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介紹一下瓦倫西亞的馬塔
胡安·馬塔 全名:Juan Manuel Mata Garcia
國籍:西班牙
生日:1988.4.28
出生地:布爾格斯(Burgos)
所在球會:瓦倫西亞
合約至:2011 年
曾效力球隊:沙拉曼卡,布爾格斯,皇家奧維多,皇家馬德里
身高:170cm
位置:左邊鋒,前鋒
俱樂部號碼:16號
主力腳:左腳
[編輯本段]介紹
本世紀以來,瓦倫西亞培養了兩位蜚聲世界的左邊鋒(基利算上個世紀),維森特,席爾瓦。18歲的維森特曾去皇馬試訓,席爾瓦去皇馬試訓時則只有14歲,不過他們都沒留下而來了瓦倫西亞,而去年夏天皇馬似乎又將一名未來的世界級邊鋒共送讓給蝙蝠軍團,2007年馬塔加盟瓦倫西亞,轉會費?他可是合同到期,自由加盟。
早年歲月
馬塔足球生涯起步於皇家奧維多,這也是他父親度過大部分職業生涯的球隊。在受訓三年後,15歲的馬塔加入了皇家馬德里,很快就從青年C隊升到A隊,2005-06賽季在青年聯賽中攻入18球,國王杯攻入3球,其中包括決賽於瓦拉杜里德的制勝一球。接下來的06-07賽季他升入卡斯蒂利亞隊,身披28號球衣,雖然球隊最終降級,但馬塔10球的成績隊內僅列攻入18球的內格雷多之後。不過新任主席卡爾德隆任命的總經理米賈托維奇卻在二隊開始了一場大清洗,德拉雷德,哈維加西亞,內格雷多等12名年輕球員離開了皇馬,今年夏天又走了11個。合同當年到期的馬塔在3月就接受了瓦倫西亞的報價。或許是伊瓜因的加盟讓他覺得在伯納烏前途更為暗淡。
茁壯成長
馬塔的成名之路與伊涅斯塔有些相似,在球隊的動盪時期、主力球員因傷導致狀態下滑,於是獲得上位的機會,伊涅斯塔趕上了赫拉德離隊和哈維受傷,而馬塔則趕上了安古洛被科曼棄用和維森特受傷。在逐漸融進球隊後,馬塔的表現越來越搶眼,2007-08處子賽季,聯賽首發17次的馬塔攻下5球,最閃光時刻無疑是在2008年3月20日的國王杯半決賽次回合中兩次攻破巴薩的球門,4月16日,在決賽面對赫塔菲的比賽中,他繼續攻入一球,幫助瓦倫西亞3:1擊敗赫塔菲奪取了07-08賽季的國王杯冠軍。馬塔無疑是蝙蝠軍團動盪的07-08賽季中為數不多的亮色。
振翅高飛
在本賽季的超級杯首回合中,馬塔的進球幫助瓦倫西亞以3-2擊敗皇家馬德里,盡管蝙蝠軍團最終未能捧得超級杯,不過馬塔的發揮卻越來越出色,席爾瓦將因傷休養將近3個月。馬塔得到了更多的首發機會,瓦倫西亞在第3輪1:0擊敗奧薩蘇納,馬塔在第83分鍾打入絕殺球,瓦倫西亞在第5輪4:2勝拉科魯尼亞,馬塔的進球幫助球隊扳平比分,六輪聯賽貢獻3粒進球和5次助攻,如此完美的馬塔成就了瓦倫西亞在時隔111輪西甲後重返積分榜榜首,蝙蝠軍團為這一天已經等待了整4年。
如今《足球先生》雜志贊其已經升級為「MATADOR(鬥牛士)」,並稱2008-09賽季將成為屬於馬塔的賽季,他的表現不僅將決定瓦倫西亞的前途,更是足以影響伊比利亞半島未來的足球版圖。不過面對這一切,馬塔卻保持了相當的冷靜,他只是淡淡地說:「埃梅里是出色的教練,他教會我很多球場的東西,如何與隊友保持高水準的合作,如何在頂級聯賽中完美發揮,他始終向我強調,只有和隊友呼應才能更好的幫助球隊,更衣室的關系非常好,因此我們現在自信心十足」。
為國效力
最早讓馬塔小有名氣的還是06年的U19歐青賽,與同屬皇馬青年隊的布埃諾聯袂鋒線,最終以進4球的成績並列第三,幫助西班牙奪得冠軍。
2007年2月1日,年僅18歲10個月的馬塔就代表西班牙U21出場,和他一起出場的還有目前活躍在西甲賽場上的索爾達多、M-托雷斯、格拉內羅等等。
目前他已被被國家隊主教練看中,並隨隊征戰2009年南非聯合會杯。
個人生活
馬塔在西班牙馬德里的Universidad Politecnica de Madrid大學學習新聞專業。在他的工作和學習之餘,他最喜歡的運動莫過於乒乓球了。
Ⅱ 國米與瓦倫西亞的群架事件是怎麼回事
其實就是雙方在比賽中已經有火了!!然後國米被淘汰了,不服,就挑釁打架,兒瓦倫西亞是主場,不能白受欺負,就回擊,形成群毆了!!!
足球(足球新聞,足球說吧)場再度變成了拳擊場。北京時間今天凌晨,在瓦倫西亞主場和國際米蘭(國際米蘭新聞,國際米蘭說吧)的歐冠比賽後發生了兩隊球員群毆的場面。倒霉的義大利人不但被淘汰出局,而且球隊的主力後衛布爾迪索還被打得鼻樑骨折,憤怒的國際米蘭球員甚至殺進了主隊瓦倫西亞的更衣室。
事態直到西班牙警察的介入才得以平息下來。
肘擊是導火索
由於國際米蘭在主場被瓦倫西亞2∶2逼平,因此他們必須要在客場戰勝對手才能晉級。所以隨著比賽的臨近,0∶0的比分讓藍黑軍團的球員們越來越急躁,球場上的動作也是越來越大。就在傷停補時即將結束的時候,瓦倫西亞的中衛阿亞拉在爭頂頭槌時在國米球員克魯斯和馬特拉奇的夾擊下倒地。其中克魯斯更是肘擊了阿亞拉,正是這一肘子引發了後面的大騷亂。
當主裁判吹響比賽結束哨音的時候,瓦倫西亞隊長馬切納把皮球大腳踢出界,並轉身對身邊的國米球員布爾迪索進行了言語挑釁,這樣的舉動一下惹惱了阿根廷人。兩人先是激烈的爭吵,接著動起手來互相推搡,兩隊多名球員的拉架依然沒有擋住兩人互相揮拳。在布爾迪索一腳踹在了馬切納身上之後,他被瓦倫西亞後衛米蓋爾鉤著脖子拉開;另一邊,馬切納已經被自己的隊友抱住了。
黑拳火上加油
就在大家以為沖突就這樣結束的時候,從瓦倫西亞板凳上沖上來的替補球員納瓦羅用一記右擺拳重重地擊中了被瓦倫西亞球員拉住沒有任何還手能力的布爾迪索。倒霉的布爾迪索當即到地不起,事後經過檢查阿根廷人的鼻樑骨折了。
這一下激怒了所有的國米的球員,克魯斯和科爾多巴一起沖向納瓦羅,西班牙人看到事態不妙轉身就跑。雖然他躲開了克魯斯飛起的一腳,但科爾多巴的鏟球動作還是掃到了納瓦羅,跌跌撞撞中納瓦羅還被斜刺里殺出的麥肯結結實實踹了一腳,不過納瓦羅還是成功地沖出重圍跑回了自己的陣營。
吃了啞巴虧的國米當然不會善罷甘休,當納瓦羅沖進球場的球員通道後,斗毆便從球場上延續到了主隊的更衣室里。國米的替補門將托爾多(托爾多新聞,托爾多說吧)第一個殺進了瓦倫西亞的更衣室,不過他很快成了孤膽英雄,另外兩個國米球員菲戈(菲戈新聞,菲戈說吧)和坎比亞索(坎比亞索新聞,坎比亞索說吧)被球場的保安和警察擋在了門外。好在警察沖進更衣室後,托爾多被解救了出來。
重罰在所難免
國米的主帥曼奇尼也氣憤地在更衣室門口徘徊,似乎也准備沖進去理論,「我沒有看到任何東西,因為我是第一個回到更衣室的人,球員們告訴我隨後發生了什麼。現在我看到了錄像,我可以說瓦倫西亞的那個球員(納瓦羅)是懦夫。對於那樣一名打完人後立即逃跑的球員,你說不出任何其它的東西。」
出黑拳的納瓦羅的確是犯了眾怒,賽後西班牙媒體並沒有偏袒自己的球隊,雖然義大利人也有責任,但打架事件玷污了西班牙足球形象,「納瓦羅則用一記拳擊手式的猛拳給這可悲的事件添上了黑色一筆,納瓦羅的舉動是可悲的,歐足聯將會給他公正的處罰。」
歐足聯的代表賽後已經進入雙方的更衣室對這件事情進行了調查,兩隊當中很可能有不少人遭到歐足聯的禁賽處罰。國米俱樂部主席莫拉蒂也表示:「歐足聯的代表事後核實了情況,他是一個非常誠實的人,他將做他應該做的。但我不認為國米將採取任何的下一步行動。」
從斗毆場面來看,瓦倫西亞的馬切納、納瓦羅,國際米蘭布爾迪索、科爾多巴、克魯斯和托爾多等人,都有面臨禁賽的可能。尤其是歐足聯新主席普拉蒂尼上任後的「三把火」之一就是凈化球場空氣和嚴懲球場暴力,因此如此嚴重的群毆事件肯定會受到歐足聯的重罰。歐足聯將在未來的幾天內對這件事情做出進一步的處罰決定。
Ⅲ 邁克爾舒馬赫出生在東德還是西德
邁克爾·舒馬赫,1969年1月3日出生在科隆旁的赫斯(Hürth),著名德國一級方程式賽車車手,被稱為「F1之王」。1991年8月25日第一次參加比賽,2006年09月10號退役。當今世界F1車壇當之無愧的第一人。2009年7月29日下午宣布復出,預計將要在8月23日參加西班牙的比賽。北京時間2009年8月11日,7屆F1世界冠軍邁克爾·舒馬赫宣布由於身體原因,放棄重返F1的計劃。2009年年末,舒馬赫宣布加盟梅賽德斯GP車隊出戰2010年的F1賽。
國籍: 德國
出生地: 德國赫爾斯-赫爾姆海姆
出生日期: 1969年1月3日
運動項目: 一級方程式賽車車手
主要獎項: 7次世界冠軍
重要事件: 分站冠軍91場
生涯積分1369分
單圈最快次數:76次
桿位次數:68次。
經典比賽1.1992年,斯帕賽道,比利時大獎賽
2.1995年,斯帕賽道,比利時大獎賽
3.1995年,紐博格林賽道,歐洲大獎賽
4.1996年,加泰羅尼亞賽道,西班牙大獎賽
5.1998年,亨格羅林賽道,匈牙利大獎賽
