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澳大利亞什麼時候獨立的
1、澳大利亞屬於英聯邦
2、約在2.5萬年前,澳大利亞土著的祖先系由東南亞移此定居 。在阿拉伯和中國文獻中都記載過這一南方大陸 。歐洲人自16世紀下半葉開始,多次遠航太平洋尋找這一大陸。17世紀初,荷蘭人最先登上大陸的西岸。1642年荷蘭人塔斯曼首先發現的那個島即現稱塔斯曼尼亞島,1644年又發現大陸北岸,統稱為新荷蘭。1770年英國航海家J.庫克在大陸東南岸登陸,命名該地為「新南威爾士」。1786年,英國決定殖民於此。1817年定名為澳大利亞。1787年英國開始向澳東部殖民,建立了以悉尼為中心的殖民區。1788年英航海家菲利普率各批移民1030人(包括流放犯736人)來悉尼定居 。殖民初期,農業開拓不利,工業發展緩慢,經歷了史稱「黑暗年代」的艱難歲月。1830~1860年為澳大利亞政治、經濟 、文化的奠基期,也是它歷史上變化最快的時期。1851年發現金礦,促使大批礦工和移民涌來。19世紀末,英國先後建立了6個殖民區。1900年7月,英國議會通過《澳大利亞聯邦憲法》和《不列顛自治領條例》。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各殖民區改為州,組成澳大利亞聯邦,成為英國自治領。首屆議會於1901年5月在墨爾本召開,1927年定都堪培拉 。
3、1931年獲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
4、1986年,英國女王在澳大利亞簽署了《與澳大利亞關系法》。據此,澳大利亞最高法院享有終審權,終止了英國議會和政府對澳大利亞各州的權力,英國法律對澳大利亞不再有效。澳大利亞的聯邦議會是立法機構 ,由英國女王、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英國女王為澳大利亞國家元首。總督是英國女王的代表。
5、一般認為,澳大利亞的獨立是在1931年。
---非專家
⑵ 澳大利亞的政體和國家結構形式
澳大利亞聯邦是全球地理面積第六大國家、大洋洲最大國家。其國境東南鄰近紐西蘭,西北鄰近印度尼西亞,北邊靠近巴布亞紐幾內亞、西巴布亞和東帝汶。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學位置通常稱作澳大利亞大陸,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陸板塊。其人民平均擁有國土面積乃世界最廣國家之一,經濟成就亦屬世界高度發達國家。國民生活水平很高,經濟的主要重點是高效率的能源和畜牧業。
澳大利亞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迷人的熱帶雨林、別稱「紅色中心」的乾燥貧瘠的沙漠,白雪皚皚的山峰、綿羊遍布的牧場、及引人入勝的海濱,和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烏魯汝。在每年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評選中,澳大利亞名列前茅的城市數目在全球國家之先。澳大利亞人均壽命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於日本、香港。
澳大利亞在五萬年前已有人類蹤跡,如今澳大利亞原住民的祖先當時從東南亞移來。17世紀後,歐洲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為了尋找香料而陸續到達。1768年,英國庫克船長乘「奮進號」由英國前往大溪地。1770年,英國正式宣布擁有澳大利亞主權。1788年1月26日,英國航海家亞瑟·菲利普率領首批移民定居悉尼,並升起英國國旗,澳大利亞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1797年,麥卡瑟(John Macarthur)由好望角引進美麗諾羊,澳大利亞畜牧業開始快速發展。
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各殖民區改制為州,組成澳大利亞聯邦,成為大英帝國的聯邦或自治領,歸類為君主立憲制國家。依其聯邦法律,英國君主是其國家元首,即「澳大利亞君主」。1914至1918年,澳大利亞參與主戰場在歐洲大陸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也是戰勝國之一。1927年,首次澳大利亞聯邦會議在堪培拉臨時國會大廈舉行,從此澳大利亞走向政治獨立。1931年,澳大利亞取得內政外交的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的獨立國家。1933年,西澳公投通過脫離英國而獨立,但聯邦國會否決之。1956年,澳大利亞舉行第一次的墨爾本奧運,此亦是英國本土外的英聯邦國家首次。1967年,國會以全民公投廢除對原住民的法律歧視,這是白人移居澳大利亞後的第一次改變。
