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殘奧會小知識
你知道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的發起人路德維希·古特曼爵士是何許人嗎?
殘奧項目和其對應的奧運項目又有何不同?在殘奧運動員們超群的能力之外,關於殘奧還有太多知識值得我們了解。
在東京殘奧會即將拉開大幕之際,小編和大家一起分享關於殘奧會的100個小知識,觀賽之前,請務必收藏哦!
1. 羽毛球和跆拳道將首次作為殘奧項目出現在東京賽場。
2. 東京曾在1964年首次舉辦殘奧會,將成為歷史上首個兩次舉辦殘奧會的城市。
3. 2020年東京殘奧會的吉祥物是Someity,這個名字來自日語「染井吉野」和英語片語「so mighty」。「染井吉野」是一種廣受歡迎的櫻花品種,「so mighty」譯為無所不能。
4. 一支由六人組成的殘奧難民代表團將參加2020年東京殘奧會的比賽,代表團團長將由曾參加2012年倫敦殘奧會的伊利亞娜·羅德里格斯擔任,她曾經也是一名難民。
5. 2020年東京殘奧會的火炬設計靈感源於櫻花,五片「花瓣」的火焰匯聚成一束,發出耀眼光芒。
6. 殘奧運動項目中,只有硬地滾球和盲人門球兩項沒有相對應的奧運項目。
7. 共有41億觀眾通過電視收看了里約殘奧會比賽,創下歷史新高。由於轉播方的增加,預計東京殘奧會的觀眾人數將再創新高。
8. 匈牙利運動員帕爾·塞克斯是至今為止唯一一名包攬了奧運和殘奧獎牌的選手。他曾在1988年漢城(現首爾)奧運會獲得擊劍銅牌,1991年遭遇車禍之後,他轉而成為一名殘奧選手,並在1992年巴塞羅那殘奧會獲得輪椅擊劍金牌。
9. 2016年裡約殘奧會男子1500米T13級決賽,阿爾及利亞選手阿卜杜拉蒂夫·巴卡以3分48秒29奪得冠軍,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目前四名選手的成績都優於同屆奧運會男子1500米前四名選手。
100. 自2004年雅典殘奧會以來,中國代表團在每屆殘奧會上都占據金牌榜榜首位置。雅典殘奧會中國隊摘得63金、北京殘奧會89金、倫敦殘奧會95金、里約殘奧會107金。
Ⅱ 殘奧會為什麼有這么多金牌
北京2008年殘奧會的金牌總數為471枚,比奧運會的302枚多.
殘奧會的項目只有20個,但分的級別很多,而同一個比賽項目每個級別一塊金牌,因此金牌總數就多了
殘疾人基本分級(體育比賽)
視力殘疾(IBSA):分為3個級別,B1、B2、B3級。
腦性麻痹(CP-ISRA):分為8個級別,1-4級(坐椅子參賽)、5-8級(不坐椅子參賽)。
脊髓損傷(ISMWSF-IWAS):分為8個級別,1A、1B、1C(四肢癱)、2、3 、4、5、6(截癱)級。
截肢和其它肢體殘疾(ISOD-IWAS):截肢分為9個級別,A1-A9級。其它肢體殘疾分為6個級別,L1-L6級。
Ⅲ 殘奧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殘奧會存在的意義是啥?不是他需要我們,而是我們需要他!
當東京奧運會告一段落,東京殘奧會緩緩向我們走來。此時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我們為什麼需要設立殘奧會?跟奧運會相比,殘奧會的關注度,經濟效益都遠遠不如。跟四肢健全的人相比,殘疾人運動員的賽事精彩程度可能要遜色很多。甚至有人指出,讓殘疾人在競技場里比賽,本身就是一種不人道的行為。那麼,我們為什麼需要設立殘奧會呢?
