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中秋節社會調查報告
問題看似很簡單,其實不然。最初人們認為民俗就是古老的、落後的生活習俗,漸漸地發現這個內涵不足以涵蓋民俗的全部內容,民俗這個概念才有了不斷的發展。
民俗問題,對在座的各位可能比較陌生。通常我們認為民俗就是一種傳統的民間風俗,比如怎麼過年、怎麼做年糕等。其實這僅僅是民俗的一小部分,從學科性質和現代角度講民俗,其內容要廣泛得多,而且同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
在年輕人看來,民俗就是過去的東西,這是種誤解。民俗包括過去、現在,也包括將來。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麼認識民俗呢,我准備從三個問題著手來跟大家介紹。
中國較為流行的民俗觀念首先是民間風俗,比如四時八節:春節、元宵、清明、端午、重陽、中秋等,還有婚喪嫁娶等;另外一種觀念是把民俗看成民間文藝、民間文學,比如傳說故事、神話、歌謠之類;還有一類把民俗看成古代文化在今天的殘留物,比如祭祖等。而國際上普遍認為民俗是一個學科,是指有關民眾或人民的一種文化智慧。所以我們今天講民俗是站在哪個立場上來講要區分開。我今天是站在民俗學的角度來講民俗,與平時的理念不同。
民俗不是古老的
一談起民俗,很多人覺得是農村裡才有的,其實不是,城裡人同樣有民俗,大學生也有民俗,比如拿壓歲錢就是民俗。所以民俗是一般人都會有的。
我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在北京剛學民俗學的時候,費孝通教授給我們上課。費老師是英國著名學者馬林諾斯基的學生,專門研究人類學民俗學。他給我們上課的時候拿了一大堆的英文辭典進教室對我們說:「民俗(folklore)究竟是什麼意思呢?folk就是土裡土氣的鄉下人。」那個時候中國對民俗的理解就是停留在傳統的想法上——民俗是過去。中國從20世紀初引進西方民俗學以後一直到80年代對民俗的理解都比較傳統,其實與國際上的認同相距很遠。國際上的民俗早就有很大發展。
發展主要有三個方向:
1、鄉民、樓民向人民發展
2、文化的殘留物向劃時代發展。
3、歷史學、現代史學向未來學發展
民間有句俗話叫:「大俗大雅也。」民俗蘊含著許多「大雅」的東西,不僅是過去的、現在的學科,更是未來的學科。
我們今天用的「民俗」兩字好像是中華民族創造的漢字,後來出口了,然後又返銷回來了,這兩個字其實是日本字。我們的「民俗學」三個字是翻譯英文的「folklore」,其實這三個字是日本人翻譯的。
我們不得不正視一個現實:20世紀轉型期間,現在用的很多文字都是經過日本加工過再回來用的,比如說「文藝理論」、「幹部」、「化學」、「物理」等。所以我們「民俗」的內涵已經經過兩次翻譯,先是英文翻成日文,再從日文轉譯成中文。因為日文中有很多漢字,所以我們直接把它們拿來當成中文讀了。因此概念上有很大的混淆,內容有很大的變化。
民俗是一種生活相
民俗是什麼?民俗是一種「生活相」。什麼是「相」,這是佛家的用語,佛家對事物有自己獨特的判斷。比如說,什麼是火,火是一種焰相,水是一種流相;什麼是民俗,民俗是一種生活相,一種傳承性的生活的樣子。沒有文字或人規定我們這么做,但我們會不自覺的進行這樣一種生活方式。
大家熟悉的傳統民俗譬如春節,春節怎麼過,除夕怎麼過等。前幾天我在中央台做節目,有人問我:「為什麼我們現在過年的年味很少,而外國人的聖誕節、情人節卻很熱鬧?」我說其實我們的年味原來是很濃的。上世紀50年代,我七八歲跟著外婆在過年前半個月就開始忙碌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能歇下來,前後差不多一個月整天都有事情干。從傳統的習俗講,前後有近60項事情要做:大掃除、祭灶、祭祖等,比如大年初一不能掃地,不能把垃圾丟掉(暗示不能把錢丟到外面去),都有很嚴格的規定。特別是祭祖,把妹妹們全都趕出去,只有我和外婆兩個人呆在屋裡祭祖。沒有任何文字規定我們一定要怎麼做,而這就是一種程式化的風行的規范。
