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澳洲界的澳洲界的鳩鴿
澳洲界的鳩鴿類種類繁多,主要盛產大型和美麗兩大種類,其中新幾內亞的幾種美麗的鳳冠鳩是最大型的鳩鴿類,而一些小型的果鳩則甚至更加華麗。澳洲界的猛禽種類不是很多,其中晝行性猛禽中沒有舊大陸其它地區可見的兀鷲類,夜行性猛禽中只有鷹鴞和草鴞兩大類,這里也是鷹鴞的分布中心。澳洲界的夜鷹類比較多樣,其中耳夜鷹、蟆口鴟和裸鼻鴟可以算是澳洲界的特色類型,而其中一些在臨近的東洋界也能見到。冢雉科是澳洲界代表性的雉雞類,以獨特的繁殖習性而著稱,並不靠體溫來孵化而是用類似爬行動物那樣將卵埋在地下。澳洲界是不會飛的鳥類的大本營。走禽類是岡瓦納的特色鳥類,在澳洲界非常繁盛,分布於澳大利亞的鴯鶓和分布於新幾內亞以及澳洲北部的鶴鴕是僅次於鴕鳥的大型鳥類,鴯鶓也是出現於澳大利亞國徽上的澳洲象徵性動物之一。紐西蘭特產的幾維是紐西蘭的國鳥,也是紐西蘭的象徵。紐西蘭已經滅絕的恐鳥比鴕鳥更加巨大,其滅絕相信和人類的捕捉有關。在紐西蘭和太平沿島嶼由於與世隔絕,還有一些非走禽類也失去了飛行能力,包括一些秧雞和其他鳥類。紐西蘭和太平洋群島的鳥類種類雖少,但是有一些特有的類群,其中最著名的是特產於紐西蘭的刺鷯、垂耳鴉;特產於新喀里多尼亞島的瀕於滅絕的鷺鶴和特產於夏威夷的各種管舌鳥。這些與世隔絕的的鳥類適應能力比較差,目前有很多受到外來物種的侵擾而瀕於滅絕或者已經滅絕,如一些管舌鳥、吸蜜鳥、刺鷯和垂耳鴉。
㈡ 澳洲的森林大火持續那麼久,為啥說鳥是幫凶
澳洲森林大火牽動著人心,關於造成這場大火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在這之中有一種說法比較另類,那就是澳洲森林大火是鳥類引發的,那麼這種說法靠譜嗎?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
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澳洲的一些鳥類真的會有意地縱火,當地的土著早就觀察到了這種現象,他們還將這種會縱火的鳥類稱為「火鷹」。澳洲的第一次鳥類縱火記錄發生在1980年,在一場發生在澳洲北部卡卡杜國家公園附近的火災中,消防員迪克.尤森和他的同伴們一起目睹了一隻嘯栗鳶的表演。
上圖為1900年至2019年整個澳洲的平均降水量,可以看到2019年的降水量少了很多,這就是這次大火如此兇猛的主要原因。
㈢ 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加拿大的國寶動物分別是什麼
澳大利亞:袋鼠、考拉。
袋鼠是任一種屬於袋鼠目的有袋動物 ,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袋鼠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
樹袋熊,又稱考拉,是澳大利亞的國寶,也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英文名Koala bear來源於古代土著文字,意思是「no drink」。因為樹袋熊從他們取食的桉樹葉中獲得所需的90%的水分,只在生病和乾旱的時候喝水,當地人稱它「克瓦勒」,意思也是「不喝水」。
白頭海雕(學名:Haliaeetus leucocephalus)又稱為美洲雕。是大型猛禽,成年海雕體長可達1米,翼展2米多長。眼、嘴和腳為淡黃色,頭、頸和尾部的羽毛為白色,身體其他部位的羽毛為暗褐色,十分雄壯美麗。
紅胸鴝,又叫知更鳥。這是一種食蟲的益鳥,性情溫順,體態俏麗,雄鳥上胸前有漂亮的深紅斑,由於紅胸鴝對英國農業生產曾起到重要作用,被英國人民譽為「上帝之鳥」。
河狸(學名:Castor fiber),是河狸科、河狸屬的動物。河狸軀體肥大,雌、雄無明顯差異,頭短鈍,眼小,頸短,四肢短寬,前肢短,足小、具強爪,後肢粗壯有力,尾大、扁平。
河狸夜間活動,白天很少出洞,善游泳和潛水,不冬眠,自衛能力很弱,膽小,喜食多種植物的嫩枝、樹皮、樹根,每年繁殖1次,每胎1-6仔,棲息於寒溫帶和亞寒帶森林河流沿岸,主要分布於歐洲,其他地區數量較少。
㈣ 澳大利亞與世隔絕,長出了哪些標志性動物
最近澳大利亞的大火牽動了全世界人民的心,持續四個月的大火不但侵蝕了很多人類的家園,也給澳大利亞本土的許許多多動物帶來了滅頂之災。這並不是誇張的說法,作為考拉重點保護區域的新南威爾士州已經有至少三分之一的考拉被大火燒死,整個國家有數以億計的動物死於火災,甚至有很多分布區域狹窄的野生動物可能已經滅絕,例如山袋貂Burramys parvus和幾種吸蜜鳥科物種。網上還有很多袋鼠和考拉在火災中奔逃和喪生的照片,讓人看著十分揪心,也很心疼這些走投無路的、絕望的動物。雖然澳洲很多當地人已經加入到救助野生動物的行列,但整個澳大利亞的生態圈仍然是岌岌可危。
