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歐洲人什麼時候移民澳大利亞

歐洲人什麼時候移民澳大利亞

發布時間:2022-04-30 19:32:57

⑴ 第一批歐洲人定居在哪個地方

舉報違規檢舉侵權投訴|2010-02-20 18:30 提問者採納

1788年1月26日,英國航海家阿瑟.菲利普( Captain Arthur Phillip )率領首批移民定居悉尼,並升起英國國旗,澳大利亞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

在歐洲人到達澳洲之前,土著人口估計在30萬到100萬。學者們認為,土著人是大約47萬年至10萬年前到達澳洲的。他們的皮膚呈深棕色,多體毛,頭發黑色,捲曲呈波浪形,深目,高眉骨,眼睛黑,鼻如蒜頭,口闊,唇厚而不外翻。有人認為,他們屬於高加索人種,即歐洲人種,在孤立的環境中,經數萬年風霜變異,成為現在的形態。也有人認為,他們不同於歐洲人,也不同於蒙古人,與非洲人也有明顯區別,應該屬於一個獨立的人種,即澳洲人種。他們的不幸在於他們的落後。1770年,英國人庫克船長到達澳洲東海岸的時候,那些土著人還不知衣服為何物。他們處於石器時代,沒有農業,沒有牧業,只是用木棍石塊打獵、採集。他們有500多個部落,每個部落又分成許許多多股,每股二三十人,各自在自己的地盤活動覓食,他們稱之為「家園」。沒有國家,沒有領袖,沒有法律,沒有軍隊,沒有任何可以稱之為「組織」的東西。各個小股里,老人擁有相當的權威,因為他們具有豐富的經驗。往往是幾個老人一湊,就決定了這一天的行動。

1788年歐洲移民開始佔領澳洲,逐步從沿海向內陸推進。其時,正是英國資本主義進一步深化的時候,犯罪率極高,而原先作為罪犯流放地的北美已經獨立,產生了一個後來成為超級大國的國家。於是,一批批的英國罪犯被送到澳洲。英國人發現澳洲適合養羊,英國紡織業又非常需要原料。澳洲土著的家園紛紛被圈作牧場。數萬年的平靜打破了,億萬代的平衡失去了。

⑵ 澳大利亞是怎麼來得有什麼歷史

來源:澳大利亞一詞,原意是「南方的大陸」,來自拉丁文terraaustralis(南方的土地)。

歷史:

1、1606年,荷蘭人威廉姆·簡士的杜伊夫根號涉足過澳大利亞並且是首次有記載的外來人在澳大利亞的真正登陸,並命名此地為「新荷蘭」。

2、1770年,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士」,並宣布這片土地屬於英國。

3、1790年,第一批來自英國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亞,逐步向內陸發展。

4、1900年居民舉行了一人一票的全民公決,用投票決定是否統一成一個聯邦國家,投票結果是六個地方要統一,建立起一個單一的澳大利亞聯邦。

5、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亞獲得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

(2)歐洲人什麼時候移民澳大利亞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國家象徵:

1、國花:澳大利亞國花是金合歡,按照生物學分類,金合歡花來自金合歡樹。金合歡多年來是澳大利亞民間公認的國花,於1988年被正式宣布為國花。

2、國鳥:根據澳大利亞外交部常年的公告,澳大利亞沒有官方認定的國鳥,也沒有任何官方認定的象徵澳大利亞的動物,但澳大利亞民間普遍把鴯鶓認為是象徵澳大利亞的鳥類,並把袋鼠認為是象徵澳大利亞的動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澳大利亞

⑶ 澳大利亞曾經是哪個國家的殖民地

澳大利亞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

1770年,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CaptainJamesCook)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士」,並宣布這片土地屬於英國。

英國人首先把澳大利亞作為一個流放囚犯的地方。

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長率領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隊共1530人抵達澳大利亞的植物園灣(BotanyBay),當中有736名囚犯。

八天後的1788年1月26日,他們正式在澳大利亞傑克遜港(PortJackson)建立起第一個英國殖民區,這個地方後來人口不斷增長而成為澳大利亞的第一大城市悉尼,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當時的英國內政大臣悉尼(Sydney)。

