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澳大利亞人的祖先是哪國人
①大洋洲澳大利亞土著居民。
(Australianaborigines)。有16萬多人(1978)。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膚色棕黑,鼻翼寬扁,眉脊明顯,頜部突出,發形捲曲,或呈波狀,祖先來自非洲或南亞。
② 指英裔澳大利亞人。
(Anglo-Australians,舊譯盎格魯-澳大利亞人)。澳大利亞人口佔多數的民族。約1170萬人(1978),佔全國人口的82%。屬歐羅巴人種,通用英語文,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多數信基督教,部分信天主教。主要由英國和愛爾蘭移民的後裔結合而成。86%為城市居民,文化程度較高。經濟以牧業、農業為主,盛產羊毛、肉類、奶製品和小麥。
③ 澳大利亞聯邦居民的總稱,包括上述來源還包括其他外籍移民。
『貳』 澳大利亞白人知道自己是英國後裔來嗎
目前多數澳洲人的祖先是19世紀或20世紀來自英國的移民,1868 年以後已無囚犯流放至此, 往後有更多人來自於不同的國家,其中很多人來自歐洲的德國、希臘、義大利或一些亞洲國家,例如日本、中國和越南。澳洲最早的原住民如今僅占總人口的不到1%。2004年,華人大約占總人口2%至3%,義大利語為使用人口最眾的方言。澳洲與一般已發展國家一樣,人口日趨老化。另外,澳洲的移民人口數量亦位居世界第一位。
『叄』 為什麼說澳大利亞人的祖先是犯人
澳大利亞的島上原住民,主要是來自非洲的土著黑人 ,他們從六萬年前渡海來到澳大利亞,直到近代西方人發現之前,他們仍然處在狩獵採集時代,人數很少。
『肆』 澳洲沒殖民之前有土著居民么大概是怎樣的呢
澳洲最早的移民出現在至少四萬年以前,現在居住在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在澳大利亞已經紮根了幾千年以上。澳大利亞土著」——KOORIS(古利人) 40,000多年前,土著居民定居澳大利亞大陸。他們與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完全隔絕,以打獵和採集為生。十八世紀時,歐洲人來到這里,強迫土著人離開他們的領土。現在,許多土著在白人社會里感到孤立,但他們仍努力維護他們部族的個性。 澳大利亞土著人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他們屬游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住點,分散在整個澳大利亞,在歐洲人佔領澳大利亞之前,共有 500 多個部落,人數達七十五萬之多。。
早的土著居民在最近的—次冰期時來到澳大利亞,當時的海平面較低,故他們能夠通過大陸橋和小片的水域來到這里。隨著冰川消融,海平面再次上升,該大陸被完全隔離。最初,人們沿海岸和河流而定居.後來逐漸移居到大陸各地。歐洲人來到這里時,澳大利亞約有500個不同的部落。 從1787年起,歐洲人大批量向澳大利亞移民,由於土地與生活資源的沖突,而土著人原始的武器根本無法抵抗外來的侵略,至少有2萬土著人死於土地的沖突,許多土著人輪為奴隸,大部分的土著人失去了肥沃的可生存的土地被趕往不毛之地。更災難性的是移民帶來了大量的疾病,使缺少生活資源的土著人雪上加霜,至1933年,土著人在澳大利亞的人數大約僅存七萬人左右。
