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石英砂岩在哪裡

澳大利亞石英砂岩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5-12 16:06:13

① 澳大利亞很美的座山,好像堆起來的一樣,岩石紅色的,忘記叫什麼名字了,誰知道啊

澳洲艾爾斯岩(艾爾斯岩),和Mingwululu岩(烏魯魯岩是澳大利亞土著語言),約340公里澳大利亞中北部,愛麗斯泉(愛麗斯泉)在西南方向。艾爾斯岩高348米,長3000米,約8.5公里的基礎周長周長,從西到東的方面和狹窄是世界上最大的全岩(體積龐大,石頭只是一個單一的塊)。它氣勢雄峻,猶如永恆的自然紀念碑,上面高聳的廣袤的原野,在燦爛的陽光照耀散發出的魅力。 1873年,一個名為跨越這個沙漠威廉·克里斯蒂高斯測量師的人,又飢又渴,當他被發現在這個場合和石山全日高位前,還以為是一種幻覺相信。高斯來自南澳大利亞州,南澳州總理亨利被任命為這個艾爾斯岩小山。我們俗稱的艾爾斯岩,「人類在地球上的肚臍」,號稱「七天下奇觀」之一,距今已有4-6億年的歷史。今天,它已被指定為國家公園,有幾十人從世界各地來到這里每年都來觀看搖滾風格。
艾爾斯岩底面是橢圓形有點像一個略圓的長麵包兩端。長度3.6公里,2公里,距離高348米,為約8.8公里的基地周圍圍的寬度。岩礫石,含鐵量高的組成,表面發紅,紅的整體,所以也叫紅石氧化。高聳在廣袤的沙漠,艾爾斯巨石如巨獸卧,如果飽經風霜的老人,站在這宏偉的地方幾億年。由於地殼運動,巨石所在的阿瑪迪斯盆地(AmadeusBasin)推高了一塊大岩石的形成,以及大約300萬年前,又一次地殼運動的魔力將推出這個巨大的岩石山大海。經過億萬年的風雨滄桑,已經被風化的砂岩大礫石,只有一塊石頭以其獨特的硬度經得起風雨侵蝕剝離,並整體無裂紋和破損,缺口,成為所謂的地貌學「蝕余岩,「但長期風化,使頂部的圓滑光亮,並在形成周圍峭壁寬的數目從頂部到溝槽和淺基坑底部。因此,每當暴雨傾盆,在巨石瀑布的每一側澆築壯觀。

這石山土著人稱為「烏魯魯」,意思是「聚會場所見面。」西方人稱之為「艾爾斯岩」,其名稱可以追溯到1873年,一個名為克里斯蒂高斯這種探索歐洲地質測量師,無意中發現了世界的奇跡,因為他從南澳大利亞州,南澳大利亞州來了,所以當時的總理名為亨利Ayers Rock Hill的這一點。更迷人的是,艾爾斯岩石就像是一個愛自然美麗的模型,以早晚和天氣的變化,「新衣改變成各種各樣的顏色。」當太陽從沙漠邊緣升起,巨石「放輕紅裝」,色彩斑斕,華麗無比;直到中午,然後「穿上橙色的外衣」;當夕陽西下,巨石是豐富多彩的,在藍天下如火如荼的燃燒;直到夜幕降臨,它也匆匆「為」棕褐色「晚禮服」婉約回到地球母親的懷抱。

引起變色的艾爾斯岩的意見,但地質學家認為,這是關繫到其組成。艾爾斯岩石實際上是一個岩石堅硬,緻密的石英砂岩岩石表面的氧化物在陽光下在一天中的不同角度的結構,它會不斷改變顏色。因此,艾爾斯石被稱為「五彩獨石山」和添加無限的魔力。

雨艾爾斯岩壯觀,飛沙走石,颶風的風暴場面非常壯觀。直到風過雨停了,石頭和嘩嘩的瀑布,水氣霧氣,像披著銀色面紗的女孩;彩虹若隱若現的幾個,像環的頭,向陽一面是溫柔的場景。燕西在雨中許多水坑的形成,到在下雨,澆灌藍灰色周圍紫檀,紅桉樹,相思樹和沙漠橡樹叢,沙丘草等植物,突出了活力艾爾斯岩石地面。

② 石英砂岩地貌與喀斯特地貌是一個在深水區一個在淺水區么

你把地質環境和地貌環境搞混了:
石英砂岩和碳酸鹽岩的沉積環境屬於地質學范疇,石英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屬於地貌學范疇。
-------石英砂岩的沉積環境(粗粒沉積環境)是淺水區;碳酸鹽岩的沉積環境(膠粒沉積環境)是深水區。
-------石英砂岩地貌與喀斯特地貌都是侵蝕環境的產物。

③ 進口石英砂從哪個國家進口

進口石英砂主要從澳大利亞,美國,和柬埔寨三個國家進口。進口高純石英砂,質量和交貨期均較穩定。為適應半導體等行業用高純度石英玻璃材料的需求。

石英砂是石英石經破碎加工而成的石英顆粒。石英石是一種非金屬礦物質,是一種堅硬、耐磨、化學性能穩定的硅酸鹽礦物。石英砂的顏色為乳白色、或無色半透明狀,莫氏硬度7。

石英砂是重要的工業礦物原料,非化學危險品,廣泛用於玻璃、鑄造、陶瓷及防火材料、冶煉硅鐵、冶金熔劑、冶金、建築、化工、塑料、橡膠、磨料,濾料等工業。

石英砂是無色、透明的石英的變種,他們確信石英是耐久而堅固的冰。中國古代人認為嘴裡含上冷的水晶能夠止渴。石英砂岩是固結的碎屑岩石,石英碎屑含量達95%以上,來源於各種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重質礦物較少,伴生礦物為長石、雲母和黏土礦物。

④ 澳大利亞沙漠中那塊有名的石頭叫什麼名字

澳大利亞艾爾斯巨石(Ayers Rock),又名烏盧魯巨石(Uluru Rock屬澳大利亞土著人語言),位於澳大利亞中北部的艾麗斯泉市(Alice Springs)西南方向約340公里處。艾爾斯岩高348米,長3000米,基圍周長約8.5公里,東高寬而西低狹,是世界最大的整體岩石(體積雖巨,只是獨塊石頭)。它氣勢雄峻,猶如一座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輝。1873年一位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的測量員橫跨這片荒漠,當他又飢又渴之際發現眼前這塊與天等高的石山,還以為是一種幻覺,難以置信。高斯來自南澳洲,故以當時南澳州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艾爾斯巨石俗稱為我們「人類地球上的肚臍」,號稱「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距今已有4—6億年歷史。如今這里已辟為國家公園,每年有數十萬人從世界各地紛紛慕名前來觀賞巨石風采。
艾爾斯巨石底面呈橢圓形,形狀有些像兩端略圓的長麵包。長3.6千米,寬約2千米,高348米,基圍周長約8.8千米。岩石成分為礫石,含鐵量高,其表面因被氧化而發紅,整體呈紅色,因此又被稱作紅石。突兀在廣袤的沙漠上,艾爾斯巨石如巨獸卧地,又如飽經風霜的老人,在此雄偉地聳立了幾億年。由於地殼運動,巨石所在的阿瑪迪斯盆地(AmadeusBasin)向上推擠形成大片岩石,而大約到了3億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殼運動將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經過億萬年來的風雨滄桑,大片砂岩已被風化為沙礫,只有這塊巨石憑著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風剝雨蝕,且整體沒有裂縫和斷隙,成為地貌學上所說的「蝕余石」。但長期的風化侵蝕,使其頂部圓滑光亮,並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寬窄不一的溝槽和淺坑。因此,每當暴雨傾盆,在巨石的各個側面上飛瀑傾瀉,蔚為壯觀。

