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淡水水質怎麼樣

澳大利亞淡水水質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5-12 17:14:13

㈠ 全球水資源現狀

地球上的水量是極其豐富的,總儲水量約為 13. 86 × 108km3,大部分水存在於海洋中,占 96. 54%,但是 97. 47% (分布於海洋、地下水和湖泊水中)為鹹水; 淡水僅占總水量的 2. 53%,且主要分布在冰川與永久積雪 (占 68. 77%)和地下水 (占 30. 06%)之中 (表 1-1)。

如果考慮現有的經濟、技術能力,扣除無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頂上的冰雪儲量,理論上可以開發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總水量1% 。實際上,人類可以利用的淡水量遠低於此理論值,主要是因為在總降水量中,有些是在無人居住的地區如南極洲,有些集中於很短的時間內,由於缺乏有效的水利工程措施,很快流入海洋。由此可見,地球上的水是有限的,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尤其有限 (表 1-2)。

表 1-1 地球水圈水儲量分布狀況表

續表

表 1-2 世界各大洲可用淡水量統計表

全世界地下水資源總量是比較豐富的。如果不包括冰川和永久積雪,儲存和流動的地下水資源量約佔全世界淡水資源的2/3,每年有2.5×1012m3可更新地下水資源量,這比目前全世界地下水使用量的3倍還要多。根據世界糧農組織(FAO)資料,俄羅斯使用的地下水資源量還不到每年9000×108m3補給量的5%;西非不到1%;中國可更新的地下水供水量超過8000×108m3,但僅使用了3527.78×108m3(2004年),是補給量的39.20%;印度已存在嚴重的過量開采問題,但其使用量仍不足,每年為4500×108m3,是補給量的33.3%。因此,從世界范圍來看,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仍具有一定的潛力。

地下水一般水質優良、水溫變化小,開發利用簡單方便,多數不需要大量投資來開發,也不必建設大的供水工程;與地表水相比,地下水補給變化與其水位響應、井的出水量之間存在較長時間的滯後,供水穩定、均衡。地下水的上述特點,使得地下水資源在世界各國都被廣泛利用於農業、工業、生活等,特別是作為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得到大規模的開發利用。

20世紀80年代中期,全球地下水開采量約5500×108m3/a,其中美國、中國、日本、澳大利亞分別為1135×108m3/a、760×108m3/a、138×108m3/a和27×108m3/a,到20世紀末,全球地下水開采量已經超過7500×108m3/a,近10餘年中,地下水開采速度最快的為印度和中國。各國開采地下水的主要用途不盡相同。例如,美國、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用於灌溉的地下水量佔地下水總開采量的50%以上,而日本、歐盟各國地下水主要用於居民生活供水。

1996年5月,在紐約召開的聯合國第三屆自然資源委員會(Committee on Natural Resources)會議上,聯合國開發支持和管理服務部(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Support and Management,United Nations)對153個國家(佔世界人口的98.93%)的水資源,採用人均佔有水資源量、人均國民經濟總產值、人均取(用)水量等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將世界各國分為四類,即水資源豐富國(包括吉布地等100餘個國家)、水資源脆弱國(包括美國等17個國家)、水資源緊缺國(包括摩洛哥等17個國家)、水資源貧乏國(包括阿爾及利亞等19個國家)(潘理中等,1996)。按這種評價法,目前世界上有53個國家和地區(佔全球陸地面積的60%)缺水。

1997年10月20日,《水信息報》(Water Information)刊登了世界153個國家水資源情況和各國用水量及其構成,水資源情況包括國土面積、水資源總量、1995年人口數量、1995年人均水資源量、1995年耕地面積和單位耕地面積水資源量,各國用水量及其構成(包括年份、用水量、人均用水量、用水組成。用水包括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從這些指標排序的情況(表1-3)來看,世界水資源供需狀況不樂觀。

表1-3 世界153國家部分指標排序表

聯合國發表的 《世界水資源綜合評估報告》預測結果表明,到2025 年,全世界人口將增加至 83 億,生活在水資源緊缺和貧乏國家的人數,將從1990 年的 3 億增加到 2025 年的 30 億,後者為前者的10 倍。第三世界國家的城市面積也將大幅度增加。除非更有效地利用淡水資源、控制對江河湖泊的污染,更有效地利用凈化後的水,否則,全世界將有1/3的人口面臨更大的缺水壓力。

㈡ 淡水資源如何分布

對人以及一切生物來說,水就是生命之源,一刻也不能離開它。

漂浮的冰山

在南極,巨大而厚實的冰蓋就是一個巨大的淡水資源庫,它儲存了全世界可用淡水的72%。有人估算,這一淡水量可供全人類用7500年。而且其冰蓋是在1000萬年前形成的,沒有受到任何污染,水質非常好。並且,將南極冰溶解在杯內時,冰晶體中的氣泡溢出會發出清脆的響聲,美妙悅耳。

除了南極大陸的冰蓋以外,南極大陸四周的海冰數量也相當可觀。同時,南極冰蓋由於受重力作用和大陸地形坡度的影響,不斷從大陸內部向沿海流動,最後崩裂,墜入大海的冰層,成為漂浮的冰山。據估算,每年從南極大陸崩裂入海的冰山和冰塊量達14000多億噸,體積約1200立方千米。即使把這些冰山的10%拖運到乾旱地區,也足以澆灌1000萬公頃的農田,或者供5億人口的用水。因此,這不僅對那些乾旱缺水的國家有很大的吸引力,甚至連美國這樣淡水資源相當豐富的國家也對開發南極淡水資源很感興趣。漂浮在南大洋上的冰山總量約22萬座,總體積約18000立方千米。有記錄的世界最大的冰山,其面積有30000多平方千米,長333千米,寬96千米,比整個比利時還大。所以,南極的海冰和冰山也是相當可觀的淡水資源。

世界上一些淡水不足的國家,特別是非洲一些乾旱的國家以及澳大利亞、智利、巴西等南半球國家,都在研究開發利用南極冰山的可能性與技術方法問題。1973年,威克斯和坎貝爾兩人探討了運輸冰山到世界缺水地區的設想。1977年,第一屆國際冰山利用會議在美國衣阿華州立大學召開,從而將冰山拖往世界乾旱地區利用的研究工作受到人們的重視。1977年,國際冰山運輸公司成立,它是由沙烏地阿拉伯提供資金,法國提供技術知識而聯合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開發利用冰山的商業性企業。與此同時,一個國際性非營利研究基金會——冰山未來利用基金會也宣告成立,這個基金會主要贊助科學家對有關冰山的形成、挑選、運輸和全部利用等問題進行研究。

威克斯和坎貝爾在提出搬運冰山設想的同時,也提出了要把南極冰山作為淡水資源開發利用所要解決的最關鍵的技術問題是:冰山的拖運問題,長達10多千米、寬兩三千米的冰山,要從南極洲沿海經過強風暴區和浩瀚的大洋拖至非洲或南美洲,要不使冰山隨波逐浪或隨風漂移,還要使它在拖運過程中不發生崩裂和盡量減少融化,這就需要很大馬力的拖船才能實現。有的科學家甚至設想,把動力設備和導航儀器直接裝在冰山上,把冰山駕駛到目的地。但冰山的水下部分很大(一般冰山水上、下部分之比為1∶4~5),南極冰山就是豐富的淡水資源一座水面高60~70米的冰山,其水下部分常達200米以上,這種冰山是無法拖運到缺水國家的近海岸的,因為那兒的大陸架深度一般小於200米。即使能把冰山運到近海岸,如何從冰山上取淡水也是個問題,不然在氣溫高的非洲和南美國家海岸,冰山會很快融化掉的。

據專家們研究,在千姿百態的南極冰山中,平台狀冰山是最適於用拖的方式來運輸的。而平台冰山集中的主要地區是艾默里冰架、羅斯冰架和菲爾希納冰架。威克斯和坎貝爾兩人認為,羅斯冰架和菲爾希納冰架是運往非洲西南岸納米布沙漠的最佳冰山來源地。艾默里冰架是運往澳大利亞的最佳冰山來源地。

