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 "stolen generation"
被偷走的一代(Stolen Generation) 又稱為「被竊一代」、「失竊的一代」是指澳大利亞白人政府於1910年至1970年間所實行的「同化政策」所影響的一代人,當年政府認為澳洲原往民「低賤無知」、「將會消失」,因此強行使把合共10萬位的子女永久的送到白人家庭或政府機構照顧,以「白化」原居民,令原居民兒童與父母長期分離。再加上當時不少白人家庭歧視原居民,往往虐打他們及迫使他們忘記其語言和文化,學習白人的生活方式和語言,或受到侵犯、缺乏教育的機會,令到大部份的原居民受到歧視,在心理上受到傷害。
1973年,澳大利亞政府放棄了對澳州土著的同化政策。
1997年時,澳洲首次有議員要求當時的總理霍華德道歉,但他卻表示「這是上一代政府的錯」而拒絕道歉。後來於2008年2月13日,總理陸克文在國會三度正式的向原居民表示歉意,並承諾會改善原住民的生活水平,如減低當地的幼兒夭折率,提高原區民的識字率和平均壽命等。
土著「被偷走的一代」問題引起廣泛關注是在1997年5月,當時澳人權和機會均等委員會公布的報告「把他們帶回家」指出,從歐裔人佔領澳洲的早期開始,土著兒童就被強迫從他們的父母和社區帶走。
從1890年前後到1970年間,澳聯邦政府根據消除土著社區的政策,建立了土著兒童收養營。如在新南威爾士州南岸的鮑曼德瑞建立了專門收養土著嬰兒的營地。他們稍大一點被送到女童和男童收養營;另一些膚色較淺的孩子則被送到白人家中收養。報告估計,全澳約有8萬土著兒童被強迫從父母身邊帶走。人權和機會均等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在長達11個月的時間里,訪問了500多位屬於「被偷走的一代」的土著受害者。他們指出,土著兒童在收養營里生活在非人的條件下,且經常受到性騷擾。
一名叫約翰的土著兒童在出生不久後被送到鮑曼德瑞嬰兒營,十歲時又送到肯徹拉男童營。他回憶,那裡就像一座監獄。早晨排隊點名時,假如你稍稍遲了一點,你就會受到懲罰。管理人員命令其他男孩對你拳打腳踢,即使你的兄弟或堂表兄弟也不得不打你,否則他們也得倒霉。
1948年,聯合國公約正式界定了種族滅絕的定義,規定「種族滅絕是指強迫一個民族的兒童轉移到另一個民族那裡去」。但澳土著兒童仍繼續被從他們父母身邊抱走,一直到70年代才告終結。
B. 澳大利亞the stolen generation是什麼快快快啊 !做作業呢!
The stolen generation:「被偷走的一代」
解釋:「被偷走的一代」是澳大利亞歷史上一群充滿悲劇色彩的人,是20世紀初澳政府推行的「白澳政策」的犧牲品。澳大利亞政府為了對土著實施同化政策,在1910年,澳大利亞通過一項政策,以改善土著兒童生活為由,規定當局可以隨意從土著家庭中帶走混血土著兒童,把他們集中在保育所等處,接受白人文化教育。他們稍大一點被送到女童和男童收養營;另一些膚色較淺的孩子則被送到白人家中收養。有人權和機會均等委員會的工作人員曾在長達11個月的時間里,訪問了500多位屬於「被偷走的一代」的土著受害者。他們指出,土著兒童在收養營里生活在非人的條件下,且經常受到性騷擾。這項政策直到1970年才被廢除。
C. 殖民化對澳大利亞原住民的沖擊
澳大利亞土著人是來自亞洲的移民。早在四萬年前最後一次冰川時期,那時的海平面遠比現在的低,澳大利亞大陸板塊與亞洲板塊也還沒有完全分開,土著人沿著大陸步行及使用小木船穿過窄小的海峽徒遷到澳大利亞。
