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澳大利亞有什麼動物
澳大利亞動物有:袋鼠、考拉、鴨嘴獸、澳洲鴕鳥、袋熊等等。
1、袋鼠
袋鼠無疑是澳大利亞特有的最顯著和標志性的動物,它們在澳大利亞的數量比人類還多。利用它們強大的後腿,一次可以跳15英尺的距離。袋鼠是澳大利亞的國家象徵,唯一一種以跳躍為主要運動方式的哺乳動物。
2、考拉
考拉通常生活在桉樹林中,它們有灰色或棕色的毛皮。它們可以在沒有水的情況下生活很長時間,它們大部分的水分需求都是從吃的桉樹葉中獲取的。該物種長約60厘米至85厘米,重約14公斤。
3、鴨嘴獸
到目前為止,鴨嘴獸是澳大利亞最奇怪的動物,它們非常罕見,只在澳大利亞東部發現。雄性鴨嘴獸的腿上有產生毒素的腺體,但這對人類來說並不致命。在野外,鴨嘴獸的壽命約為12年,然而,在圈養中,它的壽命為17年。體重介於0.7至2.4公斤之間,雄性的平均長度約為50厘米,而雌性的體型較小,平均總長度為43厘米。
4、澳洲鴕鳥
這種不會飛的生物原產於澳大利亞,可能會長到6英尺高。生活在森林地區和草原上,可以超過4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奔跑,身體上覆蓋著棕色羽毛,小翅膀使它們在運行過程中保持穩定。它們有兩個眼瞼,一個用來眨眼,另一個用來防止灰塵和沙子進入眼睛。這個物種是雜食性的,既吃植物又吃動物。有時它們還吞下小鵝卵石和岩石以加速消化。
5、袋熊
這種外表獨特的動物生活在澳大利亞東南部的草原和山區,大小在2.5到3.5英尺之間,它們挖1米深的洞,晚上才外出覓食。喜歡群居,該物種是食草動物,喜歡吃草、根、灌木、苔蘚和樹皮。可以跑每小時40英里,但只能短距離跑。袋熊的平均壽命在野外是5年,在圈養中是30年。
B. 澳大利亞的生物種類
澳大利亞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據統計,澳大利亞有植物12000種,有9000種是其他國家沒有的;有鳥類650種,450種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全球的有袋類動物,除南美洲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
典型生物介紹
考拉
樹袋熊(koala)生活在澳大利亞,既是澳大利亞的國寶,又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屬哺乳類中的有袋目樹袋熊科。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尤加利樹林區。
鴯鶓
鴯鶓是出現在澳大利亞國徽上的動物之一,是飛翔功能已經退化的大鳥,它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鳥,鴯鶓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種之一,是鳥綱鶴鴕目鴯鶓科唯一殘存種。
鴨嘴獸
澳大利亞的單孔類哺乳動物,最奇特的要數鴨嘴獸,鴨嘴獸是出現在澳大利亞20仙硬幣上的動物,它們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約克角至南澳大利亞之間,在塔斯馬尼亞島也有棲息。它是最古老而又十分原始的哺乳動物,早在2500萬年前就出現了。它本身的構造,提供了哺乳動物由爬行類進化而來的許多證據。
