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在哪裡

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5-04 06:03:15

⑴ 被譽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的國家是

澳大利亞——世界活化石博物館。澳大利亞有古老而獨特的生物如袋鼠、考拉、鴨嘴獸等,還有植物12000多種,其中特有種類9000多種,佔75%。特有鳥類450種,佔69%。全球有袋類動物共有150種,而澳大利亞就佔了140多種。因為澳洲擁有如此多的珍稀動植物種類,並且特有動植物都是生物進化史上較古老的物種,所以被譽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⑵ 中國在哪裡發現最原始滑翔哺乳動物化石

8月10日,北京自然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和河北地質大學國際合作團隊宣布:我國遼寧和河北兩省距今約1.6億年的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兩種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祖翼獸和翔齒獸。

經過3年時間對化石的修復、研究和比對,研究人員發現它們的身體構造與當前存活的滑翔哺乳動物相似,其鎖骨與間鎖骨的構造又與鳥的叉骨形狀趨同,因而判定這兩種哺乳型動物是滑翔動物,並且是最原始的哺乳滑翔動物。

⑶ 化石遺址與遺產旅遊

古生物學是研究地質歷史時期中的生物及其進化的科學,即根據保存在地層中的化石,研究地質歷史時期生物的形態、構造、分類、分布、進化關系等。古生物是指地質歷史時期中曾經生活於地球上的生物。化石是由於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地史時期的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跡。古生物化石是研究地球歷史的見證,是研究生命起源和進化的科學依據。

化石遺址:麥塞爾化石遺址(Messel Pit Fossil Site)(德國)、聖喬治山(Monte San Giorgio)(瑞士和義大利)、米瓜莎國家公園(Miguasha National Park)(加拿大)、艾伯塔省恐龍公園(Dinosaur Provincial Park)(加拿大)、加拿大落基山脈公園(Canadian Rocky Mountain Parks)(加拿大)、喬金斯化石崖壁(Joggins Fossil Cliffs)(加拿大)、伊沙瓜拉斯—塔拉姆佩雅自然公園(Ischigualasto/Talampaya Natural Parks)(阿根廷)、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Australian Fossil MammalSites(Riversleigh/Naracote)](澳大利亞)、鯨魚峽谷WadiAl-Hitan(Whale Valley)(埃及)等。

一、麥塞爾化石遺址(Messel Pit Fossil Site)

(一)遺產特徵

德國麥塞爾化石遺址位於黑森州法蘭克福南部,在達姆施塔特(Darmstadt)附近,地理坐標北緯49°55′00″,東經8°45′14″,佔地70公頃。麥塞爾化石遺址展現了5700萬年至3600萬年之間的始新世的生活環境,是世界上化石最豐富的遺址之一,特別是它提供了這個時期關於哺乳動物的早期進化極難得的信息,包括保存特別完好的哺乳動物化石,從動物完整的關節骨骼到胃部都有保存。化石遺址中哺乳動物頗為豐富且保存完好,包括有袋類動物、奇蹄類動物、嚙齒類等動物化石。發掘出的還有魚類、鳥類、昆蟲化石等數不勝數,還發現有卷柏科、紫萁科、海金砂科等一些植物化石。

(二)遺產旅遊

為了讓公眾更好地了解麥塞爾化石遺址的價值,遺產地的管理人員對遊人觀賞化石加以必要指導。這一地區現在有3個博物館長期向人們展示麥塞爾化石遺址的發現。

麥塞爾化石遺址最顯著的特徵是動物的許多微細的組織結構,如絨毛、羽毛等都清晰可辨,實屬奇觀。第三紀下層的動植物遺跡在遺址中得到了較好的保護,該遺址保存下來的化石種類(大量的魚類、鳥類、大型食肉動物、昆蟲、脈管植物、菌類植物),在質量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其數量很可觀,迄今為止已出土了成千上萬的化石標本。但令人擔憂的是,由於過度開采,麥塞爾化石遺址有可能會遭到長期的破壞。人們對化石資源及其保護的重要性還持有不同觀點,加上該遺址位於城市化程度很高的法蘭克福主要地區,人口密度很大,所以,保護麥塞爾化石遺址任重而道遠。

1995年,麥塞爾化石遺址(Messel Pit Fossil Site)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二、聖喬治山(Monte San Giorgio)

