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澳大利亞海洋蝸牛體內僅含少量的發光細胞,但為什麼其整個外殼看起來卻很亮
這種蝸牛發現於日本海岸附近的海底火山,外殼覆蓋一排排細細的毛發,是迄今發現的此類蝸牛種類中唯一的一個。
其訣竅似乎在於軟體動物的外殼能夠散射光線。這使得蝸牛能夠將微弱的光線轉化為更亮的光線,使它看起來對於捕食者而言更加可怕。研究小組在日前的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網路版上報告說,理解蝸牛外殼的內部結構如何產生這種亮度可以啟發未來的照明設計。
B. 蝸牛長什麼樣子
蝸牛有一對長長的觸角,那是他的眼睛,眼睛就長在頂端;還有一雙非常短小的觸角,長在長觸角的下方.兩個觸角都用來探測,就像貓的胡須一樣.蝸牛背著重重的殼,略呈通明,色彩不一。沒有腳,脖子較長,通過腹部肌肉伸縮前行。
C. 蝸牛的外形
蝸牛原產的在非洲,但現已經廣泛分布於亞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濕熱地區,
蝸牛的外形特徵:蝸牛的整個軀體包括貝殼、頭、頸、外殼膜、足、內臟、囊等部分,身背
螺旋形的貝殼,其形狀形形色色,大小不一,有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煙斗形等
等。目前國內養殖的蓋罩大蝸牛、散大蝸牛、亮大蝸牛、褐雲瑪瑙蝸牛、白玉蝸牛都有自自己獨特的外形。
D. 蝸牛的外表及特點
蝸牛的整個軀體包括眼、口、足、殼、觸角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貝殼,其形,顏色大小不一,它們的貝殼有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煙斗形等等。現國內養殖的白玉蝸牛、蓋罩大蝸牛、散大蝸牛、亮大蝸牛、褐雲瑪瑙蝸牛等都有自己獨特的外形。蝸牛的眼睛長在頭部的後一對觸角上。
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門,腹足綱,肺螺亞綱,蝸牛科。殼一般呈低圓錐形,右旋或左旋。頭部顯著,具有觸角2對,大的1對頂端有眼。頭的腹面有口,口內具有齒舌,可用以刮取食物。
蝸牛有甲殼,形狀像小螺,顏色多樣化;頭有四個觸角,走動時頭伸出,受驚時則頭尾一起縮進甲殼中;蝸牛身上有唾涎,能制約蜈蚣、蠍子。六、七月熱時會自懸在葉下,往上升高,直到唾涎完了後自己死亡。
(4)澳大利亞蝸牛長什麼樣擴展閱讀
1、蝸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葯用價值。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屬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富含20多種氨基酸及豐富的蝸牛酶、SOD等,其中蛋白質含量分別比甲魚、豬肉、牛肉和雞蛋高1個、11個、3個和7個百分點,
而脂肪的含量僅為甲魚、豬肉、牛肉和雞蛋的1/18.1/272.1/92和1/70;每克蝸牛肉含硒量有0.45μg,為茶葉的4.5倍。蝸牛是一種食用、葯用和保健價值都很高的陸生類軟體動物,其食用和葯用歷史已經有二千多年。
2、蝸牛是陸生貝殼類軟體動物,從曠古遙遠的年代開始,蝸牛就已經生活在地球上。蝸牛的種類很多,約25000多種,遍步世界各地,僅我國便有數千種。我國有食用價值的約11種,如褐雲瑪瑙蝸牛、高大環口蝸牛、海南堅蝸牛、皺疤堅蝸牛、江西巴蝸牛、馬氏巴蝸牛、白玉蝸牛等。
E. 蝸牛的外表是什麼樣子的
蝸牛屬於軟體動物,腹足綱。