那時的澳大利亞與現在完全不同,整個大陸架覆蓋著森林與大湖泊,擁有大量的巨型動物,包括高達三米的袋鼠的鳥類。經過幾萬年的地球變遷,隨著溫度的上升地球經歷了冰川的消融,洪水泛濫,乾燥的過程,澳大利亞變成了孤立而乾燥的大島,他的內部原來的湖泊變成的巨大的沙漠,許多地方的氣候條件變得不適合人類生存,許多土著人遷移到沿岸地帶並學會了在艱苦的環境下生活,學會了製做石器,木器,網器等工具。其中最據特色的工具是回標,投出後能自動飛回。不過土著人最喜歡的工具還是削尖了的木棍,他們用此棍挖取地下的根狀食物與小動物。
直到1768年,庫克船長(Captain Cook)從英國出發前往南太平洋,展開一次探險行動,才發現澳大利亞東部,並在1770年佔領東岸一帶。 庫克船長發現澳大利亞後不久,美國便宣布獨立,迫使英國要另覓地方流放罪犯,於是便在澳大利亞開辟新監獄。 1787年第一批由11隻船隊組成的流放船隊帶著759名犯人及206名船員由英國出發,開始了歐洲人大批量向澳大利亞移民的歷史。由於土地與生活資源的沖突,而土著人原始的武器根本無法抵抗外來的侵略,至少有2萬土著人死於土地的沖突,許多土著人輪為奴隸,大部分的土著人失去了肥沃的可生存的土地被趕往不毛之地。更災難性的是移民帶來了大量的疾病,使缺少生活資源的土著人雪上加霜,至1933年,土著人在澳大利亞的人數大約僅存七萬人左右。
直至二十世紀,澳大利亞政府才開始意識到侵犯到澳大利亞原居民的權利,開始逐漸改善與土著人的關系,二次世界大戰後,政府開始嘗試同化土著人,迫使土著人住入鄉鎮並接受歐洲文化的教育。土著人權真正有所改善是從 1960年開始,政府設立了土著人事物機構,土著人成為了澳大利亞原始居民,部分土地歸還給原屬的土著居民。1962年土著人獲得了選舉權。現在澳大利亞土著人受到了許多政策的優惠。
D. 澳大利亞對原住民的政策是如何變化的
澳大利亞對原住民推行的所謂「保留區」和「教會區」制度,這種制度一直推行到二戰時。
保留區開始於19世紀30年代「黑戰」後期。當時社會輿論譴責英國殖民者對塔斯馬尼亞人的屠殺政策。殖民當局在壓力下停止了「黑戰" ,打著保護土著的棋子把他們驅趕到一個小島上。
到1852年在澳大利亞大陸上又建立了兩個這樣的保留區。到19世紀末,保留區變多了起來,各州都有許多。保留區有大有小,以當地的原住民數多寡來定,其實質是一樣的。面積最大的保留區是位於西澳大利亞、南澳大利亞和澳北區交界的地方。這里是著名的吉布森沙漠地區。
1951年1月,澳北區一個保留區的原住民宣布罷工,提出了權利平等的要求。他們在罷工中還提出了遷徙自由和自由進入達爾文市的要求。社會進步人士組織了聲援他們罷工斗爭的抗議活動。與此同時,澳大利亞社會輿論界,甚至國際輿論也紛紛譴責澳大利亞政府所推行的種族歧視政策,要求改變這種反動的政策。這時澳大利亞戰後經濟建設亟需勞動力,在這種形勢下,澳大利亞政府對原住民的政策做了一些改變。
E. 中國當前如何擴張領土
分四步,一:把中國周邊的領土問題解決了,通過各種方式向外移民,達到現在美國的霸主地位。二:分裂俄羅斯,把遠東600多萬土地吞並了,最好也把西伯利亞中部500多萬也吞並了,收復外蒙,與緬甸和斯里蘭卡建立聯盟,控制馬來。三:大量移民加拿大,澳大利亞,實行同化政策,建立華人國家,再對非洲,拉美個別人少國家移民同化建立華人國家。四:移民外太空
F. 哪位英語達人能用英文解釋一下Stolen generation 這
1.被偷走的一代
「失竊的一代」,又稱為「被竊一代」、「被偷走的一代」(Stolen Generation)是指澳大利亞白人政府於1910年至1970年間所實行的「同化政策」所影響的一代人,當年政府認為澳洲原居民「低賤無知」、「將會消失...