(一)遺產特徵

瑞士聖喬治山呈金字塔型,海拔1096米,位於提奇諾州南部,地理坐標北緯45°53′20″,東經8°54′50″,核心區1089公頃,緩沖區3207公頃。這一遺產地被認為是三疊紀(245萬年~230萬年)海洋生物最好的記錄。該地層記錄了由近海岸礁遮蔽部分與開闊海隔開的熱帶瀉湖環境中的生物。多種多樣的海洋生物繁盛在瀉湖中,包括爬行動物、魚類、雙殼類、菊石類、棘皮類動物和甲殼類動物。因為瀉湖是靠近陸地的,化石也包括了一些陸生的化石:爬行類、昆蟲和植物。這一產地具有極為豐富的化石資源。

聖喬治山化石產地記錄了獨一無二的三疊紀海洋生物化石,同時也記錄了重要的陸地生物化石。這個地區各種各樣、數目眾多保存完好的化石,為研究海相三疊紀的生物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

(二)遺產旅遊

100多年以來,作為三疊紀海洋化石的重要產地之一,聖喬治山一直吸引著眾多古生物學研究者,這里也是古生物愛好者的嚮往之地。聖喬治山的化石財富長期以來為世人所矚目,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大約1萬多件化石標本,包括爬行動物30種,魚類80種,無脊椎動物約100種和大量的微體化石。遊人在這里可以領略史前生物演化的記錄,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2003年,聖喬治山(Monte San Giorgio)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0年擴展。

三、艾伯塔省恐龍公園(Dinosaur Provincial Park)

(一)遺產特徵

在加拿大艾伯塔省西南角紅鹿河谷一帶,有一座世界聞名的恐龍公園,地理坐標北緯50°46′04″,西經111°29′32″,佔地7493公頃。這座公園地形十分奇特,這里的土地貧瘠荒涼,荒原形態各異,岩石台地、低窪河谷、天然石柱、山峰、沉積岩層等構成了一幅幅奇觀異景。這里也是迄今為止世界發現的中生代白堊紀晚期恐龍化石的最大產地。

艾伯塔省恐龍公園除了秀麗的風景之外,還有許多極為重要的稱之為「爬行動物時代」的化石,特別是大約35種恐龍化石,可以追溯到7500萬年前。

在7500萬年以前的白堊紀,現在的艾伯塔東部地區是大片淺海邊的低窪沿海平原。氣候溫暖潮濕,屬亞熱帶氣候。生物種類繁多,除了大量繁盛的恐龍外,還有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原始哺乳類、鳥類動物等。恐龍是中生代陸生爬行動物的一類。這些恐龍中有食草的,也有食肉的,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陸地或沼澤附近,這里可以說是恐龍的世界。

自從19世紀80年代這里的挖掘工作開始以來,人們沿著長約27千米的紅鹿河谷沿岸,已發現300多具保存完整的恐龍化石骨骼,分屬於35種不同類型。

(二)遺產旅遊

艾伯塔省恐龍公園地形十分奇特,荒原奇形怪狀,形成石柱、山峰和重重疊疊的彩色岩層,以及其他奇觀異景。從公元19世紀80年代起,人們開始發掘紅鹿河谷地。1910~1917年間,加拿大國內、國外的古生物學者蜂擁而至,採集的恐龍化石被送往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直到1955年恐龍公園建立,1959年,公園對公眾開放。化石區受到法律保護,遊人只能在精心組織下前往指定的地區參觀游覽,專設的展室向公眾演示了史前動物的生活情景。現在,這座恐龍公園保持著遠古時代的自然狀態,已成為探索7500萬年前世界的知識窗口,了解史前生物恐龍奧秘之地。公園范圍多屬自然保護區,遊人必須參加園內規劃的專業解說行程才能進入此區,探索史前時代生物的奧秘,尋找恐龍的足跡。

1979年,艾伯塔省恐龍公園(Dinosaur Provincial Park)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四、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里弗斯利/納拉庫特)[Australian Fossil Mammal Sites(Riversleigh/Naracote)]

(一)遺產特徵

分別位於東澳大利亞北部和南部的里弗斯利和納拉庫特,是世界十大化石產地之一。它們是澳大利亞獨特的動物群主要演化階段的一個極好的例證。

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的弗斯利和納拉庫特分屬於昆士蘭州和南澳大利亞州,佔地面積為10300公頃,在這里發現的一些重要的化石包括袋獅、袋狼等是已經滅絕的哺乳動物化石。此外,在化石產地還含有蝙蝠、昆蟲、鳥類、爬行類動物化石和一些植物化石。這些化石記錄最早可追溯2000多萬年的漸新世。這些化石的發現向人們揭示了澳大利亞的古氣候與古環境變遷,特別是一些哺乳動物的發現為研究有袋類動物的進化提供了化石證據。

