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般什麼地方會發現狗頭金我國是狗頭金數量最多的國家嗎
從目前發現的狗頭金數量和質量來看,我國並不是世界各國當中狗頭金數量最多的國家,狗頭金數量最多的國家,根據統計資料來顯示,應該首推澳大利亞。
全球共有十千克以上的狗頭金,大概已經發現了8000到10000塊,但不管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來看,澳大利亞這個國家都是擁有狗頭金數量和質量最大的國家,毫不誇張地說,幾乎佔世界產量的80%。
伴隨著法律的完善,關於以狗頭金為代表的一些國家寶藏(歷史遺產),似乎目前已經出現了一種新局勢:人民發現這些歷史遺產,應該要上交國家,選擇上交國家是公民的一種義務,當地政府也會予以補貼發現者相應金額,有時也會頒發榮譽證書,以此表揚。可如果發現人不選擇上交國家,這種行為一旦被公證,那很可能就是觸犯法律的惡劣情節。
『貳』 世界上最重的天然大金塊有多重
是1872年10月19日希望之星金礦公司在澳大利亞希爾恩德地區發現的,重達214.3公斤。
『叄』 什麼是狗頭金
狗頭金是天然產出的,質地不純的,顆粒大而形態不規則的塊金。它通常由自然金、石英和其他礦物集合體組成。有人以其形似狗頭,稱之為狗頭金。有人以其形似馬蹄,稱之為馬蹄金;但多數通稱這種天然塊金為狗頭金。
2015年1月30日,由一位哈薩克族牧民在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境內發現。這是迄今為止在新疆發現的最大一塊狗頭金。
「狗頭金是一種含雜質的自然金塊,多來自於富含金質的流星隕落、黃金雨地質時期形成的富金礦礦石」,這個說法完全是錯誤的。狗頭金哪裡來自於流星?這不可能。狗頭金大多產於金礦附近,比如阿勒泰,阿勒泰山本身就有原生金礦。如果狗頭金來自於流星,為啥狗頭金多出現在金礦附近?難道含金的流星知道往金礦附近落?這明顯不合道理。
其實狗頭金的形成是由於在金礦附近富含金的地下水和生物富集作用,在條件適合的情況下富集沉積形成,和流星沒有啥關系。狗頭金裡面多石頭和雜質,並且坑坑窪窪,就是由於產生的環境大多在富含地下水的沙粒中,所以其中富含沙粒,表面吭吭哇哇也是由於沙子石頭的鑲嵌,後期沙子石頭掉落,就在表面留下了沙子石頭等形狀的坑窪。由於這種表面坑窪和隕石表面的融蝕坑有些相似,有些人就以為狗頭金是流星掉落形成,其實不是。即使在隕石中,金這種元素也是並不富集的,很難形成純度很高的金隕石。狗頭金來自流星只是誤傳,但不能當作科學知識,會誤導人的。
『肆』 金礦工作者會偷偷帶走一小塊金礦石嗎
在我國的浙江麗水遂昌縣,曾經發現了一處唐代時候的金礦遺址,並且從裡面挖出來一塊重達45噸的金礦石。這塊金礦石在被挖出來之後,沒有被搬走拿去冶煉,而是直接塗了個金色,就這么扔在了景區門口當雕像。別說是在礦區里辛苦工作的工人了,就是這么直接扔在外面的一大塊金礦石,都沒人感興趣。
因為明金和狗頭金的存在,現在的金礦都不得不加強了安保,就是為了防止工人發現狗頭金和明金不上報私自帶出。現在在金礦工作的工人,不僅進洞要身份登記,出洞要換衣服搜身和接受金屬探測器的檢測,在工作的時候還會有監管人員巡邏檢查。
至於到了金礦提煉的車間,那監管就更嚴格了,裡面檢查一次,出來還要檢查一次,還有人員巡邏和360度無死角監控。金礦的工人作為專業人員,其實很明白普通的金礦石頭完全沒有偷盜的價值,是得不償失的。
至於所謂的狗頭金和明金,首先這種東西存在的概率是很小的,其次就算發現了,面對嚴格的安保,也很難帶出來。就算帶出來了好不容易出手,財務異常也會被懷疑。
『伍』 我在煤里發現一塊黃色類是狗頭金的金屬,不知道去哪裡有可以參照的狗頭金圖片
