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黑海、地中海、紅海、黃海簡單介紹
黑海(blacksea)
黑海是歐洲東南部和亞洲之間的內陸海,通過西南面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達達尼爾海峽、愛琴海與地中海溝通。黑海東岸的國家是俄羅斯和喬治亞,北岸是烏克蘭,南岸是土耳其,西岸屬於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克里米亞半島從北端伸入黑海,黑海東端的克赤海峽把黑海和亞速海分隔開來。
紅海
紅海是指介於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大陸之間的狹長海域。位於亞洲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北部之間,南經曼德海峽通亞丁灣;北端被西奈半島分為兩個海灣,東為亞喀巴灣,西為蘇伊士灣,經蘇伊士運河通地中海。
黃海
黃海西臨山東半島和蘇北平原,東邊是朝鮮半島,北端是遼東半島。黃海面積約為40萬平方公里,最深處在黃海東南部,約為140米。海洋學家按照黃海的自然地理等特徵,習慣將黃海分為北黃海和南黃海。北黃海是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之間的半封閉海域,海域面積約為8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0米,最大水深在白翎島西南側,為86米。長江口至濟州島連線以北的橢圓形半封閉海域,稱南黃海,總面積為30多萬平方公里,南黃海的平均水深為45.3米,最大水深在濟州島北側,為140米。黃海的水溫年變化小於渤海,為15℃~24℃。黃海海水的鹽度也較低,為32‰。
地中海
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
世界上最大的陸間海之一。地中海是指介於亞、非、歐三洲之間的廣闊水域,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陸間海。東西長約4000公里,南北寬約1800公里,面積約250多萬平方公里。以亞平寧半島、西西里島和突尼西亞之間突尼西亞海峽為界,分東、西兩部分。平均深度1,450米,最深處5,092米。鹽度較高,最高達39.5‰。最早猶太人和古希臘人簡稱之為「海」或「大海」。因古代人們僅知此海位於三大洲之間,故稱之為「地中海」。英、法、西、葡、意等語拼寫來自拉丁MareMediterraneum,其中「medi」意為「在……之間」,「terra」意為「陸地」,全名意為「陸地中間之海」。該名稱始見於公元3世紀的古籍。公元7世紀時,西班牙作家伊西爾首次將地中海作為地理名稱。
海域中的南歐三大半島及西西里島、撒丁島、科西嘉島等島嶼,將地中海分成若干個小海區:利古利亞海、第勒尼安海、亞得里亞海、伊奧尼亞海、愛琴海等。
地中海在交通和戰略上均佔有重要地位。它西經直布羅陀海峽可通大西洋,東北經土耳其海峽接黑海,東南經蘇伊士運河出紅海達印度洋,是歐亞非三洲之間的重要航道,也是溝通大西洋、印度洋間的重要通道。沿岸重要海港有直布羅陀(英),馬賽(法),熱那亞、那不勒斯(意),斯普利特、里耶卡(克羅埃西亞),都拉斯(阿爾巴尼亞),阿爾及爾(阿爾及利亞),塞得港(埃及)等。
地中海氣候獨特,夏季乾熱少雨,冬季溫暖濕潤,這種氣候使得周圍河流冬季漲滿雨水夏季乾旱枯竭。德國氣象學家柯本在劃分全球氣候時,把它專門作為一類,叫地中海氣候。
盡管有諸多的河流注入地中海,如尼羅河、羅納河、埃布羅河等,但由於它處在副熱帶,蒸發量太大,遠遠超過了河水和雨水的補給,使地中海的水收入不如支出多,海水的鹹度比大西洋高得多,大西洋的水,由直布羅陀海峽上層流入地中海,地中海的高鹽水,從海峽的下層流如大西洋。大西洋很大,水量充足,凈流入地中海的水是很多的,每秒鍾多達7000立方米。要是沒有大西洋源源不斷地供水,大約在1000年後,地中海就會乾枯,變成一個巨大的咸凹坑。
地中海的氣候
1.氣候特徵的特殊性
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是: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氣候溫和,最冷月均溫在4~10℃之間,降水量豐沛。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氣候炎熱乾燥,雲量稀少,陽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半年約佔60%~70%,夏半年只有30%~40%。冬雨夏乾的氣候特徵,在世界各種氣候類型中,可謂獨樹一幟。
2.氣候成因的典型性
地中海氣候的成因主要是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氣流下沉。在世界十多種氣候類型中,全年受氣壓帶、風帶交替控制的氣候類型中,除地中海氣候外,還有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和熱帶沙漠氣候(信風帶與副熱帶高壓帶交替控制)。全年受西風帶控制的氣候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分析可見,對地中海氣候的成因考查,既考查了學生對副熱帶高壓帶(最大影響緯度范圍是南北緯20-40度)和西風帶(最大影響緯度范圍是南北緯30-60度)分布狀況的掌握情況,又考查了氣壓帶、風帶的移動問題。可以說,如果學生能對地中海氣候的成因准確理解,理解其他氣候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