澳大利亞的物種地域性和獨有性都很高。在澳大利亞擁有的所有原生野生動物中,有大約84%的哺乳動物、45%的鳥類、89%的溫帶魚類是澳大利亞獨有的。這也就意味著,一旦澳大利亞沒了,就會有很多種類的野生動物隨之一起消失,所以澳大利亞目前還擁有全世界最高的物種滅絕率。出現這種奇特情況的原因,是大洋洲長期與世隔絕造成的,這塊大陸很古老,而且距離其他大陸較遠,氣候多變、環境復雜,既有高山、盆地、平原,又有雨林、沙漠、濕地。在綜合環境的長期影響下,澳洲的動物與外界(其他大洲)的動物產生了趨同演化,但是彼此之間又都帶有明顯的共通性。
舉個例子,蜜袋鼯是澳洲特有的動物,但是它的外形和滑翔的本領都與鼯鼠很像;袋貂是澳洲特有的動物,但是它因為外形相似被很多當地人稱為「負鼠」,而負鼠是美洲的有袋類動物;已滅絕的袋狼無論是相貌還是造型都跟犬科動物極為接近;袋食蟻獸雖然長得不像食蟻獸,但是習性和生態位都與之類似,並因此得名。不光這些,有袋類動物中還有袋鼬、袋獾、袋熊、袋狸、袋鼴、袋貓,這些都是「袋」字加上澳洲本土沒有的、但是與它們都很相似(趨同演化的結果)的動物組成的名字。它們的長相各不相同,但都屬於後獸下綱的有袋類動物,由此可見在澳洲大陸和周邊島嶼這片封閉的環境下,即便是單一類型的動物也可以演化出豐富的、多姿多彩的多樣性之花。
㈤ 澳大利亞為什麼被稱為"袋鼠之國"
有袋類動物主要於澳大利亞及其附近島嶼,幾乎佔澳大利亞所有哺乳動物種數的一半,在有袋類動物中,袋鼠是最出名、最逗人喜愛的珍獸,而且絕大多數種類都分布在澳大利亞,所以澳大利亞被稱為「袋鼠之國」。
其中大赤袋鼠已成為澳大利亞的象徵,甚至幾乎成了澳大利亞的同義詞。在澳大利亞的國徽上就繪有一隻大赤袋鼠;在澳大利亞國際航班的客機上,也畫有一隻奔跑著的大赤袋鼠;此外,大赤袋鼠還廣泛用作商標的圖案。
有袋類動物和單孔類動物一樣,也是比較落後的。靠育兒袋哺育後代,看上去得體,安全,舒服,其實這是進化得比較慢的動物種類之一。澳大利亞不像亞洲、非洲、美洲、歐洲等大陸那樣生活著許多食草動物的天敵——大型食肉獸。如果有的話,有袋類的品種和數量都不會是今天的狀況。非洲的獅子在撲食斑馬、長頸鹿等食草類動物時,往往先得手的是未成年的。因為相對來說父母跑得快一些,年長者逃避時的經驗也多一些。有袋類的幼兒是躲在育兒袋中,如果有敵人,幼獸似乎比「無袋類」動物安全,但這可苦了母親,她如何能逃脫追擊?最後一定母子雙亡。
幸運的是,澳大利亞是個島國,四面環水,與其他大陸隔離,捕獵食草動物的猛獸是無法到達的,因而成了袋鼠的天堂。當然,有的猛禽(如楔尾鷹)也會襲擊袋鼠,不過它們主要捕食小型袋鼠和大型袋鼠的幼仔,而對成年的大袋鼠是無能為力的。
大袋鼠雖然看上去不像猛獸那樣張牙舞爪,兇相畢露,卻有著一套抗敵絕招。在陷入絕境時,會破釜沉舟,決一死戰:它迅速跳躍到樹旁,將背緊靠著樹干,同時發出嚇人的呼聲。當對方進一步逼近時,它會突然伸直前肢,將兩只匕首似的尖爪刺入對方的腹部,抓出內臟,或者用後肢猛烈地蹬對方的腹部,將它踢傷甚至踢死。如果在靠近水域的地方,大袋鼠便跳躍到齊腰深的水中,轉過身子迎面等待著對方游來,然後用前肢抓住對方的頭,使勁地往水下按,此刻,對方只好掙扎著往岸上逃,否則就會被淹死在水中。
此外,大袋鼠的快速跳躍也有利於逃避敵害。有時,它還會揮動粗長的尾巴回擊來犯者。因此,袋鼠家族幾百種品種安然地生活在一個世外桃源中,它們把這種原始的動物屬性保留到今天。
㈥ 澳大利亞特有動物都是什麼
澳洲界包括大洋洲各地,是兩個最小的動物地理區之一。澳洲界原本屬於岡瓦那大陸的一部分,很早以前就和其它大陸分離,並長期與其它大陸相隔離,是各界中獨立性最強的。澳洲界的動物主要是岡瓦那大陸原始動物的後裔和很多獨立隔離發展的特有類型,澳洲因而也以物種最為獨特而著稱。澳洲界現在隔一些島嶼而與東洋界相鄰,與東洋界之間也有一定的物種交流,因而與東洋界相關的另一批動物也在澳洲界占據有一定的地位,而不同類群與東洋界聯系的緊密程度有所不同。澳州界以澳洲大陸和新幾內亞島為中心,二者歷史上曾經長期連在一起,具有相當的一致性,但澳洲的氣候逐漸乾燥惡化,而新幾內亞仍保持以濕熱的熱帶雨林為主,同時,新幾內亞島雖然面積遠小於澳洲大陸,但自然條件的多樣性卻比較高,擁有崇山峻嶺,且與東洋界更加接近,物種滲透要強於澳洲大陸,所而二者的物種相似而又有區別。新幾內亞單代表一個面積較小但是物種非常豐富的動物區系,而澳洲大陸雖然面積要大很多,但是物種並不比新幾內亞更豐富。