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的活化石有哪些及讀音

澳大利亞的活化石有哪些及讀音

發布時間:2022-04-24 11:19:24

Ⅰ 你還知道哪些「 活化石 」

1、銀杏

銀杏樹又名白果樹,古又稱鴨腳樹或公孫樹。遠在二億七千多萬年前,銀杏的祖先就開始出現了,和當時遍布世界的蕨類植物相比,它還是高等植物。到了一億七千多萬年前,銀杏已和當時稱霸世界的恐龍一樣遍布世界各地。

它們廣泛分布於中國的南部、中部、西部,向北直達今天的河北境內。和它同時代的動物,由於地質與氣候的強烈簸動基本上都滅絕了,而大熊貓能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

5、蟑螂

蟑螂(Cockroach) 蜚蠊目昆蟲的俗稱,亦稱「蜚蠊」。與其他昆蟲源起於泥盆紀,為腐食動物喜晝伏夜出,居住在洞穴內。經得起酷熱及嚴寒的考驗,至今分布相當廣泛。蟑螂是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蟲之一,曾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

根據化石證據顯示,原始蟑螂約在4億年前的志留紀出現於地球上。我們發現的蟑螂的化石或者是從煤炭和琥珀中發現的蟑螂,與你家櫥櫃中的並沒有多大的差別。億萬年來它的外貌並沒什麼大的變化,但生命力和適應力卻越來越頑強,一直繁衍到今天,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個角落。

6、紫蛙

紫蛙5年前在西印度被發現。專家認為,紫蛙之所以遲遲沒被人發現,是因為它們生活於地下,只會在雨季的時候現身兩周,其它時間一直過著隱身的生活。

紫蛙最顯著的特徵是其尖尖的口鼻部,它屬於一個僅存於塞席爾群島的蛙類。塞席爾群島大約在一億年前同印度分離。

Ⅱ 澳大利亞的自然資源有哪些

澳大利亞的自然資源有礦產和生物資源。

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石油和天然氣都很豐富,礦產資源至少有70餘種。其中,鋁土礦儲量居世界首位,佔世界總儲量35%。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鋁土、氧化鋁、鑽石、鉛、鉭生產國,黃金、鐵礦石、煤、鋰、錳礦石、鎳、銀、鈾、鋅等的產量也居世界前列

。同時,澳大利亞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煙煤、鋁土、鉛、鑽石、鋅及精礦出口國,第二大氧化鋁、鐵礦石、鈾礦出口國,第三大鋁和黃金出口國。

澳大利亞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據統計,澳大利亞有植物1.2萬種,有9000種是其他國家沒有的;有鳥類650種,450種是澳大利亞特有的。

全球的有袋類動物,除南美洲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由於環境穩定,所以特有地球演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古老生物種類,它們雖顯得原始,卻成為人類研究地球演化歷史的活化石。近幾十年來外來物種通過不同途徑進入澳大利亞,對本地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澳大利亞大陸地形特徵:

澳大利亞大陸地形特徵:東部大分水嶺縱貫南北,地勢東西高中部低。

澳大利亞大陸的地形可以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不同的地形分布區,澳大利亞大陸地處印度洋板塊內部。

因此很少有板塊運動而形成的高大地形,大陸內的山地高原形成的地質年代多十分久遠,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外力作用後,澳大利亞大陸地表相對起伏平原,整體海拔高度不大,平均海拔僅為350米左右。

澳大利亞大陸東部的地形單元是大分水嶺,貫穿南北走向與海岸線基本平行,總長度約為3000千米,寬度約為160至320千米左右,平均高度約為800至1000米。

其中海拔2230米的 科修斯科山是其最高山峰。大分水嶺是一列古老的山脈,在長期的外力風化侵蝕作用下,高度不斷下降,地表相對起伏較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澳大利亞