2.失竊的一代
那該是如何的一種不堪,難怪被稱為是失竊的一代(Stolen generation),是無知政府把他們的親情與成長的權利偷走了;在這里更可以見到殖民文化的蠻橫.
G. 用什麼樣的社會學理論可以解釋澳大利亞是多元文化社會(要英文的Reference)
澳大利亞是由許多來自不同民族背景的人組成的國家。她是一個寬容和包容的社會。文化的多樣性已成為其民族特性的檢驗標准,澳大利亞擁有管理和發展多元文化的專門政府機構,澳大利亞聯邦移民、多元文化和土著事務部(the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Multicultural and Indigenous Affairs)。
一、 多元文化的背景
根據1997年的人口普查統計資料,23%的澳大利亞人出生於海外。其中,6.2%出生於歐洲,5.3%出生於亞洲,2.3%出生於大洋洲,1.2%出生於中東和北非,還有不到2%的人出生於其他地區。在1830萬的總人口中,有350萬或18%左右的人為第2代澳大利亞人。文化及種族的多樣性是澳大利亞寶貴的國家財富,因而得到了歷屆政府的支持和鼓勵。政府還制定了有關政策確保這種多樣性成為澳洲社會的一種積極力量,從而使澳大利亞人繼續由共同的價值觀、目標和願望聯合在一起。
二、多元文化政策
"多元文化"這個詞描繪了當今澳大利亞文化和種族的多樣性。澳大利亞政府繼續支持1989年《關於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亞國家議程》中的原則,這些原則清楚地闡明了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是政府實行多元文化的基礎。 3項主要權利是:表達和分享我們各自文化傳統的權利;享受同等待遇和幾會的權利。以及開發和使用我們的技能和才能的權利。3項主要義務是:為澳大利亞作出最大程度的貢獻;接受澳大利亞社會的基本結構和准則;在表達自身文化和信仰的同時,接受他人也享有同等權利。這些權利和義務平等適用於所有澳大利亞人,不管他們是土著人、安格魯-克爾特人或來自非英語國家背景的人,也不管他們是出生在澳大利亞還是海外。澳大利亞有著令人羨慕的國際聲譽;她是一個種族寬容和多元文化的國家。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政策源於處理大量移民來到澳洲所產生的問題的需要。許多移民的母語不是英語。
三、移民政策的演變
1. 同化階段(1901年至60年代中期)
同化政策的理論基礎源於所謂的"白澳"政策。這個階段傾向於吸收英國移民,同時也接納其他移民,但他們必須拋棄自己的文化和語言,接受主體人口的同化以便很快得跟他們一樣。這個政策大力排斥非澳洲移民。
而第二次世界大站後,它已無法抗拒人們態度的轉變。澳大利亞人越來越意識到在與亞洲國家的關系中,不僅僅是"我們如何看待他們"的問題,"他們如何看待我們"也同樣重要。
2. 融合階段(60年代中期至1972年)
自由黨和國家黨聯盟在1966年有效地終止了"白澳"政策,允許"傑出的"非歐洲裔人士移民澳大利亞。新的融合政策還認識到大量移民,尤其那些母語為非英語的移民,在澳大利亞定居生活時經歷著許多的困難。因此,他們需要更多直接的援助。這個政策還認識到種族組織在幫助移民重新安居過程中的重要作用。70年代早期,政府提供給移民的援助費用和福利有了很大增長。
3. 多元文化階段(1972年起)
到1973年,"多元文化"這個詞已經提了出來,少數民族紛紛成立全國性的組織,在主體文化中提倡他們的語言和傳統。1979年,澳大利亞多元文化事務學院成立,它的宗旨是提高人們對文化多樣性的認識,增強澳洲社會的凝聚力,促進理解與寬容。1987年,這個學院被總理和內閣部的多元文化事務辦公室所取代。從此,它被吸收進了移民和多元文化事務部。
1989年,多元文化事務顧問委員會所進行的廣泛的社區咨詢和提供的建議使政府制定出《關於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亞國家議程》。這個議程曾得到並將繼續得到兩黨的政治支持。1994年委員會對該議程進行了回顧和修改,發現很多內容已經實現,因而提出了進一步的建議。
