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七國集團為什麼沒有澳大利亞

七國集團為什麼沒有澳大利亞

發布時間:2022-05-07 14:54:55

㈠ 為什麼沒有國家入侵澳大利亞

首先,澳大利亞是大洋洲最大的國家,位於亞洲南面的南半球,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是一個孤立的大島,與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沒有陸地接壤。
第二,澳大利亞以前是英國殖民地,後來脫離英國獨立,但仍然留在英聯邦內,在國際上的地位與加拿大類似,總督也是由英女王任命的。
第三,由於澳大利亞的人口基本上是白人移民,所以跟英美的關系很不一般,可以說是鐵桿盟友。
第四,澳大利亞的經濟比較發達,資源豐富,綜合實力較強,唯一不足就是人口太少。
由以上幾點得知,澳大利亞在地理上跟其他國家是隔絕的,所以不會發生什麼戰爭,而且澳大利亞有美國英國罩著,自身實力也相當不錯,所以也沒人敢把它怎麼樣。這就是澳大利亞沒有參加過什麼戰爭的原因。當然二戰的時候日本曾經入侵過澳大利亞,不過由於太遠了,而且在美國保護下,日本人一點便宜也沒佔到。

㈡ 為什麼澳大利亞沒有加入G8集團

雖然澳大利亞是個發達國家
但她的政治.經濟.軍事都不能左右世界格局
她加入了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反而會增加負擔
每次會議都要在八國集團里輪流舉行
這次在德國舉行的會議就用去了1億美元
上次在俄羅斯用去了3億
在保衛方面就動用了上萬名軍警
去了這么多的財力和警力才開三天的會她能承受么?

㈢ 金磚國家"怎麼沒有澳大利亞

金磚國家是針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屬於這類國家中經濟條件好,對世界影響力較大的國家。澳大利亞屬於發達國家。

㈣ 為什麼澳大利亞沒有加入八國集團

政治因素佔主導地位,因此澳大利亞即使經濟再發達,政治水平如果薄弱,那麼進入八國集團的機會很小。

㈤ 為什麼沒有澳大利亞的新聞

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雖然地大,但是人口並不多,而且不追求政治和軍事野心,只關注民生,經濟和發展。在這點上和日本,英國等小島國,朝鮮以及中東等等陸上小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不愛出風頭,也不容易出新聞。再者,他們和中國都比較遠,也不容易成為中國的關注對象。

㈥ 七國集團為啥沒有中國

因為中國不在七國集團里。七國集團成員國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義大利和加拿大。
成立背景:
20世紀70年代初,在第一次石油危機重創西方國家經濟後,在法國倡議下,1975年11月,美、英、德、法、日、意六大工業國成立了六國集團。此後,加拿大在次年加入,七國集團(簡稱G7)就此誕生。1997年俄羅斯的加入使得G7轉變為G8。七國集團是八國集團(Group-8,G8)的前身。2014年6月4日,由歐盟主持的七國集團(G7)領導人會晤4日晚間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開幕,這是俄羅斯自1997年加入這一集團後首次被排除在外。
(6)七國集團為什麼沒有澳大利亞擴展閱讀:
如今的G7峰會,與其說是傳統西方發達國家圍繞關切問題的協調機制,不如說是這些國家約架、爭吵、升級矛盾的定期會面。其實,國際社會並不期待這些國家在相關議題上達成什麼一致,因為那些爭來吵去的東西基本都是他們自己一手造成的。即便他們能夠達成一致,也必須得到更為廣泛的贊同,才有可能成為全球議程。反之,只會加劇相關問題的復雜化,甚至給地區與世界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㈦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為啥沒發現澳大利亞

鄙人認為鄭和沒有發現澳大利亞的原因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沿線大陸,駭浪驚濤

公元1606年杜伊夫根號,首次被記載登陸澳大利亞北部,而1770年庫克船長,首次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由此澳大利亞成為英國殖民地。所以從時間看,1606年到1770年,164年間,這些航海者有足夠的時間,利用航海時代的歐洲航船,獨特的適合遠洋的設計,以及朗姆酒價值的發現。海圖星圖的使用諸等。走出一條在駭浪驚濤的大洋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航路