澳大利亞最早居民為土著人,最古老的原住民可以追溯到7萬年前。 1770年,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抵澳東海岸,宣布英國佔有這片土地。 1788年1月,英國流放到澳的第一批犯人抵悉尼灣,英開始在澳建立殖民地。當時估計有75萬土著人生活在澳大利亞。 1789年,土著人中出現首例由殖民者傳染的天花疫情,造成數百土著人死亡。 1791年,英國殖民當局把悉尼灣附近的土地「分配」給服完刑期的流放犯人,開始了對土著人土地的剝奪過程。這一過程中,土著人與殖民者的沖突造成數以萬計土著人死亡。 1901年1月1日,澳各殖民區改為州,成立澳大利亞聯邦,但把土著人排除在人口普查范圍外,他們被歸為「動物群體」。 1910年,澳通過一項政策,以改善土著兒童生活為由,規定當局可以隨意從土著家庭中帶走混血土著兒童,把他們集中在保育所等處。 1937年,澳當局通過一項可以武力同化混血土著人的官方政策。 1967年,澳大利亞人在全民公決中贊成修改憲法,把土著人納入人口普查,並賦予他們投票權。 1970年,澳廢除允許當局帶走土著兒童的法令。 1976年,澳政府通過法令,承認土著人對澳「北部地區」大片土地的所有權。土著人此後掀起要求歸還先祖土地的運動浪潮。 1992年,澳最高法院裁定,土著擁有殖民時期以前澳大利亞一種形式的所有權。 1997年,一項全國性調查報告說,從家人身邊奪走土著兒童的政策使多達10萬的土著人遭受精神創傷。報告建議政府對「被偷走的一代」作出補償。時任總理約翰·霍華德拒絕做官方道歉。 2007年,陸克文當選總理,承諾代表政府向那些土著人道歉。
土著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這些居民是否真的」土」生」土」長呢?答案是否定的。同地球上其他大陸相比。澳大利亞的生物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它的植物大多狹葉細花,而物不少為有袋類 如袋鼠、袋熊、袋貂等。如果沿著這條軌道繼續進化,澳大利亞的人也應該是有袋的(可以稱為」袋人」),然而土著的腹部並沒有育兒袋。更何況這塊大陸上的動物,連高級哺乳動物的層次都沒有進化到——澳大利亞的土著也是外來移民。 澳大利亞土著的皮膚黝黑,人們很容易把他們同非洲黑人聯系起來。果然,最早提出的答案是」非洲人種說」。1839年,英國爵士羅伯特·菲茨羅伊鄭重其事地在宴會上向來賓宣布他的重大發現:澳洲土著來自非洲。他認為,無論從膚色還是體形來看,澳洲土著和非洲黑人並無二致。至於途徑嘛,爵士用餐巾抹了抹嘴,指著不遠處一葉扁舟說,或許是乘船偶然被風刮來的。人們對爵士的話半信半疑,一些科學家乾脆開始自己研究這個問題,結果還在英國掀起了一陣土著研究熱。1847年,普查里德博士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認為,一來 靠海風將非洲黑人吹到澳洲簡直不可想像:二來,黑人和土著之間並不完全相同,比如臉形、毛發等。 那麼,土著的人種歸屬在哪裡呢?洋洲諸島和東南亞一帶的尼格利陀人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加入了其他人種的基因,包括高加索暗色人種、斯里蘭卡的唯達人、日本的阿伊努人、印度的托達人,甚至中國的苗族也融入其中。土著人傳統上以打獵和採集為生。他們屬於游牧人口,游牧地域很廣,在水源附近搭起臨時帳篷,食物耗盡後便再次遷移。他們與別的部落進行貿易,交換商品,如矛等。 土族人藝術品狩獵和採集 土著人靠獵取袋鼠等動物為生,以野生植物、堅果、漿果等為輔助食物。狩獵者使用裝有石刀的矛和飛去來器——一種可飛回投擲處的鏢。有些部落發展了復雜的手勢語,這樣他們在悄悄地追蹤獵物可以傳達無聲信息。 土著人使用啞語以免驚跑獵物。在啞語中,將拳頭握緊再展開即表示袋鼠。 土著居民的故事,歌謠和傳統代代相傳。歌舞會和慶典舞會仍保留著這些傳統文化;部落成員聚集在一起,通過歌曲、音樂和舞蹈講述澳大利亞的過去。 黃金時代 土著人認為黃金時代就是祖先們塑造陸地、創造物種和人類的時期。這些先人被認為是以神靈形式永生。人類被認為是自然的一部分,與所有其它生物密切關聯。黃金時代神靈的偶像,如雷公像等,布滿部落居住區的聖崖。澳大利亞土著在嚴格的習俗規范中生活 每個部落都劃分成三個「年齡一性別」集團:成年男子集團,成年女子集團,兒童集團。