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火山叫什麼

澳大利亞火山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11 08:36:51

⑴ 世界上十大著名的火山是同一時刻火山爆發是位於哪個國家

世界十大著名火山:
1. 梅扎馬火山(Mt. Mazama) 美國俄勒岡州
2. 埃特納火山(Mt. Etna) 義大利西西里島 古希臘
3. 維蘇威火山(Mt. Vesuvius) 義大利龐培 公元79年
4. 坦博拉火山(Mt. Tambora) 印度尼西亞 1815年
5. 喀拉喀托火山(Mt. Krakatoa) 印度尼西亞 1883年
6. 培雷火山(Mt. Pelee) 馬提尼島 1902年
7. 帕里庫廷火山(Mt. Paricutin) 墨西哥 1943年
8. 聖海倫斯火山(Mt. St Helens) 美國華盛頓 1980年
9. 魯伊斯火山(MT. Nevado El Ruiz) 哥倫比亞 1985年
10. 皮納圖博火山(Mt. Pinatubo) 菲律賓 1991年

世界上著名的10次火山爆發

1.梅扎馬火口湖,美國俄勒岡州

約6000年前,梅扎馬火山發生了一次特大噴發。3600米高的梅扎馬山在噴發後,竟變成了一個深570米的火口湖。此後在漫長的年代裡,由於火山活動的作用,湖心又漸漸升起了「神奇島」,至今仍在不斷長高。此處湖水碧藍,景色宜人,1902年被辟為國家公園。

2.埃特納火山,西西里島

埃特納火山是歐洲最活躍的火山,不過它並非因此而出名。在希臘神話和古希臘著名詩人海希奧德、品達、埃斯庫羅斯等人的作品中,它的大名屢屢出現。希臘—羅馬神話說,巨人族與奧林匹斯山眾神戰斗失敗後,就被壓在埃特納山下。由於巨人們一次又一次為沖破牢籠重獲自由而努力不息,埃特納山附近頻頻發生地震。最近一次火山爆發是1991年12月在埃特納火山公園的博瓦山谷地段發生的。

3.維蘇威火山,義大利

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的爆發把著名的龐貝城和赫庫蘭尼姆掩埋地下,使它們歷經千餘載才得以重現人世。這次爆發之所以「名垂青史」,還因為它給人類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科學資料。在小蒲林尼給塔西佗(古羅馬元老院議員,歷史學家)的兩封信中詳細描述了這次事件。為了紀念在這場災難中罹難的老蒲林尼(羅馬學者),人們將這種類型的火山爆發命名為「蒲林尼型」。此後維蘇威火山又爆發過數次,目前它仍然很活躍。1631年的噴發也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

4.坦博拉火山,印度尼西亞

1815年4月10~11日的坦博拉火山爆發是過去兩個世紀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火山噴發,同時它也是有史以來造成傷亡最多的一次。據估計,它直接造成了9.2萬人喪生,還有8萬人死於由此引發的飢荒。這次火山爆發使北半球大部分地區受到嚴重影響,滿天濃雲密布,粉塵彌漫,並導致1816年農業大幅度減產。它還致使1816年的氣溫異乎尋常的低,因而有時候人們在談及這一年時,稱其為「沒有夏天的一年」。

5.喀拉喀托火山,印度尼西亞

1883年8月27日,喀拉喀托火山爆發。其能量之大,遠在3.2千米外的澳大利亞也為之震憾。此次火山爆發引起的一連串海嘯,波及夏威夷群島和南美海岸。有3.6萬多人因此喪生。它噴出的火山灰使周圍地區陷入黑暗長達兩天之久。整個一年,世界各地多次出現極其壯觀的日落。這次噴發造成山體塌陷,使喀拉喀托島只剩下一點點殘跡浮在海平面上。到1928年,一座新的小島被不斷上升的火山錐託了出來。

6.培雷火山,馬提尼島

1902年5月8日的爆發使2.9萬人喪生,並摧毀了6.4千米外的港口城市聖皮埃爾。幾乎所有人都死於火成碎屑物流——一種致命的、移動迅速的雲狀物,由熱氣和濃厚的液化火山微粒組成。該城只有兩名居民大難不死。在1902年,火山學最多還只能算是一門簡單的科學,人們不清楚火成碎屑物流是怎麼回事。這次災難後命名了一種「新」的噴發類型——培雷式火山噴發。

7.帕里庫廷火山,墨西哥

1943年2月,在墨西哥帕里庫廷市近郊的一塊玉米地里突然冒出了一大堆火山灰。從此,地球上又長出了一座高山,一年就長了360米。在接下來的9年裡持續不斷的火山噴發終於摧毀了帕里庫廷市,不過現代人有幸看到了這千載難逢的奇觀——火山的誕生過程,只有3人死於這次突如其來的噴發。

8.聖海倫斯火山,美國華盛頓州

1980年3月18日,聖海倫斯火山爆發。這次爆發前,人們就已經對聖海倫斯山進行了密切的關注與研究,並做出了預報。聖海倫斯火山自1857年開始處於休眠狀態。1980年3月由於一連串的地震,聖海倫斯火山開始噴發蒸汽。1978年美國地質測量局就預言聖海倫斯將開始斷斷續續地出現猛烈的火山活動,「不出100年,甚至很可能在20世紀結束前,聖海倫斯將蘇醒過來。」幸運的是,由於周密的考察研究和及時的預報,聖海倫斯火山噴發沒有造成大的人員傷亡,只有60人死於這次噴發。