雖然,開發南極的淡水資源比開發南極的礦產資源前途樂觀,但是,實施拖運冰山計劃所付出的投資和代價,又使人們望而生畏。有人對沙烏地阿拉伯的一個拖運冰山計劃進行了預算,其費用需100億~500億美元,這樣大的一項投資,不下大的決心,是難以實現的。

由於技術問題和巨額投資的困難,到目前為止,開發南極的淡水資源還只停留在「紙上談冰」的階段,還沒有一個國家率先邁出第一步,做一示範,拖一座冰山,哪怕是一座很小的冰山,到其本國的陸地上去應用。

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隨著世界淡水資源的需求量與日俱增,且許多地方水污染程度加快,完全可以相信人類開發利用南極冰山淡水資源的日子不會太遠了。

㈢ 承壓水是什麼如何形成為什麼澳大利亞大自流盆地的地下水是鹹的

承壓水是充滿兩個隔水層之間的含水層中的地下水,它有兩種不同的埋藏類型,即埋藏在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之上的潛水和埋藏在上下兩個穩定隔水層之間的承壓水。典型的承壓含水層可分為補給區、承壓區及排泄區三部分.
形成承壓水的埋藏條件是上下均有隔水層,中間是透水層,其次是水必須充滿整個透水層。下面幾種岩層組合,都可形成承壓水:粘土覆蓋在沙層上;頁岩覆蓋在砂岩上;頁岩覆蓋在溶蝕灰岩上;緻密不純的灰岩覆蓋在裂隙、溶隙發育的灰岩上;緻密溶岩覆蓋在多孔溶岩上。承壓水的形成與地質構造有密切關系,只要有適合的地質構造,無論是鬆散沉積物,還是基岩,都可形成承壓水。最適宜於承壓水形成的地質構造是向斜構造和單斜構造。
澳大利亞大自流盆地,大淺碟形凹陷盆地。又稱澳大利亞大盆地,其地下廣布著承壓水層。東部邊緣大致以大分水嶺西麓為界,地勢較高,西、北、南三邊較低。在澳大利亞古陸岩層上,覆蓋著基岩不透水層、侏羅紀砂岩承壓含水層和白堊紀頁岩不透水層,露頭在東部多雨地帶,形成受水區。地下水流循含水層以每年11~16米的速度流向西部少雨地區。承壓水通過鑽井或天然泉眼湧出地表,自流盆地因此得名。承壓水的水質從淡水到礦化度極高的鹵水都存在,具備地下水的各種水質類型,
並有垂直或水平分帶規律。絕大多數承壓水來源於滲入水,是宜於飲用的淡水。澳大利亞大自流盆地的水是鹹的是因為含水層的構造封閉條件下也可能保留古老的、與沉積物同時形成的埋藏水。
希望可以幫到您!

㈣ 世界水資源現狀

現在水現在水資源並不樂觀

㈤ 澳洲淡水龍蝦的亞硝酸鹽值跟氨氮值是多少可以生存

養殖龍蝦最重要的是一個水質好。水質不行就是裡面的指標超標,而導致死亡。酸鹼度超標,
亞硝酸鹽氮
超標,
氨氮
超標。

㈥ 淡水龍蝦和澳洲淡水龍蝦有區別嗎

1、產地不同:

澳洲淡水龍蝦原產澳大利亞,外形酷似海中龍蝦,是目前世界上最名貴的淡水經濟蝦種之一。該蝦體色褐綠,螯的外側頂端有一膜質鮮紅帶,美麗好看,故又被譽為紅螯螯蝦。

淡水龍蝦,俗稱小龍蝦,在中國各地又名蝲蛄、螯蝦,在新加坡俗稱蝦婆是一種淡水蝦類,形似龍蝦而體形小,目前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

2、適應環境不同:

澳大利亞淡水龍蝦又名紅螯蝦,屬於十足目龍蝦科,是一種大型淡水螯蝦,原產於澳大利亞。近年來,該蝦已引進廣東省試種,並先後成功進行了人工育苗和成蝦養殖。目前,正在省內外推廣養殖。

淡水龍蝦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主要分為三個科:擬螯蝦科(Parastacidae)、正螯蝦科(或稱蟹蝦科)(Astacidae)和螯蝦科(或稱蝲蛄科)(Cambaridae),數十個屬,400多種。

3、壽命不同:

淡水龍蝦壽命短,身長較小,而澳洲淡水龍蝦長的大,壽命長達60年,抱卵次數產卵較多。

(6)澳大利亞淡水水質怎麼樣擴展閱讀:

淡水龍蝦日常食用:

小龍蝦因體型比其他淡水蝦類大,肉也相對較多,及肉質鮮美之原因,而被製成多種料理,包括2010年8月末在江蘇南京傳出含有重金屬及其他有害物質,而赫赫有名的麻辣小龍蝦(麻小兒)等,都是常見的餐點,也都受到了普遍的歡迎。