在成年男子集團中,有一個人數雖少但頗有勢力的長老階層,他們是習俗的維護者,也是社會權力的體現者。其他男子即使被允許參加長老議事會議 也只能旁聽,不能參與決策。而兒童進入成年,則要舉行獻身儀式,即成丁禮。成丁禮是土著男子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標志著他從兒童集團跨八了成年男子集團。只有經過成丁禮的土著男子,才有資格婚配。同時成丁禮也是傳授生存技能和部落傳統的最佳時機。 一般來說,完整的成丁禮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讓男童與婦女、幼童隔離一段時間 期間僅與男子、老人接近,以傳授部落的信仰和傳說 學習敬神儀式。事情的開端往往是突然的 該男童在懵懂間被父輩抓住,蒙上眼睛 帶到男子的住宿地。第二日,他由祖父帶領,拜訪遠近的部落男子,並觀看他們的表演。這是男童第一次看見部落的圖騰儀式。 其次,行割禮。割禮由祖父、父親和舅舅執行,整個過程絕不能被婦幼看至。 再次,文身 成年男子會用尖利的貝殼有規則地在男童的手 腿、腳、肩、背、胸等處割出傷口 並搽塗木炭粉,使傷口癒合時留下疤痕。在這一過程中老人經常會以身作則 將自己的肘部靜脈剌穿,讓鮮血滴在男童的身上,以向他灌輸勇氣。 接著,男童會留在森林裡 學習各種狩獵和運用武器的技能,並接受一些肉體上的考驗。這些肉體考驗很奇特但能培養男童刻苦耐勞的精神,比如互相撕咬對方的頭臉和肌肉、在火堆上熏煙,甚至還有打掉牙齒、拔頭發等。在這一過程中 男童還要遵循一些飲食禁忌。 最後,部落將舉行盛大的圖騰儀式,正式宣布男童已「成丁」。事前 新男子被綁在青樹枝的篝火堆上 由他的姐妹隨意打擊他的背部。只有經過這場火的考驗」,土著男子才有權利結婚。 成丁禮的最後一幕是土著大型狂歡舞會——科羅波里。該舞會通常安排在晚上。當夜幕降臨 土著就在樹林中間燃起一堆篝火,男女老少圍繞著篝火盡情地歌唱跳舞。男子是整個儀式的主角,女子則不停地拍打著自己的臀部,搖頭甩發,口中還念念有詞。歐洲殖民者於1788年到達澳大利亞,將土著部落趕離他們的領土。今天,澳大利亞約有250,000土著居民,多數居住在城市,盡管種族歧視仍存在,但土著居民已開始受益於政府救助,並已經開始設法維護他們的民權。 今日澳大利亞土著人
土地權 歐洲人到達澳大利亞後,宣稱這里的土地「尚未並入任何國家的轄區」,即它不屬於任何人,故他們有權利加以佔領。近來,土著人一直在為收回他們失去的領上和聖地而斗爭。1992年,澳大利亞政府廢除了未受轄領土政策。 烏盧魯(艾爾斯岩) 土著人認為澳大利亞的地貌是先人塑造的,先人們還建立了沿用至今的習俗和傳統。在許多聖地保留了他們曾經造訪的證據,如澳大利亞中部的烏盧魯——它被當地的阿蘭達人尊為聖地。澳大利亞政府曾稱之為艾爾斯岩,1988年恢復其原稱。 多元化背景下土著人的生存 上世紀中葉,隨著國際上反對殖民主義浪潮和國際人權呼聲的逐漸高漲,澳大利亞政府以種族隔離為內容的「白澳政策」逐步瓦解。土著人的命運出現轉機。 1958年2月14日,一個名為「聯邦土著進步委員會」的組織在澳大利亞南澳州首府阿德萊德宣告成立。澳洲大陸5個州都有代表出席,有意思的是,12名代表中,只有3人是土著人,其他都是白人。越來越多的白人同情土著人,不能不說是社會的進步。 委員會通過了七點原則聲明:廢除歧視土著的一切法律;修改憲法,授權聯邦政府立法,保護土著人;改善土著人居住條件等。 次年,委員會第二屆年會在墨爾本召開,吸收了同樣不具有公民權的托雷斯·斯查伊島的土著人,更名為「爭取土著和托雷斯·斯查伊島民進步委員會」,這個全國性機構為土著人爭取權益展開了不懈的斗爭。 澳大利亞政府在1967年憲法修正案上,宣布廢除「在計算聯邦人口時……土著人將不計算在內」的《憲法》第127條,授予土著人以公民權。 其後,一些有關土著人土地、教育、文化等問題的立法也相繼出台。從聯邦政府到各州和領地政府都從法律、政策和政策措施上致力於保護土著人的各項權利。