9.魯伊斯火山,哥倫比亞

雖然1985年11月13日的魯伊斯火山爆發相對來說其勢較小,但是由於冰雪融化而造成的海底泥滑動卻導致2.3萬人死亡,並毀滅了阿爾梅羅城。大多數居民在此前移到了地勢較高的地方,因而得以倖免於難。這次噴發讓人們注意到越來越多的世人居住在危險的火山地帶內。在1845年魯伊斯火山也曾發生過一次比較大的噴發,那場災難也僅死了700人。

10.皮納圖博火山,菲律賓

1991年6月發生的皮納圖博火山爆發造成約800人死亡,還有約10萬人無家可歸。此次噴發規模比聖海倫斯火山噴發規模大10倍,也是20世紀最大的火山噴發之一。它噴出的煙塵和火山灰雲高達30.4千米。超過7萬人安全撤離。此次災難備受全世界媒體關注,使默默無聞的皮納圖博舉世揚名。

望採納

⑵ 澳大利亞西澳奎那那山火肆虐,澳大利亞多山火的原因是什麼

澳大利亞西澳奎那那山火肆虐,澳大利亞多山火的原因有氣候原因,還有山火問題未被重視,執行力不夠的原因。

山火肆虐,預防山火,人人有責。我們要做好防患於未然,做好山火預防工作,政府應設立相關防火組織機構,還要加大宣傳教育,通過各種宣傳活動加強人民的防火意識。還要加強林火預報制度,發生山火及時發生預警,在有效時間內熄滅山火,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⑶ 澳大利亞海底發生「火山群體」,有什麼影響

在地球上,火山存在的角落可以說非常的多,陸地和海洋都是共存的區域,然而人類對於火山的研究還是比較淺薄的,因為至少不是對於所有的火山都是那麼明了。火山爆發會給人類帶來威脅,但是一部分的火山爆發之後就變成了死火山,這一類的火山在海洋之中也存在。近日,澳大利亞科學家就在沿海海底發現了古老的“火山群體”。


所以說火山的噴發威脅仍然是科學界中最難的問題之一,當然我們也希望科學界早點實現這些方法,能夠解除人類面臨火山的危機。地球的自然災難在近幾年越來越兇猛,所以我們都是有目共睹的,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才是我們科學最應該做的事情,還是那句話,地球是我們人類自己的,我們是相互依存的,要是沒有好好繼續維持保護下去,地球可能會變得越來越糟,人類也會隨之受到傷害。謝謝大家閱讀!