1986年,英王伊麗莎白二世前往澳大利亞簽署《與澳大利亞關系法》,規定澳大利亞最高法院擁有終審權,英國法律不再對澳大利亞有效。澳大利亞正式脫離英國而成為獨立國家。1999年,澳大利亞舉行全民公投,決定是否改采共和體製取代現有君主立憲制,並直選總統為國家元首,但被否決。2007年12月,工黨領袖陸克文上任,宣布將再舉行類似公投來改變現行體制並直選總統。。2008年3月,陸克文在多名原住民代表、國會議員和社會賢達的見證下,於聯邦國會向原住民三聲道歉,代表政府向原住民為「失竊的一代」和有損原住民族文化的政策鄭重道歉。
澳大利亞政治體制是聯邦制度,設立一個聯邦議會、六個州議會、兩個代表理事會。國家元首為英國女王和女王的代表澳大利亞總督,後者依據行政委員會的意見處理政務。名義上,內閣施政必須總督批准才有法律效力,但聯邦政府總理和其內閣實際擁有大多數國家權利。
目前澳大利亞實行類似英國的西敏制,聯邦下議院有150個議席,每三年選舉一次。上議院代表各州利益,具有立法審議權,任期六年(註:首都和北方領地的上議員任期是三年)。澳大利亞選舉是義務投票制,公民年滿十八周歲必須參與投票選舉,原住民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選民登記和投票。
議會有執政黨和反對黨,最大黨為澳大利亞自由黨-澳大利亞國家黨聯盟和澳大利亞工黨。2007年12月,工黨領袖陸克文打敗前總理自由黨領袖霍華德贏得大選。贊成徹底脫離英聯邦獨立的聲音則來自兩個小黨-澳大利亞綠黨和澳大利亞民主黨。
澳大利亞聯邦的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和內閣制。現任英國女王伊莉沙白二世也是澳大利亞女王及澳大利亞國家元首。澳大利亞總督代表女王行使權力,有權解散國會,但實務上僅在總理建議下為之。歷史上最著名的憲政危機發生在1975年。
政府三大體系如下:
立法權:在聯邦議會(Parliament)。由上議院(The Senate)、下議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組成。
行政權:在內閣。成員有總理、各部會首長和各州州長。總督由內閣提名。
司法權:在最高法院和其他聯邦法院、州法院。
下議院目前共150個席位,基本以各個州人口數分配,實行單一選區制。上議院席位則無關人口數,每州12席,北方領地和首都特區各只2席,共76席。兩院每三年改選一次。下議員任期三年,上議員任期六年,故後者每次只改選半數。下議院多數黨組成聯邦內閣,其黨魁為聯邦總理。
⑶ 世界上有哪些帝國主義國家
美國:托拉斯帝國主義
德國: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
英國:殖民帝國主義
法國:高利貸帝國主義
俄國:軍事封建帝國主義
日本:軍事封建帝國主義
美國的帝國主義特徵——「托拉斯帝國主義」
19世紀末,美國的工業生產已由世界第四位躍居第一位,產品佔世界的1/3。生產和資本急劇集中,出現了鋼鐵大王摩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鐵路大王范得比爾得、汽車大王福特等。全國鐵路、石油、鋼鐵、汽車等生產的 80%-50%被一小撮金融寡頭所壟斷。美國壟斷組織的主要形成是托拉斯(所謂「托拉斯」,是指由許多生產同類商品的企業或產品有密切關系的企業合並組成,參加的企業在生產上、商業上和法律上都失去獨立性)。在1909年,只佔全國企業總數1%的托拉斯,卻掌握了全國產值的一半。因此,列寧稱美國是「托拉斯帝國主義」。
德國的帝國主義特徵——「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
德國統一後,容克地主階級同資產階級的利益漸趨一致。在政治上他們獨佔了德國的軍政要職,在國家政權中起著重要作用。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壟斷資產階級進一步依靠容克地主階級專政,以便對內鎮壓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對外爭奪市場和世界霸權。列寧指出,德國是個「軍閥的、容克的、資產階級的帝國主義國家」。
英國的帝國主義特徵——殖民帝國主義
英國是世界上強占殖民地最多的國家。20世紀初,英國殖民地面積達3350餘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本國領土的10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億,等於本國人口的9倍。對殖民地的殘酷壓榨與剝削是英國壟斷資本發展的重要條件。對英國的興衰具有極大的意義。因此,列寧把它叫做「殖民帝國主義」。
法國的帝國主義特徵——「高利貸帝國主義」
法國也是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普法戰爭後,它的工業生產走下坡路。在生產得不到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壟斷資產階級把大量資本投向信貸,投向國外,以攫取高額利潤。1910年,法國在國外投資為309800萬法郎,1914年則猛增到600億法郎。1909——1913年,僅高利貸收入,每年高達170500萬法郎至180500法郎。列寧指出,法國是「高利貸帝國主義」。