1997年6月30日,政府宣布新的全國多元文化顧問委員會成立。這個委員會的第一項任務便是擬一份報告,就今後十年的政策及實施綱要提出建議,旨在確保文化的多樣性成為維護澳洲統一的力量。該委員會於1997年12月發布了一份關於多元文化政策的討論文件,預期委員會將在1999年初向政府提交報告。
四、澳大利亞國籍
今天的澳大利亞人包括來自許多不同文化的人們。他們自豪地把澳洲作為自己的家園,自豪地記住並分享他們的傳統和根。澳大利亞文化和語言的多樣化可為澳大利亞商業提供競爭上的優勢,那些與主要移民來源國做出口生意的尤為受惠。
澳大利亞國籍是澳大利亞民族特性的基石。它包含這樣一個概念,即所有澳大利亞公民,無論其背景如何,均在澳大利亞享有完整與平等的社會成員資格,包括所有的法律和政治責任以及與之相應的權利。國籍將所有的澳大利亞人聯結在一起,無論是澳洲的傳統移民,第一代移民,還是早期移民的後代。澳大利亞豐富的文化遺產源自所有這些人的貢獻。在包容的民族精神的基礎上,澳大利亞成為一個獨特的、多元文化的社會。
澳大利亞國籍委員會,一個獨立的全國顧問機構,於1998年8月成立。該委員會就當今有關澳大利亞國籍的政策和法律以及如何提高社會對澳大利亞國籍重要性的認識等方面的問題,向政府提供建議。委員會由廣泛代表澳大利亞社會各界的人士組成。
移民和難民通常在澳洲作為永久居民居住滿兩年後方有資格申請的品行,會說並懂基礎英語,充分了解作為澳大利亞公民的權利和責任。所有澳大利亞公民必須參加選舉並可以申請公職或為政府工作。澳大利亞政府鼓勵符合條件的永久居民假如澳大利亞國籍,擁有澳大利亞國籍者可以免簽前往包括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新加坡、紐西蘭、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在內的50多個國家。
五、澳大利亞的移民特徵
移民使澳大利亞成為世界上最具生機和活力的國家。這意味著將100多種語言引入澳大利亞生活。它還使社區語言學校、民族傳播媒介和工廠企業有了增加,宗教和文化活動多樣化,出現了更多種類的食品、餐館、時尚、藝術和建築。過去50年裡移居到澳大利亞的移民,現已被列入國家商業、工業、科研及各種專門職業最為成功的領導者的行列。
第一批澳大利亞移民是從歐洲運來的罪犯。1788年起,約16萬名囚犯及刑事系統的官員被用船運到了這里。從18世紀90年代早期開始,自由移民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19世紀20年代,來自英國的自由移民有了顯著增長。早期移民浪潮在1851至1860年達到高峰,每年有5萬人抵達。在這個淘金時代,中國移民是除英國人之外最大的群體。
兩次世界大戰也影響了澳大利亞的移民計劃,安置戰後難民及年青人是澳大利亞移民史上的重要章節。在過去50年中,來自150多個國家的近560萬移民把澳大利亞當成了他們的家。這些人中,約290萬為男性,270萬為女性。
移民通過消費、擴大商業和增加政府支出影響著澳大利亞經濟的"需求"方。同時,通過移民引進的勞動力、技能、資金、發展的新行業,移民對科技所作出的貢獻以及通過對國際商業市場的了解而增加的經濟多樣化,也影響著澳大利亞經濟的"供應"方。
六、移民政策
澳大利亞有2個獨立的移民計劃。在這2個移民計劃下,人們可移民澳大利亞;或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居澳時獲得澳大利亞永久居留權。移民計劃分為兩大類-技術組和家庭組。技術組的申請人根據可使其在澳大利亞勞動力市場有效發揮作用的特點或根據其經商能力、在澳投資及創造就業機會的能力進行選擇。2001-2002年度,共有45500個名額被分配給技術組,主要是技術移民、投資移民和傑出人才移民。
家庭組申請人的選擇基於直系家庭成員的擔保。家庭組中最多的是澳大利亞公民和永久居民的配偶和未婚夫/妻。2001-2002年度,共有37900個名額被分配給家庭組,主要是配偶移民、父母移民、子女移民、最後一名親屬移民。