土著人稱這座石山為「烏盧魯」,意思是「見面集會的地方」。西方人稱之為「艾爾斯石」,它的得名可追溯到1873年,一位名叫克里斯蒂·高斯的歐洲地質測量員到此勘探,意外地發現了這一世界奇跡,由於他來自南澳洲,故以當時南澳洲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更迷人的是,艾爾斯石彷彿是大自然中一個愛漂亮的模特,隨著早晚和天氣的改變而「換穿各種顏色的新衣」。當太陽從沙漠的邊際冉冉升起時,巨石「披上淺紅色的盛裝」,鮮艷奪目、壯麗無比;到中午,則「穿上橙色的外衣」;當夕陽西下時,巨石則奼紫嫣紅,在蔚藍的天空下猶如熊熊的火焰在燃燒;至夜幕降臨時,它又匆匆「換」上黃褐色的「夜禮服」,風姿綽約地回歸大地母親的懷抱。

關於艾爾斯石變色的緣由眾說紛紜,而地質學家認為,這與它的成分有關。艾爾斯石實際上是岩性堅硬、結構緻密的石英砂岩,岩石表面的氧化物在一天陽光的不同角度照射下,就會不斷地改變顏色。因此,艾爾斯石被稱為「五彩獨石山」而平添了無限的神奇。

雨中的艾爾斯石氣象萬千,飛沙走石、暴雨狂飆的景象甚為壯觀。待到風過雨停,石上又瀑布奔流、水汽迷濛,又好似一位披著銀色面紗的少女;向陽一面的幾道若隱若現的彩虹,有如頭上的光環,顯得溫柔多姿。雨水在岩隙里形成了許多水坑,而流到地上的雨水,澆灌周圍的藍灰檀香木、紅按樹、金合歡叢以及沙漠橡樹、沙丘草等植物,使艾爾斯石突顯勃勃生機。

⑤ 奧陶紀的地質特徵

奧陶紀是地史上大陸地區遭受廣泛海侵的時代,是火山活動和地殼運動比較劇烈的時代,也是氣候分異、冰川發育的時代。奧陶紀是海生無脊椎動物真正達到繁盛的時期,也是這些生物發生明顯的生態分異的時期。在奧陶紀後期,各大陸上不少地區發生重要的構造變動、岩漿活動和熱變質作用,使得這些活動區的部分地區褶皺成為山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地殼構造和古地理輪廓。
科學家認為,奧陶紀時期,各大陸相對於兩極的位置和大陸之間的相對位置都曾發生過重要的改變。當時,西伯利亞中北部、加拿大北部的部分地區、中國北部和澳大利中西部都屬於乾熱氣候的地區;相反,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南非開普地區曾經覆蓋著厚厚的冰層,屬於寒冷氣候地區。這說明,奧陶紀時,古南極在而今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古北極位於南太平洋,古赤道恰好穿過西伯利亞中西部和中亞一帶,經加拿大西部向南太平洋岸南下。
中國的海侵是在海域延續下來的。揚子地台和中朝地台西部邊緣地帶,在中、晚寒武世或早奧陶世略有上升,奧陶紀早期地層缺失,較新的奧陶紀地層與寒武系呈假整合接觸。在中朝地台的中部、東部和揚子地台,奧陶紀地層與寒武紀地層皆呈整合接觸。中奧陶世之後中朝地台上升為陸地,除西部邊緣地區外,晚奧陶世沒有沉積。奧陶紀加里東運動在地台區表現為頻繁的震盪運動,地槽區有較多的火山噴發岩、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如北方地槽區。祁連山地槽區火山活動有兩個時期,一是早奧陶世中期,另一是晚奧陶世。
歐亞大陸上有4個穩定的地台區,即俄羅斯地台(東歐地台)、西伯利亞地台和規模較小的中朝地台、揚子地台。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也屬穩定區,但其還包括在南大陸的范圍。前述4個地台,除少數地區外,基本上被海水侵入,形成淺海水域,地台的周圍被地槽區所圍繞。俄羅斯地台和揚子地台的南緣,呈東西向條帶狀的海域即古地中海。古地中海的南緣止於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島中部、伊朗南部和印度半島北部,向南經中南半島與澳大利亞東部及北部奧陶紀的海域相連,更南可能伸延到南極地區。北美大部為地台淺海地區,沉積以石英砂岩、頁岩和碳酸鹽岩為主,厚度不大。北美大陸的東西兩側為地槽區的海域,西部以碎屑岩和碳酸鹽岩為主,東部以硬砂岩、泥岩和火山岩為主。南美的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帶為地槽海域,北部的中部為地台淺海海域。南大陸的周圍邊緣地帶皆被地槽區或地台型海域所圍繞,非洲、印度半島、澳大利亞西南部、南美東部和南極洲的東部皆為陸地。
奧陶紀早、中期繼承了寒武紀的氣候,氣候溫暖、海侵廣泛;奧陶紀晚期南大陸的西部發生了大規模的大陸冰蓋和冰海沉積,代表寒冷的極地氣候。按古地磁數據,奧陶紀南極應位於而今北非西北部,這與非洲冰磧層的分布應位於南極圈內的解釋是吻合的。南大陸的東部仍處於赤道附近。北美、西伯利亞和中國華北地區有蒸發岩沉積,推測為乾熱氣候環境,屬於低緯度地區。奧陶紀北極應位於南太平洋,大陸地區基本上位於南半球,從沉積物來判斷,當時南半球的氣候分帶比較明顯。由於晚奧陶世末期大冰期的存在,同時影響全球海平面的下降,並引起廣泛的海退。 中國雲南東北部中奧陶世早期或早奧陶世晚期的巧家組產鮞狀赤鐵礦,華北馬家溝組和峰峰組不同層位有磁鐵礦和赤鐵礦。這種鐵礦的成因與中生代侵入岩侵入奧陶紀的富鎂圍岩有關。華北區峰峰組下段產硬石膏和石膏層。石灰岩和白雲岩等作為石灰、水泥、熔劑的材料,在華北區奧陶系層位多,分布較廣。以奧陶紀地層作為運移、儲存條件的礦產還有石油和豐富的地下水資源。竹
石林,顧名思義就是竹林中有石林、石林中有竹林。長寧的竹石林,是我國喀斯特大家庭中罕見的竹林喀斯特的典範。據地質學家考證,竹石林的碳酸鹽屬於距今4.53億年至4.78億前的奧陶紀中統寶塔組,是世界少有的奧陶紀喀斯特景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喀斯特景觀之一。

⑥ 模型四十三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地區金礦床找礦模型

一、概 述

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地區是世界上一個重要的金礦區,總共已生產黃金 2500t,其中 1000t 采自石英脈,1200t 采自現代砂礦,300t 采自古砂礦。該區曾有 7000 多個礦山開採金,但大部分是小礦山,產量超過 1t 的只有 168 個礦山,超過 30t 的有 12 個金礦田,其中最重要的是本迪戈 ( Bendigo) 、巴勒拉特 ( Ballarat) 和卡斯爾梅恩 ( Castlemaine) ( 圖 1) 。

