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哪裡小鳥最多

澳大利亞哪裡小鳥最多

發布時間:2022-04-23 03:43:08

⑴ 世界上哪個國家的小鳥最大

世界上最大的鳥就是鴕鳥了,鴕鳥不僅形體碩大,奔跑速度也是非常之快的。鴕鳥既然是鳥,為何還要奔跑,而不飛呢?原來鴕鳥是不能飛的因為它們的身體太重了,而且羽翅也發生了退化。 鴕鳥中又以非洲鴕鳥稱最,超過同類美洲鴕鳥和澳洲鴕鳥。非洲鴕鳥體高身長,善於奔跑,適應在沙漠、荒原中生活,其中最大的雄性鴕鳥身高可達2.75米,身長2米左右,體重可達160千克。非洲鴕鳥顏色各不相同。頭部羽毛稀疏,頸部大多裸露光禿,相貌難看。鴕鳥的兩腿特別長,粗壯有力,雖然雙翅已退化,但跑動起來如飛一般,加上發達的一副羽可以鼓翅扇動以助一臂之力,所以跑起來一步就能邁出8米之遠,在15分鍾或不到半小時的時間內就輕而易舉地將時速提高到50千米,全速奔跑可達70千米,這別說人類,就是奔馬也比不上它。 此外,鴕鳥還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不僅因為身材高,看得遠,而且能看得極准確,這大大地提高了它尋找食物的速度,同時還能及時有效地防禦敵人的偷襲。鴕鳥有時將頭貼在地面,或是覓食,或是放鬆頸部的肌肉,或是便聽聲。當它遇到敵手時,就會用強壯的腿給以有力的回擊。 鴕鳥習慣於群居,四五十隻一起生活。繁殖時,往往是一雄多雌,同在一窩中產卵,一般一隻雌鳥每次可產卵8枚,每枚重約1300克。雌鳥產完卵後便完成了母親的職務,其餘的工作,如孵卵、養育幼鳥,則完全是雄鳥來承擔

⑵ 澳大利亞最多的動物是哪些

1、鴯鶓

鴯鶓是出現在澳大利亞國徽上的動物之一,是飛翔功能已經退化的大鳥,它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鳥,鴯鶓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種之一,是鳥綱鶴鴕目鴯鶓科唯一殘存種。

2、樹袋熊

又名樹熊或考拉,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之一,既是澳大利亞的國寶,又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屬哺乳類中的有袋目樹袋熊科,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尤加利樹林區。

3、袋獾

又稱「大嘴怪」,是一種有袋類的食肉動物,現今只分布於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

袋獾是袋獾屬中唯一未滅絕的成員,身形與一隻小狗差不多,但肌肉發達,十分壯碩。其特徵包括:黑色的皮毛、遭遇攻擊時發出的臭味、刺耳的叫聲,以及進食時的神態。除狩獵外,袋獾也進食腐肉。它們通常單獨行動,但有時也與其他袋獾一起進食。

4、野兔

澳大利亞本來沒有兔子,1788年,隨著英國人首次定居澳大利亞的船隊,幾十隻兔子被運到澳大利亞,最初是作為培養食用肉類而引進,後來一些富裕的人家把兔子放到大自然作為狩獵,讓兔子逃到草原上飛快繁殖。

在1950年,澳大利亞的兔子估計達到6億只,它們破壞植被,致使水土流失,草原和畜牧業面臨長時間的破壞。澳大利亞動用了各種方法來減少兔子的數目,在1991年,澳大利亞的兔子數目下降到大約3億只。

5、袋鼠

原產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所有澳大利亞袋鼠, 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里的除外,都在野地里生活。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

所有袋鼠不管體積多大,有一個共同點:長著長腳的後腿強健而有力,腹部表面都有一個育兒袋。袋鼠以跳代跑,最高可跳到4米,最遠可跳至13米,可以說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