對於缺乏理解和包容的當今社會而言,比起殘疾人而言,我們更需要殘奧會。殘奧會提供給殘疾人的是拼搏競技的舞台,但是對我們而言,殘奧會教會了我們包容,平等和愛。
殘奧會所散發出濃烈的奧林匹克精神,通過身處其中的每一名運動員傳遞到世界各個角落。讓我們關注殘奧會,關注殘疾人,關注世界上任何一個需要關系的少數群體。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變得更加美好。
Ⅳ 殘奧會的來歷
殘疾人體育運動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在歐洲戰場上致殘的士兵,自發組織起來進行康復活動,這便是現代殘疾人體育運動發展的雛形。
1948年英國斯托克·曼德維爾國立脊髓損傷中心舉辦了殘疾人體育比賽,當時只有16名坐在輪椅上的傷殘士兵參加,該運動會每年舉行一次並逐步擴大到其它國家,1952年起變成國際性體育活動。
1960年,來自歐美23個國家的400多名運動員聚集羅馬,義大利首次舉辦世界殘疾人運動會;
1976年,國際殘疾人組織決定,斯托克·曼德維爾運動會與世界殘疾人運動會合並,在加拿大的多倫多舉辦了第一屆國際傷殘人奧運會。
1983年5月,國際奧委會決定:從1984年夏季奧運會起,首次設立殘疾人比賽項目;
1988年起,冬季和夏季奧運會的殘疾人比賽項目被列為該項目的永久性項目;
申辦奧運會的城市,必須同時申辦殘奧會;奧運會後一個月內,在奧運會舉辦城市的奧運場地舉行殘疾人奧運會。
Ⅳ 為什麼這幾屆奧運會美國第一,而殘奧會中國第一
美國人殘了,可沒中國人殘了意志這么堅強,加之美國人子女對其照顧,也不如中國人的子女這么孝順,外國人講究獨立,子女對老人,可沒中國人這么好,所以中國人的意志更堅強,後顧之憂更少,所以能專心訓練,當然就金牌第一。
Ⅵ 求:殘奧會 知識~!!
簡介
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始辦於1960年,是由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主辦的、專為殘疾人舉行的世界大型綜合性運動會,每四年於夏季奧運會後舉辦一屆,迄今已舉辦過12屆。冬季殘奧會自1976年舉行以來已經舉辦了9屆,參賽運動員總人數接近4000人。比賽項目有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冰上雪橇球、輪椅體育舞蹈等4個大項,每個大項中又包括若干小項。我國2002年首次參加冬季殘奧會,當時共派出4名運動員參加了高山滑雪和越野滑雪,取得一個第六名的成績。
起源與發展
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8年。當時,英國神經外科醫生路德維格·格特曼爵士和一些熱心於殘疾人事業的知名人士,在1948年倫敦奧運會期間組織了由輪椅運動員(多為脊椎傷殘的二戰老兵)參加的比賽,稱為斯托克曼德維爾運動會。
1952年,荷蘭退役軍人也加入了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於是成立了國際斯托克曼德維爾運動會聯合會(International Stoke Mandeville Games Federation, ISMGF),在英國的斯托克曼德維爾首次舉辦了國際殘疾人運動會,當時只有兩個國家的130名運動員參賽。以後該賽事固定下來,每年都舉辦國際斯托克曼德維爾運動會(International Stoke Mandeville Games),至1959年,實際上已舉行了8屆國際殘疾人運動會。
經過英國的路德維格·格特曼爵士和義大利的安東尼婭·馬里奧教授為期兩年的精心組織策劃,1960年羅馬奧運會結束兩周後,來自世界23個國家的400名殘疾人運動員參加了在羅馬舉行的第一屆「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這屆運動會後來被正式承認為第九屆國際斯托克曼德維爾運動會。而「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 "Paralympic Games")這一稱謂,一直到1984年才得到國際奧委會的正式批准。
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進行比賽時,按照一套預先制定好的分類和分級標准,殘疾性質和殘疾程度不同的運動員分別參加不同類別和級別的角逐。
從1964年起,國際奧委會決定由舉辦夏季奧運會的國家承辦殘疾人奧運會,但舉辦地點可不在同一城市。直到1988年,國際奧委會作出新的規定,夏季奧運會和殘疾人奧運會必須在同一城市舉行。
1982年,世界殘疾人體育組織國際協調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World Organizations of Sports for the Disabled)成立,國際奧委會承認其為殘疾人體育運動的管理機構。在殘疾人奧運會上設立的比賽項目,需得到它的批准。