木蠹蛾幼蟲
這種白色、高蛋白的小吃其實是蛾的幼蟲,它是澳大利亞沙漠地區一種重要的昆蟲菜餚,還曾是當地土著人的主食。
野兔
澳大利亞本來沒有兔子,1788年,隨著英國人首次定居澳大利亞的船隊,幾十隻兔子被運到澳大利亞,最初是作為培養食用肉類而引進,後來一些富裕的人家把兔子放到大自然作為狩獵,讓兔子逃到草原上飛快繁殖。在1950年,澳大利亞的兔子估計達到6億只,它們破環植被,致使水土流失,草原和畜牧業面臨長時間的破壞。澳大利亞動用了各種方法來減少兔子的數目,在1991年,澳大利亞的兔子數目下降到大約3億只。
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澳大利亞的特有生物,是在地球演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古老生物種類。在今天看來,它們雖然顯得有些原始,但卻成為人類研究地球演化歷史的活化石。
C. 澳大利亞四種著名動物
澳大利亞四種著名動物是樹袋熊、袋鼠、鴯鶓、鴨嘴獸。
1、樹袋熊:樹袋熊是樹袋熊科、樹袋熊屬動物,體型肥胖,毛又亂又厚,沒有尾巴。
2、袋鼠:袋鼠是一種屬於袋鼠目的有袋動物,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
3、鴯鶓:體高150-185厘米,體重30-45千克,壽命10年。擅長奔跑,是大洋洲的特產,世界上第二大鳥類。
4、鴨嘴獸:鴨嘴獸全身裹著柔軟褐色的濃密短毛,腦顱與針鼴相比,較小,大腦呈半球狀,光滑無回。
D. 澳大利亞的所有動物有那些
澳大利亞獨一無二的動物種群是吸引遊客們前來觀光的原因之一。
這里擁有超過 378 種哺乳類動物、828 種鳥類、4,000 種魚類、300 種蜥蜴、140 種蛇類、2 種鱷魚以及約 50 種海洋哺乳動物。其中超過 80%的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蛙類為澳大利亞所獨有。最著名的一些動物包括袋鼠、考拉、針鼴鼠、澳大利亞野狗、鴨嘴獸、沙袋鼠和袋熊。
拓展資料
哺乳動物
澳大利亞沒有大型食肉動物,澳大利亞野狗(又稱野狗)就是這里最大型的食肉性哺乳動物了。其它獨特的食肉動物包括袋食蟻獸、袋鼬和塔斯馬尼亞袋獾,但是這些動物的體型都不超過一隻普通家貓的大小。
西澳大利亞州,鯊魚灣世界遺產區(Shark Bay World Heritage Area),
蒙基米亞(Monkey Mia),海豚
參考資料:澳大利亞的動物_澳大利亞旅遊局
E. 澳洲有幾種袋鼠
主要分為以下種類:
1、紅袋鼠
最著名的袋鼠是紅袋鼠,其體型最大,生活在澳大利亞乾燥地帶,其地帶的年平均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下。由於袋鼠的食物含大量水分,所以他在沒有活水的地區也能生存。紅袋鼠實際上只有公袋鼠是紅色的,母袋鼠為灰藍色,但是在群體飼養雜交下,也出現了紅色的母袋鼠。
2、大赤袋鼠
生活於澳大利亞東南部開闊的草原地帶的大赤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動物,也是袋鼠類的代表種類,堪稱現代有袋類動物之王。