根據《1958年移民法》和移民條例,移民計劃的每一類都有具體的標准。這個計劃是全球性的且不帶有任何種族歧視色彩。這意味著一個申請人的國籍、種族、性別、膚色或宗教信仰不會影響對他的評估。
澳大利亞政府在繼續辦理家庭團聚移民的同時,致力於將移民計劃的重點逐漸轉到技術移民上來。
擁有學歷和相關工作經驗的人移民澳大利亞解決了某些專門技術人才短缺的問題,擴充了澳大利亞勞動大軍,提高了其技術水平,使之更具"可僱傭性"。
移民計劃家庭組的設置反映了聯邦政府對作為基本組成部分的家庭的繼續支持。這個組分成幾個類別。一旦該組某類簽證計劃達到指標,該財政年度便不再簽發這一類簽證。
七、人道移民計劃
人道移民是指由聯合國難民署指定接收的海外難民和其他需要人道援助的人士。它包括遭受嚴重歧視以至人權受到嚴重侵犯的人和不能或不願返國且與澳大利亞有密切聯系的難民。1998-99年度,這部分的名額佔了12000個,優先給予來自前南斯拉夫共和國、中東和非洲的人士。1998-99年度,有4000個名額被分配給難民。
澳大利亞政府承諾確保所有澳大利亞人享有同等的待遇和機會,消除民族、種族、文化、宗教、語言、性別或出生地的障礙。這將不僅強化澳洲包容的社會特性,而且幫助澳大利亞人建立一種生活方式,吸引具有澳洲未來所需技能和才能的人。
八、種族寬容
1996年10月30日,約翰·霍華德總理動議了一份關於種族寬容的議會報告,要求眾議院:
重申它將致力於使所有澳大利亞人,不管其種族、膚色、信仰和出身如何,享有同等權利和同樣受到尊重;
重申它將維護一個對種族、膚色、信仰和出身完全沒有歧視的移民政策;
重申它將致力於在改變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峽島民極大的社會經濟劣勢的過程中同他們進行和解;
重申它將致力於維護澳大利亞作為一個多元文化、寬容和開放的社會,這個社會將由對國家壓倒一切的奉獻、它的民主制度和價值觀聯合在一起;
公開指責與我們的社會和我們所希望的社會格格不入的種族不寬容行為。
H. 澳大利亞土著的面臨問題
眾所周知,澳大利亞是個移民國家,1770年被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船長「發現」之後,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人們普遍認為,澳大利亞是個「年輕」的國家。然而,在歐洲殖民者來到澳大利亞之前,澳洲大陸就已經有人長期居住和生活了。大約在5萬至7萬年前,澳大利亞土著人從非洲或者是從亞洲(學術觀點不同),逐步移入澳大利亞,並慢慢分散到澳大利亞各地。他們都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屬游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住點,分散在整個澳大利亞大陸和島上,在歐洲人佔領澳大利亞之前,共有大約 500 多個部落。不幸的是,隨著1788年開始的歐洲移民和殖民化,澳大利亞的土著人開始逐漸被邊緣化。
首先是他們的土地被剝奪。1791年,英國殖民當局開始把土地「分配」給服完刑期的流放犯人,開始了對土著人土地的剝奪過程。
其次是消滅和「同化」。土著人與殖民者的沖突造成數以萬計土著人死亡,其中塔斯馬尼亞的土著人被滅絕。在這一過程中,1901年,澳各殖民區改為州,成立澳大利亞聯邦,但把土著人排除在人口普查范圍外,他們被歸為「動物群體」。1910年,澳大利亞聯邦通過一項政策,以改善土著兒童生活為由,規定當局可以隨意從土著家庭中帶走混血土著兒童,把他們集中在保育所等處。1937年,澳當局又通過一項可以武力同化混血土著人的官方政策。這些政策使土著人人口數量一直在下降。1788年,當英國殖民者開始移民澳大利亞時,估計澳大利亞當時有土著人75萬人左右。1933年,土著人在澳大利亞的人數大約僅存7萬人左右。到2006年,種族歧視政策停止了多年後,澳大利亞土著人人口總數才約為45萬,僅佔澳大利亞總人口的2.4%。
