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沙漠蛇類有哪些

澳大利亞沙漠蛇類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01 03:23:28

A. 沙漠里都有哪些動植物

鴕鳥, 響尾蛇,角蝮蛇,沙蛇,眼鏡蛇,唾蛇,、蜥蜴,蠍子,跳鼠
沙漠里一些小動物都具有耐旱的生理特點。它們不需要喝水,能直接從植物體中取得水分和依靠特殊的代謝方式,獲得所需水分,並在減少水分的消耗方面有一系列的生理—生態適應機制。它們營穴居生活,保護自己避免一切侵害;在洞穴里,可以躲避敵人、避暑和在無飼期間蟄伏不食。
過穴居生活的主要是一些嚙齒類動物,典型的代表為跳鼠,其中最常見的是三趾跳鼠和五趾跳鼠。它們喜歡在沙丘上挖洞居住,所以又有「沙跳」之稱。體長約130~140毫米,共同的特點是後肢特長,足底有硬毛墊,適於在沙地上迅速跳躍,在風沙中也能一躍達60~180厘米。前肢極小,僅用於攝食和掘挖,而不用於奔跑。尾巴一般極長,有些種類的跳鼠尾巴末端有扁平的長毛束,就像「舵」一樣,能在跳躍中平衡身體、把握方向。它們的頭與兔子極其相似,耳朵很長,鼓室泡很大(利於聽覺),眼睛也大。這些特點能夠使它們順利地在夜間作長距離的跳躍。由於沙漠中植物稀疏,並多為灌木而多刺,在這樣的環境中,跳鼠主要以植物種子和昆蟲為食。食物條件的限制,促使跳鼠營非群聚生活,夜間出來活動,長距離地覓找食物,有時一晚可以奔跳10公里之遠。夜間,在沙丘的灌木、半灌木叢中,用燈光照射,就會很容易發現跳鼠的頻繁活動,跳鼠的明亮眼睛在窺視著你,或者在你面前很快地跳過,使人感到沙丘戈壁的確是跳鼠的樂園。漫長的冬季,它們則以蟄眠而渡過。跳鼠是沙漠景觀所產生的具有特殊生物形態的動物,能夠與駱駝媲美。
作為沙漠中穴居動物代表的嚙齒類動物,還有多種沙鼠:子午沙鼠、長爪沙鼠、檉柳沙鼠、大沙鼠等,它們均營群居生活,全年活動,但冬季活動減弱,以貯存飼料為生。大沙鼠體長超過150毫米,耳短小,耳長不到後足的一半。後足掌密毛,尾粗大,幾乎接近體長。主要生活在新疆、甘肅、內蒙古的荒漠和半荒漠的灌木瑣瑣叢生的沙丘和沙土地,食瑣瑣的肉質、多汁的葉子;有驚人的築洞能力,洞群往往連成一片,洞道密集,能貫穿整個沙丘或地面。長爪沙鼠與子午沙鼠棲息范圍較大,亦常見於乾草原地帶的沙地。
上述嚙齒類動物大都具有沙黃的體色,便於在沙漠中掩蔽。即使在夜間活動,它們這種與背景相同的體色也是有利的。水源的缺乏使它們都有依賴植物中汁液維持身體水分代謝的特性。
沙漠里的小動物,除穴居的嚙齒類外,還有一些小的爬行類動物。最多的是沙蜥和麻蜥,特別是在沙丘地帶,甚至每走幾步就可碰見一個。沙丘上的許多小而偏的開口,就是它們的洞穴。它們具有一種特殊的適應沙漠環境的能力。它們的身上沒有汗腺,在各種高溫環境下,都不會出汗;眼睛具有防風的眼簾;遇烈日,它們還會爬上灌叢以躲避沙面難忍的炎熱。這些沙棲蜥蜴(俗名「沙和尚」)在沙地上活動非常敏捷,遇敵可潛沙而遁。