Ⅲ 活化石是什麼

活化石,可以模糊的講叫孑遺生物,是指任何生物其類似種只存在於化石中,而沒有其他現存的近似種類。這些種類曾經從主要的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並保留過去原始的特性。現存的一些古老的生物種類,屬非科學術語。
活化石定義是一般先發現化石再發現活體,或活體與確認的化石屬同一種且同時存在。
活化石是指物種起源久遠,在新生代第三紀或更早有廣泛的分布,而目前大部分物種已經因地質、氣候的改變而滅絕,這些現存生物的形狀和在化石中發現的生物基本相同,保留了其遠古祖先的原始形狀。且其近緣類群多數已滅絕,比較孤立,進化緩慢的生物便可稱為孑遺生物或活化石。
於是相應地就形成了一些延續了上千萬年的古老生物,同時代的其它生物早已絕滅,只有它們獨自保留下來,適應了現代的環境,生活在一個極其狹小的區域,被稱為「活化石」。
它們恰似軟體,保持著最原始的狀態,和最原始的魚類很相同,它們也吃些魚魚蝦蝦,最愛生活在海里。 六鰓鯊是在澳大利亞珊瑚海1400米深的水下被發現的。2006年「澳大利亞深海研究」項目團隊利用最新技術的遠程遙控相機對澳大利亞深海物種進行研究和拍攝,發現了大量怪異的深海物種,六鰓鯊就是其中之一。六鰓鯊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一種鯊魚,從兩億年前的侏羅紀時代起就沒再發生什麼改變。

Ⅳ 活化石的資料

有些動、植物曾繁盛於某一地質時期,不僅種類多,分布廣,而且還保留有大量的化石,但在某一時期後,幾乎絕跡,只有極少數種能生存下來,其殘存於現代個別地區的這類孑遺生物,稱為「活化石」。如裸子植物水杉,在中生代時廣布歐亞與北美,至新生代逐漸南移,極為繁盛。但在冰期中全部滅絕,僅有1種尚存在中國湖北省西部和四川省萬縣極小區域。直至1948年,才由胡先驌和鄭萬鈞正式命名為「水杉」。又如總鰭魚類,始見於泥盆紀,很長時間認為它在白堊紀末已絕滅,但1938年在非洲東南部海中,首次發現殘存的總鰭魚類矛尾魚,是世界聞名的1種活化石。我國現在的裸子植物銀杏、水松和哺乳動物大熊貓等,均被世界公認為珍貴的活化石。另一些在地史時期,曾廣泛分布而長期生存至今的動物,如腕足類的海豆牙等,也是活化石,但它們不是孑遺生物。總之,孑遺生物一定是「活化石」,但「活化石」不一定都是孑遺生物。
在中國被譽為「活化石」的動物有:國寶大熊貓、水中「活化石」中華鱘等

1、大熊貓

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份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隻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熊貓從分類上講屬於哺乳綱食肉目動物,但食性卻高度特化,成為以竹子為生的素食者。大熊貓主食竹子,也嗜愛飲水,大多數大熊貓的家園都設在溪澗流水附近,就近便能暢飲清泉。大熊貓性情溫順,一般不主動攻擊人或其它動物。大熊貓的視覺極不發達。

2、中華鱘

又稱鰉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於軟骨硬鱗魚類,身體長梭形,吻部犁狀,吻端尖,略向上翹。口下位,成一橫列,口的前方長有短須。眼細小,眼後頭部兩側,各有一個新月形噴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

中華鱘有一億多年的悠久歷史,如此古老魚類已經不多。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洄遊性魚類,最大的個體可以達到400-500公斤。平時,中華鱘棲息於北起朝鮮西海岸,南至我國東南沿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後,性腺發育接近成熟時,便成群接隊向長江洄遊,到達長江上游四川宜賓一帶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3.鱟

鱟(音讀「後」)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它可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被稱為活化石。人們曾發現了距今5億年前的鱟化後,它與早已滅絕的三葉蟲可是親戚呢。有人也稱它為馬蹄蟹,其實它與蟹沒有關系,倒是跟蠍、蜘蛛有親緣。鱟是節肢動物肢口綱劍尾目動物,現存有3屬4種,分布在美洲和亞洲部分沿海中。中國長江口以南東、南海沿岸、廣西沿海等地有它們的身影。鱟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鱟的身體分為三部分:最大的部分是頭胸部,然後是分節的腹部,再下邊是一根長長的尖尾刺。它的頭胸部側面有一對復眼,每隻眼睛是由若干個小眼睛組成。人們發現鱟的復眼有一種側抑制現象,也就是能使物體的圖像更加清晰,這一原理被應用於電視和雷達系統中,提高了電視成像的清晰度和雷達的顯示靈敏度。為此,這種億萬年默默無聞的古老動物一躍而成為近代仿生學中一顆引人矚目的「明星」。另外還有一對感受紫外線的單眼。它們也有一對鉗子,稱為螯肢,是專門捕食蠕蟲、薄殼軟體動物用的。它們可以背朝下游泳,但一般喜歡鑽進泥沙中並在泥里爬行。鱟生長得不算快,它們須要脫16次皮,經過9到12年的時間才達到成熟。人類一直就將鱟當作食物,它們的肉、生殖腺和卵都可食用。但是它們的血液中含銅量過高,所以多食會中毒。鱟的血液可用作醫用試劑。