⑶ 買了個小鳥來養,這二天常嚇它,怎麼養這小鳥,不知道它是什麼鳥,羽毛很多顏色,有時候叫會「啪啪」聲

估計市虎皮鸚鵡.虎皮鸚鵡頭羽和背羽一般呈黃色且有黑色條紋,毛色和條紋猶如虎皮一般,所以稱為虎皮鸚鵡。虎皮鸚鵡屬於鸚鵡科中的小型品種,其羽毛顏色光艷,性情活潑且叫聲清脆、易於馴養,在我國是大眾鳥友最喜歡的鳥種之一。頭部呈圓,喙部有鉤曲,喙上方有蠟膜(多數虎皮鸚鵡的性別可通過蠟膜顏色來分辨)。虎皮鸚鵡腿部比較短,四趾,其中兩趾向前、兩趾向後,易於其攀樹、攀物。
鳥體為黃綠色;頭部後方、頸部兩側、背部上方和翅膀覆羽為淺棕色,每片羽毛均帶有黃色和黑色;喉嚨和面部為黃色;臉頰下方帶有不同程度的藍紫色,喉嚨部分有3個黑色點狀;胸部羽毛帶有細窄的黑邊。主要飛行羽覆羽為淺藍色;飛行羽為灰綠色並帶有淺\色的條紋;內側灰色並且帶有白色的斑紋;尾巴上方中央的羽毛為藍綠色,尖端黑色,內側黑色。鳥喙橄欖黃色,蠟膜藍色;虹膜白色。母鳥的蠟膜為灰棕色,僅帶有一點點淺藍色,到了繁殖季則會變為深棕色。幼鳥體色較深,公母幼鳥的蠟膜都為粉紅色,需要3到4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羽色。
虎皮鸚鵡平均壽命是7年。體長16~18厘米,體重35克。前額、臉部黃色。頰部有紫藍色斑點。上體密布黃色和黑色相間的細條紋。腰部、下體綠色。喉部有黑色的小斑點。尾羽綠藍色。虹膜白色。嘴灰色。腳灰藍色。雄鳥鼻包為淡藍色,雌鳥為肉色。
成鳥頭頂較圓平,嘴殼甚強大,上嘴殼基部為蠟膜覆蓋,上嘴殼彎曲如鉤狀;體羽色彩艷麗多變,常見色有黃、綠、藍、白、藍綠、淺黃等色,因頭、頸及背部的羽色中多具有黑色或暗褐色橫紋,而得名虎皮鸚鵡。足趾為對趾型,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後,適宜在枝頭攀緣。更適宜握物和取食。尾型尖長,中央尾羽延長如箭。成鳥雌雄區別在於蠟膜的色彩,雄性蠟膜呈青藍色,雌鳥蠟膜為肉褐色。成鳥蠟膜及嘴殼基部較為枯燥,無光澤。足趾淺肉色。
[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廣闊分布在澳洲的內陸地區,但東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區及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的數量稀少,曾引進(包括逃脫的籠養鳥)到許多國家,但絕大部分無法成功順利生存繁衍,包括英國、日本、美國、波多黎各、香港、巴西、瑞士、哥倫比亞、社會群島、紐西蘭、阿曼等國家,可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族群在1950年時引進後卻成功地生存與繁衍後代。
虎皮鸚鵡原產大洋洲,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內陸地區,東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區,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也有少數分布。
它是國家2級保護動物,雄性鼻部呈淡藍色,雌性呈肉白色。十分可愛。
它們平均壽命7年。
一般成長到3個月左右即可繁殖,大概分淡藍色,綠色,藍色,白色,黃色,雜色等。
[編輯本段]生活環境
虎皮鸚鵡主要棲息於開闊的草原地區、乾燥的馬利植被區、穆拉加灌木叢和開闊的茂密林區、充滿桉屬和金合歡屬植物的平原地區、農耕區;平時大多不會離開河岸或是水源太遠。他們是群聚性的鳥種,平時大多聚集20隻甚至數百隻,曾經有聚集過25000隻的記錄;如果受到驚擾,則整群會飛起,在空中轉圈且忽然不定向的飛動,然後降落在安全距離附近的樹上;他們是相當合群的鳥種,平時每隻鳥在群體中都有自己的位置,並無階級之分,偶爾會發生爭吵;在破曉時分會先前往水源處飲水,然後才前往覓食,到了正午炎熱的時候會尋找濃密樹蔭下休憩,到了下午比較涼爽時再繼續覓食,到了黃昏整群就會開始回巢休息過夜;白天喜歡在地面覓食,由於身體的羽色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因此相當難以被察覺;它他們生性十分友善並不怕人,可以近距離接近觀察;他們大多前往牛羊飲水的水槽、池塘、河流、地面上的水坑處活動,通常整群會一起快速的飲水,以避免被掠食者所捕食;他們平常覓食並沒有固定的路線,而是以游牧的方式四處搜尋;在比較寒冷的季節偏好前往北澳和地區,炎熱的季節則會前往南澳。
虎皮鸚鵡在原生地可在多生態環境生存,如灌木叢、森林、草原、農場田園等。全。虎皮鸚鵡有類似於遷徙的行為,在澳大利亞,每年冬天(6月到9月)占據北方,到夏天(9月到1月)又聚集到南方。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喜集群,常結成20隻數百隻不等的一群外出覓食,有時甚至聚集2萬或更多數量成群活動。
虎皮鸚鵡人工飼養簡單,管理粗放,耐粗飼料,體質強壯,不易生病,且容易繁殖。虎皮鸚鵡上嘴具鉤,強壯有力,喜歡啃咬木質,故不能用竹籠,要用金屬寵飼養。作為休閑觀賞鳥可用小型電鍍的金屬籠飼養,籠內設置有棲杠、吊環,供鸚鵡玩耍。
作為繁殖鳥應採用較大的方型金屬籠,籠的大小為長40厘米、寬35厘米、高35厘米,籠底設有抽屜式的沙盤(托糞板),便於清理糞便。虎皮鸚鵡的巢箱為橫窩,巢箱大小為長25厘米、寬14厘米、高14厘米的一個長方形小木箱,中間有隔板,分為內外兩室,外室有一通向外面的圓洞,直徑6厘米,外室與內室中隔板上開一個同樣圓洞,直徑4厘米,為鳥出入之門戶。每天應更換清潔飲水,每周清理1次糞便,夏季注意不要在強光下直曬鸚鵡。
冬季應注意保暖,室內溫度應不低於16℃。夏季溫度較高,一般在30℃以上時要加強通風。虎皮鸚鵡喜歡吃帶殼的飼料,平時應以穀子、稗子、小米或雞蛋小米為主,每天應喂點青菜,牡蠣粉或骨粉作為常備飼料(也可在籠內放一個整塊的墨魚骨任其啄取)。
[編輯本段]生長繁殖
野生的虎皮鸚鵡棲息於林緣、草地等處。結群活動。以植物種子等為食。繁殖期為6-1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4-8枚。孵化期為18天。
目前國內飼養及玩賞的虎皮,均為人工飼養下繁殖的籠養鳥,其體質均有減弱。故飼養者宜選擇體軀寬長,體態豐滿,精力充沛的個體進行飼養繁殖,有利日後種群復壯。野生虎皮鸚鵡喜結群生活,以植物種子及果實為主食,營巢於洞穴中,每年繁殖1—2巢,每巢產卵4—7枚。卵呈橢圓形,卵殼為純白色。在人工飼養中的虎皮鸚鵡、由於嘴殼堅硬,足趾與利嘴配合攀緣靈活,非常善於拆毀籠舍,故宜用較堅固的房舍及金屬網圍築適宜的籠舍飼養。冬季室溫應保持在5~10℃。
我國南方城市,冬季氣溫不低於0℃,可利用露天籠舍飼養繁殖虎皮鸚鵡。家庭中少量飼養,可選用適宜的箱籠,飼養及繁殖效果甚佳。籠舍內需設置足夠的棲架,供其攀躍和棲息,籠內地面或籠底部墊細砂,供作砂浴和取食。飼養室需通風良好,光照宜長。大量群飼的虎皮鸚鵡,飲水量很大,又因此鳥常在飲水的同時排糞,常易污染其飲水,所以最好採用家禽使用的自動飲水器供水,使之不能入水洗浴,可保持飲水清潔。
飼料混合比例為:粟或黍7份,稗子2份,蘇籽1份。這種混合的粒料,適於飼喂多種小型鸚鵡,另外加喂礦物質飼料,如墨魚骨、貝殼等。人工飼養的虎皮鸚鵡、在光線比較黑暗的巢穴內產卵孵化、若巢中光線過強,則孵化效果不佳。一般供給的人工巢箱,由內外兩個巢室組成,外巢室具有通向籠舍的巢口,內、外室間的隔板留有洞口相通。內巢室墊鋸末或細砂,是雌鳥產卵孵化的地方,巢箱的參考尺寸為,內外巢室各為16厘米(長)×16厘米(寬)×16厘米(高);巢口直徑5~6厘米,巢口下緣距巢底6~7厘米。
北京飼養虎皮鸚鵡,每年秋、冬、春三季繁殖,夏季因氣候炎熱,連續坐巢孵卵不但影響親鳥健康,而且孵化及育雛率也明顯下降,幼鳥體質不佳,故一般多於夏季停止繁殖,其控制的方法是每年7~9月,將飼養籠內的巢箱取出,進行巢箱的清洗消毒,10月以後再將巢箱掛入籠舍內。每年10月至次年6月間,虎皮鸚鵡可產卵孵化育雛3~4巢;每巢產卵4~7枚,最多達10枚,卵殼純白色,卵重2.5克,孵化期18天;雛鳥留巢34~38天,約40日齡開始獨立生活。幼鳥在6~8個月性成熟,並開始求偶繁殖,最佳繁殖年齡為1~5歲。
在南方飼養虎皮鸚鵡,四季都可繁殖,但是如果夏季溫度過高,還是建議不要讓親鳥抱窩。
虎皮鸚鵡4個月齡達性成熟,開始發情、交配,可作為種鳥進行繁殖了,虎皮鸚鵡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一般每窩可產4~7枚蛋,蛋呈白色,每天或隔天產1枚蛋,在產第三枚蛋時雌鳥開始坐窩孵化,孵化以雌鳥為主,孵化期為18天。雌雄親鳥共同育雛,育雛期30天左右,雌鳥在孵化期間對外界干擾較為敏感,盡量保持環境安靜,以免親鳥受驚後棄巢,影響孵化和育雛。冬季繁殖鳥的室溫應保持在20℃以上,相對濕度45%~50%,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虎皮鸚鵡繁殖高峰期可達3~4年,以後繁殖率逐漸下降,為了對種鳥群進行提純復壯,應不斷更新種鳥。虎皮鸚鵡平均壽命7年。
[編輯本段]種群現狀
虎皮鸚鵡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鸚鵡,價格便宜,頑皮可愛,受到大眾廣泛地喜愛,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5百萬只,它們常是許多剛對鸚鵡有興趣的人買的第一隻鸚鵡,也是最常出現在鳥展的種類,自從公元1900年澳洲生物學家-癸格曼德對基因工程的重大發現與突破後,各種虎皮鸚鵡的變種即進入前所未有的多樣性,現在共有上千種的變種,再加上它們非常容易照顧及繁殖,所以才會如此的普遍。
虎皮鸚鵡人工培育的品種很多,主要從體羽的顏色上區分,一般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1.波紋型虎皮鸚鵡國內飼養的虎皮鸚鵡基本屬於這一類。體羽顏色斑紋近似原種,有藍、黃、綠等色,上體布滿黑色橫紋斑。
2.淡色型虎皮鸚鵡可分為上體黃色,腹部綠色和上體白色,腹部藍色兩個品系,翅上均有黑色斑點(也有一些沒有)。
3.玉頭型虎皮鸚鵡一種頭部白色,其他部位體色均為淡藍色;另一種頭部為黃色,其它部位體羽均為綠色兩個品系。
4.白化型虎皮鸚鵡全身羽毛為潔白色,眼睛為紅色,稱為白紅眼虎皮鸚鵡。還有一種體羽為白色,全身分布有黑色的大塊斑,稱為雲斑虎皮鸚鵡。
5.黃化型虎皮鸚鵡全身體羽為黃色,眼睛為紅色,稱為黃紅眼虎皮鸚鵡。
公母分辨虎皮幼鳥公母分辨方法 :
公鳥:蠟膜全部呈現桃紅色
母鳥:鼻孔周圍呈現一圈的白色
虎皮中等年齡鳥公母分辨方法:
公鳥:根據不同品種 蠟膜顏色為桃紅色或藍色
母鳥:鼻孔周圍為藍色 外邊是比較淡的藍色
虎皮成鳥公母分辨方法:
公鳥:根據不同品種 有的蠟膜是藍色 有的蠟膜是桃紅色
母鳥:根據不同品種 有的蠟膜是白色 有的蠟膜皺皺巴巴 呈現茶褐色(那表示母鳥處於發情期)