3.氣候分布的廣泛性
地中海氣候的分布規律是位於南北緯30-40度之間的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是唯一的除南極洲以外,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氣候類型。地中海氣候的分布地區中,以地中海沿岸最為明顯。其他地區如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亞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區和澳大利亞西南沿海等。其分布區大多經濟比較發達,也是世界熱點地區。
地中海有些什麼特點
在亞、歐、非三大洲之間,有一片廣闊的蔚藍色的水域,宛如一個巨大的水槽,深陷在陸地之中。它東西長約400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1800千米,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約為1600米,最深處達4594米,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陸間海-一地中海。
地中海除在海中有馬爾他和塞普勒斯兩個島國和其他一些島嶼外,四周被大陸包圍著。在它的周圍,有西班牙、法國、摩納哥、義大利、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希臘、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等16個國家。地中海西部,以一道寬14~43千米、長90千米的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通,東北面以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黑海相連。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鑿通航,地中海東南得以經蘇伊士運河與紅海相通,經紅海出印度洋,從此,從西歐到印度洋,通過直布羅陀海峽一地中海一蘇伊士運河一紅海這條捷徑,要比繞非洲南部好望角節省路程1萬千米以上,這使地中海一躍而成為世界上運輸最繁忙的海路。目前,每天大約有2000多艘各種船隻在地中海航行。西歐輸入的石油約有85%是通過地中海運送的。
地中海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樞紐,是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往來的捷徑,因而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長期以來,地中海就成為列強爭奪的場所。18世紀初,英國曾把地中海當作自己的"內湖"。19世紀初拿破崙橫行歐洲時,就曾想奪取英國對地中海的控制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地中海成為交戰雙方海軍積極活動的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海軍同英國的海軍在地中海進行過激烈的爭奪。時至今日,西方大國正在地中海進行著日趨激烈的爭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迄今,美國第六艦隊一直以地中海為根據地,西方一些大國的海軍艦只也經常在這里游弋,加劇著緊張氣氛。從艦艇數量看,今日的地 中海,已成為一些西方軍事大國軍艦湊集密度最大的海域。為了保護國家的主權與安全,沿岸國家紛紛提出"地中海是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地中海",要求軍事大國的艦隊和軍事基地全部撤出地中海。
『貳』 紅海位於什麼板塊與什麼板塊的交界處
紅海位於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生長邊界(交界處),而地中海處於歐亞板塊和非洲板塊的消亡邊界,故紅海的面積有朝一日會超過地中海。
1、非洲板塊
其范圍包括大西洋中脊南段以東,印度洋中脊以西,北至地中海,南抵南極板塊,是最早劃分的世界六大板塊之一。非洲板塊在侏羅紀中期同南美板塊分離。此時,歐亞板塊尚與北美板塊聯結在一起。
2、印度洋板塊
為大板塊,又名澳大利亞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印度洋的北部、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大洋洲的大陸、島嶼及鄰近的海洋。
(2)澳大利亞紅海在哪裡擴展閱讀
紅海位於非洲東北部與阿拉伯半島之間,呈現狹長型。其西北面通過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連,南面通過曼德海峽與亞丁灣相連。是鹽度最高的海,是世界重要的石油運輸通道。
古希臘人稱為THALASSAERYTHRAE,今名是從古希臘名演化而來的,意譯即「紅色的海洋」。
紅海地處北回歸線高壓帶控制的范圍,腹背由於北非和阿拉伯半島熱帶沙漠氣候的影響,且受東西兩側熱帶沙漠夾峙,氣候終年乾熱,降水稀少,塵埃彌漫,水面溫度較高。
『叄』 紅海是怎樣形成的 地殼運動規律科學雲: 紅海產生於南半球,是地殼由西向東運動過程中,澳大利亞陸塊...
