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凡爾賽和約中澳大利亞為什麼能瓜分德國的殖民地
澳大利亞1901年成立聯邦,雖然還沒有獨立,但實質上已經是一個獨立政權了
2. 澳大利亞以現在的國際形勢,會與中國開戰嗎
如果美帝國帶領他的一幫狐朋狗友來攻打中國,澳大利亞有可能充當馬前卒。
3. 澳大利亞為什麼跟著美國
美國這個「世界警察」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了,身邊小弟更是數不勝數,狐假虎威的跟在後面的真是不少。其中有一個特別特別「忠心」的國家,什麼事都要插上一腳,只要是美國要做什麼事還沒說完,這個國家就開始行動了,這么「忠心耿耿」的國家還是一個大國,自己獨佔了一片大陸,沒錯就是澳大利亞。
很難理解,澳大利亞有廣闊的領土,有安全的地緣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自己不好好享受卻總是跟著美國混,二戰過後,美國發動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反恐戰爭,澳大利亞全都參與了。很多時候,即使沒有明顯 利益,就為了表忠心,不考慮背後的風險,只要美國一吭聲,澳大利亞都會自己帶人帶錢隨叫隨到。
看看這奇葩的民族性格是怎麼來的?
看世界地圖,澳大利亞的位置距離亞洲的南部很近,雖然自己獨佔一片大陸,但是究其本質它就是一個島國,國家安全可以說是高枕無憂的,這個世界只要美國不打他,他就沒什麼事。不管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發生什麼事,幾乎跟它都沒什麼直接關系。如果把澳大利亞比作一個人,那他其實是很孤獨的,這種孤獨感造就了他喜歡熱鬧,哪裡有事都喜歡去插一腳,成了他的文化,所以澳大利亞在世界上要狠刷存在感,生怕有一天世界忘了它的存在!
澳大利亞是英聯邦的成員國,在歷史上除了很少的土著外都是英國流放過來的罪犯組成,他為什麼不跟著英國混卻投靠了美國,這要從二戰說起,二戰時期澳大利亞被日本嚇得不輕,而英國在那時候自身難保,當然無暇顧及這千里之外的「流放之地了」反觀美國展現出強大的實力,並且年輕力壯,「大英帝國」戰爭後已經是明日的黃花了。並且習慣了跟隨一個強國的戰略此時最好的選擇就是轉投美國,找個新的依靠也就順理成章了。
自從投靠到美國麾下以後,與美國的關系已經越來越密切,政治經濟軍事都離不開美國,對於澳大利亞來說與最強大的美國結盟可以獲得軍事上的安全,利用美國的海上霸權保護海洋通道,畢竟島國對海洋是很重視的。在經濟上利用關系好的便利可以無障礙的進入美國市場,這樣把自己綁在美國這艘大船上。與此同時收到好處肯定得付出一些東西,那就在國際問題上與美國保持一致,軍事上給美國提供基地和直接派軍隊參與行動等等。
由此可見,澳大利亞這個美國的跟班是會一直繼續下去的,除非哪一天「大哥」不在了,這小跟班才會有別的想法。其實澳大利亞跟著美國到處惹是生非實在是沒得到多少利益,還給自己找了一堆的麻煩。
對於美國也非常需要澳大利亞這個國家,澳大利亞是處在東方的西方國家,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重要支點。亞洲地區很多新興國家政治經濟不斷崛起,亞太地區,印度洋地區日益重要,澳大利亞的地緣位置越來越重要,美國也越來越需要這個支點。
「大哥」和「小弟」都相互需要,這樣的路還會繼續,但是有一天「大哥」不在了,這「小弟」該去向何方呢?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就不好了!
4. 澳大利亞為什麼這么囂張
澳大利亞是一個海上國家,四面環海,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國土覆蓋一整個大陸的國家,同時是一個多元文化移民國家。
二、上面說到,澳大利亞居民多數是移民過來的,多是以前英國侵略者的後裔,所以多多少少都有些罪惡的種子。如今跟中國叫板不過是刷存在感,綁架我們,料到我們是仁義之邦,也不會對他們怎麼樣。
三、種族主義和文化歷史。以前澳大利亞就依附美英來討伐我們中國和蘇聯,如今這種想法仍存,說到底,還是看不起我們。
以上都是網上總結個人歸納,資料僅供參考。
5. 澳大利亞的軍事力量怎麼樣
澳大利亞軍力
面積768.23萬平方千米。人口1929.2萬人(其中,13~17歲男69.2萬人,女65.4萬人;18~22歲男68.3萬人,女64.9萬人;23~32歲男150.3萬人,女145.6萬人)。國內生產總值3990億美元(1999年)。國防費71億美元(2000年國防預算)。粗鋼835.6萬噸(1998年)。原煤2.41億噸(1995年)。原油1.95億桶(1996年)。天然氣310億立方米(1998年)。發電量1734.04億度(1995年)。糧食3176萬噸(1998年)。海運能力,商船(載重100噸以上)695艘,總載重量385.73萬噸(1999年)。民航能力,固定航班機場400處,客運量719.17億人千米、貨運量18.36億噸千米(1999年)。
國防體制
總督為武裝力量總司令。國防委員會是最高軍事決策機構,由國防部長擔任主席。國防部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機構。國防軍司令為軍隊最高領導人,是國防部長的首席軍事顧問。武裝力量由現役部隊和預備役部隊組成,分陸、海、空三個軍種。