俄國的帝國主義特徵——「軍事封建帝國主義」
雖然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落後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但在20世紀初,也繼其他國家之後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由於改革不徹底,貴族地主仍把持中央到地方的政權。在向帝國主義的過渡中,壟斷資本同封建殘余緊密結合。由於經濟薄弱,工業生產落後,難於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競爭,只有依靠軍事侵略的手段,力圖通過殖民掠奪來彌補其財政資本的不足,以便推行霸權政治,參加瓜分世界的斗爭。因此,列寧稱之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
日本的帝國主義特徵——「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
講解:明治維新的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在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壟斷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緊密結合,不少壟斷資本家就是由舊式封建特權商人轉變而來。由於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生產都遠不及歐美列強,實力不足的壟斷資本便與擁有極大權力的軍閥集團勾結起來,大力推行侵略擴張政策,發動侵略戰爭,藉以加速壟斷資本的發展。因此,日本被稱之為「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
⑷ 二戰中,澳大利亞扮演了一個什麼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大英帝國的英聯邦成員,澳大利亞1939年就參戰了,陸軍遠征軍直接和英國陸軍一起在北非作戰,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澳新軍團回防,在新幾內亞所羅門一帶和日軍打拉鋸戰。
(4)澳大利亞有什麼帝國擴展閱讀:
二戰爆發之初,澳大利亞先是派兵到歐洲及北非偕同英軍與納粹德國作戰。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隨著日本部分佔領了索羅門群島之後,澳大利亞本土一度面臨被日本全面入侵的威脅。後來在美國的幫助下遏制了日本的攻勢,解除了對澳大利亞本土的威脅,之後澳大利亞海軍在太平洋偕同美軍與日本作戰。
在二戰期間,共有3萬多澳大利亞軍人淪為戰俘。根據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的統計,被日軍俘虜的澳大利亞軍人有三分之一沒能活到戰爭結束,飢餓、疾病、過度勞累和遭到虐待是戰俘大量死亡的原因。
據統計,當時澳大利亞僅有700多萬人,參與戰爭的人口達到300多萬,直接參軍的人口達到近100萬。根據戰後統計,澳大利亞處決了140名乙丙級戰犯,在同盟國中最多。
⑸ 澳大利亞曾經是哪個國家的殖民地
澳大利亞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
1770年,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CaptainJamesCook)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士」,並宣布這片土地屬於英國。
英國人首先把澳大利亞作為一個流放囚犯的地方。
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長率領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隊共1530人抵達澳大利亞的植物園灣(BotanyBay),當中有736名囚犯。
八天後的1788年1月26日,他們正式在澳大利亞傑克遜港(PortJackson)建立起第一個英國殖民區,這個地方後來人口不斷增長而成為澳大利亞的第一大城市悉尼,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當時的英國內政大臣悉尼(Sydney)。
每年的1月26日後來成為了澳大利亞的國慶日(AustraliaDay)。
1790年,第一批來自英國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亞,以悉尼為中心,逐步向內陸發展,至1803年,殖民區已拓展到今日的塔斯馬尼亞。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為土著人。