大赤袋鼠的形體似老鼠,彷彿一隻特大的巨鼠。其實,它與老鼠並沒有什麼親緣關系。它的體毛呈赤褐色,體長130~150厘米,尾長120~130厘米,體重70~90千克。頭小,顏面部較長,鼻孔兩側有黑色須痕。眼大。耳長。相貌奇特,惹人喜愛。它們的頭小,耳大,眼睛也很大。適應於跳躍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來摟取食物,後肢強大,趾有合並現象,一步可跳5米遠,時速可達40~65公里。尾長大,為棲息時的支撐器官和跳躍時的平衡器。
大赤袋鼠多在早晨和黃昏活動,白天隱藏在草窩中或淺洞中。喜歡集成20~30隻或50~60隻群體活動,以草類等植物性食物為主。它膽小而機警,視覺、聽覺、嗅覺都很靈敏。稍有聲響,它那對長長的大耳朵就能聽到,於是便溜之大吉了。
3、東部灰大袋鼠
東部灰大袋鼠(Macropus giganteus)雖然沒有紅大袋鼠著名,但是東部灰大袋鼠是最常見的。生活在較為肥沃的地區。
4、西部灰大袋鼠
西部灰大袋鼠(Macropus fuliginosus)是三種袋鼠中最小的一種:成年雄性的體重為54千克 (119磅)。生活於澳洲西南海岸和達令河盆地。
5、麝香袋鼠
體長僅15~20厘米,尾巴長度12.7~15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袋鼠,與在草原上跳躍的普通袋鼠相比,它們是典型的侏儒物種。它們在熱帶雨林已生活2000多萬年,科學家十分擔心它們的生存,認為它們很容易遭受環境變化的影響。
F. 澳大利亞最大的動物是什麼
1.動物:A.袋鼠在生物進化史上,形成過強盛的兩大類哺乳動物:有袋類動物和胎盤類動物。有袋類動物繁殖力強,在世界大陸占盡優勢,當然也滲入了澳大利亞。後來,地理聯系中斷,胎盤類動物繼續進化,直至出現人類,並在大約2500萬年前取代了幾乎所有有袋類動物。然而在世界「孤島」澳大利亞,有袋類動物仍在繁衍不息,「家丁」興旺。B.考拉在澳大利亞的有袋類動物中,還有一種非常討人喜歡的動物——樹熊,又稱「考拉」(KOALA)。據悉,在土著語言中「考拉」是「不飲水」的意思。當土著人在漫長的歲月里觀察到這種動物從不飲水之後,故取此名。C.鴯鶓留心觀察過澳大利亞國徽的人會發現,其左邊是一隻大袋鼠,右邊則是一隻鴯鶓(EMU)鴯鶓能堂而皇之地走上國徽,得益於它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鳥。鴯鶓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鳥,外表很像非洲沙漠中的鴕鳥,但比駝鳥高大,其身高約1.5米,體重數十公斤不等,從動物分類學來說,它應屬於鴕鳥類中的一種。D.鴨嘴獸澳大利亞的單孔類動物,最奇特的要數鴨嘴獸。所謂單孔類動物,是指處於爬蟲類動物與哺乳類動物中間的一種動物。它雖比爬蟲類動物進步,但尚未進化到哺乳類動物。兩者相同之處在於都用肺呼吸,身上長毛,且是熱血;而單孔類動物又以產卵方式繁殖,因此保留了爬蟲類動物的重要特性。2.特色建築A.悉尼歌劇院悉尼海上歌劇院是悉尼的標志,世界最豪華的文化建築之一。它位於悉尼港中心的貝尼朗岬角,全部建築群長183米,寬118米,由一道海堤與陸地相連。它以一座很高的混凝土平台為基座,門前有一條世界上最大最長的室外水泥階梯,10多幢揚帆式殼體建築,最高處高出海面67米,相當20層大樓的高度,由白色釉磚或大理石貼面,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遠望如一隊破浪遠航的船隊,鼓起潔白的風帆,又好象幾扇潔白的大貝殼側身沐浴著明媚的陽光。3.景點A.葛里芬湖葛里芬湖是醒目的標志物是庫克船長噴泉,這是紀念庫克船長登陸200周年的紀念產物,水柱可以噴達130米,頗為壯觀。