⑷ 火山資料

火山 volcano
火山概況
地殼之下100至150千米處,有一個「液態區」,區內存在著高溫、高壓下含氣體揮發份的熔融狀硅酸鹽物質,即岩漿。它一旦從地殼薄弱的地段沖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在地球上已知的「死火山」約有2000座;已發現的「活火山」共有51638座,其中陸地上有516154座,海底火山有5464座。 火山在地球上分布是不均勻的,它們都出現在地殼中的斷裂帶。就世界范圍而言,火山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一帶和印度尼西亞向北經緬甸、喜馬拉雅山脈、中亞細亞到地中海一帶,現今地球上的活火山百分之九十九分布都在這兩個帶上。
火山出現的歷史很悠久。有些火山在人類有史以前就噴發過,但現在已不再活動,這樣的火山稱之為「死火山」;不過也有的「死火山」隨著地殼的變動會突然噴發,人們稱之為「休眠火山」;人類有史以來,時有噴發的火山,稱為「活火山」。
火山活動能噴出多種物質,在噴出的固體物質中,一般有被爆破碎了的岩塊、碎屑和火山灰等;在噴出的液體物質中,一般有熔岩流、水、各種水溶液以及水、碎屑物和火山灰混合的泥流等;在噴出的氣體物質中,一般有水蒸汽和碳、氫、氮、氟、硫等的氧化物。除此之外,在火山活動中,還常噴射出可見或不可見的光、電、磁、聲和放射性物質等,這些物質有時能致人於死地,或使電、儀表等失靈,使飛機、輪船等失事。
火山噴發的強弱與熔岩性質有關,噴發時間也有長有短,短的幾小時,長的可達上千年。按火山活動情況可將火山分為三類: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其中休眠火山指有人類歷史的記載中曾有過噴發,但後來一直未見其活動,世界上大約有500座活火山。
火山噴發可在短期內給人類和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它是一種災難性的自然現象。然而火山噴發後,它能提供豐富的土地、熱能和許多種礦產資源,還能提供旅遊資源。
許多書籍中都對火山噴發的情形做了詳細的描述。例如在《黑龍江外傳》中記述了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群中兩座火山噴發的情況。「墨爾根(今嫩江)東南,一日地中出火,石塊飛騰,聲振四野,越數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
火山類型
(一)根據火山活動情況的分類
1、活火山(active volcano)
指現代尚在活動或周期性發生噴發活動的火山。這類火山正處於活動的旺盛時期。如爪吐島上的梅拉皮火山,本世紀以來,平均間隔兩二年就要持續噴發一個時期、我國近期火山活動以台灣島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最為有名。大陸上,僅6年在新疆昆侖山西段於田的卡爾達西火山群有過火山噴發記錄。火山噴發形成了一個平頂火山錐,錐頂海拔1000041米,錐高257461米,錐體底直徑656655米,錐頂直徑254688524米,火山口深9659885米。
2、死火山(extinct volcano)
指史前曾發生過噴發,但有史以來一直未活動過的火山。此類火山已喪失了活動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著完整的火山形態,有的則已遭受風化侵蝕,只剩下殘缺不全的火山遺跡、我國山西大同火山群在方圓約123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分布著99個孤立的火山錐,其中狼窩山火山錐高將近19000米。
3、休眠火山(dormant volcano)
指有史以來曾經噴發過.但長期以來處於相對靜止狀態的火山。此類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雄形態,仍具有火山活動能力,或尚不能斷定其已喪失火山活動能力。如我國白頭山天池,曾於1327年和1658年兩度噴發,在此之前還有多次活 動。目前雖然沒有噴發活動,但從山坡上一些深不可測的噴氣孔中不斷噴出高溫氣體,可見該火山目前正處於休眠狀態。
應該說明的是,這三種類型的火山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復甦,死火山也可以「復活」相互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過去一直認為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是一個死火山,在火山腳下,人們建築起許多的城鎮,在火山坡上開辟了葡萄園,但在公元26年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高溫的火山噴發物襲佔了毫無防備的龐貝和赫拉古農姆兩座古城,兩座城市及居民全部毀滅和喪生。
(二)根據火山噴發狀況劃分的噴發類型
火山作用受到岩漿性質、地下岩漿庫內壓力、火山通道形狀、火山噴發環境(陸上或水下)等諸因素的影響,使得火山噴發具有下列類型。
1、裂隙式噴發
岩漿沿著地殼上巨大裂縫溢出地表,稱為裂隙式噴發。這類噴發沒有強烈的爆炸現象,噴出物多為基性熔漿,冷凝後往往形成覆蓋面積廣的熔岩台地。如分布於我國西南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區的二迭紀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張家口以北的第三紀漢諾壩玄武岩都屬裂隙式噴發。現代裂隙式噴發主要分布於大洋底的洋中脊處,在大陸上只有冰島可見到此類火山噴發活動,故又稱為冰島型火山。
2、中心式噴發
地下岩漿通過管狀火山通道噴出地表,稱為中心式噴發。這是現代火山活動的主要形式,又可細分為三種:
寧靜式:火山噴發時.只有大量熾熱的熔岩從火山口寧靜溢出,順著山坡緩緩流動,好像煮沸了的米湯從飯鍋里沸瀉出來一樣。溢出的以基性熔漿為主,熔漿溫度較高,粘度小,易流動。含氣體較少,無爆炸現象、夏威夷諸火山為其代表,又稱為夏威夷型。
爆烈式;火山爆發時,產生猛烈的爆炸,同時噴出大量的氣體和火山碎屑物質,噴出的熔漿以中酸性熔漿為主。1568年6月25日,西印度群島的培雷火山爆發就屬此類,也稱培雷型。
中間式: 屬於寧靜式和爆烈式噴發之間的過渡型.此種類型以中基性熔岩噴發為主。若有爆炸時,爆炸力也不大。可以連續幾個月,甚至幾年,長期平穩地噴發,並以伴有歇間性的爆發為特徵。以靠近義大利西海岸利帕里群島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為代表.該火山大約每隔2-3分鍾噴發一次,夜間在669公里以外仍可見火山噴發的光焰。故此又稱斯特朗博利式。