因為人工馴化,虎皮鸚鵡羽色豐富多采,比其他小型多的多,根本描述不過來,你可以在網路上找圖,行狀大致一樣就是了.

⑷ 澳大利亞的特有動物的習性,生活環境,繁殖特點

考拉(樹袋熊)是澳大利亞特有的珍稀動物,17世紀歐洲人踏上這片土地之後,這種憨態可掬的小動物曾經遭遇了滅頂之災。上個世紀20年代,澳大利亞人開始建立專門的自然保護區,設法恢復考拉種群。如今80多年過去了,考拉在澳大利亞南部的「袋鼠島 」上繁衍生息;不過這座島上的許多珍稀植物卻因此而遭了殃,這也使得那裡考拉的命運發生了轉變。

袋鼠島是澳大利亞的第三大島,面積約4500平方公里,與澳洲大陸隔海相望,是眾多野生動植物的世外桃源。不過,考拉並不是這座島嶼的原著民,而是由人類送到這里「安居樂業」的。雖然考拉的繁殖能力不高,但由於島上氣候適宜,植被茂盛,而且沒有食肉動物,因此袋鼠島上的考拉種群得到了出人意料的壯大。這引起了眾多生態學家的關注。

由於考拉相當挑食,喜食熱量極低的桉樹和膠樹的嫩葉,這使得它們必須大量覓食才能維持生存,因此專家評估,袋鼠島上的植被最多隻能養活一萬只考拉。這樣植被才能在考拉的狼吞虎咽中有所喘息,進行再生和繁殖,從而維持小島上脆弱的生態平衡。然而事實是,袋鼠島上很多被考拉看上的植被已經消失,比如世界珍稀物種嗎哪膠樹。專家們認為,袋鼠島目前的情況十分危急,要不了多久,就可能出現樹林成片死亡的局面,而那時,考拉等野生動物也難逃餓死的命運。而要想恢復那裡的生態平衡,沒有個幾百年是不可能實現的。為了避免一場已經被預見的生態災難,自然保護區成立了考拉數量控制工作組,他們的任務就是捕捉考拉,幫它們搬家。