隨著時間的推移,殘疾人體育需要更強有力的國際組織。1989年,在國際殘疾人體育基金會的積極支持下,屬於國際殘疾人體育協調委員會(ICC)的6個組織共同創建了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國際殘疾人奧委會的主要任務就是組成一個在國際上代表殘疾人運動員的組織,授予殘疾人奧運會的舉辦權,並對該運動會進行監督和協助,擴大殘疾人參與體育運動和提高成績的機會,將殘疾人體育融入國際體育運動。
2000年6月19日,國際奧委會與國際殘疾人奧委會又達成新的協議:從2008年夏季殘奧會和2010年冬季殘奧會開始,殘奧會不僅將在奧運會之後的相同城市舉行,並應使用相同的運動場館和設施。
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至今已走過了40多年不斷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從最初只有23個國家的400名運動員參賽,到2000年有來自122個國家和地區的3824名運動員參加了盛況空前的悉尼殘奧會,這不僅標志著時代的發展,也體現了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
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
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迄今已舉辦過12屆。運動會的比賽項目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淘汰,幾乎每屆都有所變化,有些僅僅是曇花一現,有些則經久不衰,保留至今。目前,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規定的正式比賽項目有七人制足球、五人制足球、輪椅橄欖球、輪椅籃球、硬地滾球、盲人門球、馬術、帆船、坐式排球、輪椅網球、盲人柔道、輪椅擊劍、自行車、乒乓球、力舉、射箭、射擊、游泳、田徑、賽艇、雪橇競速 、雪橇滑降競速、三板滑雪大回轉、高山滑雪、北歐滑雪、坐式滑雪、越野滑雪、雪橇球等。
冬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有許多受傷的士兵和普通人試圖重新參加滑雪活動,殘疾人冬季體育運動逐漸發展起來。早期的殘疾人冬季體育運動先驅有奧地利失去雙腿的塞普·茨維克納格,他用假肢從事滑雪運動。後來滑雪運動器材設計方面出現了革新,例如創造出了使用拐杖的三板滑雪(three-track skiing)——獨腿運動員單腳穿一隻滑雪板,再使用分別裝配有小滑雪板的雙拐,這樣雪地上便留下了三條痕跡。這一器材的革命導演了1948年2月奧地利17名殘疾人參加的第一次滑雪比賽。廣大殘疾人滑雪愛好者十分歡迎這項比賽,於是翌年在奧地利的巴德加施泰因(Badgastein)舉行了首屆奧地利三板滑雪錦標賽。
20世紀70年代,開始舉辦有多種殘疾類別的運動員參加的滑雪比賽。
1974年,在法國的大波爾南(Grand Bornand)舉行了第一屆世界錦標賽,比賽設高山滑雪(alpine skiing)和越野滑雪(cross-country skiing)兩個項目,由截肢運動員和視覺受損運動員參加。
1976年,第一屆冬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在瑞典的恩舍爾茲維克舉行,共有14個國家的250多名盲人和截肢運動員參賽,比賽設高山滑雪和北歐滑雪兩個項目。
如今,屬於不同殘疾類別的運動員分別參加各自級別的比賽。視覺受損運動員滑雪時有使用對講電話裝置或揚聲器的導向員引導。膝蓋以上截肢的運動員使用單滑雪板(single ski)加拐杖滑雪板(ski crutches)。膝蓋以下截肢的運動員使用假肢,然後以同健全人一樣的方式參加滑雪比賽。雙腿截肢或脊髓損傷(癱瘓)的運動員使用坐式滑雪板(sit-skis )。而手臂截肢的運動員滑雪時不使用雪杖。
目前,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規定的冬季殘奧會正式比賽項目有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冰上雪橇球、輪椅體育舞蹈4個大項,每個大項中又包括若干小項。例如:高山滑雪包括滑降、超級大回轉、大回轉和回轉等小項;越野滑雪(亦稱北歐滑雪)包括個人賽和團體賽,距離從2.5公里至20公里;輪椅體育舞蹈包括標准舞(華爾茲、探戈、維也納華爾茲、狐步舞、快步舞)和拉丁舞(倫巴、恰恰恰、桑巴等)。
迄今為止,冬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已舉辦過9屆。
中國參加殘奧會歷史
中國從1984年6月首次組團參加了在美國紐約舉行的第七屆殘奧會,之後參加了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的殘奧會。在這5屆殘奧會上共派出215名運動員,共奪得金牌80枚、銀牌72枚、銅牌52枚,59人次破75項世界紀錄,25人破殘奧會紀錄。
