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一次世代大戰日本是否入侵澳大利亞
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沒有入侵澳大利亞。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澳大利亞是英國統治下的自治領土,其外交、國防事務均受到英國控制,英國對同盟國宣戰後,澳大利亞作為英國領地自然也被捲入戰爭,其軍隊被調到歐洲加入英軍行列,參加對同盟國的戰爭。
一戰後的1931年12月11日,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認各自治領與英國地位平等,外交獨立,國防自主,只是通過共同對英王效忠而聯系在一起,構成英聯邦。從此,澳大利亞才實際獨立,不過二戰時,基於共同的利益,澳大利亞軍隊還是同英國軍隊一道,加入盟國對軸心國作戰。
1941年12月7日晨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接著對日宣戰的有:中國、自由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澳大利亞參戰,主要是應對日本吞並野心。
日本在取得初步勝利後決定擴大戰果,認為澳大利亞可能被美國和英國作為反攻基地,因此必須破壞它同英美的聯系。澳的二戰戰史就是防衛不要被日本侵佔,因此很快澳大利亞從名義上的參戰直接進入實質性的戰爭狀態。
當時美國參戰是英國渴望已久的。丘吉爾甚至一度指使情報人員挑撥美德關系。所以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最開心的莫過於英國,整個世界戰場格局發生實質性變化。澳大利亞很容易的看的出有利可圖,這也是其全面參戰的一個重要原因。
Ⅱ 二戰時德園戰領的國家有澳大利亞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沒有佔領澳大利亞,而澳大利亞作為英聯邦成員對德國日本及義大利宣戰,組織軍隊在歐洲在北非在東南亞作戰。
Ⅲ 美國向哪些國家宣戰
美國在二戰期間,曾向德國、日本、義大利宣戰。
對伊拉克:海灣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於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局部戰爭。
對越南: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共產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又稱越共)的一場戰爭。其發生在冷戰時期的越南(主戰場)、寮國、柬埔寨。
對朝鮮:朝鮮戰爭原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韓之間的民族內戰,後分別支持朝韓雙方的美國、蘇聯、中國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戰爭。1950年6月25日,朝鮮得到蘇聯默許不宣而戰進攻韓國,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爆發。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佔了韓國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南非、盧森堡)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並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38線一帶。
近來,美國執意派遣軍隊進入我國的南沙群島等附近海域,嚴重的對我國的領域構成威脅,違背了海洋公約。
Ⅳ 二戰日本侵略澳大利亞
這是萬萬不可能的,你的意思好像是說,日軍不去攻打中國,印尼,緬甸,美國,直接去攻佔菲律賓,幾內亞,還有澳大利亞,以至於,可以形成一個從北海道到南半球的超級海洋帝國!
日軍發動這樣戰爭的原因在於掠奪大量的資源!而當是資源豐富,經濟落後而又臨近的國家那就是中國,所以要攻打,那隻能是中國,再說澳大利亞,資源也是豐富,但是澳大利亞和英美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澳大利亞是英國的一個自治領),更何況,從北海道到南半球這樣一條漫長的戰線,以日本那樣的小國怎麼能確保其安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那時候也是有美軍駐守的!這樣美英在西太平洋的利益就無法保障!他們能袖手旁觀嗎?
所以,如果單方面地說,不考慮第三國,日本肯定可以搞定澳大利亞,但是戰爭不可能是單純的兩國之間的戰爭,我們不能忽略國際因素!
好像有個電影叫《絕地抗戰》是講澳大利亞軍隊和日軍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戰爭!