葛里芬湖其他游覽點還有賽舟岬上的堪培拉都市計劃展示館、建於1858年的布蘭岱爾農庄、阿斯本島上的鍾塔等。B.國立水族館位於Scrivener水壩附近,離堪培拉約4公里。這里有各式各樣種類豐富的澳洲海洋生物,並設有現場潛水區,不論是新手或老手皆可體驗潛水的樂趣。臨近的澳洲野物動物保護區,則提供了遊客與動物新近的機會,並有精彩剪羊毛表演。C.悉尼水族館主體建築在達令港水面下的悉尼水族館,以長達146米的水底通道、全部圓弧形的玻璃觀景窗,讓遊客盡情欣賞海底生態環境的媚姿。這里匯集了澳洲5000多種水底生物,其中鯊魚種類之多,世界排名第一、第二,此外,還有世界最大的鴨嘴獸。悉尼水族館展示著海豹、鱷魚、紅樹林、遠北方魚類、遠洋魚類,以及大堡礁、岩石海岸、悉尼港、達令河等區域的海底生態,並且還有觸摸區讓遊客觸摸部分海洋生物。D.邦迪海灘邦迪海灘的名字來自於原居民的語言bondi,意思是海水拍岸的聲浪。邦迪海灘長達1公里,雖然只是個沙灘賓海小鎮,卻是澳洲是具歷史的沖浪運動中心,是澳洲傳統沖浪救生訓練基地。在夏季的周末,這里有各類沖浪活動,運動員們輪番上陣表演;有非正式的東隊在岸上聲嘶力竭地演唱;有民俗活動、藝術展覽活動等。等等。
G. 澳大利亞最大的食肉動物是哪一種
是袋獅。 袋獅有著如今許多動物所沒有的一些獨特的身體特徵,作為一種以巨型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他具有許多「捕食獵手」的諸多優勢,包括可收放自如的身子 ,和袋鼠一樣長而有力的尾巴,頜部的肌肉比獅子還要強有力。古生物學家通過對袋獅身體結構這些特點的描述,向我們展示了更新世時期活躍在澳洲的這種古生物的生活。 尾巴:袋獅的尾巴長而有力,很適合這種行動敏捷的捕食動物,它的尾巴很像如今的食草動物袋鼠的尾巴。它的尾巴里有一根狹長的骨頭,當它直立起來的時候,這根骨頭可使它保持平衡。在捕食獵物時,會用尾巴幫忙,騰出前爪緊緊抓住獵物,最後以有力的頜部咬住獵物,給予致命的一擊。 後腿:袋獅的後腿凝聚著極大的爆發力,但在高速奔跑時可能缺少彈性。古生物學家認為,袋獅的這些生理特徵決定了,他喜歡謹慎小心的跟蹤獵物,突然出擊。盡管袋獅的名字聽起來會讓人誤以為它屬於獅子,但它屬於大型貓科動物獅子卻是一點關系也沒有的。 後爪:可向回收縮的爪子和腳趾適合抓握,這表明,被認為生活在灌木樹林環境中的袋獅,有時也許還得爬樹,必要的時候,它就是從樹上躍下來撲向獵物的,他們的爪子看上去很有點像一隻靈活的手。 前腿和前爪:英國偉大的解剖學家理查德•歐文在1859年首次對袋獅進行描述時,將這種動物稱為「捕食猛獸中最兇猛最可怕的野獸」。如今手中有了這種動物骨骸可以進行研究的科學家也完全贊同歐文當年的斷語。袋獅擁有強大有力的前腿,以及大而尖銳的利爪,袋獅利用這樣的爪子可以靈活的爬樹,在捕食中可以緊緊抓住獵物不放。 牙齒:與樹袋熊不同,袋獅屬於雙門齒型,也就是說它的下頜處有兩個突出來的前門牙,這種牙齒結構很像鸚鵡的喙,因此早先有些專家認為袋獅主要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 。但是現代解剖學家的看法正好相反,他們認為,袋獅擁有強有力的頜部肌肉,以及尖銳的前臼齒,他們完全有能力撲咬住任何類型的動物。 鼻腔:袋獅有一個相當大而且高度發達的鼻腔,對於一種捕食者來說,這也許並不奇怪,它們需要極其敏銳的嗅覺。有了這樣的能力,袋獅就能跟蹤獵物。 大腦:對袋獅的頭骨進行計算機X射線軸向分層造影掃描(CATscan),可使研究人員了解到袋獅大腦的一些主要特徵。