B. 沙漠裡面有什麼蛇



沙漠角蝰是蛇亞目蝰蛇科蝰亞科下的一個有毒蛇屬,主要包括分布於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島及伊朗等沙漠地帶的一種蝰蛇。
沙漠角蝰出沒於荒涼乾旱的納米布沙漠的風積沙丘。當它扭擺身軀拂掠疾行時,沙漠表 面會留下明顯的S型蹤跡,此時它的細長身軀其實只有3處會與地面直接接觸,藉此避免腹部溫度升高。跟所有響尾蛇科的其他蛇類一樣,沙漠角蝰也有一對可以活動的中空毒牙,除了發動攻擊之外,平時這對毒牙都收放在它的上頜處。

C. 沙漠中最毒的蛇是什麼

角響尾蛇生活在沙漠或紅土中那些被風吹過的松沙地區。它是靠橫向伸縮身體前進的,方式很奇特。

角響尾蛇在夜幕降臨後不久就開始捕食。它吃嚙齒類動物,例如更格盧鼠和波氏白足鼠。白天它在老鼠洞里休息,或是將自己埋藏在灌木下,與沙面保持同高,很難被發現。

像其他響尾蛇一樣,角響尾蛇的尾部有響環,這是由它身上一系列的干鱗片組成的。這些鱗片曾經也是有活力的皮膚,變成死皮後就成了干鱗片。角響尾蛇會搖動響環,向入侵者發出警告:被它咬到是會中毒的!

角響尾靠一種奇特的橫向伸縮的方式穿越沙漠,這使它抓得住松沙,在尋找棲身之處或獵物時行動迅速。

當角響尾蛇從沙地上穿過時,會留下其獨有的一行行蹤跡。

響尾蛇為了長大而蛻皮。每次蛻皮,皮上的鱗狀物就被留下來添加到響環上。當它四處游動時,鱗狀物會掉下來或是被磨損。野生蛇的響環上很少超過14片鱗片,而在動物園里飼養的蛇可能會有多達29片的鱗片。

響尾蛇和蝮蛇一類的蛇,它們的「熱眼」都長在眼睛和鼻孔之間,叫頰窩的地方。頰窩一般深5毫米,只有一粒米那麼長。這個頰窩是個喇叭形,喇叭口斜向朝前,其間被一片薄膜分成內外兩個部分。裡面的部分有一個細管與外界相通,所以裡面的溫度和蛇所在的周圍環境的溫度是一樣的。而外面的那部分卻是一個熱收集器,喇叭口所對的方向如果有熱的物體,紅外線就經過這里照射到薄膜的外側一面。顯然,這要比薄膜內側一面的溫度高,布滿在薄膜上的神經末梢就感覺到了溫差,並產生生物電流,傳給蛇的大腦。蛇知道了前方什麼位置有熱的物體,大腦就發出相應的「命令」,去捕獲這個物體。
響尾蛇尾巴的尖端地方,長著一種角質鏈裝環,圍成了一個空腔,角質膜又把空腔隔成兩個環狀空泡,彷彿是兩個空氣振盪器。當響尾蛇不斷搖動尾巴的時候,空泡內形成了一股氣流,一進一出地來回振盪,空泡就發出了「嘎啦嘎啦」的聲音。

響尾蛇死後咬人的秘密

響尾蛇奇毒無比,足以將被咬噬之人置於死地,但死後的響尾蛇也一樣危險。美國的研究指出,響尾蛇即使在死後一小時內,仍可以彈起施襲。
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行善者地區醫療中心」的研究者發現,響尾蛇在咬噬動作方面有一種反射能力,而且不受腦部的影響。
研究員訪問了34名曾被響尾蛇咬噬的傷者,其中5人表示,自己是被死去的響尾蛇咬傷。即使這些響尾蛇已經被人擊斃,甚至頭部切除後,仍有咬噬的能力。
科學家一直以來只知道,響尾蛇的頭部擁有特殊器官,可以利用紅外線感應附近發熱的動物。而響尾蛇死後的咬噬能力,就是來自這些紅外線感應器官的反射作用;即使響尾蛇的其它身體機能已停頓,但只要頭部的感應器官組織還未腐壞,即響尾蛇在死後一個小時內,仍可探測到附近15厘米范圍內發出熱能的生物,並自動做出襲擊的反應。

