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澳大利亞城市裡有沒有海蟾蜍如果有,哪些城市沒有。。我要去留學了,最怕這個啊啊。。!!還有蛇。。
市區公寓什麼的肯定沒有,獨棟的帶花園的,蛇,蟲子,大個的蜘蛛什麼還是有的,有草地的地方肯定有
2. 誰知道癩蛤蟆的知識著重講它的毒液
蟾蜍是無尾目、蟾蜍科動物的總稱。最常見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稱癩蛤蟆。皮膚粗糙,背面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位於頭側鼓膜上方的耳後腺。這些腺體分泌的白色毒液
(這里要值得注意)
,是製作蟾酥的原料。
白天,大蟾蜍多隱蔽在陰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內或草叢中。傍晚,在池塘、溝沿、河岸、田邊、菜園、路邊或房屋周圍等處活動,尤其雨後常集中於乾燥地方捕食各種害蟲。大蟾蜍冬季多潛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爛草里,也有在陸上泥土裡越冬的。
蟾蜍在早春時期到水裡產卵。蟾蜍卵與青蛙卵的區別是,如果卵結成的卵塊是一團一團的,這就是青蛙的卵;如果許多卵成一條連續的線狀長帶,帶內的卵排成兩行,像一串珠子似的,這就是蟾蜍的卵。
蟾蜍的蝌蚪與青蛙的蝌蚪也有區別。青蛙的蝌蚪身體近似圓形,尾巴很長,體色較淺,口在頭部前端。蟾蜍的蝌蚪身體有些長,黑色,尾巴比較短,其顏色比身體稍淺,口在頭部前端的腹面。
-------------
然後給你看一條新浪的新聞
這里講述了一種對人對動物都有傷害的蟾蜍
在澳大利亞北部地區,有一種外貌醜陋、含有劇毒的胖蟾蜍,對野生動物和人類都有頗多危害。如今,這種蟾蜍的數量越來越多,「佔領」的地盤迅速擴大,日益向大城市逼近。如何有效對付它們成了當地人的頭疼事。有議員日前提出,應該用大棒直接打死它們。不過,這種處死方法也引起了激烈爭議。
為了阻止這些惹人討厭的胖蟾蜍泛濫,當地政府想了不少辦法,但功效不大。與此同
時,海蟾蜍還在不斷擴大它們的地盤,2005年3月,海蟾蜍已經「入侵」到澳大利亞北部州——北領地的首府達爾文市郊外,離市區非常近了。
北領地政府號召民眾為根除蟾蜍獻計獻策。當地時間4月11日,當地政府議員戴維·托爾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人們見到海蟾蜍時,應該用板球球棒、高爾夫球桿等大棒重擊它們的頭部,直到把它們打死為止。
在托爾納看來,如果政府積極鼓勵人們這樣做,一定會有助於阻止海蟾蜍進入達爾文市,也可以防止它們「挺進」澳大利亞北部的其它地方。
但是,這種直接打死海蟾蜍的方法立刻在當地引起了一場爭議。有人贊同托爾納的建議,動物權利組織則表示,盡管海蟾蜍危害一方,可這種方法也太殘忍了,不人道。
該組織的一名發言人說:「我們不希望孩子們拿著他們的板球棒、高爾夫球桿在院子里打蟾蜍,也不希望他們這樣對待任何動物。」動物權利組織的提議是,可以考慮把海蟾蜍放在冷凍箱里凍死。
3. 十大臭名昭著生物入侵者
野葛 歐洲野兔 歐洲椋鳥 緬甸蟒 海蟾蜍 灰松鼠 蛇頭魚 老鼠 殺人蜂 亞洲鯉魚
4. 澳大利亞海蟾蜍在原產地沒有泛濫成災的原因
