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澳洲螢火蟲洞
懷托莫螢火蟲洞,也稱螢火蟲洞、懷托摩洞,位於紐西蘭的懷卡托的懷托摩溶洞地區,因其地下溶洞現象而聞名。地面下石灰岩層構成了一系列龐大的溶洞系統,由各式的鍾乳石和石筍以及螢火蟲來點綴裝飾。一些溶洞對遊客開放,另一些用於專家進行研究。坐在竹筏上穿過漆黑的洞穴來欣賞懷托摩地下溶洞是非常迷人的。
㈡ 螢火蟲洞的螢火蟲有什麼特點
懷托摩螢火蟲洞,也稱螢火蟲洞、懷托摩洞,位於紐西蘭的懷托摩溶洞地區,因其地下溶洞現象而聞名。地面下石灰岩層構成了一系列龐大的溶洞系統,由各式的鍾乳石和石筍以及螢火蟲來點綴裝飾。一些溶洞對遊客開放,另一些用於專家進行研究。坐在竹筏上穿過漆黑的洞穴來欣賞懷托摩地下溶洞是非常迷人的。
實為罕見的奇特洞穴
石灰岩是由無數的海洋生物遺留物的化石所形成的,懷托摩螢火蟲洞三千萬年前是在深海底下,後來,螢火蟲洞經過無數次的地質變化,許多堅硬的石灰岩受到扭曲變形並且被帶到海平面上,經過雨水侵蝕形成許多的岩縫。雨水與空氣中帶著微酸的二氧化碳,日積月累地侵蝕,使得岩縫逐漸擴大成為鍾乳石及石筍,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螢火蟲洞岩洞景色。
螢火蟲洞是一處十分難得的活性岩石洞穴,該洞穴約在一萬五千年前形成,此洞穴的山上原有一個小湖泊被冰封著,後來因為氣候改變,冰雪漸漸退去,流入下方的石灰質之岩層裂縫,逐漸沖蝕成一洞穴,因生成年代仍屬年輕,洞穴內尚有水流,且洞穴仍在擴大中,因此稱之為活性岩洞。
洞穴下方因水流沖積較堅硬之黑石,造成如球一般圓滑的黑石滯留在洞口,煞是可愛。洞穴上下均有通口,吸引許多昆蟲入內繁殖,其中以捕食昆蟲、如蜘蛛般的螢火蟲,屬該洞穴中最奇特的居民。螢火蟲吐著一粒接著一粒如珠子般的粘絲,以及尾部發出的藍色熒光,星羅棋布攀附在岩洞深處的上方,像極了滿天星斗般謎樣的情景。
仿如仙境的奇幻世界
萬珠映鏡:沿著洞中石階而下登上河邊的小船,漸漸就會進入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推動小船前進,只有輕輕的水聲。不遠,就會發現前面的水面有光影搖動,其實你已處在一片「星空」之下,頭頂似乎有條淺綠的「光之河」在流動。綠色的光點如滿天繁星,閃閃爍爍。密集處層層疊疊,稀疏處微光點點。遠遠望去,彷彿觀賞星羅棋布的萬家燈火。「群星」倒映在水面上,如萬珠映鏡,美不勝收。
螢光耀眼:這是個有1.5萬年歷史的鍾乳石溶洞。昏暗中一直走到洞穴深處,側面岩石上會有一片綠白色微光。微光下是無數條長短不一的半透明細絲,從洞頂傾瀉而下。每條絲上有許多「水滴」,極像晶瑩剔透的水晶珠簾。
原來,這些螢火蟲在幼蟲期不僅能發光,還能分泌附有水珠般黏液的細絲,洞內昆蟲循光而來,撞到絲上就動彈不得。螢火蟲幼蟲便爬過來美餐一頓。美麗熒光下的水晶珠串竟是危機四伏的「垂釣線」。
紐西蘭的螢火蟲生命周期為一年。幼蟲會發光吐絲,其熒光隨著年齡增大變得愈加明亮。幼蟲經6至9個月變成成蟲。最奇怪的是,成蟲有翅膀卻沒有嘴巴,無法進食,也不會飛。只是瘋狂地交配產卵,直至筋疲力盡。2到3天後,它們會用盡最後一點力氣撞向幼蟲的絲網,捨身給自己的後代作食物。這些小精靈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螢火蟲不同,對生存環境的要求近乎苛刻,遇到光線和聲音便無法生存。目前只在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發現了這種螢火蟲。