3、熔透式噴發
岩漿熔透地殼大面積地溢出地表,稱為熔透式噴發。這是一種古老的火山活動方式,現代已不存任。一些學者認為,在太古代時,地殼較薄,地下岩漿熱力較大,常造成熔透式岩漿噴出活動。
火山的影響
最具威力、最壯觀的火山爆發常常發生在俯沖帶。這里的火山可能在沉寂達數百年之後再度爆發,而一旦爆發,威力就特別猛烈。這樣的火山爆發常常會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
1、影響全球氣候
火山爆發時噴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氣體,對氣候造成極大的影響。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昏暗的白晝和狂風暴雨,甚至泥漿雨都會困擾當地居民長達數月之久。火山灰和火山氣體被噴到高空中去,它們就會隨風散布到很遠的地方。這些火山物質會遮住陽光,導致氣溫下降。此外,它們還會濾掉某些波長的光線,使得太陽和月亮看起來就像蒙上一層光暈,或是泛著奇異的色彩,尤其在日出和日落時能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觀。
2、破壞環境
火山爆發噴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結合形成泥石流能沖毀道路、橋梁,淹沒附近的鄉村和城市,使得無數人無家可歸。 泥土、岩石碎屑形成的泥漿可象洪水一般淹沒了整座城市。
岩石雖被火山灰雲遮住了,但火山剛爆發時仍可看到被噴到半空中的巨大岩石。
3、重現生機
火山爆發對自然景觀的影響十分深遠。土地是世界最寶貴的資源,因為它能孕育出各種植物來供養萬物。如果火山爆發能給農田蓋上不到20厘米厚的火山灰,對農民來說可真是喜從天降,因為這些火山灰富含養分能使土地更肥沃。
熔岩崩解後,雜草苔類開始冒出來。
繩狀熔岩流過的山坡長出蕨類植物。
火山灰讓周圍的土地肥沃,當地的葡萄年年豐收。
火山爆發呈現了大自然瘋狂的一面。一座爆發中的火山,可能會流出灼熱的紅色熔岩流,或是噴出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氣體。這樣的自然浩劫可能造成成千上萬人傷亡的慘劇,不過大多數火山爆發對生命和財產只造成輕微的傷害。 火山爆發是世界各地都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只是有些地區發生得比較頻繁而已。
板塊構造
板塊構造理論建立以來,很多學者根據板塊理論建立了全球火山模式,認為大多數火山都分布在板塊邊界上,少數火山分布在板內,前者構成了四大火山帶,即環太平洋火山帶、大洋中脊火山帶、東非裂谷火山帶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板塊學說在火山研究中的意義在於它能把很多看來是彼此孤立的現象 聯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但以這個學說建立的火山活動模式也並不是十分完美的,如環大西洋為什麼就沒有火山帶;板內火山不在板塊邊界上,用地幔柱解釋它的成因似乎依據也不夠充分。新近又有學者(李鴻業,1993)提出兩極擠壓說,揭開了地球發展的奧秘,他認為在兩極擠壓力作用下,地球赤道軸擴張形成經向張裂和緯向擠壓,全球火山主要分布在經向和緯向構造帶內。下圖為全球火山和強震分布圖,圖中紅色為全新世火山,數據取自 Smithsonian 研究所,白色為7級以上強震,根據中國地震台網目錄繪制。
一、環太平洋火山帶
環太平洋火山帶,南起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脈,轉向西北的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向西南延續的是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以及印度尼西亞群島,全長4萬余公里,呈一向南開口的環形構造系。環太平洋火山帶也稱環太平洋火環,有活火山512座,其中南美洲笠迪勒拉山系安第斯山南段的30餘座活火山,北段有16座活火山,中段尤耶亞科火山海拔6723m,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再向北為加勒比海地區,沿太平洋沿岸分布著著名的火山有奇里基火山、伊拉蘇火山、聖阿納火山和塔胡木耳科火山。北美洲有活火山90餘座,著名的有聖海倫斯火山、拉森火山、雷尼爾火山、沙斯塔火山、胡德火山和散福德火山。在阿留申群島上最著名的是卡特邁火山和伊利亞姆納火山。在堪察加半島上有經常活動的克留契夫火山,向擊千島群島和日本列島山島弧,著名火山分布在日本列島,如淺間山、岩手山、十勝岳、阿蘇山和三原山都是多次噴發的活火山。琉球群島至台灣島有眾多的火山島嶼,如赤尾嶼、釣魚島、彭佳嶼、澎湖島、七星岩、蘭嶼和火燒島等,都是新代以來形成的火山島。火山活動最活躍的可算菲律賓至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火山,如喀拉喀托火山、皮納圖博火山、塔勻火山、坦博拉火山和小安的列斯群島的培雷火山等,近代曾發生過多次噴發。
環太平洋帶,火山活動頻繁,據歷史資料記載全球現代噴發的火山這里佔80%,主要發生在北美、堪察加半島、日本、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被稱為「火山之國」,南部包括蘇門答臘。爪哇諸島構成的弧-海溝系,火山近400座,其中129座是活火山,這里僅1966-1970年5年間,就有22座火山噴發,此外海底火山噴發也經常發生,致使一些新的火山島嶼出露海面。
環太平洋火山帶的火山岩主要是中性岩漿噴發的產物,形成了鈣鹼性系列的岩石,最常見的火山岩類型是安山岩,距海溝軸150-300公里的陸地內,安山岩平行於海溝呈弧形分布,即成所謂的「安山岩線」。另一特點是,自海溝向陸地方向岩石有明顯的水平分帶性,一般隨與海溝距離的增大,依次分布為拉斑系列岩石、鈣鹼性系列岩石和鹼性系列的岩石。這里的火山多為中心式噴發,火山爆發強度較大,如果發生在人口稠密區,則往往造成嚴重的火山災害。
二、大洋中脊火山帶