民俗不光集中在過節上,風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樣式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就拿住來說,我們在城市裡感覺不出來,但假如去了農村,房子就會有一種特殊的樣式:比如江南有廂房式的——左廂房、右廂房,還有過去的有錢人家,家境比較好,房子結構形式更復雜,一層層有很大變化——三進、五進、七進,周庄的沈廳就是七進的,上海郊區一般都是三進的。一進,方位都朝南,左右各一個廂房,為什麼要這樣?我經過研究後發現,其中的道理就是我們說的風水,「左青龍,右白虎」,中間就是最適合我們居住的地方。我們為什麼不可以或者要避免房門朝北開?這就是一種風水,是一種生活相。我們生活在北半球,冬天寒風從西北過來,就被「白虎」給擋住了;春天東南風一刮,雨水多了,那麼「青龍」也可以擋住。那麼中間這個地方利用了天然的防寒防雨的空間,就是我們的房間。這就是最早的風水的理念,沒有那麼多的迷信,就看風怎麼走水怎麼走,人怎麼在中間選一個好地方居住。這並非人們胡思亂想得出的。古代沒有空調,如何防寒,如何來保持適宜的溫度呢?當然是要靠具體環境的選擇。
有人認為風水是迷信,當然風水在發展中確實增加了許多迷信的說法,但是我們把這點作為主流而把核心的部分丟掉了,就造成了很大的災難。比如上海這幾年天氣越來越熱,客觀原因來講地球變暖是一個原因。仔細一想,恐怕與我們現在蓋這么多大廈有關。
有一年,我陪外國學者從我們華師大到虹橋機場。那個時候剛改革開放,經過虹橋開發區,看到很多玻璃幕牆的房子,有一個老外就跟我講:「你們為什麼要蓋這種房子。」我說我們要現代化呀。他又說:「現代化不是從房子的外形就可以體現出來的。」後來我了解,這種玻璃幕牆的建築模式來自北歐,因為北歐寒冷,需要採光。而我們處在亞熱帶,我們需要的應該是散熱。
進入21世紀,我們的很多觀念都要修正了。過去上山下鄉,父母從信中知道我們在東北吃玉米餷子、高粱都要掉眼淚,認為那是喂豬的雜糧。現在觀念變了,要吃玉米、高粱這種綠色植物,超市裡賣得比麵粉還貴呢!
民俗、生活相還包括生活的技藝,各種技藝也是民俗。有個材料說考古學家發掘出秦劍,上面塗了一層鉻,專家注意到這種塗鉻的方式在西方也是20世紀70年代才出現的,究竟秦人是如何塗上去的,不得而知。越王勾踐的寶劍,在地底下埋了兩千多年,挖掘開始時發現這把劍已經彎了,但是考古人員一打開,又神奇般地直了。我們現在能模仿這把劍的樣式,卻達不到那時的工藝。
中國古代燦爛文明的發展就是依靠大量的生活的技藝--民俗來創造。可惜的是這些技藝我們沒有從學科上加以整理。我們古人也沒有重視這個問題,認為雕蟲小技,壯夫不為也。尤其是文人,所以又把這些東西隨意地扔掉了。這樣一來,對我們國家的確是很大的損失。我們今天要重新認識民俗,千萬不能停留在民俗就是風俗習慣這個狹隘的觀念上。以上是第一點,從生活層面看民俗。
民俗的文化層面
第二個方面,從文化層面來講,民俗是一種文化的模式。這種模式往往是無形的、口頭的、和非物質的。但確確實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對於這種無形的、非物質的民俗文化現象要給予更多的重視。比如《梁山伯與祝英台》是大家熟悉的優美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最近幾年,《梁祝》正在爭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其實這個問題兩年前就開始了。但一開始就有很多問題。其中一大問題是各地都說《梁祝》是自己的,比如寧波人認為梁山伯是鄞縣(今奉化縣)縣令;上虞人說祝英台故里就在紹興的上虞;杭州人也據理力爭,萬松書院主人公讀書的地方呀……其實《梁祝》是哪裡的並不重要,關鍵是《梁祝》反映了中國人某一階段的婚姻模式。遠古的時候,越地的女性都比較剛烈,魏晉南北朝時北方的文化向南方轉移以後才有了《梁祝》,從剛烈走向柔和,向儒學發展。所以《梁祝》文化實際上反映的是一種社會轉型期之間的新的婚姻文化模式,和人們對兩性祈求的心理,表達了對愛情的忠貞和生死不渝的情感,這是典型的中國男女兩性之間的無形的口頭的關系。