6.2000年,鈴鹿賽道,日本大獎賽
7.2004年,馬尼庫爾,法國大獎賽
人物評價
經典比賽 1.1992年,斯帕賽道,比利時大獎賽
2.1995年,斯帕賽道,比利時大獎賽
3.1995年,紐博格林賽道,歐洲大獎賽
4.1996年,加泰羅尼亞賽道,西班牙大獎賽
5.1998年,亨格羅林賽道,匈牙利大獎賽
6.2000年,鈴鹿賽道,日本大獎賽
7.2004年,馬尼庫爾,法國大獎賽
[編輯本段]個人經歷
邁克爾·舒馬赫舒馬赫自幼就參加卡丁車賽,1984、1985年他連續兩年取得德國青少年卡丁車總冠軍,1987年更獲得了歐洲卡丁車總冠軍,出色的表現使他受到了梅塞德斯-賓士(Mercedes-Benz)車廠的贊賞,拔擢他參加F3以及房車賽事。 1983年-開始參加卡丁車比賽 1984年-德國少年卡丁車冠軍 1985年-德國卡丁車賽少年組冠軍,世界少年卡丁車賽亞軍 1986年-德國青年卡丁車季軍,歐洲卡丁賽亞軍,歐洲卡丁車決賽季軍 1987年-德國青年卡丁車冠軍,歐洲卡丁賽亞軍,歐洲卡丁車決賽冠軍 1988年-德國卡丁車賽冠軍,歐洲福特方程式亞軍,德國福特方程式第6名
初級方程式時代
1990年,舒馬赫獲得了德國F3總冠軍,並且參加了當年的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在最後一圈,舒馬赫和領先的芬蘭車手米卡·哈基寧(Mika Hakkinen)發生碰撞,哈基寧退賽,舒馬赫拿下了本次大賽的冠軍。 1989年-德國三級方程式亞軍 1990年-德國F3錦標賽冠軍
F1大職業生涯
[編輯本段]個人榮譽
邁克爾·舒馬赫舒馬赫宣布退役時幾乎打破了所有的紀錄。[4] 年度車手總冠軍:7次(1994年、1995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 連續奪得年度總冠軍次數:5次 分站冠軍次數:91次 桿位次數:68 (前紀錄艾爾頓·塞納65) 參加分站賽次數:250 (距離帕特雷斯257次參賽紀錄只差7場)[這是舒馬赫唯一沒有打破的記錄] F1生涯總積分:1369分 (第二名為普羅斯特798分) 單賽季最多分站冠軍次數:13次 (2004賽季) 單賽季連續獲勝場次:7場 (2004賽季) 登上領獎台次數:154 (第二名為普羅斯特106次) 比賽最快圈速次數:75 (第二名為普羅斯特41次) 單賽季個人最多積分:148分 (2004賽季)[滿分180分] 單場分站賽奪冠次數:8次 (1994、1995、1997、1998、2001、2002、2004、2006)法國站 上演「帽子戲法」次數(獲得桿位、跑出單圈最快並獲得冠軍):22次 連續在分站賽上得分次數:2001至2003年期間24站比賽連續得分 連續在分站賽上登上領獎台次數:2001至2002年期間連續19站 歷史上唯一一個曾在一年的各個分站賽中全部進入前三名的車手 2002賽季年度車手積分榜上與亞軍差距最大的一次 2002年領先67分獲得冠軍賽季過程中最早鎖定年度總冠軍 2002年離賽季結束還有6站時已經衛冕 邁克爾-舒馬赫和前隊友巴里切羅還是歷史上並肩獲得分站賽前兩名最多的隊友,兩人曾24次占據領獎台最高的兩層 2009年ROC世界車王爭霸賽在英德間展開,最終舒馬赫擊敗對手率領德國隊連續三年獲得國家杯冠軍。 保持紀錄 [5] 舒馬赫是F1歷史上首位7奪世界冠軍的車手,7次年度總冠軍、84次分站賽冠軍。 登上領獎台次數(142)、單圈最快次數(69)、單個賽季分站奪冠次數以及車手總積分均列第一。 單個賽季得分紀錄:148(2004年) 連續獲得積分:24站(2001年-2003年) 連續登台紀錄:19站(2001年-2002年) 另外舒馬赫還是唯一一位整個賽季全部登上領獎台的車手 奪冠最大積分差距:67分(2002年) 最快速度奪冠:2002年(還剩6站就提前奪冠)
[編輯本段]記錄一覽
舒馬赫宣布退役時幾乎打破了F1的所有的記錄。 ★年度車手總冠軍:7次(1994年、1995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 (第二名為方吉奧5次) ★連續奪得年度總冠軍次數:5次(2000年至2004年) ★分站冠軍次數:91次(第二名為普羅斯特51次) ★桿位次數:68(前紀錄艾爾頓-塞納65) ★F1生涯總積分:1369分(第二名為普羅斯特798分) ★單賽季最多分站冠軍次數:13次(2004賽季) ★單賽季連續獲勝場次:7場(2004賽季) ★登上領獎台次數:154(第二名為普羅斯特106次) ★比賽最快圈速次數:76(第二名為普羅斯特41次) ★單賽季個人最多積分:148分(2004賽季) [滿分180分] ★單場分站賽奪冠次數:8次(1994、1995、1997、1998、2001、2002、2004、2006)法國站 ★上演「帽子戲法」次數(獲得桿位、跑出單圈最快並獲得冠軍):22次 ★連續在分站賽上得分次數:2001至2003年期間24站比賽連續得分 ★連續在分站賽上登上領獎台次數:2001至2002年期間連續19站 ★歷史上唯一一個曾在一年的各個分站賽中全部進入前三名的車手:2002賽季 ★年度車手積分榜上與亞軍差距最大的一次:2002年領先67分獲得冠軍 ★賽季過程中最早鎖定年度總冠軍:2002年離賽季結束還有6站時已經衛冕 ★邁克爾-舒馬赫和前隊友巴里切羅還是歷史上並肩獲得分站賽前兩名最多的隊友:兩人曾24次占據領獎台最高的兩層
[編輯本段]人物評價
傑科莫·阿格斯蒂尼(義大利傳奇摩托車手,七屆GP500冠軍,至今保持著122場GP比邁克爾·舒馬赫賽勝利的記錄):我非常欽佩,這是多麼偉大的成就啊!超越范吉奧使他成為賽車運動的傳奇。我在兩個不同種類的比賽中贏得過15個世界冠軍,但是在F1贏得6個世界冠軍是一個神奇的記錄,實現這個目標非常不容易。他的秘密?沒有秘密,他生下來時就有這樣的基因,冠軍的基因,勝利者的基因。這種素質是與生俱來的,它在你的血液中,邁克爾現在應該感謝他的父母。 蘭斯·阿姆斯特朗(美國自行車明星,五屆環法大賽冠軍):我從來沒見過舒馬赫,但是長時間以來我一直敬佩他。他是F1之王!他經歷過很多挫折,也受到過很多指責,但是我們這些曾經登上過頂峰的人都知道,樹大招風是什麼意思。 謝爾蓋·布勃卡(烏克蘭撐桿跳高「沙皇」):邁克爾·舒馬赫贏得了他的第六個世界冠軍,當然我的世界冠軍比他多,但是他和我一樣,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統治了自己的那項運動。我過去經常打破世界記錄,他不斷地收集著勝利。能夠沖擊他勝利記錄的車手還沒有出生呢。尤其是在他退休以前,無疑他可以在自己的記錄中添加更多的勝利。到達頂峰是一回事,長時間停留在那裡是另一回事,邁克爾成功了。我90年代末在摩納哥見過他。我們在同一家餐館吃飯,我去為我的兩個兒子向他要簽名,他簽了,甚至沒有認出我。後來我們一起踢足球,那時我領悟到了他是怎樣的一個運動員。他跑得非常快,他的移動那麼精確。我欽佩舒米的職業素質,我希望他贏得更多勝利,7個、8個……世界冠軍。 邁克·杜漢(澳大利亞摩托車明星,五屆GP500冠軍):邁克爾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冠軍,作為一個人和一個運動員來說都是。他是一個偉大的專家和車手,他和其他獲得冠軍的人是非常不同的。他的記錄是輝煌的成就,因為這需要付出許多努力和集中全部精力。只要他還能在駕駛賽車中得到樂趣,他就會繼續比賽,並且繼續創造記錄。 埃迪·默克斯(比利時著名自行車運動員,六、七十年代五次贏得環法大賽冠軍):舒馬赫是一個特殊的冠軍。你只需要看看他是如何讓法拉利崛起的。當他來到這支車隊時,法拉利已經很長時間不能獲勝了,前幾年他沒有贏得冠軍,但是他逐漸改變了他的賽車和他的車隊,終於獲得了成功。他從事著如此危險的職業,他比賽道上其他所有人付出的努力都多。舒馬赫讓我非常驚訝。我知道他周圍有完美的環境和很多天才工程師,但是在我眼裡他是最好的,尤其是在雨天,太神奇了! 邁克爾·舒馬赫 邁克爾·舒馬赫邁克爾·約翰遜(美國著名短跑運動員):與所有統治了某項運動的運動員一樣,舒馬赫的成功歸於三個因素:很高的天分,努力工作做到最好和擁有找到成功之路的智慧。動力來自於永遠盡力達到極限,而不是僅僅比其他人更好。舒馬赫早就知道他比其他人更強大,但是他認為自己還應該做得更好。我想這就是他的動力。 