大洋中脊也稱大洋裂谷,它在全球呈「W」形展布,從北極盆穿過冰島,到南大西洋,這一段是等分了大西洋殼,並和兩岸海岸線平行。向南繞非洲的南端轉向NE與印度洋中脊相接。印度洋中脊向北延伸到非洲大陸北端與東非裂谷相接。向南繞澳大利亞東去,與太平洋中脊南端相邊,太平洋中脊偏向太平洋東部,向北延促又進入北極區海域,整個大洋中脊構成了「W」形圖案,成為全球性的大洋裂谷,總長8萬余公里。大洋裂谷中部多為隆起的海嶺,比兩側海原高出2-3公里,故稱其為大洋中脊,在海嶺中央又多有寬20-30公里,深1-2公里的地塹,所以又稱其為大洋裂谷。大洋內的火山就集中分布在大洋裂谷帶上,人們稱其為大洋中脊火山帶。根據洋底岩石年齡測定,說明大洋裂谷形成較早,但張裂擴大和激烈活動是在中生代到新生代,尤其第四紀以來更為活躍,突出表現在火山活動上。
大洋中脊火山帶火山的分布也是不均勻的,多集中於大西洋裂谷,北起格陵蘭島,經冰島、亞速爾群島至維德角群島,該段長達萬余公里,海嶺由玄武岩組成,是沿大洋裂谷火山噴發的產物。由於火山多為海底噴發,不易被人們發現,據有關資料記載,大西洋中脊僅有60餘座活火山。冰島位於大西洋中脊,冰島上的火山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到,島上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30餘座,人們稱其為火山島。據地質學家S、Thorarinsson(1960)統計,在近1000a內,大約發生了200多次火山噴發,平均5a噴發一次。著名的活火山有海克拉火山,從1104年以來有過20多次大的噴發。拉基火山於1783年的一次噴發為人們所目睹,從25公里長的裂縫里溢出的熔岩達12公里以上,熔岩流覆蓋面積約565平方公里,熔岩流長達70多公里,造成了重大災害。1963年在冰島南部海域火山噴發,這次噴發一直延續到1967年,產生了一個新的島嶼-蘇特塞火山島,高出海面約150m,面積2.8平方公里。6a之後,在該島東北32公里處的維斯特曼群島的海邁島火山又有一次較大的噴發。這些火山的噴發,反映了在大西洋裂谷火山噴發的特點。
在太平洋中脊,於南緯6°-14°的太平洋東隆的軸部,新生代以來的裂隙噴發,形成了寬40-60公里,長800公里的玄武岩台地,發現的活火山僅有14座,其活動強度與頻度都不如大西洋裂谷火山帶。
印度洋,據查有三列走向近SN的海底山脈,即海嶺,僅有部分火山出露海面而成火山島嶼,如塞席爾群島和馬爾克林群島,它們都是現代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
在大洋中脊以外,僅有一些零散火山分布,它們是以火山島嶼的形式出現,如太平洋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島嶼有夏威夷群島,即通常所說的夏威夷一中途島的火山鏈,有關島、塞班島、提尼安島、帛琉群島、俾斯麥群島、索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及薩摩亞群島等。在大西洋,如聖赫勒拿島、阿森松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也都是一些火山島,南極洲的羅斯海中的埃里伯斯火山也屬該種類型。這些火山島嶼都由玄武岩構成,與大洋裂谷帶內的火山岩基本相同。
三、東非裂谷火山帶
東非裂谷是大陸最大裂谷帶,分為兩支:裂谷帶東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經馬拉維肖,向北縱貫東非高原中部和衣索比亞中部,至紅海北端,長約5800公里,再往北與西亞的約旦河谷相接;西支南起馬拉維湖西北端,經坦喀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阿爾伯特湖,至阿伯特尼羅河谷,長約1700公里。裂谷帶一般深達1000-2000m,寬30-300公里,形成一系列狹長而深陷的谷地和湖泊,如衣索比亞高原東側大裂谷帶中的阿薩爾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0m,是非洲陸地上的最低點。
自中生代裂谷形成以來,火山活動頻繁,尤其晚新生代以來更為盛行,據統計,非洲有活火山30餘座,多分布在裂谷的斷裂附近,有的也分布在裂谷邊緣百公里以外,如肯亞山、乞力馬扎羅山和埃爾貢山,它們的噴發同裂谷活動也密切相關。東非裂谷火山帶火山噴發類型有兩種,一種是裂隙式噴發,主要發生在衣索比亞裂谷系兩側,形成了玄武岩熔岩高原(台地),占衣索比亞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二,熔岩厚達4000m,它是30-50萬a以來上百次玄武岩漿沿裂隙溢流形成的。在肯亞西北部,也形成了厚達1000m 的熔岩台地,其形成時間晚於衣索比亞的熔岩台地,大約形成於14-23萬a間,在更晚些時候形成的是響岩,在11-13萬a間形成了長達300公里的響岩熔岩台地。第二種是中心式噴發,多分布在裂谷帶的邊緣,主要的活火山有扎伊爾的尼拉貢戈山、尼亞馬拉基拉山、肯亞的特列基火山、莫三比克的蘭埃山和衣索比亞的埃特爾火山等。有的火山噴發只生成了爆裂火口,或成火口窪地,或是火口湖,如恩戈羅恩戈羅(坦桑)火口窪地直徑達19公里,面積304平方公里。
現代火山活動中心集中在三個地區,一是烏干達-盧安達-扎伊爾邊界的西裂谷系,自1912-1977年就有過13次火山噴發,尼拉貢戈火山至今仍在活動;二是衣索比亞阿費爾(阿曼)坳陷的埃爾塔火山和阿夫代拉火山,自1960-1977年曾發生過多次噴發;三是坦尚尼亞納特龍(坦桑)湖南部的格高雷(Grgory)裂谷上的倫蓋(坦桑)火山,自1954到1966年曾有過多次噴發,噴出岩為碳酸鹽岩類,有較高含量的碳酸鈉,為世界所罕見。位於肯尼圖爾卡納湖南端的特雷基火山在80-90年代間也曾多次噴發。現代火山活動區,溫泉廣泛發育,火山噴氣活動明顯,多為水蒸氣和含硫氣體,這是火山現今的活動跡象。
四、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
該火山帶分布於橫貫歐亞的緯向構造帶內,西起比利牛斯島,經阿爾卑斯山脈至喜馬拉雅山,全長10餘萬公里。這一緯向構造帶是南北擠壓形成的緯向褶皺隆起帶,主要形成於新生代第四紀。在該帶火山分布不均勻,緯向構造帶的西段,由於南北擠壓力的作用,在形成緯向構造隆起帶的同時,形成了經向張裂和裂谷帶,如其南側的縱貫南北的東非裂谷系,順兩構造帶過渡段,因斷陷而形成了內陸海-地中海、紅海和亞丁灣等,這里的火山活動也別具特色,出現了眾多世界著名的火山,如義大利的威蘇維火山。埃特納火山、烏爾卡諾火山和斯特朗博利火山等等,愛琴海內的一些島嶼也是火山島,活動性強,據義大利歷史記載的火山噴發就有130多次,爆發強度大,特徵典型,世界火山噴發類型就是以上述火山來命名的,岩性屬於鈣鹼性系列,以安山岩和玄武岩為主。中段火山活動表現微弱,在東段喜馬拉雅山北麓火山活動又加強,在隆起和地塊的邊緣分布著若干火山群,如麻克哈錯火山群、卡爾達西火山群、涌波錯火山群、烏蘭拉湖火山群、可可西里火山群和騰沖火山群等等,共有火山100多座,其中中國的卡爾達西火山和可可西里火山在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曾有過噴發,岩性為安山岩和鹼性玄武岩類。