在中國有一句老話叫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里的癩蛤蟆,指的是一種學名叫蟾蜍的爬行動物。從上面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對於蟾蜍的印象並不美好的,而在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亞,人們對它們的印象也非常的糟糕。
據史料記載,大約1935年前後,原產地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這種叫海蟾蜍的蟾蜍種群,被引進到澳大利亞。目的是為了對付當年在澳洲泛濫成災的甘蔗甲蟲。
這種海蟾蜍較一般的蟾蜍身長體肥,即使是在野生的環境下,也能夠生存大約10到15年。由於它們在澳大利亞當地並沒有天然的生物天敵,所以海蟾蜍大量快速地繁殖,很快就爬到了食物鏈的頂端。
整個引進的過程極為突然,本地食肉類小動物們並沒有及時的進化出足以克制蟾蜍體內毒素的功能。大量的狗、鱷魚、蛇、巨蜥之類的食肉動物,因誤食蟾蜍而死亡,當地生物鏈,因此面臨斷裂的威脅。
為此,澳大利亞政府特別頒布了法令,要求國民盡可能地抓捕這種海蟾蜍。但是出於人道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考慮,捕到的蟾蜍並不能夠立即被就地正法,而需要交給當地的專家部門,進行種族辨識後,統一用二氧化碳人道毀滅。
說到這里,小編真是不得不佩服澳大利亞政府的文明和思慮周全。但是如果當初也能夠思慮得如此周全的話,或許就不會有今天的這場蟾蜍之禍了。
5. 海蟾蜍的分布范圍
海蟾蜍又名甘蔗蟾蜍,是原產於中美洲及南美洲的一種陸生蟾蜍。1935年,澳大利亞人引入了首批20隻海蟾蜍並投放到昆士蘭州的甘蔗園中。到1937年,總共大約有6萬只海蟾蜍被引入澳大利亞。如今,在澳大利亞的東南海岸線一直延伸到北部海岸線130萬平方公里的地方都有分布。
它們在原產地分布得較引入地區為稀疏。在南美洲,沿海每100米就約有20隻海蟾蜍,數量遠低於澳洲的50-100倍。
6. 澳大利亞為什麼引進蟾蜍而不是青蛙
海蟾蜍是澳洲另外一個痛苦的經驗。一九三零年,澳洲政府為了對付甘蔗田裡的害蟲,從南美洲引進了這種俗稱甘蔗蟾蜍的海蟾蜍。由於海蟾蜍在澳洲沒有天敵,反倒跟兔子一樣成為澳洲的新害蟲。海蟾蜍身上有毒,澳洲原生動物惹上他,沒有不一命嗚呼的,因此,海蟾蜍現在已經成了澳洲的山大王了。
7. 蟾蜍和癩蛤蟆是不是同一種東西
先介紹一下蟾蜍
蟾蜍是無尾目、蟾蜍科動物的總稱。最常見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稱癩蛤蟆。皮膚粗糙,背面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位於頭側鼓膜上方的耳後腺。這些腺體分泌的白色毒液
(這里要值得注意)
,是製作蟾酥的原料。
白天,大蟾蜍多隱蔽在陰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內或草叢中。傍晚,在池塘、溝沿、河岸、田邊、菜園、路邊或房屋周圍等處活動,尤其雨後常集中於乾燥地方捕食各種害蟲。大蟾蜍冬季多潛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爛草里,也有在陸上泥土裡越冬的。
蟾蜍在早春時期到水裡產卵。蟾蜍卵與青蛙卵的區別是,如果卵結成的卵塊是一團一團的,這就是青蛙的卵;如果許多卵成一條連續的線狀長帶,帶內的卵排成兩行,像一串珠子似的,這就是蟾蜍的卵。
