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澳大利亞的軍事力量怎麼樣
澳大利亞軍力
面積768.23萬平方千米。人口1929.2萬人(其中,13~17歲男69.2萬人,女65.4萬人;18~22歲男68.3萬人,女64.9萬人;23~32歲男150.3萬人,女145.6萬人)。國內生產總值3990億美元(1999年)。國防費71億美元(2000年國防預算)。粗鋼835.6萬噸(1998年)。原煤2.41億噸(1995年)。原油1.95億桶(1996年)。天然氣310億立方米(1998年)。發電量1734.04億度(1995年)。糧食3176萬噸(1998年)。海運能力,商船(載重100噸以上)695艘,總載重量385.73萬噸(1999年)。民航能力,固定航班機場400處,客運量719.17億人千米、貨運量18.36億噸千米(1999年)。
國防體制
總督為武裝力量總司令。國防委員會是最高軍事決策機構,由國防部長擔任主席。國防部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機構。國防軍司令為軍隊最高領導人,是國防部長的首席軍事顧問。武裝力量由現役部隊和預備役部隊組成,分陸、海、空三個軍種。
領導人物
總督兼武裝力量總司令威廉·帕特里克·迪恩(1996年2月上任)。總理約翰·溫斯頓·霍華德(1998年10月連任)。國防部長彼得·里思(2000年12月上任)。國防軍司令克里斯·巴利上將(1998年4月上任)。
武裝力量
兵力 現役部隊5.06萬人。
陸軍 2.415萬人
編有1個地面部隊司令部,1個聯合部隊司令部,1個特遣部隊司令部,1個後勤部隊司令部,1個裝甲團,2個偵察團,1個特戰團,6個步兵營,1個突擊營,2個裝甲輸送車中隊,3個炮兵團,1個防空團,1個工程兵團和2個航空團。
主戰坦克:「豹」lA3型71輛
步兵戰車:M-113型46輛
裝甲輸送車:M-113型463輛,AS-LAV-25型111輛。
牽引炮:105毫米350門,155毫米35門。
迫擊炮:81毫米296門
無坐力炮:84毫米577門,106毫米74門。
地空導彈:「輕劍」19部,RBS-70型17部。
飛機:「空中大王」200型4架,DHC-6型2架。
直升機:共123架,其中UH-1H型25架為武裝直升機。
兩棲艦艇:15艘。
海軍 1.25萬人(含航空兵)
編有1個近海司令部,1個支援司令部,1個訓練司令部,6個海區司令部和4個海軍基地。
潛艇:「科林斯」級3艘
導彈驅逐艦:「佩思」級1艘。
導彈護衛艦:「阿德萊德」級6艘。
護衛艦:「安扎克」級2艘。
巡邏艇:15艘。
掃雷艇:4艘。
兩棲艦艇:9艘。
支援及勤務船:13艘。
海軍航空兵 990人
編有1個反潛直升機中隊,2個運輸/救援中隊。裝備武裝直升機16架,運輸/救援機18架。
空軍 1.395萬人
編有2個攻擊戰斗機兼偵察機中隊,3個戰斗機兼攻擊機中隊,8個戰術訓練機中隊,2個海上偵察機中隊,7個運輸機中隊。作戰飛機148架。
攻擊戰斗機/偵察機:F-111型35架,EP-3C型2架。
戰斗機/攻擊戰斗機:F/A-18型71架。海上偵察機:P-3C型17架,TAP-3B型3架。
運輸機:C-130型24架,波音707型5架。DHC-4型14架。「獵鷹」900型5架,HS-748型10架,B-200型2架,B-1900D型1架。
前方指揮引導機:PC-9A型3架。
教練機:84架。空地和空空導彈若干枚。
預備役部隊
2.02萬人,其中陸軍1.745萬人、海軍950人、空軍1800人。
准軍事部隊
海關總局裝備有海上偵察機13架、直升機1架、小船6艘。
兵役制度: 實行志願兵役制。
駐外兵力