土著人和土著文化被政府認同,各種文化向著和睦相處、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方向健康發展,澳大利亞進入多元文化發展的新階段。 1970年4月29日,白人在悉尼港舉行盛大慶祝活動,紀念庫克船長「發現」澳洲200周年。而全澳各地的土著人則聚集在庫克登陸處,舉行悼念活動。標語牌上寫著一個個消失了的部落名字。他們說:「他們慶祝他們的,我們要悼念許許多多死去的人。」1970年,澳政府廢除了允許當局帶走土著兒童的法令。 1972年,澳大利亞政府重新認識土著人問題,並開始考慮土著人權利的法律保障問題,「多元文化政策」隨之開始起步。 1976年,澳政府通過法令,承認土著人享有「北部地區」大片土地的所有權。土著人此後掀起要求歸還先祖土地的運動浪潮。 全國和解大會1997年在墨爾本召開。總理霍華德在會上為「被偷走的一代」辯解,在場的土著人全都背過身去,齊刷刷地把屁股對著這位總理。土著人認為,霍華德的自由黨對土著人的態度遠不如工黨。他們還認為,霍華德同情「單一民族黨」,而這個黨實際上是主張「白澳政策」的。 1997年,一項全國性調查報告顯示,「被偷走的一代」多達10萬人,土著人遭受了精神創傷。報告建議政府對「被偷走的一代」作出補償。時任總理約翰·霍華德拒絕作官方道歉。2007年,陸克文當選總理,承諾代表政府向那些土著人道歉。 2008年2月13日,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代表政府就澳土著居民自白人登上澳大利亞大陸上百年來所蒙受的苦難作出了正式道歉。 當天大約1000名土著居民聚集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議會附近觀看了澳政府具有歷史意義的道歉儀式,各地政府也將當地的土著居民集中在電視大屏幕下觀看了現場直播。 陸克文說:「對於強加給這一自豪民族和自豪文化的屈辱和衰落,我們說對不起。我們澳大利亞議會敬請土著人士接受這一歉意。作為國家和解的一部分,我們提出了這一道歉。」 陸克文表示,這種不公平將「不再發生」,希望道歉能彌合由此給澳大利亞帶來的巨大創傷。他說:「現在是糾正過去錯誤,翻開澳大利亞歷史新的一頁的時候。」陸克文還專門向數萬名「被偷走的一代」進行了道歉。 陸克文沒有提到政府賠償問題。在賠償問題上,澳大利亞新舊政府目前立場相似。陸克文表示,政府將推出有助於提高土著居民生活水平的衛生、教育政策,「我們可以在不安排經濟賠償的前提下達到這一目標」。 現在土著人自己也還處於彷徨之中。失去了土地的土著人流散到全國各地,近年流向城鎮,但又與城市生活、與白人不相融合。他們反對同化,也反對隔離。他們要土地,他們要找回自己的靈魂。土地不可得,靈魂無所依。
『伍』 澳洲人的祖先是什麼
澳洲大陸是一塊四面環海的大島嶼,在歐洲航海家第一次發現它的時候,那裡居住著很多土著人。他們比白種人要矮小許多,膚色是巧克力色,頭發卻是黑色,過的是一種狩獵、採集的原始生活。隨著澳洲大陸的開發、大量移民的湧入,這些土著人日益減少,現在已經難尋蹤跡,於是給人們留下一個永遠難解的謎:這些土著人的祖先是誰?在這樣一個孤島上,他們是如何起源的呢?開始,人們從澳洲土著的外表特徵和生活方式判斷,他們應該和其他大陸的人一樣是獨立起源、自成體系的古老人種。可隨著考古學家的不斷發現、一些文物的出土讓人們對以往的觀點開始表示懷疑,其中的一個新觀點便是:這些澳洲土著的祖先來自亞洲。
在4萬年前,澳洲周圍的海面比現在要低200米,那時澳洲北部的一些島嶼裸露並與亞洲相連。一部分亞洲人從亞洲大陸出發,航海經歷了諸多小島,最後來到了澳洲大陸,並開始了新的生活。只是在那之後2萬年過去了,海面上升,澳洲與亞洲大陸完全沒了聯系,亞洲人的農耕生活也無法傳到澳洲來,所以他們一直過著狩獵和採集的原始生活。這個觀點雖然有考古文物的證明,但是不夠詳實充分,再加上人們對亞洲人和澳洲土著的外貌區別之巨一直耿耿於懷,所以這種觀點並未完全被人們接納。誰能真正追尋到這些澳洲的祖先呢?