人類被咬後,立即便有嚴重的刺痛灼熱感,如大型昆蟲的叮咬,隨即暈倔。這只是初期的症狀。暈倔時間短至幾分鍾,長至幾個小時。恢復意識後感覺身體加重,被咬部位腫脹,呈紫黑色;體溫升高,開始產生幻覺,視線中所有物體呈一種顏色(大部分呈褐紅色或醬紫色)響尾蛇的毒液與其他毒蛇毒液不同的是,其毒液進入人體後,產生一種酶,使人的肌肉迅速腐爛,破壞人的神經纖維,進入腦神經後致使腦死亡。生還者回顧說,切開其腫脹的胳膊,他發覺整個胳膊的肉都爛掉了,裡面都是黑黑的粘乎乎的東西,就如同透了而爛了的桃子。
響尾蛇(xiangweishe)(crotalusadamanteus)脊椎動物,爬行綱,蝮蛇科(響尾蛇科)。一種管牙類毒蛇,蛇毒是血循毒。一般體長約1.5~2米。體呈黃綠色,背部具有菱形黑褐斑。尾部末端具有一串角質環,為多次蛻皮後的殘存物,當遇到敵人或急劇活動時,迅速擺動尾部的尾環,每秒釧可擺動40~60次,能長時間發出響亮的聲音,致使敵人不敢近前,或被嚇跑,故稱為響尾蛇。在眼和鼻孔之間具有頰窩,是熱能的靈敏感受器,可用來測知周圍敵人(溫血動物)的准確位置。肉食性,喜食鼠類、野兔,也食蜥蜴、其他蛇類和小鳥。常多條集聚一起進入冬眠。卵胎生,每產仔蛇多達8~15條。主要分布於南、北美洲。

D. 澳大利亞的生物種類

澳大利亞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據統計,澳大利亞有植物12000種,有9000種是其他國家沒有的;有鳥類650種,450種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全球的有袋類動物,除南美洲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

典型生物介紹

考拉
樹袋熊(koala)生活在澳大利亞,既是澳大利亞的國寶,又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屬哺乳類中的有袋目樹袋熊科。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尤加利樹林區。
鴯鶓
鴯鶓是出現在澳大利亞國徽上的動物之一,是飛翔功能已經退化的大鳥,它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鳥,鴯鶓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種之一,是鳥綱鶴鴕目鴯鶓科唯一殘存種。

鴨嘴獸
澳大利亞的單孔類哺乳動物,最奇特的要數鴨嘴獸,鴨嘴獸是出現在澳大利亞20仙硬幣上的動物,它們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約克角至南澳大利亞之間,在塔斯馬尼亞島也有棲息。它是最古老而又十分原始的哺乳動物,早在2500萬年前就出現了。它本身的構造,提供了哺乳動物由爬行類進化而來的許多證據。

木蠹蛾幼蟲
這種白色、高蛋白的小吃其實是蛾的幼蟲,它是澳大利亞沙漠地區一種重要的昆蟲菜餚,還曾是當地土著人的主食。
野兔
澳大利亞本來沒有兔子,1788年,隨著英國人首次定居澳大利亞的船隊,幾十隻兔子被運到澳大利亞,最初是作為培養食用肉類而引進,後來一些富裕的人家把兔子放到大自然作為狩獵,讓兔子逃到草原上飛快繁殖。在1950年,澳大利亞的兔子估計達到6億只,它們破環植被,致使水土流失,草原和畜牧業面臨長時間的破壞。澳大利亞動用了各種方法來減少兔子的數目,在1991年,澳大利亞的兔子數目下降到大約3億只。
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澳大利亞的特有生物,是在地球演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古老生物種類。在今天看來,它們雖然顯得有些原始,但卻成為人類研究地球演化歷史的活化石。

