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震和火山的多發地帶在那裡
環太平洋火山帶
[編輯本段]
環太平洋火山帶,南起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脈,轉向西北的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向西南延續的是千島群島、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以及印度尼西亞群島,全長4萬余公里,呈一向南開口的環形構造系。環太平洋火山帶也稱環太平洋火環,有活火山512座,其中南美洲笠迪勒拉山系安第斯山南段的30餘座活火山,北段有16座活火山,中段尤耶亞科火山海拔6723m,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再向北為加勒比海地區,沿太平洋沿岸分布著著名的火山有奇里基火山、伊拉蘇火山、聖阿納火山和塔胡木耳科火山。北美洲有活火山90餘座,著名的有聖海倫斯火山、拉森火山、雷尼爾火山、沙斯塔火山、胡德火山和散福德火山。在阿留申群島上最著名的是卡特邁火山和伊利亞姆納火山。在堪察加半島上有經常活動的克留契夫火山,向擊千島群島和日本列島山島弧,著名火山分布在日本列島,如淺間山、岩手山、十勝岳、阿蘇山和三原山都是多次噴發的活火山。琉球群島至台灣島有眾多的火山島嶼,如赤尾嶼、釣魚島、彭佳嶼、澎湖島、七星岩、蘭嶼和火燒島等,都是新代以來形成的火山島。火山活動最活躍的可算菲律賓至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火山,如喀拉喀托火山、皮納圖博火山、塔勻火山、坦博拉火山和小安的列斯群島的培雷火山等,近代曾發生過多次噴發。
環太平洋帶,火山活動頻繁,據歷史資料記載全球現代噴發的火山這里佔80%,主要發生在北美、堪察加半島、日本、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被稱為「火山之國」,南部包括蘇門答臘。爪哇諸島構成的弧-海溝系,火山近400座,其中129座是活火山,這里僅1966-1970年5年間,就有22座火山噴發,此外海底火山噴發也經常發生,致使一些新的火山島嶼出露海面。
大洋中脊火山帶
[編輯本段]
大洋中脊也稱大洋裂谷,它在全球呈「W」形展布,從北極盆穿過冰島,到南大西洋,這一段是等分了大西洋殼,並和兩岸海岸線平行。向南繞非洲的南端轉向NE與印度洋中脊相接。印度洋中脊向北延伸到非洲大陸北端與東非裂谷相接。向南繞澳大利亞東去,與太平洋中脊南端相邊,太平洋中脊偏向太平洋東部,向北延促又進入北極區海域,整個大洋中脊構成了「W」形圖案,成為全球性的大洋裂谷,總長8萬余公里。大洋裂谷中部多為隆起的海嶺,比兩側海原高出2-3公里,故稱其為大洋中脊,在海嶺中央又多有寬20-30公里,深1-2公里的地塹,所以又稱其為大洋裂谷。大洋內的火山就集中分布在大洋裂谷帶上,人們稱其為大洋中脊火山帶。根據洋底岩石年齡測定,說明大洋裂谷形成較早,但張裂擴大和激烈活動是在中生代到新生代,尤其第四紀以來更為活躍,突出表現在火山活動上。
大洋中脊火山帶火山的分布也是不均勻的,多集中於大西洋裂谷,北起格陵蘭島,經冰島、亞速爾群島至維德角群島,該段長達萬余公里,海嶺由玄武岩組成,是沿大洋裂谷火山噴發的產物。由於火山多為海底噴發,不易被人們發現,據有關資料記載,大西洋中脊僅有60餘座活火山。冰島位於大西洋中脊,冰島上的火山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到,島上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30餘座,人們稱其為火山島。據地質學家S、Thorarinsson(1960年)統計,在近1000a內,大約發生了200多次火山噴發,平均5a噴發一次。著名的活火山有海克拉火山,從1104年以來有過20多次大的噴發。拉基火山於1783年的一次噴發為人們所目睹,從25公里長的裂縫里溢出的熔岩達12公里以上,熔岩流覆蓋面積約565平方公里,熔岩流長達70多公里,造成了重大災害。1963年在冰島南部海域火山噴發,這次噴發一直延續到1967年,產生了一個新的島嶼-蘇特塞火山島,高出海面約150m,面積2.8平方公里。6a之後,在該島東北32公里處的維斯特曼群島的海邁島火山又有一次較大的噴發。這些火山的噴發,反映了在大西洋裂谷火山噴發的特點。
東非裂谷火山帶
[編輯本段]