無形的口頭模式其實相當多,不僅在中國,在國外也是。我有一個學生在澳大利亞學習,請當地老師來家裡吃飯。其中有一道湯,老師喝完覺得很鮮。問他是什麼,他說是野鴨子。老師大吃一驚,馬上說澳大利亞抓野鴨子是犯法的。學生恍然大悟,說下次一定注意。可沒料到過了三天,一張罰款單來了,動物保險委員會罰他5000澳元,把他一年半勤工儉學的錢全罰走了。在中國看來這個老師有問題,鴨子也吃了,還告狀?但在澳大利亞,這樣做是很正常的,老師不告發反而有問題。這也是一種文化模式,我們現在更要關注這種文化模式。
譬如日本也有它獨特的文化模式,像櫻花情結:在日本一到櫻花要開的時候,整個國民都會很興奮。2000年我在日本民國大學當教授,剛好遇上櫻花節,天很冷,但是櫻花開的時候,櫻花樹下擠滿了日本人。當地氣象預報還會每天報道櫻花的開放凋謝情況。外國人對櫻花的感覺是不太艷麗,但是日本人就感覺到櫻花和自己的生命差不多,不求生命的長短,而是求生命的燦爛。日本的武士道、談情說愛都和這個有聯系。渡邊淳一的《失樂園》,情節很簡單:中年男子外遇一個少婦,兩家的家庭條件都很好,但兩人想結合在一起。開始雙方家庭都不同意,後來終於離成了,兩個人可以自由自在地住在一起了,結果卻在做愛過程中自殺了。這就是日本典型的生命文化,在他們看來,生命、愛情不在於長短,而在於能不能達到最高點。他們感到把各種困難都排除的時候,他們的愛情是最輝煌的,如果再相守下去,兩人感情溫度肯定會下降,所以還不如在愛情至高點死去,最美好的就成了永恆。所以他們把櫻花當作生命的象徵。
民俗在歷史上
利用民俗這種文化模式對國家進行管理,這在中國古代就有了。漢代史學家曾說:「為政之要,辨風正俗,最其上也。」要正確處理風俗,駕馭它以為統治服務。各個朝代都有相應的措施,效果和對現代影響比較大的就是清朝滿族的措施——滿漢一體化的政策:第一是提倡孝道。原來滿族人孝道的概念比較薄弱。清前期的歷史總好像是隱隱諱諱的,特別是關於順治帝的母親。實際上歷史的真實恐怕不會像現在的文人所寫的那麼曲折纏綿。習俗上他的母親應該是嫁給了他的小叔子。滿族不僅在婚姻觀念與漢族有較多的不同,其它文化習俗方面與漢族有更大的差別。
過去,我們的歷史教材上沒有關注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後來清政權是怎麼穩定下來的?根據國外的研究來看,當時的滿族就是利用滿、漢族的文化模式來整合對待漢人的。他們把兩個文化模式交融。比如說,當時是亂世,不能提倡忠,只能提倡孝。清前期的皇帝無一例外地提倡「孝」。假如你們熟悉中國歷史和文學史的話,應該知道李密的《陳情表》,就是拿著「孝」來作擋箭牌,不願出去做官。所以「孝」文化模式,往往成為中國亂世時期,統治者治理國家的一塊牌子。
第二,清統治者採取了同漢族人的婚姻文化模式。就是不能強搶,要明媒正娶。不僅如此,滿人娶漢女還要向上級報告。相反,漢人娶滿族的女孩,不用打報告,只要按照漢人的六禮娶回來就可以了。所以事實是,當時滿族人只有三十多萬,而漢族人有近一億。後來滿族還是統一了整個中國,這就是歷史事實。當然,清統治者在某些方面也堅持了他們自己的文化模式,比如發式方面。因為滿族人認為頭發是天和人相互溝通的載體,所以一定要堅持滿族人的習慣,出現了「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慘烈的文化整合。由此,這種綜合了滿漢兩族文化模式統治了中國至少三百年。
民俗是民眾群體反復積淀構成的,是一個民族共同文化的共同感,是無意識和有意識、理性和非理性的交織,是國家思想和文化的原型和起點。民俗行為規范背後的思考原型,對人類的思想和民族的發展影響很大。我們過去對自己民族民俗上的研究不夠,應該從民族心理因素上考慮,真正地把它內在的東西挖掘出來。民俗說到底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的生命。一個人的生命有兩種,一個是生物生命DNA,
㈡ 澳大利亞駐北京大使館中秋節放假安排
澳大利亞駐北京大使館中秋節放假安排在10月1號到10月3號,共三天。一般來說各國使館都會放假,請大家提前安排好簽證辦理計劃。國內簽證中心放假時間,10月1日至3日(國慶節與黃金周),假期期間避開遞交窗口簽證(紙簽一年、三年)、生物採集等窗口業務。
澳洲移民部門十一黃金周期間,無公共假期,但10月1日是澳洲傳統勞動節和女王生日,部分政府部門休假。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
㈢ 在澳大利亞看 中秋節 時的 月亮也是圓的嗎!