(5)澳大利亞有什麼帝國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聯邦(英語: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簡稱「澳大利亞」(Australia)。
其領土面積7692024平方公里,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四面環海,是世界上唯一國土覆蓋一整個大陸的國家,因此也稱「澳洲」。擁有很多獨特的動植物和自然景觀的澳大利亞,是一個奉行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
澳大利亞(Australia)一詞,原意為「南方的大陸」,由拉丁文terra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變化而來。歐洲人在17世紀發現這塊大陸時,誤以為是一塊直通南極的陸地,故取名「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原為澳大利亞土著居住地。17世紀,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殖民者先後抵此。1788年「第一艦隊」的到來使其淪為英國殖民地,1901年組成澳大利亞聯邦,成為英國的自治領地。1931年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
⑹ 澳大利亞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似乎沒見到這個國家參與了什麼戰爭.
樓上的豬頭把澳大利亞跟奧匈帝國混為一談,歷史跟現實亂成一鍋粥,真是太有才了。
首先,澳大利亞是大洋洲最大的國家,位於亞洲南面的南半球,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是一個孤立的大島,與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沒有陸地接壤。你自己去看看地圖就知道了。
第二,澳大利亞以前是英國殖民地,後來脫離英國獨立,但仍然留在英聯邦內,在國際上的地位與加拿大類似,總督也是由英女王任命的。
第三,由於澳大利亞的人口基本上是白人移民,所以跟英美的關系狠不一般,可以說是鐵桿盟友。
第四,澳大利亞的經濟比較發達,資源豐富,綜合實力較強,唯一不足就是人口太少。
由以上幾點得知,澳大利亞在地理上跟其他國家是隔絕的,所以不會發生什麼戰爭,而且澳大利亞有美國英國罩著,自身實力也相當不錯,所以也沒人敢把它怎麼樣。這就是澳大利亞沒有參加過什麼戰爭的原因。當然二戰的時候日本曾經入侵過澳大利亞,不過由於太遠了,而且在美國保護下,日本人一點便宜也沒佔到。
⑺ 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的政體是什麼
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都屬於英聯邦.國家元首都是英國女王. 英聯邦 (The Commonwealth) 是由英國和已經獨立的前英國殖民地或附屬國組成的聯合體。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懾於日益高漲的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調整了同原英帝國其他成員之間的關系。1926年「英帝國會議」的帝國內部關系委員會提出,英國和已經由殖民地成為自治共和國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是「自由結合的英聯邦的成員」,「地位平等,在內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隸屬,唯有依靠對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統一在一起. 加拿大政體政體加拿大是一個民主國家,政體屬於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元首是英國女王。政府的每—個行動都是以女王的名義執行的,但權力卻是來自於加拿大的人民。 1867年,「聯邦之父」們在起草憲法時,將行政權歸於女王,並且根據英國憲法的原則管理國家。這意味著所建立的是一個責任政府,它的內閣必須向眾議院負責,眾議院則必須向人民負責。 當女王不在加拿大時,她的權力由總督(Governor General)代理行使。現在的總督無一例外都是加拿大人。在一般情況下,加拿大總理提議的人選均被女王任命為總督,只有在極為特殊的情況下才由內閣提議總督人選。 澳大利亞聯邦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澳大利亞女王就是國家元首,總督是女王的代表。但是事實上君主是象徵性的。行政權力由一個選舉產生的內閣控制,總理是內閣的領導人。