Ⅳ 關於二戰中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
自治領的權利是逐步擴大的,總體來說對於其內政擁有幾乎完全的決定權,而修改由英國制定的憲法則需要英國批准(不過英國政府幾乎每次都批准了)。
1939年,英國向德國宣戰,但其自治領卻有不同反應:
澳洲沿用舊制,認為法律上澳洲已自動向德國宣戰,無須另行宣布
紐西蘭宣布若英國開戰,紐西蘭便參戰
加拿大即時召開緊急國會會議,通過向德國宣戰(此做法雖然結果與澳紐的做法一樣,但法律上加拿大卻獨立行使了宣戰權,自行向德國宣戰)
南非在數星期後才由國會通過向德國宣戰
愛爾蘭宣布保持中立,並根據1938年與英國的協議要英軍撤出愛爾蘭(愛爾蘭由此至終在二次大戰時保持中立, 沒有參戰)
各自治領參戰時候使用各種的旗號,獨立指揮。
1942年,有過澳大利亞單方面從緬甸撤軍的故事。
在1945年9月2日受理日本投降的時候,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代表也參加了受降儀式,並在日本的降表上簽字,各國也都簽署並通過的《舊金山合約》
一戰的時候英國在未知會各自治領的情況下,代表各自治領對德宣戰,還引起過各自治領的不滿
Ⅵ 澳大利亞、加拿大這些國家有沒有發生過內戰
澳大利亞在5萬年前已有人類的足跡,今天澳大利亞原住民的祖先在當時已從東南亞移居澳大利亞。從17世紀開始,歐洲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陸續到達此地。1770年英國人正式宣布擁有澳大利亞的主權。1788年1月26日,英國航海家阿瑟·菲利普率領首批移民在悉尼定居,並且在悉尼升起了英國國旗,澳大利亞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在此後的一段時間里,澳大利亞一度是英國的罪犯流放地,直到1851年發現金礦後,自由移民才開始激增。到19世紀末,英國已先後在澳大利亞建立了6個殖民區。
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各殖民區改制為州,組成澳大利亞聯邦,成為大英帝國內的聯邦或自治領,因此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澳大利亞君主」是國家元首。根據澳大利亞聯邦法律,澳大利亞君主就是「英國君主」。1931年,澳大利亞獲得內政與外交的獨立自主權,成為大英國協內的獨立國家。1986年,英皇伊麗莎白二世在澳大利亞簽署了《與澳大利亞關系法》,該法規定澳大利亞最高法院享有終審權,英國法律對澳大利亞不再有效。1999年澳大利亞舉行全民公投表決是否應改用共和體制來取代現有體制並且直選總統為國家元首,最後被否決。
澳大利亞歷史年表
1768年 英國庫克船長(Captain James Cook)乘坐「奮進號」從英國出發前往大溪地(Tahiti)
1770年 庫克船長發現澳大利亞東部,並佔領及命名為大英
霍巴特城1797年 麥卡琵(J. Macarthur)由好望角將美麗諾羊(Merino sheep)引進澳大利亞
1804年 霍巴特城建立
1813年 首次引進貨幣 - 有孔錢幣及銀幣(mp)
1829年 西澳被吞並,成為囚犯流放地
1851年 新南威爾士的貝瑟斯特及維多利亞的巴拉瑞特發現金礦
1862年 史都特(John Stuart)成為第一位穿越澳大利亞南至北的探險家
1868年 最後一批囚犯被運送至西澳
1873年 歐洲人首次見到烏魯汝,Uluru (Ayres Rock,愛麗斯岩)
1901年 澳大利亞聯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成立,白澳政策及移民限製法被通過
1914-1918年 澳大利亞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澳大利亞航空公司1920年 澳大利亞航空公司(Qantas)國內航線成立
1921年 伊迪斯科文(Edith Dircksey Cowan)成為澳大利亞首位女性國會議員
1927年 第一次澳大利亞聯邦會議於堪培拉臨時國會大廈舉行
1932年 悉尼海港大橋啟用
1933年 西澳公投表決脫離英國獨立,但遭國會否決
1939-1945年 澳大利亞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0年 第一輛澳大利亞製造的汽車面世
1948年 霍頓(Holden)為第一輛完全澳大利亞自製汽車
1956年 墨爾本奧運會
悉尼歌劇院1967年 經過公投後,通過廢除原住民法律歧視
1973年 悉尼歌劇院啟用
1976年「Advance Australia Fair」 成為澳大利亞國歌
1986年 宣布澳大利亞法案(Australia Act),正式脫離英國獨立
1988年 澳大利亞200周年國慶-堪培拉新國會大廈啟用
1996年 霍華德當選澳大利亞總理任職至今
2000年 悉尼主辦奧林匹克運動會
加拿大
從16世紀起,加拿大淪為法、英殖民地。1756—1763年期間,英、法在加拿大爆發「七年戰爭」,法國戰敗,將殖民地割讓給英國。1848年英屬北美殖民地成立了自治政府。1867年7月1日,英國議會通過「不列顛北美法案」,將加拿大省、新不倫瑞克省和諾瓦斯科舍省合並為一個聯邦,成為英國最早的一個自治領,稱加拿大自治領。此後的1870年至1949年,其他省也陸續加入聯邦。1926年英國承認加拿大的「平等地位」,加拿大始獲外交獨立權。1931年,加拿大成為英聯邦成員國,其議會也獲得了同英議會平等的立法權。1967年魁北克人黨提出了要求魁北克獨立的問題,1976年該黨在省選舉中獲勝。1980年魁北克就獨立一事舉行了公民投票,結果反對者居多,但該問題並未最後解決。1982年3月英國上院和下院通過《加拿大憲法法案》,4月法案經女王批准生效,加拿大從此獲得了立法和修憲的全部權力。[1]
Ⅶ 第一次世界大戰都有那些國家參戰!