紐西蘭和太平洋島嶼比澳洲大陸和新幾內亞更加與世隔絕,擁有一些更加獨特的物種,物種也遠更貧乏,有時候被分別列為紐西蘭界和玻利尼西亞界,紐西蘭很早前就與大陸分離,長期孤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地理區,擁有一些珍貴的活化石。澳洲界和東洋界的交界地區稱為華萊士區,同時擁有二者的部分類型,同時也有本區內的特有類型,在生物地理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澳洲界的哺乳動物只有少數幾個目有代表,最有代表性的哺乳動物是單孔目和有袋目。單孔目是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特產,共有三種,其中鴨嘴獸是澳大利亞特產,針鼴(左上)為兩地共有,原鼴原來也產與澳大利亞,但現在只見於新幾內亞。有袋目並非起源於澳洲界,而可能是在岡瓦那大陸尚未分離的時候從南美經南極到達澳洲的,但是因為在澳洲缺少有胎盤類的競爭,有袋目在澳洲界得到最大的繁盛。有袋目包括一些人們最熟悉的澳洲動物,考拉、大袋鼠等幾乎成了澳洲的象徵。有袋目在史前時期的南美洲占據了食肉性動物和食蟲性動物的生態地位,而在澳洲則幾乎占據了哺乳動物的各個生態位,成為澳洲的主宰,並且進化出了與其它大陸的不同真獸類相對應的不同類型,從小型的食蟲類型直到大型的草食類型,現在也有人將有袋目進一步劃分成幾個不同的目。澳洲界的哺乳動物缺少體形巨大的成員,現存體形最大的肉食有袋類是袋獾(左下),而最大的草食有袋類也是澳洲最大的陸生動物是大袋鼠。但是在史前時期動物的體型要大很多,肉食的袋獅體型和大型貓科動物相仿,而草食的雙門齒獸則大如犀牛。澳洲界原產的有胎盤類只有一些蝙蝠和嚙齒類,它們顯示出與東洋界的一些聯系。蝙蝠中大蝙蝠亞目和小蝙蝠亞目的成員均有分布,這些蝙蝠和東洋界的比較接近。嚙齒類中僅有鼠科,但種類比較多,是鼠科的分布中心之一,並且有獨特的水鼠亞科。紐西蘭和太平洋島嶼的哺乳動物尤其貧乏,僅有蝙蝠和嚙齒類,有些小島則甚至沒有哺乳動物。其中髭蝠科是紐西蘭的特產,原本有兩種,現僅存一種。髭蝠(右圖)是最適應地面行走的蝙蝠,在地面非常敏捷。
澳洲界的鳥類很有特色,多是些獨特的類群,有些東洋界有一定聯系,另外一些古北界的候鳥在澳洲界越冬。澳澳洲大陸澳洲界的鳴禽中按照西伯利的分類體系明顯以鴉小目的種類占絕對優勢,澳洲界絕大多數鳴禽都屬此類,而這里也是鴉小目的起源和分布中心。鴉小目鳥類中最著名的是澳大利亞特有的琴鳥和主要分布於新幾內亞的各種極樂鳥,琴鳥和極樂鳥也分別是澳大利亞和巴布亞新幾內的國鳥,這兩類鳥均以華麗的羽飾而著名,琴鳥還擅長模仿,而極樂鳥則有優美的炫耀舞姿。澳洲界比較常見的鴉小目鳥類還包括各種吸蜜鳥、園丁鳥、刺嘴鶯、細尾鷯鶯、鴝鶲、王鶲和鍾鵲等,這些鳥類為澳洲界最繁盛的類型,其中有些為澳洲界所特有,也不少也可見於鄰近的東洋界。澳洲界的攀禽以各種鸚鵡最為名,和新熱帶界同為鸚鵡的兩個分布中心,但新熱帶界只是種類多,而澳洲界遠更具多樣性。澳洲的鸚鵡中最有特色的是頭上有冠的各種葵花鸚鵡和色彩豐富的各種吸蜜鸚鵡,而虎皮鸚鵡則可能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鸚鵡。澳洲界另一類有特色的攀禽類翠鳥類,其中新幾內亞島是翡翠的大本營,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幾種美麗的極樂翡翠,而澳洲和新幾內亞的幾種笑翠鳥則更加有名。澳洲界的鳩鴿類種類繁多,並盛產大型和美麗的種類,其中新幾內亞的幾種美麗的鳳冠鳩是最大型的鳩鴿類,而一些小型的果鳩則甚至更加華麗。澳洲界的猛禽種類不是很多,其中晝行性猛禽中沒有舊大陸其它地區可見的兀鷲類,夜行性猛禽中只有鷹鴞和草鴞兩大類,這里也是鷹鴞的分布中心。澳洲界的夜鷹類比較多樣,其中耳夜鷹、蟆口鴟和裸鼻鴟可以算是澳洲界的特色類型,而其中一些在臨近的東洋界也能見到。冢雉科是澳洲界代表性的雉雞類,以獨特的繁殖習性而著稱,並不靠體溫來孵化而是用類似爬行動物那樣將卵埋在地下。澳洲界是不會飛的鳥類的大本營。走禽類是岡瓦納的特色鳥類,在澳洲界非常繁盛,分布於澳大利亞的鴯鶓(右圖)和分布於新幾內亞以及澳洲北部的鶴鴕是僅次於鴕鳥的大型鳥類,鴯鶓也是出現於澳大利亞國徽上的澳洲象徵性動物之一。紐西蘭特產的幾維是紐西蘭的國鳥,也是紐西蘭的象徵。紐西蘭已經滅絕的恐鳥比鴕鳥更加巨大,其滅絕相信和人類的捕捉有關。在紐西蘭和太平沿島嶼由於與世隔絕,還有一些非走禽類也失去了飛行能力,包括一些秧雞和其他鳥類。紐西蘭和太平洋群島的鳥類種類雖少,但是有一些特有的類群,其中最著名的是特產於紐西蘭的刺鷯、垂耳鴉;特產於新喀里多尼亞島的瀕於滅絕的鷺鶴(左圖)和特產於夏威夷的各種管舌鳥。這些與世隔絕的的鳥類適應能力比較差,目前有很多受到外來物種的侵擾而瀕於滅絕或者已經滅絕,如一些管舌鳥、吸蜜鳥、刺鷯和垂耳鴉。