經推算大約100年的時間只能以形成3立方厘米的鍾乳石,不過也會因為地形結構、植物機能、石灰岩深度、內外環境氣候以及洞穴形成的年數,影響鍾乳石形成的速度。兩個並排的鍾乳石會因為不同的水流途徑,而各有不同的形成速度。
螢火蟲洞
㈢ 你發現自然界哪些奇特的事情
冰圈通常只在非常寒冷的國家或地區出現,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冰圈是水表面冰層在水面中心區域聚集形成的,而不是在邊緣。緩慢流動的河水可形成緩慢旋轉的漩渦,當水流旋轉時,便形成冰圈。冰圈的邊緣消融速度很緩慢,直到冰圈上出現裂縫才會導致冰圈下降。這些冰圈的最大直徑可達到500多英尺。
㈣ 紐西蘭和澳大利亞那個漂亮
紐西蘭與澳大利亞同屬澳洲 ,風景相差不大~~~~~~~~~~~~~~~~~~~
紐西蘭素有「南半球的瑞士」、「最後的烏托邦」、「海角一樂園」的美譽。約在一千多年前毛利人從太平洋群島揚帆渡海,乘風破浪來此定居。這也奠定了毛利民族獨具風格的文化生活,今日毛利人仍被稱為大地的子民,由此可見毛利人在紐西蘭所佔有的分量。
大約二百年前歐洲人開始移居此地,帶來新的技術、資訊及制度。近五十年來,從世界各地相繼而來的民族,豐富了紐西蘭的文化。
紐西蘭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國家元首是紐西蘭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陛下。紐西蘭擁有民主的議會政府制度。每三年選舉一次議會。議會控制公共財物及制定法律。總督是女王在紐西蘭的代表。總督具有女王對紐西蘭議會所擁有的全部權力。雖然總督是政府運作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角色,但總督在政治上保持中立並且不涉足大選過程。總理領導紐西蘭政府。
紐西蘭物產豐富,素有「美食天堂之譽」。特別是是毛利傳統石頭火鍋(Hangi),把薄薄石頭烘熱,放入地洞,再把包裹好的食物放進蒸熟,風味獨特。
紐西蘭是首個以羊脂(Lanolin)堤煉成護膚品的國家。這種羊脂護膚品對皮膚深具滋潤作用,是來紐西蘭的遊客必買之物。
在紐西蘭,還可以觀鯨、釣魚,欣賞毛利族的獨特風情。
景點列表:基督城、奧克蘭、羅吐魯阿、皇後鎮、彩虹鱒魚公園、蒂卡波湖、地熱區、維多利亞廣場、哈格利公園、胡卡瀑布、庫克山國家公園、毛利文化村、陶波湖、雅芳河、螢火蟲洞、追憶橋、瓦那卡湖、大教堂廣場、植物園、海灣大橋、伊甸山、愛歌頓農場、天堂谷鱒魚公園。
澳大利亞簡稱為澳洲,面積770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700萬,首都堪培拉。英國人發現這個島嶼後,最早是把它作為關押囚犯的地方。
澳大利亞的主要城市都分布在東南沿海,最大的城市是悉尼,主要城市還有 莫爾本和布裏斯班。它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國家,環境保護做得非常好,在城市中到處都是綠色的草坪。
澳大利亞一詞,意即「南方大陸」,歐洲人在17世紀初葉發現這塊大陸時,誤以為這是一塊直通南極的陸地,故取名「澳大利亞」,australia 即由拉丁文 terra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變化而來。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旗地為深藍色,左上方是紅、白「米」字,「米」字下面為一顆較大的白色七角星。旗地右邊為五顆白色的星,其中一顆小星為五角,其餘均為七角。澳大利亞為英聯邦成員國,英國女王為澳大利亞的國家元首。國旗的左上角為英國國旗圖案,表明澳大利亞與英國的傳統關系。一顆最大的七角星象徵組成澳大利亞聯邦的六個州和聯邦區(北部地區和首都直轄區)。五顆小星代表南十字星座(是南天小星座之一,星座雖小,但明亮的星很多)。為「南方大陸」之意,表明該國處於南半球。