太陽系中其他星球的火山
月球沒有火山活動,但仍具有許多曾有火山活動的特徵,諸如月海、月谷及拱丘等。金星的表面有90%是玄武岩,地表地形有80%為火山地形,表示在金星表面形成的過程中,火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金星可能在5億年前有過全星球的表面再造運動,科學家發現的證據包括表面隕石坑的密度等。熔岩流在金星可說是非常普遍,而且各種不在地球上出現的火山作用也在金星上出現。金星大氣層組成的變化及閃電的發生,被認為是因進行中的火山噴發而造成。但目前沒有任何的確切證據能說明金星的火山是否仍然活躍。觀測發現,火星上有一些死火山,包括四座巨大的盾狀火山,比地球上任何一座山都來的巨大。這些山包括了∶阿爾西亞山(Arsia Mons)、阿斯克拉厄斯山(Ascraeus Mons)、海卡特斯山(Hecates Tholus)、奧林帕斯火山(Olympus Mons)及帕蒙尼斯山(Pavonis Mons)。美國太空總署、歐洲太空總署及義大利太空總署(Italian Space Agency)合作發射了火星探測太空船,『火星快遞(Mars Express)』號。這個計劃的主要目標是要尋找地下水源和合適登陸的地點,並研究火星的大氣層、行星結構和地質構造。這個計劃發現了一些證據,顯示奧林帕斯火山可能尚未完全熄滅。這可能推翻「這些火山早在數百萬年前就已成為死火山」的說法。 木星的衛星埃歐是太陽系中火山活動最劇烈的星體,原因是來自它與木星、木衛二及木衛三的潮汐力作用,這個力量使木衛一扭動、彎曲,幅度約100公尺,並在這個過程中產生能量。埃歐的火山會噴出硫磺、二氧化硫及矽酸鹽岩石,使得整個衛星的地貌完全改變。埃歐的表面有大量的破火山口、硫湖、連綿不絕的火山山脈。埃歐的火山所噴出的岩漿是目前已知最熱的,溫度約為1800 K (1500°C)。木衛一火山的噴發物可以射至極高處,離表面可達300公里以上,在噴發出的一刻,其速度可達每秒一公里。在2001年2月,太陽系中有史以來最大的火山活動在埃歐發生。來自聖路易大學及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木衛一上的火山噴發進行電腦模擬實驗。實驗結果顯示,木衛一的火山所噴出的熔岩能將其表面的鈉、鉀、矽及鐵等物質及化合物熔化、蒸發到大氣中。這些氣態物質與火山噴出的氣體(含亞硫化物及氯化物)發生反應,形成了木衛一大氣獨特的組成成份∶鈉的氯化物、鉀的氯化物及鎂和鐵的二氯化物。 木星的另一顆衛星,歐羅巴(木星的四顆伽利略衛星中最小者),也被認為擁有活躍的火山系統。但是它的火山「熔岩」組成完全是水,並且在歐羅巴寒冷的表面結冰。這使它的火山噴發時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凍結的噴泉。這種型態的火山現在被稱做冰火山(cryovolcanism),是類木行星的衛星上最常見的火山噴發形式。冰火山的噴出物可能由水、冰、液態氮及液態甲烷組成。 1998年,航海家二號太空船發現了海王星其中一個衛星,崔頓上的上的冰火山。在2005年,卡西尼-惠更斯號的探測器拍攝到了土星的其中一顆衛星,土衛二上的水蒸氣噴發。卡西尼-惠更斯號也發現了土衛六上一座冰火山噴出液態甲烷的證據。這被認為是造成土衛六大氣層中高甲烷含量的原因。科學家推論,柯伊伯帶天體中的小行星50000(Quaoar 50000)可能也有冰火山活動的存在。
火山碎屑
火山碎屑是火山噴出的岩漿冷凝碎屑以及火山通道內和四壁岩石碎屑。火山碎屑按大小分為大於雞蛋的火山塊,小於雞蛋的火山礫,小於黃豆的火山砂和顆粒極細小的火山灰;按形狀分為:紡錘形、條帶形或扭動形狀的火山彈,扁平的熔岩餅,絲狀的火山毛;按內部結構分為:內部多孔、顏色較淺的浮石,泡沫,內部多孔、顏色黑、褐的火山碴。被噴射到空中的火山碎屑,粗重的落在火山口附近,輕而小的或被風吹到幾百千米以外沉降,或上升到平流層隨大氣環流。火山噴發時灼熱的火山灰流與水(火山區暴雨、附近的河流湖泊等)混合則形成密度較大的火山泥流。火山灰流和泥流都帶有災害性。
火山錐的類型
火山錐的基本類型有3種。全部或基本上是多層基性熔岩構成的是熔岩錐,它形狀扁平、坡度緩(2°~10°),頂部有碗狀火山口。其中規模巨大的叫盾形火山。全部由火山碎屑組成的是碎屑錐。其平面近似圓形,坡度約30°,頂部有一個漏斗狀火山口。由熔岩和碎屑互層構成的叫復合錐,也叫層狀火山錐。其坡度大多超過30°,形狀比較對稱,上部多熔岩,下部和邊緣主要是火山碎屑。火山口呈碗狀或漏斗狀。有些火山錐坡上還有小型火山錐,其通道與主火山錐的通道相連,無獨立的岩漿源。這種小型火山錐稱寄生錐。
火山噴發類型
火山噴發按岩漿的通道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裂隙式噴發,又稱冰島型火山噴發。噴發時岩漿沿地殼中的斷裂帶溢出地表。噴發溫和寧靜。噴出的岩漿為粘性小的基性玄武岩漿,碎屑和氣體較少。基性熔岩溢出後形成廣而薄的熔岩被或玄武岩高原。熔岩錐沿斷裂帶呈線狀排列。另一類是中心式噴發。噴發時岩漿沿火山喉管噴出地面。
根據噴出物的性質和噴發的強烈程度又分為多種:①夏威夷型噴發。沒有強烈爆發,岩漿為基性熔岩,氣體和火山灰很少。火山錐為盾形,頂部碗狀火山口中有灼熱熔岩湖和熔岩噴泉。②斯特朗博型噴發。具有中等程度爆炸,岩漿為中-基性熔岩 ,噴出物主要是火山彈、火山碴和老岩石碎屑,氣體較多,火山錐為碎屑錐或層狀錐。③培雷型噴發。具有強烈噴發爆炸,岩漿為粘稠的中、酸性,多氣體。噴發時形成迅猛的火山灰流。火山錐為坡度較大的碎屑錐,頂部為岩穹,經風化火山頸突出地面。④烏爾坎諾型噴發。屬強烈噴發的一種,粘性帶有稜角的大塊熔岩伴隨大量火山灰拋出地面,形成煙柱,熔岩流少或沒有,火山錐為碎屑錐或層狀錐。⑤普里尼型噴發。爆炸特別強烈。這是由於熔岩在火山通道中沖破粘稠的岩漿「塞子」造成的。噴發時產生高聳入雲的發光火山雲和火山灰流。火山錐頂呈被炸壞的火山口。⑥超烏爾坎諾型噴發。噴出物主要是岩石碎屑和火山灰、氣體,無岩漿,噴出物量不多,火山口低平;蒸氣噴發型是連續的或周期性地噴出水蒸氣。
火山分布
全世界有516座活火山,其中69座是海底火山,以太平洋地區最多。活火山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火山帶,地中海-喜馬拉雅 - 印度尼西亞火山帶、大洋中脊火山帶和紅海-東非大陸裂谷帶。中國境內的新生代火山錐約有900座,以東北和內蒙古的數量最多,約有600~700座。最近一次噴發的火山是位於新疆於田縣的卡爾達的火山。火山的分布受控於全球板塊構造。
火山活動是一種宇宙自然現象。宇航探測發現月球、火星、金星、木衛一上均有火山活動。