(二)遺產旅遊

位於澳大利亞里弗斯利和納拉庫特的化石遺址向人們揭示了古澳大利亞的氣候與環境,揭示了澳大利亞近2500萬年裡有袋動物的進化史,從而受到世界的矚目。1969年10月,納拉庫特岩洞和化石洞對外開放,並於1971年修建了通向岩洞的旅遊路線。

1994年,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里弗斯利/納拉庫特)[(Australian Fossil Mammal Sites(Riversleigh/Naracote)]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五、鯨魚峽谷WadiAl-Hitan(WhaleValley)

(一)遺產特徵

鯨魚峽谷位於埃及首都開羅西南約150千米的法尤姆省(Faiyum Provice),距法尤姆市(FaiyumCity)80千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9°19′59″,東經30°10′59″E,核心區20015公頃,緩沖區5885公頃。這種鯨類屬於最古老的、現已絕跡的古鯨亞目。這些化石反映了主要的進化歷程之一:鯨由早期的陸生動物進化為海洋哺乳動物。這是世界上反映這一進化階段的最重要遺址。

鯨魚峽谷生動地展示了這些鯨在進化過程中的形態和生活。這些化石的數量、集中程度和保存狀態可謂首屈一指,且採集便利、環境適宜、保護良好。鯨魚峽谷的化石展現了最年輕的古鯨後肢退化的最後階段。遺址的其他化石材料,使人們有可能重建當時的環境和生態條件。

鯨魚峽谷形成的地質時代介於始新世和漸新世之間,最老的岩層為始新世(Eocene)Gehannam組,其年代大約為4000萬年~4100萬年,鯨魚的骨骼化石主要產在石灰岩中。這些化石層最早發現於1902年冬季,埃及地質調查所的H.J.L.Beadnell首次報道了發現在這里的鯨魚骨骼化石。1905年,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Charles Andrews命名了兩個新種,即Basilosaurus isis和Dorudo natrox。Ancalecetus simonsi被記述於1996年。Dorudonatrox也被發現具有退化的後肢。後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耶魯大學等的研究人員也來這里進行科學考察和研究。Basilosaurus isis最大,其長度可達21米,在前肢、後肢、足和趾上有發育完好的五指鰭形肢(five-fingered flippers)。其他脊椎動物化石還有海牛、鯊魚、龜、鱷魚、海蛇等。這里也含有豐富的無脊椎動物群,如腹足類、雙殼類、頭足類、棘皮類等。植物化石有海草等。

(二)遺產旅遊

在對遊客開放的鯨魚峽谷旅遊區,遊人們可以了解到鯨魚峽谷的生物演化和地質過程,欣賞到各種古代海洋生物化石標本。作為埃及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區,鯨魚峽谷開始吸引越來越多世界各國遊客的目光。埃及政府也加緊努力,使鯨魚峽谷成為繼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和盧克索等古跡之後,埃及新的旅遊勝地。鯨魚在這片經歷滄海桑田的沙漠綠洲上長眠,只有那年代久遠的化石、奇形怪狀的山巒上的水紋線無聲地告訴人們:這里曾是海底世界。在4000萬年前這里曾是一片汪洋,有成群的鯨魚出沒。在這里發現了海洋生物化石,其中最珍貴的莫過於鯨化石了,即古鯨亞目的化石。該地的化石顯示古鯨後肢部分,記錄了鯨類由陸地生物演化成海洋生物的過程。

2005年7月,鯨魚峽谷WadiAl-Hitan(Whale Valley)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埃及第一處世界自然遺產。

⑷ 為什麼澳大利亞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澳大利亞有古老而獨特的生物如袋鼠、考拉、鴨嘴獸等,還有植物12000多種,其中特有種類9000多種,佔75%。特有鳥類450種,佔69%。全球有袋類動物共有150種,而澳大利亞就佔了140多種。全球的有袋類動物,除南美洲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由於環境穩定,所以特有地球演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古老生物種類,它們雖顯得原始,卻成為人類研究地球演化歷史的活化石。因為澳洲擁有如此多的珍稀動植物種類,並且特有動植物都是生物進化史上較古老的物種,所以被譽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樹熊或考拉,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之一,既是澳大利亞的國寶,又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屬哺乳類中的有袋目樹袋熊科,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尤加利樹林區。