東非裂谷是大陸最大裂谷帶,分為兩支:裂谷帶東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經馬拉維肖,向北縱貫東非高原中部和衣索比亞中部,至紅海北端,長約5800公里,再往北與西亞的約旦河谷相接;西支南起馬拉維湖西北端,經坦喀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阿爾伯特湖,至阿伯特尼羅河谷,長約1700公里。裂谷帶一般深達1000-2000m,寬30-300公里,形成一系列狹長而深陷的谷地和湖泊,如衣索比亞高原東側大裂谷帶中的阿薩爾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0m,是非洲陸地上的最低點。
近代火山活動中心集中在三個地區,一是烏干達-盧安達-扎伊爾邊界的西裂谷系,自1912-1977年就有過13次火山噴發,尼拉貢戈火山至今仍在活動;二是衣索比亞阿費爾(阿曼)坳陷的埃爾塔火山和阿夫代拉火山,自1960-1977年曾發生過多次噴發;三是坦尚尼亞納特龍(坦桑)湖南部的格高雷(Grgory)裂谷上的倫蓋(坦桑)火山,自1954到1966年曾有過多次噴發,噴出岩為碳酸鹽岩類,有較高含量的碳酸鈉,為世界所罕見。位於肯尼圖爾卡納湖南端的特雷基火山在80-90年代間也曾多次噴發。現代火山活動區,溫泉廣泛發育,火山噴氣活動明顯,多為水蒸氣和含硫氣體,這是火山現今的活動跡象。
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
[編輯本段]
該火山帶分布於橫貫歐亞的緯向構造帶內,西起比利牛斯島,經阿爾卑斯山脈至喜馬拉雅山,全長10餘萬公里。這一緯向構造帶是南北擠壓形成的緯向褶皺隆起帶,主要形成於新生代第四紀。在該帶火山分布不均勻,緯向構造帶的西段,由於南北擠壓力的作用,在形成緯向構造隆起帶的同時,形成了經向張裂和裂谷帶,如其南側的縱貫南北的東非裂谷系,順兩構造帶過渡段,因斷陷而形成了內陸海-地中海、紅海和亞丁灣等,這里的火山活動也別具特色,出現了眾多世界著名的火山,如義大利的威蘇維火山。埃特納火山、烏爾卡諾火山和斯特朗博利火山等等,愛琴海內的一些島嶼也是火山島,活動性強,據義大利歷史記載的火山噴發就有130多次,爆發強度大,特徵典型,世界火山噴發類型就是以上述火山來命名的,岩性屬於鈣鹼性系列,以安山岩和玄武岩為主。中段火山活動表現微弱,在東段喜馬拉雅山北麓火山活動又加強,在隆起和地塊的邊緣分布著若干火山群,如麻克哈錯火山群、卡爾達西火山群、涌波錯火山群、烏蘭拉湖火山群、可可西里火山群和騰沖火山群等等,共有火山100多座,其中中國的卡爾達西火山和可可西里火山在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曾有過噴發,岩性為安山岩和鹼性玄武岩類。
『貳』 澳大利亞屬於多發地震局嗎為什麼
澳大利亞不屬於多發地震地區,但是澳大利亞的鄰國紐西蘭是多發地震地區。
『叄』 世界上最大地震是多少級
觀測史上記錄到規模最大的地震為9.5級,1960年智利大地震,又稱為瓦爾迪維亞大地震,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
智利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境內多火山,是地震多發國,地震活動平時比其它國家多。歷史上曾發生多次造成重大傷亡的大地震。
1960年智利大地震震中靠近智利,位於聖地亞哥以南700千米附近,而瓦爾迪維亞是受到影響最嚴重的城市。地震引起的海嘯嚴重沖擊了智利海岸,掀起了高達25米的海浪。如此大范圍的災難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及經濟損失無法精確得知。
(3)澳大利亞地震震中地區是哪裡擴展閱讀
1960年智利大地震對其他國家的影響
1960年智利大地震發生後海浪以每小時600公里的速度掃過太平洋,侵襲范圍遠達夏威夷、日本、菲律賓、紐西蘭東部、澳大利亞東南部以及遙遠的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在距震中1萬公里的地方仍有10.7米高的巨浪。
到太平洋彼岸的日本列島波高仍有6到8米,最高8.1米。日本的本州、北海道等地都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數百日本人被突如其來的波濤捲入大海,幾千所住宅被沖走、沖毀,2萬多畝良田被淹沒,15萬人無家可歸,港口、碼頭設施多數被毀壞。
中國沿海由於受到外圍島嶼的保護,受這次海嘯的影響較小,但在東海和南海的驗潮站,也都記錄到了這次地震海嘯引發的洶涌波濤。
『肆』 澳大利亞有無地震帶