E. 全球十大致命毒蛇都來自澳大利亞她們分別叫什麼名字

世界十大毒蛇:第十名:Western Brown Snake
中名:西部擬眼鏡蛇
學名:Pseudonaja Nuchalis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1.5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沙漠等地, 以小型爬行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第九名:Death Adder
中名:南部棘蛇
學名:Acanthophis Antarcticus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50公分。棲息於乾燥多石的灌木林,鳥類和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八名:Black Tiger Snake
中名:黑虎蛇
學名:Notechis Ater
分布:澳洲東南部 - 塔斯梅尼亞島
資料:體長約1.2公尺。棲息於沙丘、海灘、草原等地, 以兩棲類、鳥類和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七名:Tiger Snake
中名:另一種虎蛇
學名:Notechis Scutatus
分布:澳洲東部
資料:體長約1.2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 以兩棲類為食,胎生

第六名:Giant Banded Sea Krait
中名:巨環海蛇
學名:Laticauda colubrina
分布:澳洲東北部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海洋,食物以魚類為主,卵生。

第五名:MainlandTiger Snake
中名:虎蛇
學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 以鳥類、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四名:Eastern Tiger Snake
中名:東部虎蛇
學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 以鳥類、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三名:Taipan Snake
中名:太攀蛇
學名:Oxyuranus Scutellatus
分布:分布於澳洲北部、新幾內亞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林地,以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第二名: King Brown Snake
中名:棕伊澳蛇
學名:Pseudechis Australis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沙漠, 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最毒:Inland Taipan
中名:內陸太攀蛇
學名:Oxyuranus Microlepidotus
分布:澳洲中部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乾燥平原、草原, 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F. 眼鏡蛇有幾種分類啊生活在哪些地區

你採納的真快。。。。。
眼鏡蛇科Elapidae有44屬186種,可分為環蛇亞科Bungarinae、眼鏡蛇亞科Elapinae和虎蛇亞科Notechinae。廣布於歐洲以外的各大洲。陸棲。上頜骨較短,水平位,不能豎起;前溝牙類毒蛇,主要為神經毒,也有混合毒者。包括許多劇毒蛇種,如內陸泰攀蛇(細鱗泰攀蛇)Oxyuranus microlepidotus、黑曼巴蛇Dendroaspis polylepis等,我國有4屬8種,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如金環蛇Bungarus fasciatus、銀環蛇Bungarus multicinctus、麗紋蛇Calliophis macclellandi、眼鏡蛇Naja naja、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其中眼鏡王蛇全長可達6米,為最大毒蛇。
環蛇屬Bungarus頭頸不易區分,眼小或適中,瞳孔圓形;前溝牙後有2~4個小牙。脊鱗擴大,尾下鱗單行,無頰鱗,背鱗光滑,均15行。已知約12種,主要分布於亞洲,我國有2種。銀環蛇Bungarus multicinctus在我國有兩個亞種:指名亞種,腹鱗203~221,軀幹部環紋31~50個,尾部8~17個,分布於中國華中、華南、西南地區和台灣,以及緬甸、寮國;銀環蛇雲南亞種,腹鱗213~231,軀幹部環紋20~31個,尾部7~11個,僅產於中國雲南西南部。全長1米左右,通身背面具黑白相間的環紋。腹面全為白色。背鱗通身1行,正中1行鱗片(脊鱗)擴大呈六角形。尾下鱗全為單行。棲息於平原、丘陵或山麓近水處;傍晚或夜間活動,,常發現於田邊、路旁、墳地及菜園等處。捕食泥鰍、鱔魚和蛙類,也吃各種魚類、鼠類、蜥蜴和其他蛇類。卵生。5~8月產卵,每產5~15枚,孵化期1個半月左右。幼蛇3年後性成熟。銀環蛇毒性很強,上頜骨前端有1對較長的溝牙(前溝牙)。人被咬傷後,常因呼吸麻痹而死亡。銀環蛇成體供葯用。孵出7~10天的幼蛇干制入葯,稱「金錢白花蛇」,有怯風濕、定驚搐的功效,治風濕癱瘓、小兒驚風抽搐、破傷風、疥癬和梅毒等症。銀環蛇膽可治小兒高燒引起的抽搐。金環蛇Bungarus fasciatus是一種具前溝牙的劇毒蛇,與眼鏡蛇、灰鼠蛇合稱「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種。分布於北緯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區,包括我國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雲南南部,在東部向北可達江西南昌,國外分布於南亞及東南亞。棲息於海拔180~1014米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蓋較好的近水處。夜晚活動。吃蛇,偶爾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動物。卵生,5~6月產卵6~14枚於腐葉下或洞穴中。蛇體浸酒及蛇膽也被用來入葯,長期以來大量被捕殺內銷或出口。由於此蛇分布范圍較銀環蛇狹窄,數量本來就不多,野外已極稀少。
麗紋蛇屬Calliophis頭頸不易區分,無頰鱗。背面棕色或紫棕色,背鱗均13行或15行,光滑;尾短,尾下鱗成對。已知約13種,我國有3種:福建麗紋蛇Calliophis kelloggi、麗紋蛇Calliophis macclellandi、台灣麗紋蛇Calliophis sauteri。見於華南、華中及西南一帶,較稀有。棲息於山區森林中,夜間活動,很少咬人,吞食其他小蛇。
眼鏡王蛇屬Ophiophagus僅1種,即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有前溝牙,其後有3個小牙,頭頸不易區分。頭部具有1對大枕鱗,尾下鱗部分單枚,部分成對。體長120~400厘米,體重2~8千克,是最大的毒蛇。廣泛分布南亞、東南亞,我國見於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生活在平原至高山樹木中,常在山區溪流附近出現,林區村落附近也時有發現。一般隱匿在岩縫或樹洞里,有時也能爬上樹,往往是後半身纏繞在樹枝上,前半身懸空下垂或昂起。晝夜均活動。混合性毒,一條成年蛇依次排毒量為300多毫克
太攀蛇屬Oxyuranus有2種,分布於澳大利亞沙漠地區,其中內陸太攀蛇Oxyuranus microlepidotus是陸地上毒性最強的蛇。