㈦ 水,越純越好嗎

水越純越好,純凈的水是無色、無味、無嗅的透明液體。 水的基本知識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物質,是人類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氣、液、固三種聚集狀態存在,地球水的總量約有136000萬立方公里,即接近於14億立方公里,如果全部鋪在地球表面上,水層厚度可達到約3000米,海洋中聚集著絕大部分水,佔地球總水量的97.2%,它覆蓋著地球表面70%以上,陸地上到處都分布著河河湖沼,這些地面水總量約為23萬立方公里,其中淡水約一半,只佔地球水總量的萬分之一,地下土壤和岩層中含有多層地下水,總量估計有840萬立方公里,在高山和冰凍地區還積存著巨量冰雪和冰川,占陸地水總量的四分之三,天空大氣中總是流動著大量的水蒸氣和雲,在動植物機體中也飽含水份,例如,大多數細胞原生質內含水分約80%,人的體重有65%是水分,黃瓜的重量中水竟占約95%,即使在礦物岩石結構中也包含了相當量的結晶水,由此可見,水在地球上幾乎是無所不至,確實是一種分布極廣的常見物質,它在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 軟水與硬水 水的硬度是指水中鈣、鎂離子的濃度,硬度單位是ppm,1ppm代表水中碳酸鈣含量1毫克/升(mg/L)。 軟水與硬水 水分為軟水、硬水,凡不含或含有少量鈣、鎂離子的水稱為軟水,反之稱為硬水。水的硬度成份,如果是由碳酸氫鈉或碳酸氫鎂引起的,系暫時性硬水(煮沸暫時性硬水,分解的碳酸氫鈉,生成的不溶性碳酸鹽而沉澱,水由硬水變成軟水);如果是由含有鈣、鎂的硫酸鹽或氯化物引起的,系永久性硬水,經煮沸後不能去除。以上兩種硬度合稱為總硬度。 依照水的總硬度值大致劃分,總硬度0-30ppm稱為軟水,總硬度60ppm以上稱為硬水,高品質的飲用水不超過25ppm,高品質的軟水總硬度在10ppm以下。在天然水中,遠離城市未受污染的雨水、雪水屬於軟水;泉水、溪水、江河水、水庫水,多屬於暫時性硬水,部分地下水屬於高硬度水。 當水滴在大氣中凝聚時,會溶解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碳酸最終隨雨水落到地面上,然後滲過土壤到達岩石層,溶解石灰(碳酸鈣和碳酸鎂)產生暫時硬水。一些地區的溶洞和溶洞附近的硬水就是這樣形成的。 硬水的利弊 硬水有許多缺點:1.和肥皂反應時產生不溶性的沉澱,降低洗滌效果。(利用這點也可以區分硬水和軟水)2.工業上,鈣鹽鎂鹽的沉澱會造成鍋垢,妨礙熱傳導,嚴重時還會導致鍋爐爆炸。由於硬水問題,工業上每年因設備、管線的維修和更換要耗資數千萬元。3.硬水的飲用還會對人體健康與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沒有經常飲硬水的人偶爾飲硬水,會造成腸胃功能紊亂,即所謂的「水土不服」;用硬水烹調魚肉、蔬菜,會因不易煮熟而破壞或降低食物的營養價值;用硬水泡茶會改變茶的色香味而降低其飲用價值;用硬水做豆腐不僅會使產量降低、而且影響豆腐的營養成分。 那麼硬水毫無是處了嗎?不對,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多的人買礦泉水喝呢 。原來鈣和鎂都是生命必需元素中的宏量金屬元素。科學家和醫學家們調查發現,人的某些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死亡率,與飲水的硬度成反比,水質硬度低,死亡率反而高。其實,長期飲用過硬或者過軟的水都不利與人體健康。我國規定:飲用水的硬度不得超過25度 。 標准名稱 水質總硬度(以CzCO3,計)(mg/L) 中國地下水質量國家標准 Ⅰ類≤150 Ⅱ類優質水≤300 Ⅲ類≤450 Ⅳ類≤550 Ⅴ類>550 中國建設部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標准 Ⅰ類≤350 Ⅱ類優質水≤450 中國生活飲用水國家標准 ≤450 中國建設部飲用凈水水質標准 ≤300 中國建設部生活雜用水標准 ≤450 中國建設部建築給水排水設計規范 50-300 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水質准則 (1)飲用水:≤500 (2)優質飲用水:50 日本生活飲用水標准 (1)健康水:無硬度要求(2)舒適水:10-100 (3)自來水:≤300 美國飲用水標准 (1)飲用水:無硬度要求(2)美國供水工程協會水質標准:80-100 歐盟飲用水標准 60 加拿大飲用水標准 ≤300 比利時飲用水標准 60-270 澳大利亞飲用水標准 ≤200 硬水的軟化方法 降低水中鈣離子和鎂離子含量使硬水變成軟水的處理叫作水的軟化。其主要方法如下: 1、煮沸法(只適用於暫時硬水) 煮沸暫時硬水時的反應: Ca(HCO3)2 =CaCO3 ↓+H2O+CO2↑ Mg(HCO3)2 =MgCO3↓ +H2O+CO2↑ 由於CaCO3不溶,MgCO3 微溶,所以碳酸鎂在進一步加熱的條件下還可以與水反應生成更難溶的氫氧化鎂: MgCO3 +H2O = Mg(OH)2 ↓+CO2↑ 由此可見水垢的主要成分為CaCO3和Mg(OH)2 2、葯劑軟化法 工業上的經典水質處理方法是葯劑軟化法,如加入石灰(CaO)、磷酸鈉等。加入石灰,可使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氫鈣和碳酸氫鎂生成碳酸鈣和氫氧化鎂的沉澱,對永久硬度大的硬水,可再加適量純鹼。軟化時石灰添加量,根據經驗,每降低一千升水中暫時硬度一度,需加純氧化鈣10克。 反應過程中,鎂都是以氫氧化鎂的形式沉澱,而鈣都是以碳酸鈣的形式沉澱。 Ca2+(aq) --石灰-蘇打法--> CaCO3(s) Mg2+(aq)--石灰-蘇打法--> Mg(OH)2(s) 3、離子交換法 它是利用離子交換劑,把水中的離子與離子交換劑中可擴散的離子進行交換作用,使水得到軟化的方法。飲料用水大都採用有機合成離子交換樹脂作離子交換劑。 在處理水時,先讓水從陽柱自上而下通過,使水中的金屬離子被陽離子交換樹脂吸附,陽離子交換樹脂中的氫離子被交換到水中去;然後再通過陰柱,使水中的陰離子被陰離子樹脂吸附,陰離子樹脂將氫氧根離子交換到水中,和氫離子化合成水,使水得到凈化。 4、電滲析和超濾技術 電滲析法是在外加直流電場的作用下,利用陰、陽離子交換膜對水中離子的選擇透過性,使水中陰、陽離子分別通過陰、陽離子交換膜向陽極和陰極移動,從而達到凈化作用。這項技術常用於將自來水制備初級純水。 反滲透法(超濾技術)是以壓力為驅動力,提高水的壓力來克服滲透壓,使水穿過功能性的半透膜而除鹽凈化。反滲透法也能除去膠體物質,對水的利用率可達75%以上;反滲透法產水能力大,操作簡便,能有效使水凈化到符合國家標准。
麻煩採納,謝謝!

㈧ 全球水資源缺乏情況

水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結構組成和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從全球范圍講,水是連接所有生態系統的紐帶,自然生態系統既能控制水的流動又能不斷促使水的凈化和反復循環。因此水在自然環境中,對於生物和人類的生存來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地球上的水資源,從廣義來說是指水圈內水量的總體。

海水是鹹水,不能直接利用,所以通常所說的水資源主要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只佔地球上水體總量2.53%,其中大部分(近70%)是固體冰川,即分布在兩極地區和中、低緯度地區的高山冰川,還很難加以利用。目前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儲量約佔全球淡水總儲量的0.3%,只佔全球總儲水量的十萬分之七。據研究,從水循環的觀點來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資源每年約有9000千立方米。節約水資源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到得!!

水資源的性質與特點
水和水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純凈的水是由H2O分子組成,而水體則含有多種物質,其中包括懸浮物、水生生物以及基底等。水體實際上是指地表被水覆蓋地段的自然綜合體,包括河流、湖泊、沼澤、水庫、冰川、地下水和海洋等。水資源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人類把水作為維持生活的源泉,人類在歷史發展中總是向有水的地方集聚,並開展經濟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人類對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
水資源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數量最大的資源。水覆蓋著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積,總量達15億立方千米;也是世界上開發利用得最多的資源。現在人類每年消耗的水資源數量遠遠超過其他任何資源,全世界用水量達3萬億噸。
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很不均勻,各地的降水量和徑流量差異很大。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陸地少雨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在多雨季節易發生洪澇災害。例如在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水資源佔全國的82%以上,耕地佔36%,水多地少;長江以北地區,耕地佔64%,水資源不足18%,地多水少,共中糧食增產潛力最大的黃淮海流域的耕地佔全國的41.8%,而水資源不到5.7%。
水資源的利用現狀
我國水資源總量雖然較多,但人均量並不豐富。水資源的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組合不平衡;年內分配集中,年際變化大;連豐連枯年份比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積嚴重。這些特點造成了我國容易發生水旱災害,水的供需產生矛盾,這也決定了我國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務十分艱巨。

1.水資源的利用與供需矛盾

我國地表水年均徑流總量約為2.7萬億立方米,相當於全球陸地徑流總量的5.5%,佔世界第5位,低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和美國。我國還有年平均融水量近500億立方米的冰川,約8000億立方米的地下水及近500萬立方千米的近海海水。目前我國可供利用的水量年約1.1萬億立方米,而1980年我國實際用水總量已達5075億立方米,占可利用水資源的46%。
建國以來,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江河整治及防治水害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較大的成績。
在城市供水上,目前全國已有300多個城市建起了供水系統,自來水日供水能力為4000萬噸,年供水量100多億立方米;城市工礦企業、事業單位自備水源的日供水能力總計為6000多萬噸,年供水量170億立方米;在7400多個建制鎮中有28%建立了供水設備,日供水能力約800萬噸,年供水量29億立方米。
農田灌溉方面,全國現有農田灌溉面積近7.2億畝,林地果園和牧草灌溉面積約0.3億畝有灌溉設施的農田佔全國耕地面積的48%,但它生產的糧食卻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74%。
防洪方面,現有堤防20萬多千米,保護著耕地5億畝和大、中城市100多個。現有大中小型水庫8萬多座,總庫容4400多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約150萬平方千米。
水力發電,我國水電裝機近3000萬千瓦,在電力總裝機中的比重約為29%,在發電量中的比重約為20%。
然而,隨著工業和城市的迅速發展,需水不斷增加,出現了供水緊張的局面。據1984年196個缺水城市的統計,日缺水量合計達1400萬立方米,水資源的保證程度已成為某些地區經濟開發的主要制約因素。
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資源數量、質量、分布規律及其開發條件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各部門對水資源需求的社會經濟因素的制約。
我國水資源總量不算少,而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卻很貧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我國人均佔有地表水資源約2700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按人均佔有水資源量比較,加拿大為我國的48倍、巴西為16倍、印度尼西亞為9倍、前蘇聯為7倍、美國為5倍,而且也低於日本、墨西哥、法國、前南斯拉夫、澳大利亞等國家。
我國水資源南多北少,地區分布差異很大。黃河流域的年徑流量只佔全國年徑流總量的約2%,為長江水量的6%左右。在全國年徑流總量中,淮、海河、灤河及遼河三流域只分別約佔2%、1%及0.6%。黃河、淮河、海灤河、遼河四流域的人均水量分別僅為我國人均值的26%、15%、11.5%、21%。
隨著人口的增長,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造成了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劇。從本世紀初以來,到70年代中期,全世界農業用水量增長了7倍,工業用水量增長了21倍。我國用水量增長也很快,至70年代末期全國總用水量為4700億立方米,為建國初期的4.7倍。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長8倍,而工業用水量(包括火電)增長22倍。北京市70年代末期城市用水和工業用水量,均為建國初期的40多倍,河北、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的城市用水量,到70年代末期都比建國初期增長幾十倍,有的甚至超過100倍。因而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就異常突出。
由於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產生了許多不利的影響。首先是對工農業生產影響很大,例如1981年,大連市由於缺水而造成損失工業產值6億元。在我國15億畝耕地中,尚有8.3億畝沒有灌溉設施的乾旱地,另有14億畝的缺水草場。全國每年有3億畝農田受旱。西北農牧區尚有4000萬人口和3000萬頭牲畜飲水困難。其次對群眾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對樓房供水不足或經常斷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採取定時、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難。其三,超量開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水資源枯竭,在27座主要城市中有24座城市出現了地下水降落漏斗。