亞歷山大·波波夫(俄羅斯著名游泳運動員):我對邁克爾·舒馬赫有無限的欽佩,因為你必須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心臟,才能夠做到他在法拉利做的事情。超越普羅斯特和范吉奧的記錄顯示了他有多麼出眾的才能。毫無疑問,在我心中舒馬赫是所有年代裡最好的車手。范吉奧、勞達、塞納和普羅斯特當然都是偉大的車手,但是舒馬赫擁有更多:非常非常強烈的獲勝慾望。去年他在賽季結束前就贏得了世界冠軍。今年他的賽車沒有優勢了,但是他堅信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勝利。 阿蘭·普羅斯特(F1四屆世界冠軍):我們的關系一直很好。邁克爾是一個很好的人,很容易接近。他得到了身邊所有人的愛戴,法拉利工作人員和他的經紀人韋伯。他是一個冠軍,他獲勝因為他完全獻身於他的工作。找到與身邊所有人合作的方法是很困難的,但是他做到了。我可以比較他和那些更受歡迎的人:他們在賽道上做的不夠好,他們沒有正確的工作方法,但是也許他們更擅長吸引媒體和公眾的興趣。從個人感情來說,我崇拜邁克爾的成就。 瓦倫蒂諾·羅西(MOTOGP世界冠軍):只要有時間,我會在參加自己的比賽前看一會兒F1比賽,雖然邁克爾不是我最喜歡的車手,但是他應該贏得冠軍,因為無可質疑他是最好的。和我一樣,他在賽季中期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間,人們非常快的忘記了他是多麼強大。但是他回來了,贏得了勝利。 阿瑞·瓦塔寧(芬蘭著名車手,WRC和巴黎-達喀爾拉力賽冠軍):我從未見過這樣一個職業車手。他來自另一個世界。極其出眾的才華,對工作非常投入,但是對他的車隊也非常慷慨。他比他的名氣更好。一些人不喜歡他,但只是因為他們妒忌。分析他做的所有事情,他不應該受到所有這些批評。我見過他很多次,比如1997年在摩納哥,他的電話每三分鍾就要響一次。我不羨慕他,他幾乎沒有私人空間。
[編輯本段]經典比賽
1.1992年,斯帕賽道,比利時大獎賽
舒馬赫在2006年美國站中奪冠舒馬赫的首場勝利,在雨天的環境下舒馬赫展示了自己的全部駕駛天才。在自己滑出賽道後,舒馬赫被隊友布倫德超越,但是細心的舒馬赫注意到隊友的輪胎已經嚴重磨損了。舒馬赫推測自己的輪胎肯定也是如此,遂立即停站更換雨胎。這時在正確的時機做出的正確決定幫助他贏得了比賽。
2.1995年,斯帕賽道,比利時大獎賽
這場比賽舒馬赫在多變的天氣環境中從第16位出發獲得了冠軍。舒馬赫堅持使用光胎最終獲得了勝利。不過這場勝利也有遺憾之處。由於在直道上擺車以阻止達蒙-希爾超車,舒馬赫受到了禁賽一場的處罰。
3.1995年,紐博格林賽道,歐洲大獎賽
在舒馬赫代表貝納通車隊參加的最後一場歐洲大獎賽中,舒馬赫在家鄉父老面前贏得了自己在當年的最漂亮的一場勝利。在與阿萊西的纏斗中,舒馬赫在距比賽結束還有兩圈的時候超越對手,取得了冠軍。
4.1996年,加泰羅尼亞賽道,西班牙大獎賽
這是舒馬赫代表法拉利贏得的第一場分站賽冠軍,仍然是在雨中。在這場比賽中,只有亞軍和季軍沒有被舒馬赫套圈――不過舒馬赫領先第二名阿萊西達到45秒鍾。「如果有人問我我願意花多少錢賭自己在這里贏得勝利,我會說一分錢都不會下,」賽後舒馬赫說。
5.1998年,亨格羅林賽道,匈牙利大獎賽
靈異的駕駛技術,加上在這條極難超車的賽道上採用的三停戰術,舒馬赫在匈格羅林獲得了冠軍。技術總監羅斯-布朗要求舒馬赫在19圈的時間內擠出25秒的時間以保證一次停站,舒馬赫開始一路狂奔。舒馬赫在接到指令之後簡單了回答了一句「謝謝」,最終他做到了。
6.2000年,鈴鹿賽道,日本大獎賽
在這場比賽結束之後,舒馬赫為法拉利帶來了21年以來的首次車手總冠軍。舒馬赫緊跟邁凱輪的米卡-哈基寧幾乎40圈,最終在維修站內完成了超越。這不是最使人窒息的比賽,但卻是最使人動情的一場。
7.2004年,馬尼庫爾,法國大獎賽
本場比賽中,當比賽臨近尾聲階段時,法拉利工作人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出車房,羅斯布朗給舒馬赫安排了驚人的4次停站策略,最終舒馬赫領先阿隆索8.3秒取得勝利。本場比賽被譽為F1史上不可復制的經典之作,也是羅斯布朗與舒馬赫搭檔史上的經典一筆。這場比賽因為舒馬赫的賽車並沒有出現異常而安排非常規4次進站且取得冠軍而被載入F1的史冊。
[編輯本段]爭議事跡
舒馬赫的求勝慾望極為強烈,但是他卻往往為了取得勝利而不擇手段,這是他職業生涯最為人詬病處。以下是他所惹起的幾次爭議最大的事件。 1994年,阿爾伯特公園賽道,澳大利亞大獎賽 在決定冠軍歸屬的1994年澳大利亞大獎賽上,舒馬赫與英國車手達蒙-希爾發生了著名的碰撞,賽後舒馬赫面臨著極為嚴厲的欺騙指責。這次事故發生在第31圈,兩位車手都因此次碰撞而退賽,舒馬赫憑借一分的優勢力壓希爾奪得了冠軍。 1994年英國站 舒馬赫在暖胎圈超越了希爾,而被罰進維修站,但是他拒絕進入而遭到黑旗處分,被取消資格並且禁賽兩場。 1994年澳大利亞站 舒馬赫被黑旗禁賽後,希爾連續取勝在積分榜上追了上來,到了閉幕賽澳大利亞站,舒馬赫僅僅領先希爾一分,到了第35圈,舒馬赫不慎擦撞護牆,車身受損。希爾見機不可失欲在下一個彎道一舉超越,舒馬赫情急之下將賽車切向希爾,希爾閃避不及,兩人撞上而雙雙退賽,舒馬赫保住了世界冠軍。 1995年比利時站 在雨中,舒馬赫以危險的駕駛蠻橫的阻擋希爾,以確保勝利,這次事件導致FIA規定每次纏斗只能阻擋一次。 1997年,赫雷斯賽道,歐洲大獎賽 另外一次碰撞出現在1997年的赫雷斯賽道。為了獲得世界冠軍,舒馬赫試圖將對手雅克-維倫紐夫撞出賽道。但這次卻事與願違,維倫紐夫獲得了世界冠軍,舒馬赫全年的積分被取消。 1998年英國站 舒馬赫在安全車出來引導各賽車繞行期間有不當舉動,被罰進維修站,結果他利用規則漏洞直到最後一圈才進站,等於在維修站中贏得比賽。 1998年比利時站 在傾盆大雨中舒馬赫和邁凱輪車隊的大衛·庫特哈德(David Coulthard)擦撞,舒馬赫的法拉利賽車右前輪脫落,舒馬赫開回維修站後怒氣沖沖的到邁凱輪車隊的車庫指控庫塔謀殺。多年後庫塔承認是車隊指使他撞上舒馬赫的,以確保該站已退賽的哈基寧積分不致被舒馬赫超越。 2000年奧地利站 舒馬赫起跑後和里卡多·宗塔(Ricardo Zonta)撞車,卻故意將賽車停在彎道上,試圖引發紅旗重新起跑,但未能如願。 2000年比利時站 舒馬赫在高速下將哈基寧擠向路邊,幾乎令對方出車禍,不過下一圈舒馬赫就遭到哈基寧反超。 2001年奧地利站 魯本斯·巴里切羅(Rubens Barrichello)被車隊不斷的要求他讓車給舒馬赫,以確保舒馬赫爭奪世界冠軍的積分,最後一圈巴里切羅只得屈服讓車。 2001年德國站 起跑後舒馬赫又和盧恰諾·布爾蒂(Luciano Burti)撞上,舒馬赫故技重施將賽車停在賽道中央,意圖引發紅旗重新起跑,這次他成功了。 2001年歐洲站 舒馬赫強硬的阻擋自己的兄弟拉爾夫·舒馬赫(Ralf Schumacher),幾乎令對方撞牆。 2002年馬來西亞站 舒馬赫一起跑就違反規則猛烈的左右移動阻擋蒙托亞,但規則只允許阻擋一次而已,而且這個規定還是因他而起的。 2002年,A1賽道,奧地利大獎賽 這對F1來說是黑色的一天。巴里切羅的表現統治了整個周末,在正賽中從頭領先到最後一圈。但是法拉利車隊通過無線電指令要求巴里切羅將冠軍讓給舒馬赫。巴里切羅不得不逐漸減速,在最後一個彎讓過了舒馬赫。其實這樣做並無必要。因為在之前的5場比賽中舒馬赫已經贏得了4場勝利。2002年,舒馬赫以創紀錄的積分領先優勢獲得了年度總冠軍。 2002年美國站 舒馬赫在積分榜已經遙遙領先幾乎確定將奪取本年度世界冠軍,為了洗刷奧地利站的污名,舒馬赫打算跟巴里切羅玩一次「同時抵達終點」的把戲,但弄巧成拙,反而惹來美國車迷的反感。 2003年歐洲站 舒馬赫在陷入沙坑後,場邊的工作人員竟然主動將他的賽車推回賽道上繼續比賽,其他車手就難有這項優待了。 2003年英國站 舒馬赫又在高速路段將阿隆索擠上草地,但這項危險的舉動仍然沒有受到任何處罰。 2004年英國站 舒馬赫和隊友巴里切羅在排位賽第一回合雙雙佯裝失控打滑,以換取在第二回合先出發,以避開即將到來的暴雨。 2005年澳大利亞站 舒馬赫和尼克·海費爾德(Nick Heidfeld)撞車後,再度享用場邊工作人員將他推回賽道上的特權,而海費爾德就沒有如此優待了。 2005年摩納哥站 舒馬赫在最後一圈蠻橫的硬超隊友巴里切羅,幾乎釀成車禍。 2006年,日本大獎賽 鈴鹿賽道上,一次致命的爆缸結束了車王的職業生涯八冠王的希望,令無數車迷心碎。
[編輯本段]最具爭議的一場比賽