鱟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它的血液是藍色的。這種藍色血液的提取物——「鱟試劑」,可以准確、快速地檢測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而致病;在制葯和食品工業中,可用它對毒素污染進行監測。

每當春夏季鱟的繁殖季節,雌雄一旦結為夫妻,便形影不離,肥大的雌鱟常馱著瘦小的丈夫蹣跚而行。此時捉到一隻鱟,提起來便是一對,故鱟享「海底鴛鴦」之美稱。

4. 鴨嘴獸

鴨嘴獸是卵生哺乳類動物,鴨嘴獸科。嘴扁平突出,狀似鴨嘴,身披獸毛,故名。腳五趾有蹼。象鳥一樣生蛋,又象哺乳類動物一樣給幼子餵奶,但母體沒有乳頭,只有分泌乳腺的小孔,幼仔從母體腹面濡濕的毛上舐食乳汁,鴨嘴獸能潛泳,常把窩建造在沼澤或河流的岸邊,洞口開在水下。取食時潛入水底,用嘴探索泥里的貝類、蠕蟲及甲殼類小動物。產於澳大利亞南部及塔斯馬尼亞,棲息於半水半陸環境。由於澳大利亞大約在兩億年以前就同其他大陸分離,孤立於南半球的海洋上,自然條件單一,動物演化緩慢,鴨嘴獸是至今還保存著古老低級特徵的一種動物,成為澳大利亞獨有的珍奇動物。這對研究動物進化及地理分布有重要意義。

鴨嘴獸是現存的而又古老的哺乳動物。它雖不是哺乳動物的祖先,但在動物進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鴨嘴獸體表有毛,用乳汁哺育後代,具有哺乳動物的特徵;鴨嘴獸的繁殖方式是卵生,又像爬行動物。因此,它可以作為哺乳動物是從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證據之一,被稱為動物界的活化石

Ⅳ 被譽為活化石的動物有哪些

活化石是指在遠古時期誕生,並一直存活至今,而身體沒有發生特別大的改變的物種,被稱為「活化石」。動物活化石有:

  1. 鸚鵡螺。鸚鵡螺最早出現於奧陶紀(約5億年前),至今為止它的體形沒有發生過特別大的變化,是世界上現存軟體動物中最古老的物種。鸚鵡螺目前只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

  2. 鱟。鱟最早出現於泥盆紀(約4億年前),也有一種說法是鱟最早出現於奧陶紀,因為奧陶紀的地層中也發現了疑似鱟的祖先的化石,曾經與三葉蟲生活在同一時代。鱟的血液有很高的科研價值,能製成試劑。

  3. 蟑螂。蟑螂學名叫蜚蠊,最早出現於志留紀(約4.3億年前),在它出現的時候,連恐龍的祖先都還沒有誕生。蟑螂不僅熬過了幾次生物大滅絕,還一直存活至今,目前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而且數量巨大。蟑螂繁殖力非常恐怖,雌蟑螂只需要交配一次就能終身懷孕,並且在極端環境下可以無性繁殖。蟑螂生命力也非常驚人,即使斷手、斷腳、斷翅膀也不會死;甚至頭被砍掉、腹部被橫切也能存活。蟑螂以超強的繁殖力和驚人的生命力,被冠以「小強」的稱號。

  4. 鴨嘴獸。鴨嘴獸是澳大利亞特有物種,最早出現於2500萬年前,是未完全進化的原始哺乳動物,種類極少,鴨嘴獸可以算是哺乳動物的祖先之一。

  5. 揚子鱷。揚子鱷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最早出現於中生代(約2.5億年前),曾經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至今還保留恐龍的一些特徵。

  6. 矛尾魚。矛尾魚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400米以下的深水區,矛尾魚是目前世界上現存惟一的總鰭魚類。它的祖先最早出現於泥盆紀(約4億年前),總鰭魚類的其中一個分支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批兩棲動物,它們是後來所有陸地生物的共同祖先。