也是圓的。同一天的月相對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一樣的。
㈣ 小朋友問我為什麼澳大利亞的陸克文沒有三令五申要過風清氣正的中秋節,怎麼解釋清楚
因為澳洲沒有中秋節,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澳洲人不會以中秋節為借口送禮什麼的。就算是聖誕節,澳洲人也只是家長給孩子買點禮物而已,公司領導與下屬不存在過節就送禮一說。
雖然,澳洲有很多華人移民過去,但是在政治界還是鬼佬的天下,或者說是澳籍的人,他們是不過中秋節。只有少數政治領袖為了搞好華人之間的關系會出席一寫華人舉辦的中秋晚會,但是也跟酒會差不多,象徵性的吃一點月餅。
㈤ 中秋節了,可以帶月餅去美國嗎
不可以的。
美國海關規定,所有肉類都不能帶,月餅、尤其是裡面有鹹蛋黃的月餅不能帶進;水果、蔬菜不能帶,連果皮也不行。所以出境前了解清楚目的國禁止哪些物品攜帶出入境是很有必要的,詳細信息也可閱覽該國家的海關網進行查看。
美國海關規定,所有肉類都不能帶,月餅、尤其是裡面有鹹蛋黃的月餅不能帶進;水果、蔬菜不能帶,連果皮也不行。所以出境前了解清楚目的國禁止哪些物品攜帶出入境是很有必要的,詳細信息也可閱覽該國家的海關網進行查看。
(5)澳大利亞留學生如何過中秋節擴展閱讀:
1、據統計,韓國、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德國、法國、丹麥、西班牙、比利時、匈牙利、瑞典、瑞士、俄羅斯、墨西哥、巴西、哥倫比亞、卡達、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明令禁止收寄月餅。雖然有些國家允許月餅入境,但對月餅的原材料、產地、檢疫證明等作出了嚴格的限制。
2、美國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實施安全監管范圍很廣。例如對於處方葯的還對監管就涉及它的每一個方面,從葯品測試、製造、標簽規范、廣告、市場營銷、效用直到葯品安全。對於化妝品的管理則限於標簽規范和安全。該局對於大部分產品的監管行為是基於一系列公開的標准,同時輔以一定數量的儀器檢查。
㈥ 老外是如何過中秋節的
思念、祝福、祈禱、浪漫千百年來,人們看到了事物,想到了事物,把自己的感情放在了永恆的月亮上。此刻,我們沐浴在和我們祖先一樣的月光下,而那些遠離家鄉的人,比如親戚、朋友、戀人和陌生人,都仰望著同一輪明月。
事實上,許多國家都有類似於中國傳統中秋節的節日。月球賦予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盲目思考。月圓時,想到古人,想念家鄉,仰望月亮,是一種很感性的文化趣味。月亮代表著永恆的和平與純潔,所以全世界的人都願意崇拜它,贊美它,相信它。
㈦ 假如你叫李華。你的筆友lucy在澳大利亞,她來信詢問有關中國人過中秋節的情況,根據下面的要點提示,回信介
Dear Lucy.
I am very happy to receive your letter in which you ask about Chinese Moon Festival. Let me tell you briefly about it.
It is on the 15th of the 8th lunar month. At this time of the year, it is just in the middle of the autumn that is why it is also translated as the Mid-Autumn Festival. On the 15th day, there is a full moon. Chinese people always consider that the moon is the most perfect than any other days of the year.
The Moon Festival is an occasion for family reunions. The full moon the symbol of the happiness for the whole family. When the moon rises, families get together and watch the moon, eat moon cakes and fruits that are in season.
Moon cake is the traditional food for the occasion. They are normal round in shape which ensemble the shape of the moon.