2006年,摩納哥賽道,摩納哥大獎賽 2006年舒馬赫在摩納哥大獎賽排位賽的最後一刻的行為再度遭受了廣泛的指責。舒馬赫的賽車在最後一刻橫在了彎道中,這一行為阻擋了後面的車手試圖創造更快成績的努力,舒馬赫獲得了桿位。經過調查,賽事幹事取消了舒馬赫的桿位成績,但是舒馬赫在正賽中彌補了這一事件的影響,他獲得了第五,並創造了賽道的最快圈速。 但賽後FIA經過詳細的調查,調閱錄像帶後,認為當時舒馬赫的賽車並無異狀,而且以舒馬赫的技術也不太可能發生這種離譜的失誤,因此認定他是故意將賽車佯裝鎖死以阻止阿隆索刷新他的最快時間,因此取消了舒馬赫的時間,舒馬赫被罰最後一位出發。 這次事件可以說是舒馬赫職業生涯最大的污點,F1最高統治者伯尼·埃塞萊斯頓(Bernie Ecclestone)即公開表示舒馬赫的行為是「作弊」。而媒體也紛紛口誅筆伐,許多賽車界人士也不客氣的指責舒馬赫「無恥」、「騙子」。而車手同僚們也對舒馬赫表示厭惡,「車手協會」(GPDA)召開臨時會議,會中維倫紐夫激烈的要求開除舒馬赫會籍,但未被通過,維倫紐夫憤而退出協會。 本站賽事舒馬赫從最後一位出發,但仍以第五名完賽,但顯然還是損失了幾分積分,在舒馬赫和阿隆索爭奪世界冠軍的最後關頭,這幾分失分造成了極大的傷害,被認為是舒馬赫最終功敗垂成的原因之一。
[編輯本段]悲情退役
2006年9月10日,舒馬赫宣布了退役的消息2006年舒馬赫宣布退役,看台上,法拉利的紅奪目耀眼,陣陣歡呼,都是因為一個人的一舉一動。完美,似乎沒有比這個詞更能形容昨天出現在蒙扎賽道上的舒馬赫了。從第十五圈開始就遙遙領先,在這片被稱為法拉利聖地的土地上,車王第五次奪取該賽道分站冠軍。 2006年9月10日,舒馬赫宣布了退役的消息 右手,是被稱為「繼承者」的萊科寧。搶下桿位卻屈居第二,冰人的俊臉寫著尷尬,但當被舒馬赫右手勾住脖子,竊竊私語時,萊科寧臉上的寒冰開始融化。也許,當不再對立時,傳奇車王的魅力已讓冰人折服。 新聞發布會幾乎是舒馬赫一個人的獨腳戲,甚至沒有等到記者提出相關的問題,他就開始了自己的告白,只是這樣的一幕是領獎台下的「舒迷」們不願聽到的。「我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些什麼,以前我也很多次想過這個問題,想到所有我的支持者,所有喜歡賽車的人,我也想向他們解釋,但是……現在就是該說這個話的時候了,我作出我的抉擇——在今年賽季結束的時候,我決定與車隊結束合同並且離開F1賽車運動。」 強忍著悲傷,當「再見」真正說出口時,才知道自己的心有多痛。「我現在只想專注於後面的三站比賽,用我自己的方式獲得冠軍!我很渴望後面的三站比賽!謝謝所有的人,謝謝你們所給予我的一切!」 就像喬丹之於籃球,阿加西、桑普拉斯之於網球,在齊達內、阿加西先後離開摯愛的舞台之後,舒米也選擇了離開。
[編輯本段]慈善活動
舒馬赫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特別大使,捐出了150萬歐元。此外亦喜歡踢足球,效力當地球隊FC Echichens,他亦參與多項慈善足球活動以及一級方程式車手之間足球比賽交流,更經常出現進球以突出自己的表現。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一般簡稱印度洋海嘯或南亞海嘯)發生於2004年12月26日UTC時間0時58分55秒(雅加達,曼谷當地時間為UTC 7);舒馬赫捐出了1000萬美元,成為全世界以個人名義捐款者里,金額最高的一位。
[編輯本段]取消復出
舒馬赫復出無望[6]
王者歸來嗎
2009年7月29日,法拉利受傷車手菲利普·馬薩的替任者終於確定。法拉利車隊正式宣布已經退役的七屆世界冠軍邁克爾·舒馬赫將再度披掛上陣,頂替馬薩的空缺為車隊效力,直到巴西人傷愈回來。 舒馬赫已經在自己的官方網站上確認了這則消息。在題目為「邁克爾高興能幫忙」的最新消息中,他首先表達了對馬薩的關心。 隨後,舒馬赫確認了自己的復出。最後舒馬赫表達了自己對即將開始的復出的展望,他說:「作為競爭者,我也相當期待即將面臨的挑戰。」 而法拉利車隊也在其官網網站上發表了相關聲明,聲明寫道:「法拉利車隊計劃由邁克爾·舒馬赫代替菲利普·馬薩參加比賽,直到巴西人傷愈復出,能夠再次參賽為止。邁克爾·舒馬赫表示他准備好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將著手開始針對性的訓練,結束之後會獲准他參加世界錦標賽,從8月23日舉行的歐洲大獎賽開始。」 老車王復出的第一場比賽將會是8月23日在西班牙瓦倫西亞舉行的歐洲大獎賽。而這也將是他第一次以隊友的身份與基米·萊科寧並肩作戰,兩人之間又會有著怎樣的競爭,令人期待。 舒馬赫官網截屏 邁克爾·舒馬赫突然宣布,因為身體原因取消F1復出計劃。
因身體原因取消復出計劃
[6]北京時間2009年8月11日下午,七屆F1世界冠軍、德國車王邁克爾·舒馬赫突然宣布,因為身體原因取消F1復出計劃。 舒馬赫通過其官方網站表示:「我為了讓傷勢恢復而嘗試了一切,但非常遺憾,這沒能奏效。」 「在穆傑洛賽道試車後,我感覺頸部有些不適,雖然在醫學治療方面盡了一切努力,但我最終還是沒能克服這次傷病。」 現年40歲的舒馬赫原計劃在本月23日舉行的F1歐洲大獎賽中復出參賽,頂替上個月受傷的巴西車手馬薩。法拉利車隊也曾於7月30日官方宣布了舒馬赫復出的消息。 7屆F1總冠軍得主、德國車王舒馬赫2009年8月11日對外宣布,由於身體原因,他將取消復出F1的計劃。
[編輯本段]正式復出
在全世界車迷的翹首期待中,2009年年末邁克爾·舒馬赫正式宣布,他已與梅賽德斯GP簽訂了為期一年的工作合同,這意味著時隔3個賽季後,舒馬赫將重返F1賽場。他將與同胞羅斯博格搭檔;同時這也是他再一次與羅斯·布朗聯手。[7]
回歸語錄
「我決定在2010賽季回歸F1,並且已經與梅賽德斯車隊達成了協議。說實話,我現在非常興奮。」舒馬赫在官網聲明的最開始就如此表示。 「我不否認,組成一個全德國車手的車隊對我非常有誘惑力,我想所有德國車手都會有同感。當然,能夠在與羅斯(羅斯·布朗)再度合作也是很讓人高興的。」 「其實我自己感覺從未離開賽場,三年後我依然對參賽充滿熱情。在參加了幾場摩托車比賽後,我已經准備好繼續參加F1比賽。」
復出不為錢
舒馬赫此次與梅賽德斯GP簽訂的合同中規定,舒馬赫為梅賽德斯GP效力一年的薪酬為700萬歐元,這比此前傳聞的350萬歐元高出一倍。但這個價格對七冠王舒馬赫而言,實在算不上大錢。在F1財政最緊張的2009賽季,現役3位年度車手冠軍得主,邁克拉倫車隊的漢密爾頓、法拉利的萊科寧和雷諾的阿隆索,3人個個身價在千萬歐元以上,由此可見,舒馬赫的此次復出並不是沖著錢來的。
所以是西德。
Ⅳ 四大網球公開賽中歷史最悠久的是哪個
四大網球公開賽
溫布爾頓網球錦標賽、法國網球公開賽、美國網球公開賽和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被稱
為世界四大網球公開賽。它是每年一屆的最為重要的世界性網球單項比賽,世界各地的職業
選手均視獲得這四大比賽桂冠為最高榮譽。
溫布爾頓網球錦標賽
溫布爾頓網球錦標賽是現代網球史上最早的比賽,由全英俱樂部和英國草地網球協會於1
877年創辦。首次正式比賽在該俱樂部位於倫敦西南郊的溫布爾頓總部舉行,名為「全英草地
網球錦標賽」。首屆比賽只設男子單打,冠軍獎杯叫「挑戰杯」。1879年增加男子雙打,188
4年增加女子單打,1899年又增加女子雙打和混合雙打。1901年才接受國外選手參賽,當時只
限於英國自治領地的小 國參加,1905年正式開放,美、法等國選手才跨海而來參加比賽。19
22年進行了兩項改革,是修建可容納1.5萬觀眾的中央球場,二是廢除了「挑戰賽」,從這一
年起要取得冠軍,男子 必須從第l輪打起,連勝7場比賽,女子必須連勝8場比賽。1968年國
際網聯同意職業選手參加 該項比賽,同時組織者還募集巨額獎金,吸引全世界一流好手參加,
故競技水平逐年提高。凡 奪得各個單項比賽第1名的,即為該項目的世界冠軍。因此,比賽
期間精華薈萃、好手雲集, 爭奪十分激烈,它體現了網球技術的最高水平和發展趨勢。當今
溫布爾頓的比賽,觀眾可達30萬人以上,而觀看電視實況轉播的人則在5億以上。溫布爾頓網
球錦標賽獎金逐年提高,1984年男子單打冠軍獎金為10萬英鎊、女子單打冠軍為9萬英鎊。19
85年男單冠軍獎金為13萬英鎊。1987年男單冠軍獎金為15.5萬英鎊。1991年 男單冠軍獲24
萬英鎊,女單冠軍獲21.8萬英鎊,連第1輪遭淘汰選手也可獲得一筆獎金,男子3600英鎊,女