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爬行動物種類繁多,除特有類型外,多與東洋界有一定的聯系,而少數則和新熱帶界相關。其中最著名的是蛇類。澳大利亞是唯一毒蛇種類超過無毒蛇的地方,不少毒蛇毒性劇烈,其中內陸太潘蛇(左上)是世界上最毒的陸生蛇類,但是這些巨毒蛇全部屬於眼鏡蛇類,而沒有蝮蛇和蝰蛇類的成員,澳洲的那些樣子象蝰蛇的成員其實也是屬於眼鏡蛇類。其它各大陸均占優勢的無毒或微毒的游蛇類成員這里卻非常少。澳洲的蟒蛇類種類比較多,是澳洲比較常見的無毒蛇。而紐西蘭和多數較遠的太平洋島嶼則沒有原產蛇類分布,在斐濟等大陸性島嶼上則有少量蛇類出現,另外一些島嶼有隨著人類擴散的鉤盲蛇。澳洲界是巨蜥的分布中心,巨蜥也是澳洲最強大的食肉動物之一,在史前還有一些體型非常巨大的成員,是大陸上的頂極食肉動物,而在華萊士區內的科莫多龍是現存體形最大的蜥蜴,也是最著名的巨蜥。澳洲界的蜥蜴中以石龍子類、鬣蜥類和壁虎類種類最多,另有一個和壁虎有一定親緣關系的特有的鱗腳蜥類。石龍子是爬行動物的最大一科,澳洲界和東洋界是其分布中心,在澳洲界有些體型最大的石龍子,其中最大的是索羅門群島的猴尾石龍子,第二大的是澳洲和新幾內亞島的幾種藍舌石龍子。鬣蜥科也是以東洋界和澳洲界為分布中心,在澳洲界有一些最獨特的類型,如頭上有皮褶的傘蜥和身上有棘刺的魔蜥。斐濟等島嶼上的低冠蜥屬於在新熱帶界占優勢的鬣鱗蜥科的成員而不屬於澳洲界占優勢的鬣蜥科,對於研究動物的分布有一定價值。澳洲界的壁虎中也有一些大型成員,以新喀里多尼亞島的多趾虎體型最大,澳洲的一些壁虎有時被單列為澳虎科。鱗腳蜥科是澳洲界特有的類型,四肢退化而僅為鱗片狀,外形似蛇,多體型較小。澳洲的鱷魚種類不多,只有鱷亞科的成員,但名氣很大,其中灣鱷(左下)是現存最大的爬行動物,分布於東洋界和澳洲界,也是澳洲界最大的食肉動物。澳洲界的龜鱉類以蛇頸龜最有特色,顯示出和新熱帶界的一定聯系。兩爪鱉(右圖)則是形狀最奇特的龜鱉類,特產於新幾內亞和澳洲北部。紐西蘭和太平洋島嶼上爬行動物種類較少,其中紐西蘭的楔齒蜥是現存最原始的爬行動物,其祖先可以追溯到恐龍誕生之時。
澳大利亞的兩棲動物只有無尾類,其中最繁盛的龜蟾類和雨濱蛙類,二者分別與新熱帶界最繁盛的細趾蟾和雨蛙相對應,顯示出和新熱帶界的緊密聯系。龜蟾類中最奇妙的是在腹中孵化後代的胃育溪蟾,這種蛙在幾十年前不知什麼原因滅絕了。姬蛙科在澳洲界北部也非常繁盛,是新幾內亞島的優勢兩棲動物,那裡幾乎半數的兩棲動物都是姬蛙。滑跖蟾是紐西蘭唯一的兩棲動物,也是無尾類中最原始的成員。其它大陸常見的蛙科在澳洲界則僅見於北部地區,在一些太平洋島嶼上也能見到。
澳大利亞的淡水魚類特別稀少,在各界中是種類最少的,這一方面和澳洲界長期與世隔離有關,另一方面和澳洲大陸屬於世界上最乾旱的大陸,河網不發達有關。澳洲界真正的淡水魚多是非常原始的種類,如澳洲肺魚(左上)和一些鞏魚。澳洲肺魚和恐龍時代的角齒魚非常相似,屬於同一類群,比非洲和美洲的肺魚更加原始,相差也比較大。鞏魚屬於原始的骨舌魚類,為澳洲界和東洋界所共有,產於東洋界的俗稱金龍,而澳洲的稱為噴點金龍。澳洲界的淡水魚中還有不少為原本居住於海里後來移居到河流中的。
澳洲界以體型巨大的鳥翼蝶(左下)聞名於世。新幾內亞是鳥翼蝶的分布中心,其中亞歷山大鳥翼蝶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其它的鳥翼蝶在澳大利亞和東南亞也能見到,澳洲界和東洋界的蝴蝶等昆蟲具有較大一致性,常被合稱為印澳界。澳大利亞的無脊椎動物中其它比較著名的有巨型蚯蚓、原始的山蝦和各種蜘蛛。澳洲有一些毒性很大的蜘蛛,如漏斗網蜘蛛(右圖),屬於澳洲最危險的動物之列,其危險不亞於澳洲的毒蛇。
㈦ 美國、澳大利亞的國寶動物分別是什麼呢
美國國寶是白頭海雕(學名:Haliaeetus leucocephalus)又稱為美洲雕。是大型猛禽,成年海雕體長可達1米,翼展2米多長。眼、嘴和腳為淡黃色,頭、頸和尾部的羽毛為白色,身體其他部位的羽毛為暗褐色,十分雄壯美麗。白頭雕最早出現於美國的旗幟上是在獨立戰爭期間。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陸會議發表了《獨立宣言》並決定新生的美國必須有一個特殊的國徽。1782年6月20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把北美洲特有的白頭海雕作為美國的國鳥,並把這種鳥作為國徽圖案的主體。