  7. 大鯢。大鯢俗稱娃娃魚,最早出現於古生代(約3——3.5億年前),是最早期的原始兩棲動物。大鯢目前只分布於中國華南地區的淡水河流域中。

  8. 水母。水母廣泛分布於全球各大海域,其祖先最早在距今6億年前出現,根據挖掘的化石顯示,水母的形狀與遠古時期對比基本沒有太大的改變,屬於非常典型的活化石。

Ⅵ 澳大利亞有多少種特有生物

澳大利亞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據統計,澳大利亞有植物1.2萬種,有9000種是其他國家沒有的;有鳥類650種,450種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全球的有袋類動物,除南美洲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由於環境穩定,所以特有地球演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古老生物種類,它們雖顯得原始,卻成為人類研究地球演化歷史的活化石。近幾十年來外來物種通過不同途徑進入澳大利亞,對本地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鴯鶓(Emu)

鴯鶓是出現在澳大利亞國徽上的動物之一,是飛翔功能已經退化的大鳥,它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鳥,鴯鶓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種之一,是鳥綱鶴鴕目鴯鶓科唯一殘存種。

樹袋熊(Koala)

澳大利亞袋鼠

原產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所有澳大利亞袋鼠,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里的除外,都在野地里生活。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

所有袋鼠不管體積多大,有一個共同點:長著長腳的後腿強健而有力,腹部表面都有一個育兒袋。袋鼠以跳代跑,最高可跳到4米,最遠可跳至13米,可以說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


澳大利亞本來沒有兔子,1788年,隨著英國人首次定居澳大利亞的船隊,幾十隻兔子被運到澳大利亞,最初是作為培養食用肉類而引進,後來一些富裕的人家把兔子放到大自然作為狩獵,讓兔子逃到草原上飛快繁殖。在1950年,全澳兔子估計達到6億只,它們破壞植被,致使水土流失,草原和畜牧業面臨長時間的破壞。澳大利亞動用了各種方法來減少兔子的數目,在1991年,全澳兔子數目下降到大約3億只。

Ⅶ 為什麼澳大利亞的昆蟲和動物被稱為活化石

首先澳大利亞上原有的物種大多是古老的,並且由於地理隔離,導致生殖隔離,保持了原有物種的純系,保持了幾萬年前板塊分割前的物種,故稱活化石

Ⅷ 活化石有哪些嘻

最佳答案
1、大熊貓

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份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隻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熊貓從分類上講屬於哺乳綱食肉目動物,但食性卻高度特化,成為以竹子為生的素食者。大熊貓主食竹子,也嗜愛飲水,大多數大熊貓的家園都設在溪澗流水附近,就近便能暢飲清泉。大熊貓性情溫順,一般不主動攻擊人或其它動物。大熊貓的視覺極不發達。

2、中華鱘

又稱鰉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於軟骨硬鱗魚類,身體長梭形,吻部犁狀,吻端尖,略向上翹。口下位,成一橫列,口的前方長有短須。眼細小,眼後頭部兩側,各有一個新月形噴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

中華鱘有一億多年的悠久歷史,如此古老魚類已經不多。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洄遊性魚類,最大的個體可以達到400-500公斤。平時,中華鱘棲息於北起朝鮮西海岸,南至我國東南沿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後,性腺發育接近成熟時,便成群接隊向長江洄遊,到達長江上游四川宜賓一帶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3.鱟

鱟(音讀「後」)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它可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被稱為活化石。人們曾發現了距今5億年前的鱟化後,它與早已滅絕的三葉蟲可是親戚呢。有人也稱它為馬蹄蟹,其實它與蟹沒有關系,倒是跟蠍、蜘蛛有親緣。鱟是節肢動物肢口綱劍尾目動物,現存有3屬4種,分布在美洲和亞洲部分沿海中。中國長江口以南東、南海沿岸、廣西沿海等地有它們的身影。鱟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鱟的身體分為三部分:最大的部分是頭胸部,然後是分節的腹部,再下邊是一根長長的尖尾刺。它的頭胸部側面有一對復眼,每隻眼睛是由若干個小眼睛組成。人們發現鱟的復眼有一種側抑制現象,也就是能使物體的圖像更加清晰,這一原理被應用於電視和雷達系統中,提高了電視成像的清晰度和雷達的顯示靈敏度。為此,這種億萬年默默無聞的古老動物一躍而成為近代仿生學中一顆引人矚目的「明星」。另外還有一對感受紫外線的單眼。它們也有一對鉗子,稱為螯肢,是專門捕食蠕蟲、薄殼軟體動物用的。它們可以背朝下游泳,但一般喜歡鑽進泥沙中並在泥里爬行。鱟生長得不算快,它們須要脫16次皮,經過9到12年的時間才達到成熟。人類一直就將鱟當作食物,它們的肉、生殖腺和卵都可食用。但是它們的血液中含銅量過高,所以多食會中毒。鱟的血液可用作醫用試劑。