2.水利建設與洪澇災害

由於所處地理位置和氣候的影響,我國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尤其是洪澇災害長期困擾著經濟的發展。據統計,從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間,共發生較大洪水1062次,平均兩年即有一次。黃河在2000多年中,平均3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僅1887年的一場大水死亡93萬人,全國在1931年的大洪水中喪生370萬人。建國以後,洪澇災害仍不斷發生,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因此,興修水利、整治江河、防治水害實為國家的一項治國安邦的大計,也是十分重要的戰略任務。
我國40多年來,共整修江河堤防20餘萬千米,保護了5億畝耕地。建成各類水庫8萬多座,配套機電井263萬眼,擁有6600多萬千瓦的排灌機械。機電排灌面積4.6億畝,除澇面積約2.9億畝,改良鹽鹼地面積0.72億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1萬平方千米。這些水利工程建設,不僅每年為農業、工業和城市生活提供5000億立方米的用水,解決了山區、牧區1.23億人口和7300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而且在防禦洪澇災害上發揮了巨大的效益。
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和對水土資源不合理的利用,導致水環境的惡化,加劇了洪澇災害的發生。特別是1991年入夏以來,在我國的江淮、太湖地區,以及長江流域的其他地區連降大雨或暴雨,部分地區出現了近百年來罕見的洪澇災害。截至8月1日,受害人口達到2.2億人,傷亡5萬餘人,倒塌房屋291萬間,損壞605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約3.15億畝,成災面積1.95億畝,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85億元。在這次大面積的嚴重洪災面前,應該進一步提高對我國面臨洪澇災害嚴重威脅的認識,總結經驗教訓,尋找防治對策。
除了自然因素外,造成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有:
(1)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尤其是濫伐森林,破壞水土平衡,生態環境惡化。如前所述,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建國以來雖已治理51萬平方千米,但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60萬平方千米,每年流失泥沙50億噸,河流帶走的泥沙約35億噸,其中淤積在河道、水庫、湖泊中的泥沙達12億噸。湖泊不合理的圍墾,面積日益縮小,使其調洪能力下降。據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調查,70年代後期,我國面積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約有2300多個,總面積達7.1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0.8%,湖泊水資源量為7077億立方米,其中淡水2250億立方米,占我國陸地水資源總量的8%。建國以後的30多年來,我國的湖泊已減少了500多個,面積縮小約1.86萬平方千米,占現有湖泊面積的26.3%,湖泊蓄水量減少513億立方米。長江中下游水系和天然水面減少,1954年以來,湖北、安徽、江蘇以及洞庭、鄱陽等湖泊水面因圍湖造田等縮小了約1.2萬平方千米,大大削弱了防洪抗澇的能力。另一方面,河道淤塞和被侵佔,行洪能力降低,因大量泥沙淤積河道,使許多河流的河床抬高,減少了過洪能力,增加了洪水泛濫的機會。如淮河幹流行洪能力下降了3000立方米/秒。此外,河道被擠占,束窄過水斷面,也減少了行洪、調洪能力,加大了洪水危害程度。
(2)水利工程防洪標准偏低。我國大江大河的防洪標准普遍偏低,目前除黃河下游可預防60年一遇洪水外,其餘長江、淮河等6條江河只能預防10~20年一遇洪水標准。許多大中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差,經常處於一般洪水的威脅之下。廣大江河中下游地區處於洪水威脅范圍的面積達73.8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陸地總面積的7.7%,其中有耕地5億畝,人口4.2億,均佔全國總數的1/3以上,工農業總產值約佔全國的60%。此外,各條江河中下游的廣大農村地區排撈標 准更低,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遠不能滿足目前防洪排澇的要求。
(3)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使受災程度加深。一方面抵禦洪澇災害的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由於社會經濟發展卻使受災程度大幅度增加。建國以後人口增加了一倍多,尤其是東部地區人口密集,長江三角洲的人口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10倍。全國1949年工農業總產值僅466億元,至1988年已達24089億元,增加了51倍。近10年來,鄉鎮企業得到迅猛發展,東部、中部地區鄉鎮企業的產值佔全國鄉鎮企業的總產值的98%,因經濟不斷發展,在相同頻率洪水情況下所造成的各種損失卻成倍增加。例如1991年太湖流域地區5~7月降雨量為600~900毫米,不及50年一遇,並沒有超過1954年大水,但所造成的災害和經濟損失都比1954年嚴重得多。此外,各江河的中下游地區一般農業發達,具有眾多的商品糧棉油的生產基地,一旦受災,農業損失也相當嚴重。