駐馬來西亞(「5國聯防」組織)約148人,包括1個步兵連及1個空軍分遣隊。駐巴布亞紐幾內亞38人。此外,2000年參加聯合國駐東帝汶維和部隊1601人,約有206名軍事觀察員和停戰監督小組人員在東帝汶、埃及、中東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
外國駐軍
美國海軍40人、空軍260人。紐西蘭空軍47人及攻擊戰斗機6架。新加坡駐軍230人(建有1所飛行訓練學校,配有S-211型飛機27架)。
『貳』 澳大利亞對華的「焦慮」和「敵視」到底從何而來
澳大利亞有提升自己國際戰略地位的要求,不滿足於偏安一隅,已不滿足於擔任美國的跟班和隨從,而試圖扮演美國的合作夥伴的角色。對於中國的崛起,澳大利亞是懷有復雜心情的。
據有關部門證實,在澳情報安全部門的間諜活動目標中,中國的分量越來越重。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日益崛起,澳大利亞感到壓力越來越大,焦慮感越來越強;另一方面則是在澳大利亞看來,作為「五眼情報聯盟」成員,有著搜集中國情報與其他成員共享的強烈「責任感」。為此,澳大利亞近年頻繁修法,不斷增加情報機關職權和經費預算,強化對華情報網路建設,對中國的間諜情報力度前所未有地加強。
澳大利亞是中等強國,地處南太平洋,在冷戰中戰略地位不高,冷戰結束後更是一度被邊緣化。隨著奧巴馬推出重返亞太政策,尤其是特朗普大力推進旨在遏制中國的印太戰略,澳大利亞開始藉此強化其戰略地位。澳大利亞是一個真正的印太國家,通過加強自己在印太戰略中的重要性,加大活躍程度,澳大利亞希望能夠在國際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澳大利亞如何應對美中博弈擴展閱讀
澳情報安全部門的「北京情報站」
澳大利亞是世界間諜情報領域的「老手」,作為「五眼情報聯盟」的重要成員和美國的跟班,澳不僅緊盯中國,近年來還「賊喊捉賊」,不斷渲染「中國間諜滲透」。然而,在鐵的事實面前,澳大利亞還是「露了餡」。
據了解,2018年,我國執法部門對一起間諜案件進行偵查時,在境內發現並現場抓獲了執行情報交聯活動的澳大利亞情報安全部門的間諜,當場起獲用於間諜活動的器材、經費以及剛剛搜集的情報資料。其中一個小本上記錄著一些地名,疑似與澳方的間諜活動有關。
有關部門透露,除在中國境內實施間諜情報活動外,澳大利亞情報安全部門在澳本土和第三國也針對華人開展策反活動。有關部門曾破獲案件,澳大利亞情報安全部門將一名華人策反後,安排其到位於堪培拉附近的斯旺島秘密基地進行專業的間諜培訓,之後又將他派遣回中國大陸搜集情報。
澳情報安全部門對華間諜情報活動的一個主要方式是:通過向中國內地和香港特區派遣間諜人員,進行策反發展和情報搜集活動。據稱,澳大利亞情報安全部門在中國從事間諜情報活動時十分謹慎小心,行蹤詭秘,使用了各類間諜器材,設法規避中國執法部門的偵查。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其自以為隱秘的間諜活動最終露出馬腳。
『叄』 美國盟友澳大利亞為何反水倒向中國對美軍重返亞太有何影響
我們從歷史上看,軍事上本來就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而美國恰恰沒有看明白這一點。美軍在「重返亞太」的戰略過程中,為了遏制中國,先後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菲律賓、越南、印度等和中國凡是有「過節」有「摩擦」的國家全部收入麾下,納為小弟,有事沒事就帶著他們「秀肌肉」「搞事情」。美國和一幫小弟們試圖從南海,東北亞,南亞各個方向對中國發動「鉗形攻勢」,更是構建所謂的C字包圍圈,一再阻撓中國和平崛起,這也就是美軍重返亞太戰略的核心內容。