主要參戰國:
協約國
·塞爾維亞王國
·俄羅斯帝國
·法國
·比利時
·大英帝國與其殖民地
·日本
·黑山
·義大利王國(1915年5月,義大利退出三國同盟,加入協約國)
·羅馬尼亞
·希臘
·美國
·中國等
同盟國
·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
·奧斯曼帝國
·保加利亞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Central Powers)和協約國(Allied Powers)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是同盟國,英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比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Ⅷ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哪幾個國家攻擊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8)哪個國家對澳大利亞宣戰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經典戰役
一、珍珠港海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線就是珍珠港海戰,當時日本車了一起偷襲美國珍珠港事件,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上空轟炸,美國不得不捲入二戰中來,成為同盟國的一員。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偷襲了珍珠港,美國軍隊毫無防備,損失慘重,被炸毀188架飛機,受損建築不計其數,有兩千多人死亡,對美國而言,是一個巨大的震駭,幾天後,納粹德國、義大利同時想美方宣戰,美國迅速做出反應。
二、諾曼底登陸
1944年6月6日,英美兩國軍隊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底,連續攻下基座堅城,跟著200多萬聯盟國大軍勢如破竹,成功開辟了歐洲大陸的第二戰場,諾曼底戰役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
諾曼底登陸前一天,空降兵大規模轟炸,諾曼底戰役持續了超過2個月,最終盟軍勝利,解放了巴黎,宣告諾曼底戰役結束,成為二戰中的關鍵性戰役。
三、庫爾斯克會戰
庫爾斯會戰是二戰中決定性戰役之一,主要是蘇聯與德國之間的對壘,也是二戰中最大的坦克會戰,爆發在前蘇聯的庫爾斯克,是一場大型的作戰。
庫爾斯克戰役是蘇德戰爭的分水嶺,戰爭之後,德軍完全喪失了戰略方面的主導權,而蘇聯在戰爭中形成一道堅挺的展現,紅軍也從這里全面進攻,所以說庫爾斯克會戰是二戰最後一個關鍵點。
四、湘西會戰
湘西會戰也叫做雪峰山戰役,當時中國的抗日戰爭已經接近尾聲,是最後一次會戰,1945年,日本侵略者為挽救自己的敗局,進行困獸之斗,中日雙方共投入兵力28萬,戰線長達200多公里。
Ⅸ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分別是哪些國家發起的
1、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發起的,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組成的軸心國與俄國,法國等國的協約國之間為了爭奪殖民地而引發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
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2、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1、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的分贓不平衡的帝國主義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盡管塞爾維亞是為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它所從事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的性質,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集團和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集團,在主要戰區展開的生死搏鬥,這場戰爭,各方都大量使用現代化戰爭裝備,以給敵人最大的殺傷,戰況空前慘烈,人員傷亡慘重。
1918年,美國總統威爾遜發表《十四條和平宣言》,德、奧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空前的浩劫,給參戰各國帶來巨大的災難。大戰歷時4年,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捲入戰爭,傷亡人員3000萬,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另一方面,戰爭促進了亞非民族獨立國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覺醒。
2、第二次世界大戰促成了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制度的創建,根據雅爾塔會議協定,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餘項維和行動。聯合國先後組織制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鼓舞下,亞非拉地區掀起了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高潮。首先,在亞洲的東部,中國、越南、朝鮮革命的勝利,推動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50年代中期,民族解放運動擴展到中東、北非 。
50年代中期到 60年代以來,民族解放運動的中心在非洲,到80年代初除南非種族主義政權外,非洲國家幾乎都取得獨立。拉丁美洲戰後民族運動也在深入發展,其中1959年的古巴革命勝利,影響尤為重要。60年代以來, 亞非拉總共有104個民族獨立國家,其中新獨立國家達69個。
這一系列斗爭的勝利摧毀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結束了幾百年的殖民統治,深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民族獨立國家的普遍出現為發展中國家走上世界舞台奠定了基礎 。
Ⅹ 二戰時,大洋洲戰場,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都是與哪國為敵
日本。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日本的勢力范圍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亞等,日本常常從印尼出發襲擊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當時作為英聯邦的一員在北非參與抗擊德國納粹,在大洋洲戰場抗擊日本法西斯,而紐西蘭同樣也參與了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