3.水體污染及其危害

水是最重要的天然溶劑,因此極易污染。常見的水體污染有下列幾類。
(1)水體富營養化 水體富營養化是一種有機污染類型,由於過多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進入天然水體而惡化水質。施入農田的化肥,一般情況下約有一半氮肥未被利用,流入地下水或池塘湖泊,大量生活污水也常使水體過肥。過多的營養物質促使水域中的浮游植物,如藍藻、硅藻以及水草的大量繁殖,有時整個水面被藻類覆蓋而形成「水花」,藻類死亡後沉積於水底,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導致魚類因缺氧而大批死亡。水體富營養化會加速湖泊的衰退,使之向沼澤化發展。
海洋近岸海區,發生富營養化現象,使腰鞭毛藻類(如裸溝藻和夜光蟲等)等大量繁殖、密集在一起,使海水呈粉紅色或紅褐色,稱為赤潮,對漁業危害極大。近年來渤海北部和南海已多次發生。
(2)有毒物質的污染 有毒物質包括兩大類:一類是指汞、鎘、鋁、銅、鉛、鋅等重金屬;另一類則是有機氯、有機磷、多氯聯苯、芳香族氨基化合物等化工產品。許多酶依賴蛋白質和金屬離子的絡合作用才能發揮其作用,因而要求某些微量元素(例如錳、硼、鋅、銅、鉬、鈷等),然而,不合乎需要的金屬,例如汞和鉛,甚至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的量過多,如鋅和銅等,都能破壞這種蛋白質和金屬離子的平衡,因而削弱或者終止某些蛋白質的活性。例如汞和鉛與中樞神經系統的某些酶類結合的趨勢十分強烈,因而容易引起神經錯亂,如瘋病、精神呆滯、昏迷以至死亡。此外,汞和一種與遺傳物質DNA一起發生作用的蛋白質形成專一性的結合,這就是汞中毒常引起嚴重的先天性缺陷的原因。
這些重金屬與蛋白質結合不但可導致中毒,而且能引起生物累積。重金屬原子結合到蛋白質上後,就不能被排泄掉,並逐漸從低劑量累積到較高濃度,從而造成危害。典型例子就是曾經提到過的日本的水俁病。經過調查發現,金屬形式的汞並不很毒,大多數汞能通過消化道而不被吸收。然而水體沉積物中的細菌吸收了汞,使汞發生化學反應,反應中汞和甲基團結合產生了甲基汞(Hg-CH3)的有機化合物,它和汞本身不同,甲基汞的吸收率幾乎等於100%,其毒性幾乎比金屬汞大100倍,而且不易排泄掉。
有機氯(或稱氯化烴)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其中一個或幾個氫原子被氯原子取代,這種化合物廣泛用於塑料、電絕緣體、農葯、滅火劑、木材防腐劑等產品。有機氯具有2個特別容易產生生物累積的特點,即化學性質極端穩定和脂溶性高,而水溶性低。化學性質穩定說明既不易在環境中分解,也不能被有機體所代謝。脂溶性高說明易被有機體吸收,一旦進入就不能排泄出去,因為排泄要求水溶性,結果就產生生物累積,形成毒害。典型的有機氯殺蟲劑如DDT、六六六等,由於它們對生物和人體造成嚴重的危害已被許多國家所禁用。
(3)熱污染 許多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余熱散發到環境中,會把環境溫度提高到不理想或生物不適應的程度,稱為熱污染。例如發電廠燃料釋放出的熱有2/3在蒸氣再凝結過程中散入周圍環境,消散廢熱最常用的方法是由抽水機把江湖中的水抽上來,淋在冷卻管上,然後把受熱後的水還回天然水體中去。從冷卻系統通過的水本身就熱得能殺死大多數生物。而實驗證明,水體溫度的微小變化對生態系統有著深遠的影響。
(4)海洋污染 隨著人口激增和生產的發展,我國海洋環境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損害。
1980年調查表明,全國每年直接排入近海的工業和生活污水有66.5億噸,每年隨這些污水排入的有毒有害物質為石油、汞、鎘、鉛、砷、鋁、氰化物等。全國沿海各縣施用農葯量每年約有四分之一流入近海,約5萬多噸。這些污染物危害很廣,長江口、杭州灣的污染日益嚴重,並開始危及我國最大漁場舟山群島。
海洋污染使部分海域魚群死亡、生物種類減少,水產品體內殘留毒物增加,漁場外移、許多灘塗養殖場荒廢。例如膠州灣,1963~1964年海灣潮間帶的海洋生物有171種;1974~1975年降為30種;80年代初只有17種。萊州灣的白浪河口,銀魚最高年產量為30萬千克,1963年約有10萬千克,如今已基本絕產。

水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
[編輯本段]

1.加強水資源的管理,建立節水型經濟

緩解我國水資源緊缺的局面,關鍵在於提高用水效率,建立節水型經濟。節水型經濟的主要標志應該是,發展素質好、產值高、用水少和排污少的產業,並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工業布局要適應水資源條件;要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發展用水少的作物;要使工農業產品用水定額與排水定額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普及先進的生活節水設備;加強水的多次重復利用,發展污水資源化等。搞好工業節水,既減少了新水取用量,自然也減少了工業廢水量。工業節水的指標通常用水的重復利用率來表示,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較低。在80年代初期,全國平均只有20%左右,僅有少數城市達到40%。我國農業用水佔全國取水量的88%,和美國49%、前蘇聯59%、日本46%、法國47%等相比差距很大,這同現代化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極不相稱。今後應該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發展符合水質標準的有機污水的農業灌溉,培育並推廣耐旱作物,以獲得穩產高產。

2.建立污水處理系統

建立污水處理系統,使污水資源化隨著工業三廢的治理和控制,重金屬對水體的污染將趨緩和,而有機污水的治理日益突出,在城市中更顯得重要。
利用污水處理廠是工業化國家治理有機污水的主要途徑。美、英、法、德國等,平均每1~1.5萬人就有一座污水處理廠。但是這些廠只能解決生物降解有機物,而不能去除氮、磷及非生物降解有機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轉向發展舊有的土地處理和生物塘(氧化塘)等自然凈化方法,利用生態系統對有機污水進行凈化處理。如美國密執安州馬基斯根的生態工程是由貯水塘、曝氣塘和灌溉田所組成,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威里比牧場則利用氧化塘、農田和牧場所組成的處理系統。通過環境生態工程使污水資源化而獲得再生水源,用於擴大供水,一定程度上能緩和局部地區的水資源緊缺的狀態。

3.開發和利用天空水資源

天空水(即空氣中的含水量)只有28萬億噸,僅佔全球總水量的0.002%,但是在天氣變化中起著重要作用。天空水中,95%為水汽,雲和降水雲層只佔5%。天空水總量雖少,但其循環很快,循環周期僅8.7天,而地下及地表水循環周期為400年,也就是說,一年裡天空水可以循環42次,一年中天空水量就有1176萬億噸,遠遠超過地表水的總量。
開發利用天空水資源首先是調查研究本地區的天空水資源狀況,包括天空水汽、雲和雨雪的時空分布,氣候特徵和變率,天空水資源的可用率等。其次是在用水緊缺地區開展人工降水,世界各國40多年來的試驗結果表明,在合適的雲層條件下,用正確的催化方法,人工增加降水一般平均可達10~30%。我國從1958年開始也進行了多次試驗,福建古田水庫1975~1986年的12年試驗結果,平均增加降水量為23.8%,僅以發電一項計算的投資效益比就達1∶50。
4.防洪減災的主要對策

洪澇災害是一種自然社會現象,其成因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為的影響。作為一種自然災害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實力的增強,人類對災害的發生規律、演變過程的認識會不斷提高和深化,通過災前預報、預警和採取預防控制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災害所帶來的損失。為此,要把防治洪澇災害作為全國國土整治的中心任務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制定出全國的長期性洪澇治理總體規劃,並通過立法予以實施。同時有必要制定防洪法規,實行以法治水,強調實行統一管理。加速洪澇災害的預測預報、報警和災情評估的研究工作。產業布局要適應水環境的變化,通過各種措施,如保持水土、修建蓄水工程,建築堤壩,疏浚河道,灌溉排水,設立滯蓄洪區等,使水環境向有利的方向轉變,以獲得明顯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國的三峽工程是一項以防洪、發電為主的大工程,如能建設成功,對防洪減災和經濟建設均有巨大的作用。

我國節約水資源現狀
[編輯本段]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資源量計量,人均佔有量為25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目前,全國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年缺水量60多億立方米。長期以來受「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傳統價值觀念影響,水資源被長期無償利用,導致人們的節水意識低下,造成了巨大的水資源浪費和水資源非持續開發利用。水資源日益短缺,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人類共同的使命。

水資源危機將會導致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為了取得足夠的水資源供給社會,必將加大水資源開發力度。水資源過度開發,可能導致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水污染的嚴重,既是水資源過度開發的結果,也是進一步加大水資源開發力度的原因,兩者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通常認為,當徑流量利用率超過20%時就會對水環境產生很大影響,超過50%時則會產生嚴重影響。目前,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個別地區更高。如1995年松花江、海河、黃河、淮河等的開發利用率就已達50%以上,其中淮河流域達98%。此外,過度開采地下水會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海水倒灌等環境問題。

一、 我國節水現狀
在生活節水方面,目前全國所有城市和絕大部分市鎮,基本做到了安裝計量水表收費,基本取消了居民生活用水包費制。
在工業節水方面,目前全國用水重復利用率普遍比80年代初提高了40%以上,萬元產值取用水量比80年代減少5成,1983年到1995年累計節水量近200億立方米,減少排污量近150億立方米,沿海城市利用海水量近65億立方米。
在農業用水方面,近些年在全國建設了300個節水增產重點縣,209個高標准節水增效示範區,並對99個大型灌區及40個中型灌區進行以節水灌溉為中心的續建配套和更新改造,建設了一批國家級節水示範區,1998年底,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2.285億畝,其中噴、滴灌和微噴灌面積2600萬畝,管道輸水灌溉面積7800萬畝,渠道防滲節水灌溉面積1.3億畝。另外,推廣非工程措施節水面積2.24億畝。