綜上所述,美國是時候該清醒了,不能一味沉浸在「超級強國」,我是老大我怕誰的迷夢中,必須面對崛起的中國。中美兩國,合則兩利,斗則俱傷,中國的一帶一路再次向世界證明,無論軟實力還是硬實力,都已今非昔比。雙方只有摒棄前嫌,加強互信合作,才能互贏功利,為世界作出應有的貢獻,現在的國際關系其實就像很多人同時下一場圍棋,並不是兩人堵來堵去那麼簡單,每一個落子都有可能影響到別國的出路,美軍的亞太戰略看似封堵了中國,其實也損害了亞太地區各國的利益,這一點美國早就應該看明白。
『肆』 如何看待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表態:希望中澳兩國「愉快共存」
這是莫里森政府在為以後中澳相處留下選擇餘地。
「愉快共存:莫里森向中國拋出橄欖枝」,據《悉尼先驅晨報》11月23日報道,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當天在演講中表示,他的政府「願意隨時」與中方就一些不滿的地方展開探討,並強調在與美國的「持久聯盟」和與中國的「開放、透明和互利關系」之間,澳大利亞不應該被動做出選擇。
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周邊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周方銀2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莫里森的表態與美國政府面臨交接、國際戰略環境變化有關,「澳大利亞近來一直沖在中美戰略競爭最前線,莫里森政府希望能夠避免中澳關系進一步下滑,為之後留下選擇餘地」。
(4)澳大利亞如何應對美中博弈擴展閱讀
對於莫里森的演講,ABC分析稱,這可以被視為對特朗普政府尖銳攻擊中國的否定,也是在試圖重置澳大利亞與中國日漸惡劣的關系。
《悉尼先驅晨報》援引澳大利亞前外長唐納的話稱,「莫里森重復了前總理霍華德政府一直在強調的、不試圖遏制中國的言論」,「他也為中國提供了一次表達觀點的機會」。
周方銀2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此前澳大利亞政府的種種行為導致了中澳關系緊張,隨著拜登即將上任,中美關系面臨調整,澳大利亞再沖在最前面、炒作「中國滲透論」等顯得格格不入,不再符合美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需求,因此莫里森選擇在此時釋放一些信號。
莫里森不一定試圖立刻改善中澳關系,但也不希望中澳關系繼續出現大規模下滑。「莫里森說不應從中美競爭的角度去看待澳大利亞,但他卻沒認識到過去自己正是在中美關系的基礎上處理中澳關系的」,如果澳政府真的希望獨立自主,就要在實際行動上與美國的一些決策拉開距離。
『伍』 澳大利亞為什麼那麼針對中國
1、看看澳大利亞的地圖,四周上千公里無險可守,海面突擊可以一次就到澳洲。最可怕的是,澳大利亞的所有經濟,人口,繁榮區域,全部在沿海,連防守都沒法防守,退回內陸更加不可能,中國抗日戰爭可以回到四川,澳大利亞退回去就是沙漠,死無葬身之地。
北邊相對距離其他大陸近一些,但是澳大利亞的北邊人口稀少,澳洲以北卻全部是人口密集區域,印尼,馬來都是伊斯蘭國家,再往北邊就是東亞文化圈,而且隨便一個國家都比澳洲人多太多,只要這樣的國家武裝起來,就可以進攻澳洲。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不一樣,國家體量差很多的,紐西蘭面對入侵沒辦法抵得住,但是澳大利亞還是想檔一下的。
澳大利亞最有可能被入侵的北部,基本上是無人區,對手登錄很容易,澳大利亞人口基本上全部在東南角,到北部防衛,將付出很大很大的代價。
有空看看澳大利亞地圖,高原基本上在內陸,四周全部低地,很容易登陸,東南角的澳大利亞黃金海岸,四十幾公里的沙灘,旅遊的時候是絕好資源,打仗就是再好不過的登陸場。這環境可比諾曼底條件還好,澳大利亞扛得住五分之一個諾曼底登陸么?
