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澳洲有哪些寶石
澳洲寶石,世界奇寶 , 又名歐泊(Opal),蛋白石,變彩石。
因其主產地為澳大利亞,所以多稱為「澳寶」。七彩顏色,絢麗多彩,集各種寶石的色彩於一身,是世界上最美的寶石,擁有一塊澳洲寶石是很多人的願望。澳寶具有星光效應和變彩效應。其化學成分組成是SiO2·nH2O(硅分子和水的混合體)。
天然澳寶主要分三大類,黑澳寶,白澳寶,火澳寶。 其中以黑澳寶最為珍貴,市面上見到的多以白、火澳寶為主。這種具有奇特變彩效果的寶石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已經小有名氣,神話中它是宙斯的眼淚所化;野史中它鑲嵌在安東尼送給埃及妖後克里奧帕特拉的指環上。然而,直到19世紀末在澳大利亞發現礦藏後,澳寶的輝煌時代才真正揭開序幕。澳大利亞目前供應了國際市場上95%的澳寶,全世界八成以上的澳寶來自澳大利亞的南澳大利亞州,價值最為昂貴的黑澳寶也只產自這里。1993年,澳大利亞政府將澳寶定為「國石」,使這種古老的世界性寶石成了一個年輕國家的象徵符碼。澳寶是種極有個性的寶石,每一顆都與眾不同,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歐泊,外觀光潤燦爛,在澳洲 ,歐泊是幸運的代表,是貴族的象徵。古羅馬人稱之為「 丘比特 」之子,是戀愛中美麗的天使 ,代表著希望和純潔。東方人把它看做象徵忠誠精神的神聖寶石。美國人大多喜歡紅色、桔紅色的歐泊,日本人普遍喜愛藍色和綠色的歐泊,中國人則喜歡喜慶的暖色調的紅色歐泊。歐泊是尊貴與身份的象徵,國際寶石界把歐泊列為「十月誕生石」,是希望和幸運之石。
❷ 澳大利亞的著名岩石叫什麼名字
中文名:艾爾斯岩
英文名:Ayers Rock
所在地:澳大利亞北領地
澳大利亞艾爾斯岩石(Ayers Rock),又名烏魯魯巨石。艾爾斯岩高348米,長3000米,基圍周長約9.4公里,東高寬而西低狹,是世界最大的整體岩石(體積雖巨,只是獨塊石頭)。它氣勢雄峻,猶如一座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輝。
❸ 據報道,澳大利亞兄妹兄妹倆挖出稀有泊石,這些泊石有多大的價值
據報道,澳大利亞兄妹兄妹倆挖出稀有泊石,這些泊石的價值價格百萬澳元。澳大利亞被譽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正是因為澳大利亞有著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以及森林資源。同時澳大利亞也是南半球第十二大經濟體,是非常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澳大利亞兩兄妹挖出的價值百萬澳元的稀有泊石,最終會在澳洲博物館與世人見面。
❹ 澳大利亞金剛石/鑽石的寶石礦物學特徵
8.5.4.1 澳大利亞金剛石/鑽石的顏色及類型
西澳大利亞阿蓋爾金剛石中大約72%為棕色(亦稱「香檳色」「干邑色」),其餘大部分則是黃色到近無色和無色,不超過1%的金剛石是非常稀有的粉色、灰藍色和綠色,特徵見圖8.31,圖8.32和表8.8 (Shigley et al.,2001)。目前,阿蓋爾的棕色金剛石/鑽石和粉色金剛石/鑽石已經享譽全球。
表8.8 Argyle金剛石/鑽石的顏色特徵及類型Table 8.8 Argyle diamond colors and diamond types
a. 根據 Chapmen et al,1996 整理,數據有更新;b. 同樣發現比例 <1%的藍色和綠色金剛石 / 鑽石
西澳大利亞Ellendale具有商業價值的金剛石(>1mm)常呈黃色(圖8.34),1mm以下的金剛石呈無色或淺褐色(Taylor et al.,1990)。