憨態可掬的考拉

⑸ 澳大利亞有哪些礦產資源和生物資源

礦產

澳大利亞袋鼠(13張)

原產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所有澳大利亞袋鼠,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里的除外,都在野地里生活。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

所有袋鼠不管體積多大,有一個共同點:長著長腳的後腿強健而有力,腹部表面都有一個育兒袋。袋鼠以跳代跑,最高可跳到4米,最遠可跳至13米,可以說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

穴兔[8](Rabbit)

澳大利亞本來沒有兔子,1788年,隨著英國人首次定居澳大利亞的船隊,幾十隻兔子被運到澳大利亞,最初是作為培養食用肉類而引進,後來一些富裕的人家把兔子放到大自然作為狩獵,讓兔子逃到草原上飛快繁殖。在1950年,全澳兔子估計達到6億只,它們破壞植被,致使水土流失,草原和畜牧業面臨長時間的破壞。澳大利亞動用了各種方法來減少兔子的數目,在1991年,全澳兔子數目下降到大約3億只。

⑹ 澳大利亞保留了許多古老的動物物種的原因是

原因:在中生代末期,澳大利亞就同其他大陸分離,孤立存在於南半球的海洋上,長期以來,由於自然條件比較單一,動物的演化很緩慢,至今還保存著許多古老的物種。

澳大利亞具有古老的區系特徵:低等哺乳動物。有袋類除少數產於南美洲外,經獨自發展,形成了許多特產種類,所以澳大利亞是有袋類適應輻射中心。

高等哺乳動物,除了晚近移入的翼手目、嚙齒目等個別種類及澳洲犬以外,沒有其他真獸類動物。鳥類也以低等種類為著,如鴯鶓、鶴鴕,鴕鳥。此外,還產有許多特殊種類的鸚鵡,如虎皮鸚鵡。

(6)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在哪裡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Australia)一詞,原意為「南方的大陸」,由拉丁文terraaustralis(南方的土地)變化而來。歐洲人在17世紀發現這塊大陸時,誤以為是一塊直通南極的陸地,故取名「澳大利亞」。

原為澳大利亞土著居住地,17世紀,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殖民者先後抵此。1788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901年組成澳大利亞聯邦,成為英國的自治領,1931年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

澳大利亞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首都為堪培拉,是多種礦產出口量全球第一的國家,因此被稱作「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同時,澳大利亞也是世界上放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也被稱為「騎在羊背的國家」。

澳大利亞地處南半球,雖然時差與中國只有2-3小時,但是季節卻完全相反。12-2月為夏季,3月-5月為秋季,6-8月為冬季,9-11月為春季。年平均氣溫北部27℃,南部14℃。

⑺ 為什麼澳大利亞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澳大利亞有很多古老的動植物。大約在2億年前,澳大利亞就同其他大陸分離,孤立存在於南半球的海洋上。長期以來,由於自然條件比較單一,動物的演化很緩慢,至今還保存著許多古老的物種。那裡沒有高級的野生哺乳動物,只有低級的有袋類動物,如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獸的大袋鼠、吃桉樹葉生活的小袋熊,以及卵生的哺乳動物鴨嘴獸等,都是澳大利亞獨有的珍奇動物。澳大利亞有古老而獨特的生物如袋鼠、考拉、鴨嘴獸等,還有植物12000多種,其中特有種類9000多種,佔75%。特有鳥類450種,佔69%。全球有袋類動物共有150種,而澳大利亞就佔了140多種。因為澳洲擁有如此多的珍稀動植物種類,並且特有動植物都是生物進化史上較古老的物種,所以被譽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⑻ 為什麼澳大利亞的動植物呈現出古老性和特殊性

1、在很早的地質年代,澳大利亞大陸就同其它大陸相分離,孤立存在於南半球的海洋中,動植物也同其它大陸斷絕了交往。

2、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比較單一,變化不大,又沒有受到第四紀冰川的影響,使動植物演化很緩慢。

3、澳大利亞沒有高級野生哺乳動物,特別是沒有獅、虎、豹等食肉動物,人類的開發亦較晚,所以許多古老動物容易保存下來。

(8)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在哪裡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據統計,澳大利亞有植物12000種,有9000種是其他國家沒有的;有鳥類650種,450種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全球的有袋類動物,除南美洲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