根據統計資料,迄今世界上已發現大於10kg的狗頭金約有8000~10000塊。數量最多首推澳大利亞,占狗頭金總量的80%。其中最大的一塊重達235.87kg的狗頭金也產於澳大利亞。在人類採金史中,我國也是狗頭金發現履見不鮮的國家之一。湖南省資水中、下游流域是我國歷代盛產狗頭金地區。此外四川省白玉縣,陝西省南鄭縣、安康縣,黑龍江呼瑪縣,吉林省樺甸縣,青海省大通縣、曲麻萊縣,山東省招遠市,河北省遵化縣等,都相繼發現狗頭金,總計約有千餘塊。我國現代發現狗頭金的事例也很多。1909年,四川省鹽源縣一位採金工人在井下作業時不幸被頂上掉下來「石塊」砸傷了腳,他搬開「石頭」感到很重,搬到坑口一看,竟是一塊金子,重達31kg。1982年黑龍江省呼瑪縣興隆鄉淘金工岳書臣,休息時無意中用鎬刨了一下地,卻碰到了一塊重3325g的金子。1983年陝西省南鄭縣武當橋村農民王伯禹,揀到一塊810g的狗頭金。報載四川省白玉縣孔隆溝,有一個盛產狗頭金的山溝,1987年又找到重4800.8g和6136.15g的大金塊,接連刷新建國以來我國找到狗頭金的重量記錄,堪稱「國寶」。我國最近一次狗頭金的發現是在1997年6月7日晚6時30分,由青海省門源縣寺溝金礦第13採金隊工人在砂金溜槽上發現的。當這個紅彤彤的東西進入人們的視線時,竟開始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個重達6577g的特大石包金金塊,通體形狀酷似一對母子猴,只見「母猴」席地而坐。懷里抱著一隻可愛的「小猴」。在金塊另一側的下部,還有一隻烏龜正在悄然爬行,龜頭前伸高昂,似乎正在觀察著周圍環境,露出的一支前足和一支後足活靈活現,動感很強。整個圖案動靜搭配自然,惟妙惟肖,可謂鬼斧神工,令人拍案叫絕。石包金是狗頭金的一種形態。從已發現的狗頭金來看,一般有三種形態,即金包石、石包金和金包水三種。現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不管在標本界,個人收藏界里,這種自然金的估價都是極高的。委內瑞拉產出的每組自然金晶體(0.5~3cm),經紐約外匯銀行估價25萬美元;原蘇聯某金礦發現的長3.8~12cm的立方體金粒已由莫斯科銀行全部高價收購。
『陸』 什麼事狗頭金
眾所周知,黃金是一種比重很大的金屬,它在地殼中的含量很少,而且多以砂金形式存在。所謂砂金,是指含金的岩石在受到風化作用破壞後,金礦物以碎屑狀或膠體態經過搬運沉積,蘊藏富集在地表淺部或河床的鬆散砂礫層當中而形成的。砂金礦床中的金顆粒一般都很細小,肉眼不易看到。據有關部門統計,砂金顆粒的直徑多在0.03~0.07毫米之間,有的可大至幾個毫米。
但是,在淘金的過程中,人們偶爾也發現了幾百克、幾公斤甚至幾十公斤重的天然大金塊,俗稱狗頭金。如1983年6~7月,在我國湖南益陽連續發現幾塊大金塊,最大的重2.16公斤,最小的重1.515公斤,另外一塊重940.8克,含金量均在94%以上。類似的天然大金塊還見於黑龍江呼瑪(1982年,重3.4公斤),青海雅沙圖(1983年,重3.53公斤)。1985年,四川白玉縣發現一塊重4.125公斤的狗頭金,1986年又採得一塊重達4.8公斤的大金塊,這是解放以來我國所發現的最大的自然金塊。而據1981年3月10日香港《新晚報》報道,當年的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西北的韋德伯恩附近發現的一塊天然大金塊,重量達27.2公斤,價值超過100萬美元。歷史上最大的狗頭金,是1872年10月10日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的砂金礦中掘獲的,重約285公斤!