南澳大利亞Springfield Basin砂礦和Eurelia原生礦的金剛石/鑽石具有相似的顏色特徵,據Tappert等(2009a)的統計結果,約40%為淡棕色,20%為深棕色,另外還有無色、黃色和灰色。兩個產地金剛石/鑽石的氮賦存狀態相似,低氮者(<100×10-6)占絕大多數,包括了各種氮集合體狀態(Tappert et al.,2009a)。
新南威爾士沖積砂礦產出的A組金剛石/鑽石包括了稻草黃至淺黃、白色和褐色,B組金剛石/鑽石包括50%的褐色或白色(B1組)和50%的黃色(B2組)。A組金剛石/鑽石可進一步劃分,其中A1組佔90%,N含量為(250~2500)×10-6,6%~42%為IaB型;A2組佔10%,N含量為(140~900)×10-6,44%~95%為IaB型。B組金剛石/鑽石中,B1組N含量小於400×10-6,不到12%為IaB型;N含量為(900~2800)×10-6,33%~65%為IaB型(Davies et al,2002;Taylor et al.,1990;Davies et al.,2003;Barron et al.,2008)。
8.5.4.2 澳大利亞金剛石/鑽石的晶體形態、生長結構及微量元素
西澳大利亞阿蓋爾金剛石/鑽石很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大部分金剛石/鑽石都經歷了晶格的變形。不規則形態者的比例小於60%,八面體雙晶約佔25%,晶體集合體約佔10%,強烈熔蝕的十二面體及正八面體-十二面體約佔5%,立方體少見。通常,金剛石/鑽石的內部和表面常經過了蝕刻,有凹蝕管、六邊形蝕坑,以及霜化的表面等特徵(Chapman et al.,1996)。阿蓋爾金剛石常見條帶狀、交叉陰影線、榻榻米等異常消光式樣(Shigley et al.,2001)。粉鑽常見不規則的內部斷裂,互相平行或呈60°/120°交角;可見內部位錯;陰極發光具同心圓或六邊形的發光式樣,證實了晶格缺陷的存在(Rolandi et al.,2008)。
西澳大利亞艾倫代爾金剛石/鑽石中,粒徑在1mm以上者由於經歷熔蝕作用而呈晶形圓化的十二面體,表面光滑,光澤較好;粒徑在1mm以下者形態主要為平面的、有台階狀生長紋,外皮磨砂感強的八面體(Taylor et al.,1990)。通常顯示為八面體的內部生長習性,與低碳超飽和的生長條件一致;也有一些金剛石顯示出復雜的生長區,指示有幾個微生長中心(Smit et al.,2010)。
阿蓋爾金剛石和艾倫代爾4號岩筒、9號岩筒金剛石在微量元素上特徵相似,都虧損Mn,Ni,Cr而富集Na,K,Ti,Zn,Cu,Ga,Rb,Sr。其中,綠輝石包裹體具有很高的K質量分數且高的K/Rb比值,可能指示了金剛石形成源區的地幔富集K和Rb(Griffin et al.,1988)。
南澳大利亞Springfield Basin砂礦金剛石/鑽石的晶體形態和表面特徵與Eurelia原生礦金剛石/鑽石相似。Tappert等(2009a,b)對122顆Springfield金剛石/鑽石和43顆Eurelia金剛石/鑽石進行統計,結果表明:八面體晶形的金剛石/鑽石在兩個產地中的比例相似,約為20%;十二面體晶形分別為23%和40%;不規則晶形(即金剛石/鑽石只有不到一半的晶面發育)分別為36%和26%;假異極像晶形分別為21%和12%;Eurelia金剛石/鑽石中還出現了立方體晶形(2%)。兩個產地的金剛石/鑽石都有雙晶以及單晶組成集合體。金剛石/鑽石表面紋理多出現在八面體或十二面體晶面上,包括較深的凹坑、蝕坑和較少見的微圓盤,變形殼層只出現於十二面體晶面上。不過由於樣本容量較小,上述歸納不能完全代表這兩個產地的金剛石/鑽石形態特徵(Tappert et al.,2009a,b)。
新南威爾士沖積砂礦產出的金剛石/鑽石經歷了強烈的熔蝕,只保留了原重量的50%或更少的比例,呈圓化的十二面體形態。A組金剛石/鑽石常見四六面體、十二面體,其中35%為雙晶,而極少碎片狀;B組金剛石/鑽石常見扁平狀、拉長狀或不規則的十二面體,少見雙晶,有15%的金剛石/鑽石為碎片狀。A組和B組金剛石/鑽石的表面磨蝕及放射性破壞的程度有差異:A組金剛石/鑽石具淺浮雕似的表面,有扇形條紋、楔形微坑、微形盤刻紋;40%的A組金剛石/鑽石有滑動平面,粒狀表皮上有碰擊痕和細微凍裂,30%有綠色和褐色的斑點。B組金剛石/鑽石具淺浮雕似的光亮表面,有半球形凹坑、環形坑;95%的B組金剛石/鑽石有脆性形變紋,表面有變形小丘和細小新凍裂,少見綠色和褐色的斑點。