G. 澳大利亞的別稱「西毒」,因為全球十大致命毒蛇都來自澳大利亞,請利用互聯網,查一查毒蛇的名稱。

世界十大毒蛇:第十名:Western Brown Snake
中名:西部擬眼鏡蛇
學名:Pseudonaja Nuchalis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1.5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沙漠等地, 以小型爬行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第九名:Death Adder
中名:南部棘蛇
學名:Acanthophis Antarcticus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50公分。棲息於乾燥多石的灌木林,鳥類和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八名:Black Tiger Snake
中名:黑虎蛇
學名:Notechis Ater
分布:澳洲東南部 - 塔斯梅尼亞島
資料:體長約1.2公尺。棲息於沙丘、海灘、草原等地, 以兩棲類、鳥類和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七名:Tiger Snake
中名:另一種虎蛇
學名:Notechis Scutatus
分布:澳洲東部
資料:體長約1.2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 以兩棲類為食,胎生

第六名:Giant Banded Sea Krait
中名:巨環海蛇
學名:Laticauda colubrina
分布:澳洲東北部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海洋,食物以魚類為主,卵生。

第五名:MainlandTiger Snake
中名:虎蛇
學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 以鳥類、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四名:Eastern Tiger Snake
中名:東部虎蛇
學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 以鳥類、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三名:Taipan Snake
中名:太攀蛇
學名:Oxyuranus Scutellatus
分布:分布於澳洲北部、新幾內亞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林地,以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第二名: King Brown Snake
中名:棕伊澳蛇
學名:Pseudechis Australis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沙漠, 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最毒:Inland Taipan
中名:內陸太攀蛇
學名:Oxyuranus Microlepidotus
分布:澳洲中部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乾燥平原、草原, 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H. 世界上最毒的十種蛇是什麼蛇產自哪個國家