1、袋鼠

袋鼠(kangaroo)原產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所有的澳大利亞袋鼠,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里的除外,都在野地里生活。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

2、考拉

樹袋熊(koala)生活在澳大利亞,既是澳大利亞的國寶,又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屬哺乳類中的有袋目樹袋熊科。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尤加利樹林區。

3、鴯鶓

鴯鶓,又名澳洲鴕鳥,它能堂而皇之地走上國徽,得益於它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鳥,是澳大利亞的象徵性動物之一,鴯鶓是世界最大。

4、鴨嘴獸

澳大利亞的單孔類哺乳動物,最奇特的要數鴨嘴獸。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約克角至南澳大利亞之間,在塔斯馬尼亞島也有棲息。它是最古老而又十分原始的哺乳動物,早在2500萬年前就出現了。它本身的構造,提供了哺乳動物由爬行類進化而來的許多證據。

⑼ 澳大利亞文化遺產

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

亞洲和大洋洲的38個國家以及歸屬未定的耶路撒冷共擁有216項世界遺產(其中1項為跨國遺產),其中文化遺產160項,自然遺產45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11項。在這個列表中,c代表文化遺產,n代表自然遺產,nc代表雙重遺產。國家與地區的排列順序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的世界遺產列表中的排列順序,基本是按照國家或地區英文名稱的打頭字母來排列的(考慮到中文資料的傳統,本列表把中國列在最前面);某個國家或地區的遺產項目則是按照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時間順序來排列的(由於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時有變化,所以與當前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並不一定完全一致)。

其中,澳大利亞(16項)
1項文化遺產,11項自然遺產,4項雙重遺產。

卡卡杜國家公園(nc,1981年,1987年,1992年)
大堡礁(n,1981年)
威蘭德拉湖區(nc,1981年)
塔斯馬尼亞荒原(nc,1982年,1989年)
豪勛爵群島(n,1982年)
澳大利亞東部雨林保護區(n,1986年,1994年)
烏魯汝—卡塔楚塔國家公園(nc,1987年,1994年)
昆士蘭的熱帶雨林(n,1988年)
西澳大利亞的鯊魚灣(n,1991年)
芬瑟島(n,1992年)
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n,1994年)
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n,1997年)
麥覺理島(n,1997年)
大藍山區(n,2000年)
波奴魯魯國家公園(n,2003年)
皇家展覽館和卡爾頓園林(c,2004年)

⑽ 南澳大利亞州的世界遺產

納拉庫特動物化石遺址Australian Fossil MammalSites(Naracoorte) 位於澳大利亞納拉庫特的化石遺址向人們揭示了古澳大利亞的氣侯與環境,揭示了澳大利亞近2500萬年裡有袋動物的進化史,從而受到世界的矚目,於199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納拉庫特山洞的化石於1859年被一個叫泰內森的人首次披露,他相信在澳大利亞找到了聖經里「大洪水」的證據。當時在英國、在歐洲正在進行著一場有關進化論和上帝創世論的激烈辨論,此處化石遺址發現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公元1980年斯特林教授描述了自斯貝西蒙山洞發現的謎一般的有袋類「獅子」的遺骨,這引起了科學組織的些許興趣,但更深的研究並沒有進行。
目前已發掘了5200件館藏品,相對於龐大的資源來說,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若非一小部分沉積物被從表層移走,岩洞會依舊保持著其特有的古樸風貌。維克多麗亞岩洞的更新世脊椎動物的化石無論含化石的沉積物上來說,還是從動物區系的多樣化程度上來說,稱得上是澳大利亞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化石遺址。
遺址群可追溯到公元前280000年以前,提供了澳大利亞前歐洲時代無與倫比的有關環境和生態方面的記錄,其中包括保存完好的澳大利亞冰河紀巨型動物(巨大的、已滅絕的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的化石,也包括一些近代生物的化石,如蝙蝠、蛇、鸚鵡、龜、老鼠、蜥蜴和青蛙等。化石包括一些完好無缺的頭蓋骨,最纖細處也沒有遭到損壞。專家認為岩洞經過千百萬年的積累,最終沉積物擋住了它的入口。另外化石遺址自冰河期就沒有人動過。實際上所有已知岩洞化石遺址都經歷了類似的形成過程,並含有脊椎動物的化石或亞化石。正在進行的發掘和研究表明一些岩洞之間有著密切聯系,另外一些也可能有某些聯系。研究取得進一步突破的可能性極大。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3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8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3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3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