尤其是現在中國和東帝汶關系很好,印尼也和澳洲不和,看看東帝汶距離澳大利亞多遠,哪裡駐扎一個南海艦隊分隊,澳大利亞就要投降了。從東帝汶出發,一個歐洲野牛一次突擊就可以過去,澳大利亞北邊最大的城市達爾文,一共才八萬人,戰爭全動員,也湊不夠一萬精兵。現在知道一個美軍過去四千五百陸戰隊多大作用了吧。
什麼能夠保衛澳大利亞,空軍陸軍都不行,必須有一個強大的海軍。都知道海軍是最花錢的,百年海軍啊,澳大利亞的經濟體量,根本支持不起一個龐大的海軍。
所以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無法保護自己的國家。要保護澳大利亞,就必須有全球最強的海軍,而且要這支海軍願意為了澳大利亞戰斗。所以,澳大利亞必須時時刻刻緊跟最強大海軍的過來,平時多交投名狀,多交保護費,辦事多出力,做好打手當好槍,所以就必須在涉及保護國利益的問題上比保護國更加積極,否則誰保護你。
所以,你看到布爾戰爭二戰一戰不關澳大利亞事,但是參加了,因為那時候英國海軍天下第一。再看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南海事件,各種事情都和澳大利亞沒關系,澳大利亞比美國還積極,因為那時候美國海軍天下第一。這么看,是不是很多事情清楚了?
但為啥日本海軍強,澳大利亞沒有巴結日本?一個方面是日本的海軍強大的時間太短,另一個原因就是第二點了。
2、維護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的世界統治地位,就是維護澳大利亞的核心利益。
兩百年來,世界統治權一直在英國人及其後裔的手中,這部分群體包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加拿大的一部分。無論世界怎麼變換,維持統治權在自己人手中,比什麼都重要。
五百年來西方世界一直是世界核心,在這個核心裏面,也有很多不同的人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斯拉夫人,法蘭西人,日耳曼人,新教徒,天主教,東正教,各種各樣。大多數時間中,統治權一直在盎格魯撒克遜人手中,別的族群為了獲得統治權,也發生了很多斗爭。信東正教的斯拉夫人為了統治權,成為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的一部分原因。信新教的日耳曼人為了統治權,成為一戰二戰的一部分原因。
西方,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的。別的族群想要獲得統治權而產生的斗爭歷歷在目,如果統治權一旦丟失,後果怎麼樣真的不難想想的。而澳大利亞是目前掌權的群體中的一部分,所以必須拚命維護現在的體系,否則,你指望世界在德國人,法國人,俄羅斯人,中國人,日本人的統治下,澳大利亞還能有現在的生活標准?
如果中國成了老大,我們鋼鐵產業全球一半以上,鐵礦石基本全進口,那時候澳大利亞的鐵礦石還能這么貴?肯定是白菜價的。日本成了老大,一樣的。法國成了老大,澳大利亞羊毛不要降價啊?德國成了老大,誰還顧得上十萬八千里外的澳洲?