⑸ 澳大利亞火山分布地域(具體)..或者曾經發生過火山的遺址國家公園叫什麼

在維多利亞省西南部,有一個叫TOWER HILL的地方,四萬年前曾發生火山爆發,形成了現在的中國塔山公園。整個公園就是一個火山口,現在是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人類可以進去參觀。

從墨爾本開車過去,大概3個半小時。

⑹ 澳洲山火是火山嗎

澳洲山火是森林大火。不是火山。

⑺ 全球「最危險」的火山是什麼呢會不會爆發

地球上所發生的自然災害確實是非常多的,比如說美國的旱災,巴西的蝗蟲災害,澳大利亞的野火,以及如今席捲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這一切都是讓人感到十分害怕的。甚至不少的人都在心中,不停的問自己,地球究竟是怎麼了?這樣頻發的災害,又代表著什麼呢?


據了解,上一次黃石火山的噴發是在64萬年前,按照火山平均的爆發周期來看,其實黃石火山的噴發可能不久之後就會到來,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在現代社會已經達到了一種很高的程度了,但很顯然,在自然災害面前,特別是黃石火山這種超大型火山噴發面前,無力感悄然而生。

⑻ 澳洲山火在哪個城市

澳大利亞目前山火范圍,主要集中在東海岸和南澳。確切的統計數據,在火情控制後才會有準確的官方數據公布。到底哪些地方著火

⑼ 澳大利亞西部雜岩及火山岩

西澳大利亞州皮爾巴拉地塊西部的新太古代基性-超基性層狀雜岩體及伴生的火山岩也被認為是地幔柱的產物。雜岩體中的岩石起源於科馬提岩岩漿,是通過地殼混染作用及隨後的分異結晶作用形成的。混染體主要是古太古代的長英質基底岩石。這些層狀雜岩體的母岩漿為硅質高鎂玄武岩,在區域上與兩種類型的科馬提岩有關。其中,庫亞普亞粒玄岩及尼格里火山岩與第一組科馬提岩有關,其特徵是Al2O3/Ti O2(≈21)及Ti/Sc(≈74)比值接近於球粒隕石中的比值,重稀土元素分布型式沒有明顯差異;而曼尼曼尼、肖爾山、丁戈、梅特蘭及安多弗雜岩體可能與第二組科馬提岩有關,其特徵是虧損鋁(Al2O3/Ti O2約為10)、重稀土及鈧。第一組合的岩石包括科馬提岩、大陸溢流玄武岩和苦橄岩,它們與地幔噴流柱活動有關。這些富PGE的岩漿可以通過難熔岩石圈地幔的熔融作用進一步提高了PGE的含量。第二種類型的岩石包括玻古安山岩、低鈦拉斑玄武岩、一些煌斑岩和橄欖玄粗岩。