國徽:澳大利亞國徽左邊是一袋鼠,右邊是一隻鴯鶓,這兩種動物均為澳大利亞所特有,是國家的標志,民族的象徵,中間是一個盾,盾面上有六組圖案分別象徵這個國家的六個州。紅色的聖喬治十字形(十字上有一隻獅子、四顆星),象徵新南威爾士州;王冠下的南十字形星座代表維多利亞州;藍色的馬爾他十字形代表昆士蘭州;伯勞鳥代表南澳大利亞州;黑天鵝象徵西澳大利亞州;紅色獅子象徵塔斯馬尼亞州。盾形上方為一枚象徵英聯邦國家的七角星。周圍飾以澳國花金合歡,底部的綬帶上用英文寫著「澳大利亞」。
國慶日:1月26日(1788年)
國花:金合歡
國樹:桉樹
國鳥:琴鳥。它貌似野雞,常在陸地行走。雄鳥有一條華美無比的琴形尾,並以尾羽開屏的壯觀而聞名。琴鳥的尾羽與希臘的一種七弦琴極為相似,因故得名。它不僅美麗動人,還能模仿其它動物的叫聲,聲音十分宛轉動聽。
㈤ 我國有沒有完善的養殖螢火蟲基地
遺憾的告訴你,沒有。但有另一個地方,去看看吧:
懷托莫螢火蟲洞,也稱螢火蟲洞、懷托摩洞,位於紐西蘭的懷卡托的懷托摩溶洞地區,因其地下溶洞現象而聞名。地面下石灰岩層構成了一系列龐大的溶洞系統,由各式的鍾乳石和石筍以及螢火蟲來點綴裝飾。一些溶洞對遊客開放,另一些用於專家進行研究。坐在竹筏上穿過漆黑的洞穴來欣賞懷托摩地下溶洞是非常迷人的。獨自坐在的竹筏上隨地下河漂流。也可以在導游的帶領下一路漂流。本地其它的一些活動包括騎馬,四輪自行車和噴射快艇。當地人口約9500,有遊客中心、各式住宿和咖啡館、有限的購物商店。
很多人都有過捉螢火蟲的經歷,在黑夜裡追逐許久,才把小小的螢火蟲放進瓶子里,隔著玻璃看它一閃一閃發出微光……讓螢火蟲像星星一樣掛在天上,是不少人兒時的夢想。在紐西蘭北島一個小城,這種夢想竟能成真:成千上萬的螢火蟲在岩洞內熠熠生輝,燦若繁星,有人把這種自然奇觀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
從奧克蘭驅車南行160多公里就到了小城懷托莫。毛利語中,懷托莫是「綠水環繞」的意思。這里果然青山巍巍、小溪潺潺。螢火蟲洞入口處是座尖頂小木屋,旁邊立著刻有毛利圖騰的木雕紅柱。
現在的懷托摩洞已禁止遊人拍照。
歷史
1887年,一位當地毛利族族長塔·帝努老及一位英國測量師法蘭德首次進入螢火蟲洞,他們用亞麻稈做成竹筏,用蠟燭照明,沿小溪向洞底進發。當眼睛適應了黑暗的環境後,他們驚奇地發現,有無數閃亮的光點映在水面上,經仔細觀察,原來洞壁上爬滿了成千上萬的螢火蟲,那些奇異的光點就是它們散發的光亮。經過多次探險後,他們終於摸清,這個奇異的鍾乳石洞共有三層,頂層有出口直通洞外。他們大喜過望,旋即向地方政府報告了這一重大發現,經當地政府審定,於1888年向遊人開放。當年他們探險時的進口,做了出口;當年的出口,成了入口。距發現此洞百年後的1989年,紐西蘭當局終於把這個洞的所有權歸還給了毛利人。
螢火蟲
這是個有1.5萬年歷史的鍾乳石溶洞。昏暗中一直走到洞穴深處,順著導游耳語般的指點,你就會看到側面岩石上一片綠白色微光。微光下是無數條長短不一的半透明細絲,從洞頂傾瀉而下。每條絲上有許多「水滴」,極像晶瑩剔透的水晶珠簾。原來,這些螢火蟲在幼蟲期不僅能發光,還能分泌附有水珠般黏液的細絲,洞內昆蟲循光而來,撞到絲上就動彈不得。螢火蟲幼蟲便爬過來美餐一頓。美麗熒光下的水晶珠串,竟是危機四伏的「垂釣線」。紐西蘭的螢火蟲生命周期為一年。幼蟲會發光吐絲,其熒光隨著年齡增大變得愈加明亮。幼蟲經6至9個月變成成蟲。奇怪的是,成蟲有翅膀卻沒有嘴巴,無法進食,也不會飛。