根據袋獅腦葉的大小和突出程度,科學家們確定袋獅的聽覺、視覺和嗅覺能力都相當強。 滅絕之迷 袋獅是澳洲巨型動物之一,約在5萬年前至4.5萬年前滅絕。是誰又是怎樣使他們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遭致滅絕命運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伯爾德分校的地球科學教授吉福德•米勒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根據他的觀點,人類是在巨型動物滅絕之前不久抵達澳洲的,這些動物的滅絕一定與人類活動有關。 當人類最早到達澳洲時,那裡有著許多不同尋常的動物,那些動物的樣子超出我們的想像,一些動物長得像袋熊一樣,體形卻猶如河馬般龐大,它們是地球上 曾有過的最大的有袋動物。還有些動物長得像袋鼠,但它們卻不是吃草為生,而是伸起兩只高過頭頂的手臂,扯下樹枝,吃樹上的葉子。還有一些動物則從樹上尋找昆蟲吃。澳大利亞有著獨特的自然發展史。當它與其他地方完全隔離開以後,唯一在這塊大陸上興旺發達的哺乳動物就是有袋動物。食物鏈最高層的以大型動物為食肉動物,如袋獅,通常潛伏在樹上,等待著獵物走到近旁,然後從樹上躍出撲向獵物,袋獅也屬於有袋動物,現代已經沒有與他們相像的動物存在了。澳洲的巨型動物麗紋雙門齒獸 ,是一種超大的袋熊,是曾經有過的最大的有袋動物,重約4400磅,但只有大象的三分之一重,現已滅絕的最大的袋鼠重約440磅。澳大利亞大型食肉動物有袋獅、袋狼、塔斯馬尼虎和肉食性的袋鼠,還有蟲類肉食動物陸地鱷魚和巨蜥,這些大型動物最終都消失了。在人類到達澳洲之後不久,大約在5萬年前至4.5萬年前之間,澳洲的大多數巨型動物物種,無論是肉食性動物還是食草性動物,都漸漸滅絕。巨大的袋鼠、雷鳥以及巨蜥,都消失了。在人類開始登上這塊大陸之後,澳大利亞當地的哺乳動物已經消失了四分之一,其中確切的原因,至盡仍然是一個迷。幸運的是,也有一些巨型動物生存了下來,包括如今倖存下來的最大的有袋動物——紅大袋鼠(又名大赤袋鼠),澳大利亞現今仍然是有袋動物和單孔目動物的天堂。如今需要我們關注的是,如何能夠確保這些動物,包括袋熊、袋狸、澳洲野狗、鴯鶓等,能夠安然度過新一輪由人類在世界各地引發的物種瀕危和滅絕的災難。 袋獅[Thylacoleocarnifex] 所處的時代是從上新世至更新世,分布在澳大利亞,是澳大利亞有袋類已絕種動物成員中最引人注目之一類,也是該處最大的食肉動物。這動物在許多方面與獅一樣,它與現存的結指獸科或結指獸的關系很密切,而這一類動物現在是由從小到中等大小均有的生活於樹上的食草動物組成。短而寬的頭顱上長有巨大的成對的前門齒,這門牙似乎起著真正食肉動物犬牙的作用,還長有厚實而長的、刀狀的具剪切作用的裂齒,用來撕咬動物的組織。腦殼很小。但是和其它的肉食有袋類關系較遠而屬於以植食性為主的袋貂總科,其結構也與其它的肉食動物有一定差別。袋獅的主要獵物可能是當時同屬於袋貂總科的大型植食性動物。 現代袋鼠的祖先——原袋鼠——可長到3米。其他植食性動物包括2.4米長的袋貘和更大的雙門齒獸,它可能有一個長鼻子。巨袋鼠是所有植食性有袋類中最大的,有犀牛那麼大。它用大爪子從地上挖出灌木來吃。植食性動物是一種像獅子一樣的有袋類捕食者——袋獅——的獵物。 一般認為袋獅更多是在森林地帶活動的,而不是在草原或灌木林中。 通過對化石的研究,科學家們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史前食肉猛獸中最強的咬力來自-----袋獅。