而庫克船長們則是在茫茫大洋中,亡命尋找黃金和珠寶,進而給歐洲的工業革命提供全球資源支持,給歐洲皇室提供揮霍的財富。所以就使命而言,庫克們更易發現澳大利亞

㈧ 七國集團是哪七個國家

西方七國首腦會議(G-7 Summit),簡稱G7峰會,是由七國集團,即七個最發達的工業化國家(美英德法日加意)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就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進行磋商會晤的機制。

它對維護這些發達國家的利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在客觀上有助於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國協作和全球治理機制。
世界上工業化最先進的七個國家首腦會議(G-7 Summit),由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七國為研究經濟形勢、協調政策而召開的首腦會議,簡稱G7。
世界上工業化最先進的七個國家首腦會議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與當時世界復雜動盪的局勢密切相關。七國首腦會議發展成一年一度的定期會晤機制,還受到了當時國際體系結構性變革的推動。

首先,二戰後西方陣營內部經濟相互依賴加深,國際和國內的政治經濟界限日益模糊,「政策外溢效應」顯現,傳統的主權觀念受到挑戰,各國為了解決自身的問題,需要加強相互間的政策協調。

其次,西方霸權的相對衰落以及陣營內部德美英「三架馬車」態勢的出現,沖擊著二戰後建立的西方居於支配地位的國際治理體系。

再次,隨著經濟因素在各國對外關系中地位的上升,各國領導人不得不改變將經濟問題視為「低級政治」的現實主義思維,開始關注國際經濟事務,同時也只有最高領導人出面,才能將政治與經濟、對內與對外政策協調起來,解決多重危機並發帶來的困難。

總之,世界上最為發達的七個國家首腦會議在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產生並機制化,是當時世界復雜動盪的局勢與國際體系結構性變革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1975年的朗布依埃會議到1996年的里昂會議,七國首腦會議經歷了經濟議題首腦會議、政治經濟議題首腦會議和多元議題首腦會議三個階段。
1971年12月和1973年2月,美元兩次貶值,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無能為力,關稅與貿易總協議的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也困難重重;1973年10月中東戰爭再次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實行限量提價政策,並對美國、荷蘭等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行禁運,給西方國家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西方國家對此反應不一,矛盾彰顯;在金融動盪、石油危機以及農業蕭條的沖擊下,1973-1974年西方世界經歷了二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加劇、失業人數急增,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為了避免重蹈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的覆轍,西方發達國家的領導人都急於尋找平息危機的出路。

1975年7月31日,在赫爾辛基的英國大使館的午餐會上,德斯坦總統向前來參加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的福特總統、威爾遜首相和施密特總理,正式建議召開一次由西方五大國(法國、美國、英國、聯邦德國和日本)首腦參加的會議,得到了這三位首腦的響應和支持。

基辛格認為,當前這種危機已經嚴重到不能交給財政專家們去解決的程度了,因為人們對他們的社會逐漸失去了信心,這種世界性危機的解決,已經不是經濟專家們的能力所及,而各國首腦們卻責無旁貸。

即使單純從經濟角度考慮,首腦會議也是此時西方各國所能採取的擺脫經濟困境最有效的辦法。西方各國經濟面臨的是一場並發性危機,任何一個經濟部門都無力單獨解決所有的經濟問題,而政府首腦則擁有使各部門協調行動的許可權;造成各國這種經濟困境的原因,不僅有國內的,也有國際的,要擺脫之,除了國內的努力外,必須還有國際間的合作,而協調國內政策與對外政策的關系,顯然超出了外交部長的許可權,非政府首腦莫屬。這大概是處於困境中的西方對朗布依埃會議寄於很高希望的重要原因。
1975年11月由法國倡議,在巴黎召開了西方主要工業國家首腦會議。首次會議有六國首腦參加,1976年起加拿大首腦參加後變為七國經濟最高級會議。