關於維多利亞地區金礦的成因歸屬眾說紛紜,有人將其歸為造山帶型金礦,成礦時間為早古生代。也有人根據金礦化產於寒武 - 奧陶紀濁積岩中,稱其為濁積岩金礦,並與穆龍套金礦相提並論,但維多利亞金礦受構造控制明顯,礦化型式明顯為脈狀。還有人根據其成礦條件認為是 「中溫熱液」型金礦。盡管如此,由於其意義重大,成礦特徵又十分鮮明,近年來在找礦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本書根據國外大量的研究資料,對維多利亞地區金礦的找礦模型作一簡要的綜合介紹。

圖 5 礦田中流體流動路線及流體源岩、金源岩和金/石英礦床之間體積關系示意圖( 引自 S. F. Cox 等,1991)

2. 找礦標志

( 1) 地質找礦標志

1) 容礦岩石為變質沉積 ( 復理石) 岩系,即 「板岩帶」,基性火山岩居次要地位。

2) 礦化明顯受地層控制,幾乎所有的礦化不是形成在寒武 - 奧陶紀濁積岩層中的富含頁岩的層位,就是直接產在該層位的下面。富含頁岩的濁積岩對礦化流體能起隔水屏障的作用。

3) 礦化事件與花崗岩的侵入、酸性和次玄武岩質的火山作用、閃長岩質的煌斑岩侵入、變形作用,以及區域變質作用有時間上的聯系,可能與它們是同期的,金是在變形結束期前後形成的。

4) 礦化年齡,在斯特韋爾和本迪戈兩個帶中,通常為 441 ~ 439Ma,個別可能為 457 ~ 455Ma;而在墨爾本帶中則為 380 ~370Ma。

5) 現代砂礦和古砂礦都產在原生礦附近,古砂礦呈線性分布,長達幾千米至幾十千米,往往被新生代玄武岩和沉積岩覆蓋。

6) 含礦石英脈多產在主逆掩斷層附近的中等到陡傾斜的走向斷層中。石英脈聚集成長條狀脈群,脈群延伸長度有時可能超過 100km。

7) 圍岩蝕變取決於容礦岩石的成分,在變質沉積岩中蝕變有限,而在鎂鐵質和長英質火成岩中蝕變明顯。

8) 鎂鐵質火成岩蝕變遠端含碳酸鹽 - 鈉長石 - 斜黝簾石 - 綠泥石 - 黃鐵礦,近端含碳酸鹽 - 白雲母 - 黃鐵礦; 而長英質火成岩蝕變含白雲母 - 黃鐵礦。

9) 金礦化與花崗岩沒有空間關系,在花崗岩中沒有見到大型金礦床,但是有少數金礦田 ( 如Maldon 金礦田) 出現在 S 型和 I 型花崗岩的接觸變質帶中。

( 2) 地球物理找礦標志

1) 區域航空磁測和放射性測量可用來劃分地層和構造。如果與礦化有關的磁鐵礦遭到破壞的話,地面磁法可能也是有用的。

2) 玄武岩與周圍沉積岩相比,磁化率和密度要高得多,所以區域航磁和重力數據對於確定默里盆地覆蓋層下面含有礦化的玄武岩穹丘十分有用。

3) 在找礦確定靶區時,詳細的航磁和重力測量可用來進行岩性填圖。

4) 雖然許多礦床硫化物含量低,但是對於一些含較多硫化物的金礦床來說,電法 ( EM、IP 和AMT) 具有一定的效果,特別是測定蝕變暈。

( 3) 地球化學找礦標志

1) Cu、Pb 和 Zn 只是局部富集,有時出現小型異常。在東部的某些小金礦中,Cu、Pb 和 Zn 相對較豐富。

2) 在鄰近花崗岩的礦床中可出現 Bi、W、Mo 和 Te 異常。

3) 碳酸鹽岩的碳同位素負值略高,為 - 3 ~ - 10 。

4) 不同的異常元素對勘查是有用的,有些礦床是 As 和 Au,有些礦床只是 Au ( 通常有明顯的黃鐵礦和/或碳酸鹽暈) 。

( 尤孝才)

⑦ 澳大利亞好像有一塊叫 艾什麼的巨石 全名是什麼

澳大利亞艾爾斯巨石(Ayers Rock),又名烏盧魯巨石(Uluru Rock屬澳大利亞土著人語言),位於澳大利亞中北部的艾麗斯泉市(Alice Springs)西南方向約340公里處。艾爾斯岩高348米,長3000米,基圍周長約8.5公里,東高寬而西低狹,是世界最大的整體岩石(體積雖巨,只是獨塊石頭)。它氣勢雄峻,猶如一座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輝。1873年一位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的測量員橫跨這片荒漠,當他又飢又渴之際發現眼前這塊與天等高的石山,還以為是一種幻覺,難以置信。高斯來自南澳洲,故以當時南澳州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艾爾斯巨石俗稱為我們「人類地球上的肚臍」,號稱「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距今已有4—6億年歷史。如今這里已辟為國家公園,每年有數十萬人從世界各地紛紛慕名前來觀賞巨石風采。
艾爾斯巨石底面呈橢圓形,形狀有些像兩端略圓的長麵包。長3.6千米,寬約2千米,高348米,基圍周長約8.8千米。岩石成分為礫石,含鐵量高,其表面因被氧化而發紅,整體呈紅色,因此又被稱作紅石。突兀在廣袤的沙漠上,艾爾斯巨石如巨獸卧地,又如飽經風霜的老人,在此雄偉地聳立了幾億年。由於地殼運動,巨石所在的阿瑪迪斯盆地(AmadeusBasin)向上推擠形成大片岩石,而大約到了3億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殼運動將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經過億萬年來的風雨滄桑,大片砂岩已被風化為沙礫,只有這塊巨石憑著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風剝雨蝕,且整體沒有裂縫和斷隙,成為地貌學上所說的「蝕余石」。但長期的風化侵蝕,使其頂部圓滑光亮,並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寬窄不一的溝槽和淺坑。因此,每當暴雨傾盆,在巨石的各個側面上飛瀑傾瀉,蔚為壯觀。

土著人稱這座石山為「烏盧魯」,意思是「見面集會的地方」。西方人稱之為「艾爾斯石」,它的得名可追溯到1873年,一位名叫克里斯蒂·高斯的歐洲地質測量員到此勘探,意外地發現了這一世界奇跡,由於他來自南澳洲,故以當時南澳洲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更迷人的是,艾爾斯石彷彿是大自然中一個愛漂亮的模特,隨著早晚和天氣的改變而「換穿各種顏色的新衣」。當太陽從沙漠的邊際冉冉升起時,巨石「披上淺紅色的盛裝」,鮮艷奪目、壯麗無比;到中午,則「穿上橙色的外衣」;當夕陽西下時,巨石則奼紫嫣紅,在蔚藍的天空下猶如熊熊的火焰在燃燒;至夜幕降臨時,它又匆匆「換」上黃褐色的「夜禮服」,風姿綽約地回歸大地母親的懷抱。

關於艾爾斯石變色的緣由眾說紛紜,而地質學家認為,這與它的成分有關。艾爾斯石實際上是岩性堅硬、結構緻密的石英砂岩,岩石表面的氧化物在一天陽光的不同角度照射下,就會不斷地改變顏色。因此,艾爾斯石被稱為「五彩獨石山」而平添了無限的神奇。

雨中的艾爾斯石氣象萬千,飛沙走石、暴雨狂飆的景象甚為壯觀。待到風過雨停,石上又瀑布奔流、水汽迷濛,又好似一位披著銀色面紗的少女;向陽一面的幾道若隱若現的彩虹,有如頭上的光環,顯得溫柔多姿。雨水在岩隙里形成了許多水坑,而流到地上的雨水,澆灌周圍的藍灰檀香木、紅按樹、金合歡叢以及沙漠橡樹、沙丘草等植物,使艾爾斯石突顯勃勃生機。