蟾蜍的蝌蚪與青蛙的蝌蚪也有區別。青蛙的蝌蚪身體近似圓形,尾巴很長,體色較淺,口在頭部前端。蟾蜍的蝌蚪身體有些長,黑色,尾巴比較短,其顏色比身體稍淺,口在頭部前端的腹面。
-------------
然後給你看一條新浪的新聞
這里講述了一種對人對動物都有傷害的蟾蜍
在澳大利亞北部地區,有一種外貌醜陋、含有劇毒的胖蟾蜍,對野生動物和人類都有頗多危害。如今,這種蟾蜍的數量越來越多,「佔領」的地盤迅速擴大,日益向大城市逼近。如何有效對付它們成了當地人的頭疼事。有議員日前提出,應該用大棒直接打死它們。不過,這種處死方法也引起了激烈爭議。
為了阻止這些惹人討厭的胖蟾蜍泛濫,當地政府想了不少辦法,但功效不大。與此同
時,海蟾蜍還在不斷擴大它們的地盤,2005年3月,海蟾蜍已經「入侵」到澳大利亞北部州——北領地的首府達爾文市郊外,離市區非常近了。
北領地政府號召民眾為根除蟾蜍獻計獻策。當地時間4月11日,當地政府議員戴維·托爾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人們見到海蟾蜍時,應該用板球球棒、高爾夫球桿等大棒重擊它們的頭部,直到把它們打死為止。
在托爾納看來,如果政府積極鼓勵人們這樣做,一定會有助於阻止海蟾蜍進入達爾文市,也可以防止它們「挺進」澳大利亞北部的其它地方。
但是,這種直接打死海蟾蜍的方法立刻在當地引起了一場爭議。有人贊同托爾納的建議,動物權利組織則表示,盡管海蟾蜍危害一方,可這種方法也太殘忍了,不人道。
該組織的一名發言人說:「我們不希望孩子們拿著他們的板球棒、高爾夫球桿在院子里打蟾蜍,也不希望他們這樣對待任何動物。」動物權利組織的提議是,可以考慮把海蟾蜍放在冷凍箱里凍死。
參考資料:http://news.sina.com.cn/w/2005-04-13/08195635373s.shtml
8. 102隻海蟾蜍從夏威夷群島來到了澳大利亞是用來控制什麼危害的
1932年8月18日,有102隻海蟾蜍從夏威夷群島來到了澳大利亞。它們被釋放到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北部的甘蔗種植園內,用來控制甘蔗甲蟲的危害。在它們的原生地中美洲和南美洲,海蟾蜍的數量被物種間的競爭、疾病、天敵等綜合因素所控制。但是,在澳大利亞沒有其他種類的蟾蜍,也很少有天敵,卻有大量的新的食物資源。
9. 蝌蚪.青蛙.蟾蜍的資料
蝌蚪的鑒別
(1)觀察在水中游動的蝌蚪,是密集成群的,還是較為分散的。前者往往是蟾蜍的蝌蚪,後者大都是青蛙的蝌蚪。
(2)用捕撈網把蝌蚪撈上來,放在玻璃瓶中觀察,或者放在手掌上觀察。體色較淺、身體略呈圓形、尾巴長、口長在頭部前端的是青蛙的蝌蚪。身體呈黑色而尾巴較淺、體形呈橢圓形、尾巴短、口在頭部前端腹面的則是蟾蜍的蝌蚪(見圖)。
(3)用放大鏡觀察蝌蚪頭部前端,它們角質細齒排列方式也不同,它們下唇的下方都長有3排角質細齒,但青蛙的上排齒中斷,而蟾蜍的3排細齒都不斷開(見圖)。
(4)在清明前後所看到的絕大部分是蟾蜍的蝌蚪;青蛙的蝌蚪約在五月中旬才能看到。
先介紹一下蟾蜍
蟾蜍是無尾目、蟾蜍科動物的總稱。最常見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稱癩蛤蟆。皮膚粗糙,背面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位於頭側鼓膜上方的耳後腺。這些腺體分泌的白色毒液 (這里要值得注意) ,是製作蟾酥的原料。