每年的1月26日後來成為了澳大利亞的國慶日(AustraliaDay)。

1790年,第一批來自英國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亞,以悉尼為中心,逐步向內陸發展,至1803年,殖民區已拓展到今日的塔斯馬尼亞。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為土著人。

(3)歐洲人什麼時候移民澳大利亞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聯邦(英語: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簡稱「澳大利亞」(Australia)。

其領土面積7692024平方公里,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四面環海,是世界上唯一國土覆蓋一整個大陸的國家,因此也稱「澳洲」。擁有很多獨特的動植物和自然景觀的澳大利亞,是一個奉行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

澳大利亞(Australia)一詞,原意為「南方的大陸」,由拉丁文terra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變化而來。歐洲人在17世紀發現這塊大陸時,誤以為是一塊直通南極的陸地,故取名「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原為澳大利亞土著居住地。17世紀,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殖民者先後抵此。1788年「第一艦隊」的到來使其淪為英國殖民地,1901年組成澳大利亞聯邦,成為英國的自治領地。1931年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

⑷ 澳大利亞的歷史和總統資料

http://ke..com/view/3692.htm澳大利亞歷史。
澳大利亞是原英國殖民地後被英國承認獨立,並沒有設總統。尊伊麗莎白二世為首腦,由英國派總督幫澳大利亞管理事務。
澳大利亞歷任總督
澳大利亞總督
任期 頭銜
1901年 1月1日 - 1903年 1月9日 霍普敦伯爵約翰·艾德里安·路易斯·霍普 (從1902年改稱林利思戈侯爵約翰·艾德里安·路易斯·霍普) KT, GCMG, GCVO, PC
1903年 1月9日 - 1904年 1月21日 坦尼森勛爵, GCMG, PC
1904年 1月21日 - 1908年 9月9日 諾斯科特勛爵, GCMG, GCIE, CB, PC
1908年 9月9日 - 1911年 7月31日 達德利伯爵, GCB, GCMG, GCVO, TD, PC
1911年 7月31日 - 1914年 5月18日 登曼男爵, GCMG, KCVO, PC, JP
1914年 5月18日 - 1920年 10月6日 羅納德·克勞福德·蒙羅-弗格森爵士, GCMG, PC, DL
1920年 10月6日 - 1925年 10月8日 福斯特男爵, GCMG, PC, DL
1925年 10月8日 - 1931年 1月21日 斯通黑文男爵, GCMG, DSO, PC, JP, DL
1931年 1月21日 - 1936年 1月23日 艾薩克·阿爾弗雷德·艾薩克斯爵士, GCB, GCMG, PC
1936年 1月23日 - 1945年 1月30日 高里男爵准將, VC, GCMG, CB, DSO, PC
1945年 1月30日 - 1947年 3月11日 格洛斯特公爵亨利·威廉·弗雷德里克·艾伯特親王殿下, KG, KT, KP, GCB, GCMG, GCVO
1947年 3月11日 - 1953年 5月8日 威廉·約翰·麥凱爾爵士, GCMG, PC
1953年 5月8日 - 1960年 2月2日 陸軍元帥威廉·約瑟夫·斯利姆爵士, KG, GCB, GCMG, GCVO, GBE, DSO, MC
1960年 2月2日 - 1961年 2月3日 鄧羅西爾子爵, GCMG, MC, QC, PC
1961年 8月3日 - 1965年 5月7日 德利斯爾子爵, VC, KC, GCMG, GCVO, PC
1965年 5月7日 - 1969年 4月30日 卡西男爵, KG, GCMG, CH, DSO, MC, PC
1969年 4月30日 - 1974年 7月11日 保羅·哈斯勒克爵士, KG, GCMG, GCVO
1974年 7月11日 - 1977年 12月8日 約翰·羅伯特·克爾爵士, AK, GCMG, GCVO, QC
1977年 12月8日 - 1982年 7月29日 澤爾曼·考恩爵士, AK, GCMG, GCVO, QC
1982年 7月29日 - 1989年 2月16日 尼尼安·斯蒂芬爵士, KG, AK, GCMG, GCVO, KBE, QC
1989年 2月16日 - 1996年 2月16日 威廉·喬治·海登, AC
1996年 2月16日 - 2001年 6月29日 威廉·帕特里克·迪恩爵士, AC, KBE
2001年 6月29日 - 2003年 5月28日 彼得·約翰·霍林沃思, AC, OBE
2003年 8月11日 - 當前 菲利普·邁克爾·傑弗里少將, AC, CVO, MC (retired )