二、 我國節水存在的問題
1、認識不足。 節水是一項具有廣泛社會性和區域性的工作,搞好節水需要社會的理解和支持,特別是要通過節水來緩解華北地區和黃河下游斷流這類區域性缺水和水環境問題,更需要全區域(或全流域)社會成員和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見成效。而我國人民群眾對節水的認識普遍不高,節水往往只停留在口頭上。
2、投入不足 。節水工作面廣、量大,情況復雜多樣,需要大量投入和一定的先進技術,像工業用水,一般可分成冷卻用水、鍋爐用水、洗滌用水,工藝用水等等,其中節約冷卻用水相對比較容易,而節約洗滌用水、工藝用水則相對較難。但不管要節約哪種工業用水,都需要更新改造用水設備,有的甚至要更新改造工藝設備。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隨著節水量的加大、用水重復利用率的提高,單方節水投資會愈來愈大,技術要求也愈來愈高。目前我國從上到下工業節水尚無固定投資渠道,節水工程一般是爭取一個上一個。農業節水投入近些年有所加強,但力度不夠,投入不足與技術落後使我國工農業用水水平與國際差距拉大。
3、機制不力 。當前節水工作還沒有一套適應市場經濟的運行模式。水價太低是主要原因,許多節水工程直接經濟效益有限,更多地體現在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上,而國家又缺乏優惠發展政策。這些原因的存在,致使許多用水大戶節水積極性不高,節水並沒有真正變成企業、農戶的自發行動,節水工作處於被動狀態。
4、法制不強 。節約用水涉及各行各業,千家萬戶,單靠政府行為,沒有市場推動,節水必然動力不足;單靠市場推動,沒有政府引導,節水也必然難見成效。抓好節水必須充分考慮節水工作的特點,既要靠市場推動,也要加強政府行為。強有力的政府推動和切實有效的廣大用水戶的積極自覺行動相結合,才可能促進我國的節水工作躍上一個新台階。