新南威爾士沖積砂礦產出的A組金剛石包括了稻草黃色至淺黃色、白色和褐色,B組金剛石包括50%的褐色或白色(B1組)和50%的黃色(B2組)。A組金剛石可進一步劃分,其中A1組的佔90%,N的質量分數為 0.025%~0.25%,其中6%~42%為IaB型;A2組的佔10%,N的質量分數為 0.014%~0.09%,其中44%~95%為IaB型。B組金剛石中,B1組中N的質量分數小於 0.04%,不到12%為IaB型;B2組中N的質量分數為0.09~0.28%,其33%~65%為IaB型(Davies et al,2002;Taylor et al.,1990;Davies et al.,2003;Barron et al.,2008)。
從生長結構上看,A組金剛石中,75%的為十二面體(包括25%的多元生長),20%的生長結構均勻,5%的呈區塊狀;B組金剛石中,50%的為不規則脆性形變(B1),50%的生長結構均勻 (B2)(Davies et al,2002)。此外,B組金剛石的礦物包裹體成分特別:石榴石富Ca,單斜輝石虧K,Na,一些透輝石富Ni,Cr,橄欖石含較少的鎂橄欖石、Ni和Cr(Davies et al.,2003)。
8.5.4.3 澳大利亞金剛石/鑽石的包裹體特徵
西澳大利亞Argyle金剛石/鑽石的包裹體,包括75%的榴輝岩型包裹體,10%的橄欖岩型包裹體,以及10%不能確定的硫化物。其中,榴輝岩型的原生/同生包裹體包括橙色的石榴子石(57%),石榴子石與單斜輝石(16%),綠輝石(6%),藍晶石(3%),金紅石(2%),柯石英(1%),混合物如金紅石-石榴子石,石榴子石-硫化物,石榴子石-單斜輝石-硫化物,石榴子石-藍晶石,藍晶石-硫化物(15%)。橄欖岩型的原生/同生包裹體包括橄欖石(45%)、鎂鋁榴石(9%)、頑火輝石(9%),混合物如橄欖石–透輝石,橄欖石-石榴子石,橄欖石-石榴子石-頑火輝石,頑火輝石-石榴子石(37%)。後生包裹體石墨沿解理和裂隙分布,是Argyle金剛石/鑽石最常見的內含物(Chapman,et al.,1996;Jaques et al,1989;Griffin et al.,1988)。Argyle金剛石/鑽石的晶體形態和礦物包裹體類型之間有一定聯系,榴輝岩型金剛石/鑽石的外皮磨砂感強,有明顯的凹蝕管,表面見六邊形的蝕坑,而橄欖岩型金剛石/鑽石的熔蝕和變形特徵不明顯(Jaques et al.,1989;Taylor et al.,1990)。
西澳大利亞Ellendale金剛石/鑽石的內含物有榴輝岩型和橄欖岩型兩種共生序列。其中榴輝岩型內含物包括石榴子石、綠輝石、柯石英和金紅石。而橄欖岩型內含物包括橄欖石、頑火輝石、鉻透輝石以及少量的鉻鎂鋁榴石和硫化物(Griffin et al.,1988)。Ellendale4號和9號岩筒產出的金剛石/鑽石中,橄欖岩型與榴輝岩型的內含物約占相等的比例(Jaques et al.,1989)。
南澳大利亞Springfield basin砂礦金剛石/鑽石和Eurelia原生礦金剛石/鑽石中最常見的包裹體為石墨,常沿裂隙呈絮狀分布。Eurelia原生礦金剛石/鑽石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包裹體組合中含低鐵方鎂石,指示這類金剛石/鑽石是超深部、次岩石圈來源(Scott-Smith et al.,1984;Tappert et al.,2009a)。Springfield Basin砂礦金剛石/鑽石中也有含低鐵方鎂石的包裹體組合,兩個產地的金剛石/鑽石成因來源相似(Tappert et al.,2009b)。
圖8.36 金剛石/鑽石中柯石英包裹體及其Raman散亂光譜
(據 Barron et al.,2011)