1977年起,歐洲共同體委員會主席也應邀參加。首腦會議每年舉行一次,輪流在各國召開。會議起初以討論經濟問題為主旨。

自80年代以來,有關國際政治問題的討論逐漸增多。該會議作為西方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首腦會議,旨在對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從整體上協調共同的和各自的政策,緩解內部矛盾,以維護成員國在世界經濟和國防政治中的地位。會議已形成一種制度,將繼續存在下去並發揮其重要作用。

1994年7月世界上較為發達的七個國家七國首腦會議在那不勒斯召開,21世紀,俄羅斯正式加入該組織,改稱西方八國首腦會議,簡稱G8。
第一次會議於1975年11月15—17日在巴黎郊外朗布依埃古堡舉行,參加國為美國、聯邦德國、日本、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的政府首腦。會議中心議題是如何建立「新秩序」,協調宏觀經濟,共同對付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問題。會議基本同意刺激經濟增長措施,接受浮動匯率,提出「最緊急的任務是保證經濟恢復和解決失業」。

第二次會議於1976年6月27—28日在波多黎各的聖胡安舉行,加拿大總理也參加進來。自此,每年一次的首腦會議隨即作為制度固定下來。本次會議呼籲重視平衡增長,強調存在著發生新的通貨膨脹的危險,但未提出具體措施。

第三次會議於1977年5月7—8日在倫敦舉行。歐洲共同體主席首次參加會議。會議提出減少通貨膨脹,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意進一步促進貿易自由化政策。

第四次會議於1978年在波恩舉行,會議就經濟增長等問題達成戰略協議,決心減少石油進口,強調發展核能和煤炭工業,承諾支持第三世界發展經濟。

第五次會議於1979年6月28—29日在東京舉行,會議著重討論了能源問題。

第六次會議於1980年6月22—23日在威尼斯舉行。由於國際局勢的變化,會議公開地表示關注國際政治形勢,討論了阿富汗問題、中東問題以及蘇聯對西方的威脅問題。會議確認降低通貨膨脹率是首要任務,要求減少石油消耗量;會議要求蘇軍撤出阿富汗。

第七次會議於1981年7月20—21日在渥太華舉行。會議爭論最激烈的是美國的高利率和國際貿易。西歐與會國既對美國的高利率表示不滿,又在貿易問題上指責日本。在對蘇貿易問題上歐、美分歧尖銳。會議宣言稱,與會各國將在這方面進行磋商,改進同蘇聯進行戰略物資和技術貿易的現行制度,以保證在東西方關系方面的經濟政策繼續符合西方的政治和安全目標。

第八次會議於1982年6月2—6日在凡爾塞舉行。會議主要討論了西方經濟的共同對策,東、西方關系和南、北對策。會議就如何對蘇實行制裁方面達成了協議。會議在討論英國與阿根廷在馬爾維納斯群島武裝沖突時,支持英國在馬島沖突中的立場。

第九次會議於1983年5月28—30日在美國的威廉斯堡舉行。會議主要討論了東西方關系和經濟貨幣問題。會議發表了關於裁軍談判的聲明,這是七國經濟首腦會議首次就安全問題發表的文件。

第十次會議於1984年6月7—9日在倫敦舉行。會議廣泛討論了經濟問題、東西方關系和裁軍問題。在討論西方經濟復甦問題時,西歐國家譴責美國的高利率、高赤字政策,認為美國的這種政策是損人利己的政策。會議發表了《倫敦七國首腦經濟宣言》,但對上述問題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第十一次會議於1985年5月2—4日在波恩舉行。主要議題是國際政治和經貿問題,並發表了《政治宣言》和最後公報。宣言中第一次提到朝鮮問題,「希望創造政治環境,消除朝鮮半島的分裂」。在討論美國的戰略防禦計劃時,西方國家存在著嚴重分歧,會議文件對該計劃隻字未提。