這些直到30,000年前還漫遊在澳洲大陸的猛獸,體重達200多磅。研究報告顯示,這類「超級食肉動物」曾經是澳洲大陸上占絕對優勢的掠食者,正如各類劍齒貓科動物在北美或南美大陸上的地位一樣。研究人員分析了39類滅絕和倖存肉食哺乳動物的犬齒,且考慮到動物撕咬力量和其身體大小的相對關系。並於將他們的研究結果刊登於上星期出版的倫敦皇家自然科學雜志。 StephenWroe-----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古生物及動物學家,領導了此次研究。他說:「現在袋獾的獵食能力往往被大眾低估,事實上一頭不超過6公斤的袋獾能殺死30公斤重的袋熊」。同樣地理由使我們相信,30,000年前漫步於澳洲大陸的袋獅,其可怕的撕咬能力是現存的、身體大小一樣的非洲獅的三倍。Wroe認為:「一隻袋獅的體重平均約為100公斤左右,而其咬噬力幾乎可以接近250公斤重的現代非洲獅,而那幾乎是現存非洲雄獅的最大尺寸了」。 Wroe和他的同事注意到類似的結構在澳洲袋獅的身上也有反映,早先的研究曾顯示,哺乳動物中的掠食者中發達的大腦容積能為下顎肌肉留有餘地,所以袋獅、恐狼等具有較小的腦量似乎也暗示了它們具有更強大的咬噬力量。Wroe對此評論說,「這已經是我們研究得出的一個理論,但在我們能確定以前,還需要做相當多的工作」。 現代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有胎盤類食肉哺乳動物的腦量是同等體型有袋類食肉動物的兩倍半,這可能能夠解釋為什麼有一些有袋類食肉猛獸的強大咬力。而進一步考慮到體重的因素,袋獅的力量就更加令那些研究它的學者們感到可怕了。 早在1859年,袋獅化石就已經被著名的化石專家理查德·歐文詳細描述過。研究過恐龍的歐文是這樣描述他的新發現的,「兇猛且帶有極大破壞性的食肉猛獸」。但其後的學者們卻有意降低了袋獅在更新世澳洲食物鏈上的位置,部分原因是因為袋獅缺乏發達的犬齒及其祖先是植食性動物。 近年來,隨著Wroe和其他澳洲科學家們的努力,有關袋獅化石的發現越來越多,這些信息都在幫助我們了解這個澳洲頂級掠食者的真相。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學者:MarceloSánchez-Villagra對此認為:「至今業界仍有關於袋獅如何生活的爭論,最近澳洲學者的研究結果,似乎又回到了理查德·歐文最初對袋獅生活習性的意見,即袋獅仍舊是更新世澳洲頂級掠食者」。
H. 澳大利亞的著名動物(袋鼠等)的資料
由於澳洲整個大陸與其他大洲與世隔絕,因此保持了物種在進化上的獨特性,使其獨有的動物種類繁多,令人耳目一新。澳大利亞共有230種哺乳動物、800種鳥、300種蜥蜴、140種蛇和兩類鱷魚。尤以袋鼠、樹熊、鴨嘴獸和鴯鶓這4種動物最為著名。
袋鼠在澳大利亞隨處可見,共有50個品種。最常見的是一種身長、體重均相當於一個成人的紅色或灰色大袋鼠,有些體重則超過200磅,卻絲毫不顯笨拙;體型小的則像是一隻貓。
袋鼠的生活習性是喜白天休息,黃昏活動。夜間,袋鼠遇見車燈會誤以為天敵來襲,這時,便會從草叢中一擁而上,跳躍到公路,與汽車拚死相撞,小汽車如不注意往往被它們撞翻。因此,在澳大利亞,許多汽車前端都安裝了排障器。為防止這類碰撞的發生,一些公路旁豎有高大醒目的畫著袋鼠的牌子,這是警告司機,前方為袋鼠出沒地,要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