Figure 8.36 Coesite inclusion in diamond and its Raman spectra
(Barron et al.,2011)
新南威爾士沖積砂礦產出的A組金剛石/鑽石主要含橄欖岩型包裹體,橄欖石最常見(具方輝橄欖岩的特徵),其次為鎳黃鐵礦、鉻鐵礦和自然鐵;也有極少數榴輝岩型的石榴子石和輝石類包裹體出現(Davies et al.,1999)。B組金剛石/鑽石中最多的為透輝石包裹體,其次有綠輝石、單斜輝石、SiO2、鈣鋁榴石、橄欖石、輝鉬礦和榍石,同時還發現了黃長石和自然銅,但不確定是否為同生。除了出現橄欖石這一例外特徵,B組金剛石/鑽石應歸類為榴輝岩型。因為盡管石榴子石、透輝石和單斜輝石的組成很獨特,但是它們與金剛石/鑽石中的其他榴輝岩型包裹體具有成分上的連續性,表明金剛石/鑽石可能是在消減環境中生長的(Davies et al,2002)。
❺ 世界最珍貴的石頭(寶石)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最完美奇石就是「血膽金蓮」了,自然界與人類無法突破的「魚中有魚」、「石中有膽」、「膽中有血」。
中國四大頂級奇石價值排行 (其產地均為內蒙阿拉善大沙漠)
1,血膽金蓮(1.65億元);
2,東坡肉石 (1.30億元);
3,小雞出殼(1.30億元);
4,歲月老人(0.96億元)。
❻ 澳大利亞沙漠中那塊有名的石頭叫什麼名字
澳大利亞艾爾斯巨石(Ayers Rock),又名烏盧魯巨石(Uluru Rock屬澳大利亞土著人語言),位於澳大利亞中北部的艾麗斯泉市(Alice Springs)西南方向約340公里處。艾爾斯岩高348米,長3000米,基圍周長約8.5公里,東高寬而西低狹,是世界最大的整體岩石(體積雖巨,只是獨塊石頭)。它氣勢雄峻,猶如一座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輝。1873年一位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的測量員橫跨這片荒漠,當他又飢又渴之際發現眼前這塊與天等高的石山,還以為是一種幻覺,難以置信。高斯來自南澳洲,故以當時南澳州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艾爾斯巨石俗稱為我們「人類地球上的肚臍」,號稱「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距今已有4—6億年歷史。如今這里已辟為國家公園,每年有數十萬人從世界各地紛紛慕名前來觀賞巨石風采。
艾爾斯巨石底面呈橢圓形,形狀有些像兩端略圓的長麵包。長3.6千米,寬約2千米,高348米,基圍周長約8.8千米。岩石成分為礫石,含鐵量高,其表面因被氧化而發紅,整體呈紅色,因此又被稱作紅石。突兀在廣袤的沙漠上,艾爾斯巨石如巨獸卧地,又如飽經風霜的老人,在此雄偉地聳立了幾億年。由於地殼運動,巨石所在的阿瑪迪斯盆地(AmadeusBasin)向上推擠形成大片岩石,而大約到了3億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殼運動將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經過億萬年來的風雨滄桑,大片砂岩已被風化為沙礫,只有這塊巨石憑著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風剝雨蝕,且整體沒有裂縫和斷隙,成為地貌學上所說的「蝕余石」。但長期的風化侵蝕,使其頂部圓滑光亮,並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寬窄不一的溝槽和淺坑。因此,每當暴雨傾盆,在巨石的各個側面上飛瀑傾瀉,蔚為壯觀。