『陸』 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起源是什麼
在澳大利亞發現的人類化石及較早的人類骨骼明顯地有兩種類型,一類是骨骼粗壯、身材魁梧的人群,如科薩克、塔爾蓋、莫斯吉爾、科阿沼澤等;另一類是骨骼較為細致、身材纖細的人,如凱洛、芒戈湖等。兩者的文化也不相同。
澳大利亞的人類化石中年代最早的不過距今3萬多年,以後可能會發現更早一些的人類化石,但不可能太早,應該不會比5萬年多多少。因此,可以肯定,澳大利亞的土著人是由其他地區的早期人類遷入的。但對他們究竟來自何方這個問題,長時期來有著不同的意見。
1922年,人類學專家在分析爪哇發現的瓦賈克頭骨性狀時,就曾指出它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的關系。1946年根據爪哇發現的特里尼爾和桑吉蘭直立人化石以及昂棟頭骨的性狀,提出爪哇的材料與澳大利亞的人類化石和現代人有著明顯的相似性,表明澳大利亞的現代人是由爪哇的直立人經昂棟、瓦賈克發展而來的,因為澳大利亞的塔爾蓋、科休納頭骨等保留了一些類似猿人的原始的粗壯性狀。但也有人認為爪哇的人類化石與澳大利亞的人類化石在形態上沒有明顯的聯系。
伯塞爾在1949年、1967年和1977年一再倡導三次混合說。他根據現代人形態的變異,提出過去發生過形態上不同的人群,三次經過印度尼西亞到澳大利亞的理論。第一次為大洋洲小黑人,其來源地點不明;第二次為默雷伊人,其來源與阿伊努人有關;最後一次遷入的人群是以印度為其進化中心的卡彭塔里人。弗里德曼、洛弗格倫在1979年,索恩在1980年,提出兩種來源的理論。他們認為,在澳洲曾經有過兩次互不相乾的遷移。一是南路,一批以粗大骨骼為代表的體格魁梧的人來自東南亞,可能從爪哇經過帝汶而進入澳大利亞西北部,然後沿西海岸南下;另一是北路,可能是從中國華南來的體態較為纖細(根據骨骼)的人群,經過印度支那、加里曼丹和新幾內亞進入澳大利亞東北部,隨後沿東海岸南下,其中一部分也許最後越過陸橋而到達塔斯馬尼亞。這兩批不同來源的人群互相混雜,產生了現代澳洲土著人,其形態介於這兩種祖先類型之間。
對澳大利亞近鄰地區發現的人類化石的形態分析,也有助於我們了解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起源。
柳江頭骨是在我國南方形成中的蒙古人種的最早代表,同時其許多性狀在一定程度上處於蒙古人種與澳大利亞人種之間。
爪哇的瓦賈克頭骨,一方面有一些性狀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相似,如明顯的齒槽突頜,鼻腔下緣不明顯,頭骨壁很厚,牙齒巨大等;另一方面又有一些與蒙古人種相似的性狀,如寬闊和平扁的面部,平扁而不凹陷的鼻根等。但瓦賈克頭骨的年代一直未能確定。最初從其石化程度判斷,認為可能屬更新世晚期;後來得知骨的成分以及同相關動物群的對比,表明其年代較晚,可能屬全新世。
菲律賓塔邦洞發現的頭骨,一方面具有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相似的一些性狀,如額骨長,眶間寬度小,眶上脊部分盟顯前突等;另一方面又與周口店的山頂洞101號頭骨有相似的性狀,如很發達的眉間區和寬闊的眶上溝等。
加里曼丹的尼亞頭骨和新幾內亞的艾塔普頭骨也有類似的情況。
從以上所作的比較中,表明柳江人、瓦賈克人、塔邦人、尼亞人和艾塔普人是蒙古人種與澳大利亞人種之間的過渡型,這也暗示,存在著原始人類從我國華南地區逐漸遷徙到澳洲的可能性。
『柒』 澳大利亞的人種,宗教信仰
澳大利亞人口的74%為英國及愛爾蘭裔,5.6%為華裔,2.8%為土著人口,其他族裔主要有義大利裔、德裔和印度裔等。
約63.9%的居民信仰基督教,5.9%的居民信仰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其他宗教。無宗教信仰或宗教信仰不明人口佔30.2%。
澳大利亞最早的原住民如今不及總人口的1%。白人佔92%,多數澳大利亞人的祖先是19、20世紀的英國移民,來自其他國家者也很多。
(7)澳大利亞如何看待他們的祖先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是典型的移民國家,被社會學家喻為「民族的拼盤」。自英國移民踏上這片美麗的土地之日起,已先後有來自世界120個國家、140個民族的移民到澳大利亞謀生和發展。例如歐洲的德國、希臘、義大利和一些亞洲國家和地區,如日本、中國和越南。
其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多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是澳大利亞社會一個顯著特徵。據統計,澳大利亞的亞裔人口正在迅速增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澳大利亞
『捌』 為什麼澳大利亞以祖先犯罪為榮
許多澳人擁有罪犯祖先
1788年到1868年,大約有近16萬名英國罪犯被流放到了澳大利亞,其中8萬人都被流放到了新南威爾士省。因此許多澳大利亞平民都擁有罪犯祖先。