這種自然金塊的形成原因,至今尚無定論。傳統看法以為,巨大的狗頭金是產於原生金礦中的大塊山金,在風化破碎時被分離出來,繼而又被洪水或冰川機械搬運到低窪處沉積而成。但奇怪的是在開采原生金礦時,從來沒有找到過大金塊。再說這樣重的金塊通常被流水搬運的路程不會很遠,然而事實上它們離原生金礦卻有相當長的距離。同時狗頭金的外形不規則,表面也凹凸不平,又可見到次生凸起,內部有的具同心環帶,外表還常包有一層黃褐色金膜,有的外部還有樹枝狀的結晶體,多數沒有經過長距離搬運的痕跡,說明它們可能就是在原地生成的。有人認為,可能是廣泛分布的腐植酸,溶解原生金礦中的微粒金,經流水沖刷進入河溪中,或者是砂金礦床中的一些微細金粒被溶解。它們在適當河段又因物理、化學條件的急劇變化停頓下來,不斷沉澱吸附在較大金顆粒的表面,日積月累逐漸長大而成大金塊。
最近,加拿大一支研究古代地震斷層的考察隊發現地震能震出黃金來。這只考察隊發現這些斷層發生地震以後,出現了好像起「安全閥門」作用的斷裂。這個過程排放出高得不正常的流體壓力。在流體通過斷裂網湧出後,壓力就減小了。這種壓力減小過程使溶解於流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氣體由此發生了化學變化最後形成石英和黃金。這些地質過程可能在地下形成14公里長的豐富的黃金礦脈。那麼,那些狗頭金是否是地震震出來的呢?這還有待研究證實。
最近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研究人員又提出一種新的看法:天然金塊可能是由某幾種土壤細菌造成的。他們在實驗室中把一種仙影拳桿菌孢子放入每升含氯化金1000微克的水溶液中,以模擬大自然的活動,輕輕攪動這種溶液36小時後,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檢驗,結果發現細菌接觸金溶液後就不再生長,但所有的孢子表面上都開始積聚金子。「接觸時間越長,積聚的金越多。而且一旦金晶體開始生長,金塊的孢子死之後很少時間內還會繼續增大。以這些細菌為核心,最終形成的塊金就跟在阿拉斯加發現的一樣。他們認為,這是由於流水中的可溶金即金離子,與細菌孢子表面發生化學結合,從而形成「生成晶體金」的基礎。他們建議把這種金塊稱之為「細菌金塊」。
不過這些新理論都是建立在金能溶於地下水的基礎上的,這似乎也與傳統的認識相矛盾。因為過去認為金是「百金之王」,不怕火煉,也絕不會溶於水中;金是自然界最穩定的物質之一,它僅溶於王水、硒酸等極少數幾種溶液中。但新理論的支持者提出,當地下水溫度較高並含有其他一些物質時,金能少量溶於水。據報道,最近在日本希塔金礦,鑽機在500米深處發現含金高達228克/噸的熱水。這一事實給狗頭金成因的探索又帶來了新的爭論:金在什麼條件下能溶於水?什麼條件下又能集聚成大金塊?……揭開這些謎,將有助於增加黃金的開采量,所以地質學家仍在孜孜以求其中的答案。
『柒』 到哪裡才能找到狗頭金
狗頭金是天然產出的,質地不純的,顆粒大而形態不規則的塊金。它通常由自然金、石英和其他礦物集合體組成。有人以其形似狗頭,稱之為狗頭金。有人以其形似馬蹄,稱之為馬蹄金;但多數通稱這種天然塊金為狗頭金。
狗頭金是一種產自脈礦或砂礦的自然塊金。這種自然金因形狀酷似狗 狗頭金
的頭形,故名狗頭金。 世界各國都以有狗頭金為自豪和驕傲。這種狗頭金可遇而不可求,一旦發現都會被當成鎮寶留存下來。天然金塊俗稱「狗頭金」,自然界里極其罕見。
『捌』 狗頭金一般什麼地方有狗頭金為何很少見
狗頭金是一種含雜質的天然金塊,主要來自於金魚地質時期形成的富金落礦和富金礦石。從字面上講,它可以滿足,但不能追求。如果找到了,它將被當作珍寶保存起來。我們常說這種狗頭金,其實不是人工合成的,而是自然形成的,含有較多的金,一些大塊的礦石。