㈧ 澳大利亞的國鳥是什麼鳥
澳大利亞官方雖然沒有選定國鳥,但民間選定兩種國鳥——琴鳥和鴯鶓,都是澳大利亞的特產鳥。
1、琴鳥集形態華麗和鳴聲優美於一身,舞姿優美,歌聲悅耳,讓人贊嘆不已。琴鳥作為澳大利亞國鳥,象徵美麗、機智、真誠和吉祥,深受人們的愛戴。
世界各國國鳥,大致可將其評選標准分為三類。
一、民族精神象徵
民族精神象徵的需要確定國鳥。當年美國國會經過多番爭論,最後選定了白頭海雕,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中了它所蘊含的威猛、強悍的精神。
同樣,不少國家就選擇了鷹、雕、隼、鷲等猛禽作為國鳥,如菲律賓的食猿雕、阿爾巴尼亞的山鷹、厄瓜多的大兀鷹、比利時的紅隼、冰島的矛隼、智利的安第斯神鷲等,而雄鷹則被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印尼、波蘭等數十國相中作為國鳥。
二、該國人民熱愛
選擇深受當地人們喜愛的常見鳥類。
三、特有珍稀物種
將該國特有的珍稀鳥類定為國鳥,如瓜地馬拉的鳳尾綠咬鵑、日本的綠雉等,從而讓全國民眾都來關注、愛護這些珍禽。
㈨ 介紹一下澳大利亞所有的猛禽,其中有一種通體雪白的鷹叫什麼名字(學名)
雪鴞
澳洲界的鳥類很有特色,多是些獨特的類群,有些東洋界有一定聯系,另外一些古北界的候鳥在澳洲界越冬。澳澳洲大陸澳洲界的鳴禽中按照西伯利的分類體系明顯以鴉小目的種類占絕對優勢,澳洲界絕大多數鳴禽都屬此類,而這里也是鴉小目的起源和分布中心。鴉小目鳥類中最著名的是澳大利亞特有的琴鳥和主要分布於新幾內亞的各種極樂鳥,琴鳥和極樂鳥也分別是澳大利亞和巴布亞新幾內的國鳥,這兩類鳥均以華麗的羽飾而著名,琴鳥還擅長模仿,而極樂鳥則有優美的炫耀舞姿。澳洲界比較常見的鴉小目鳥類還包括各種吸蜜鳥、園丁鳥、刺嘴鶯、細尾鷯鶯、鴝鶲、王鶲和鍾鵲等,這些鳥類為澳洲界最繁盛的類型,其中有些為澳洲界所特有,也不少也可見於鄰近的東洋界。澳洲界的攀禽以各種鸚鵡最為名,和新熱帶界同為鸚鵡的兩個分布中心,但新熱帶界只是種類多,而澳洲界遠更具多樣性。澳洲的鸚鵡中最有特色的是頭上有冠的各種葵花鸚鵡和色彩豐富的各種吸蜜鸚鵡,而虎皮鸚鵡則可能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鸚鵡。澳洲界另一類有特色的攀禽類翠鳥類,其中新幾內亞島是翡翠的大本營,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幾種美麗的極樂翡翠,而澳洲和新幾內亞的幾種笑翠鳥則更加有名。澳洲界的鳩鴿類種類繁多,並盛產大型和美麗的種類,其中新幾內亞的幾種美麗的鳳冠鳩是最大型的鳩鴿類,而一些小型的果鳩則甚至更加華麗。澳洲界的猛禽種類不是很多,其中晝行性猛禽中沒有舊大陸其它地區可見的兀鷲類,夜行性猛禽中只有鷹鴞和草鴞兩大類,這里也是鷹鴞的分布中心。澳洲界的夜鷹類比較多樣,其中耳夜鷹、蟆口鴟和裸鼻鴟可以算是澳洲界的特色類型,而其中一些在臨近的東洋界也能見到。冢雉科是澳洲界代表性的雉雞類,以獨特的繁殖習性而著稱,並不靠體溫來孵化而是用類似爬行動物那樣將卵埋在地下。澳洲界是不會飛的鳥類的大本營。走禽類是岡瓦納的特色鳥類,在澳洲界非常繁盛,分布於澳大利亞的鴯鶓和分布於新幾內亞以及澳洲北部的鶴鴕是僅次於鴕鳥的大型鳥類,鴯鶓也是出現於澳大利亞國徽上的澳洲象徵性動物之一。紐西蘭特產的幾維是紐西蘭的國鳥,也是紐西蘭的象徵。紐西蘭已經滅絕的恐鳥比鴕鳥更加巨大,其滅絕相信和人類的捕捉有關。在紐西蘭和太平沿島嶼由於與世隔絕,還有一些非走禽類也失去了飛行能力,包括一些秧雞和其他鳥類。紐西蘭和太平洋群島的鳥類種類雖少,但是有一些特有的類群,其中最著名的是特產於紐西蘭的刺鷯、垂耳鴉;特產於新喀里多尼亞島的瀕於滅絕的鷺鶴和特產於夏威夷的各種管舌鳥。這些與世隔絕的的鳥類適應能力比較差,目前有很多受到外來物種的侵擾而瀕於滅絕或者已經滅絕,如一些管舌鳥、吸蜜鳥、刺鷯和垂耳鴉。
㈩ 澳大利亞都有什麼兩棲動物
兩棲動物 (Amphibian) 第一種呼吸空氣的陸生脊椎動物,由化石可以推斷,它們出現在三億六千萬年前的泥盆紀後期。直接由魚類演化而來,這些動物的出現代表了從水生到陸生的過渡期。兩棲動物生命的初期有鰓,當成長為成蟲時逐漸演變為肺。兩棲動物「amphibian」的字源來自希臘文的「兩種amphi」和「生命bios」。這是因為兩棲類可以同時生活在陸上和水中。