第十二次會議於1986年5月4—6日在東京舉行,會議廣泛討論了國際政治和經濟問題,並發表了宣言和聲明。《經濟宣言》呼籲解決失業問題、貿易不平衡和保護主義問題。要求加強經濟政策的協調。

第十三次會議於1987年6月8—10日在威尼斯舉行,會議主要討論了西方經濟形勢,並發表了《威尼斯經濟宣言》。宣言強調為保持經濟增長,需要與會國加強經濟政策的協調,抑制通貨膨脹、減少財政和外貿逆差、抵制貿易保護主義等。

第十四次會議於1988年6月19—21日在多倫多舉行。會議發表了《七國政治聲明》和《經濟宣言》。宣言認為,嚴重的貿易失衡、外匯匯率急劇波動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危機給西方經濟蒙上了陰影;呼籲加強國際經濟合作、穩定美元匯率,呼籲加強經濟政策的協調。

第十五次會議於1989年7月14—16日在巴黎舉行。會議主要討論了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問題。再次強調控制通貨膨脹,減少預算赤字和協調政策的必要性。並第一次把生態環境保護列為重要議題。

第十六次會議於1990年7月9—11日在休斯頓舉行。重點討論了多邊貿易談判,對蘇援助和環境保護等問題。會議發表了《經濟宣言》,闡述了與會國對西方及世界所面臨的主要經濟、環境、社會等問題的觀點和立場。

第十七次會議於1991年7月15—17日在倫敦舉行。會議就當前一些最緊迫的政治、經濟問題進行了討論,並發表了《政治宣言》、《經濟宣言》以及關於軍備控制的宣言。由於本次會議邀請了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參加了最後一天的會議,所以西方輿論界又稱它是「7+1」會議。本次會議突出討論了對蘇援助問題。盡管七國首腦原則上都同意對蘇提供經濟援助,然而會議並沒有決定採取實際行動。

第十八次會議於1992年7月6—8日在慕尼黑舉行。按照慣例會議通過了《政治宣言》、《經濟宣言》。此外還通過了《關於南斯拉夫的聲明》。由於會議涉及的問題七國首腦各有自己的打算,因此未取得驚人的效果。
第二十三次會議於1997年6月20—22日在美國西部山城丹佛舉行。因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首次以正式成員的身份參加了該次會議,所以,已經召開了23年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變成了「八國峰會」。不過,由於俄羅斯經濟實力與西方七國相差懸殊(GNP僅佔全球1%,美國佔26%),因而,仍被排除在討論全球經濟及金融匯率等核心問題之外,沒有參加七國財長會議,也無資格簽署內容廣泛的經濟聲明。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政治、經濟、外交、人口老齡化、「克隆」人等問題,並發表了長達18頁的最後公告。

第二十九次會議於2003年6月1—3日在法國埃維昂舉行,主要的議題是全球環保問題、貫徹《京都議定書》的宗旨與精神、集體對抗溫室效應造成的地球氣溫上升的問題。圍繞如何重振全球經濟、增加發展援助以及反恐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問題進行了磋商,並就地區沖突、環境保護、艾滋病防治等一下地區性和全球性問題交換了意見。在這屆會議上,我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也受邀參與了南北非正式會談。