⑧ 石英岩產自哪裡

石英岩礦床主要產於華北地台次級沉降帶和祁連褶皺帶,在揚子地台也有分布,含礦層位多為前寒武系,部分為志留系、泥盆系。主要成礦區為遼、冀、豫石英岩(石英砂岩)分布區,從吉林白山經遼寧、河北、北京、山西止於河南,大致呈北東向展布並嚴格地受震旦系含礦地層控制。此成礦區內分布礦床多,規模大、質量好,且其位置適中,是當前玻璃工業重要的開發利用對象。另一成礦區為西寧—渤海灣石英岩(石英砂岩)分布帶,礦帶圍繞中朝地台西部邊緣分布,礦床規模與質量不如前者,但是中國西北地區的主要開采利用對象。沉積變質石英岩主要成礦帶為遼南—鳳陽石英岩分布帶,礦床見於遼寧庄河、江蘇邳縣、安徽鳳陽等地,大致呈南北向斷續分布,目前開采利用的不多。

⑨ 關於澳大利亞艾爾斯巨石的形成,與其原理

澳大利亞艾爾斯巨石(Ayers Rock),又名烏盧魯巨石(Uluru Rock屬澳大利亞土著人語言),位於澳大利亞中北部的艾麗斯斯普林斯(Alice Springs)西南方向約340公里處。艾爾斯岩高348米,長3000米,基圍周長約8,5公里,東高寬而西低狹,是世界最大的整體岩石(體積雖巨,只是獨塊石頭)。它氣勢雄峻,猶如一座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輝。1873年一位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的測量員橫跨這片荒漠,當他又飢又渴之際發現眼前這塊與天等高的石山,還以為是一種幻覺,難以置信。高斯來自南澳洲,故以當時南澳州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艾爾斯巨石俗稱為我們「人類地球上的肚臍」,號稱「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距今已有4—6億年歷史。如今這里已辟為國家公園,每年有數十萬人從世界各地紛紛慕名前來觀賞巨石風采。
艾爾斯巨石底面呈橢圓形,形狀有些像兩端略圓的長麵包。長3.6千米,寬約2千米,高348米,基圍周長約8.8千米。岩石成分為礫石,含鐵量高,其表面因被氧化而發紅,整體呈紅色,因此又被稱作紅石。突兀在廣袤的沙漠上,艾爾斯巨石如巨獸卧地,又如飽經風霜的老人,在此雄偉地聳立了幾億年。由於地殼運動,巨石所在的阿瑪迪斯盆地(AmadeusBasin)向上推擠形成大片岩石,而大約到了3億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殼運動將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經過億萬年來的風雨滄桑,大片砂岩已被風化為沙礫,只有這塊巨石憑著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風剝雨蝕,且整體沒有裂縫和斷隙,成為地貌學上所說的「蝕余石」。但長期的風化侵蝕,使其頂部圓滑光亮,並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寬窄不一的溝槽和淺坑。因此,每當暴雨傾盆,在巨石的各個側面上飛瀑傾瀉,蔚為壯觀。
土著人稱這座石山為「烏盧魯」,意思是「見面集會的地方」。西方人稱之為「艾爾斯石」,它的得名可追溯到1873年,一位名叫克里斯蒂·高斯的歐洲地質測量員到此勘探,意外地發現了這一世界奇跡,由於他來自南澳洲,故以當時南澳洲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更迷人的是,艾爾斯石彷彿是大自然中一個愛漂亮的模特,隨著早晚和天氣的改變而「換穿各種顏色的新衣」。當太陽從沙漠的邊際冉冉升起時,巨石「披上淺紅色的盛裝」,鮮艷奪目、壯麗無比;到中午,則「穿上橙色的外衣」;當夕陽西下時,巨石則奼紫嫣紅,在蔚藍的天空下猶如熊熊的火焰在燃燒;至夜幕降臨時,它又匆匆「換」上黃褐色的「夜禮服」,風姿綽約地回歸大地母親的懷抱。
關於艾爾斯石變色的緣由眾說紛紜,而地質學家認為,這與它的成分有關。艾爾斯石實際上是岩性堅硬、結構緻密的石英砂岩,岩石表面的氧化物在一天陽光的不同角度照射下,就會不斷地改變顏色。因此,艾爾斯石被稱為「五彩獨石山」而平添了無限的神奇。
雨中的艾爾斯石氣象萬千,飛沙走石、暴雨狂飆的景象甚為壯觀。待到風過雨停,石上又瀑布奔流、水汽迷濛,又好似一位披著銀色面紗的少女;向陽一面的幾道若隱若現的彩虹,有如頭上的光環,顯得溫柔多姿。雨水在岩隙里形成了許多水坑,而流到地上的雨水,澆灌周圍的藍灰檀香木、紅桉樹、金合歡叢以及沙漠橡樹、沙丘草等植物,使艾爾斯石突顯勃勃生機。
這里的原住民是在此生活了超過數萬年並創造了燦爛文化的阿南古人,他們認為祖先們締造了大地與山河。因此,阿南古族人就是維護這塊神聖土地的後繼者,並由於艾爾斯石恰好位於澳大利亞的中心,當地土著人便認定這塊巨石是澳大利亞的靈魂,艾爾斯石上許多奇特的洞穴里,留存有土著人留下的古老繪畫和岩雕,線條分明,圈點眾多,描繪著「夢幻時代」的傳奇故事和神話傳說。一直以來,艾爾斯石是西部沙漠地區土著人宗教、文化、土地和經濟關系的焦點,是他們心中的「聖石」,許多部落的土著人都在這里舉行成年儀式和祭祀活動等。烏盧魯國家公園是澳大利亞遺產委員會注冊的國家財產,1985年,澳大利亞政府將它正式歸還給阿南古人,由他們負責管理。每年,有幾十萬遊客慕名前來一睹艾爾斯石的風采.

⑩ 澳大利亞蘭傑礦床

1.礦床位置及研究小史

蘭傑鈾礦床是世界馳名的超大型鈾礦床之一。它位於澳大利亞北部東阿利蓋特河上游,達爾文市東約225km處的馬格拉平原上,海拔高度約為+20m。經緯度坐標是東經132°55',南緯12°40'~12°43'。它主要由1礦段和3礦段組成。

該礦床的大地構造位置,前人歸為派因—克里克地槽區。按地窪學說,礦床現階段的大地構造性質應歸為地窪區,屬澳大利亞殼體南北地窪帶內的阿納姆地地窪區(圖5-19)。該地窪區形成於中元古代初期,在太古宙為前地槽階段,古元古代(2500~1700Ma)為地槽階段,到古元古代末至中元古代初可能有短暫的地台階段(1700~1650Ma),至中元古代初期轉入地窪階段(1650Ma至今),並延續至今。該礦床的工業鈾礦化,主要形成於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900~500Ma),屬地窪階段中晚期成礦。阿納姆地地窪區,按構造-岩漿活化程度劃分,屬火山-構造活化型地窪區,其突出特點是火山-構造強烈發育,鈾成礦作用與火山-構造活化作用有著時空聯系,但該礦床又不產於火山岩內,故不屬於火山岩型鈾礦,而屬於層控中的不整合鈾礦床。

圖5-19礦床大地構造位置圖

1.南北地窪帶;2.地窪區:A.阿納姆地地窪區;B.卡奔塔利亞地窪區;C.芒特—艾薩地窪區;D.推測的覆蓋地窪區;E.布羅肯希爾地窪區;F.阿德萊德地窪區;3.鈾礦床:①蘭傑鈾礦床;②賈比盧卡礦床;③納巴勒克礦床;④奧林匹克壩礦床