⑸ 澳洲沒殖民之前有土著居民么大概是怎樣的呢

澳洲最早的移民出現在至少四萬年以前,現在居住在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在澳大利亞已經紮根了幾千年以上。澳大利亞土著」——KOORIS(古利人) 40,000多年前,土著居民定居澳大利亞大陸。他們與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完全隔絕,以打獵和採集為生。十八世紀時,歐洲人來到這里,強迫土著人離開他們的領土。現在,許多土著在白人社會里感到孤立,但他們仍努力維護他們部族的個性。 澳大利亞土著人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他們屬游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住點,分散在整個澳大利亞,在歐洲人佔領澳大利亞之前,共有 500 多個部落,人數達七十五萬之多。。
早的土著居民在最近的—次冰期時來到澳大利亞,當時的海平面較低,故他們能夠通過大陸橋和小片的水域來到這里。隨著冰川消融,海平面再次上升,該大陸被完全隔離。最初,人們沿海岸和河流而定居.後來逐漸移居到大陸各地。歐洲人來到這里時,澳大利亞約有500個不同的部落。 從1787年起,歐洲人大批量向澳大利亞移民,由於土地與生活資源的沖突,而土著人原始的武器根本無法抵抗外來的侵略,至少有2萬土著人死於土地的沖突,許多土著人輪為奴隸,大部分的土著人失去了肥沃的可生存的土地被趕往不毛之地。更災難性的是移民帶來了大量的疾病,使缺少生活資源的土著人雪上加霜,至1933年,土著人在澳大利亞的人數大約僅存七萬人左右。
澳大利亞最早居民為土著人,最古老的原住民可以追溯到7萬年前。 1770年,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抵澳東海岸,宣布英國佔有這片土地。 1788年1月,英國流放到澳的第一批犯人抵悉尼灣,英開始在澳建立殖民地。當時估計有75萬土著人生活在澳大利亞。 1789年,土著人中出現首例由殖民者傳染的天花疫情,造成數百土著人死亡。 1791年,英國殖民當局把悉尼灣附近的土地「分配」給服完刑期的流放犯人,開始了對土著人土地的剝奪過程。這一過程中,土著人與殖民者的沖突造成數以萬計土著人死亡。 1901年1月1日,澳各殖民區改為州,成立澳大利亞聯邦,但把土著人排除在人口普查范圍外,他們被歸為「動物群體」。 1910年,澳通過一項政策,以改善土著兒童生活為由,規定當局可以隨意從土著家庭中帶走混血土著兒童,把他們集中在保育所等處。 1937年,澳當局通過一項可以武力同化混血土著人的官方政策。 1967年,澳大利亞人在全民公決中贊成修改憲法,把土著人納入人口普查,並賦予他們投票權。 1970年,澳廢除允許當局帶走土著兒童的法令。 1976年,澳政府通過法令,承認土著人對澳「北部地區」大片土地的所有權。土著人此後掀起要求歸還先祖土地的運動浪潮。 1992年,澳最高法院裁定,土著擁有殖民時期以前澳大利亞一種形式的所有權。 1997年,一項全國性調查報告說,從家人身邊奪走土著兒童的政策使多達10萬的土著人遭受精神創傷。報告建議政府對「被偷走的一代」作出補償。時任總理約翰·霍華德拒絕做官方道歉。 2007年,陸克文當選總理,承諾代表政府向那些土著人道歉。
土著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這些居民是否真的」土」生」土」長呢?答案是否定的。同地球上其他大陸相比。澳大利亞的生物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它的植物大多狹葉細花,而物不少為有袋類 如袋鼠、袋熊、袋貂等。如果沿著這條軌道繼續進化,澳大利亞的人也應該是有袋的(可以稱為」袋人」),然而土著的腹部並沒有育兒袋。更何況這塊大陸上的動物,連高級哺乳動物的層次都沒有進化到——澳大利亞的土著也是外來移民。 澳大利亞土著的皮膚黝黑,人們很容易把他們同非洲黑人聯系起來。果然,最早提出的答案是」非洲人種說」。1839年,英國爵士羅伯特·菲茨羅伊鄭重其事地在宴會上向來賓宣布他的重大發現:澳洲土著來自非洲。