只是瘋狂地交配產卵,直至筋疲力盡。2到3天後,它們會用盡最後一點力氣撞向幼蟲的絲網,捨身給自己的後代作食物。這些小精靈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螢火蟲不同,對生存環境的要求近乎苛刻,遇到光線和聲音便無法生存。目前只在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發現了這種螢火蟲。人們無法在影視作品中欣賞到,連旅遊宣傳照片也屈指可數。
景色
沿著洞中石階而下登上河邊的小船,你漸漸就會進入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導游會用手拉著繩索推動小船前進,只有輕輕的水聲。不遠,你就會發現前面的水面有光影搖動,其實你自己已處在一片「星空」之下,頭頂似乎有條淺綠的光之河在流動。綠色的光點如滿天繁星,閃閃爍爍。密集處層層疊疊,稀疏處微光點點。遠遠望去,彷彿觀賞星羅棋布的萬家燈火。「群星」倒映在水面上,如萬珠映鏡,美不勝收。
形成
石灰岩是由無數的海洋生物遺留物的化石所形成的,懷托摩螢火蟲洞3千萬年前是在深海底下,這2千4百萬年來,螢火蟲洞經過無數次的地質變化,如:地殼變動及火山活動等,許多堅硬的石灰岩受到扭曲變形並且被帶到海平面上,爾後經過雨水侵蝕,形成許多的岩縫。
雨水與空氣中帶著微酸的二氧化碳,日積月累地侵蝕,使得岩縫逐漸擴大成為鍾乳石及石筍,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螢火蟲洞岩洞景色。經過推算估計大約1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3立方公分的鍾乳石,不過也會因著地形結構、植物機能、石灰岩深度、內外環境氣候、以及洞穴形成的年數,影響鍾乳石形成的速度。兩個並排的鍾乳石會因為不同的水流途徑,而各有不同的形成速度。
㈥ 什麼時候去澳洲紐西蘭旅遊較合適
位於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季節與中國相反,但由於南北跨度很大,所以「冬天寒冷」這種說法在那裡不通用,在1月份也有日間溫度超過30°C的,而7月份有時也有溫度在20°C以下的。
在澳大利亞的南部,悉尼、墨爾本等可一日往返的地方,可進行夏日的海水浴、冬天的滑雪等活動,悉尼一帶白天低於15°C的日子基本沒有。
4-9月是旅遊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及西部的好季節,日間平均溫度19°-31°C,不是很熱,雨也較少。6-8月是旺季,必須提前預訂賓館、航班。夏季10-3月則是游覽南部的好時節。
澳大利亞內陸部基本上是沙漠地帶,夏天日間氣溫經常超過40°C,而且非常乾燥,所以旅行艱難;另一方面,冬天日間氣溫25-28°C,很舒服,是觀光旅行的最好季節,但冬天旅行的人要注意夜間氣溫變低,最冷的時候,夜間氣溫可下降5-6°C,必須帶上毛衣、外套。
㈦ 紐西蘭螢火蟲洞好玩么可以簡單介紹下么
螢火蟲在我腦海中停留的印象依舊是小時候跟弟弟跑山上抓到的那一兩只,那時光是這樣我們就已經高興不已,看半天都不會膩的那種。那段時間的偶像劇中男主角更是喜歡用大片大片的螢火蟲來耍浪漫,而這個在我們現實中可以說是看不到的。
這里的螢火蟲對生存環境要求特別嚴苛,不能有光線和聲音。所以,在參觀的時候這里是禁止使用相機和錄像機,並且要保持安靜,一切跟著導游的話來做,這樣才能讓這里的美景留存時間更長。