該礦床於1969年初由Geopeko有限公司在布羅克曼山的低地發現,先是圈定了6個放射性異常,後在1號和3號異常上施工鑽探工程,共打13個鑽孔,結果在地表和深部200處都見鈾礦化。直至1980年初,在1號和3號異常內分別落實為1號和3號礦體,1號礦體的估算平均品位為0.33%U3O8,鈾儲量達52878tU3O8,3號礦體平均品位為0.20%U3O8,儲量達58000tU3O8。從而礦床總儲量超過110000tU3O8,平均品位為0.26%,礦體集中,規模大。礦石中伴有金,其平均品位為1.3g/t,金儲量為2.5t。

G.S.Eupen和B.T.Williams最先研究了蘭傑1號礦段,G.R.Ewers,J.Ferguson,R.S.Needham,T.H.Donnelly等人,先後系統地總結和研究了該礦床的區域成礦條件及礦床地質特徵。對礦床成因主要存在兩種不同觀點,一種是同生沉積,後生成礦觀點,認為鈾是古元古宙岩石沉積期形成,在後來的構造和變質作用下再次遷移和重新富集成礦。另一種是後生成礦觀點,認為太古宙花崗岩鈾含量高,在構造和變質作用下鈾重新活動,進入到良好的角礫岩化帶的礦捕環境富集成工業礦床,同古元古代沉積和岩層變質作用無關。H.11.拉維洛夫,С.Ф.維諾庫洛夫在研究澳北鈾礦床後,提出多期成礦疊加富集的復成因觀點。

本書作者查閱和研究了該礦床的有關地質資料,按地窪學說及其多因復成成礦理論,以及王志成高級工程師1993年在該礦區較長時間的考察收集的最新資料,認為蘭傑鈾礦床屬典型的多因復成鈾礦床,派因—克里克地槽是古元古代形成,至中元古代已轉化為阿納姆地地窪區,一直延續至今。

2.礦床地質特徵及其多因復成依據

1)礦區地層及含礦主岩

礦區露頭極為有限,人工揭露的地層,有太古宙片岩、片麻岩及花崗岩組成的納納姆布雜岩,古元古代綠泥石片岩、碳酸鹽岩、燧石岩、石墨片岩組成的卡希爾組,以及中元古代砂岩、礫岩組成的科姆波爾吉組。古元古代地層傾向東,傾角為35°~550,其變質程度介於綠色片岩相至低級角閃岩相之間。鈾礦化產於古元古代卡希爾組中(圖5-20)。

納納姆布雜岩之上為卡希爾組,並以不整合形式覆蓋,而中元古界科姆波爾吉組又以不整合形式覆蓋於卡希爾組之上。納納姆布雜岩中的片麻狀花崗岩,其同位素年齡為2.8~2.4Ga。

含礦岩系屬卡希爾組下段,在地層剖面中相應的自下而上層序是:下盤岩系→下含礦岩系→上含礦岩系→上盤岩系,共為4部分組成。下盤岩系主要是石英-雲母片岩和絹雲母-石英長石片麻岩組成,經約1800Ma前的強烈變質作用所致,岩層時代有可能歸為新太古代。下含礦岩系在卡希爾組的底部,是古元古代最早的岩層。它由中細粒塊狀菱鎂礦、白雲石大理岩、綠泥石絹雲母片岩和白雲質大理岩及燧石岩層組成,厚度共為250m。在其中部約20m厚的綠泥石絹雲母片岩內,分布有鈾礦化。上含礦岩系,在卡希爾組中下部位,由黑雲母-石英-長石片岩和白雲質大理岩、黑雲母片岩組成,含有石墨。厚度約為150m,幾乎全部岩石都受到綠泥石化。綠泥石化含石墨的黑雲母-石英-長石片岩,是該礦床的主要含礦岩石。上盤岩系,由粗粒雲母-長石-石英片岩及含有磁鐵礦混染的粗粒絹雲母-綠泥石片岩組成,還可見新鮮的石榴子石和鉀長石,厚度達10m。在上盤岩系內未發現工業鈾礦化分布(圖5-21)。

含礦岩系的共同特點,是富含碳質和黃鐵礦以及碳酸鹽礦物,是屬淺海相和潮間及潮上沉積環境,其原始鈾含量達34g/t,高出地殼平均克拉克值的9倍。礦區內一般地層的鈾豐度值也達12~13g/t。這表明含礦岩系在原始沉積-成岩階段,有鈾的原始富集作用,反映了鈾成礦作用具有明顯的層控特徵。含礦岩系沉積階段的鈾,系來自區域內太古宙納納姆布雜岩中的片麻狀花崗岩類岩石。其平均鈾含量達9.6g/t。中元古代科姆波爾吉砂岩和礫岩中,未發現鈾礦化分布。

2)礦床構造形態及成礦構造

礦床所在的區域構造,為一個南北走向的復式向斜,蘭傑鈾礦床位於該復式向斜的東側。礦區本身為單斜構造(圖5-22),岩層向東緩傾,傾角多在30°上下,屬次級褶皺構造的一部分。過去資料認為,礦床-礦段中心深部含礦岩系與太古宙片麻岩為斷層接觸。據王志成現場鑽孔岩心觀察,含礦岩系之下為整合或假整合接觸,而且其下部之岩性層位可能屬古元古代砂岩經變質作用形成片麻岩,而不是太古宙片麻岩。礦床深部可能存在卡卡杜群的砂岩層。區域的和礦床的褶皺構造,主要是古元古代末地槽回返期所形成。

鈾礦床和礦體定位,首先是受納納姆布花崗片麻岩穹隆東接觸帶的制約。此外,還受到近地表的古元古界褶皺基底與未變質的中元古界之間的不整合面構造,以及東西向、南北向和北西向斷裂帶,或裂隙密集帶的聯合控制。礦體位於角礫岩帶內,並緊靠古元古代地層與中元古代地層的不整合面之下,體現出鈾礦化有明顯的後生改造和疊加富集的特點。礦床最主要的1號和3號礦體,埋藏於現代地表之下,埋藏深度淺,並與古—中元古界之間的不整合面相吻合(圖5-23)。鈾礦化直接產於斷裂構造破碎帶內或角礫岩帶內,斷裂構造不僅成為成礦溶液的通道,還為瀝青鈾礦和綠泥石的富集提供了有利空間。角礫被綠泥石、石英和赤鐵礦、晶質鈾礦、瀝青鈾礦、金屬硫化物及碳酸鹽礦物所膠結。從角礫岩的結構和岩性特徵分析,角礫岩至少有兩次角礫岩化和兩次綠泥石膠結,推測角礫岩最初是古元古代地槽回返之後形成,後來在地窪階段明顯產生活化,形成第二次的角礫岩化和綠泥石化再次膠結。

圖5-20澳北阿利蓋特河鈾礦田地質圖

(據R.S.Needham等)