在6千萬年前,地球南方的一塊土地脫離了大陸,形成了今天的澳洲。17世紀時,歐洲人發現了這個地方,把它叫做「澳大利亞」,意思就是「南方的陸地」。1770年,歐洲人在這個神秘的地方,見到了一種奇怪的有袋動物,他們問當地的土人:「這是什麼動物?」土人沒聽懂對方的話,就用當地語回答:「堪加魯。」意思就是「不知道」。於是西方人至今仍把這種動物叫做「不知道」。其實,這種動物就是「袋鼠」。今天,它已經成了澳洲的象徵。
澳洲紅袋鼠
在澳洲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有著美麗的原始森林,遼闊的草原和沙漠,那裡是袋鼠的王國,紅袋鼠是這個王國中最著名的成員。
紅袋鼠主要在沙漠和草原地帶活動。夏天,炎熱的高溫使袋鼠媽媽白天幾乎哪兒都不去。但是,她還得盡「母親」的責任,因為在她的肚袋裡,有剛生下來的小寶寶。小寶寶剛生下來時,全身光禿禿的,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能爬到媽媽的肚袋裡。那裡有乳頭,是小袋鼠的溫床。小袋鼠要在媽媽的肚袋裡呆上整整8個月。
袋鼠有許多天敵,但由於它有一雙天生能跳的後腿,一跳就是5米高、3米遠,使它們能夠逃過天敵的追擊。
提起袋鼠的「飛毛腿」,還有個傳說呢!澳洲土人常常圍著火堆跳舞,袋鼠看到土人的舞姿,也立起後腿跟著跳了起來,慢慢地就練成了一身驚人的彈跳本領。
小袋鼠在媽媽的肚袋裡慢慢長大了,開始嘗試爬出袋子,尋找小草吃。但是,天敵不會放過它們,當天敵出現時,袋鼠媽媽就會趕緊叫孩子躲進袋子里,帶它們逃跑。
袋鼠遇到的災難還有許多。比如當地土人放火燒草原,然後來獵取驚慌的袋鼠;歐洲人來到澳洲後,到處建造牧場和公路,使袋鼠王國的領地越來越小,有的袋鼠還被汽車壓死。於是,19世紀時,就有人預言:袋鼠會在地球上滅絕。
不過,袋鼠有著奇妙的育兒能力和頑強的適應力,加上水源的豐富和草木的繁茂,它們仍在不斷地繁衍著。小袋鼠長大後,先是跳出媽媽的肚袋,然後它們會學著大袋鼠的樣子,跳來跳去。有的雄袋鼠甚至會伸出前腿,與另一隻雄袋鼠比賽「拳擊」,這是為了爭奪「王位」。一旦一方勝利,新一代袋鼠王就產生了。於是,袋鼠王國的新一代又開始主宰那美麗而神聖的領地。
位於南半球廣闊的澳大利亞,在這里棲息著的動物、草木中,有許多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珍稀品種,最多的便是袋鼠、樹袋熊等單孔類動物,這些情況都在地理學上說明從前這是一個單獨的島。
澳大利亞的代表性動物是袋鼠,袋鼠也有很多種類,差不多有50種以上,其中有身長超過1米紅色的紅袋鼠;以及到處都看得到的灰袋鼠;還有棲息在樹上的小型樹袋熊等。
澳洲的樹袋熊非常可愛,它的名字是由土著語「想喝水」而來,實際上樹袋熊雖然不是一點兒不喝水,但它一天吃1千克尤加利樹葉,其中含大量水分,所以沒有喝水的必要,樹袋熊只生活在澳大利亞大陸東海岸,樹袋熊與袋鼠一樣腹部也有袋,在其中進行6個月的哺育,在袋中長大的小樹袋熊在媽媽腹上緊緊抱著再生活1年就獨立了。
袋熊是從樹袋熊中分類出來的種類,它的體型比樹袋熊還短粗,顯得很可笑。在東南部的塔斯馬尼亞有普通袋熊,而在南澳大利亞和昆士蘭州內陸部生長著毛袋熊。
因為袋鼠繁殖力特強,澳政府每年都要有計劃地捕殺一批,皮做成皮箱等物品出售,肉做成各種佳餚食品。現在去澳國的人都喜歡買一兩樣袋鼠皮件做紀念,或到餐館吃頓紅燒袋鼠肉,其味道很是不錯,跟紅燒牛肉差不多。
澳大利亞最珍奇的動物要算鴨嘴獸了。它屬於當今世界極稀有的單孔動物,是介於爬蟲類與哺乳類中間的一種動物,與哺乳動物共同之處是用肺呼吸,且是熱血,可是它又以產卵繁殖,保留了一個爬蟲類動物特徵。它長得也很奇怪,既像獸又像鴨。英國動物學家剛見到標本時簡直不敢想像世界上還有這種奇特動物。鴨嘴獸像鴨,像獺,像蛇,又什麼都不像。這是澳大利亞獨存的動物,始終處於過渡階段,給動物進化提供了活的研究資料。
澳大利亞有500多種土生的禽鳥,其中以被命名為國鳥的鴯鶓體格最大。鴯鶓是鴕鳥的一種,屬於陸地飛禽,身高1.5米,體重約40多公斤,棕色羽毛,善於奔跑,時速可達70公里,是陸地禽鳥中著名的飛毛腿。經過訓練可以看門、騎玩。
澳大利亞的琴鳥招人喜愛。它像中國的孔雀一樣,渾身長滿了美麗的羽毛,高興時尾巴羽毛展開,向人展示它的美麗身姿,還會發出許多悅耳動聽的聲音。據說琴鳥可以發出40多個音節。
海豚是海洋中人類最好的朋友,他們親切,友好,溫馴,聰明,易受訓練,他們大多數都是成群結隊的在海中出現,喜歡把身體露出水面,以跳躍的方式在空中旋轉,來表現它們愉快的心情. 他們可愛的身姿在海洋與空中舞著,激起了一片片白色的浪花.此情此景, 不禁讓人嘆為觀止。更感受到心靈深處那份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與關愛.