最後是生存環境惡劣。27%的土著人居住在偏遠地區和邊遠島嶼。他們屬於澳最貧窮的階層,文盲率、失業率、犯罪率均高於其他社群。土著居民的平均壽命比非土著居民低17歲,嬰兒死亡率也較高。總之,由於歷史和政治的原因,土著人問題一直是困擾著澳大利亞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I. 三種主要的族群融合模式:同化、熔爐和文化多元主義。哪一種模式最符合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的不同情況
英國適合同化模式,因為英國的外來移民人口比例相比英國本土的白人人口少得多,也就是說他們主體民族文化占絕對優勢地位,有同化外來族裔的條件。
美國是熔爐模式。美國是移民國家,外來移民去美國都有一個所謂的美國夢,也就是不同於世界任何國家的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方式恰恰是幾代、十幾代移民共同創建的。
澳大利亞適合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是各個外來移民族群保持自己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然後求同存異,大家和皆共處。澳大利亞也是移民國家,但他們不像美國有一個共同的文化概念(美國夢),所以更適合這種模式。
J. 澳洲移民新政策是什麼
一、重大澳洲移民政策 3月11日,澳洲內政部公布的新的技術移民職業列表增加數十個新職業,編舞者、地理學家、足球運動員、多媒體專家等。 內政部公布的獨立技術移民(189)職業清單上囊括了212個職業,較之前的176個新增36個職業,具體包括石油工程師、采礦工程師、統計學家、大學講師、多媒體專家等職業;而190類則囊括了427個職業。 我們來詳細看一下,新增了哪些職位: 第一大類:藝術類新增6個職位
第二大類:理工專業,石油工程,礦業工程師重回榜單
第三大類:科學專業,其中生物學家、環境工程、食品學家和大學講師值得關注,還有園藝師和動物學家也出現在列表中
第四大類:IT及其他類別,多媒體,軟體工程重回列表,馴馬師,網球教練和足球運動員,也是赫然在列
內政部網站顯示,「如果你已經持有技術簽證,你將不會受到職業移除的影響,除非你的情況發生變化,需要提交新的擔保申請,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受到影響。如果你的職業或僱主發生變化,並且你的職業不再在職業列表上,則可能會受到影響。」
二、澳洲移民政策前沿
1、澳洲總理莫里森為你解讀3月19日移民政策:僱主擔保配額變多!
3月19日,澳洲剛剛發布減少每年移民配額以及簽署了偏遠地區移民的協議。在3月20日午間的新聞發布會上,澳洲總理莫里森與一同出席的人口部長塔奇、移民部長科爾曼就此進行了解讀。移民政策要點梳理: (1) 澳洲聯邦政府計劃未來四年的年度永久移民人數上限從19萬減少到16萬; (2) 移民人數減少對聯邦預算並無影響; (3) 莫里森表示此舉目的是緩解大城市人口擁堵問題,並為陷入困境的農村和偏遠城鎮注入活力; (4) 新設兩種新的偏遠地區技工簽證,但要求符合條件的技術人員申請永居前須在偏遠地區住上3年; (5) 為新的偏遠地區技工簽證單獨留出23000個名額,是目前的三倍多; (6) 這23000個名額中有9000個為僱主擔保,其餘14000個為州或領地擔保; (7) 人口部長塔奇表示偏遠地區目前約有47000個職位空缺,呼喚移民流入; (8) 僱主擔保移民的總配額微漲至39000個; (9) 家庭團聚移民配額仍保持為48000個; (10) 在偏遠地區讀大學的留學生將有機會申請畢業工作簽證,學成後在澳大利亞再呆一年; (11) 每年向1000名在偏遠地區的大學就讀的本地和國際學生提供15000澳元的高等教育獎學金。 綜上,一句話:申請僱主擔保移民的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