1.中生界;2.科姆波爾吉建造;3.奧思別里粗玄岩;4.造山花崗岩,尼姆布瓦格雜岩;5.花崗岩核;6.混合岩;7.片麻岩;8.過渡帶;9.謝依姆粗玄岩;10.芬尼斯河群:菲協爾—克里克粉砂岩,南阿里蓋特爾群;11.克帕爾格建造;12.庫爾平建造,瑪翁特—帕爾特里基群;13.威爾特門粉砂岩,納烏爾連基片岩;14.曼多施砂岩,納木納群;15.斯得克—克里克火山岩;16.麥遜和卡希爾建造;17.卡卡杜群;18.納納姆布雜岩;19.斷裂及其名稱:①基夫—阿傑爾,②納烏爾連基,③基姆—基姆,④蘭傑,⑤瑪歇拉,⑥別阿特里傑,⑦布爾面;20.鈾礦床名稱:Ⅰ.賈比盧卡,Ⅱ.蘭傑,Ⅲ.庫恩加拉,Ⅳ.納巴勒克;21.岩層產狀;22.背斜;23.向斜;24.倒轉背斜;25.倒轉向斜;26.倒轉岩層產狀

圖5-21蘭傑鈾礦床地質平面圖

1.科姆波爾吉組;2.下盤剪切帶;3.粗玄岩;4.偉晶岩類;5.上碟片岩;6.上含礦片岩;7.下含礦燧石;8.重結晶碳酸鹽岩;9.下碟片岩和片麻岩;10.鈾礦化地表顯示;5~9為卡希爾組

圖5-22蘭傑礦床3礦段綜合地質剖面圖

(據R.S.Needham等)

1.偉晶岩;2.上盤岩系的雲母-石英片岩;3.上含礦岩系的綠泥石-黑雲母片岩;4.下含礦岩系的綠泥石片岩和碳酸鹽岩;5.下盤岩系的片岩和片麻岩;6.鈾礦體及其界線

3)礦區岩漿岩

礦區內岩漿岩較為簡單,只有少量的花崗岩、偉晶岩和粗玄岩分布,它們穿切古元古代地層,使礦區卡希爾組的岩石進一步變質和角礫岩化。花崗岩的年齡為1755~1732Ma,粗玄岩的年齡為1680Ma士13Ma。礦區的粗玄岩,主要是以岩株和岩脈產出,是礦區最晚一期的岩漿活動。侵入中元古界科姆波爾吉組中的粗玄岩,據K-Ar法測定其形成年齡約在1390Ma。此外,在礦區東南40km處的科姆波爾吉砂岩內,還有新鮮的切層玄武岩侵入於砂岩中,其K-Ar法年齡為522Ma。科姆波爾吉底部的紅色石英砂岩內,也還有粗玄岩及熔岩流分布,其年齡分別為1680Ma及1650Ma。

礦區的粗玄岩與鈾成礦作用關系密切的綠泥石化有關,它可能為礦床的鈾成礦作用提供了熱能和動力源。在礦體內的偉晶岩內的長石和粗玄岩,均受構造破碎作用,並完全被綠泥石化。偉晶岩的特徵是不含鈾礦化,受構造剪切處和次生礦化帶除外。

4)礦體形態及近礦圍岩蝕變

蘭傑鈾礦床1礦段的形態為向下傾的穿層透鏡體,3礦段的形態為緩傾板狀至透鏡狀。兩個礦段主礦體埋藏淺,接近地表以下的35m處產出,垂向延深約達200m,礦量集中,平均鈾品位達0.26%,礦體規模大。1礦段和3礦段的儲量,分別均在50000tU3O3以上。

圖5-23澳北蘭傑礦床1礦段地質剖面圖

(據R.S.Needham,1979;H.П.拉維洛夫,1988)

1.地表氧化帶;2.粗玄岩;3.偉晶岩;4.結晶片岩;5.綠泥石片岩;6.含碳綠泥石片岩;7.交代的綠泥石片岩;8.微石英岩;9.重結晶碳酸鹽岩;10.綠泥石化碳酸鹽岩;11.太古宙結晶基底、結晶片岩、片麻岩、混合岩;12.構造角礫岩和糜棱岩帶;13.斷裂構造;14.鈾礦體;15.推測的不整合面位置

礦床的近礦圍岩蝕變作用發育,以綠泥石化與鈾成礦的關系最為密切,鈾礦體均分布在綠泥石化強烈發育為主的蝕變暈圈內,在下含礦岩系中的花崗偉晶岩,其長石已蝕變成綠泥石,粗玄岩也全被綠泥石化,工業鈾礦化總是和綠泥石在一起同時出現。綠泥石為隱晶質到鱗片狀,交代黑雲母、角閃石或白雲母等礦物。綠泥石具有多個世代,而鈾礦化與綠色的鎂綠泥石的關系最為密切。近礦圍岩中的綠泥石,經銣-鍶法測定其同位素年齡值為1650~1600Ma,同區域上地窪階段構造-岩漿活化期的時代相吻合,即同中元古代基性火山岩的時代合拍。鎂綠泥石化是屬成礦期的熱液蝕變作用,常常是鎂綠泥石化程度越強烈,鈾礦化的品位越高,表明鈾成礦作用是同鎂交代作用有著成生的地球化學聯系。

鈾礦床的分布和定位,還與塊狀的成層白雲岩或菱鎂礦的厚度變小或缺失有關。在礦化范圍內由於斷裂構造極為發育,熱液蝕變作用強烈,碳酸鹽岩層的厚度明顯變薄或缺失,礦體的破碎及角礫岩化程度相應增高,燧石交代碳酸鹽岩普遍。這是因為斷裂構造交匯處的硅化作用使碳酸鹽岩的體積減小,然後引起塌陷,形成塌陷構造角礫岩,並成為鈾成礦的空間及富集場地。從喀斯特成礦角度分析,礦床是與先成的喀斯特塌陷構造角礫岩有關。可稱之為喀斯特型鈾礦。從上所述表明,硅化以成礦前為主,屬礦前期的熱液蝕變作用。

5)礦石構造及物質成分

礦石構造以脈狀、浸染狀和角礫狀3種為主,瀝青鈾礦呈脈狀、浸染狀或膠結角礫形式產出。浸染狀瀝青鈾礦特別常見。角礫狀礦石通常是角礫岩由綠泥石、石英、赤鐵礦、瀝青鈾礦、石墨等礦物膠結。

鈾礦石物質成分比較簡單,主要為瀝青鈾礦,還有少量的晶質鈾礦、鈾石、鈦鈾礦和釷鈾碳氫礦,以及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鈦鐵礦、赤鐵礦,少量自然金等。非金屬礦物有綠泥石、石英、磷灰石、石墨、絹雲母和碳酸鹽礦物等。硫化物的存在與鈾的富集無關,而方鉛礦是放射成因的。由於鈾礦體在靠近地表的35m深處產出,氧化帶內的晶質鈾礦和瀝青礦多被氧化,故氧化帶內有硅鈣鈾礦、脂鉛鈾礦及鈾雲母類等次生鈾礦物的發育分布。礦石中富含稀土元素,特別是重稀土元素。此外,還含有汞、銅、鈮、鉬、鋇和金,金有伴生利用價值,屬金-鈾礦石建造的礦床。

蘭傑礦床的鈾成礦作用具有多期次相間隔及鈾礦石有多種成礦年齡值並存的重要特點。據G.R.Ewers和J.Ferguson研究,晶質鈾礦的立方體,從內往外逐漸被綠泥石交代,鈾在不同時期被活化。據礦體內礦石同位素年齡測定,最老的礦石年齡為1700Ma,富礦石年齡多為900Ma,還見有年齡為500Ma的礦石。結合地質分析,推測礦床的主成礦時代為900Ma,屬晚元古代形成。礦石的多年齡值並存特點,表明礦床形成具多階段、多期次疊加富集的多因復成特徵,礦床的主成礦作用為熱液成礦作用。礦區所在區域內蝕變的和未蝕變的卡希爾組的岩石,經K-Ar法測定白雲母的年齡為1800Ma,說明礦床的形成是1800Ma的區域變質作用後發生,礦床並非是變質成因礦床,或者說變質作用不是礦床的主要成礦作用。