在澳洲的Nelson Bay以海豚頻繁地出沒而聞名,遊客為了去觀賞可愛的海豚到這里來的, 從悉尼出發,大概二三個小時的路程即可到達Nelson Bay, 在這里,你可以看到海豚為了歡迎您的到來而做各式各樣的精彩表演, 你甚至可以和海豚一起游泳,感受海洋那神奇的魔力. Nelson Bay位於悉尼的Port Stephens, 是著名的海豚港, 差不多150隻瓶鼻海豚在這里安家。可愛的小天使們每天聚集在這里,等候著來自各地的遊客,為人類起舞歡唱,成為這里的一個著名的風景點。在Nelson Bay也設了租船的主題旅遊,您可以坐船到海的中央去觀賞海豚,感受那天海合一,人類與動物和諧共存的神奇景象
澳洲鴯鶓
彩虹鳥:鸚鵡
鸚鵡雖不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但澳洲的鸚鵡品種和數量特別多,羽毛的花紋與色澤也多種多樣,紅、白、黃、橙、青、藍、紫俱全,每隻鸚鵡的身上都閃耀著綺麗的色彩。有的白頭藍背胸前緋紅;有的全身雪白滿頭嬌黃,雙腿墨黑;有的紫背黃胸綠翅腿圈黯黑;還有淡黃的、湛藍的顏色五彩繽紛,酷似雨後彩虹,澳大利亞人稱它為「彩虹鳥」。
說起海馬對華人來說還有印象,但說起澳大利亞動物海龍就比較陌生了,它們生長在海底的海草中,成年海龍大約有一尺長,不仔細看還當它們是浮在水裡的海草,但仔細一看會發現它們還真有些龍的形態。
海龍其實動物屬魚類,它的表皮披有一層盔甲似骨質。它的視力很好,以微小的小蝦及海蚤為生,由於它沒有牙齒,所以當它看到食物時是整個吸進它的小嘴裡的。
象所有魚類一樣,海龍也是生蛋繁殖,所不同的是海龍是由雄性海龍來完成懷孕過程的,母海龍將蛋生在雄海龍的尾部,然後就離開了;這些蛋在雄性海龍的尾部大約五個星期才孵化。
小海龍一經孵化,就能看,能游泳,而且必須自己尋找食物獨立生活,因為它的爸爸不擔負照看幼海龍的義務。小海龍要經過兩年的生長才能成年。
澳洲界的哺乳動物
澳洲界的哺乳動物只有少數幾個目有代表,最有代表性的哺乳動物是單孔目和有袋目。單孔目是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特產,共有三種,其中鴨嘴獸是澳大利亞特產,針鼴(左上)為兩地共有,原鼴原來也產與澳大利亞,但現在只見於新幾內亞。有袋目並非起源於澳洲界,而可能是在岡瓦那大陸尚未分離的時候從南美經南極到達澳洲的,但是因為在澳洲缺少有胎盤類的競爭,有袋目在澳洲界得到最大的繁盛。有袋目包括一些人們最熟悉的澳洲動物,考拉、大袋鼠等幾乎成了澳洲的象徵。有袋目在史前時期的南美洲占據了食肉性動物和食蟲性動物的生態地位,而在澳洲則幾乎占據了哺乳動物的各個生態位,成為澳洲的主宰,並且進化出了與其它大陸的不同真獸類相對應的不同類型,從小型的食蟲類型直到大型的草食類型,現在也有人將有袋目進一步劃分成幾個不同的目。澳洲界的哺乳動物缺少體形巨大的成員,現存體形最大的肉食有袋類是袋獾(左),而最大的草食有袋類也是澳洲最大的陸生動物是大袋鼠。但是在史前時期動物的體型要大很多,肉食的袋獅體型和大型貓科動物相仿,而草食的雙門齒獸則大如犀牛。澳洲界原產的有胎盤類只有一些蝙蝠和嚙齒類,它們顯示出與東洋界的一些聯系。蝙蝠中大蝙蝠亞目和小蝙蝠亞目的成員均有分布,這些蝙蝠和東洋界的比較接近。嚙齒類中僅有鼠科,但種類比較多,是鼠科的分布中心之一,並且有獨特的水鼠亞科。紐西蘭和太平洋島嶼的哺乳動物尤其貧乏,僅有蝙蝠和嚙齒類,有些小島則甚至沒有哺乳動物。其中髭蝠科是紐西蘭的特產,原本有兩種,現僅存一種。髭蝠(左圖)是最適應地面行走的蝙蝠,在地面非常敏捷。
華麗琴鳥Menura novaehollandiae
紅羽極樂鳥Paradisaea raggiana
翠鳥Dacelo novaeguineae
維多利亞鳳冠鳩Goura victoria
大葵花鳳頭鸚鵡Cacatua galerita
藍冠吸蜜鸚鵡Vini australis
澳洲界的鳥類很有特色,多是些獨特的類群,有些東洋界有一定聯系,另外一些古北界的候鳥在澳洲界越冬。澳澳洲大陸澳洲界的鳴禽中按照西伯利的分類體系明顯以鴉小目的種類占絕對優勢,澳洲界絕大多數鳴禽都屬此類,而這里也是鴉小目的起源和分布中心。鴉小目鳥類中最著名的是澳大利亞特有的琴鳥和主要分布於新幾內亞的各種極樂鳥,琴鳥和極樂鳥也分別是澳大利亞和巴布亞新幾內的國鳥,這兩類鳥均以華麗的羽飾而著名,琴鳥還擅長模仿,而極樂鳥則有優美的炫耀舞姿。澳洲界比較常見的鴉小目鳥類還包括各種吸蜜鳥、園丁鳥、刺嘴鶯、細尾鷯鶯、鴝鶲、王鶲和鍾鵲等,這些鳥類為澳洲界最繁盛的類型,其中有些為澳洲界所特有,也不少也可見於鄰近的東洋界。澳洲界的攀禽以各種鸚鵡最為名,和新熱帶界同為鸚鵡的兩個分布中心,但新熱帶界只是種類多,而澳洲界遠更具多樣性。澳洲的鸚鵡中最有特色的是頭上有冠的各種葵花鸚鵡和色彩豐富的各種吸蜜鸚鵡,而虎皮鸚鵡則可能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鸚鵡。澳洲界另一類有特色的攀禽類翠鳥類,其中新幾內亞島是翡翠的大本營,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幾種美麗的極樂翡翠,而澳洲和新幾內亞的幾種笑翠鳥則更加有名。澳洲界的鳩鴿類種類繁多,並盛產大型和美麗的種類,其中新幾內亞的幾種美麗的鳳冠鳩是最大型的鳩鴿類,而一些小型的果鳩則甚至更加華麗。澳洲界的猛禽種類不是很多,其中晝行性猛禽中沒有舊大陸其它地區可見的兀鷲類,夜行性猛禽中只有鷹鴞和草鴞兩大類,這里也是鷹鴞的分布中心。