捕捉考拉並不是一件困難的工作,因為這種笨拙的小動物總是趴在樹上呼呼大睡,人們很容易發現它,而且這些頭腦不太靈活,四肢又欠發達的傢伙也不懂得逃跑,工作人員只需用掛著繩結的長桿套住它的頭,然後搖晃彩旗把它從樹上趕下來,抓考拉的工作就大功告成了。接著,獸醫會給考拉做體檢,同時進行各種必要的免疫注射。此時,這些小傢伙會被詳細登記在冊,做上識別標記。所有的工作完成後,考拉將被送往澳大利亞大陸放生,在那裡它們將開始新的生活。目前,已經有 4000多隻考拉順利搬家,它們的離去使袋鼠島的植被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而考拉種群自身也躲過了一場災難。

以桉樹葉為食的考拉一身粗硬的短毛,性情溫和,行動笨拙,憨態可掬;整日里除了吃便是睡,即使醒著也是一副睡眼惺忪的模樣,十分惹人喜愛。曾有一篇介紹考拉生活習性的文章說,醒了就餓,吃飽就困的考拉練就了一身「開源節流」的本領,因為桉葉並無多少營養成分,為維持體能所需,考拉每日必須大量嚼食,其餘時間便減少活動抱著樹干打盹。

鴨嘴獸(學名:Ornithorhynchus anatinus)是單孔目動物。種類極少,同屬之中只有鴨嘴獸一種動物。

鴨嘴獸是半水生哺乳動物,棲地在澳大利亞東部地區和塔斯馬尼亞州。連同其他四種針鼴,這是第五種單孔目哺乳動物——單孔目是唯一的產卵哺乳動物,並不是藉由分娩而是下蛋的方式產出下一代。由發現相關物種的化石紀錄知道,它是其屬(ornithorhynchus)唯一的活代表。當它的標本送到博物館時,奇怪的外觀、產蛋卻會哺乳、鴨子般的嘴、 水獺般的尾巴和四肢等莫名其妙特徵,使得當時歐洲的分類學家認為這是人為精心設計出來的物種。鴨嘴獸是為數不多的有毒哺乳類動物;雄性鴨嘴獸的後肢有尖刺,可分泌有毒物質,人類一旦被刺到後會產生巨痛。鴨嘴獸的獨特性,使它成為演化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對象。

鴨嘴獸已成為澳大利亞的象徵,常作為全國性活動的吉祥物;另外,澳大利亞20分硬幣反面圖案就是在水裡的鴨嘴獸。直到20世紀初,它們仍因為人類對毛皮需求而被獵殺。雖然圈養計劃成功有限且鴨嘴獸易受環境污染影響,但是經過人工保護,它們目前還沒有滅絕的危險。

鴨嘴獸是一種奇怪的動物,因為一般的哺乳類動物都是胎生的,但這種澳大利亞產的動物卻是卵生的。在所有哺乳類動物中,只有它們和另一種也是澳洲產的珍獸針鼴是卵生的。

除了哺乳期外,鴨嘴獸一生都過著獨居的生活。它們喜歡棲習在河川中,用它們那銳利而且帶有蹼的腳在水中來去自如,並在河岸、湖岸上挖洞居住。

鴨嘴獸是夜行性動物,也是肉食性動物,通常在清晨和黃昏的時候在水邊獵食甲殼類、蚯蚓等動物。

鴨嘴獸體型不大,通常長成的鴨嘴獸體長只有三十到四十八厘米長;尾長在十到十五厘米間;體重只有零點五公斤到兩公斤而已 。它們剛孵化時體型更小,這時候小鴨嘴獸會從母獸腹部泌乳孔吸 吮乳汁維生,然後慢慢發育,經過四個月的哺乳期,才能夠獨立生 活,但是要到兩歲半才算成年。

針鼴,針鼴科(Tachyglossidae)動物的統稱。外形似刺蝟,尾很短,體長約40~50厘米。體毛有的變成堅硬的刺,刺間和腹面有細毛。吻尖短而直,外包有角質鞘。無齒,舌細長如線,上有粘液,能伸出口外粘捕食物。腿短,前後肢各有5爪,長而銳利,適於挖掘。似鼴鼠,多夜間活動,穴居,以白蟻、蟻類和其他蟲類為食。卵生,通常每次僅產1個卵。生殖期雌獸腹麵皮膚褶襞成囊狀,即臨時性的育兒袋。卵在袋中約7~10天孵化。乳區位於育兒袋內。有冬眠現象。僅分布於澳大利亞及新幾內亞。
鴨嘴獸在洞中孵卵,而針鼴則在育兒袋裡孵卵。雌針鼴的育兒袋每年發育一次,以盛放後代。孵化出來的小針鼴就在育兒袋裡成長,直到渾身是刺為止。剛出生的小針鼴僅重零點四克,剛出生的小針鼴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奶吃。但是母針鼴沒有奶頭,當小針鼴刺激育兒袋內的皮膚時,奶汁就會從特殊的細孔中分泌出來其乳汁十分濃稠,並隨著小針鼴的長大而越來越濃稠。五十天之後,當小針鼴長好了脊樑骨,雌針鼴就把幼仔推到體外。五個星期之後,小針鼴便能夠獨立生活了。每年5月是針鼴的繁殖期。此時,雌獸的腹部會長出一個像袋鼠那樣的育兒袋。育兒袋為新月形、布滿粗毛的袋囊,為由肌肉的收縮而形成的皮膚褶皺,僅在每年繁殖期間才出現,可以使卵在其中孵化,成為臨時的育兒袋,並蓋住腹部的乳孔區。此外還具有一個上恥骨,與骨盆相聯接,可能是用來支持袋內的卵或幼仔。產卵時,雌獸像毛蟲一樣把身體彎曲,將泄殖腔對准袋囊,使卵由泄殖腔流出時正好落入袋內,同時由泄殖腔內還流出一些很粘的液體,把卵粘在袋囊的毛上。雌獸大多僅產1枚卵,偶爾產2枚。由於它沒有固定的住所,卵產下以後就由雌獸隨身攜帶並孵化。針鼴的卵呈白色,里針鼴
面有一個極大的卵黃,沒有卵白,大約長15毫米,直徑13毫米,大小與鴨嘴獸的卵差不多。它的卵殼表面很粗糙,如同粗羊皮紙一樣,很像許多爬行動物的革質卵殼。孵化幾周後,幼仔就出殼了。剛出世的幼仔,體長不足12毫米,留在育兒袋中繼續生長。由於雌獸沒有乳頭,幼仔只能在袋囊中舔食由雌獸腹部的乳孔流出的乳汁。這樣經過7—8個星期以後,幼仔的體長已有9~10厘米,背部長出了針刺,使雌獸感到不適。這時就開始斷奶,雌獸便把它們掏出來,藏在灌叢等比較隱蔽的地方,繼續哺育,雌獸的臨時育兒袋也就自然消失了。幼仔1歲以後才能達到性成熟,這時背上的針刺可長到6厘米長。
針鼴是夜行動物,棲息於灌叢、草原、疏林和多石的半荒漠地區等地帶,白天隱針鼴
藏在洞穴中。它和刺蝟一樣,渾身長滿長短不一、中空的針刺,不過它的抗敵本領要比刺蝟高明。