蝸牛有甲殼,形狀像小螺,顏色多樣化;頭有四個觸角,走動時頭伸出,受驚時則頭尾一起縮進甲殼中。蝸牛的整個軀體包括眼、口、足、殼、觸角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貝殼,其形,顏色大小不一,它們的貝殼有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煙斗形等等。
蝸牛有兩對觸角,後一對頂端有眼睛,在腹腔下面有扁平寬大的足。 蝸牛外套腔內壁有豐富的血管,能呼吸空氣,被 稱為「肺」。
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但它們的牙齒並不是「立體牙」。盡管擁有數千顆牙齒,但它們無法咀嚼食物。這是因為它們用齒舌——一個帶狀結構,上面布滿牙齒——碾碎食物,以便消化。
(5)澳大利亞蝸牛長什麼樣擴展閱讀:
蝸牛喜歡在陰暗潮濕、疏鬆多腐殖質的環境中生活,晝伏夜出,最怕陽光直射,對環境反應敏感。蝸牛具有驚人的生存能力,對冷、熱、飢餓、乾旱有很強的忍耐性。
蝸牛喜歡鑽入疏鬆的腐殖土中棲息、產卵、調節體內濕度和吸取部分養料,時間可長達12小時之久。雜食性和偏食性並存。喜潮濕怕水淹。在潮濕的夜間,並投入濕漉的食料,蝸牛的食慾活躍。但水淹可使蝸牛窒息。自食生存性。
網路-蝸牛
F. 蝸牛的形態特徵是什麼
蝸牛屬腹足綱大蝸牛科的軟體動物。其殼呈圓形,右旋或左旋。
頭部顯著,上有2對觸角,後1對觸角的上方有眼。腹面有扁平寬大的足,但肉眼不易察覺。其外套腔頂壁殼中的外膜,有很多很細的血管,稱為「肺」,能呼吸空氣。
無厴,在乾燥或冬眠時能分泌粘液,以堵塞殼口。嗅覺很靈敏。
G. 蝸牛種類有哪些
蝸牛的種類很多,全世界各地有蝸牛四萬種,常見的蝸牛種類有覆蓋大蝸牛、散大蝸牛、亮大蝸牛、棕色雲瑪瑙蝸牛、白玉蝸牛、蓋罩大蝸牛、瑪瑙蝸牛、華蝸牛、夏威夷蝸牛等。蝸牛為無脊椎動物,身上有唾涎,頭的腹面有口,口內具有齒舌,頭部顯著,具有觸角2對,擁有數萬顆牙齒,牙齒的數量很多。
世界各地有蝸牛四萬種,在中國各省區都有蝸牛分布,生活在森林、灌木、果園、菜園、農田、公園、庭園、寺廟、高山、平地、丘陵等地陰暗潮濕地區。主要以植物莖葉、花果及根為食。是農業害蟲之一,也是家畜、家禽某些寄生蟲的中間宿主。
H. 澳洲大蝸牛可以養嗎
不可以養。
這種蝸牛就是褐雲瑪瑙螺,蝸殼一般可以長到7-8厘米長,但最大的可以長到20厘米,這玩意兒現在已經在澳大利亞和美國泛濫,是一種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種。
普通蝸牛在養之前,可以給蝸牛營造一個潮濕、陰涼的環境中,准備一個大小合適的容器,在容器底部鋪上紙巾、沙、土,往裡面定期噴水保持好濕度,紙巾幹了再灑水,臟了就及時更換。將生長的溫度保持在25-30度左右,不能使溫度低於15度。給蝸牛定期飼喂,一天可以喂三次,每次喂一兩片蔬菜葉子。
I. 蝸牛的外形特點簡寫怎麼寫
外形概述
蝸牛的整個軀體包括眼、口、足、殼、觸角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貝殼,其形,顏色大小不一,它們的貝殼有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煙斗形等等。現國內養殖的白玉蝸牛、蓋罩大蝸牛、散大蝸牛、亮大蝸牛、褐雲瑪瑙蝸牛等都有自己獨特的外形。蝸牛的眼睛長在頭部的後一對觸角上。
形態特徵
蝸牛為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門,腹足綱,肺螺亞綱,蝸牛科。殼一般呈低圓錐形,右旋或左旋。頭部顯著,具有觸角2對,大的1對頂端有眼。頭的腹面有口,口內具有齒舌,可用以刮取食物。