有。環太平洋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像一個巨大的環,圍繞著太平洋分布,沿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美國阿拉斯加向南,經加拿大本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西部地區,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然後從智利轉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大洋洲東邊界附近。
在紐西蘭東部海域折向北,再經裴濟、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中國台灣省、琉球群島、日本列島、千島群島、堪察加半島、阿留申群島,回到美國的阿拉斯加,環繞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
(4)澳大利亞地震震中地區是哪裡擴展閱讀:
地質活動
環太平洋活動構造系是地震頻繁爆發區。在地球建造的初期階段,地球的質量比月球的質量還小時,上空還沒有出現大氣層,許多撞擊地球的小天體直接闖入了地幔,並帶進了大量的水冰。
在地球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地幔內的水冰物質速度非常緩慢地沿著大陸根、島弧根等環太平洋活動構造系的地幔與地殼的銜接層往上移動,當它們在某一區域聚集到一定能量時,就會突然汽化,爆發大地震。
『伍』 地震時震中指的是哪裡
震中也稱震中位置,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用經、緯度表示。實際上震中並非一個點,而是一個區域。震中也有一定范圍,稱為震中區,震中區是地震破壞最強的地區。
『陸』 紐西蘭北島海域發生7.3級地震,有沒有破壞性影響
紐西蘭北島海域發生7.3級地震不會直接給陸地造成破壞性影響,但紐西蘭大部都會有一定程度震感。就初步震源機制看,以俯沖相關的逆沖為主,可能給紐西蘭北島東海岸帶來一定規模海嘯,但破壞性有限。
據中國地震台網正式測定,北京時間3月4日21時27分(當地時間3月5日1時27分),紐西蘭北島海域發生7.3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於南緯37.41度、東經179.50度。
震中5公里范圍內,平均海拔約為-1741米。
根據中國地震台網速報目錄,震中周邊200公里內近5年來發生3級以上地震共2次,最大地震是本次地震。
據專業人士分析,本次地震的震中在太平洋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邊界南段,是匯聚俯沖邊界(克馬德克海溝)-轉換邊界(南阿爾卑斯造山帶)的交界地帶。
(6)澳大利亞地震震中地區是哪裡擴展閱讀:
同日中國台灣也發生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剛剛公布的自動測定結果,3月4日22時24分,在中國台灣地區附近發生4.1級左右地震,震中位置北緯24.84度、東經122.42度。
此前在3月2日17時23分,在台灣屏東縣海域發生5.3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21.92度、東經121.17度,震源深度20千米,福建廈門、泉州、莆田、福州、漳州等多地都反有震感。
『柒』 澳大利亞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嗎
不在。因為澳大利亞屬於大洋洲,在印度洋板塊的內部,板塊內部火山地震小。而且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是橫貫歐洲西部到亞洲南部的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與大洋洲扯不上關系
『捌』 澳大利亞什麼地方不會有地震或海嘯哪裡最安全
海嘯一般是由海底地震引起,而地震本來就是難以預測,你要用 不會 這個太過絕對的詞沒什麼人敢回答。
不過現已知的是 大陸板塊交界處 比較容易發生地震,像經常發生地震的日本就處於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而海嘯大多都是由於海底地震引起的。如果非要說澳大利亞哪裡比較安全,那麼可能是澳大利亞南部地區,遠離板塊交界處,正常情況下地震發生幾率不大,而海嘯方面,即使在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或者太平洋板塊交界處發生地震引發非特大型海嘯,經過長途跋涉,估計沒達到澳大利亞海岸就已經平息了。
『玖』 澳大利亞為什麼很少有地震
澳大利亞位於印度洋板塊較中部,板塊運動弱地殼穩定所以地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