子2790英鎊。高額獎金使溫布爾頓網球錦標賽具有極強的吸引力,使這項競賽活動百年不衰。
到1995年為止,溫布爾頓網球錦標賽已舉辦109屆,其中由於兩次世界大戰停賽lo次,若從187
7年開賽算起,至今已有119年的歷史。該比賽於每年6月最後一周至7月初定期舉行,已經形成
傳統。
法國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是與溫布爾頓錦標賽一樣,在世界網壇上享有盛名的傳統比賽。它始於18
91年,比溫布爾頓錦標賽晚14年,通常在每年5月下旬至8月上旬舉行,是繼澳大利亞公開賽之
後,當年第二個進行的公開賽。比賽地點設在巴黎西部一座叫羅蘭-卡羅斯的大型體育場內 ,
1927年自從該地成了法國網球公開賽賽場後,一直成為世界著名網球運動員嚮往的聖地,獲得
這個公開賽桂冠的選手,與溫布爾頓冠軍一樣名震世界。 法國公開賽已經100周年,在過去百
年,除兩次世界大戰被停賽11年外,其餘90年均每年舉行一屆。開只限本國人參加,到1925年
後對外開放,成為公開賽。該比賽規 定每場比賽採用5盤3勝淘汰制,羅蘭-卡羅斯球場屬慢速紅
土球場,利於底線對抗,所以一場比賽打上4個小時是習以為常的。在這樣的球場要獲得優勝是
不容易的,運動要求有超群的技術和驚人的毅力。獲男子單打錦標最多的是瑞典選手博格,他
在1974年至1981年8年中 ,8次奪冠。1989年的法國公開賽,17歲的美籍華裔選手張德培爆出八
十年代大冷門。他先後挫敗倫德爾和埃德伯格,成為這個公開賽最年輕單打冠軍,也是第一位亞
洲血統的選手獲 此殊榮。女子單打埃弗特、納英拉蒂諾娃、格拉英等當代明星奪過獎杯。而埃
弗特在1974至1986年的12年間,曾7次奪標,創造了這個公開賽的紀錄。
美國網球公開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首屆比賽只有男子單打,於1881年在美國羅得島新港舉行,每年舉辦 一屆,
通常在8-9月間。開始名為「全美冠軍賽」,1815年起移至紐約林山進行比賽,1970年 改名為全
美公開賽。1968年被列為四大公開賽之一,是一年中最後舉行的大賽。由於美國網球 的地位和高
額獎金,以及中速硬地場地,吸引眾多好手參加。它的影響雖比不上溫布爾頓錦標賽,卻高於澳
大利亞甚至法國公開賽。據世界網球雜志統計,1989年美國公開賽涉及的金錢往來總額達1億美
元,男、女單打冠軍均可得35萬美元的獎金。
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
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是四大公開賽中最遲創建的賽事,從1905年創辦至今也已經有、100年
歷史,賽地在墨爾本,安排在1-2月舉行,它是每年最早開賽的四大事。由於賽地遠離歐美大陸,
賽事又在年初舉行,時值當地盛夏,氣候奇熱,歐美好手都不願長途跋涉冒暑去參加比賽,因此
它是最乏吸引力的比賽。然而到1968年,國際網球職業化,它被列為四大公開賽之一 以後,得
分和獎金均高於一般巡迴賽事,其身價才有所抬高。在創辦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公開賽的冠軍
均為本地人獲得。從二次大戰後的1948年起,到1978年,男、女單打冠軍多為澳大 利亞選手奪
得,而進入八十年代後,卻又沒有一名本地選手有幸獲此殊榮。澳大利亞網球,特 別是男子網
球也曾有過輝煌年代,從1950年至1987年的17年間,澳大利亞男隊贏得過15次戴維斯杯賽冠軍,
因而,它在四大公開賽中佔有一席之地也在情理之中。
Ⅳ 馬爾科姆·特恩布爾的身高是多少
177厘米
馬爾科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也可譯作麥肯·騰博),澳大利亞政治家,1954年出生於悉尼,相繼畢業於悉尼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擁有政治學和法律
Ⅵ 溫布爾登是哪國的
位於英國倫敦南部,距市中心約11公里的溫布爾登,因每年一度舉辦網球賽事而聞名於世。每年6-7月,這個寧靜的小鎮都會變得熱鬧起來,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網球選手會在這里上演一幕幕精彩的比賽。
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也稱「全英草地網球錦標賽」,創辦於1877年,是現代網球史上最早舉辦的比賽。這項網球賽初創時只有男子單打一個項目,1879年增設男子雙打,1884年始有女子單打,以後又增加了女子雙打,到1913年又最後增設了男女混合雙打。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初始只限英國人參加,1901年起允許英聯邦各國派代表參加比賽,從1905年開始擴大為國際性的球賽。
在世界四大網球錦標賽中,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是唯一的草地球場賽事。草地網球場由於球落地時與地面的摩擦小,球的反彈速度快,對球員的反應、靈敏、奔跑的速度和技巧等要求非常高。因此,草地往往被看成是「攻勢網球」的天下。
溫布爾登的網球球場佔地42英畝,共有19個用於職業聯賽的比賽場地和22個訓練場地。在這些球場中,溫網的決賽舉辦場地——中央球場最負盛名。
中央球場可以容納15000人。在這里,每年都有3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角逐溫網5個比賽項目的冠軍。
除中央球場外,一號球場的知名度也非常高。在一號球場,有一座外置的巨大屏幕,用來讓聚集在場外亨曼山上觀戰的球迷欣賞比賽。在每年溫網比賽期間,都有成千上萬的球迷在屏幕前為本土球員加油助威。
Ⅶ 布爾戰爭是怎末回事
布爾戰爭是英國人和布爾人之間為了爭奪南非殖民地而展開的戰爭。荷蘭殖民者於17世紀來到南非。他們和葡萄牙、法國殖民者的後裔被稱為布爾人。19世紀晚期,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士自由國相繼發現世界上最大的鑽石礦和金礦。英國殖民者覬覦這些寶藏,於1899年8月與布爾人爆發戰爭。戰爭初期,英軍在人數上處於劣勢,在輕捷靈便的布爾人面前多次遭到失敗,隨著援軍的抵達,英軍逐漸掌握主動權。
當年秋,英國宣布取得戰爭的勝利,但布爾人繼續繼續襲擊英軍。英軍把布爾人強制關進集中營,兩萬婦孺致死。布爾戰爭中的英軍總司令基契納成為英國的民族英雄,但直到他凱旋時,英國仍然沒有完全控制稱南非。英布戰爭稱得上英國復興史上最長的戰爭。
歷史上一共有兩次布爾戰爭,第一次布爾戰爭發生在1880年至1881年,第二次布爾戰爭發生在1899年至1902年。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帝國主義形成,國際政治中的戰爭引火物比比皆是。1898年美西戰爭的硝煙未散,1899~1902年非洲大陸又爆發了一場激烈的布爾戰爭。布爾戰爭和美西戰爭一樣,標志著帝國主義戰爭時期的開始,也是為重新瓜分世界而進行戰爭時期的開始。
黑暗的一星期
非洲大陸南端,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礦藏豐富,歐洲殖民者早就源源不斷地湧入。所謂布爾人,主要是最早來到南非殖民地的荷蘭人的後裔。
英國人發現了南部非洲這塊肥肉後,受到英國擴張壓力的布爾人不得不大規模向北、向東開始殖民「遷徙」。並在19世紀30~40年代,建立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1867年和1884年,在南非先後發現了鑽石礦和金礦,英國壟斷資本迅速取得了驚人的利潤。布爾殖民主義者見此巨利分外眼紅,英國人和布爾人爭奪采礦權的斗爭日益尖銳,愈演愈烈。
1899年10月11日,當布爾人企圖獲得南非開礦權的要求再次被英國人拒絕後,布爾人迫不得已向大英帝國宣戰,布爾戰爭爆發。
戰爭初期,布爾人主動展開攻勢,英國軍隊由於過於輕敵導致了戰爭初期較為被動。12月13日,英軍和布爾人在科倫索展開了激烈交戰。