蝸牛有甲殼,形狀像小螺,顏色多樣化;頭有四個觸角,走動時頭伸出,受驚時則頭尾一起縮進甲殼中;蝸牛身上有唾涎,能制約蜈蚣、蠍子。六、七月熱時會自懸在葉下,往上升高,直到唾涎完了後自己死亡。
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但它們的牙齒並不是「立體牙」。盡管擁有數萬顆牙齒,但它們無法咀嚼食物。這是因為它們用齒舌——一個帶狀結構,上面布滿牙齒——碾碎食物,以便消化。一生之中,它們的微小牙齒會慢慢磨損鈍化,而後被更鋒利的新牙取代。
蝸牛排泄是在靠近呼吸孔的地方排泄的,叫氣孔。它會把糞便排在自己的身上,通過腹足和粘液最終將糞便留在地上。
蝸牛的外套膜腔會在殼口處形成1個開口,稱為「呼吸孔」,這是氣體進出的地方。仔細觀察,呼吸孔常會一開一關,就像是蝸牛呼吸用的「鼻子」;而當蝸牛縮進殼內時,還是會將呼吸孔的開口留於殼口處以便呼吸。外套膜常在足部或內臟團間,形成1個與外界相通的空腔,稱為「外套膜腔」。
蝸牛的呼吸器官就藏於外套膜腔內,有時透過蝸牛的殼,隱約可以見到殼底下密布的肺血管網,大多位於前側,靠近頭部的方向,這正是外套膜腔的位置。
(9)澳大利亞蝸牛長什麼樣擴展閱讀:
1、進食
一般蝸牛以植物葉和嫩芽為食,因此是一種農業害蟲。但也有肉食性蝸牛(例如扭蝸牛),會獵食其他種類蝸牛或蚯蚓等動物。蝸牛的嘴裡有一條矩形的齒舌,上面長著細小而整齊的角質舌齒。這些舌齒最多有135排,大概每一排都有105顆,總數達到了一萬顆以上。
2、交配
每年5月-11月是蝸牛的繁殖期,蝸牛交配後,精子並不會馬上被用來與卵受精,而是等蝸牛找到合適的環境、地點時才會考慮使用。有時蝸牛會將異體的精莢儲存起來,保留在體內數日或數個月,以備不時之需。或是將異體的精莢分成多次使用。
有肺類蝸牛是雌雄同體的,有的種類可以獨立生殖,但大部分種類需要兩個體交配,互相交換精子。前鰓類蝸牛是雌雄異體的,只有母蝸才可以產卵。普通蝸牛將卵產在潮濕的泥土中,一般兩到四周後小蝸牛就會破土而出;但少數蝸牛,例如堀川氏煙管蝸牛是卵胎生的。一次可產100個卵。
蝸牛的交配季節主要在潮濕溫和的天氣,例如春天。當蝸牛交配的時候,兩只蝸牛的腹足會黏附在一起,並且會持續接近二十四小時,維持身體不動。這時候,是蝸牛最危險的時間。
3、天敵
蝸牛的天敵很多,鷗、鴨、鳥、蟾蜍、龜、蛇、刺蝟、老鼠、螢火蟲幼蟲,甚至是人類,都會以蝸牛作為食物
J. 蝸牛的顏色,習性等
蝸牛的身體軟體部分是淡黃色的,樹棲種類的色澤鮮艷,一般有條紋。蝸牛外殼上的顏色種類較多,有黃色、橙色、紅色、褐色、綠色、灰色、黑色以及白色。
蝸牛喜歡在陰暗潮濕、疏鬆多腐殖質的環境中生活,晝伏夜出,最怕陽光直射。日常活動要大量分沁含水量較多的黏液用來蠕動身體和使身體保持濕潤,在天氣乾旱時會躲到比較陰涼的牆根、樹根或草叢下,把肉身縮入螺殼里休眠,並在螺殼開口處用黏液封住。
(10)澳大利亞蝸牛長什麼樣擴展閱讀
蝸牛的養殖注意事項:
1、蝸牛屬晝棲夜出動物,投餵食物最好在傍晚,尤其在夏季,一些蔬菜、野菜、瓜果皮和植物葉等水分容易蒸發;飼料存放時間過長易引起腐爛變質,傍晚投喂可縮短存放時間,保證飼料新鮮。
2、養殖蝸牛的溫度應控制在25℃-30℃,最適生長溫度為25℃左右。在入冬和初春季節,要防止突然降溫,以免造成蝸牛死亡,切忌不要將水直接噴在蝸牛身體上,更不可用冷水浸泡。
3、菜葉、瓜果等青飼料投喂前應清洗干凈,沾污或殘留農葯的青飼料,必須浸泡、洗凈後投喂,以防蝸牛中毒死亡或使其體內殘留農葯而影響食用價值。
4、開放式室外養殖,要注意蝸牛的逃逸和天敵侵害。如果採用電欄防逃,則要經常檢查通電情況,檢修防逃設施。養殖前,應對場地和養殖用具進行清潔、消毒,殺滅各種蟎類、寄生蟲卵和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