㈨ 目前世界上淡水資源的狀況如何

全球淡水資源狀況分析 ——兼論中國淡水資源保護法律研究 楊曉玲* 摘要:淡水資源是大自然賜予我們人類的寶貴的自然資源。本文主要論述了全球淡水資源目前所面臨的危機狀況,包括數量上的不斷減少和質量上的日益惡化,並詳細闡述了造成這種危機的原因及淡水資源危機所引發的相關問題。並且對完善我國淡水資源保護的相關法律、制度做出了一定的探討。關鍵字:淡水資源 危機 水體污染 保護 以法治水 一、全球淡水資源狀況分析(一)全球淡水資源重要性及其分布概況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包括我們人類。從無生命到有生命,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直到我們人類的誕生,都是源於水的孕育。人類的生命和生存都離不開水,人可以7~10天不吃飯,但卻不能在兩三天內不喝水。因為人體質量的70%都是水,血液中水的含量高達83%。而且是水孕育了人類的文明。古代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四大文明古國的文明正是源於黃河、長江、尼羅河、恆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就是很好的佐證。【1】水對我們的生存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而淡水,是水資源中的一種,是區別於海水資源的概念。它指的是內陸的淡水資源,如河流、湖泊、運河和地下水體等,不僅包括屬於一國管轄之內的淡水資源,還包括屬於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領土或管轄范圍內的淡水水體。人類能夠直接使用的,也僅是這些淡水資源。【2】自然界中水資源極其豐富,但是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淡水卻很少。地球是一顆藍色的球體,有70.8%的面積被水所覆蓋,但其中97.5%的水都是鹹水,無法直接飲用。而在餘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類難以利用的兩極冰蓋、高山冰川和永凍地帶的冰雪。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僅佔地球總水量的0.26%。而且世界上淡水資源分布極不均勻,約65%的淡水資源集中在不到10個國家,而約佔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卻嚴重缺水。(二)聯合國《世界水發展報告》 2003年3月在日本東京舉行了第三屆世界水論壇,聯合國有關部門發表了《世界水發展報告》。該報告是當今一份觀點較全、數據較新的淡水資源現狀報告。報告對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水資源狀況進行了排序,人均可用水量排倒數後五位的是:科威特、加沙地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哈馬和卡特爾;排前五位的是:丹麥的格陵蘭、美國的阿拉斯加州、法屬蓋亞那、冰島和蓋亞那。我國位居第128位。報告也對122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水質指標排序,最差的五國是:比利時、摩洛哥、印度、約旦和蘇丹;最好的前五國是:芬蘭、加拿大、紐西蘭、英國和日本。我國排在第84位。報告指出,亞洲的河流是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這些河流的鉛污染是發達工業國家的20倍。發達國家出生的孩子對水的消耗量是發展中國家的30~50倍。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曾說:「要減少發展中國家的疾病,拯救生命,任何措施都比不上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水和合格的衛生條件。」 報告同時提出了以下一些我們當前所面臨的一些方面的危機:全世界約有11億人得不到干凈的飲用水,每天大約有6000名5歲以下的兒童死於腹瀉,每年有超過220萬人因為使用污染和不衛生的水而死亡;有8.15億人正遭受著營養不良,其中發展中國家有7.77億人,轉型中國家有2700萬人,工業化國家有1100萬人;靠內陸淡水生存的24%的哺乳動物和12%的鳥類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到19世紀末,已有24~80個魚種滅絕;世界工業用水佔用水總量的22%,其中高收入國家佔59%,每年工業用水,有3~5億噸的重金屬、有毒化合物和其他廢棄物沉積到淡水資源中,其中80%的有害物質產生於美國和其他工業國家。【3】(三)、淡水資源危機的體現及其主要原因 淡水資源不足和質量惡化當前正成為僅次於環境變化的第二大全球性問題,自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水將導致嚴重的社會危機」、「石油危機之後,下一個危機是水」的警報以來,水資源問題不僅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而且越來越嚴重,對全球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構成嚴重威脅。 1、淡水資源數量嚴重不足 根據1997年9月聯合國秘書長所做的關於淡水資源綜合估計的報告,人類現在直接或間接利用著世界淡水可供應量的一半以上,全球人均淡水可用量從1950年的1.7萬立方米下降到1995年的7000立方米,並且會繼續下降。目前全球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缺水,約有13億人缺少飲用水。非洲和中東地區歷來缺水,旱災已成為非洲的主要自然災害,中東地區為約旦河河水的分配引起的戰亂是該地區的不安全因素之一。除中東和非洲外,原本水源充足的南亞、巴西、中美洲也鬧起了水荒。東歐、美國、日本也常會感到淡水供應不足,就連地廣人稀的加拿大、俄羅斯也受到缺水的威脅。而我國人均淡水量只佔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大多數城市供水不足。【4】有關方面預測再過20~30年,地球上缺水的人口將達28~33億。淡水資源的數量已呈嚴重不足之勢。導致淡水資源數量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人口數量的增加和人們對淡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等。(1)、人口數量的增加。隨著全球人口數量和經濟活動的增長,人類對淡水資源的需求量不斷上升。世界人口每年凈增1.25%,需增加用水量4%,尤其是在一些人口基數比較大的發展中國家,由人口增加而導致的用水量的增加非常明顯,到20世紀末新世紀初,人類對水的需求量增加了1倍。(2)、人們對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一方麵包括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水資源的浪費和不珍惜,對節約用水觀念的淡漠,以及用水器具效率低下,管網滲漏,城市環境建設不考慮水資源的節約,盲目擴建綠地,不科學的選擇人工植被等,【5】每天被人們舉手投足間所浪費的水量是很大的,倘若把從每家用戶水龍頭里不經意間流掉的水、每個浴室里每天白白浪費的水及其他方式被人們所浪費掉的水積攢匯集起來,其數目肯定是極具震撼力的。還有農村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很多地方目前仍採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次數和灌溉用水量比較隨意;在某些缺水地區,則不合理的截斷攔引河流水道中的水,造成流域水量減少和生態被破壞;沒有河水可引的地區會掠奪性的超采地下深層淡水,造成地下水虧空,如美國西部曾因過度採用地下水灌溉農田,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而導致黑風暴,使大片土地荒蕪。【6】 2、淡水資源質量日趨惡化 雖然一方面人類對淡水資源的需求在不斷增長,但是另一方面人類卻在不斷的污染、破壞著淡水資源,對其進行不合理的利用。(1)、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 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是對淡水污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隨著全球工業的發展,大小企業的數量顯著增加,產生的工業垃圾數量也成倍增長。目前在許多國家,尤其是經濟和技術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有很多企業將其產生的工業廢水,未經過凈化或無害化處理便直接排入河流之中,其中含有大量的酸、鹼、汞、氯等有害物質;工業產生的殘渣、廢舊產品等廢棄物,也常被傾倒於河流、湖泊之中。同時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生活污水和固體生活垃圾的數目也是驚人的。並且人類的鋪張浪費、不知節儉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導致了更多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產生。這些生活垃圾的隨意堆放和生活污水的未經完全處理,嚴重的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世界每年約有5000億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造成35.5億立方米以上的水體受到污染,約佔全球徑流量的14%以上。這些污水既有工業廢水又有城市生活污水。每天大約有200萬噸的廢物傾倒於河流、湖泊之中,每升廢水會污染近8倍的淡水資源。2000年我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8.2億噸,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為1.2億噸,大部分未經無害化處理,工業廢物和生活垃圾隨意傾倒或不安全堆埋,嚴重污染了我國的地表和地下水。【7】世界其他地方的淡水資源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西歐最大的河流萊茵河已經由於沿岸各國污水的排入,一度曾經成為歐洲最大的下水道;俄羅斯的伏爾加河也幾乎接受了全國近一半的污水;美國的密西西比河也處在危機之中;【8】我國的淮河也曾經污染嚴重。受水污染影響最嚴重的是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因為那裡的供水和衛生設施不發達。用污染了的水做飲用水和洗涮,導致傷寒、霍亂、腹瀉、蛔蟲、血吸蟲等疾病的傳播。在發展中國家每年死亡的兒童中,有80%是死於由水污染導致的疾病。污染嚴重增強了淡水資源的緊缺程度,加重了全球的淡水危機。(2)、農村產生的水體污染嚴重 農村面源污染主要表現為:化肥農葯的污染、禽畜糞尿的污染和農村生活垃圾的污染。農村種植作物時使用的大量殘留化肥、農葯經雨水沖刷等進入河流、湖泊或滲進地下水,對水體造成污染。關於農葯,如有機氯等,都是一些有毒化學品,有的還是劇毒、高殘留物質,進入河流後,它們極不容易分解,有的會存留十幾年,嚴重污染水體,並且水中生物將這些有毒物質吸入體內以後,會導致水中魚類等的死亡,或者留存在這些生物的體內,再經由家禽、家畜的食用和飲用而最終傳到人體內或者直接由於人的食用而將這些有毒物質吃到肚子里。由於人的肝臟內缺少將這些農葯轉化而排泄掉的酶,因此這些農葯便會留存在人體內,日積月累,造成對人體很大的傷害。【9】目前世界上好多地區發生的區域性的癌症和兒童的畸形症、惡性腫瘤等好多病症的病因都是這些有毒化合物。而化肥,含有大量的氮、磷、鉀等元素,排入江河湖泊中,會造成河流的富營養狀態,使得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的過量瘋長,形成目前較為嚴重的「赤潮」現象,使淡水資源遭到破壞。農村的畜禽糞尿也是對淡水造成破壞的不容忽視的因素。隨著人們消費能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禽、蛋等的消費日漸增多,於是導致農村禽畜養殖的數量也較為龐大。【10】這些禽畜的糞尿常含有大量的有機物質,而且大部分也都未經處理便直接排入水體中,於是也成為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形成赤潮現象的重要原因。農村人口,尤其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其數量還是很龐大的,日常產生的生活垃圾數量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農村人口產生的固體廢物垃圾,更是隨意傾倒堆放,缺少集中處理,嚴重污染了農村的河流、池塘等淡水水體及地下水。可見,目前全球的淡水資源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面臨著嚴峻的危機。(四)淡水資源危機所引發的系列問題 當前由於淡水資源數量的不斷減少和質量的日漸惡化,淡水資源的嚴重短缺已成為關乎一個國家存亡的重要因素,淡水資源作為大自然賦予人類的不可替代的寶貴自然資源,作為生態環境的基本組成因素,已經不僅是一國的環境和經濟問題,而且已經演變為社會和政治問題,成為一國綜合國力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戰略性資源。 1、影響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這方面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為缺水,導致國民生產的很多項目無法正常進行,致使糧食減產,帶來很大的損失。在我國,據銀行專家估算,我國每年因缺水影響工農業生產總值200億元,減產糧食200億公斤。