㈧ 螢火蟲是來自中國和澳洲,歐洲嗎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都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例如澳大利亞的十二門徒岩、烏魯魯(艾雅斯岩)、大堡礁、原始熱帶雨林,這些都為例於世界自然遺產之中。而紐西蘭的米佛峽灣、佛克斯冰川、地熱中心、維托莫的螢火蟲洞也是獨一無二的自然美景,非常值得一看。由於景點過多,詳細澳大利亞紐西蘭的旅遊信息你可以點擊我站的LOGO進行查詢哦。^_^
㈨ 在那裡可以學養螢火蟲
我國沒有完善的養殖螢火蟲基地 ,但有另一個地方,去看看吧: 懷托莫螢火蟲洞,也稱螢火蟲洞、懷托摩洞,位於紐西蘭的懷卡托的懷托摩溶洞地區,因其地下溶洞現象而聞名。地面下石灰岩層構成了一系列龐大的溶洞系統,由各式的鍾乳石和石筍以及螢火蟲來點綴裝飾。一些溶洞對遊客開放,另一些用於專家進行研究。坐在竹筏上穿過漆黑的洞穴來欣賞懷托摩地下溶洞是非常迷人的。獨自坐在的竹筏上隨地下河漂流。也可以在導游的帶領下一路漂流。本地其它的一些活動包括騎馬,四輪自行車和噴射快艇。當地人口約9500,有遊客中心、各式住宿和咖啡館、有限的購物商店。 很多人都有過捉螢火蟲的經歷,在黑夜裡追逐許久,才把小小的螢火蟲放進瓶子里,隔著玻璃看它一閃一閃發出微光……讓螢火蟲像星星一樣掛在天上,是不少人兒時的夢想。在紐西蘭北島一個小城,這種夢想竟能成真:成千上萬的螢火蟲在岩洞內熠熠生輝,燦若繁星,有人把這種自然奇觀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 從奧克蘭驅車南行160多公里就到了小城懷托莫。毛利語中,懷托莫是「綠水環繞」的意思。這里果然青山巍巍、小溪潺潺。螢火蟲洞入口處是座尖頂小木屋,旁邊立著刻有毛利圖騰的木雕紅柱。 現在的懷托摩洞已禁止遊人拍照。 歷史 1887年,一位當地毛利族族長塔·帝努老及一位英國測量師法蘭德首次進入螢火蟲洞,他們用亞麻稈做成竹筏,用蠟燭照明,沿小溪向洞底進發。當眼睛適應了黑暗的環境後,他們驚奇地發現,有無數閃亮的光點映在水面上,經仔細觀察,原來洞壁上爬滿了成千上萬的螢火蟲,那些奇異的光點就是它們散發的光亮。經過多次探險後,他們終於摸清,這個奇異的鍾乳石洞共有三層,頂層有出口直通洞外。他們大喜過望,旋即向地方政府報告了這一重大發現,經當地政府審定,於1888年向遊人開放。當年他們探險時的進口,做了出口;當年的出口,成了入口。距發現此洞百年後的1989年,紐西蘭當局終於把這個洞的所有權歸還給了毛利人。 螢火蟲 這是個有1.5萬年歷史的鍾乳石溶洞。昏暗中一直走到洞穴深處,順著導游耳語般的指點,你就會看到側面岩石上一片綠白色微光。微光下是無數條長短不一的半透明細絲,從洞頂傾瀉而下。每條絲上有許多「水滴」,極像晶瑩剔透的水晶珠簾。原來,這些螢火蟲在幼蟲期不僅能發光,還能分泌附有水珠般黏液的細絲,洞內昆蟲循光而來,撞到絲上就動彈不得。螢火蟲幼蟲便爬過來美餐一頓。美麗熒光下的水晶珠串,竟是危機四伏的「垂釣線」。紐西蘭的螢火蟲生命周期為一年。幼蟲會發光吐絲,其熒光隨著年齡增大變得愈加明亮。幼蟲經6至9個月變成成蟲。奇怪的是,成蟲有翅膀卻沒有嘴巴,無法進食,也不會飛。只是瘋狂地交配產卵,直至筋疲力盡。2到3天後,它們會用盡最後一點力氣撞向幼蟲的絲網,捨身給自己的後代作食物。這些小精靈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螢火蟲不同,對生存環境的要求近乎苛刻,遇到光線和聲音便無法生存。目前只在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發現了這種螢火蟲。人們無法在影視作品中欣賞到,連旅遊宣傳照片也屈指可數。 