白天,大蟾蜍多隱蔽在陰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內或草叢中。傍晚,在池塘、溝沿、河岸、田邊、菜園、路邊或房屋周圍等處活動,尤其雨後常集中於乾燥地方捕食各種害蟲。大蟾蜍冬季多潛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爛草里,也有在陸上泥土裡越冬的。
蟾蜍在早春時期到水裡產卵。蟾蜍卵與青蛙卵的區別是,如果卵結成的卵塊是一團一團的,這就是青蛙的卵;如果許多卵成一條連續的線狀長帶,帶內的卵排成兩行,像一串珠子似的,這就是蟾蜍的卵。
蟾蜍的蝌蚪與青蛙的蝌蚪也有區別。青蛙的蝌蚪身體近似圓形,尾巴很長,體色較淺,口在頭部前端。蟾蜍的蝌蚪身體有些長,黑色,尾巴比較短,其顏色比身體稍淺,口在頭部前端的腹面。
-------------
然後給你看一條新浪的新聞
這里講述了一種對人對動物都有傷害的蟾蜍
在澳大利亞北部地區,有一種外貌醜陋、含有劇毒的胖蟾蜍,對野生動物和人類都有頗多危害。如今,這種蟾蜍的數量越來越多,「佔領」的地盤迅速擴大,日益向大城市逼近。如何有效對付它們成了當地人的頭疼事。有議員日前提出,應該用大棒直接打死它們。不過,這種處死方法也引起了激烈爭議。
為了阻止這些惹人討厭的胖蟾蜍泛濫,當地政府想了不少辦法,但功效不大。與此同 時,海蟾蜍還在不斷擴大它們的地盤,2005年3月,海蟾蜍已經「入侵」到澳大利亞北部州——北領地的首府達爾文市郊外,離市區非常近了。
北領地政府號召民眾為根除蟾蜍獻計獻策。當地時間4月11日,當地政府議員戴維·托爾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人們見到海蟾蜍時,應該用板球球棒、高爾夫球桿等大棒重擊它們的頭部,直到把它們打死為止。
在托爾納看來,如果政府積極鼓勵人們這樣做,一定會有助於阻止海蟾蜍進入達爾文市,也可以防止它們「挺進」澳大利亞北部的其它地方。
但是,這種直接打死海蟾蜍的方法立刻在當地引起了一場爭議。有人贊同托爾納的建議,動物權利組織則表示,盡管海蟾蜍危害一方,可這種方法也太殘忍了,不人道。
該組織的一名發言人說:「我們不希望孩子們拿著他們的板球棒、高爾夫球桿在院子里打蟾蜍,也不希望他們這樣對待任何動物。」動物權利組織的提議是,可以考慮把海蟾蜍放在冷凍箱里凍死。
參考資料:http://news.sina.com.cn/w/2005-04-13/08195635373s.shtml
蛙類是指青蛙(黑斑蛙)、蟾蜍(俗稱癩蛤蟆)等沒有尾巴的兩棲動物,它們在分類上是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兩棲綱。由於皮膚裸露,不能有效地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因此它們一生離不開水或潮濕的環境,怕乾旱和寒冷。所以大部分生活在熱帶和溫帶多雨地區,分布在寒帶的種類極少。我國的蛙類有130種左右,它們幾乎都是消滅森林和農田害蟲的能手。