紅海的形成仍是非洲與阿拉伯半島這兩個板塊漂移和彼此分離的結果。大約在2000萬年前,紅海首先在北部形成,在距今300~400萬年前,今日紅海中軸地殼發生張裂,海水入侵,出現了亞喀巴灣及南部海區。就是說,現在的紅海實際上是在300多萬年前出現的。其後,海底繼續擴張,裂谷不斷拓寬,紅海中軸處新生的洋殼不斷將古老的岩石基底向兩側推移。今天在海底可以觀測到,隨著逐流遠離中軸,兩翼岩石的年齡也逐漸增大,從300萬年增至2000萬年,目前紅海仍在繼續分離,其擴張速率為每年1.0~1.5厘米,阿拉伯半島正以這個速度向亞洲壓擠。可以推想,如果照此發展下去,那麼2500萬年後波斯灣就會消失,而沙烏地阿拉伯將與伊朗碰撞在一起,紅海將成為地球上煙波浩渺的「世界第五大洋」。
紅海是指介於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大陸之間的狹長海域,古希臘人稱為THALASSAERYTHRAE,今名是從古希臘名演化而來的,意譯即「紅色的海洋」。此名稱的來源,解釋甚多。
其一是用海水的顏色來解釋紅海的名字。這種解釋又分為三種觀點:有的說紅海里有許多色澤鮮艷的貝殼,因而使水色深紅;有的認為紅海近岸的淺海地帶有大量黃中黃紅的珊瑚沙,使得海水變紅;還有的說紅海是世界上溫度最高的海,適宜生物的繁衍,所以表層海水中大量繁殖著一種紅色海藻,使得海水略呈紅色,因而得名紅海。
其二是認為紅海兩岸岩石的色澤是紅海得名的原因。遠古時代,由於交通工具和技術條件的制約,人們只能駕船在近岸航行。當時人們發現紅海兩岸特別是非洲沿岸,是一片綿延不斷的紅黃色岩壁,這些紅黃色岩壁將太陽光反射到海上,使海上也紅光閃爍,紅海因此而得名。
其三是將紅海的得名與氣候聯系在一起。紅海海面上常有來自非洲大沙漠的風,送來一股股炎熱的氣流和紅黃色的塵霧,使天色變暗,海而呈暗紅色,所以稱為紅海。
其四是古代西亞的許多民族用黑色表示北方,用紅色表示南方,紅海就是「南方的海」。
『肆』 紅海和地中海是怎樣形成的
紅海是由於板塊張裂形成的,地中海原來是大部分與大洋相連的,後來亞歐板塊與非洲大陸板塊擠壓.