澳洲界的夜鷹類比較多樣,其中耳夜鷹、蟆口鴟和裸鼻鴟可以算是澳洲界的特色類型,而其中一些在臨近的東洋界也能見到。冢雉科是澳洲界代表性的雉雞類,以獨特的繁殖習性而著稱,並不靠體溫來孵化而是用類似爬行動物那樣將卵埋在地下。澳洲界是不會飛的鳥類的大本營。走禽類是岡瓦納的特色鳥類,在澳洲界非常繁盛,分布於澳大利亞的鴯鶓(右圖)和分布於新幾內亞以及澳洲北部的鶴鴕是僅次於鴕鳥的大型鳥類,鴯鶓也是出現於澳大利亞國徽上的澳洲象徵性動物之一。紐西蘭特產的幾維是紐西蘭的國鳥,也是紐西蘭的象徵。紐西蘭已經滅絕的恐鳥比鴕鳥更加巨大,其滅絕相信和人類的捕捉有關。在紐西蘭和太平沿島嶼由於與世隔絕,還有一些非走禽類也失去了飛行能力,包括一些秧雞和其他鳥類。紐西蘭和太平洋群島的鳥類種類雖少,但是有一些特有的類群,其中最著名的是特產於紐西蘭的刺鷯、垂耳鴉;特產於新喀里多尼亞島的瀕於滅絕的鷺鶴(左圖)和特產於夏威夷的各種管舌鳥。這些與世隔絕的的鳥類適應能力比較差,目前有很多受到外來物種的侵擾而瀕於滅絕或者已經滅絕,如一些管舌鳥、吸蜜鳥、刺鷯和垂耳鴉。
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爬行動物種類繁多,除特有類型外,多與東洋界有一定的聯系,而少數則和新熱帶界相關。其中最著名的是蛇類。澳大利亞是唯一毒蛇種類超過無毒蛇的地方,不少毒蛇毒性劇烈,其中內陸太潘蛇(左上)是世界上最毒的陸生蛇類,但是這些巨毒蛇全部屬於眼鏡蛇類,而沒有蝮蛇和蝰蛇類的成員,澳洲的那些樣子象蝰蛇的成員其實也是屬於眼鏡蛇類。其它各大陸均占優勢的無毒或微毒的游蛇類成員這里卻非常少。澳洲的蟒蛇類種類比較多,是澳洲比較常見的無毒蛇。而紐西蘭和多數較遠的太平洋島嶼則沒有原產蛇類分布,在斐濟等大陸性島嶼上則有少量蛇類出現,另外一些島嶼有隨著人類擴散的鉤盲蛇。澳洲界是巨蜥的分布中心,巨蜥也是澳洲最強大的食肉動物之一,在史前還有一些體型非常巨大的成員,是大陸上的頂極食肉動物,而在華萊士區內的科莫多龍是現存體形最大的蜥蜴,也是最著名的巨蜥。澳洲界的蜥蜴中以石龍子類、鬣蜥類和壁虎類種類最多,另有一個和壁虎有一定親緣關系的特有的鱗腳蜥類。石龍子是爬行動物的最大一科,澳洲界和東洋界是其分布中心,在澳洲界有些體型最大的石龍子,其中最大的是索羅門群島的猴尾石龍子,第二大的是澳洲和新幾內亞島的幾種藍舌石龍子。鬣蜥科也是以東洋界和澳洲界為分布中心,在澳洲界有一些最獨特的類型,如頭上有皮褶的傘蜥和身上有棘刺的魔蜥。斐濟等島嶼上的低冠蜥屬於在新熱帶界占優勢的鬣鱗蜥科的成員而不屬於澳洲界占優勢的鬣蜥科,對於研究動物的分布有一定價值。澳洲界的壁虎中也有一些大型成員,以新喀里多尼亞島的多趾虎體型最大,澳洲的一些壁虎有時被單列為澳虎科。鱗腳蜥科是澳洲界特有的類型,四肢退化而僅為鱗片狀,外形似蛇,多體型較小。澳洲的鱷魚種類不多,只有鱷亞科的成員,但名氣很大,其中灣鱷(左下)是現存最大的爬行動物,分布於東洋界和澳洲界,也是澳洲界最大的食肉動物。澳洲界的龜鱉類以蛇頸龜最有特色,顯示出和新熱帶界的一定聯系。兩爪鱉(右圖)則是形狀最奇特的龜鱉類,特產於新幾內亞和澳洲北部。紐西蘭和太平洋島嶼上爬行動物種類較少,其中紐西蘭的楔齒蜥是現存最原始的爬行動物,其祖先可以追溯到恐龍誕生之時。
科莫多巨蜥Varanus komododensis
傘蜥Chlamydosaurus kingii
低冠蜥Brachylophus vitensis
東部藍舌石龍子Tiliqua scincoides
兩棲動物
多趾虎Rhacodactylus leachianus
斑點楔齒蜥Sphenodon punctatus
澳大利亞的兩棲動物只有無尾類,其中最繁盛的龜蟾類和雨濱蛙類,二者分別與新熱帶界最繁盛的細趾蟾和雨蛙相對應,顯示出和新熱帶界的緊密聯系。龜蟾類中最奇妙的是在腹中孵化後代的胃育溪蟾,這種蛙在幾十年前不知什麼原因滅絕了。姬蛙科在澳洲界北部也非常繁盛,是新幾內亞島的優勢兩棲動物,那裡幾乎半數的兩棲動物都是姬蛙。滑跖蟾是紐西蘭唯一的兩棲動物,也是無尾類中最原始的成員。其它大陸常見的蛙科在澳洲界則僅見於北部地區,在一些太平洋島嶼上也能見到。
滑跖蟾Leiopelma sp.
淡水魚
胃育溪蟾Rheobatrchus silus
綠雨濱蛙Litoria chloronta
澳大利亞的淡水魚類特別稀少,在各界中是種類最少的,這一方面和澳洲界長期與世隔離有關,另一方面和澳洲大陸屬於世界上最乾旱的大陸,河網不發達有關。澳洲界真正的淡水魚多是非常原始的種類,如澳洲肺魚(左上)和一些鞏魚。澳洲肺魚和恐龍時代的角齒魚非常相似,屬於同一類群,比非洲和美洲的肺魚更加原始,相差也比較大。鞏魚屬於原始的骨舌魚類,為澳洲界和東洋界所共有,產於東洋界的俗稱金龍,而澳洲的稱為噴點金龍。澳洲界的淡水魚中還有不少為原本居住於海里後來移居到河流中的。
澳洲界以體型巨大的鳥翼蝶(左下)聞名於世。新幾內亞是鳥翼蝶的分布中心,其中亞歷山大鳥翼蝶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其它的鳥翼蝶在澳大利亞和東南亞也能見到,澳洲界和東洋界的蝴蝶等昆蟲具有較大一致性,常被合稱為印澳界。澳大利亞的無脊椎動物中其它比較著名的有巨型蚯蚓、原始的山蝦和各種蜘蛛。澳洲有一些毒性很大的蜘蛛,如漏斗網蜘蛛(左圖),屬於澳洲最危險的動物之列,其危險不亞於澳洲的毒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