問題答案不一,共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世界上最毒的蛇有:
神秘而令人恐懼的喜瑪拉雅白頭蛇;
世界最毒的太攀蛇;
裂須海蛇;
納米比亞沙漠測行蛇;
黑樹眼瞪蛇;
非洲的節腳蛇;
北美最長最毒的東部菱斑響尾蛇;
北美西部代蛇等等
第二種說法認為,世界上最毒的十種蛇:
NO.1
最毒:InlandTaipan
中名:兇猛太攀蛇
學名:OxyuranusMicrolepidotus
分布:澳洲中部
other: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乾燥平原、草原,
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NO.2
第二名:KingBrownSnake
中名:棕伊澳蛇
學名:PseudechisAustralis
分布:澳洲
other: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沙漠,
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NO.3
第三名:TaipanSnake
中名:太攀蛇
學名:OxyuranusScutellatus
分布:分布於澳洲北部、新幾內亞
other: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林地,以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NO.4
第四名:EasternTigerSnake
中名:東方虎蛇
學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other: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
以鳥類、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NO.6
第六名:Giant Banded Sea Krait
中名:巨環海蛇
學名:Laticauda colubrina
分布:澳洲東北部
other: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海洋,食物以魚類為主,卵生
第七名:Tiger Snake
中名:另一種虎蛇
學名:Notechis Scutatus
分布:澳洲東部
other:體長約1.2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
以兩棲類為食,胎生。
NO.8
第八名:Black Tiger Snake
中名:黑虎蛇
學名:Notechis Ater
分布:澳洲東南部 - 塔斯梅尼亞島
other:體長約1.2公尺。棲息於沙丘、海灘、草叢等地,
以兩棲類、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NO.9
第九名:Death Adder
中名:死亡蝮蛇
學名:Acanthophis Antarcticus
分布:澳洲
other:體長約50公分。棲息於乾燥多石的灌木林,
以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NO.10
第十名:Western Brown Snake
中名:西部擬眼鏡蛇
學名:Pseudonaja Nuchalis
分布:澳洲
other:體長約1.5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沙漠等地,
以小型爬蟲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第三種答案:
經英國、澳大利亞、蘇聯、美國、法國、義大利、日本等19個國家的科學家評選出「世界毒王」:
1) 澳洲艾基特林海蛇:它長著一張大嘴,和澳洲方水母棲身於同一水域。
2) 巴勒斯坦毒蠍:生活在以色列和遠東的其他一些地方。
3) 澳洲泰斑蛇。
4) 澳洲褐色網狀蛇。
5) 眼鏡王蛇。
6) 非洲黑色莽巴蛇。
第四種答案:大番蛇最毒。
說到眼鏡蛇,大家都會談之色變,不過眼鏡蛇比起大番蛇的毒性來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大番蛇是陸地上最毒的蛇,它的腺細胞中可產生大約400毫克干毒素,足以毒死200個人。因為沒有任何葯物可以解這種毒素,所以被它咬後不死的機會幾乎為零。大番蛇還擁有超過5厘米長的鉤牙,是世界上最長的鉤牙。
第五種答案: 海蛇應該是最毒的蛇.
海蛇多為神經毒,目前對海蛇的毒性研究的不多,也不像其他蛇毒有血清可以解毒,所以如果中了海蛇的毒是很致命的危險!
第六種答案:世界上最毒的蛇是貝爾徹海蛇,生活在澳大利亞西北部的阿什莫爾群島的暗礁周圍,它的毒性比任何陸地蛇大許多倍。
陸地上最毒的蛇是澳大利亞西部的長1.3米的小型蛇,一條蛇的毒液能毒死25萬只老鼠。
來自非洲,叫綠曼巴。屬眼鏡蛇科,曼巴屬。是速度最快的蛇類,一口痰足以讓一個體格健壯的100公斤的大漢在60秒內熄火!
「白唇竹葉青」屬蝰科,蝮亞科,竹葉青屬。來「舟山眼鏡蛇」眼鏡蛇科,眼鏡蛇屬。來自中國浙江舟山群島。
它是白色的,是因為遺傳的白化病,治療無效。自東南亞。
血蚺,生活在蘇門達蠟島和中南半島的熱帶雨林里!夠惡心!
水蚺是世界上最大的蛇類。體長可達8米。而且,還會吃人
變色蛇 可以變色 巨毒
神秘而令人恐懼的喜瑪拉雅白頭蛇
非洲角蝰,被稱為非洲的死神
養貝爾徹海蛇好啊『『!!
可以一次性消滅25萬只老鼠哦!!
目前世界上約有700種蛇有毒!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沙漠蛇類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8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4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6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5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3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