土著人稱這座石山為「烏盧魯」,意思是「見面集會的地方」。西方人稱之為「艾爾斯石」,它的得名可追溯到1873年,一位名叫克里斯蒂·高斯的歐洲地質測量員到此勘探,意外地發現了這一世界奇跡,由於他來自南澳洲,故以當時南澳洲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更迷人的是,艾爾斯石彷彿是大自然中一個愛漂亮的模特,隨著早晚和天氣的改變而「換穿各種顏色的新衣」。當太陽從沙漠的邊際冉冉升起時,巨石「披上淺紅色的盛裝」,鮮艷奪目、壯麗無比;到中午,則「穿上橙色的外衣」;當夕陽西下時,巨石則奼紫嫣紅,在蔚藍的天空下猶如熊熊的火焰在燃燒;至夜幕降臨時,它又匆匆「換」上黃褐色的「夜禮服」,風姿綽約地回歸大地母親的懷抱。
關於艾爾斯石變色的緣由眾說紛紜,而地質學家認為,這與它的成分有關。艾爾斯石實際上是岩性堅硬、結構緻密的石英砂岩,岩石表面的氧化物在一天陽光的不同角度照射下,就會不斷地改變顏色。因此,艾爾斯石被稱為「五彩獨石山」而平添了無限的神奇。
雨中的艾爾斯石氣象萬千,飛沙走石、暴雨狂飆的景象甚為壯觀。待到風過雨停,石上又瀑布奔流、水汽迷濛,又好似一位披著銀色面紗的少女;向陽一面的幾道若隱若現的彩虹,有如頭上的光環,顯得溫柔多姿。雨水在岩隙里形成了許多水坑,而流到地上的雨水,澆灌周圍的藍灰檀香木、紅按樹、金合歡叢以及沙漠橡樹、沙丘草等植物,使艾爾斯石突顯勃勃生機。
❼ 澳大利亞「十二門徒石」充滿了怎樣的神話色彩
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和自然的破壞,現在12座岩壁只剩下了7個半,而且因為海浪長年的沖刷使其中的三個已經坍塌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創造了令人嘆服的壯美景觀,如今看來卻令人惋惜,最讓人心痛的是人類卻不能做什麼,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被毀壞。而我們只能無奈和惋惜。所以,如果你想來看看大自然的奇景,那你就趁他們還在可以看到壯美,抓緊時機,不要讓自己留有遺憾。因為這里附近的海域也十分的美麗迷人,只要你來了,相信你的相機不會停下來,只會讓你不過癮一直在拍照。
❽ 澳大利亞好像有一塊叫 艾什麼的巨石 全名是什麼
澳大利亞艾爾斯巨石(Ayers Rock),又名烏盧魯巨石(Uluru Rock屬澳大利亞土著人語言),位於澳大利亞中北部的艾麗斯泉市(Alice Springs)西南方向約340公里處。艾爾斯岩高348米,長3000米,基圍周長約8.5公里,東高寬而西低狹,是世界最大的整體岩石(體積雖巨,只是獨塊石頭)。它氣勢雄峻,猶如一座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輝。1873年一位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的測量員橫跨這片荒漠,當他又飢又渴之際發現眼前這塊與天等高的石山,還以為是一種幻覺,難以置信。高斯來自南澳洲,故以當時南澳州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艾爾斯巨石俗稱為我們「人類地球上的肚臍」,號稱「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距今已有4—6億年歷史。如今這里已辟為國家公園,每年有數十萬人從世界各地紛紛慕名前來觀賞巨石風采。
艾爾斯巨石底面呈橢圓形,形狀有些像兩端略圓的長麵包。長3.6千米,寬約2千米,高348米,基圍周長約8.8千米。岩石成分為礫石,含鐵量高,其表面因被氧化而發紅,整體呈紅色,因此又被稱作紅石。突兀在廣袤的沙漠上,艾爾斯巨石如巨獸卧地,又如飽經風霜的老人,在此雄偉地聳立了幾億年。由於地殼運動,巨石所在的阿瑪迪斯盆地(AmadeusBasin)向上推擠形成大片岩石,而大約到了3億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殼運動將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經過億萬年來的風雨滄桑,大片砂岩已被風化為沙礫,只有這塊巨石憑著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風剝雨蝕,且整體沒有裂縫和斷隙,成為地貌學上所說的「蝕余石」。但長期的風化侵蝕,使其頂部圓滑光亮,並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寬窄不一的溝槽和淺坑。因此,每當暴雨傾盆,在巨石的各個側面上飛瀑傾瀉,蔚為壯觀。