我國殘疾人體育與西方國家相比,起步晚,基礎薄弱。1984年我國改革開放剛剛起步,與其他事業一樣,體育事業也是百廢待興。這一年的6月,殘疾人體育和健全人體育一樣,重回國際賽場,組團參加了當年的奧運會和殘奧會。我國僅派出24名殘疾人運動員參加了在美國紐約長島舉行的第七屆國際夏季殘奧會,兩位盲人姑娘平亞麗、趙繼紅面對各國強手,勇於拼搏,分別奪得女子B2、B3兩個級別的跳遠金牌,比我國射擊運動員許海峰還早一個月實現了中國人在奧運會上金牌「零的突破」。時至今日,談起1984年的殘奧會,平亞麗還有些遺憾。當她獲得金牌後站在領獎台上聽著國歌奏響的時候,竟沒有留下一幅照片和一盤錄像帶。回國後,平亞麗受到了300元人民幣的獎勵和提升兩級工資,但是後者一直沒有落實;經過爭取,北京市政府還獎勵給她一套住房,但是後續麻煩不斷,至今也沒有解決。在這屆殘疾人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共獲得2枚金牌、13枚銀牌、9枚銅牌,24次升起五星紅旗,9人次打破世界紀錄。金牌總數位居第23位。
一般來說,我國參加殘奧會都是「三少一新」,即參賽人數少,參賽項目少,參賽經驗少,參賽新手多。由於人數少、新手多、臨場經驗不足和平時缺乏訓練,要與世界上眾多強手較量爭雄,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如1988年10月在漢城舉行的第八屆國際夏季殘奧會上,共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多名運動員參加,設17個比賽大項。許多國家都派出了龐大的代表團,美國、韓國等都派出了四、五百人的隊伍,兩百人以上的代表團也有五、六個國家。而我國只派出了43名運動員參加了田徑、游泳、乒乓球和射擊四個項目的角逐,而射擊項目只有一名運動員參賽。面對強手如林的嚴峻現實,在1984年殘奧會上獲得一枚金牌的B2級女運動員趙繼紅,在這屆跳遠比賽中,雖以一厘米之差輸給美國選手,獲得銀牌,但他一鼓作氣,在100米、400米的比賽中挫敗美國、前蘇聯、波蘭等國強手,連奪兩枚金牌。在許多項目比賽中,我國選手與對手往往以一厘米、零點幾秒險勝或屈居第二。牛貴平的一百米蝶泳、劉澤兵的一百米自由泳只比第二名快零點幾秒,張瑋的射擊冠軍僅比亞軍多一環。女子乒乓球三枚金牌的獲得,都是過五關斬六將,有的場次一直打滿全局,最後以兩分優勢奪魁的。在本屆殘奧會上,我國殘疾人運動員共奪得44枚獎牌,其中金牌17枚、銀牌17枚、銅牌10枚,有11人次打破9項世界紀錄。金牌總數排名第14位。
殘疾人體育事業作為人權保障事業的組成部分,已被世界各國高度重視,美國、澳大利亞等一些國家,他們用重金培養職業選手,進行長期的科學化訓練,在國際殘疾人體育大舞台上,爭金奪銀。國際殘疾人體育競爭日趨激烈,競技水平不斷提高。我國殘疾人體育的競技水平、競技實力也有了極大的增強。1992年在巴塞羅那第九屆殘奧會上,我國獲得11枚金牌,14次打破世界紀錄,金牌總數排名第11位。1996年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第十屆殘奧會上,我國獲得了16枚金牌,16次打破世界紀錄,金牌總數位居第9位。到了2000年悉尼殘奧會,我國運動員共獲得34枚金牌,25次打破世界紀錄,金牌總數又上升至第6位。河南盲人姑娘朱宏艷,在訓練中她克服了腰肌勞損、肩周炎和關節炎帶來的痛苦,一練就是幾個小時,在悉尼殘奧會上,一舉奪得5枚游泳金牌;天津小夥子孫長亭在事故中失去了一條腿,在每一次跳高訓練後,鮮血都濕透了沒有腿的褲管,盡管如此,通過自己的努力,他不僅獲得了殘奧會冠軍,而且打破了世界紀錄,跳過了許多常人都難以逾越的1.90米的高度;曾參加過八、九、十、十一屆殘奧會的乒乓球47歲的廣西女運動員張小玲,她一條腿假肢。她一球在手,一板一板、一分一分的咬住對方,打敗對方。每次都捧回金燦燦的金牌,被中國殘聯和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優秀運動員」的榮譽稱號。
雅典殘奧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參賽人數多。本次代表團由287人組成,其中運動員200人,是悉尼殘奧會派出運動員的2.3倍。二是參賽項目多。本屆殘奧會我們將參加田徑、游泳、乒乓球、射擊、舉重、盲人柔道、自行車、射箭、輪椅擊劍、輪椅網球、坐式排球11個大項、284個小項的比賽。參賽大項比上屆多了5項,小項也增加了125項。三是參賽新手多。首次參加殘奧會的運動員有161人,占運動員總數的80.5%,這批年輕選手,是我國參加2008年殘奧會的骨幹力量。
北京2008年殘奧會
組織結構(殘奧會部)
殘奧會部:負責協調制定北京殘奧會籌備工作規劃、工作方案;協調、督促各部門殘奧會籌備工作的進展和落實;負責與國際殘奧委會、國際單項殘疾人體育聯合會和國內殘疾人組織的溝通、聯絡和協調;對各項殘奧會專項特殊工作提出指導性意見;協助殘奧會相關的各項培訓、推廣、宣傳工作.