第三十次會議於2004年6月8—10日在美國喬治亞周「海島」舉行,主要的議題除了中東改革、伊拉克重建兩個焦點問題以外,八國領導人還討論了防擴散、反恐、全球經濟和援非等問題,並通過了加強全球防擴散機制、加強國際旅行安全和反恐合作,以及在未來5年內主要為非洲培訓7.5萬名維和人員等行動計劃。值得注意的是,繼上次首腦會議我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參與非正式會談之後,中國中央銀行行長和財政部長周小川與金人慶受到美國財長斯諾的邀請參與G7的財長與央行行長在華盛頓舉行的高峰會。其代表中國正式融入了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之中。
第三十九次會議於2013年5月10-11日在英國舉行,主要議題是討論經濟復甦、金融監管以及貿易促進等領域的多項問題。同時東道國英國的財政大臣奧斯本(George Osborne)指出,各國財長屆時將會重點討論該採取何種措施才能在確保經濟實現有效復甦的同時,繼續落實必要的財政緊縮措施以確保政府財政狀況的合理有序。與此同時,各方還將就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問題展開進一步的探討,並重點審視日本寬松新政的實際效果與影響。[1]

2018年6月9日,聯合公報不簽、進口汽車稅照征!被稱為「史上最分裂」的七國集團(G7)峰會在加拿大魁北克落下帷幕,為了掩飾內部分歧,主辦國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當天宣布,由美國支持的G7峰會聯合公報將解決貿易保護主義問題、削減貿易壁壘。然而特魯多話音剛落,就遭到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反駁:「特魯多說假話,我已經下令讓美國代表不要簽署聯合公報!」

2019年8月24日,在法國比亞里茨舉辦G7峰會,日本、美國、智利等國領導人陸續抵達當地機場,現場安保人員荷槍實彈。

2020年的G7峰會最初定於6月在美國戴維營舉行,但隨後由於疫情影響,特朗普先是提出推遲峰會並改為線上舉辦,隨後於5月份提出改在秋季舉行。 5月3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將七國集團(G7)峰會推遲到至少9月舉行,並希望邀請另外四個國家——俄羅斯、澳大利亞、印度和韓國參加峰會。8月1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再次推遲G7峰會。特朗普告訴記者稱,「我更傾向於把它(G7峰會)推遲到大選之後的某個時候再舉辦。我們本打算在9月召開這次峰會。」此外,特朗普表示,他計劃邀請七國集團以外的國家領導人參加此次峰會。當被問及是否會邀請俄羅斯總統普京時,特朗普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2021年,由英國接手主辦後,峰會預計將於6月11至13日於英格蘭西南部康瓦爾郡(Cornwall)海岸城鎮舉行。[2]

