為一身的意思。金水橋下是內金水河,跨過金水橋就來到了太和門廣場,這里就是明代皇帝御門聽政時百官待駕的地方。
好,下面請各位去參觀末代皇帝溥儀舉行登基大典禮的太和殿。現在我們來到了故宮中最重要的院落--太和殿及其廣場,這里就是皇家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好!這里可以拍下遠處太和殿的全景,各位可以在此留個影,過一會兒,我再給大家介紹一下太和殿。
各位朋友,我們眼前的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內級別最高的建築,只有皇帝舉行盛大典禮時才使用,象徵皇權的至高無上,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我國現存木結構大殿的傑出典範之作。太和殿始建於公元1420年,當時叫奉天殿。後來,該叫皇極殿。清順治皇帝登基後,重修三大殿,並將皇極殿改為太和殿。
太和殿高35米,東西長64米,南北寬33米,面積為2377平方米。它面闊十一間,進深5間,規模為紫禁城內大殿之最。裝飾用的彩繪為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殿頂形式為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頂,就連大殿正脊上的吻獸也是我國目前最大的,總之處處顯示「第一」,那是皇帝認為「老子天下第一」思想的體現。
看完了太和殿,我們再來看中和殿。大家請看!中和殿是皇帝在大典前等待吉時、稍事休息的地方。下面,請大家跟我來一起參觀當時的國宴廳--保和殿。
各位朋友,這座大殿是故宮前朝三大殿中的最後一座大殿,叫保和殿。這座大殿被稱為清代的國宴廳及科舉考場,自乾隆皇帝以後,這里便成為每四年一次的皇家科舉考場。
好啦!故宮的前三殿講解到此結束,現在請大家參觀保和殿並稍適休息,我們10分鍾後集合,謝謝大家
㈥ 上哪能找到澳大利亞主要城市的導游詞
找度娘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