據澳大利亞系譜學家協會官員海瑟·加恩塞稱,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很少有澳大利亞人敢承認自己的祖先是從英國流放來的罪犯;然而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有個罪犯祖先反倒成了一種「榮譽」。
加恩塞說:「澳大利亞人認為,流放罪犯的時代具有傳奇色彩。尤其如果發現自己的祖先竟是乘坐1788年的『第一艦隊』被流放到澳大利亞的罪犯,是件非常刺激的事。」
澳前總理也有小偷祖先
一年半前,澳大利亞前總理霍華德也被系譜學家查出,他的祖先曾經當過小偷和強盜。霍華德父親勒雅爾的高曾外公威廉·圖利曾因合謀盜竊一塊玳瑁表,在1816年被判盜竊罪,終身流放到澳大利亞;而霍華德母親一脈的祖先托馬斯·巴克曾在1835年被控兩項搶劫罪,也被流放到了澳大利亞。
『玖』 澳大利亞的原始居民是什麼種人
是澳大利亞土著人(Aboriginal Australians)和托雷斯海峽島民(Torres Strait Islanders)的總稱,是歐洲人殖民之前,居住在澳大利亞大陸及其附近島嶼的族群的後代。最早居住在澳大利亞大陸和其附近島嶼的民族。自歐洲人來澳定居至今,仍有澳洲原住民居住在澳洲。[1
澳大利亞是典型的移民國家,被社會學家喻為「民族的拼盤」。自英國移民踏上這片美麗的土地之日起,已先後有來自世界120個國家、140個民族的移民到澳大利亞謀生和發展。例如歐洲的德國、希臘、義大利和一些亞洲國家和地區,如日本、中國和越南。其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多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是澳大利亞社會一個顯著特徵。據統計,澳大利亞的亞裔人口正在迅速增長。
澳大利亞最早的原住民如今不及總人口的1%。2006年人口普查中,白人佔92%,多數澳大利亞人的祖先是19、20世紀的英國移民,來自其他國家者也很多。有37.13%的人自稱為澳大利亞人,接著是英格蘭裔澳大利亞人的31.65%、愛爾蘭裔澳大利亞人9.08%、蘇格蘭裔澳大利亞人7.56%、義大利裔澳大利亞人4.29%、德裔澳大利亞人4.09%、華裔3.37%以及希臘裔1.84%。根據澳大利亞移民局的數據,2006年澳大利亞公民海外出生地前三名的國家為:英國1153264、紐西蘭476719和義大利220469。居民中63.9%信奉基督教,5.9%信奉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和猶太教等。無宗教信仰或宗教信仰不明人口佔30.2%。
總人口2544萬(2019年7月)。74%為英國及愛爾蘭裔,5.6%為華裔,2.8%為土著人口,其他族裔主要有義大利裔、德裔和印度裔等。官方語言為英語,漢語為除英語外第二大使用語言。約63.9%的居民信仰基督教,5.9%的居民信仰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其他宗教。無宗教信仰或宗教信仰不明人口佔30.2%。
『拾』 澳大利亞犯罪率高是因為他們都是罪犯後代嗎
我們先從「流放罪犯」的淵源說起。
這種懲罰起源於古羅馬時期,興盛於18、19世紀的英國,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囚犯,被大英帝國政府以流放的形式「送出國旅行」。
被流放到未知的他鄉,看似極其殘酷,但對於本來必死無疑的死刑犯而言,這已經算是英國王室賞賜的一種極大恩典。
雖然不少犯人因為船上條件惡劣,得病死於航海途中,葬身大海。
那麼,英國人最初都把犯人流放到哪裡?
16世紀初到17世紀中葉的這100多年間,北美殖民地一直是他們的唯一選擇。
罪犯到了北美後,主要以契約勞工的身份在鳥不生蛋、人煙稀少的區域的大農場上工作。
從事勞動力密集產業棉花種植的罪犯,則更甚。
自1776年美國獨立後,農場主們開始大量減少引入英國罪犯作為奴隸,因為他們發現來自非洲的黑兄弟在價錢上更便宜。
北美的生意不好做之後,英國曾一度停止了流放計劃。
由於18世紀的英國正進行工業革命,大量鄉村人口湧入城市,城市人滿為患,社會矛盾激化,犯罪率高居不下。
不久之後,英國本土監獄人滿為患,內部治安管理混亂,不列顛政府也頗為頭痛。
為達到殺一儆百的目的,英國政府修緊法律,《血腥法典》(Bloody Code)應運而生,其中對犯罪的定義大幅調整,並把多項罪名的處罰改為死刑。
這時,英國著名的航海家詹姆斯·庫克建議,不如把罪犯送到新發現的澳洲大陸上從事墾荒工作,讓這塊「處女地」迅速發展起來,以便為大英帝國服務。
於是,為了彰顯大英帝國的「慈悲」,大批死刑犯被趕上前往澳大利亞的航船,哪怕他們本來所犯的罪行並不深。
經過了這十多年的計劃部署和事前准備,英國政府終於在1787年開始把第一批罪犯流放到澳大利亞。
早期抵達澳洲的罪犯相當自由,除了類似上下班時間的開墾時段必須到位外,基本再無約束,甚至還可以擁有自己的財產。
澳洲的商品經濟,也因為這批人的到來而逐漸發展起來。
混得好的罪犯,在澳洲的日子甚至比英國的工人過得還要逍遙自在。
因此,很多罪犯選擇定居在澳洲,結婚生子,繁衍後代,在完成一定年限的開墾工作後可以減刑假釋,擁有重新選擇工作的權利,甚至還能拿到政府分配的一塊安居地。
有獎勵就有懲罰。表現不好的犯人會被送到南部塔斯馬尼亞島上的亞瑟港,入獄監禁。
這么看來,澳洲人的祖先是犯人的觀點,似乎是有史可依的?