他認為,無論從膚色還是體形來看,澳洲土著和非洲黑人並無二致。至於途徑嘛,爵士用餐巾抹了抹嘴,指著不遠處一葉扁舟說,或許是乘船偶然被風刮來的。人們對爵士的話半信半疑,一些科學家乾脆開始自己研究這個問題,結果還在英國掀起了一陣土著研究熱。1847年,普查里德博士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認為,一來 靠海風將非洲黑人吹到澳洲簡直不可想像:二來,黑人和土著之間並不完全相同,比如臉形、毛發等。 那麼,土著的人種歸屬在哪裡呢?洋洲諸島和東南亞一帶的尼格利陀人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加入了其他人種的基因,包括高加索暗色人種、斯里蘭卡的唯達人、日本的阿伊努人、印度的托達人,甚至中國的苗族也融入其中。土著人傳統上以打獵和採集為生。他們屬於游牧人口,游牧地域很廣,在水源附近搭起臨時帳篷,食物耗盡後便再次遷移。他們與別的部落進行貿易,交換商品,如矛等。 土族人藝術品狩獵和採集 土著人靠獵取袋鼠等動物為生,以野生植物、堅果、漿果等為輔助食物。狩獵者使用裝有石刀的矛和飛去來器——一種可飛回投擲處的鏢。有些部落發展了復雜的手勢語,這樣他們在悄悄地追蹤獵物可以傳達無聲信息。 土著人使用啞語以免驚跑獵物。在啞語中,將拳頭握緊再展開即表示袋鼠。 土著居民的故事,歌謠和傳統代代相傳。歌舞會和慶典舞會仍保留著這些傳統文化;部落成員聚集在一起,通過歌曲、音樂和舞蹈講述澳大利亞的過去。 黃金時代 土著人認為黃金時代就是祖先們塑造陸地、創造物種和人類的時期。這些先人被認為是以神靈形式永生。人類被認為是自然的一部分,與所有其它生物密切關聯。黃金時代神靈的偶像,如雷公像等,布滿部落居住區的聖崖。澳大利亞土著在嚴格的習俗規范中生活 每個部落都劃分成三個「年齡一性別」集團:成年男子集團,成年女子集團,兒童集團。在成年男子集團中,有一個人數雖少但頗有勢力的長老階層,他們是習俗的維護者,也是社會權力的體現者。其他男子即使被允許參加長老議事會議 也只能旁聽,不能參與決策。而兒童進入成年,則要舉行獻身儀式,即成丁禮。成丁禮是土著男子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標志著他從兒童集團跨八了成年男子集團。只有經過成丁禮的土著男子,才有資格婚配。同時成丁禮也是傳授生存技能和部落傳統的最佳時機。 一般來說,完整的成丁禮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讓男童與婦女、幼童隔離一段時間 期間僅與男子、老人接近,以傳授部落的信仰和傳說 學習敬神儀式。事情的開端往往是突然的 該男童在懵懂間被父輩抓住,蒙上眼睛 帶到男子的住宿地。第二日,他由祖父帶領,拜訪遠近的部落男子,並觀看他們的表演。這是男童第一次看見部落的圖騰儀式。 其次,行割禮。割禮由祖父、父親和舅舅執行,整個過程絕不能被婦幼看至。 再次,文身 成年男子會用尖利的貝殼有規則地在男童的手 腿、腳、肩、背、胸等處割出傷口 並搽塗木炭粉,使傷口癒合時留下疤痕。在這一過程中老人經常會以身作則 將自己的肘部靜脈剌穿,讓鮮血滴在男童的身上,以向他灌輸勇氣。 接著,男童會留在森林裡 學習各種狩獵和運用武器的技能,並接受一些肉體上的考驗。這些肉體考驗很奇特但能培養男童刻苦耐勞的精神,比如互相撕咬對方的頭臉和肌肉、在火堆上熏煙,甚至還有打掉牙齒、拔頭發等。在這一過程中 男童還要遵循一些飲食禁忌。 最後,部落將舉行盛大的圖騰儀式,正式宣布男童已「成丁」。事前 新男子被綁在青樹枝的篝火堆上 由他的姐妹隨意打擊他的背部。只有經過這場火的考驗」,土著男子才有權利結婚。 成丁禮的最後一幕是土著大型狂歡舞會——科羅波里。該舞會通常安排在晚上。當夜幕降臨 土著就在樹林中間燃起一堆篝火,男女老少圍繞著篝火盡情地歌唱跳舞。男子是整個儀式的主角,女子則不停地拍打著自己的臀部,搖頭甩發,口中還念念有詞。歐洲殖民者於1788年到達澳大利亞,將土著部落趕離他們的領土。今天,澳大利亞約有250,000土著居民,多數居住在城市,盡管種族歧視仍存在,但土著居民已開始受益於政府救助,並已經開始設法維護他們的民權。 今日澳大利亞土著人