鴯鶓(學名:Dromaius novaehollandia)是鳥綱鴯鶓科唯一物種,以擅長奔跑而著名,是澳洲的特產,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鳥類,僅次於非洲鴕鳥,因此也被稱作澳洲鴕鳥,翅膀比非洲鴕鳥和美洲鴕鳥的更加退化,足三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種之一。棲息於澳洲森林和開闊地帶,吃樹葉和野果。鴯鶓終生配對。每窩產7-10枚暗綠色卵,卵長13cm。在地面上築巢。雄鳥孵卵約60天。體上有條紋的幼雛出殼後很快就能跟著成鳥跑。特別的氣管結構在繁殖期可發出巨大的隆隆聲。鴯鶓是澳大利亞的國鳥。
鴯鶓體高150-185 cm,體重30-45 kg,壽命10年。成年雌性比雄性大。鴯鶓形似非洲鴕鳥而較小,屬於平胸類,沒有龍骨,嘴短而扁,羽毛灰色、褐色或黑色,長而捲曲自頸部向身體的兩側覆蓋。翅膀退化,完全無法飛翔。足三趾,腿長善走。羽毛發育不全,具纖細垂羽,副羽甚發達,頭、頸有羽毛、無肉垂。體健壯,腿長,同其親屬鶴鴕一樣。兩性體羽均為褐色,頭和頸暗灰,頸部裸露的皮膚呈藍色,喙為灰色,翅膀隱藏在殘留的羽毛下,在炎熱的天氣,可以促進機體冷卻。龐大的身體是由兩個強大的灰色的三趾腿支撐。雛鳥有一個蓬鬆羽毛的頭,身體由棕色和黑色條紋的羽毛組成。鴯鶓的跑速每小時可達50公里,被困時用三趾的大腳踢人。
鴯鶓易於飼養,被廣泛引入其他國家,在中國很多動物園中都能見到。它外表很像非洲沙漠中的鴕鳥,但沒有鴕鳥高大,成年雌性鴯鶓比雄性的大。體重數十公斤不等,從動物分類學來說,它應屬於鴕鳥類中的一種。 鴯鶓喜愛生活在草原、森林和沙漠地帶,全身披著褐色的羽毛,擅長奔跑,時速可達70公里,並可連續飛跑上百公里之遙。鴯鶓雖有雙翅,但同鴕鳥一樣已完全退化,無法飛翔。以野草、種子、果實等植物及昆蟲、蜥蜴等小動物為食。它能泅水,可以從容渡過寬闊湍急的河流。 鴯鶓很友善,若不激怒它,它從不啄人。它對食物也不講究,主要以草類為食,也愛吃一些草蝶及昆蟲。在野生動物保護區里,鴯鶓能經常改善伙食,吃到遊人喂它的麵包、香腸及餅乾等。當有汽車在公路邊停下來時,鴯鶓毫無戒備,反而會大搖大擺地踱步而來,爭搶著把頭伸進車窗,一是對人表示親近,二是希望遊人能給點好東西吃。 科學研究表明,數十萬年的地質和氣候變遷,仍無法改變它們最初形成的原始型態,這種神奇的適應能力在自然界的進化史中是極為罕見的。
鴯鶓在仲夏時間配對,一對約佔領30平方公里的領域。天氣涼下之後,雄鴯鶓體內激素變動,食慾下降,開始在地上用樹枝、樹葉、樹皮和草建巢。鴯鶓或出雙入對,或三五成群,極少見有踽踽獨行的。鴯鶓的成熟期長達3年,一隻成年雌鳥只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4月產蛋,每次7-15枚,而孵卵的責任由雄鳥來承擔。在整個孵化期間,雄性在長達兩個半月的時間里幾乎不吃不喝,表現出極強的「父愛」,它們完全靠消耗自身體內的脂肪來維持生命,直到小鴯鶓脫殼而出。每次孵化後,雄性體重會降低許多,雛鳥出殼後,仍由父親照料近2個月。 雌雄鴯鶓每隔一兩天交配一次,交配後鴯鶓會生下深綠色的蛋,蛋殼很厚,約一斤重。大約生了七個蛋之後,雄鴯鶓開始坐在蛋上孵蛋。並由家庭的父親負責孵化。從此雄鴯鶓不吃不喝,每天之因需要翻轉蛋的時候才會站起來10次左右。在大約8周時間,它靠體內的脂肪生存,每天只喝一點晨露。孵化期需時8星期,在這段時期,雄鳥不會離開鳥巢。雛鳥在出生後會跟隨父親兩年。 雄鴯鶓開始孵蛋之後,雌鴯鶓繼續生蛋,但是不再與它交配。雌鴯鶓一般下蛋8至10隻,有時也會有10-25隻。與很多其他澳洲鳥類一樣,鴯鶓不是忠實的一夫一妻制,每當雄鳥開始孵蛋,雌鳥便會與其他雄鳥交配。一窩雛鳥之中,可達一半是雌鳥和其他雄鳥的產物。 有些雌鳥會留守鳥巢直至雛鳥破殼而出,但大部份下蛋後不久便會離巢,而且往往在別處再築巢;如果天氣良好,一隻雌鴯鶓可以下三窩蛋。在熱帶北部,季節與澳洲相反,雨季在夏天,鴯鶓會在雨季前交配。據可靠的報告所述,如果雨季遲來,鴯鶓交配亦會順延。 雖然有雄鴯鶓堅守鳥巢,但鴯鶓蛋仍然常被偷去,其中以巨蜥(w:goanna)為甚;據估計,每五隻孵出的小鴯鶓當中,有四隻可以平安長至成年。 鴯鶓是早成雛,新孵出的小鳥很活躍,幾天之後就可以離開巢。開始大約25厘米高,身上有棕黃色的條紋。3個月之後條紋淡化消失。鴯鶓父親至少撫養它們6個月。 雄鴯鶓往往會收養任何流浪的雛鳥,只要這些小鳥不會大於雄鴯鶓自己的孩子。小鴯鶓長起來非常快(一周最多可以長一公斤),12到14個月之後就長成大鳥。它們很多和父母繼續一起生活6個月,之後分家開始撫育第二代。野生鴯鶓可以活10年,家養的可以活20多年。