不,這依然是有色眼鏡下的偏見。
1822年,英國出台法例,鼓勵國民自願移居澳洲,並給予一定的金錢資助(至少500英鎊)和土地補貼。
1840年後,隨著罪犯數量的減少和可控,英國開始減少向澳洲輸送犯人;到1868年,流放計劃已完全停止,87年間英國總共向澳洲輸送了約16萬犯人。
光是19世紀的自由移民數量就突破100萬,已遠超當初流放犯人的總數。
那麼,大概只有低於10%的澳大利亞人是罪犯的後代。
大英帝國流放犯人到北美的歷史有一百六十年,流放到澳大利亞則有八十多年。
要說罪犯後代,美加的罪犯後代也比澳大利亞要多才對。
澳洲人都是罪犯後代的觀念,是赤裸裸的成見。
當年隨著罪犯們一同來到這片遙遠的南方大陸的還有因政治運動而被流放的人士,也正是在他們的斗爭下,地球上曾經最不自由、不平等的土地之一成為了一直存續到今天的現代民主國家。
那麼,歷史上有哪些我們應該知曉的澳大利亞民主進程的先驅者呢?
由蒙納士大學托尼·摩爾(Tony Moore)領導的一項名為「犯罪政治項目」(Conviction Politics project)的研究就著眼於當年的罪犯和澳大利亞民主進程間的聯系,將目光聚焦為澳大利亞民主鋪下基石的兩個人群:政治犯和為權益奮斗的普通罪犯。
「憲章派的民主」
在被流放到澳大利亞的政治犯中,有一名叫做托馬斯·穆爾(Thomas Muir)的男子,他是一名非常有天賦的律師,也是一名渴望推行民主改革的蘇格蘭激進分子。1793年,他因煽動叛亂被判刑,並被流放到新南威爾士14年。
來到澳大利亞後,他並沒有放下自己的本職工作,在殖民地初具雛形的法律體系中為了自由辯護。他辯稱,被流放的蘇格蘭人到了澳大利亞仍受監禁是非法的。他主張,既然這些人受到的懲罰只是流放,那麼只要他們不回到英國本土,他們就應該享有英國人的自由權利。「這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觀點,」 摩爾博士說。
然而他的主張卻並未得到當時英國政府的支持,倫敦方面認為這將對罪犯流放輸送系統構成打擊。
盡管穆爾最終大膽謀劃逃離殖民地,但在他的演講和宣傳卻在這片土地上播下了民主的種子。
在英國,他就普選和工人階級包容性的激進提案催生了一場被稱為「憲章主義(Chartism)」的政治改革運動。
在19世紀早期到中期,憲章派成為了英國政壇中的一種新的激進觀點。
憲章派的《憲章》:
所有男人都有投票權(普選權)
投票應以無記名方式進行
議會選舉每年舉行,而不是每五年舉行一次
選區應該大小相等
議員應該得到報酬
成為議員的財產要求應被取消
雖然所謂《憲章》六點計劃的核心是和平運動,但往往最終以暴力收場。
「澳大利亞經常被稱為憲章派的民主國家,因為到1856年及其後的十年,憲章派主張的六個要點中的許多已經在維多利亞和新南威爾士實現了,」 摩爾博士說。
"這是因為[英國]憲章派的領軍人物們在1839至1848年間被流放到澳大利亞。"
威廉·庫法因(William Cuffay)就是這些憲章主義者當中的一員,他被指控策劃起義而被流放澳大利亞,之後成了澳大利亞首批工會運動的倡導者之一。
他所主導的最有影響力的運動是反對主僕法案(Master and Servant Act),摩爾博士說該法案將「自由勞動力」束縛在了僱主身上,限制了他們的權利。
根據該法案,未經允許而離職的雇員會被當局追捕。
在被赦免的幾十年後,庫法繼續為罪犯們的民主權力而斗爭。
19世紀50年代末,澳大利亞各殖民地開始賦予男性普選權。
威廉·庫法因可能曾是澳大利亞最知名的憲章主義者。
愛爾蘭革命家的腳步
除了憲章主義者,澳大利亞罪犯殖民地中也曾有愛爾蘭激進分子的身影。
凱文·奧多爾蒂(Kevin O』Doherty)是一名年輕的醫科學生,他於1848年因煽動叛亂而被流放。在來到范迪門斯地(Van Dimen』s Land,塔斯馬尼亞的舊稱)後,他為一本名為《愛爾蘭重罪犯》(Irish Felon)雜志的出版作出了貢獻。