My family celebrates the Moon Festival each year with my parents, grandparents and my sister. When we watch the moon, we eat the moon cake and my sister and I would recite some classic poems and my grandma would tell the legendry story of the beautiful woman called Chang Er who flew to the moon.
I hope that one day you come to China and the time of the Moon Festival and I believe that you will have a great time to experience Chinese culture.
Yours truly,
Li Hua
㈧ 英語作文假設你叫Daming,你的澳大利亞朋友Tony想了解請你給他寫一封信,介紹中國認識如何慶祝中秋節的
Lunar Calendar is the Mid-Autumn Festival, also known as May evening, autumn Festival or Mid-Autumn Festival, is popular in China and many nationalities -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estival countries. Mid-Autumn Festival began in the Tang Dynasty, influenced by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Mid East and some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 local overseas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 month there since ancient times, moon, worship, eat moon cake and enjoy the sweet-scented osmanthus, osmanthus drink wine, and other practices, has spread and unremitting. Mid-month round to Mega Man's reunion, the sustenance miss home, miss the pro-touched, praying for a good harvest, happiness, becomes rich,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㈨ 中秋節如何過
傳統的中秋佳節很快就要來了!對於生活在都市裡的人們來說,中秋節怎麼過最有滋味?是回鄉探母感受親情、是互送祝福放飛許願燈,還是呼朋喚友賞月在路上……近日,數十名讀者撥打晚報熱線96333說出自己過中秋的想法,本報精選了4個過節方案,希望能激發出你的一點靈感。如果您有夠新奇的想法,不妨撥打本報新聞熱線96333,讓您身邊的朋友和讀者也能夠借鑒這些想法,過一個有創意、終生難忘的中秋。最浪漫 穿上漢服祭月感謝月老潘振斌和女友許怡是一個民間漢服協會的會員。去年中秋節,他們因一起參加天心公園「相約天心」拜月祈福會而相識,兩人一見傾心。「在相識一周年的紀念日,我們當然要感謝月老牽紅線啦。」潘振斌開心地說,今年中秋節,他們會與協會的朋友們一起去嶽麓山,以最傳統、虔誠的方式祭月。他們將穿上漢服,設好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葡萄、桂花酒等祭品。在月亮的清輝下,依次拜祭月亮,再由主祭人切開團圓月餅,大家分食,把酒當歌。「待到『月上柳梢頭』,我和女友自然要『人約黃昏後』啦!」最科技 製作動漫手機彩鈴傳祝福李暉君是中南大學的大一新生,剛離開家鄉吉林,對家鄉的親人、朋友滿是思念。在異鄉的第一個中秋節該怎麼過,他已經在腦子里盤算。這幾天,他打算和同學們一起動手製作一個恭賀中秋的FLASH動畫,中秋節期間在QQ空間上滾動播放,讓親朋好友都看到誠摯的祝福。「我還會在空間貼上我在學校軍訓的照片,讓爸爸媽媽看看我的颯爽英姿!」湖南大學的肖大為說,他打算下載一個中秋節的彩鈴,每一次鈴聲響起,都能給親人、朋友送上祝福。最閑適 全家人去千島湖泛舟賞月「中秋節天氣不冷也不熱,最適合全家一起出遊。」長沙籍的武漢大學學生文小竹說,中秋節她不會回家,爸爸媽媽將從長沙趕到武漢和她團聚,全家人一起游武漢、赤壁。從小就熟讀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文小竹,十分嚮往「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壯景。她憧憬著,白天去長江邊,感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情;晚上去千島湖,享受泛舟賞月的浪漫。最風雅 三代同堂爭當「朗誦達人」74歲的齊雙林一家三代,都是本報的忠實讀者,今年全家人報名參加了晚報讀者節的「朗誦達人」活動。中秋節,一家老少11口人將齊聚一堂,齊老打算在樓頂搞一次賞月朗誦比賽。「我們會來個擊鼓傳花,拿花的人就要表演節目。」每個人都要表演詩歌朗誦的規定節目,為「朗誦達人」活動做准備。記者問起齊老准備得如何,他即興朗誦了一首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 」
㈩ 澳大利亞的老師來我們班 聽課 請制定一個活動流程,要關於 中秋節的 能體現 中國文化特色 還要活躍課堂
中秋起源
中秋節是遠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晉時亦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將中秋與儲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吳自牧《夢梁錄》說:「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雲:「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也是孝敬父母的日子!別忘了多關心爸爸媽媽一點!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 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 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 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 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