英軍指揮官布勒將軍的進攻計劃是兵分三路,並明確了三路英軍的最終匯合地點。但是布勒給部屬的手繪地圖上,完全標錯了這個匯合點的位置。這個攻擊計劃實際上漏洞百出,在執行前就註定了失敗的命運。
科倫索戰役以英國人的失敗而告終,此次戰役英軍損兵折將1139人,失蹤250人,丟失10門大炮;布爾軍隊僅僅陣亡8人,傷30人,對比之懸殊令人咋舌。
12月10日至15日,一周之內,英軍在東、中、西三條戰線全部失利,損失2800多人,在英軍史上被稱為「黑暗的一星期」。布勒上將因為兵敗,引咎辭去英國遠征軍總司令的職位。
攻佔德蘭士瓦
「黑暗的一星期」之後,英國國內輿論一片嘩然,英國的態度也變得更加強硬,決心將戰爭進行到底。英國政府傾其整個帝國的力量,來對付只有40多萬人口的布爾人。
1899年12月17日,聲名顯赫的印度英雄、67歲的羅伯茨勛爵被任命為南非遠征軍總司令。到了1900年1月,南非戰場上的英軍已經增至18萬,3月再增至22萬~25萬人,居於絕對優勢。此外,還有幾千匹軍馬從英國和澳大利亞運抵南非,增加了英軍的機動性。
隨著援軍的到來,尤其是在軍隊中享有赫赫聲名的羅伯茨的到來,南非英軍的士氣大增。從2月初開始,英軍轉為反攻,在東、中、西三條戰線發動了一系列攻勢。5月12日,羅伯茨的大軍攻克奧蘭治自由邦的新首都克龍斯塔德。由於接連遭到失敗,布爾人的士氣一落千丈。到5月中旬,仍在戰斗的布爾人只剩下了2萬多人。
1900年5月24日,英軍吞並了整個奧蘭治自由邦,並加緊向德蘭士瓦進攻。5月29日,弗蘭奇將軍指揮澳大利亞騎兵部隊,在約翰內斯堡南郊的克利普河擊敗了守衛這座南非礦業中心的最後一支防禦部隊。同年9月,羅伯茨宣布英國兼並德蘭士瓦,並宣稱戰爭結束。9月11日,德蘭士瓦總統克魯格不得不流亡歐洲。
游擊戰和「三光」政策
在德蘭士瓦慶祝戰爭的勝利後,羅伯茨將軍回到了英國。他認為,剩下的布爾人只是「小股盜匪」,「戰爭已經真正告一段落,我的任務已經完結。」
羅伯茨本人作為遠征軍前敵司令的任務的確是「完結」了,但是,他在南非留下的多達25萬人的軍隊卻經年累月不能擊潰布爾人的「小股盜匪」。退出城市的布爾軍隊,此時已經化整為零,組成多股游擊隊,發揮野戰騎射之長,襲擊英軍交通線,掠取英軍給養,殲滅小股英軍。他們熟悉地形,得到當地居民的支持,散布在廣大地區的布爾人農場成為游擊隊的根據地。
為了早日結束戰爭,從1901年3月開始,英軍採取碉堡戰術、焦土政策和設置集中營來對付布爾人的游擊隊。在這些綏靖地區內,凡發現布爾農場主幫助游擊隊,則將周圍10英里內的農場、房舍一律燒毀。
英軍決定不再僅僅限於焚燒那些支持過游擊隊的農舍,而是一鼓作氣,燒毀了奧蘭治和德蘭士瓦鄉間幾乎所有的房屋,運走了所有的馬,殺死了所有帶不走的牲口,炸毀了所有的水井,燒光了地里所有的莊稼,徹底破壞了40多座城鎮。
和平條約的簽訂
到1902年5月為止,英軍在南非的戰爭費用已達2.2億英鎊,死亡2.1萬多人。而他們的對手卻神出鬼沒,捉摸不定,德蘭士瓦和奧蘭治的兩個政府根本無法將其徹底消滅,其殘存的軍事力量仍然令英軍膽戰心驚。英國人深知難以迅速贏得戰爭勝利。而此時布爾人的作戰能力也在迅速下降,兵力從最高時期的8.8萬人減少到2.2萬人,由於得不到補給,民團士兵營養不良、衣衫襤褸,士氣沮喪。他們只能依賴戰利品為生。
於是雙方開始正式舉行和談。談判的關鍵,一是布爾人的獨立問題,二是對待非洲人問題(核心是非洲人的選舉權)。關於第二個問題,英國犧牲非洲人的利益,向布爾人靠攏,很快就同布爾人取得了一致意見。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5月31日,英布雙方在弗里尼欣正式簽訂和約,持續31個月的布爾戰爭宣告結束。
在這場戰爭中,英國先後動用了45萬軍隊,通過海路運到南非的軍隊前後共計38萬,此外還運送了35萬匹馬、10萬匹騾子,134萬噸軍事裝備和其他物資,先後動用了1027艘艦船,共有2.1萬名官兵陣亡。
布爾人方面,參加戰斗的前後共計8.8萬人,而德蘭士瓦和奧蘭治兩個國家全部人口不過44萬,所以是幾乎全部男性青壯年都上陣作戰。到締結和約時,參戰的布爾人共有3700人陣亡,3.1萬人被俘虜,2萬人繳械投降,1萬多人流亡到德屬西南非洲和莫三比克。
歷時兩年半的英布戰爭,實際上以英國全勝告終,這場戰爭對今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布爾戰爭後,南非在英國的投資下由礦業國家逐漸成為了工業化國家。1909年9月20日,英王愛德華七世批准了議會提出的建立南非聯邦的法案。1910年5月31日,由開普、德蘭士瓦、奧蘭治自由邦和納塔爾共同組成的南非聯邦成立,南非成為與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加拿大一樣的自治領地。
布爾人方面,隨著獨立的德蘭士瓦和奧蘭治國家滅亡,整個南非的荷蘭人都淪為英國的臣民。經過這次戰爭的磨難,布爾人之間的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加強,並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即阿非利卡人。南非聯邦成立後,原來各殖民地中的阿非利卡人政黨很快結合成單一的政黨——南非黨,並在1910年9月的南非第一次普選中擊敗英裔的聯邦黨,在1911年11月正式成立南非聯邦政府。
Ⅷ 納瓦羅去哪了
2007年3月7日凌晨,06/07賽季歐洲冠軍聯賽1/8決賽第二回合展開較量,瓦倫西亞0-0戰平國際米蘭,憑借客場進球數晉級。在比賽即將結束時,兩隊隊員突然發生斗毆事件,肇事者之一瓦倫西亞替補納瓦羅 David Navarro 揮拳擊斷布爾迪索鼻樑的舉動令已漸平息的沖突幾乎升級為一場惡劣群毆。
Ⅸ 澳大利亞換總理對中國而言意味著什麼澳大利亞新總理是誰
9月14日晚,馬爾科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以10票優勢贏得自由黨黨首投票,將取代阿博特擔任澳大利亞新一任總理。
《環球時報》的社論稱,特恩布爾在對華外交上表現出嚴謹。他近來強調二戰時期中國是西方一個很重要的盟友,甚至認為澳因為中國的抵抗而轉危為安。他被認為是在中國話題上思考深、說話也有水平,表現出熟稔中國近代史的人物。
「然而這是否意味著特恩布爾會推行更加友好的對華政策,是不太確定的。事實上中澳之間沒有什麼大的沖突,阿博特顯得在政治上親美,但他後來意識到必須同中國保持密切關系,從而加快了中澳自貿協定談判,最終簽署協議。但另一方面,美國的影子長期存在於中澳之間,澳在中美之間擺動的基本邏輯很難改動。」
這篇社論認為,特恩布爾大概會在避免言語冒犯中國方面做得比阿博特好,因為此前他表現了對華說話禮貌的意願和水平。但是他估計不會在加強美澳軍事合作方面往回縮,華盛頓一直通過加強這種合作增加對中國的心理壓力,而澳也一直給予了配合。因此特恩布爾有可能成為中國與之打交道感覺「相對舒服些」的澳總理。
《環球時報》認為:「必須看到這不是澳大利亞政權一次意義非凡的易主,它所能對應的實質變化,包括中澳關系的實際利好,或許都將有限。
Ⅹ 請教最終幻想的問題
相關電影及動畫
2.1 電影
電影簡介
中文名稱:最終幻想:靈魂深處
英文名稱:Final Fantasy:The Spirits Within
發行時間:2001年07月02日
電影導演:坂口博信 Hironobu Sakaguchi
莫托·薩克巴拉 Moto Sakakibara
電影演員:斯蒂夫·巴斯米 Steve Buscemi
詹姆斯·伍茲 James Woods
亞歷克·鮑德溫 Alec Baldwin
文·瑞姆斯 Ving Rhames
唐納德·薩瑟蘭 Donald Sutherland
瓊·西蒙斯 Jean Simmons
溫明娜 Ming-Na
佩里·吉爾賓 Peri Gilpin
顏 色:彩色
聲 音:英語LPCM,AC3,增加DTS,448K國配
時 長:106 分鍾
類 型:科幻 冒險 動畫 動作 奇幻
分 級:英國:PG 阿根廷:13 德國:12 澳大利亞:M 西班牙:7 法國:U 挪威:11 瑞典:11 加拿大:PG 美國:PG-13
劇情介紹:
公元2065年,流星體撞向地球,數以千萬計異種降落地球,大肆破壞,到處頹垣敗瓦、人又死傷無數。人雖然在防衛城暫避,但異種勢力逼人,唯一能拯救人類的就只有結合美貌與智慧的亞紀。她掌握殲滅異種的秘密鑰匙,就是要找八個「精神」,借著施博士及隊長格萊領導的防衛隊「紅眼睛」之協助,與異種死戰。亞紀還要跟時間和異種感染競賽,以及抵抗總司令的阻撓......