只要英美澳加新喪失世界主導權,就是澳大利亞苦日子的開啟。澳洲坐在礦車上的,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有可能就是下一個阿根廷。所以,澳大利亞才會在這么多看著沒關系的事情上出頭,尤其是對待中國。
『陸』 為什麼澳大利亞要發表「中國威脅論」
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自己的利益。尤其是一些有利益交割、聯系甚至對立的國家間。當然,這些沖突可以是關於現實的務實的問題的對立,也有意識形態的對立
關於澳大利亞說中國具有威脅性,原因在如下幾點:
一、是意識形態對立造成的。澳大利亞的國家是屬於西方價值觀體系內的。對於以前由蘇聯產生的共!產主義(西方國家以及西方馬克斯主義者他們不承認蘇聯是社!會主義)表現出來的對外持大國沙文主義和國內持黑暗封閉統治,所以對此頗有看法。再加上冷戰陰影,他們對於這樣制度下的,崛起的國家普遍有對立的看法。從蘇聯到中國,他們部分老古董就是相同看待的。
二、也跟意識形態有關。主要指民主制度和人權。這里我就不多講。他們都認為說中國怎麼怎麼的,中國的發展不是以民本為目的的發展。這種看法其實因為對中國國內改革不了解的緣故引起。
三、是中國自身的原因。因為我們韜光養晦,對外交流卻又沒對外公布一些情況。他們指責中國的一些政策缺乏透明度,因此難以獲得信賴。這點國內已經認識到。所以對待這個問題,我們國家是在努力更加透明,包括設立國防部新聞發言制度與軍費開支透明化。不過這應該是按照中國現實情況逐步公開,不能是為了滿足老外的需求而這樣。
四、現實的經濟利益。澳大利亞人口少,但資源多。中國在某種程度上是依賴澳大利亞的鐵礦石與其他礦藏的。於是我們的國有以及民間資本就大舉進入其國內。這是好事,但是也觸發了國內相關企業與利益,自然他們就創造出中國企業進入澳大利亞的資源性領域將會威脅澳國家安全。其實,澳大利亞的資源自給自足綽綽有餘,他們已經控制了用於自給自足的基本資源,其他資源反正都是出口,我們的開發威脅澳大利亞的安全,根本無從談起,
五、就是現實的政治需要。如同上樓所言。利用西方社會對中國的不了解,甚至依據以前西方對蘇聯等國家的偏見的事,挑起對中國的意識形態對立,能樹立一些政客的自我形象,來達到現實的政治利益。
『柒』 中美博弈,我們有哪些優勢
中美博弈,中國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工業優勢、人力優勢、市場優勢、後發優勢、舉國體制優勢、親和外交優勢。
拓展資料:
中國六大優勢的簡介:
一、工業優勢:
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工業生產能力。一國物質力量的主要體現是工業。西方文明之所以稱雄世界五百年,主要是靠它的工業文明。
工業裡面主要是製造業,包括: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
二、人力優勢:
國家力量雖然不直接等同於人口和國土面積,但在技術差距不大的當代世界,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是絕對重要的兩大因素。在世界舞台上,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必然讓位於美國、蘇聯和中國這樣的大國。
以往我們過多強調了人口多的包袱,但當人口轉為人力、人才後,人口劣勢就轉化為了人才優勢。中國目前在校大學生人數有4000萬左右,美國是1800萬,中國是美國的兩倍還要多,而且中國理工科學生比例要高於美國,這些終將在中美長跑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三、市場優勢:
中國人多,加之收入上來了,決定了中國是個世界超級大市場,中國有14億人,美國有3.3億人,是美國的四倍。四比一的人口優勢,將使今後的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
最大的市場從兩方面發揮作用:
1.為國內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市場支撐。中國的市場本身就是一個大洲級別的市場,國內企業完全靠本國市場就可以成長為世界級大企業。我們電商行業為什麼能一騎絕塵,並產生了阿里、騰訊、網路、京東等世界級的電商企業,就是因為國內大市場。
2.作為世界商品的重要銷售地,可以提供影響別國的強有力杠桿。中國是世界上13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許多國家的產品、行業嚴重依賴中國市場。針對澳大利亞這個美國反華最積極的幫凶,前一階段我們對其大麥和牛肉出口中國提出限制,沉重打擊了澳國反華的囂張氣焰。我們手握全球最大市場,將是震懾美國及其走狗的利器。