而且還有很多因為缺水而失去的生命,他們的價值是用金錢無法來衡量的。 2、國家安全問題 水資源已經成為國家安全和全球和平發展的重要問題。歷史上因為爭奪水源而引發的戰爭由來已久。世界上最早爭奪水源的戰爭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位於今天伊拉克南部的美索布達米亞平原上的兩座古城,為了爭奪對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控制權而互相宣戰。再過去的50年中,由水引發的沖突共507起,其中37起是跨國境的暴力紛爭,21起演變為軍事沖突。因水而簽署的水條約共200個。中東地區流血事件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以色列、巴基斯坦、約旦及敘利亞等國為了搶奪水資源而引起的;海灣地區的不安寧,除了爭奪石油資源以外,也有爭奪水資源的成分。土耳其、敘利亞和伊拉克等兩河流域的國家也因為爭奪水資源的分配而長期不和。可見水資源再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價資源,我們要從國家安全和全球和平穩定的角度來高度認識淡水資源的問題。 3、導致相關物種的滅失 受到水短缺和水污染威脅的不僅是我們人類。淡水生態系統中的物種更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態系統之一。世界一半的濕地在過去的100年遭到破壞。河流的斷流,湖泊的乾涸,以及人類不合理水利工程的建立等,都會給這些物種帶來極大的災難。在世界淡水魚類中,有20%受到威脅,瀕臨滅絕。在北美,淡水動物是面臨滅絕危險最大的野生動物群體,其滅絕速度是陸地動物種類的5倍。在《世界水發展報告》中對此也做出了反映。由於淡水資源的危機所帶來的相關問題還有很多,無法歷數。淡水資源問題必須引起全世界人民的極大關注。 2003年已經被聯合國定為國際淡水年,旨在提高各國政府及民眾對淡水資源重要性以及淡水短缺問題嚴重性的認識,促進各國在淡水管理與消費領域尋求新的思路,制定新的戰略與開發新的技術,提高各國民眾參與保護淡水資源的積極性。 2003年世界水日的主題就是:「水——人類的未來」,2003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也是:「水——二十億人死於它(Water——Two million people are dying for it!)」。這些都旨在呼籲全球公民應當在保持和改善世界淡水資源的水量和水質方面做出較多的努力。二、我國淡水資源保護法律研究我國是一個資源性缺水大國。淡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國人均佔有量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排在世界第128位,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13個最貧水國之一。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不足4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資源的1/30;沿海大部分城市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立方米;華北平原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米;我國七大水系斷流時間延長;湖泊萎縮、咸化、乾涸現象嚴重,平均每年消亡20個天然湖泊;七大重點流域地表水污染普遍,城市河段、城市湖泊污染嚴重,一些湖泊呈現富營養狀態等。【11】據預測,到2010年,我國年缺水量將達到1000億立方米。可見對淡水資源的保護已經成為我國刻不容緩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國目前必須要做好淡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節約、保護、治理工作,根據人口——經濟——淡水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原則,以實現我國淡水資源與人口、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對淡水資源保護的一個手段便是「以法治水」,完備、細致淡水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通過法律的嚴肅性和約束力來保護日益缺少的淡水資源。我國水資源方面的現行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簡稱《水法》(1988年頒布,2002年修訂),《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頒布,其96年修訂),《水土保持法》(1991年頒布),《取水許可證實施辦法》(1993年頒布),《防洪法》(1997年頒布)等法律、法規以及一些與之相關的配套法規等。盡管這些法律、法規構成了我國淡水資源法律保護方面的主要框架,但從總體上看,我國淡水資源保護的法律體系還存在一些不完備、不具體、不細致的缺陷。有人曾提議要頒布中國統一的《水法》,編纂成水法典,但從目前來看,這樣做的條件還不成熟,而且也沒太多必要,我們應當將更多的努力放在進一步修訂、完善這些法律法規,使之更加具體、完備,更具有操作性,更能體現可持續的發展觀念,促進循環經濟的建設、實施。【12】本文從一下幾個方面淺議我國淡水資源法律保護所應進一步完善或修改的部分內容:(一)明晰產權和交易制度 明確做出關於對淡水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支配權、經營權以及可交易性等重要問題的規定。從經濟學角度講,淡水資源作為一種具有公共物品性質的稀缺資源,必須明確其產權,並且能夠使其自由交易,才能夠得到公眾很好的保護和節約,減少污染和浪費的產生。同時也要建立排污權的交易制度。2001年我國已經在上海、江蘇等地進行排污權交易的試點,目前這些試點已經完成污染指標分配、相關法規制訂等基礎性工作。當然排污權交易政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並納入到國家管理體系中來。【13】(二)完善飲用水資源保護制度 飲用水是關乎人們生命和健康的最直接的資源。我國飲用水資源的保護雖然在《憲法》、《水污染防治法》、《引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止管理規定》中有所體現,但與飲用水資源的稀缺性、污染的嚴重性和保護的迫切性相比,還顯得十分不足。我國的飲用水保護法律制度多是一些禁止、限制性的規定,鼓勵性的規定比較少;我國採用的是保護等級和程度比較低的飲用水水質標准,並且在實際中還未能達到這個標准;還存在很多空白。因此應該增加一些鼓勵性的飲用水保護制度,並且應逐步提高飲用水資源水質的適用標准,確定恰當的安全指標等。並且應注重製度的創新,以填補以前的空白,如規定飲用水資源使用調節稅,具體做法可以是:(1)對粗放使用、浪費飲用水資源的企業、城鎮居民徵收飲用水保護費,以促使其節約飲用水。(2)政府根據不同轄區水資源人均擁有量,制訂該地區不同規模的企業、單位和居民個人的用水量標准,對超標使用的企業、單位和居民個人,就其所超耗的部分徵收超額累進稅。【14】這樣政府通過稅收的強制性措施既能彌補市場的不足,進一步保護飲用水資源,又能夠實現國家的統籌規劃、增強區域間的均衡性,有利於改善全國飲用水資源地區間分配不均衡的狀況。(三)完善污水防治及重復利用的相關制度 對於污水的治理,是我國目前淡水資源治理最重要、也是目前討論研究最多的一個方面。因為污染嚴重加劇了我國淡水資源短缺,並且一旦污染,便需要我們花費幾倍、幾十倍的代價來彌補,因此我們必須改變以往的「只污染、不治理」、 「先污染、後治理」和「邊污染、邊治理」的路子,而要注重從源頭上削減污染,遵從循環經濟的「3R」原則,減量化(re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從而有效的完善對污水的治理和重復利用。筆者認為我國可以採取以下制度方面的設計來實現這一目標: 1、調節資源稅,調整水價 長期以來,我國許多地區自來水和其他天然水價格嚴重偏低,削弱了人們的節水意識,無形中助長了對淡水資源的浪費。我國的水資源必須重新定價。目前我國已經開始徵收資源稅,涉及范圍包括水資源、礦產資源等。如北京市從2002年開始在自來水價格中徵收水資源費,居民用水水價中包括了上繳市財政的水資源費。2004年又計劃對水費進行調整,水價平均由每立方米0.81元調整為1.37元,增幅70%。【15】我國應實行差別水價制度,將工業企業用水與居民生活引用水分開,實行兩種不同的水價,前者要高於後者。【16】 2、徵收污染稅 結合當前我國的稅費改革,把「排污費」改徵「污染稅」,以國家法律的強制力和嚴肅性來加強約束。以污染物的排放量課稅,這樣就可以直接激勵企業改進治污技術,減少其廢物的排放,同時政府可以根據不同情況及時調整徵收標准,可以是對排放不超標的污水徵收較輕的稅,對排放超標污水從重征稅;也可以是僅對排放不超標的污水征稅,對超標排放污水的,應令其停產或停止經營,限期整改,同時還要處以罰款,使其產生寧可採取防污措施也不超標排放的效應。當然要確定好稅率,盡量採取差別稅率,不能過高而導致「過分清潔」、增加成本,也不能太低而起不到效果,並且可以由環保部門根據具體情況而代為徵收。 3、完善污水的再生重復利用制度 污水的再生及重復利用,是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發展道路,是科學的發展觀。國家可以統籌規劃,扶植循環經濟企業和產業,興建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支持建設循環經濟區域或城市,將污水也納入到市場的物料循環中來,從而實現「變廢為寶」,節約資源。比如,那些不含有毒物質的污水或經過一級處理的城市公共用水可以直接用來灌溉農田等。對注重污水再生利用的企業、單位,政府可以對其進行稅收上的減免,以激勵企業加大環保投入。同時鼓勵企業、單位積極研究治污技術和設備,對高新環保技術的研究、開發、轉讓、引進等予以稅收鼓勵。鼓勵污水處理廠及管網設施,對這些環保產業採取制度上的支持和鼓勵措施。 4、制訂以重點流域為基礎的特別性綜合法律 我國有七大重點流域,其流程長,流域寬,自古以來是我國經濟和文明的集中地。但目前這些流域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污染。鑒於這些河流污染所帶來的嚴重影響,我國有必要制訂專門的以這些流域為基礎的特別性法律,將上游、中游、下游,從源頭到入海口,都納入到法律的具體規范中來。有必要先加快黃河法、長江法的制訂,以後也要制訂其他五大流域的特別綜合性法律。總之,由於數量的減少和質量的惡化,淡水資源已經成為制約全球經濟與社會、發展與繁榮、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因素,是制約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面對目前淡水資源短缺的危機,全世界人民都應當有這種危機觀念,都應當珍惜和保護大自然賦予我們的這種珍貴資源,節約用水,防污治水,既是為了我們當代人自身的利益,也能為我們後代人的生存和發展多留一點空間。否則,我們面臨的將是人類的災難,正如有人曾經說過,「如果我們不珍惜寶貴的水資源,那麼地球上最後一滴水將是我們的眼淚」! 參考文獻: [1] 方長青。《論水資源及其保護》,浙江林學院學報。2002年6月刊 [2] 王曦。《國際環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187頁 [3] 科司。《世界水資源現狀》,科技經濟透視。3002年第9期,總第213期 [4] 諸大建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171頁 [5] 連進元,趙彥紅。《對我國淡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探討》,河北師范大學學報。第28卷第3期 [6] 周毅。《跨世紀國略,可持續發展》。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89頁 [7] 韓德培。《環境保護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4頁 [8] 同[1] [9] 同[6] [10] 上海市貫徹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上海科技節組織委員會辦公室。《不可持續的生活方式100例》。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116頁 [11] 韓德培。《環境保護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5頁 [12] 文伯屏。《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法律對策》,重慶大學學報。2003年第9卷第5期 [13] 江偉鈺。《我國淡水資源持續利用與依法治理的若干思考》,科技與法律。2003年第3期 [14] 袁文卿。《水環境污染的治理政策》,環境保護。2004年2月 [15] 馮之浚主編。《循環經濟導論》。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16] 藍楠。《我國飲用水資源保護的立法構想和制度創新》,環境保護。

******************************************************************
希望對您有幫助!

㈩ 澳大利亞的人怎麼獲得淡水的啊

澳大利亞的水還是很正常的,至少飲用水供應沒有問題.水龍頭放出來的水都是可以直接喝的,不放心就買個電水壺,燒開了再喝也行.樓上那個什麼接雨水喝什麼的,真是太扯了.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淡水水質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6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