兔耳袋狸是澳大利亞最奇特的有袋目動物之一,分為兩種:普通兔耳袋狸和小兔耳袋狸,後者已於1950年滅絕。屬於脊索動物門、哺乳綱、袋狸目、袋狸科、兔耳袋狸屬。
夜間活動,不善結群。白天呆在地下洞穴中。洞穴很深,距地面1-2米,通常只有1個出口,並隱於乾旱草原的灌叢或草叢中。食性雜,既食昆蟲及其幼蟲,也食草籽、果實和真菌類
繁殖
每年3-5月份繁殖,每次產仔1-3隻。育兒袋開口於後下方。兔耳袋狸一年四季均可交配繁殖,但主要集中於3-5月,母獸的懷孕期約14~17天,每胎1~3仔,哺乳期3~4個月,期間 幼仔一直呆在母親的育兒袋裡,5~6個月大時性成熟,壽命8~10年。

樹袋鼠是生活在樹上的袋鼠科動物。它們分布在新幾內亞、昆士蘭極東北區及鄰近島嶼的雨林。雖然大部份都是生活在山區之中,當中也有幾個物種棲息在低地中,如皂樹袋鼠。大部份樹袋鼠都因獵殺及失去棲息地而被列為瀕危。 現時已知約有12種樹袋鼠,一些分類卻仍未明。它們的毛色及大小有顯著不同,頭部及身體長41-77厘米,尾巴長40-87厘米,重14.5公斤。雌性較雄性細小。樹袋鼠主要吃葉子及果實,另外也會吃穀物、花朵、樹汁、樹皮、蛋及雛鳥。它們的牙齒適合撕開葉子而非砌斷草。它們的胃部很大,內里的細菌可以幫助分解植物纖維
樹袋鼠相信是演化自與現今袋鼠及小袋鼠相似的祖先,仍保有一些袋鼠科在平原上生活的適應性,如巨大的後腳及窄長的腳掌。樹袋鼠發展出很長的尾巴,用以平衡身體;前肢強壯,適合攀樹。腳稍短及闊,有很長的爪,腳掌具彈性,都是適合抓樹的特徵。 相信所有袋鼠的祖先都是細小的樹棲有袋類,就像現今一些澳洲的負鼠。自這些祖先走到地上來,開始演化出適合地上頻繁運動的身體後,就分支出最早期的袋鼠科。樹袋鼠的祖先為何又回到樹上則不詳,但相信是因缺乏廣闊的地方所致 運動 樹袋鼠在地上行動很緩慢及笨拙。它們會以行走的步伐及笨拙的跳躍方式來運動,並會將身體向前傾來平衡重重的尾巴。但當它們走回樹上,它們卻十分靈活。它們以前肢抱著樹干,並以強壯的後肢跳躍來攀樹。它們是飛躍的能手,可以跳逾9米,更可以從高18米的樹上跳落地上。

紅袋鼠又名大赤袋鼠。這類袋鼠是袋鼠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產於澳大利亞及其附近島嶼,是澳大利亞的特產動物之一
紅袋鼠其實只有雄性體色是紅色或紅棕色,其雌性體色都呈藍灰色。袋鼠前肢短小,後腳長而有力,行進時,完全以後腳來跳,大尾巴則保持平衡。它們善於跳躍,能跳7—8米遠,1.5—1.8米高。如果它們去參加奧運會,一定能拿到「雙跳冠軍」。大袋鼠喜歡搞「小團體」,往往是結小群生活於草原地帶,活蹦亂跳地在夜間覓食各種草類、野菜等
生長繁殖
它們一般1.5—2歲成熟,壽命20—22年,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公約附錄上。紅袋鼠全年均可繁殖,經過艱苦的「十月懷胎」—袋鼠的孕期為343天,一般產下一仔。當袋鼠媽媽快生小寶寶時,便忙著口袋,用舌頭把裡面的臟東西舔干凈。 袋鼠家族中「種族歧視」十分嚴重,它們對外族成員進入家族不能容忍,甚至本家族成員在長期外出後再回來也是不受歡迎的。家族即使接受新成員,也要教訓一番,直到新成員學會許多「規矩」後,才能和家族融為一體。 生活於澳大利亞東南部開闊的草原地帶的大赤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動物,也是袋鼠類的代表種類,堪稱現代有袋類動物之王。 大赤袋鼠的形體似老鼠,彷彿一隻特大的巨鼠。其實,它與老鼠並沒有什麼親緣關系。它的體毛呈赤褐色,體長130—150厘米,尾長120—130厘米,體重70—90千克。頭小,顏面部較長,鼻孔兩側有黑色須痕。眼大。耳長。相貌奇特,惹人喜愛。它們的頭小,耳大,眼睛也很大。適應於跳躍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來摟取食物,後肢強大,趾有合並現象,一步可跳5米遠,時速可達40—65公里。尾長大,為棲息時的支撐器官和跳躍時的平衡器。
生活習性
大赤袋鼠多在早晨和黃昏活動,白天隱藏在草窩中或淺洞中。喜歡集成20~30隻或50~60隻群體活動,以草類等植物性食物為主。它膽小而機警,視覺、聽覺、嗅覺都很靈敏。稍有聲響,它那對長長的大耳朵就能聽到,於是便溜之大吉了。 一般認為,袋鼠最早是由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發現的。其實並非如此。在他以前140年,荷蘭航海家弗朗斯·佩爾薩特於1629年就遇上了袋鼠。那一年,佩爾薩特的輪船在澳大利亞海岸附遍擱了淺,看見了袋鼠以及懸吊在它的腹部的育兒袋裡的乳頭上的幼仔。但是,這位細心的船長竟錯誤地推測,幼仔是直接從乳頭上長出來的。不過,他的報道並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很快就被人們完全忘記了。 而庫克船長第一次看見袋鼠的時間是1770年7月22日,那一天他派幾名船員上岸去給病員打鴿子,改善生活。那是在澳洲大陸指向新幾內亞的那個「手指尖」——約克半島附近。現在的庫克豪斯就坐落在這里,這個城市是以偉大的航海家庫克的名字命名的。人們打獵回來以後,說看到一種動物,有獵犬那麼大,樣子倒蠻好看,老鼠顏色,行動很快,轉眼之間就不見了。兩天以後,庫克本人證實了船員們所說的並沒有弄錯,他自己也親眼看見了這種動物。又過了兩周,參加庫克考察隊的博物學家約瑟夫·本克斯帶領四名船員,深入內地進行為期三天的考察。後來,庫克是這樣記載的: 「走了幾里之後,他們發現四隻這樣的野獸。本克斯的獵狗去追趕其中兩只,可是它們很快跳進長得很高的草叢里,狗雅以追趕,結果讓它們跑掉了。據本克斯先生觀察,這種動物不像一般獸類那樣用四條腿跳,而是像跳鼠一樣,用兩條後腿跳躍。」 有趣的是,由於他們對這種前腿短、後腿長的怪獸時感到非常驚異,就問當地的土著居民怎樣稱呼這種動物,土人回答:「康格魯(kangaroo)」。於是,「康格魯」便成了袋鼠的英文名字,並沿用至今。可是人們後來才弄明白,原來「堪加魯」在當地土語中是「不知道」的意思。