狗頭金一般是指一些天然的金屬礦石,含金量高,這種礦石稱為狗頭金,它通常是在礦山附近發現的。狗頭金主要分布在砂金地區。如果沒有專業的采礦知識和采礦經驗,在溝頭是找不到的,最好不要踏足,因為根據中國現行的法律,任何文物、礦藏、墓葬都必須移交國家。
『玖』 狗頭金是怎樣形成的原生金礦體中存在大塊金
但根據有關的統計結果,狗頭金的常見成色僅為800~900。如產於四川省白玉縣孔隆溝狗頭金窩的大金塊被認為化學增生成因,但其成色僅為700~840;同樣產於昌台的狗頭金成色也僅為700~906。 另外,產於澳大利亞名為霍爾特曼的世界上最大的狗頭金重285.77 公斤,含純金92 公斤,其含金率僅為32.2%。可見狗頭金的形成,難以用在表生條件下主要由化學增生等作用形成的塊金的觀點進行解釋。 發現狗頭金有利於尋找原生金礦 鑒於以上客觀事實及表生成因說無法圓滿解釋的一系列疑點,李志明博士等將人們所見的狗頭金分為兩大類,即原生型和原生改造型。 產於內生金礦體內的大塊金及自然金的巨晶為原生型塊金,而產於表生環境中的狗頭金應屬於原生改造型塊金。也就是說,產於原生金礦體中的大塊金及金的巨晶被暴露於地表面,在氧化帶遭受風化、崩解,並在重力作用及河流、洪水或冰川等機械搬運下,在山谷、河床等適宜的地表環境中沉積下來並進一步遭受改造。 所以表生環境中的狗頭金是由原生塊金在表生條件下經過改造並發生有限增生而形成的。由此可推斷,在發育狗頭金的砂金礦區,應當存在或至少曾經存在原生富金集合體。所以狗頭金的發現,無疑對尋找原生金礦體具有最直接的指示意義。(魏剛)
『拾』 狗頭金是怎樣形成的
什麼是狗頭金?
狗頭金就是塊大,然後是天然形態的礦物金。狗頭金就是天然的金子,質地不夠純,顆粒比較大形態不規則的金塊兒。一般都是由天然金和石英等其他礦物組成的集合。有人稱為狗頭金,有人稱為馬蹄金。
狗頭金是怎麼形成的?
狗頭金是含有雜質的天然金塊,有人認為是來自於隕石。但是狗頭金多形成於金礦附近,比如我國阿勒泰地區,阿勒泰山本身就有原生金礦。
狗頭金的形成是由於金礦附近的含有金的地下水和生物富集作用,在某些情況下聚集在一起沉積形成的。狗頭金一般都帶有石英、沙粒等雜質,表面也是坑坑窪窪的,這些都是水流浸泡沖刷的證據。
表生化學增生說,生物聚金說,以及冰凍富集作用說。其中表生化學增生說介紹的最為詳細!表生環境中的狗頭金應屬於原生改造型塊金。原生金礦體中的大塊金及金的巨晶上升到地表面,在氧化帶遭受風化、崩解,並在重力作用及河流、洪水或冰川等機械搬運下,在山谷、河床等適宜的地表環境中沉積下來並進一步遭受磨擦改造
在表生環境中,一方面原生塊金通過化學作用、生物作用及各種機械作用形成各種粒度的自然金粒和各種形態的塊金;另一方面又使部分金以各種絡化物形式溶於水中並發生遷移;同時又通過吸附作用,生物作用及化學沉澱等作用使微晶自然金粒沉澱於被改造的塊金錶面,形成「純金」的金薄膜及形成其他一系列表生作用所特有的特徵。所以表生環境中的狗頭金是由原生塊金在表生條件下經過改造並發生有限增生而形成的。由此可推斷:在發育狗頭金的砂金礦區,應當存在或至少曾經存在原生富金集合體。雖然這三種成因盡管在形成機理上有所差異,但是理論均強調狗頭金形成於表生環境中。
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大的金塊有兩塊,一塊是它產於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它重達280公斤,另一塊產於澳大利亞名為霍爾特曼的世界上最大的狗頭金重285.77公斤,含純金為92千克,其含金率僅為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