6)同位素地質特徵

上已述及,經對礦石中細粒的晶質鈾礦和方鉛礦進行的鈾-鉛同位素測定,得出最老的貧鈾礦石年齡為1700~1600Ma,富礦石年齡為900Ma,還有500Ma的礦石年齡。含礦圍岩為古元古界卡希爾組,其層位時代的年齡均在2200~2000Ma,說明存在明顯的礦岩時差。此外,對卡希爾組中白雲母,不論其蝕變程度如何,其年齡均為1800Ma,表明鈾成礦作用發生在地槽回返的區域變質作用之後。

對卡希爾組中含貧鈾礦化的石墨片岩中,層狀硫化物的黃鐵礦作了硫同位素研究,獲得δ34SCDT=+2‰士1‰。角礫岩帶鈾礦石內脈狀和晶洞狀硫化物,δ34SCDT=—6‰~+14‰,前者與地幔硫的δ34SCDT=+2‰士2‰值甚為接近,證明礦區含貧鈾礦化的層狀硫化物的硫是來自地幔深處,即硫化物的形成可能是來自火山成因的熱液。後者與地下水帶入部分與有機質有關的細菌硫酸鹽還原作用有密切聯系。

此外,對礦床含貧鈾礦化的層狀碳酸鹽岩,主要是白雲岩,作了氧同位素測定,獲得δ18OSMOW為13‰~19‰。此值明顯低於文獻報導的古元古代海相碳酸鹽的δ18OSMOW為15‰~25‰數值,這可能表明地下水使碳酸鹽岩發生了重結晶作用。角礫岩帶鈾礦石中的碳酸鹽δ18OSMOW值為+7‰~+20‰,δ13CPDB值為—20‰~0‰。上述礦石中碳酸鹽的δ13C和δ18O之值變化范圍很大,說明至少有一部分碳酸鹽是來自有機質的CO2,以及受到地下水引起的再結晶作用影響所致。上述穩定同位素資料研究表明,鈾成礦作用不是單一礦質來源,也不是單期成礦作用和某單一成因所能造成的現今礦床的復雜特徵。

3.礦床形成條件

礦床及其所在區域內,卡希爾組含礦岩系的原始沉積鈾富集達34g/t,非含礦岩系內岩石的鈾含量達12~13g/t。礦區內上含礦岩系的厚度約150m,下含礦岩系厚度約250m,含礦岩系總厚度達400m。因此,含礦岩系本身的鈾含量可供後生改造和再造成礦作用,提供豐富的成礦鈾源。此外,礦區附近太古宙納納姆布雜岩含鈾量也高,達9.6g/t,在二雲母花崗片麻岩內含有晶質鈾礦副礦物,除為礦區古元古代卡希爾期地槽沉積提供蝕源區主要鈾源外,還可為地槽回返期及地窪階段構造-岩漿活化成礦作用,提供後生成礦鈾源。

地槽階段和地窪階段的岩漿岩及與其有關的熱液作用,也可能提供部分鈾源。據測試,古元古代晚期的花崗岩和噴發岩的鈾含量高於世界值達6倍。由於礦區岩漿作用不發育,鈾不是主要來自岩漿岩及其有關的熱液。礦床成礦的主要鈾源,主要來自卡希爾組含礦岩系本身及太古宙納納姆布雜岩。

礦床成礦物理-化學條件,是指900Ma以前的新元古代主要鈾成礦期的條件。從鈾礦體的近礦圍岩蝕變主要是綠色的鎂綠泥石,以及礦石出現較多的瀝青鈾礦,還有上述穩定同位素資料,均說明成礦溫度為低溫,約100~220℃范圍。

成礦時的深度和壓力都較小,由於成礦前先已形成斷裂構造角礫岩及其演化的喀斯特塌陷構造角礫岩,故碎塊角礫之間孔隙百分比高,有時甚至達50%。鈾礦體垂向延深不大,距現今地表深35~250m以內。鈾礦化賦存於緩傾的不透水層之上。但斷裂構造與深部溝通,表明成礦溶液既有自上而下滲透運移的,又有深部來源的礦液混入。

礦體中U/Th比值均大於500,表明鈾以6價形式搬運。花崗岩類岩石中U/Th值小於

1.1,花崗偉晶岩中約為12.5。

礦液的pH值,推測具有弱鹼性特點,pH值大概在8左右。因為與鈾礦化關系密切的鎂綠泥石化強烈發育,鈾礦物主要是瀝青鈾礦。杜樂天(1996)認為,鎂鐵交代成礦只是表面現象,綠泥石化、綠簾石化和碳酸鹽化不是一類獨立的蝕變,它們是鹼交代作用三段式鹼交代—中性交代—酸交代中不可分割的第二階段,是從屬於早期或深部鹼交代的。成礦都在第三階段酸尾或酸交代,正好發生在鎂鐵交代之後,鈾礦化總易疊加在其上,因而有著密切的空間依存關系。鈾成礦是鹼交代前提下進行,故礦液具弱鹼性特點。

該礦床的成礦空間十分有利且充分。礦區內古、中元古界之間的地層-構造不整合面明顯發育,南北、北西和東西向斷裂構造交叉部位的岩性破碎,所派生的裂隙呈密集分布,是成礦溶液的良好通道及儲礦空間。南北向區域性大斷裂,對礦床定位起著主導礦作用。該斷裂呈正斷層構造帶形式產出,傾向東,傾角約30°~400。沿此斷裂帶見卡希爾組的碳酸鹽岩和片岩,直接產於太古宙納納姆布雜岩之上(圖5-24)。斷裂帶寬度達50m,以發育著強烈的構造角礫岩和糜棱岩帶為明顯標志,並發育著強烈的綠泥石化蝕變作用,局部見硅化作用。硅化作用主要在下含礦岩系及太古宙納納姆布雜岩中分布。

礦床的儲礦空間特殊且充分。含礦岩系本身內,發育有近於順層的斷裂構造破碎帶。含礦岩系呈南北走向,東傾,傾角為30°~40°,與礦區南北向主斷裂產狀近於吻合。含礦岩系內的順層斷裂破碎帶,系礦區主斷裂構造派生產物。此外,含礦岩系內還發育有大量密集的偉晶岩脈和粗玄岩脈,多以切層產出為特徵。礦區內除南北向斷裂構造外,還發育有近東西向和北西向的陡傾斷裂,以及其所派生的陡傾裂隙構造密集帶。

圖5-24蘭傑鈾礦床成礦演化階段

Ⅰ.地槽階段沉積-成岩期原始鈾富集;Ⅱ.地槽階段褶皺變質期貧鈾礦化富集;Ⅲ.地窪階段熱液期鈾工業礦化富集;Ⅳ.地窪階段熱液期鈾-金礦化疊加富集;1.科姆波爾吉砂礫岩;2.卡希爾組含鈾岩系;3.納納姆布雜岩;4.斷裂構造;5.復雜成因角礫岩;6.不整合面;7.地殼沉降或隆起;8.星散狀貧鈾礦化;9.工業鈾礦化;10.U運移方向;11.U、Au、Hg運移方向

整個鈾礦床是處在斷陷塊段構造之中,受緩傾的南北向斷裂及陡傾的北西和東西向斷裂的聯合制約。整個礦化地段,不僅岩性破碎,岩漿岩脈發育,而且廣泛發育著綠泥石化、硅化等熱液蝕變作用。綜上所述表明,礦區經受過多階段、多期次的構造破碎作用,先後共同營造了這種良好的成礦構造空間。