總理一般還是眾議院多數黨領袖。 聯邦議會由兩個議院組成:眾議院(150席)和參議院(76席)。兩個議院每3年舉行一次換屆選舉。 紐西蘭是英聯邦成員國之一,採用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元首是紐西蘭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陛下。 紐西蘭是一個民主議會制國家,為國際學生、新移民和旅遊者提供安全的政治環境。英國女王也是紐西蘭國家元首,她目前由總督代為行使權利。政府每三年舉行一次選舉。年滿18歲的紐西蘭公民或獲得永久居留權的居民都具有合法的選舉和被選舉權。全國目前有國家黨、工黨兩個主要黨派。紐西蘭總理通常是主要當選黨派的領導,該黨在議會中擁有120個席位。 在每一個地區都有小的、當地的和地區的政府來代表中央政府。這些當地政府通常負責管理當地的道路交通建設、供水和其他重要事務。
⑻ 澳大利亞是英國的領土嗎
澳大利亞不是英國的領土。澳大利亞現在是獨立國家,澳大利亞1931年後是獨立主權國家,同屬於英聯邦。
澳大利亞1931年獲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
澳大利亞聯邦,簡稱「澳大利亞」(Australia)。其領土面積7692024平方公里,四面環海,是世界上唯一國土覆蓋一整個大陸的國家,因此也稱「澳洲」。擁有很多獨特的動植物和自然景觀的澳大利亞,是一個奉行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
澳大利亞(Australia)一詞,原意為「南方的大陸」,由拉丁文terra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變化而來。歐洲人在17世紀發現這塊大陸時,誤以為是一塊直通南極的陸地,故取名「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原為澳大利亞土著居住地。17世紀初,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殖民者先後抵此。1770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901年組成澳大利亞聯邦,成為英國的自治領。1931年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
(8)澳大利亞有什麼帝國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地形地貌
澳大利亞的地形很有特色。東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全國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拔2228米,在靠海處是狹窄的海灘緩坡,緩斜向西,漸成平原。東北部沿海有大堡礁。
沿海地區到處是寬闊的沙灘和蔥翠的草木,那裡的地形千姿百態:在悉尼(Sydney)市西面有藍山山脈的懸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脈高大、優美而歷經侵蝕的火山頸,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則是一片平坦的原野。
氣候特徵
澳大利亞地處南半球,雖然時差與中國(含港澳台)只有2-3小時,但是季節卻完全相反。12-2月為夏季,3月-5月為秋季,6-8月為冬季,9-11月為春季。年平均氣溫北部27℃,南部14℃。
⑼ 早期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澳大利亞是如何建國的
在澳大利亞,19世紀40年代,就有人提出建立聯邦的建議,這可以說是澳大利亞「聯邦運動」的開始。但澳大利亞畢竟是英國的罪犯流放地,各殖民區是在不同的背景下建立的,雖然共同生活在同一塊大陸上,有共同的政府形式,但在19世紀中葉,彼此之間互相競爭,缺乏溝通,各自關心的主要是本地區的事務和利益,無論政治家還是一般公民,似乎都沒有感覺到聯合的需要。
到19世紀末,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澳大利亞的人口急劇增長,人口結構發生變化,政治體制初步完善,民族經濟形成並得到迅速發展,立足於本民族的知識階層出現,民族主義和共和主義思想也深入人心。
各殖民區議會經過對憲法草案的多次討論修改,遞交給英國政府,英國政府對聯邦草案作了稍許修改。1900 年7月,英帝國議會在強調建立澳大利亞聯邦決不能損害或削弱帝國統一的前提下通過了澳大利亞聯邦憲法。同月,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正式簽署了憲法文本。
1901年1月1日是澳大利亞聯邦憲法正式生效的一天, 也是聯邦宣布成立之日。澳大利亞終於擺脫了殖民地的地位,成為大英帝國的自治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