土地權 歐洲人到達澳大利亞後,宣稱這里的土地「尚未並入任何國家的轄區」,即它不屬於任何人,故他們有權利加以佔領。近來,土著人一直在為收回他們失去的領上和聖地而斗爭。1992年,澳大利亞政府廢除了未受轄領土政策。 烏盧魯(艾爾斯岩) 土著人認為澳大利亞的地貌是先人塑造的,先人們還建立了沿用至今的習俗和傳統。在許多聖地保留了他們曾經造訪的證據,如澳大利亞中部的烏盧魯——它被當地的阿蘭達人尊為聖地。澳大利亞政府曾稱之為艾爾斯岩,1988年恢復其原稱。 多元化背景下土著人的生存 上世紀中葉,隨著國際上反對殖民主義浪潮和國際人權呼聲的逐漸高漲,澳大利亞政府以種族隔離為內容的「白澳政策」逐步瓦解。土著人的命運出現轉機。 1958年2月14日,一個名為「聯邦土著進步委員會」的組織在澳大利亞南澳州首府阿德萊德宣告成立。澳洲大陸5個州都有代表出席,有意思的是,12名代表中,只有3人是土著人,其他都是白人。越來越多的白人同情土著人,不能不說是社會的進步。 委員會通過了七點原則聲明:廢除歧視土著的一切法律;修改憲法,授權聯邦政府立法,保護土著人;改善土著人居住條件等。 次年,委員會第二屆年會在墨爾本召開,吸收了同樣不具有公民權的托雷斯·斯查伊島的土著人,更名為「爭取土著和托雷斯·斯查伊島民進步委員會」,這個全國性機構為土著人爭取權益展開了不懈的斗爭。 澳大利亞政府在1967年憲法修正案上,宣布廢除「在計算聯邦人口時……土著人將不計算在內」的《憲法》第127條,授予土著人以公民權。 其後,一些有關土著人土地、教育、文化等問題的立法也相繼出台。從聯邦政府到各州和領地政府都從法律、政策和政策措施上致力於保護土著人的各項權利。土著人和土著文化被政府認同,各種文化向著和睦相處、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方向健康發展,澳大利亞進入多元文化發展的新階段。 1970年4月29日,白人在悉尼港舉行盛大慶祝活動,紀念庫克船長「發現」澳洲200周年。而全澳各地的土著人則聚集在庫克登陸處,舉行悼念活動。標語牌上寫著一個個消失了的部落名字。他們說:「他們慶祝他們的,我們要悼念許許多多死去的人。」1970年,澳政府廢除了允許當局帶走土著兒童的法令。 1972年,澳大利亞政府重新認識土著人問題,並開始考慮土著人權利的法律保障問題,「多元文化政策」隨之開始起步。 1976年,澳政府通過法令,承認土著人享有「北部地區」大片土地的所有權。土著人此後掀起要求歸還先祖土地的運動浪潮。 全國和解大會1997年在墨爾本召開。總理霍華德在會上為「被偷走的一代」辯解,在場的土著人全都背過身去,齊刷刷地把屁股對著這位總理。土著人認為,霍華德的自由黨對土著人的態度遠不如工黨。他們還認為,霍華德同情「單一民族黨」,而這個黨實際上是主張「白澳政策」的。 1997年,一項全國性調查報告顯示,「被偷走的一代」多達10萬人,土著人遭受了精神創傷。報告建議政府對「被偷走的一代」作出補償。時任總理約翰·霍華德拒絕作官方道歉。2007年,陸克文當選總理,承諾代表政府向那些土著人道歉。 2008年2月13日,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代表政府就澳土著居民自白人登上澳大利亞大陸上百年來所蒙受的苦難作出了正式道歉。 當天大約1000名土著居民聚集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議會附近觀看了澳政府具有歷史意義的道歉儀式,各地政府也將當地的土著居民集中在電視大屏幕下觀看了現場直播。 陸克文說:「對於強加給這一自豪民族和自豪文化的屈辱和衰落,我們說對不起。我們澳大利亞議會敬請土著人士接受這一歉意。作為國家和解的一部分,我們提出了這一道歉。」 陸克文表示,這種不公平將「不再發生」,希望道歉能彌合由此給澳大利亞帶來的巨大創傷。他說:「現在是糾正過去錯誤,翻開澳大利亞歷史新的一頁的時候。」陸克文還專門向數萬名「被偷走的一代」進行了道歉。 陸克文沒有提到政府賠償問題。在賠償問題上,澳大利亞新舊政府目前立場相似。陸克文表示,政府將推出有助於提高土著居民生活水平的衛生、教育政策,「我們可以在不安排經濟賠償的前提下達到這一目標」。 現在土著人自己也還處於彷徨之中。失去了土地的土著人流散到全國各地,近年流向城鎮,但又與城市生活、與白人不相融合。他們反對同化,也反對隔離。他們要土地,他們要找回自己的靈魂。土地不可得,靈魂無所依。