。
最終幻想VII:降臨之子/Final Fantasy VII: Advent Children/2005年9月14日
CG電影
年 代: 2004
地 區: 日本 (更多...)
片 長: 101 分鍾
導 演: Takeshi Nozue / Tetsuya Nomura
編 劇: Kazushige Nojima
類 型: 動作 / 冒險 / 動畫 / 荒誕 / 科幻
別 名: 最終幻想7:降臨之子
主要演員:
伊藤步
劇情簡介
時間是FF7結局隕石撞擊Midgar的兩年後。人們在幾乎成為廢墟的Midgar周圍新建了一個條大街取名「Edge」。神羅公司不復存在,人們也終於了解到過度開采魔晃能源帶來的危害有多麼巨大,開始尋找新的對星球無害的能源。
正當人們努力重建家園的時候,人群中開始蔓延一種名為「星痕癥候群」的不治怪病,一說是憤怒的星球對人類的懲罰,真的是這樣的嗎?
Tifa戰後在Edge重開了她的酒吧Seventh Heaven,同時照料著一群患「星痕癥候群」的孤兒。
Cloud離開朝夕相處的同伴開了一家運輸公司獨自一人行動,在某一天他遇到了3個叫他「哥哥」的神秘黑衣人,白發綠眼似曾相識,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尋找「母親」Jenova的頭部完成Reunion復活Sephiroth。對Aerith犧牲強烈的自責感和「星痕癥候群」的不斷發作使Cloud在戰斗中越發吃力,而突如其來的一場小雨治癒了Cloud的星痕症,冥冥中Cloud彷彿聽到了「她」的鼓勵聲,終於振作起來的Cloud面對復活的Sephiroth使出了他的最強技——超究武神5……
教堂中從地低冒出的水拯救了所有的病人,沒人能解釋這股水是從哪來的——其實也不需要解釋,是的,只有「她」,謝謝你,Aerith。
2.2 動畫
動畫名稱 首映日期 備注
最終幻想:水晶傳說/Final Fantasy: Legend of the Crystals/1994年
以最終幻想V為藍本
最終幻想:無限/Final Fantasy: Unlimited /2001年10月
原創故事(港譯: 最終幻想:疾風境界)
最終幻想VII:最終密令/Last Order: Final Fantasy VII/2005年9月
與降臨之子一起發售,是它的前傳
至於其它的都是游戲了,但是有很多網站也會有cg的下載
系列作品的關系
[編輯本段]
■最終幻想系列間的故事基本上各自獨立,沒有任何直接聯系。
例外:最終幻想與最終幻想VII附生作品;最終幻想X與最終幻想X2。
■最終幻想除了名字,還有以下的相同要素(有些作品沒有):
類似的世界觀:世界上有數個各自擁有不同屬性的強大魔力的大型水晶,若他們出現問題,這世界也會跟著陷入苦難之中。(主要是前幾代的設定)
類似的意義主題:如友情,愛情,親情,犧牲,邪惡與正義等。
相同的角色與要素:如陸行鳥,莫古里,飛空艇和它的擁有者席德,怪物/召喚獸,青魔法,音樂節奏等。
封面設定:天野喜孝
不同的小游戲:如卡片和閃電球等。
游戲的特殊玩法
最終幻想系列雖然並非每一集都能夠有特殊玩法,不過其中最為特殊的應該是FF V開始的低等級破關玩法。
■低等級破關
有別於一般舊有的練功至所有角色等級99,FF V因為有著各種職業能力的配搭,再加上特殊的大部份首領戰不會取得經驗值,以及一些魔法和技能能夠擊倒敵人後不取得經驗值,所以玩家能夠盡力壓低角色等級來挑戰游戲。最初有著四個角色中三個等級7,一個角色等級8的破關玩法(7778)。後來在精密計算之後,更再一次減少了強制戰斗時取得的經驗值,因此可以在均等分配的情況下,取得三個角色等級2,一個角色等級3的玩法(2223),以及其變種的一個角色等級2,兩個角色等級1,一個角色等級4的玩法(2114)。這種低等級破關的玩法,在FF VI中亦可以做到,不過計算上角色的等級則會在8~12之間。在FF VII中因為首領戰會取得經驗值,所以並沒有極低等級的情況。不過在FF VIII中,玩家可以再一次以等級7, 8的角色挑戰最後首領以及破關。至於FF IX則有一個角色等級31,另三個都是等級1的玩法。到了FF X2官方攻略ULTIMANIA OMEGA中甚至有記載低等級破關的玩法。照該玩法應該是三個角色兩人等級1,一人等級4破關。
■不使用圓盤破關
在FF X中,因為角色已經沒有了等級的限制,反而是要升級之後管理好圓盤才會使角色加強,因此就出現了有別於低等級破關的不使用圓盤的玩法。不過不使用圓盤的玩法建基於使用會因為每遇敵30次時就會加強的召喚獸系統,因此可以算是一種另類的練功玩法。
■不使練級通關
厭煩了RPG游戲的不間斷練功嗎?幻想和某天的某個RPG不需要練級就可以打到最後嗎?FF8就是這樣一個游戲。由於敵方的等級是靠主角的等級而變化的,在有了一定數量的魔法與召喚獸後,甚至可以只有1級就通關哦。而一般游戲困擾玩家的金錢,在這里也不在是十分重要。因為主角斯科爾是SEED,有薪水可領。每到一定時間就會有錢自動存入戶頭,如果要提高薪水還可以參加考試。
最終幻想編年史
1987年12月18日 《Final Fantasy》(FC)發售
1988年12月17日 《Final FantasyⅡ》(FC)發售
1989年12月22日 《Final Fantasy》(MSX2)發售
1990年4月27日 《Final FantasyⅢ》(FC)發售
1991年6月28日 《聖劍傳說-Final Fantasy-外傳》(GB)發售
1991年7月19日 《Final FantasyⅣ》(SFC)發售
1991年10月29日 《Final FantasyⅣ Easy Type》(SFC)發售
1992年12月6日 《Final FantasyⅤ》(SFC)發售
1993年9月10日 《Final Fantasy Mystic Quest》(SFC)發售
1994年2月27日 《Final FantasyⅠ-Ⅱ》(FC)發售
1994年4月2日 《Final FantasyⅥ》(SFC)發售
1994年4月2日 《Final Fantasy》(OVA)發售 全四卷
1995年
1996年8月2日 《Tobal NO.1》(PS)發售. 《FFⅦ》捆綁試玩版
1996年8月22-24日 第一屆東京電玩展發布《FFⅦ》試玩版
1997年1月31日 《Final FantasyⅦ》(PS)發售
1997年3月21日 《Final FantasyⅣ》(PS)發售
1997年6月20日 《Final Fantasy Tactics》(PS)發售
1997年10月2日 《Final FantasyⅦ International》(PS)發售
1997年12月23日《陸行鳥不可思議的迷宮》(PS)發售
1998年3月19日 《Final FantasyⅤ》(PS)發售
1998年12月17日 《Ehrgeiz》(PS)發售
1998年12月23日 《陸行鳥不可思議的迷宮2》(PS)發售
1999年2月11日 《Final FantasyⅧ》(PS)發售
1999年3月4日 《陸行鳥不可思議的迷宮》(WS)發售
1999年3月11日 《Final FantasyⅥ》(PS)發售
1999年3月11日 《Final Fantasy Collection》(PS)發售
1999年3月18日 《陸行鳥賽車》(PS)發售
1999年12月22日 《陸行鳥牧場》(PS)發售
1999年12月22日 《陸行鳥收集》(PS)發售
2000年1月29日 Square Millennium舉辦
2000年6月29日《Square Millennium Collection-Final Fantasy Tactics》(PS)發售
2000年7月7日 《Final FantasyⅨ》(PS)發售
2000年9月21日 《工作陸行鳥》(WS)發售
2000年10月3日 《Final FantasyⅧ》(Windows)發售
2000年12月9日 《Final Fantasy》(WSC)發售
2001年5月3日 《Final FantasyⅡ》(WSC)發售
2001年7月11日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電影)美國公開
2001年7月19日 《Final FantasyⅩ》(PS2)發售
2001年9月15日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電影)日本公開
2001年10月2日 《FF:U~Final Fantasy Unlimited~》動畫放映
2001年12月17日 《Final FantasyⅪ》(PS2)β測試開始
2001年12月20日 《Final Fantasy Tactics PS one Books》(PS)發售
2001年12月20日 《Final FantasyⅦ International PS One Books》(PS)發售
2002年1月31日 《Final FantasyⅩ International》(PS2)發售
2002年2月22日 電影《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DVD)發售