會徽
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以天、地、人和諧統一為主線,把中國的文字、書法和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精神融為一體,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精神,體現了「心智、身體、精神」和諧統一的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精神,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
會徽圖形部分,即由紅、藍、綠三色構成的「之」字形,以書法的筆觸表現出一個運動的人形,彷彿一個向前跳躍的體操運動員,又如一個正在鞍馬上凌空旋轉的運動員,體現了運動的概念。「之」字有出生、生生不息之意也有到達之意。其字形曲折,寓意歷經坎坷最終達到目標獲得成功。
在會徽所使用的色彩中,紅色,寓意著太陽;深藍色,寓意著藍天;綠色,寓意著大地。3種顏色的3個筆劃綜合起來成為一個運動的人形,即為「天地人」,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表達了現代人秉持科學的發展觀,追求運動的和諧,人的自身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理念。會徽的色彩還充分體現了北京奧運會的三大理念。紅色,是具有濃重中國特色的「中國紅」,體現了「人文奧運」理念;深藍色,代表著高科技,體現了「科技奧運」理念;綠色,代表著環保,體現了「綠色奧運」理念。
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天地人」以漢字作為會徽圖案,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以印章作為會徽圖案,「中國字」和「中國印」都是中國傳統典型的文化元素,充滿了中國文化特色,兩者在思想上和藝術風格上遙相呼應。兩個會徽相得益彰,相映成輝,突出了「人文奧運」理念,寓意深刻,表現力強。
口號和理念
「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One World One Dream),集中體現了奧林匹克精神的實質和普遍價值觀——團結、友誼、進步、和諧、參與和夢想,表達了全世界在奧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類美好未來的共同願望。盡管人類膚色不同、語言不同、種族不同,但我們共同分享奧林匹克的魅力與歡樂,共同追求著人類和平的理想,我們同屬一個世界,我們擁有同樣的希望和夢想。
「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One World One Dream),深刻反映了北京奧運會的核心理念,體現了作為「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的核心和靈魂的人文奧運所蘊含的和諧的價值觀。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和諧發展是我們的夢想和追求。「天人合一」,「和為貴」是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對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關系的理想與追求。我們相信,和平進步、和諧發展、和睦相處、合作共贏、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
「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One World One Dream),文簡意深,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口號表達了北京人民和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共有美好家園,同享文明成果,攜手共創未來的崇高理想;表達了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正在大步走向現代化的偉大民族致力於和平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堅定信念;表達了13億中國人民為建立一個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的心聲。
英文口號「One World One Dream」句法結構具有鮮明特色。兩個「One」形成優美的排比,「World」和「Dream」前後呼應,整句口號簡潔、響亮,寓意深遠,既易記上口,又便於傳播。