四、後發優勢:
發展晚不是一點好處沒有。我國為什麼發展速度比美國快,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條是我們人均收入低,發展階段尚處於早期,人們生活缺口大,美國市場飽和,需求對經濟的拉動左右弱。美國現在年人均GDP是六萬美元,而我國是一萬美元,這兩者的差距有多大,我們今後發展速度快於美國的時間就能維持多長。
還有一點,後發者可以引進、利用已有的先進技術,可以吸取先發者的經驗教訓少走彎路,可以直接推廣採用最先進技術和業態等等。比如美國最近就遇到了難受的事,中國在試點數字人民幣方面態度積極,大踏步前進,美國擔心數字貨幣危及美元地位,在發展數字貨幣方面一直猶猶豫豫。
五、舉國體制優勢:
舉國體制優勢含義是,在黨的一元化集中統一領導下,令行禁止,高效運轉,集中力量辦大事。
美國兩黨制和聯邦制雖然有一些優勢,但更多地展現了消極面,如黨爭不已,內斗加劇,議而不決,力量分散。美國至今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高鐵,修一條路幾十年動不了工。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兩國的抗疫表現,美國不服也得服,世界都服了中國的動員力。
六、親和外交優勢:
也是道義優勢。中國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不幹涉別國內政,不以大欺小,平等相待,願意同世界所有民族發展友好關系。與此相反,美國奉行霸權主義,肆意干涉別國內政,以強凌弱,以大欺小,到處搬弄是非,挑動地區矛盾。集團性反美雖未形成,但世界人民心裡都有一本賬,公道自在人心。
『捌』 為什麼說中美夾縫中的澳洲陷入兩難
根據美媒報道,特朗普可能會讓澳大利亞陷入一場破壞該地區的穩定、激怒其貿易夥伴或迫使其選擇支持美國還是中國的沖突或其他出人意料的危機風險中。
前總理基廷屬於呼籲澳大利亞實行更獨立的外交政策,接受中國成為該地區的主導力量的一派。上周在位於悉尼的智庫洛伊研究所的討論中,基廷稱澳大利亞應該更經常地對美國說「不」——就像法國和加拿大那樣——特別是在影響澳大利亞與中國關系的問題上。
『玖』 多次得罪中國,澳大利亞面臨2000億美元損失如今怎樣
引子
人類社會無時無刻不伴隨著貿易行為的開展,在古代人們以貨幣為媒介進行商品交換,這就是一場貿易。隨著貿易的不斷擴大貿易雙方的主體也隨之發生轉變,從早先的民間貿易過渡到國際貿易,比如說我國漢朝時期開辟的絲綢之路,就推動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貿易全球化的開展,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越來越重要,然而有貿易就會產生風險,國際貿易的進行隨時都可能出現摩擦,如何妥善的處理這些問題至關重要。在中國的外貿夥伴中,澳大利亞並不是一個安分的角色,在《澳洲金融評論報》中有這樣一篇文章寫道:中國商務部與澳大利亞進行協商是在浪費時間,之所以會有這樣一句話是因為澳大利亞一直以來始終對來自中國的商品保持高關稅,通過設置貿易壁壘的手段遏制中國商品流入澳大利亞市場,使我們的經濟受損。
結語
雖說澳大利亞多次得罪中國,但針對澳大利亞的種種示好政策,我們不可能還那麼不給面子,第一時間對他們表示了歡迎,並重新推動兩國的貿易往來。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出口國,而澳大利亞本國擁有數量眾多的鐵礦石,與他們進行貿易往來對我們也有很多好處,可以幫助我們緩解鋼鐵產能過剩的局面,因此中澳彼此貿易是互助共贏的,只要國家之間能夠友好協作和平貿易,就能實現互利共贏的結局,推動國內經濟發展,讓國內人民過得更加安定富足。
『拾』 澳大利亞是如何應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以下內容將為大家講述澳大利亞是如何應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1939年9月3日英國對德宣戰,澳大利亞和其他英聯邦國家一樣也立即對德宣戰。總理孟席斯向全國正式宣布,澳大利亞因而處於戰爭狀態。參戰後,孟席斯政府立即做出了下列決策:向英國輸送糧食和軍需品;招募軍隊,建立遠征師團;著手進行軍火和軍需生產;准備讓國會通過鎮壓共產黨人的法案。這後一項決策顯然是違背民心的,甚至連丘吉爾都不同意他的這一決策 。
澳大利亞政府的另一項重要參戰措施就是組建遠征軍。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澳大利業陸海空軍作為英聯邦軍隊的一部分,由英國最高軍事當局統一指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