鱟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它的血液是藍色的。這種藍色血液的提取物——「鱟試劑」,可以准確、快速地檢測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而致病;在制葯和食品工業中,可用它對毒素污染進行監測。

每當春夏季鱟的繁殖季節,雌雄一旦結為夫妻,便形影不離,肥大的雌鱟常馱著瘦小的丈夫蹣跚而行。此時捉到一隻鱟,提起來便是一對,故鱟享「海底鴛鴦」之美稱。

4. 鴨嘴獸

鴨嘴獸是卵生哺乳類動物,鴨嘴獸科。嘴扁平突出,狀似鴨嘴,身披獸毛,故名。腳五趾有蹼。象鳥一樣生蛋,又象哺乳類動物一樣給幼子餵奶,但母體沒有乳頭,只有分泌乳腺的小孔,幼仔從母體腹面濡濕的毛上舐食乳汁,鴨嘴獸能潛泳,常把窩建造在沼澤或河流的岸邊,洞口開在水下。取食時潛入水底,用嘴探索泥里的貝類、蠕蟲及甲殼類小動物。產於澳大利亞南部及塔斯馬尼亞,棲息於半水半陸環境。由於澳大利亞大約在兩億年以前就同其他大陸分離,孤立於南半球的海洋上,自然條件單一,動物演化緩慢,鴨嘴獸是至今還保存著古老低級特徵的一種動物,成為澳大利亞獨有的珍奇動物。這對研究動物進化及地理分布有重要意義。

鴨嘴獸是現存的而又古老的哺乳動物。它雖不是哺乳動物的祖先,但在動物進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鴨嘴獸體表有毛,用乳汁哺育後代,具有哺乳動物的特徵;鴨嘴獸的繁殖方式是卵生,又像爬行動物。因此,它可以作為哺乳動物是從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證據之一,被稱為動物界的活化石

5. 鸚鵡螺

古老的頭足類動物——鸚鵡螺(圖)

2006-3-28 閱讀次數:1317次

鸚鵡螺的身體左右對稱,背上生有一個與冠螺、蝸牛等腹足類動物相似的,可以把身體完全保護起來的石灰質貝殼。貝殼很大,直徑可達20厘米,殼口長8厘米左右,不過不是左右捲曲,而是沿一個平面從背面向腹面捲曲,略呈螺旋形,沒有螺頂。貝殼的色彩也很美麗,外表較光滑,呈灰白色或淡黃褐色,間雜有15—30條橙紅色、褐紅色或褐黃色的波狀橫紋,銀白色的珍珠層很厚,內面有極為美麗的珍珠光澤,真是一件天然的藝術品。

鸚鵡螺的臍孔或開或閉。殼內從殼中心到殼口,由一道道的弧形隔膜分隔成很多個殼室,其數目隨鸚鵡螺的生長而增加。最後的一個殼室體積最大,它的軀體居於其中,所以叫做「住室」,其他空著的殼室共有30多個,體積較小,可貯存空氣,叫做「氣室」。每個隔膜中央有小孔,由串管將各殼室聯系在一起。氣室中空氣的調節,能使它在海中漂浮,其作用同烏賊的「海螵蛸」極為相似。最新的研究則認為鸚鵡螺是通過串管的局部滲透作用,緩慢地排出殼室中的液體,使身體的重量減輕而上浮,隨後,周圍的壓力又將海水壓回殼室,使身體的重量增加而下沉,就像一個小型的潛水艇。

鸚鵡螺的分布范圍較窄,僅生活在熱帶海洋中,主要分布於東起薩摩亞群島,西至加里曼丹島,北從菲律賓群島的仁牙因灣,南達澳大利亞的悉尼之間的西南太平洋之中。我國僅在台灣、海南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海域發現過隨流飄盪的空殼,尚未採到活體。