在農田裡常見的蛙類有黑斑蛙、澤蛙、金線蛙、花背蟾蜍等等。從古巴引入的牛蛙可算是蛙中的「巨人」,體長可達20厘米。它那哞哞的鳴聲很像牛叫,所以叫牛蛙。其實我國也有身體很大的蛙,例如生活在江南稻田中的虎紋蛙,身長超過12厘米,鳴聲猶如狗叫。生活在江南山澗溪流中的棘蛙,又叫「石雞」,體長也有12厘米左右。那麼我國最小的蛙有多大呢?只比蠶豆略大一點。早春二月,當北方還是風雪交加,海南島上已經鮮花怒放。這時,白天在稻田附近可聽到「呱呱」的鳴聲。這是最小蛙類之一——姬蛙在求偶。身長才2.5厘米,在鳴叫時,咽喉的下部會鼓出一個大氣泡——鳴囊。有時,你還可以聽到從水草間傳來陣陣「吱吱」的聲音,那是一種不易發現的小蛙——浮蛙的鳴聲。浮蛙是灰色的,身長只有2厘米,常飄浮在水草之間,只露出個頭。一有動靜,就馬上潛水而逃。別看這些蛙身體小,它們是小型害蟲和白蟻的天敵。樹蛙在我國約有十幾種,它們輕盈瘦小,指端有吸盤,善攀登高大的樹干或矮小的灌木叢,體色和周圍環境一致。
蛙類的生殖特點是雌雄異體、水中受精,屬於卵生。繁殖的時間大約在每年四月中下旬。在生殖過程中,蛙類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抱對。需要說明的是,蛙類的抱對並不是在進行交配,只是生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研究表明,如果人為地把雌雄青蛙分開(即沒有抱對的過程),那麼即使是在青蛙的繁殖期里,雌蛙也不能排出卵細胞。可見抱對的生物學意義,主要是通過抱對,可以促使雌蛙排卵。一般蛙類都在水中產卵、受精,卵孵化後變成蝌蚪,在水中生活,然後變成幼蛙登陸活動。不過樹蛙的產卵方法與眾不同,斑腿樹蛙產出的卵好像一團白色的肥皂沫,又像一團奶油,粘附在水草上。最有趣的是峨眉樹蛙,它把卵塊產在水邊的樹葉上,卵就在卵塊中發育,然後落到湖裡,繼續發育。又如鳴聲悅耳的彈琴蛙,在產卵前還會先築一個泥窩,然後把卵產在裡面。有些屬於樹蛙的蛙類並不上樹,而是生活在水裡。有些樹蛙如紅蹼樹蛙和黑蹼樹蛙,指、趾間有寬大的蹼,能由高處的樹枝向低處展蹼滑翔,所以又叫飛蛙。有吸盤的蛙類除了樹蛙外,還有雨蛙和湍蛙。其中以湍蛙比較特別,它們喜歡生活在湍急的水域中,能敏捷地穿過急流,爬登岩石。湍蛙的蝌蚪也很奇特,它的腹部有一個吸盤,能吸附在岩石上,以免被急流沖去。有「鬍子」的蟾蜍是我國特有的珍奇蛙類,最早發現在峨嵋山,後來在南方幾省相繼發現。這種蛙吻部寬圓、扁平,雄性上頜緣有椎形角質黑刺12—16根,所以叫鬍子蟾。這些「鬍子」的功能目前還在人們的研究之中。蛙的種類很多,但不論哪一種,都主要以害蟲為食。
蛙類除了對農業生產有很大貢獻之外,還有其他的用處。蟾蜍的外貌雖然醜陋而且有臭味,但是由於它的皮膚上有根多瘤突,能分泌出一種毒液。這種毒液可以製造蟾酥,是多種葯物的原料,據說有止血、消炎、排毒、消腫的功效。中葯六神丸、蟾酥丸等成葯,都含有蟾酥。澤蛙能夠治療疥瘡,有解濕毒的功效,虎紋蛙則能治療小兒疳積症。哈士蟆是產於東北的一種蛙類,從它的輸卵管提取的哈士蟆油,是一種滋補品,可以治氣虛體弱、精力虧損、記憶力減退、產後缺乳等症,肉可食。現在我國已經開始飼養哈士蟆。牛蛙體大肉肥,味道鮮美,可以飼養作為副食品。國外已有牛蛙罐頭出售。
隨著天氣的慢慢轉暖,冬眠的青蛙就開始蘇醒。眾所周知,青蛙在捕食害蟲、保護農田和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大力提倡保護青蛙。雖然農業部門曾發出過保護青蛙的指示,但是由於有些地區的人們有嗜食蛙肉的習慣,對保護青蛙執行的還不夠徹底。因此我們倡導,在大力宣傳保護青蛙的同時,發展養蛙業,飼養一些體大肉多的蛙種,既保護了農田的青蛙,又滿足了人民的需要。
10. 海蟾蜍的毒性有多強