⑹ 最早登上澳大利亞大陸的歐洲人講述了什麼

多少年來,由於澳大利亞這個「睡美人」蒙著神秘的面紗,使許多探險家們雖與之有緣,卻不能相見。直到1629年,歐洲人終於第一次登上了澳大利亞大陸,從而真正揭開了在「遲醒的南方大陸」上探究無窮奧妙的新篇章。

歐洲人首次踏上澳大利亞大陸的故事,得從「巴達維亞」號在向東印度群島前進途中遇到大浪而擱淺這件事上說起。

一個漆黑的夜晚,風雨交加,電閃雷鳴,「巴達維亞」號在佩思附近的洋面上遇到了罕見的強風。雖然主帆已經被放下,但「巴達維亞」號還是一會兒被高高地托到風浪尖上,一會兒又被重重地摔到浪谷底里,身不由己地被巨浪推得離航道越來越遠。法蘭索瓦·貝爾沙特船長心裡很明白,在這種情況下,就是拋錨也無濟於事,唯一的辦法也只能見風使舵,隨波逐流。

當「巴達維亞」號被強烈的風暴刮到哈特曼·阿布羅爾霍斯的沙洲地帶時,只聽得「轟」的一聲巨響,船體被撞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洞。頓時,海水像噴泉一樣從艙壁的破口處涌了進來並且還擱在了淺灘上。要想擺脫目前的困境,只有減輕船體的重量。於是,貝爾沙特船長立即下令一邊抓緊排水,一邊將12門大炮卸掉扔到海里去。但是,「巴達維亞」號仍然無法擺脫沙洲的困擾,不見往前移動。

暴風雨再度來臨,狂風暴雨向「巴達維亞」號迎面撲來。船搖晃得越來越厲害,漸漸地抵擋不住風雨的侵襲了。隨著一聲巨響,主桅桿被刮斷了,又粗又長的主桅桿重重地砸在船面上,砸壞了駕駛艙,也砸壞了船艙的入口。海水往船艙里灌,船體開始傾斜。全體船員投入搶險工作,有的堵艙口,有的扔多餘的重物。經過整整一夜的搏鬥,仍然無法制止船體的傾斜。

這時天邊露出了一絲淺灰色的曙光,貝爾沙特船長發現前方約15千米處有一個島嶼,在島嶼的周圍,似乎還有比較小的岩礁。貝爾沙特船長心中不禁一動,馬上下令將糧食裝上小艇,和人員一起前往那個小島。

就在貝爾沙特船長和船員們跳上小艇不久,「巴達維亞」號沉沒了。同時「巴達維亞」號沉沒時掀起的巨大波浪和帶起的漩流,也吞噬了好些船員。

貝爾沙特船長和倖免於難的人們在島上逗留了兩天。由於沒有找到淡水,貝爾沙特船長又號召船員們拆掉一隻小艇,把拆下來的木板釘在其他小艇上做甲板,然後,他帶著幾個船員乘上改裝後的小艇去尋求淡水和援助。他認為,只要橫渡到約40千米外的被人們普遍認為存在的南方大陸上,就能找到淡水。