景色 沿著洞中石階而下登上河邊的小船,你漸漸就會進入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導游會用手拉著繩索推動小船前進,只有輕輕的水聲。不遠,你就會發現前面的水面有光影搖動,其實你自己已處在一片「星空」之下,頭頂似乎有條淺綠的光之河在流動。綠色的光點如滿天繁星,閃閃爍爍。密集處層層疊疊,稀疏處微光點點。遠遠望去,彷彿觀賞星羅棋布的萬家燈火。「群星」倒映在水面上,如萬珠映鏡,美不勝收。 形成 石灰岩是由無數的海洋生物遺留物的化石所形成的,懷托摩螢火蟲洞3千萬年前是在深海底下,這2千4百萬年來,螢火蟲洞經過無數次的地質變化,如:地殼變動及火山活動等,許多堅硬的石灰岩受到扭曲變形並且被帶到海平面上,爾後經過雨水侵蝕,形成許多的岩縫。 雨水與空氣中帶著微酸的二氧化碳,日積月累地侵蝕,使得岩縫逐漸擴大成為鍾乳石及石筍,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螢火蟲洞岩洞景色。經過推算估計大約1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3立方公分的鍾乳石,不過也會因著地形結構、植物機能、石灰岩深度、內外環境氣候、以及洞穴形成的年數,影響鍾乳石形成的速度。兩個並排的鍾乳石會因為不同的水流途徑,而各有不同的形成速度。 簡單養殖方法,如果場地允許,最好布置成越接近自然環境越好。 幼蟲為陸棲的種類飼養方法如前,但應罩以防止逃逸的細網;可以種植一片菜圃飼養蝸牛供給幼蟲捕食。 水棲型的種類,則可以建造人工河道,使水流能循環流動,最好能有人工瀑布,使自然溶入的氧氣增加, 但要注意的是螢火蟲的幼蟲需要水流緩慢的環境。然後在河中飼養鯉魚等,以鯉魚排出之糞便繁殖藻類, 這些藻類便可提供螺類為食;而螢火蟲的幼蟲便可捕食這些螺類。 注意河道邊坡應為土質,以供成熟幼蟲化蛹。 如果有較大的飼養空間,也可以考慮水棲、陸棲並行的環境設計 螢火蟲的幼蟲是吃肉的,陸生的螢火蟲的幼蟲大多都吃一些較小型的蝸牛,當然也有一些例外, 如只吃蚯蚓不吃蝸牛的雙色垂須螢。水生型的螢火蟲幼蟲大多數吃的都是水中的螺類。有時候也吃些小魚、 蝌蚪之類。化蛹後的螢火蟲蛻變為成蟲後,大多數種類的螢火蟲幾乎都不吃不喝,往往只吃露水, 蜜露或花粉和花蜜,在南美洲地帶,有少數種類的螢火蟲成蟲,會發光捕食其他種類的螢火蟲或小型趨光性昆蟲作為食物
㈩ 懷托摩螢火蟲洞的美麗景色
這是個有1.5萬年歷史的鍾乳石溶洞。昏暗中一直走到洞穴深處,順著導游耳語般的指點,你就會看到側面岩石上一片綠白色微光。微光下是無數條長短不一的半透明細絲,從洞頂傾瀉而下。每條絲上有許多「水滴」,極像晶瑩剔透的水晶珠簾。原來,這些螢火蟲在幼蟲期不僅能發光,還能分泌附有水珠般黏液的細絲,洞內昆蟲循光而來,撞到絲上就動彈不得。螢火蟲幼蟲便爬過來美餐一頓。美麗熒光下的水晶珠串,竟是危機四伏的「垂釣線」。紐西蘭的螢火蟲生命周期為一年。幼蟲會發光吐絲,其熒光隨著年齡增大變得愈加明亮。幼蟲經6至9個月變成成蟲。奇怪的是,成蟲有翅膀卻沒有嘴巴,無法進食,也不會飛。只是瘋狂地交配產卵,直至筋疲力盡。2到3天後,它們會用盡最後一點力氣撞向幼蟲的絲網,捨身給自己的後代作食物。這些小精靈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螢火蟲不同,對生存環境的要求近乎苛刻,遇到光線和聲音便無法生存。目前只在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發現了這種螢火蟲。人們無法在影視作品中欣賞到,連旅遊宣傳照片也屈指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