土著人稱這座石山為「烏盧魯」,意思是「見面集會的地方」。西方人稱之為「艾爾斯石」,它的得名可追溯到1873年,一位名叫克里斯蒂·高斯的歐洲地質測量員到此勘探,意外地發現了這一世界奇跡,由於他來自南澳洲,故以當時南澳洲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更迷人的是,艾爾斯石彷彿是大自然中一個愛漂亮的模特,隨著早晚和天氣的改變而「換穿各種顏色的新衣」。當太陽從沙漠的邊際冉冉升起時,巨石「披上淺紅色的盛裝」,鮮艷奪目、壯麗無比;到中午,則「穿上橙色的外衣」;當夕陽西下時,巨石則奼紫嫣紅,在蔚藍的天空下猶如熊熊的火焰在燃燒;至夜幕降臨時,它又匆匆「換」上黃褐色的「夜禮服」,風姿綽約地回歸大地母親的懷抱。
關於艾爾斯石變色的緣由眾說紛紜,而地質學家認為,這與它的成分有關。艾爾斯石實際上是岩性堅硬、結構緻密的石英砂岩,岩石表面的氧化物在一天陽光的不同角度照射下,就會不斷地改變顏色。因此,艾爾斯石被稱為「五彩獨石山」而平添了無限的神奇。
雨中的艾爾斯石氣象萬千,飛沙走石、暴雨狂飆的景象甚為壯觀。待到風過雨停,石上又瀑布奔流、水汽迷濛,又好似一位披著銀色面紗的少女;向陽一面的幾道若隱若現的彩虹,有如頭上的光環,顯得溫柔多姿。雨水在岩隙里形成了許多水坑,而流到地上的雨水,澆灌周圍的藍灰檀香木、紅按樹、金合歡叢以及沙漠橡樹、沙丘草等植物,使艾爾斯石突顯勃勃生機。
❾ 澳大利亞有哪些礦產
澳大利亞獨佔一塊大陸,使得澳大利亞具有極強的資源稟賦,加上人口數量少,所以澳大利亞人均資源佔有量名列世界前茅,所以澳大利亞是世界上重要的礦產資源出口國。澳大利亞擁有超過70餘中的礦產資源,被譽為「坐在礦車里的國家」。其中鋁土礦的儲量位居世界第一位,約佔全球總儲量的35%。
澳大利亞除了鋁土礦之外,鐵礦石、煙煤、褐煤、鉛、鎳、白銀、黃金、鋅、鈾、天然氣、石油等礦產資源儲量也十分豐富。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煙煤、鋁土、鉛、鋅出口國,也是第二大鐵礦石、鈾礦出口國,第三大黃金出口國。澳大利亞是我國第一大鐵礦石進口來源國,2018年全年我國從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石7.24億噸,占我國進口鐵礦石總量的近70%。
❿ 跟黑歐泊相似的石頭有哪些
斑彩石。
黑歐泊泛指黑色或灰色體色並有變彩效應的貴蛋白石,是歐泊中名貴品種。歐泊是澳大利亞國石、十月生辰石。在深色的胚體色調上呈現出明亮色的有彩蛋白石,我們稱之為黑歐泊。黑歐泊出產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閃電嶺,是最著名和最昂貴的歐泊品種。黑歐泊並不是指它完全是黑色的,只是相比胚體色調較淺的歐泊來說,它的胚體色調比較深。 天然黑歐泊是歐泊中的皇族,由於他們的形態和稀少,所以高品質黑歐泊價格昂貴。
斑彩石(Ammolite)是一種有機生物寶石zoee9999(珍珠、琥珀亦屬此類),是七千萬年前斑彩螺(Ammonite)的外殼化石。是最近50年來全球新發現的最重要的三種寶石之一。它所依附的主人曾與恐龍同時期活躍在這個地球上,又與恐龍一起神秘地消失,至今它的身上還常常留有恐龍的牙印。從古至今,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它都被認為是具有宇宙中某種神奇的力量,而被人爭相追尋。