領導人物
總督兼武裝力量總司令威廉·帕特里克·迪恩(1996年2月上任)。總理約翰·溫斯頓·霍華德(1998年10月連任)。國防部長彼得·里思(2000年12月上任)。國防軍司令克里斯·巴利上將(1998年4月上任)。
武裝力量
兵力 現役部隊5.06萬人。
陸軍 2.415萬人
編有1個地面部隊司令部,1個聯合部隊司令部,1個特遣部隊司令部,1個後勤部隊司令部,1個裝甲團,2個偵察團,1個特戰團,6個步兵營,1個突擊營,2個裝甲輸送車中隊,3個炮兵團,1個防空團,1個工程兵團和2個航空團。
主戰坦克:「豹」lA3型71輛
步兵戰車:M-113型46輛
裝甲輸送車:M-113型463輛,AS-LAV-25型111輛。
牽引炮:105毫米350門,155毫米35門。
迫擊炮:81毫米296門
無坐力炮:84毫米577門,106毫米74門。
地空導彈:「輕劍」19部,RBS-70型17部。
飛機:「空中大王」200型4架,DHC-6型2架。
直升機:共123架,其中UH-1H型25架為武裝直升機。
兩棲艦艇:15艘。
海軍 1.25萬人(含航空兵)
編有1個近海司令部,1個支援司令部,1個訓練司令部,6個海區司令部和4個海軍基地。
潛艇:「科林斯」級3艘
導彈驅逐艦:「佩思」級1艘。
導彈護衛艦:「阿德萊德」級6艘。
護衛艦:「安扎克」級2艘。
巡邏艇:15艘。
掃雷艇:4艘。
兩棲艦艇:9艘。
支援及勤務船:13艘。
海軍航空兵 990人
編有1個反潛直升機中隊,2個運輸/救援中隊。裝備武裝直升機16架,運輸/救援機18架。
空軍 1.395萬人
編有2個攻擊戰斗機兼偵察機中隊,3個戰斗機兼攻擊機中隊,8個戰術訓練機中隊,2個海上偵察機中隊,7個運輸機中隊。作戰飛機148架。
攻擊戰斗機/偵察機:F-111型35架,EP-3C型2架。
戰斗機/攻擊戰斗機:F/A-18型71架。海上偵察機:P-3C型17架,TAP-3B型3架。
運輸機:C-130型24架,波音707型5架。DHC-4型14架。「獵鷹」900型5架,HS-748型10架,B-200型2架,B-1900D型1架。
前方指揮引導機:PC-9A型3架。
教練機:84架。空地和空空導彈若干枚。
預備役部隊
2.02萬人,其中陸軍1.745萬人、海軍950人、空軍1800人。
准軍事部隊
海關總局裝備有海上偵察機13架、直升機1架、小船6艘。
兵役制度: 實行志願兵役制。
駐外兵力
駐馬來西亞(「5國聯防」組織)約148人,包括1個步兵連及1個空軍分遣隊。駐巴布亞紐幾內亞38人。此外,2000年參加聯合國駐東帝汶維和部隊1601人,約有206名軍事觀察員和停戰監督小組人員在東帝汶、埃及、中東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
外國駐軍
美國海軍40人、空軍260人。紐西蘭空軍47人及攻擊戰斗機6架。新加坡駐軍230人(建有1所飛行訓練學校,配有S-211型飛機27架)。
6. 日本向美英兩國宣戰,為什麼34天後對荷蘭宣戰
1942年1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盟軍在遠東的局勢可以用「糟糕透頂」來形容,香港、馬來亞相繼淪陷,菲律賓也僅剩下巴丹半島在苦苦支撐,日軍繼續南下的勢頭越來越明顯,其前鋒已逼近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形勢危急。
對日本來說,南下作戰的終極目標,就是奪取荷屬東印度的石油,實現自給自足。除此以外,還有更深層的考慮,將其與馬來亞、菲律賓等群島連成一線,可以構築拱衛本土的、所謂的「絕對防禦圈」。因此,攻佔荷屬東印度,志在必得。
也就是說,盟軍司令部的工作效率低下,各國軍隊各干各的。尤其是海軍,一旦有風吹草動,除了荷蘭,其餘三國海軍都可以根據戰場情況,隨時准備「溜號」。可以說,一邊志在必得,另一邊毫無鬥志,仗還沒有打,四國聯軍的敗相已露。
未完待續,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7. 二戰日本侵略澳大利亞
這是萬萬不可能的,你的意思好像是說,日軍不去攻打中國,印尼,緬甸,美國,直接去攻佔菲律賓,幾內亞,還有澳大利亞,以至於,可以形成一個從北海道到南半球的超級海洋帝國!
日軍發動這樣戰爭的原因在於掠奪大量的資源!而當是資源豐富,經濟落後而又臨近的國家那就是中國,所以要攻打,那隻能是中國,再說澳大利亞,資源也是豐富,但是澳大利亞和英美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澳大利亞是英國的一個自治領),更何況,從北海道到南半球這樣一條漫長的戰線,以日本那樣的小國怎麼能確保其安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那時候也是有美軍駐守的!這樣美英在西太平洋的利益就無法保障!他們能袖手旁觀嗎?
所以,如果單方面地說,不考慮第三國,日本肯定可以搞定澳大利亞,但是戰爭不可能是單純的兩國之間的戰爭,我們不能忽略國際因素!
好像有個電影叫《絕地抗戰》是講澳大利亞軍隊和日軍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