「這本雜志觸及到了殖民的各種問題,包括批評早於他們生活的年代很多的殖民者對澳大利亞原住民的不公正待遇,」 摩爾博士說。
奧多爾蒂在被保釋後移居昆士蘭,並最終成為昆士蘭的首位衛生部長,引領了多項衛生醫療改革。
另一位愛爾蘭革命家威廉·史密斯·奧布萊恩(William Smith O』Brien)則成了停止英國向澳大利亞流放罪犯的關鍵人物。
他曾被單獨監禁在塔斯馬尼亞海岸瑪麗亞島上戒備森嚴的監獄,摩爾博士將他形容為「納爾遜·曼德拉一樣的人物」。
他從牢房中一步步成長為反流放運動的領軍人物。這場運動呼籲英國終止向澳大利亞流放罪犯。
「運動獲得工人階級和商戶的支持,他們希望范迪門斯地從種植園奴役制轉向更現代、更公平的經濟環境,」 摩爾博士說。
奧布萊恩還曾寫過一本書,草擬出理想的民主憲法,與憲章派的議程相呼應。
「在全球呼籲釋放奧布萊恩的運動下,他所主張的理念終於被合法化,並從19世紀50年代起開始在維多利亞、新南威爾士和塔斯馬尼亞逐漸頒布,」 摩爾博士說。
「但是愛爾蘭直到20世紀才實現他的主張。」
從愛爾蘭叛亂,到昆士蘭早期議會,凱文·奧多爾蒂一直保持著他對革命的熱情。
普通罪犯的抗爭之路
其他許多罪犯是因貧窮所迫而走上犯罪道路,之後被流放澳大利亞的。在那個年代,小偷小摸也是足以構成被流放到世界另一頭的重罪。
面對無償勞動、食物短缺和嚴苛懲罰,許多來到澳大利亞的男男女女剛一抵境就走上了政治抗爭的道路。集體行動就是他們斗爭的手段。
據勞動力歷史學家邁克爾·昆蘭(Michael Quinlan)估計,當時至少有40萬人次的罪犯因表達異議而受審,這是一股令人震驚的反抗浪潮。
「一般來說,一個罪犯被送上法庭上超過六次,」他說。
"這些案件絕大多數與工作相關的異議有關。"
集體潛逃、罷工和拒絕工作司空見慣。
「他們中的一些人試圖通過偷船徹底逃離殖民地,但更多的人則是搬到了其他地方,只想找份工作,逃離束縛,賺取工資。」
「民主不是由個人的經歷建立的——而是建立在要求更多話語權的人們的集體行動之上的。」
如今,人們正以21世紀的手段來對這些罪犯集體行動予以重新審視。
作為「犯罪政治項目」的一部分,塔斯馬尼亞州所有詳細的罪犯記錄都已數字化。
不平等之恨
到了19世紀末,由於其迅速形成的民主制度和進步的社會政策,澳大利亞被稱為世界社會實驗室。
摩爾博士說這一事實卻鮮為人知。
「從憲章派要求工人階級參與政治的角度來看,我們實現了民主憲法,這遠遠領先於英國,」他說。
「但是我們甚至不慶祝或理解這一點。」
"在澳大利亞,爭取平等的運動始於19世紀中期,因為罪犯從一開始就憎恨不平等。"
在殖民地獲得負責任的政府後不久,所有[流放的]英國人就有了選票,議員也有了工資。
澳大利亞人今天享有的許多自由和制度可以追溯到那些經常被遺忘的罪犯們的抵抗和努力,他們有的本來就是激進人士,而有的是在來到這里後才變得激進的。
「19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地球上最不自由的司法管轄區之一變成了一片相當自由和民主的土地,」 摩爾博士說。
「澳大利亞不僅是世界遙遠的一角。」
"如果我們脫離世界歷史,那意味著澳大利亞人沒有公正地看待自己。"
然而,摩爾博士說,「爭取民主和人權的斗爭從未結束」,並指出了殖民地時期原住民的困境。
「殖民者對原住民實施的殖民化、剝奪、監禁和不斷侵權是澳大利亞民主進程的一大障礙,」他說。
"締結條約和將原住民參與納入聯邦和州憲法仍然是澳大利亞去殖民化和民主尚未完成的事業。"
"這也是今天人們積極斗爭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