鸚鵡螺是現存最古老、最低等的頭足類動物,頭足類在古生代志留紀地層中種類特別繁榮,多達3500餘種,它們都有著不同形狀的貝殼,但絕大多數種類都已經絕滅了,生存至今的只有鸚鵡螺、大臍鸚鵡螺和闊臍鸚鵡螺等3種,所以稱之為「活化石」,是研究動物進化和古生態學、古氣候學的重要材料。因此,我國將鸚鵡螺列為國家I級保護動物。

1938年12月12日,在南非小鎮東倫敦海港的一條漁船上,一位在當地博物館工作的年輕女孩拉蒂邁仔細地挑揀著海洋生物標本,突然她眼睛一亮,一個上世紀生物學上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海洋探險故事拉開了序幕。

讓拉蒂邁小姐興奮的是一條全身閃耀著逼人藍光的怪魚。與所有現存的魚類不同,這條魚身上覆蓋著堅硬的鱗片,其肉質肢體狀的魚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陸生脊椎動物的四肢。

拉蒂邁把魚運回了博物館,請人鑒定,可誰都不認識,博物館客座魚類學家史密斯博士又恰巧外出度假。聖誕節前夕的南非天氣炎熱、潮濕,魚身美麗的藍色開始褪成褐色,如何保存這條大約1.5米長的怪魚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鎮上只有太平間和食物冷凍庫具有足以容納這條大魚的冷藏設備。拉蒂邁請求幫助都遭到了婉言拒絕,無奈之下找到了少許福爾馬林用報紙浸濕後包裹魚身,以延緩魚體的變質。

12天之後,拉蒂邁的信終於到了史密斯的手中。透過拉蒂邁所畫的粗略素描,史密斯一眼就認出,這是一類生活在遠古時代的魚——空棘魚,它們在大約六千五百萬前就同恐龍一起滅絕了,人們對它們的了解也僅限於留在岩石上的片斷記錄。史密斯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斷,立即拍電報給拉蒂邁,讓她精心保管標本。但史密斯擔心的最壞情況還是已經發生了。藍色的怪魚已成為一具剝制標本,只保留下來皮膚和內部骨骼,而內部器官與組織都作為垃圾傾倒到印度洋中去了。

拉蒂邁小姐繪制的第一條拉蒂邁魚草圖。憑借這張圖,史密斯判定空棘魚「起死回生」了。

這條魚後來被命名為拉蒂邁魚。空棘魚「起死回生」的故事很快在全世界掀起波瀾,英國《自然》雜志在報道這一發現時,開篇用了古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的一句話「非洲總是可以發現新東西」。

第一條拉蒂邁魚是在南非查郎那河河口外捕獲的,當地水深約70米。為了尋找第二條拉蒂邁魚,史密斯夫婦花費了整整14年時間,走訪了非洲東海岸所有的小漁村,並四處懸賞。1952年,又是一個聖誕節前夕,拉蒂邁魚在葛摩群島終於再次現身。為了盡快獲得這條魚,史密斯甚至驚動了當時的南非總理,動用軍用直升飛機,最後還差點引起南非與法國間的糾紛,因為葛摩當時是法國殖民地。以後在葛摩海域又有近兩百條被捕獲。1997年在距葛摩有半個地球遠的印度尼西亞,拉蒂邁魚再一次被蜜月旅行中的美國青年爾德曼偶然發現,拉蒂邁魚的地理分布也成為新的需要解答的謎團。

拉帝邁魚為何被稱為「活化石」:

大約4.1-3.8億年前,地球上最高等的動物是在水中漫遊的肉鰭魚類。包括人類在內的四足動物就是從這類魚中演化而來的。肉鰭魚類跟形態各異、種屬繁多的輻鰭魚類同屬於硬骨魚綱中兩個獨立的亞綱。肉鰭魚類雖然直接關繫到四足動物的起源,然而現生種類卻非常有限。在拉蒂邁魚被發現之前,我們只知道3種生活在南半球的肺魚,其他資料都來自化石記錄。空棘魚是肉鰭魚類中非常保守的一個支系,在演化的歷史長河中,它們的體形幾乎沒有太大的改變。這也是史密斯根據一張草圖就能辨認出拉蒂邁魚是空棘魚,並稱它為「活化石」的原因。