科馬提岩是對流地幔高度(如30%~50%)部分熔融的產物。它們一般含Pd約(8~10)×10-9,Au約2×10-9,Pt約(10~14)×10-9,S(約500×10-6)強烈不飽和。太古宙硅質高鎂玄武岩的Pd含量常常較高(約15×10-9),但S仍不飽和(小於1000×10-6),除非有地殼S加入。科馬提岩和硅質高鎂玄武岩的Ti/Pd(約(2~3)×105)及Pd/Cu(約1.5×1-4)比值與原始地幔的估計值相近。皮爾巴臘西部硅質高鎂玄武岩中的PGE含量(含Pd約10~15g/t)與估計的布希維爾德雜岩體母岩漿及其他新太古代硅質高鎂玄武岩中的含量相似。這些岩漿被認為是PGE的主要來源,其礦化是通過岩漿房及供給岩漿的岩牆中的硫化物飽和作用形成的

Sun S.S.等,將地球化學特徵用作鎂鐵質-超鎂鐵質岩石鉑族元素遠景的標志.地質科技動態,1992(1):6~7。

霍爾斯克里克活動帶的古元古代鎂鐵質-超鎂鐵質侵入體的母岩漿在化學成分上與大陸裂谷環境中的拉斑玄武岩具有親緣性。在這些侵入體中,伍德沃德粒玄岩、蘭布雜岩體及潘通岩床母岩漿的Pd(高達15×10-9)、Pt及Au含量高,但其中一些不相容元素(Ti、Zr、Y和P)的含量低於大洋中脊玄武岩,表明岩漿是由地幔高度熔融(≥25%)形成的。推測它們的原始母岩漿在第一次從地幔中分離出來時也是S不飽和的,並且Pd、Pt和Au的含量類似於太古宙硅質高鎂玄武岩的含量。除伍德沃德粒玄岩以外,它們通常都是在侵位以前S飽和的,這就造成了底部小型鉻鐵礦層的產出以及在S飽和岩漿新脈動注入到岩漿房期間富含PGE的硫化物的形成(如潘通岩床)。因此,這些岩石並非梅林斯基層型鉑族元素礦化的合適圍岩。供給這些侵入體及伍德沃德粒玄岩岩漿的岩牆可能來自於地幔柱,具有與西西伯利亞二疊紀一三疊紀供給大陸溢流玄武岩岩漿的岩牆中鎳-銅-鉑族元素硫化物礦床相似的礦化潛力。

基性超基性岩岩漿能夠發生鉑族元素礦化的關鍵因素是S的不飽和,而S的不飽和既可以通過高壓(≥25kbar)條件下的高溫(>1400℃)和大於(等於)10%的部分熔融來實現,又(或)可以通過低壓條件下大洋中脊玄武岩型地幔來源的高度(≥25%)熔融作用來實現。其地幔來源的Pd(約4×10-)、P(t約6×10-9)、Au(約1×10-9)和S(約250×10-6)含量從太古宙到現代似乎是相當穩定的。S不飽和作用還可以通過大陸岩石圈中或俯沖帶之上楔狀體中貧Ca、Al、Ti和Fe以及S含量大大於250×10-6(Pd及Pt含量≤4×10-9,Au≤1×10-9)的殘留難熔地幔較小程度的熔融作用來實現。

⑽ 澳大利亞最高山

澳大利亞最高山是科修斯科山。

科修斯科山位於澳大利亞大陸東南部的新南威爾士州境內堪培拉的西南,是澳洲大陸的最高峰(大洋洲的最高峰是新幾內亞島的查亞峰4884米)。科修斯科山海拔2230米,由花崗岩構成;頂部冬季有積雪,並有古冰川遺跡;海拔1700米以下多森林,以上為夏季牧場。

波蘭探險家斯切萊凱於1839年發現此山,並以波蘭英雄塔迪烏什·科修斯科(1746-1817)的名字命名。

擴展資料:

地形地貌:

澳大利亞的地形很有特色。東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全國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拔2228米,在靠海處是狹窄的海灘緩坡,緩斜向西,漸成平原。東北部沿海有大堡礁。

沿海地區到處是寬闊的沙灘和蔥翠的草木,那裡的地形千姿百態:在悉尼(Sydney)市西面有藍山山脈的懸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脈高大、優美而歷經侵蝕的火山頸,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則是一片平坦的原野。

澳大利亞的約70%的國土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帶,中部大部分地區不適合人類居住。澳大利亞有11個大沙漠,它們約占整個大陸面積的20%。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平坦、最乾燥的大陸,中部的艾爾湖是澳大利亞的最低點,湖面低於海平面16米。能作畜牧及耕種的土地只有26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帶。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火山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8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6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