中文口號「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中將「One」用「同一」表達,使「全人類同屬一個世界,全人類共同追求美好夢想」的主題更加突出。
殘奧會理念:超越 融合 共享
「超越」的核心是超越自我、挑戰極限。它體現了奧林匹克運動「更快、更高、更強」的目標和殘疾人體育運動的特點;「超越」傳達了殘疾人運動員超越生理障礙的勇氣和信心,展現了他們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風貌;「超越」也是心理上的超越,是殘疾人摒棄偏見、渴望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訴求,是殘疾人體育運動的精髓。
「融合」體現奧林匹克「團結」「和平」「和諧」的價值觀和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理念。它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融合的三個方面。
「共享」體現了殘疾人與健全人同屬一個世界、攜手共創未來的崇高理想。「共享」就是要讓殘疾人與健全人在奧林匹克運動和社會生活中享有平等權利,在五環旗幟的感召下共享奧林匹克運動帶來的歡樂、友誼、夢想與成功,共享社會文明成果。
獎牌
北京殘奧會獎牌的設計創意、造型與北京奧運會獎牌一脈相承,體現了「兩個奧運 同樣精彩」的要求,完美詮釋了「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的主題。
北京2008年殘奧會獎牌正面鑲玉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古代的玉器造型,中間為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玉的色澤隨金、銀、銅牌有所變化,分別為:白玉、青白玉、青玉。獎牌背面圖案為國際殘奧委會會徽和運動項目名稱,以及「北京2008年殘奧會」的中英文及盲文。獎牌掛鉤由中國傳統玉雙龍蒲紋璜演變而成。
國際殘奧委會對殘奧會獎牌的材質及其識別性、重量、尺寸、圖案等都有嚴格規定。殘奧會比賽項目冠軍和亞軍的獎牌質地為純銀,冠軍獎牌還要鍍有不少於6克的純金。北京殘奧會獎牌將玉嵌入其中,這一設計不僅符合國際殘奧委會的相關規定,其設計創意、造型也與北京2008年奧運會獎牌相呼應,體現了健全人與殘疾人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無論是奧運會獎牌,還是殘奧會獎牌都具有相同的價值與無上榮譽,是「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的最好體現。
中國殘運會歷史
時至2004年,殘運會已經是第十一屆。中國首次參與1984年紐約殘運會,參賽的運動員人數為24人,其中平亞麗和趙繼在女子B2、B3(視力障礙)的跳遠金牌,是該屆殘運會中國唯一奪得的兩面金牌。在該屆殘運會中,中國得到13銀9銅,在獎牌榜的第23位,更有9人打破了世界紀錄。
1988年的漢城殘運會中,中國派出了43位運動員,奪得17金、17銀、10銅,獎牌榜排名14,當中11人破世界紀錄。4年之後的巴塞羅那殘運會所派出的人數與首屆派出的人數相同,奪得獎牌數目較上屆少,共為11金、7銀、7銅,14人破世界紀錄,21人破殘運會紀錄。雖然參賽人數減少,但獎牌榜排名卻上升了兩位,成績出眾。
第10屆的亞特蘭大殘運會37人數賽,16金、13銀、10銅是該屆的成績,當中10人16次破世界紀錄,獎牌榜排名第9。2000年悉尼殘運會派出了歷屆中最多大數的87位運動員,摘下了34金、22銀、16銅的卓越成績,獎牌榜排名進一步提升到達第6,該屆殘運會共有25次的世界紀錄被中國代表打破,當中包含了15人以及4人4次創下殘運會的新紀錄。
Ⅶ 關於殘奧會
殘奧會簡介
第一屆殘奧會於1960年在義大利羅馬舉行,到今年雅典夏季殘奧會,殘奧會就將經歷過包括冬季和夏季在內的共20屆的殘奧賽事。殘奧會會徽是每一屆殘奧會最具影響力的形象標志,與剛剛問世的北京殘奧會會徽「天地人」的標志一樣,從2000年的悉尼殘奧會到2006年的都靈殘奧會,每屆會徽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0年悉尼殘奧會會徽應用了澳大利亞獨具特色的三種顏色,豐厚的藍色是悉尼海港,溫暖的紅色是澳洲土壤,而翠綠則代表了澳大利亞的森林。會徽設計中的三條綵帶巧妙地幻化成一個向前跳躍、迎接2000年殘奧會的運動人形,象徵著人類最重要的三個組成部分:「心智、身體和精神」。
2002年鹽湖城冬季殘奧會的會徽由三種形狀各異的標志組成。會徽最上面的球體代表殘奧會運動員的頭部,而且也象徵全球殘疾奧林匹克運動的團結統一。會徽中間兩條流暢的寬線條代表了運動著的比賽選手。會徽底部設計為殘奧會會旗上的綠、紅、藍三色的蝌蚪狀標志。
2004年雅典殘奧會會徽的設計採用了希臘傳統的藍色為底色,桔黃色的頭像預示著運動員們不斷挑戰、戰勝自我、永遠追求更高競技水平的運動精神。這一設計准確捕捉並表現出2004年雅典殘奧會自身獨特的含義,體現出希臘獨特的風土人情.