海洋中的「活化石」動物

自從海洋誕生以來,在煙波浩渺的海洋里就棲息著千萬 種海洋動物。有許多海洋動物由於地球環境的變化或經海陸 變遷而絕滅成為了「化石」 也有一類海洋動物在古海洋里 出現過,後來失蹤了,長期沒被人們發現,人們誤以為他們 已經在地球上絕滅了,但後來又被人們發現了,人們把這些 動物稱為「活化石」動物。另有一類動物,他們適應環境能 力很強,在古海洋里就有了,時至今日卻沒有多大變化,仍 保持原樣,故人們也把該類動物稱之為「活化石」動物。
如節肢動物門的三葉蟲,大約在6億年以前的寒武紀,在 海洋中大量繁衍了大約1.6億年,此後,從古至今地球上從來 就沒有找到其蹤跡這是人所皆知的已絕滅的「化石」動物。

一種隸屬棘皮動物們的身體像花一樣的海百合,在3.4億 年以前的古海洋里搖曳生姿,後來不見了,人們以為這種動 物已絕滅了,然而在1873年人們發現了一個活標本,之後相 繼發現,因此海百合被稱之為「活化石」動物。

又如丹麥人的"鎧甲蝦"號海洋調查船在哥斯大黎加3450 米深處捕到10個與古代蝸牛或帽貝有密切關系的動物, 定名 為「鎧甲蝦親帽貝」亦被稱為「活化石動物。該調查船還在 非洲東岸肯亞大陸坡捕到期一條鉤蝦(節肢動物門端足類) 也是一類「活化石」動物。

也有一類動物如古老的腕足動物門的海豆芽和節肢動物 門肢口綱的中國鱟,它們早在4億多年前的泥盆紀已問世至今 模樣沒變,人們亦稱它們為「活化石」動物。

在脊雄動物方面有一種生活在 3億多年前的硬骨魚類— 矛尾魚,被認為在數千萬年前已經絕滅,然而在1938年,在 南非的東南海岸,從150-400米的深海首次捕到一條活的,當 即轟動世界,繼後在南非的葛摩群島海域又相繼被捕到許 多條,這種世界上罕見的史前魚類——總鰭魚類的再現,稱 其為「活化石」動物確為名不虛傳。

再如,白堊紀是爬行動物的時代,大地在恐龍的足下振 動,海中有7.6米長的節龍,空中也有展開兩翼寬達8.2米的 翼手龍。白堊紀結束,這些龐然大物紛紛絕滅, 然而以「海 蛇」出名的尼斯湖怪,在70年代人們又聲稱見到它的尊容, 它可能是某種恐龍的後代。

1976年4月,一條日本漁船在紐西蘭海域305米深的網中 捕到一條2000千克、9米長的動物,其頸有1.5米長、尾巴有 1.8米長,還有4個鰭足。這種動物屍體隨後被扔掉了,但據 當時拍的照片和畫的輪廓,古生物學家認為,那條神秘的動 物屍體,可能是在一億多年前非常繁盛的爬行動物——蛇頸 龍。這說明這種「活化石」動物仍然時隱時現地生活在海洋 的深處。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家們對深海世界的 不斷探索,必將會有更多的「活化石」動物在世界海洋上被 發現。

當然還有水杉、鴨嘴獸、袋鼠,你可以查網路知道里看他們的簡介

Ⅸ 八大活化石有哪些

八大活化石有:鸚鵡螺、斑點楔齒蜥、劍吻鯊、海百合、腔棘魚、鱟、鴨嘴獸、麝雉。

1、鸚鵡螺

分布地區:熱帶印度洋

有眼鸚鵡螺是遠古鸚鵡螺目軟體動物獨立的後代物種,其歷史可追溯至5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期。雖然它們看上去非常像烏賊、章魚等頭足綱動物,但是鸚鵡螺的眼睛沒有晶體,它的90個奇特的觸須沒有吸盤,它使用一種叫做「鼻通氣孔的器官探測海洋中的獵物,據悉,鼻通氣孔對於某些化學物質十分敏感。

Ⅹ 活化石有哪些啊

一、蜥蜴
蜥蜴是地球上所知的恐龍時代唯一存活下來的一種爬行動物,數量已經非常稀少大。但由於全球持續變暖,這種被稱為紐西蘭活化石的大蜥蜴正面臨著滅絕的危險。研究表明,溫度升高促使大蜥蜴的雄性比例大幅提高,最後可能因為缺少雌性無法繁衍而滅絕。
二、加布林鯊魚