『伍』 紅海和死海哪個含鹽量多
紅海屬於海,死孩屬於鹹水湖泊,如果要拿湖泊和海水鹹水湖相比的話,那當然是鹹水湖的含鹽量高 所以說,死海要比紅海的含鹽量高 1.紅海地區受副高和信風帶控制,形成熱帶沙漠氣候,蒸發量大,降水稀少,終年高溫。紅海的氣候是由兩個季風季節組成,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季風是由陸地和海洋的溫差造成。紅海是世上最熱和鹽度最高的海洋之一,夏天平均表面溫度為北邊26℃,南邊30℃,總平均溫度為22℃,紅海和周邊地區的降雨量很低,每年只有0.03m,一般以雷暴,沙塵暴的形式下雨,低降雨和欠缺淡水注入造成每年205cm的凈蒸發和高鹽度。紅海最特異的地方莫過於它的「熱」了。地球海洋表面的年平均水溫是17℃,而紅海的表面水溫8月份可達27℃~32℃,即使是200米以下的深水,也可達到約21℃。更為奇怪的是在紅海深海盆中,水溫竟高達60℃!紅海地處北回歸高壓帶控制的范圍,腹背受北非和阿拉伯半島熱帶沙漠氣候的影響,氣候終年乾熱,所以水面總是熱乎乎的。海底擴張使地殼出現了裂縫,岩漿沿裂縫不斷上涌,海底岩石就被加熱了,所以海水底部水溫特別高
2.「死海」是亞洲地區的一個鹹水湖,位於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約旦之間,南北長75公里,東西寬5公里~16公里,平均深度300米,最深395米。湖面比地中海海面低392米,是世界陸地最低的地方。"死海"地區氣候炎熱,水分蒸發強烈,湖水中含鹽量高達30%,在世界大洋中占據首位。在這個地區,除細菌外,魚類及水生植物均難於生存。沿岸樹木極少,周邊皆為"不毛之地",因而稱之為「死海」。
名曰"死海",但卻從來淹不死人。因為水中含鹽量多,比重大,人們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樣漂浮在水面上。相傳1200年前,領銜攻打耶魯撒冷的羅馬統帥狄杜,把幾個處於死刑的戰俘戴上手銬腳鐐投入死海,不料他們非但沒有沉入水中,反而被波浪屢次沖到岸邊。統帥以為他們有"神靈"保佑,於是就把他們全部釋放了。"死海"中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有硫酸鹽、氯化鎂、碳酸氫鹽、氯化鈉、氯化鉀、溴化鎂等。特別是氯化鈉的含量高達420億噸,可供世界上10億人食用2000年。
3.地中海氣候屬於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濕潤的氣候類型。分布於南、北緯30~40°間的大陸西岸,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太平洋沿岸,智利沿海,澳大利亞南部沿海地區和非洲南部的開普敦地區。以地中海地區最為典型。基本特點為: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乾旱少雨,夏半年降水只佔全年降水的20~40%;冬季,副熱帶高壓南移,西風帶氣旋活動頻繁,降水豐富,降水最多月份的降水量是降水最少月份的3倍以上,氣候溫和濕潤。冬季氣溫5~10℃,夏季21~27℃,年降水量約350~900毫米。自然植被以耐乾旱的灌叢為主。
世界上有5個地區具有這種氣候:
①地中海沿岸;
②北美加利福尼亞沿岸;
③南非阿扎尼亞一帶;
④南美智利中部;
⑤澳大利亞西南和東南沿海。其中以地中海沿岸最為典型故名。
『陸』 為什麼紅海不會乾旱
紅海一帶屬於地中海氣候,地中海氣候特徵是:地中海氣候屬於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濕潤的氣候類型。分布於南、北緯30~40°間的大陸西岸,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太平洋沿岸,智利沿海,
澳大利亞南部沿海地區和非洲南部的開普敦地區。以地中海地區最為典型。基本特點為: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乾旱少雨,夏半年降水只佔全年降水的20~40%;
冬季,副熱帶高壓南移,西風帶氣旋活動頻繁,降水豐富,降水最多月份的降水量是降水最少月份的3倍以上,氣候溫和濕潤。冬季氣溫5~10℃,夏季21~27℃,年降水量約350~900毫米。自然植被以耐乾旱的灌叢為主。
因此,冬季濕潤,多降雨,夏季乾燥!
『柒』 黃海,黑海,紅海,東海,南海,北海的地理位置
世界上最大的海是在太平洋的一個邊緣海,是珊瑚海,它的南部與太平洋另一邊緣海斯曼海鄰接,北緣和東緣為新不列顛島、伊里安島、索羅門群島、新布里底群島等包圍的;西緣緊靠澳大利亞大陸東北岸。比世界上第二個大海阿拉伯海還要大四分之一,珊瑚海又稱所羅門海。
『捌』 紅海是什麼板塊和什麼板塊的什麼邊界,專業的回答。
正確答案是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樓上是常見錯誤,注意看圖,印度洋板塊伸過去一部分。等級不夠,不能傳圖,給你網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