2006年都靈殘奧會的會徽上方的三部分圖形代表著人類的身體,而向上拔起的運動趨勢預示著能量、歡樂以及不斷追求更高水平的美好願望。會徽的設計中同樣選用了綠、藍、紅三種顏色,藍色是冰雪的顏色,一直以來在世界體壇中代表著義大利體育;綠色象徵著自然及義大利如詩如畫的風景;紅色是激情的顏色,是對殘奧會運動員活力、熱情、及毅力的最好表達。
Ⅷ 殘奧會的精神和故事
殘奧感人瞬間:鐵漢兒女情長 朋友一諾千金
截至十日,本屆北京殘奧會賽程已近三分之一,其間許多選手展現性情一面,令人動容。
鐵漢兒女情長
在九日晚舉行的最後一項盲人柔道決賽後,中國銀牌得主王嵩在退場時意外地聽到妻子的呼喊,他此前並不知道家人會前來觀戰。這個體重一百公斤的大漢聽出妻子的聲音後先羞澀一笑,繼而深情擁抱了她。
王嵩在談到妻子時有些哽咽,「這兩年參加訓練很少回家,家裡全靠她了。我非常感謝我的愛人。」
男子柔道九十公斤級比賽金牌得主、俄羅斯選手奧列格·克列楚爾在賽後也有一席對愛人的動人表白,「我曾是個健康強壯的柔道運動員。但是十一年前,一場車禍導致了我的殘疾,也帶走了我的妻子。我想把這枚金牌獻給她。」
朋友千金一諾
大陸殘疾人游泳明星何軍權與香港藝人劉德華在「水立方」的四年之約令人印象深刻。兩人曾在上屆雅典奧運會後締下友誼。劉德華在八日前去「水立方」為好友助威,何軍權亦摘得一銀,以堅強表現回饋朋友。
另外打動世人的一幕出現在香港馬術賽場上,德國無臂女騎士艾斯特爾口含韁繩,與賽駒默契配合,摘得一枚獎牌。艾斯特爾在賽後表示,起初自己並不太喜歡騎馬,她坐上馬背是因為一位已故朋友的鼓勵。艾斯特爾希望自己能完成這位亡友的遺願,踏上了北京殘奧會賽場。
母子心有靈犀
殘奧會賽場上,許多選手的背後都有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他們的母親。
十日舉行的男子百米仰泳S八級的金牌得主康斯坦丁·利先科夫在邁出水池後最想抱住自己的母親,把獎牌給她戴上。「我從七歲時開始游泳,期間經歷過起起伏伏,是我的媽媽給了我最大的鼓勵,讓游泳變成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這位俄羅斯選手噙著淚說。
Ⅸ 關於殘奧會的資料
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始辦於1960年。
是由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主辦的、專為殘疾人舉行的世界大型綜合性運動會,每四年於夏季奧運會後舉辦一屆,至2020年已舉辦16屆。
簡介
中國從1984年6月首次組團參加了在美國紐約舉行的第7屆殘奧會,之後參加了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的殘奧會。在這5屆殘奧會上共派出215名運動員,共奪得金牌80枚、銀牌72枚、銅牌52枚,59人次破75項世界紀錄,25人破殘奧會紀錄。
中國殘疾人體育與西方國家相比,起步晚,基礎薄弱。1984年中國改革開放剛剛起步,與其他事業一樣,體育事業也是百廢待興。
這一年的6月,殘疾人體育和健全人體育同樣,重回國際賽場,組團參加了當年的奧運會和殘奧會。中國僅派出24名殘疾人運動員參加了在美國紐約長島舉行的第七屆國際夏季殘奧會,兩位盲人姑娘平亞麗、趙繼紅面對各國強手,勇於拼搏,分別奪得女子B2、B3兩個級別的跳遠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