⑸ 澳大利亞有哪些特有動物為什麼澳大利亞大陸有這么多

特有動物:袋鼠,無尾熊,鴨嘴獸,鴯鶓,木蠹蛾幼蟲
澳大利亞的地形很有特色.西部和中部有崎嶇的多石地帶、浩瀚的沙漠和蔥郁的平頂山巒,東部有連綿的高原,全國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撥2230米,在靠海處是狹窄的海灘緩坡,緩斜向西,漸成平原.沿海地區到處是寬闊的沙灘和蔥翠的草木,那裡的地形千姿百態:在悉尼市西面有藍山山脈的懸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脈高大、優美而歷經侵蝕的火山頸,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則是一片平坦的原野.
澳大利亞
地形圖
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國土,約70%,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帶,中部大部分地區不適合居住.澳大利亞有11個大沙漠,它們約占整個大陸面積的20%.由於降雨量很小,大陸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積被沙漠覆蓋.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平坦、最乾燥的大陸,中部窪地及西部高原均為氣候乾燥的沙漠,
中部的艾爾湖是澳大利亞的最低點,湖面低於海平面15米.能作畜牧及耕種的土地只有26萬平方公里.沿海地帶,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帶,適於居住與耕種.這里丘陵起伏,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除南海岸外,整個沿海地帶形成一條環繞大陸的「綠帶」,正是這條綠帶養育了這個國家.

⑹ 自然界有哪些漂亮的鳥類

1、天堂鳥。
天堂鳥,體型纖細,嘴細長而下彎,嘴緣先端具細小的鋸齒;雄鳥中央尾羽特別長;兩性異色。全身各式各樣的飾羽,十分吸引目光。主要分布於新幾內亞及其附近島嶼,少數種類見於澳大利亞北部和馬魯古群島。棲息於熱帶森林、山林、亞高山帶森林、乾草原林地和紅樹林。

3、林鴛鴦。

美麗的紫色綠色頭部,紅色的深色胸部以及這種鳥類的白色腹部,使它成為這個星球上十大最美麗的鳥類之一,林鴛鴦是一種美麗的鴛鴦,在北美洲的地區發現。與此同時,這種鳥類恰好是該地區水禽中最受歡迎的鳥類,這種鳥類的彩色羽毛極具吸引力。


4、太平鳥。

太平鳥的彩色羽毛使這種鳥類成為一個美麗的生物,這種鳥類的大小在19到23厘米之間,這種鳥分布於歐洲北部、亞洲北部和中部及東部、加拿大西部和美國西北部,主要以漿果和其它野果為食,這種鳥類的重量很輕,重量只有55克。這種鳥類有一個獨特的冠頭和黑色面部毛發,使它的存在更加美麗。


5、大西洋角嘴海雀。


大西洋角嘴海雀被認為是地球上第六最美麗的鳥類,就它的外觀而言,這種鳥類類似於一隻鴨子,這種鳥也被稱為海鸚鵡,也在美國北部和加拿大東部地區被發現。
這種鳥類有一個類似的企鵝的外觀,這種鳥也是一種非常活躍的鳥類,它可以通過以每分鍾400次的速度拍打它們的翅膀,以每小時55公里的速度輕松旅行。這種鳥類有一個非常強壯的喙,可以幫助它捕捉它的獵物。

⑺ 澳大利亞的動物有哪些

澳大利亞大陸在歷史上長期與外界隔絕,其廣袤的土地成為動物生存的天堂。在全國250多種土生哺乳動物中,約有一半為有袋動物,像世界聞名的袋鼠、考拉、袋熊、袋狼等等。光袋鼠的種類就多達50餘種。袋鼠繁殖很有意思,你若看見袋鼠在清理袋內雜物,就說明母袋鼠快臨產了。母袋鼠分娩後,未睜眼的小袋鼠會從袋鼠媽媽的尾巴上向育兒袋裡蠕動,絕不會迷失方向。
因為袋鼠繁殖力特強,澳政府每年都要有計劃地捕殺一批,皮做成皮箱等物品出售,肉做成各種佳餚食品。現在去澳國的人都喜歡買一兩樣袋鼠皮件做紀念,或到餐館吃頓紅燒袋鼠肉,其味道很是不錯,跟紅燒牛肉差不多。
澳大利亞最珍奇的動物要算鴨嘴獸了。它屬於當今世界極稀有的單孔動物,是介於爬蟲類與哺乳類中間的一種動物,與哺乳動物共同之處是用肺呼吸,且是熱血,可是它又以產卵繁殖,保留了一個爬蟲類動物特徵。它長得也很奇怪,既像獸又像鴨。英國動物學家剛見到標本時簡直不敢想像世界上還有這種奇特動物。鴨嘴獸像鴨,像獺,像蛇,又什麼都不像。這是澳大利亞獨存的動物,始終處於過渡階段,給動物進化提供了活的研究資料。
澳大利亞有500多種土生的禽鳥,其中以被命名為國鳥的鴯鶓體格最大。鴯鶓是鴕鳥的一種,屬於陸地飛禽,身高1.5米,體重約40多公斤,棕色羽毛,善於奔跑,時速可達70公里,是陸地禽鳥中著名的飛毛腿。經過訓練可以看門、騎玩。
澳大利亞的琴鳥招人喜愛。它像中國的孔雀一樣,渾身長滿了美麗的羽毛,高興時尾巴羽毛展開,向人展示它的美麗身姿,還會發出許多悅耳動聽的聲音。據說琴鳥可以發出40多個音節。