貝爾沙特船長和水手繼續在海上飄流,朝著南方大陸的方向。

大陸的海岸近在眼前了。然而,令人失望的是這塊大陸的海岸大都由岩石構成,而且十分荒涼。這些由岩石構成的陡峭懸崖,和撞擊在岩石上又炸開的洶涌海浪,使小艇無法靠岸。於是,小艇繼續向北航行。但無論小艇開到哪裡,海岸附近都是斷崖和洶涌的海浪。最後,貝爾沙特船長放棄了在這塊大陸尋找淡水的企圖,改道爪哇,希望從那裡得到援助。船員們又開始了艱苦的航行。

且說當時貝爾沙特船長准備暫時離開避難的小島,出海尋找淡水前,把他的指揮權臨時交給了助手耶洛美·戈爾涅里斯。沒想到的是,後者是個熱衷於權力的傢伙,他早就覬覦船長的寶座與權力了。在貝爾沙特船長走後,戈爾涅里斯認為如果能搶在他們之前找到飲用水,船長交給他的臨時指揮權就可以變成永久的了。更湊巧的是,當戈爾涅里斯站在海邊的一個岩洞口,冥思苦想怎樣尋找飲用水的時候,一滴水滴在他的臉上,這令他興奮不已。戈爾涅里斯循跡尋去,發現岩洞的頂部有很多水珠,並且全是淡水。戈爾涅里斯心想這真是老天助我啊。

戈爾涅里斯把留守的船員召集起來,告訴他們說貝爾沙特船長找水去了,是否找到還很難說;而自己現在卻已經找到了淡水水源。並說,如果誰跟著自己走,就能把誰帶入南方大陸。

船員們當即分成了兩派。大部分都願意跟戈爾涅里斯走,只有幾十人在船員威貝赫斯的領導下,表示無論如何都要等貝爾沙特船長回來再說。因為船長是為大夥兒出去找水的,在這個時候拋下船長他們,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戈爾涅里斯勃然大怒,拔出槍來,當場打死了兩名反對者,並吩咐支持者們把威貝赫斯等人統統抓起來。於是荒島上展開了一場追殺,跟隨威貝赫斯的人大部分都逃了出來。他們來到岸邊,駕著小艇離開了那個荒島。

戈爾涅里斯氣急敗壞,又以最高指揮官的身份,派遣22名船員去攻打威貝赫斯他們登陸的另外一個島嶼。

威貝赫斯已料到戈爾涅里斯不會善罷甘休,早就做好了准備。戈爾涅里斯手下的人剛剛登上島嶼,就見很多大大小小的石頭從高處滾落下來。戈爾涅里斯的人被砸得損兵折將,落荒而逃。

戈爾涅里斯很不甘心,又親自出馬,率領37名船員去攻打威貝赫斯,但是,遭到了更為沉重的打擊。戈爾涅里斯的船剛一靠岸,迎接他的不僅是石頭,還有很多削尖了頭的木棍飛來。這種木棍,頗似我們今天的標槍,有很強的殺傷力,叛亂分子很快潰不成軍。

戈爾涅里斯見硬的不行,又來軟的,建議威貝赫斯盡釋前嫌,一起征服共同的目標前往南方大陸。威貝赫斯也同意了。但他很快發現戈爾涅里斯賊心不死,想收買他手下的人。十分氣憤的威貝赫斯立即設計,將戈爾涅里斯一夥人抓了起來。

第二天,貝爾沙特船長指揮著一艘增援船「薩爾達姆」號,並且帶著淡水、麵包和葡萄酒回來了。當他了解了叛亂的經過後,立即組織了臨時組成的審判委員會對戈爾涅里斯等叛亂分子進行了審判,大都被處以死刑,其中兩名脅從者罪行較輕,免除死刑,判為流放這個大陸荒涼的西海岸。

就這樣,這兩名叛亂分子被遺棄在澳大利亞大陸的海岸上,他們也因此成為最早留在澳大利亞大陸的歐洲人。當然,後來並沒有人再看到他們。

閱讀全文

與歐洲人什麼時候移民澳大利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8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3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