2002年3月26日 《FF:U~Final Fantasy Unlimited~》放映完畢
2002年3月28日 《Final FantasyⅣ》(WSC)發售
2002年4月26日 《Kingdom Hearts》(PS2)發售
2002年5月16日 《Final FantasyⅪ》(PS2)β測試完畢
2002年5月16日 《Final FantasyⅪ》(PS2)發售,服務開始
2002年6月18日 《Final FantasyⅪ》(Windows)β測試開始
2002年9月26日 《Final FantasyⅪ 2002 SPECIAL ART BOX》(PS2)發售
2002年10月31日 《Final FantasyⅠ》(PS)發售
2002年10月31日 《Final FantasyⅡ》(PS)發售
2002年10月31日 《Final FantasyⅠ+Ⅱ合集》(PS)發售
2002年11月1日 《Final FantasyⅪ》(Windows)β測試完畢
2002年11月7日 《Final FantasyⅪ》(Windows)發售
2002年12月13日 《陸行鳥大陸》(GBA)發售
2003年1月16日 《Final FantasyⅩ MEGAHITS》(PS2)發售
2003年2月14日 《Final Fantasy Tactics Advance》(GBA)發售
2003年3月13日 《Final FantasyⅩ-2》(PS2)發售
2003年4月1日 Square與Enix合並,株式會社Square Enix誕生!
2003年4月17日 《Final FantasyⅪ吉拉德的幻影》(PS2,Windows)發售
2003年6月12日《Final FantasyⅪ Entry Disk》(PS2,Windows)發售
2003年8月8日 《Final Fantasy Crystal Chronicle》(GC)發售
2004年2月19日 《Final FantasyⅩ-2 International+Lastmission》(PS2)發售
2004年3月1日 《Final Fantasy MOBILE》(i-mode)配信開始
2004年7月29日 《Final FantasyⅠ+ⅡAdvance》(GBA)發售
2004年8月19日 《Final Fantasy MOBILE》(EZweb)配信開始
2004年9月16日 《Final FantasyⅪ普羅馬西亞的詛咒》(PS2,Windows)發售
2004年9月24日 《Before Crisis-Final FantasyⅦ-》(i-mode)配信開始
2004年12月22日 《Dragon Quest& Final Fantasy in Itadaki SPECIAL》(PS2)發售
2005年3月3日 《Final FantasyⅪ Entry Disk2005》(PS2,Windows)發售
2005年9月8日 《Final FantasyⅩ/Ⅹ-2 ULTIMATE BOX》(PS2)發售
2005年9月8日 《ULTIMATE HITS Final FantasyⅩ》(PS2)發售
2005年9月8日 《ULTIMATE HITS Final FantasyⅩ-2》(PS2)發售
2005年9月14日 《Final FantasyⅦ Advent Children》(DVD/UMD)發售
2005年12月10日 《Final FantasyⅪ》(Xbox360)β測試開始
2005年12月15日 《Final FantasyⅣ Advance》(GBA)發售
2005年12月22日 《Kingdom HeartsⅡ》(PS2)發售
2006年1月26日 《Dirge of Cerberus-Final FantasyⅦ-》(PS2)發售
2006年3月9日 《ULTIMATE HITS Final Fantasy Tactics Advance》(GBA)發售
2006年3月16日 《Final FantasyⅫ》(PS2)發售
2006年4月3日 《Final FantasyⅪ》(Xbox360)β測試完畢
2006年4月20日 《Final FantasyⅪ亞特爾岡的密寶》(PS2,Windows,Xbox360)發售
2006年5月9日 FABULA NOVA CRYSTALLIS PROJECT 發售
2006年5月25日 《Dragon Quest & Final Fantasy in Itadaki Street Portable》(PSP)發售
2006年7月3日 《Final Fantasy MOBILE》(Yahoo!攜帶)配信開始
2006年7月20日 《ULTIMATE HITS Final Fantasy Tactics》(PS)發售
2006年7月20日 《ULTIMATE HITS Final FantasyⅦ International》(PS)發售
2006年7月20日 《ULTIMATE HITS Final FantasyⅧ》(PS)發售
2006年7月20日 《ULTIMATE HITS Final FantasyⅨ》(PS)發售
2006年8月24日 《Final FantasyⅢ》(DS)發售
2006年10月12日 《Final FantasyⅤ Advance》(GBA)發售
2006年11月1日 《Dirge of Cerberus Lost Episode -Final FantasyⅦ-》(Docomo 903i)服務開始
2006年11月30日 《Final FantasyⅥ Advance》(GBA)發售
2006年12月14日 《陸行鳥與魔法畫本》(DS)發售
2006年12月14日 《陸行鳥de手機》(EZweb)配信開始
2007年1月25日 《ULTIMATE HITS Final FantasyⅩ International》(PS2)發售
2007年1月25日 《ULTIMATE HITS Final FantasyⅩ-2 International+ Lastmission》(PS2)發售
2007年1月30日 《Before Crisis-Final FantasyⅦ-》(Yahoo!攜帶)配信開始
2007年4月5日 《Before Crisis-Final FantasyⅦ-》(EZweb)配信開始
2007年4月19日 《Final Fantasy》(PSP)發售
2007年4月26日 《Final FantasyⅫ Revenant Wing》(DS)發售
2007年5月10日 《Final Fantasy Tactics 獅子戰爭》(PSP)發售
2007年5月11日 《最初的Final FantasyⅪ》發售
2007年6月7日 《Final FantasyⅡ》(PSP)發售
2007年8月1日 《陸行鳥de手機》(i-mode)配信開始
2007年8月9日 《Final FantasyⅫ INTERNATIONAL ZODIAC JOBSYSTEM》(PS2)發售
2007年8月23日 《Final Fantasy Crystal Chronicle Ring of Fate》(DS)發售
2007年9月13日 《Crisis Core-Final FantasyⅦ-》(PSP)發售
2007年10月25日 《Final Fantasy Tactics A2封穴的魔法書》(DS)發售
2007年11月22日 《Final FantasyⅪ 阿爾塔娜的神兵》(PS2,Windows,Xbox360)發售
2007年12月13日 《陸行鳥不可思議的迷宮 忘記時間的迷宮》(Wii)發售
2007年12月20日 《Final FantasyⅣ》(DS)發售預定
最終幻想7一共有五部曲,包括四部游戲,一部電影,已經全部發行。即FF7正篇和FF7AC、BC、CC、DC。
按故事時間順序發展為CC-BC-正篇-AC-DC。
FF7CC(Crisis Core)就是2007年發行在PSP上的游戲——危機核心,講述最終幻想7正篇的五年前的故事,以ZAX為主角。
FF7BC(Before Crisis)屬於外傳性質,是日本手機游戲,國內玩不到,BC中文名是危機之前,講述以曾為首的TUCKS小隊的故事。
最終幻想7正篇,是1997年發行於PS上的游戲,名字就叫《最終幻想7》,1998年移植到了電腦上。也是最早發行的、最核心的最終幻想7作品。講的是尼布爾海姆事件後,以克勞德為主角的「雪崩」組織與神羅對抗的故事,最終克勞德第一次擊敗了薩菲羅斯。
FF7AC(Advanced Children)是一部2005年推出的3D DVD電影——降臨之子,電影講述的是FF7正篇結束2年後發生的故事。影片網上到處下載得到。
FF7DC(Dirge Of Cerberus)就是地獄犬的輓歌,也屬於外傳性質,以文森特為主角講述FF7AC一年後的故事,是2006年發行於PS2上的槍版游戲。
總之,如果有興趣弄懂整個FF7故事劇情的話,至少要玩CC、正篇,再看完AC電影,這樣才能大致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