⑻ 各國國鳥

日本:綠雉。綠雉有許許多多的動人故事在日本民間流傳,故日本人對其感情很深,1947年將其定為國鳥。
� 英國:紅胸鴝,又名知更鳥。紅胸鴝被稱作「上帝之鳥」,是英國人最熟悉、最喜歡的一種小鳥,因此,1960年英國國民投票將其選定為國鳥。
� 阿根廷:棕灶鳥。棕灶鳥在阿根廷分布極為普遍,其巢非常獨特,像是個麵包烤爐,故有「麵包師」之美名,深受阿根廷人民喜愛。
� 德國:白鸛。自古以來白鸛就被認為是上帝派來的「天使」,白鸛築巢被看成是吉祥的象徵。為此,德國人民把美麗的白鸛選為自己的國鳥。
� 印度:藍孔雀。在印度傳說中,天神迦爾迪蓋耶騎著孔雀雲游四方,耆那教神祖的交通工具也是孔雀,印度教大神因陀羅封它為鳥王。印度政府於1963年1月宣布藍孔雀為國鳥。
2 選擇能除害蟲、對農林有貢獻的鳥作為國鳥
� 比利時:紅隼。紅隼分布廣,遍布世界,是農林益鳥,比利時人特別喜歡它,把它定為國鳥加以保護。
� 奧地利、愛沙尼亞:家燕。家燕最喜歡與人類伴住,是人們最熟悉、最受歡迎的益鳥。
� 3 選擇容貌漂亮或歌喉嘹亮的鳥作為國鳥
� 瓜地馬拉:鳳尾綠咬鵑,又名格查爾鳥、自由鳥。該鳥羽毛為綠色,頭部為黃色,胸為紅色,十分美麗,是咬鵑目中羽毛最美麗的一種。瓜地馬拉於1879年將其定為國鳥。
�盧森堡:戴菊鶯。戴菊鶯分布廣泛,歌聲動聽,體態輕巧,惹人喜愛。
�丹麥:雲雀、白天鵝。雲雀的叫聲悠揚婉轉,悅耳動聽,被稱為鳥中「歌星」。瑞典:烏鶇。烏鶇鳴聲婉轉動聽,還能模仿其他鳥類的叫聲,有「百舌」的美名。
� 4 選擇象徵民族精神或有特定意義的鳥作為國鳥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蜂鳥。蜂鳥是世界上最小的鳥。拉丁美洲人認為,蜂鳥體型雖小,卻機智靈活,敢於同大鳥搏擊,蜂鳥的這種快樂和倔強的性格、不畏強暴的精神,是自由和幸福的象徵。
� 巴布亞新幾布亞:極樂鳥。極樂鳥生活在崇山峻嶺中,當地傳說極樂鳥住在天國極樂世界,因此又名「天堂鳥」。極樂鳥是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自由的象徵。他們把極樂鳥印在國旗上,刻在國徽上。
� 模里西斯:多多鳥。多多鳥是模里西斯特有的,也是模里西斯的象徵。但由於人們的大肆獵殺,導致它於1690年前後滅絕。在模里西斯的國徽、錢幣、紀念品、藝術品、廣告牌上,都能看到它的形象。這些都在提醒人們,要熱愛和保護瀕臨滅絕的野生動植物,不要讓它們再重演多多鳥的悲劇。
� 南非:藍鶴。用藍鶴作為象徵南非的國鳥是再合適不過了。它體形獨特優美,外表安詳而自信。尤其是當它偶爾像芭蕾舞演員那樣旋轉著翩翩起舞,或是快樂地「高歌」時,就更能充分地展示出超凡脫俗的特色。
�5 選擇本國特有的或珍貴的鳥作為國鳥
� 斯里蘭卡:黑尾原雞。黑尾原雞是斯里蘭卡特有的一種鳥而被定為國鳥。
� 澳大利亞:琴鳥、笑鳥。澳大利亞是一個有著兩種國鳥的國家,琴鳥和笑鳥都是澳大利亞的特產鳥。琴鳥集形態華麗和鳴聲優美於一身,舞姿優美,歌聲悅耳,讓人贊嘆不已。琴鳥作為澳大利亞國鳥,象徵美麗、機智、真誠和吉祥,深受人們的愛戴。笑鳥生活在澳大利亞的森林中,它精明能幹,忠於愛情,笑口常開,樂觀開朗,因此澳大利亞把這種「笑星鳥」作為國鳥而寵它、愛它,象徵著澳大利亞人民生活歡樂、幸福。紐西蘭:幾維鳥。幾維鳥其貌不揚,紐西蘭人卻視若珍寶,將它定為國鳥,作為國徽、硬幣的標志。幾維鳥的生存歷史已有上千萬年,為數已不多,通常只能在動物園里才能見到它,由此可見,幾維鳥之珍貴。
� 冰島:矛隼。冰島有白色型矛隼,數量極少,非常珍貴。
� 挪威:河鳥。多棲息在海拔較高的山地河谷和山間溪流,平常很難一睹其「芳容」。
� 其他還有伊拉克、波蘭、阿爾巴尼亞、埃及、尚比亞、墨西哥、智利:雄鷹;菲律賓:食猿雕;尼泊爾:九色鳥;緬甸:孔雀、妙聲鳥;肯亞:公雞;烏干達:皇冠鶴;
辛巴威:辛巴威鳥;巴哈馬:紅鸛;多米尼加、多米尼克:鸚鵡;巴貝多:鵜鶘;厄瓜多:大兀鷲;委內瑞拉:擬椋鳥;薩爾瓦多、愛爾蘭:蠣鷸;荷蘭:白琵鷺。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哪裡小鳥最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8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3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