鈾成礦的熱源和動力源條件,是指主成礦期而言。從所論述得知,鈾礦床主要形成於900Ma以前,其次是500Ma以前的再次工業成礦作用。這種時代正是新元古代地窪階段的構造-岩漿活化作用的激烈期末至余動期相吻合。故認為礦床成礦的熱源和動力源,與地窪階段的構造-岩漿活化作用密切相關。但至今尚未發現鈾礦化分布與岩漿岩有直接聯系,因此,被看成是主要起提供熱源和動力源作用。正如前述,成礦介質是熱水溶液,而水溶液主要來自地表水,經構造-岩漿活動加熱,或許有少部分來自地殼深處的熱液滲入。科姆布爾吉紅色石英砂岩內,有形成於1370~1200Ma前的粗玄岩和熔岩,這就是鈾成礦的熱源和動力源的有力佐證。

4.鈾成礦作用的演化

1)礦區大地構造的演化

礦區地殼經歷了特別長而復雜的大地構造演化歷史,最主要的有前地槽、地槽和地窪階段,在地槽階段後還有過短暫的地台階段。

礦區內在太古宙形成了一套結晶片岩、片麻岩、片麻狀花崗岩、變質閃長岩和混合岩等,它們組成了納納姆布雜岩。片岩中夾有條帶狀鐵質石英岩。本區片麻狀花崗岩的年齡,經Rb-Sr等時線法測定為2468Ma,而用U-Pb法測定鋯石的年齡為2550Ma。因而推定納納姆布雜岩,屬新太古代形成。它組成礦區古元古代派因—克里克地槽的結晶基底,從地殼構造演化階段分析,應列為前地槽階段。對前地槽階段的大地構造特徵,有待進一步研究。

礦區在古元古代(2400~1700Ma)為地槽階段。在地槽沉降期間,形成了卡希爾組的一套含鈾岩系(2200~2000Ma),岩性為含黃鐵礦、碳質和有機質的碳酸鹽岩、碳質片岩,屬於潮間或潮上、潮下相及淺海相沉積。其上為石英岩和片岩,系陸源碎屑沉積仍歸為卡希爾組,但不屬含鈾岩系。後來含鈾岩系及其餘部分的卡希爾組,經受地槽回返期的強烈區域變質作用和褶皺、斷裂構造作用(1900~1700Ma),形成了褶斷構造型相的地槽構造層。

地槽回返後,礦區地殼再度沉降,形成了中元古代的科姆波爾吉紅色砂礫岩,局部夾火山岩,其形成時間約為1650~1370Ma。這套紅色砂礫岩出露於礦區南部及礦區外圍的東側,而在礦床的1礦段和3礦段內,已經剝蝕殆盡,故礦段剖面圖中已見不到中元古代的紅色砂礫岩及古—中元古界之間的不整合面。至於科姆波爾吉組的大地構造屬性問題,放在澳北區賈比盧卡礦床中詳細討論,我們在此先列入地窪階段沉積。關於地槽回返後,礦區是否有過地台階段沉積,或者是由於地台階段時間短,沉積厚度不大,後經隆起剝蝕作用已無殘存,均有待今後進一步研究。

中元古代科姆波爾吉河相砂礫岩形成之後,礦區地殼又再次斷塊隆起,使先成的南北向、東西向和北西及北東向斷裂產生活化作用,繼而使礦區大部分地域的中元古代紅色砂礫岩風化剝蝕殆盡。迄今仍保持緩慢的地殼上升的地窪構造特點。

2)鈾成礦作用的演化

從上所述得知,礦床的鈾成礦作用經歷了古元古代地槽沉積期的原始鈾富集作用、地槽階段變質期貧鈾礦化富集作用、新元古代地窪階段熱液期鈾的工業礦化富集作用,以及早古生代地窪階段再次熱液期鈾-金礦化疊加富集作用(圖5-24、表5-7)。

地槽階段沉積-成岩期(2200~1900Ma)鈾的原始富集作用,鈾的富集程度達30~40g/t。由於地槽的結晶基底是太古宙納納姆布雜岩,其鈾含量為9g/t,造成地槽階段沉積期蝕源區有豐富的鈾源。在古元古代礦區地殼處於地槽沉降頻繁活動期的淺海相和潮湖相沉積環境下,形成了一套富含碳質和黃鐵礦的薄層泥質岩和白雲岩互層的含鈾岩石建造,即卡希爾組下段的含鈾岩系。該含鈾岩系厚度超出400m,從而為爾後的各種改造和再造成礦作用,提供了鈾源層基礎及疊加成礦作用有利的成礦岩性條件。

地槽階段褶皺變質期(1900~1700Ma)貧鈾礦化富集作用,是伴隨礦區地殼在褶皺造山和區域變質作用中形成。礦區內卡希爾組的含鈾層位中星散狀晶質鈾礦和方鉛礦,經鈾-鉛同位素年齡測定為1700Ma,以及卡希爾組中白雲母的年齡為1800Ma,可作為良好的佐證。含礦岩系經褶皺造山及其伴隨的南北向區域性斷裂及東西、北東和北西向斷裂發育,部分出露地表,經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蝕作用,在原白雲岩夾層分布地段形成喀斯特洞穴。在洞穴中除含礦岩系的角礫碎屑外,還有雲母、綠泥石、粘土和石墨等不可溶的物質。這種溶蝕洞穴經天長地久時間後,形成自然塌陷,構成塌陷角礫岩,或是由於早期硅化作用使碳酸鹽岩體積變小,產出塌陷構造。特別在斷裂構造穿切白雲岩的地段,尤為明顯。岩石碎塊及角礫之間的孔隙發育,有時達50%,為後來改造和再造的鈾成礦作用,提供了先期有利成礦空間及有利的成礦圍岩環境。

表5-7蘭傑鈾礦床成礦作用演化表

地窪階段熱液期(900~800Ma)鈾的工業富集作用,發生在中元古代科姆波爾吉紅色砂礫岩組成的地窪構造層及古元古界與中元古界之間的不整合面形成之後。由於礦區地殼再次發生構造-岩漿活化,粗玄岩脈切穿不整合面和侵入科姆波爾吉砂礫岩。礦區地殼再次斷塊隆起,使先成斷裂構造活化,從而形成了較大的溶蝕塌陷構造和不同方向的斷裂構造交匯及重疊的角礫岩區段。另外,含礦岩系中的碳酸鹽岩經受硅化作用,體積變小,也促使形成塌陷構造角礫岩。構造-岩漿活化作用加熱了的地下水,加上深部熱液,形成的混合成因的含鈾熱液,在構造驅動力作用下,進入多期構造角礫岩化區段,發生沉澱交代和充填成礦作用。礦體分布處鎂綠泥石化極為發育,同位素年齡為900Ma的瀝青鈾礦膠結復雜成因的角礫就是佐證。

地窪階段熱液期鈾-金礦化(570~500Ma)疊加富集作用,是礦床基本定型之後,礦區地殼再次發生構造-岩漿活化作用,但其活化程度比前期的工業鈾礦化作用弱。礦床外圍有同位素年齡為522Ma的粗玄岩脈分布,礦區內有年齡為500Ma的瀝青鈾礦出現。此期形成的礦石除鈾外,還伴有金和汞,後者未達獨立的工業利用品級。上述這些均可作為礦區經歷了第二次活化作用疊加成礦的證據,只是成礦強度和規模比900Ma主成礦期的要弱而小。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石英砂岩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6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