1932年8月18日,有102隻海蟾蜍從夏威夷群島來到了澳大利亞。它們被釋放到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北部的甘蔗種植園內,用來控制甘蔗甲蟲的危害。
70年後的今天,澳大利亞海蟾蜍的數量達到了1億只。它們蔓延的地域的面積已經超過了英國、法國和西班牙國土面積的總和,而且它們領地的前緣還在以每年5.6千米的速度擴展。
考慮到世界上的兩棲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正在發生災難性的下降,澳大利亞所發生的事情聽起來像個好消息。但是海蟾蜍的蔓延卻不是好消息。這個災難性的典型事例說明了當人類試圖改變自然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
海蟾蜍(Bufo marinus)的毒性非常大。對於大多數動物來說,如果吞吃了它們的卵、蝌蚪或者成體,就差不多會立刻引起心力衰竭。一些澳大利亞的博物館展出了被海蟾蜍毒死的蛇,它們竟然還在蛇的嘴裡,蛇就已經中毒死亡了。經常以本地蛙類為食的袋鼬已經有滅絕的危險。海蟾蜍甚至可以幹掉體型較大的鱷魚。海蟾蜍的毒性是如此之強,以至於寵物狗僅僅喝了它們光顧過的碗里的水,就會生病。
在它們的原生地中美洲和南美洲,海蟾蜍的數量被物種間的競爭、疾病、天敵等綜合因素所控制。但是,在澳大利亞沒有其他種類的蟾蜍,也很少有天敵,卻有大量的新的食物資源。對於海蟾蜍來說,這是一塊尚未開發的處女地,而面對這些新的挑戰,它們已經獲得了成功。
與本地的一些澳大利亞蛙類相比,海蟾蜍產的卵的數量是它們的四倍,海蟾蜍的蝌蚪不但成熟得很快,而且因為具有毒性,所以不會被吃掉。但是它們的幼體和成體卻能吃掉任何東西:從其他蛙類到沒人看護的狗食,無所不吃。吃得越多長得就越大。有記錄記載,有些海蟾蜍的體重達到了2.7千克,身體的大小就如同一隻小狗。
更令人擔心的是,在新的環境中,它們好像也在改變著自己。它們的腿的長度比20世紀30年代增長了25%,行進的速度也比原來快了5倍。它們不再在灌木叢中鑽來鑽去,而是等到天黑了以後,利用道路和高速公路行進。
防止海蟾蜍蔓延的行動已經普遍開展,尤其是澳大利亞西部沿海一帶。曾經採用過的消滅海蟾蜍的方法,是在它們的分布區駕車巡遊,從而將它們碾死。雖然還使用過更加殘酷的手段,比如至今仍然有人推崇的「海蟾蜍高爾夫」,但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通過夜間行動的「海蟾蜍馴服者」緝捕隊在夜間襲擊海蟾蜍聚集的水塘,在效率最高的一周內可以消滅大約40000隻海蟾蜍。用毒氣或者深度冷凍的方法殺死這些海蟾蜍,然後把它們製成一種叫做「蟾蜍汁」的液體肥料。
對於這種災害,一種生物學的防治方法是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使它們患上不育症。但是這種方法被許多環境學家所反對,尤其是考慮到在初期階段所引發的問題。
盡管已經對環境造成不可否認的影響,但是海蟾蜍至今還沒有造成其他生物的滅絕。一些鳥類和鼠類甚至已經學會將它們掀翻,然後再吃掉它們,從而避開海蟾蜍的毒腺。許多其他種類的動物已經對海蟾蜍的毒性產生了耐力,尤其是甘蔗甲蟲,提起它就不得不在這里說一件事兒,那就是現在甘蔗甲蟲在澳大利亞的數量比1935年的時候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