㈨ 澳大利亞為何沒有進入七國集團

經濟規模太小了。而且工業化的程度比不上其他7國。

㈩ G8中為何沒有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是一個後起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全球排名第14,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羊毛修剪工在埋頭剪羊毛織(OECD)國家排名中列第11。澳農牧業發達,自然資源豐富,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和「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之稱,澳大利亞長期靠出口農產品和礦產資源賺取大量收入,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同時也是世界重要的礦產資源生產國和出口國。農牧業、采礦業為澳傳統產業。澳大利亞的高科技產業近幾年有較快發展,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有所提高。自1970年代以來,澳經濟經歷了重大結構性調整,旅遊業和服務業迅速發展,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漸增加,目前已達到70%左右。
近年來澳經濟持續增長,2005年經濟增長率為3.2%,從1997年至今的十年內,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為3.6%。經濟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國民儲蓄率偏低,澳大利亞在1980年代初期受國際外部環境影響,曾經歷經濟衰退,1992年的失業率曾高達12%,經過政府和國民的不懈努力,過去十多年澳大利亞的經濟持續好轉,政府財政扭虧為盈,隨著政府出現財政盈餘,澳大利亞自2001年開始每年逐步降低個人所得稅,到2008年年中,失業率下降到二十年來的最低水平。
澳大利亞主要的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 7730億美元(2007年度)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7,300美元(2007年度)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4.3% (2007年度)
失業率:4.2% (2007年10月)
貨幣匯率:1澳元=0.70美元 (2009年3月)
【工業】澳大利亞的工業以礦業、製造業和建築業為主。2004/2005財年礦業產值340.42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1%。製造業產值883.24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6%。建築業產值537.12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5%。
【農牧業】澳大利亞農牧業很發達,農牧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國。2004/2005年度,農牧業產值達231 .68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8%;農牧業用地4.4億公頃,佔全國土地面積的57%。2004年農牧業就業人數34.6萬人。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油籽、棉花、蔗糖和水果。
【服務業】服務業是澳大力亞經濟最重要和發展最快的部門,2004/2005年度,服務業產值5954.46億澳元,佔澳國內生產總值的65.3%,就業人數699萬人,佔全部就業人數的74%。服務業中產值最高的行業是房地產及商務服務業、金融保險業,分別占服務業總產值的10.3%和8%。1997-1998年度至2002-2003年度的5年間,服務業實際增長22%,其中房地產及商務服務業增速最快,分別比5年前實際增長31%,年均增長率為6%。其次是通訊服務業,實際增長29%,年均增長率為6%。增長最慢的行業是教育,實際增長9%。
【對外貿易】澳大利亞對國際貿易依賴較大。2004/2005財年澳外貿總額3501.5億澳元,約佔GDP的42%,同比增長12.7%。貿易逆差為255億澳元,同比減少14億澳元。其中出口額1623.08億澳元,進口額1878.42億澳元。出口總額中,商品出口約佔76%,服務貿易出口占約24%。澳大利亞與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2004/2005年度,澳主要貿易夥伴依次為日本、中國、美國、韓國、紐西蘭、新加坡、英國、德國、中國台灣地區和泰國。
【自然資源】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石油和天然氣都很豐富,礦產資源至少有70餘種。其中,鉛、鎳、銀、鉭、鈾、鋅的已探明經濟儲量居世界首位。澳是世界上最大的鋁土、氧化鋁、鑽石、鉛、鉭生產國,黃金、鐵礦石、煤、鋰、錳礦石、鎳、銀、鈾、鋅等的產量也居世界前列。同時,澳大利亞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煙煤、鋁土、鉛、鑽石、鋅及精礦出口國,第二大氧化鋁、鐵礦石、鈾礦出口國,第三大鋁和黃金出口國。已探明的有經濟開采價值的礦產蘊藏量:鋁礬土約31億噸,鐵礦砂153億噸,煙煤5110億噸,褐煤4110億噸,鉛1720萬噸,鎳900萬噸,銀40600噸,鉭18000噸,鋅3400萬噸,鈾61萬噸,黃金4404噸。澳原油儲量2400億公升,天然氣儲量13600億立方米,液化石油氣儲量1740億公升。森林覆蓋面積占國土的20%,天然森林面積約1.55億公頃(三分之二為桉樹),用材林面積122萬公頃。澳漁業資源豐富,捕魚區面積比國土面積還多16%,是世界上第三大捕魚區,有3000多種海水和淡水魚以及3000多種甲殼及軟體類水產品,其中已進行商業性捕撈的約600種。澳最主要的水產品有對蝦、龍蝦、鮑魚、金槍魚、扇貝、蚝、牡蠣等。
澳大利亞特有動物——樹熊(考拉)【旅遊業】旅遊業是澳大利亞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2002/2003年度,旅遊業產值達320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4.2%。近10年來,海外遊客來澳人數總體呈上升趨勢,但仍只佔澳旅遊業產值的約四分之一,國內遊客仍是旅遊業的主導。2003年度,澳接待海外遊客474.59萬人次,收入167億澳元,約佔澳出口收入的11%。澳旅遊資源豐富,著名的旅遊城市和景點有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阿德雷德、珀斯、大堡礁、黃金海岸和達爾文等。
【馳名特產】澳大利亞特產包括澳寶(Opal, 澳大利亞特產寶石)、羊皮、牛皮、綿羊油、葡萄酒(紅酒和白酒)、動物玩具、原住民藝術作品、藝術畫作等。澳大利亞的商店一般都接受國際主要的信用卡。

閱讀全文

與七國集團為什麼沒有澳大利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8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3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4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7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4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9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3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