它是一種極為特殊的兇猛的噬人鯊魚,它常常在深海里活動。灰色的魚皮閃著金屬的光澤,長得非常醜陋兇狠,唇吻比兇猛殘忍的虎鯊還要長,還要尖,銳利的牙齒,就像一把直立的三角刀,寒光閃爍,樣子十分猙獰可怕,讓人不寒而慄。

加布林鯊魚有種寧死不屈的骨氣,它不願被人活捉,寧肯粉身碎骨。當它陷入漁網不能脫身時,會通過自身魚鰾的肌體壓強變化而膨脹,最後自行爆炸成大大小小的碎塊,所以直到2000年,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捉到過一條完整的加布林鯊魚;因此也就無法對加布林鯊魚的研究有突破的性的進展。人們通常見到的不過是魔鬼鯊的碎塊而已,斷口都參差不齊,極像磚塊或瓷器破碎後的樣子。它們厚厚的皮肉很少有韌性和彈性,特別是魚皮就像陶瓷製品一樣硬。爆炸後的魔鬼鯊魚片就像我們平時打碎了一件瓷器,斷口完全可以拼接在一起,分毫不差。
三、海百合
海百合是一種始見於石炭紀的棘皮動物,生活於海里,具多條腕足,身體呈花狀,表面有石灰質的殼,由於長得像植物,人們就給它們起了海百合這么個植物的名字。海百合的身體有一個象植物莖一樣的柄,柄上端羽狀的東西是它們的觸手,也叫腕。這些觸手就象蕨類的葉子一樣迷惑著人們認為它們是植物。海百合是一種古老的無脊椎動物,在幾億年前,海洋里到處是它們的身影。
四、腔棘魚
腔棘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魚類之一,也通常被看作是一種活化石。曾經被認為早在6500萬年前就已滅絕,但是1938年開始被人類陸續發現蹤影,從此腔棘魚便被稱為「恐龍時代的活化石」。
五、馬蹄蟹(Horseshoe Crab)
其實並非真正的螃蟹,而是原始的節肢動物。它們有寬大的盤狀身軀,細長的針狀尾巴。它們的祖先可追溯回寒武紀時期,但一直要到侏羅紀時期,才發展出馬蹄的外型。雖然現今仍存有五種馬蹄蟹,但從後白堊紀時期開始,它們就較不常見。
六、鴨嘴獸
鴨嘴獸是世界馳名的珍稀動物,產於澳大利亞南部及塔斯馬尼亞,是現存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它的尾巴扁而闊,前、後肢有蹼和爪,適於游泳和掘土。鴨嘴獸穴居在水邊,以蠕蟲、水生昆蟲和蝸牛等為食。繁殖時雌鴨嘴獸每次產兩卵,幼獸從母獸腹面濡濕的毛上舐食乳汁。
七、鸚鵡螺

鸚鵡螺,拉丁學名:Nautilus Pompiplius,英文名稱:Ammonite,科屬分類:頭足綱、四鰓亞綱、鸚鵡螺目、屬於軟體動物及貝類動物。鸚鵡螺基本上屬於底棲動物,平時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層用腕部緩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著在岩石或珊瑚礁上。它們能夠靠充氣的殼室在水中游泳,或以漏斗噴水的方式「急流勇退」。在暴風雨過後,海上風平浪靜的夜晚,鸚鵡螺愜意地浮游在海面止,貝殼向上,殼口向下,頭及腕完全舒展。這類動物有夜出性,主要食物為底棲的甲殼類,特別以小蟹為多。
八、麝雉,生活在南美洲熱帶地區,長有羽冠。成鳥體長約22英寸(56厘米)。上體羽毛呈咖啡色,稍雜有白斑。下體和羽冠均呈淡紅褐色。臉部裸出的皮膚呈藍色。麝雉的每個翅膀上生來都長有兩只爪子,用於攀登,三周後,這兩只爪子消失。麝雉嗉囊極大,分為兩部分,用於貯存和消化海芋屬植物有彈性的葉子,那是它主要的食物來源。由於麝雉身體里散發出一種濃烈的霉味,因此才稱作麝雉(stinkbird)。
希望能夠幫到您,若滿意就給個採納吧謝謝!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的活化石有哪些及讀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8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3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